2022年《阿里山紀行》同步練習 _第1頁
2022年《阿里山紀行》同步練習 _第2頁
2022年《阿里山紀行》同步練習 _第3頁
2022年《阿里山紀行》同步練習 _第4頁
2022年《阿里山紀行》同步練習 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語文備課大師 阿里山紀行同步練習一、積累運用l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一泓( hng)莽莽( mng)溢出( y )鑲嵌( xi ng) 魚鱉( bi ) 青苔(t i)靜謐( m )紅檜( gu )孕育( yn)風靡( m )山嵐( l n )堪稱( k n)2解釋詞語接風洗塵: 設宴歡迎剛從遠道來的人。風靡一時: 形容事物在一個時期里極其盛行,像風吹倒草木一樣。恍如隔世: 好像隔了一世。多用來形容對時間的變遷、事物的變化的感慨。龐然大物: 外表上龐大的東西。人跡罕至: 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涼的地方很少有人來過。3精讀課文 39 段。思考:作者怎樣描寫到阿里山神木的經過及所見到的風光?課文第

2、 3 段是過渡段 。這一段先用設問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進入神木的經過;第 4 段,寫譚水清澈;第 5 段,寫林區(qū)的寧靜 ;第 6 段,寫山間的青苔路;第 7段, 描寫無邊無際的森林 ;第 8 段,描寫看到的神木;第 9 段, 寫“ 神木” 經歷一次巨創(chuàng) 。4. 根據括號中的意思寫出合適的詞語。(1)臺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臺灣學者為我“(接風洗塵 )(設宴歡迎剛從遠道來的人) ” 。(2)穿過(形容無邊無際的樣子)林海,不斷爬高、上升,山下還是陽光燦爛,山上漸漸地云霧濃稠。 (莽莽 )(3)這或許是臺灣人搞旅游的一種獨特方式,使人(好像隔了一世。多用來形容對時間的變遷、事物的變化的感慨)(恍如

3、隔世 ),以滿足現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覺。(4)峰回路轉,迂曲穿過一片林區(qū),眼前(突然;忽然)一亮,出現一泓水潭。(驟然)5在下列橫線上填進恰當的疊詞。(1)山間的曲徑幽路全被青苔染綠,茸茸 的、毛毛 的、 濛濛 的。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2)它真像一 條條綠地毯, 緊緊地貼在地表上、臺階上,甚或依附在樹干上。(3)樹干都是濕 漉漉 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間霧氣之中了。6給下面一段文字的方格里點上恰當的標點。席上一位美學家的夫人對我說:“ 臺灣人最喜歡唱的大陸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媽媽一樣 , 有些重要的活動還作為合唱的歌曲。 ”7改寫畫線的句子,使全句連貫、簡潔。腳下是深綠的草地

4、,蔚藍的天空在高高的頭頂,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邊 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叢林,翩翩起舞的蝴蝶,這是多么美的意境?。〈穑?頭頂上是高高的蔚藍的天空。8仿句。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答: 不到泰山,何以能說到了泰安?不到玉皇頂,又何以能說到了泰山?9佳句賞析。(1)山下尚是汗水津津, 山間則是涼氣侵人了。 那股涼氣給人的感覺不在溫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這一句運用 對比手法,寫出了山下與山間的巨大溫差,從作者 感覺 的角度,突出涼氣穿肌透骨的力度。(2)樹木姿態(tài)各異,如幢頂,如傘蓋,如古寺寶塔。作者連用三個 比喻,寫 樹軀、樹身 ,突出樹木的“大” 和“高” 。

5、(3)它們排列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作者以擬人化的 比喻 描寫樹木 排列之整肅 。如詩如畫的比喻,感受深切的 聯想 ,使森林、古樹成了富有 審美價值 的情境。10. 快速瀏覽課文,參照標明作者行蹤的語句,填寫完善下列解說詞。大家好!非常高興,今天由我?guī)ьI大家一起游覽阿里山,宴會結束后,我們將從( 臺北的松山機場 )乘飛機到達中部城市( 嘉義 ) ,然后改乘 ( 森林小火車 ) 進山,經過 3 個小時的運行后我們會到達 ( 阿里山站 ) ,從這里開始我們需要步行上山,穿過一片( 林區(qū) ),我們會看到( 姊妹潭 ),邁過( 原始森林 )間的( 曲徑幽路 ),最終將會欣賞到阿里山的標志和靈

6、魂( 神木 ) 語文備課大師語文備課大師 二、閱讀理解(一)峰回路轉,迂曲穿過一片林區(qū),眼前驟然一亮,出現一泓水潭,它叫姊妹潭,傳說曾有兩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這潭猶如山間一面明鏡,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與水潭鑲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畫。滿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 蚊的聲音,側耳評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或是禪的世界。偶有人聲也是靜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同行者都 在深深地吸氣,仿佛要把整個阿里山的空氣都吸進去,不再吐出來。山間的 曲徑幽路全被青苔染綠,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這是濃陰遮蔽下的

7、青苔路,離開了那森森萬樹,離開了那濃濃團陰,決計長不出這么密、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條條綠地毯,緊緊地貼在地表上、臺階上,甚或依附在樹干上。森 林恰似一片汪洋,無邊無際。其盤曲之勢,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真不知樹軀有多少圍、樹身有多么高。它們排列之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 之兵馬。樹干都是濕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間霧氣之中了。雖是盛夏亭 午時分,正是驕陽噴焰,卻透不進日光來。我們的身上也分明有點薄濕。忽然 間,我覺得,這不就是唐詩中所說的“ 入云深處亦沾衣” 嗎 ?在樹身之間穿行 了一陣,我們終于看到了神木。它是臺灣著名的紅檜,木有香氣,高達 58 米,胸徑 6.5 米,可以說是罕

8、見的龐然大物。大就成了“ 精”,成了“ 神” 。其樹齡大約有三千年,被發(fā)現的歷史也近一個世紀了。這些或許是它被冠名為“ 神木”的原因吧。同時,我也明白了,沒有那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 神 木” 這樣的樹中巨子的。1第段描繪的阿里山林區(qū)有什么特點,請用一個雙音節(jié)詞加以概括 : (寧靜或靜謐 );作者寫“ 偶或有如蟬、 如蠅、如蚊的聲音”對表現以上特點有何作用?答: 這里寫若有若無的聲音,反襯了林區(qū)環(huán)境的寧靜,會使人感覺更加寧靜。2仔細品讀文章,根據第段中劃橫線句分析人們的思想感情。答: 劃線句子流露出人們對林區(qū)環(huán)境的濃濃愛意,因為愛,所以不忍大聲;因為愛,所以要“ 深深的吸氣”“ 仿佛

9、吸進去以后不再吐出來”。3請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 比較下面一組句子在語言運用和表達效果上的不同: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這是濃陰遮蔽下的青苔路,離開了那森森萬樹,離開了那濃濃團陰,決計長 不出這么密、這么厚的青苔。這是濃陰遮蔽下的青苔路,離開了萬樹,離開了團陰,決計長不出這么密、這么厚的青苔。答: 兩句話的區(qū)別是第一句話在描寫中運用疊詞“ 森森” 來修飾“ 萬樹”,用疊詞“ 濃濃” 來修飾“ 團陰”,疊詞的運用不僅突出了樹木之多、團陰之濃,體現了環(huán)境的清幽,而且使語言節(jié)奏鮮明,具有音樂美和情韻美。4請從運用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第段中劃波浪線句子的表達作用和語言效 果。答: 這段文字用了 6

10、個比喻,句式整齊,結構勻稱,節(jié)奏鮮明,和諧動聽,生 動活潑地寫出了森林之廣和盤曲排列之勢,引發(fā)人的豐富聯想和審美體驗。5. 選文每一段都寫出了阿里山的某一景點之美。請你用最簡潔的文字概括每段 的內容。(依次寫在下面的題號里)答:(1)潭水的清澈( 2)林區(qū)的寧靜( 3)山間的青苔路( 4)無邊無際的森林(5)神奇的神木。6. 選文中寫深山水潭、曲徑青苔、古檜林海等景致,都恰當地運用了打比方的 手法,請選出你最喜歡的一處,品味品味,體會這樣寫的好處。答:(1)“ 這潭猶如山間一面明鏡”,品味:用“ 明鏡” 來比喻“ 水潭”,突出了(2)“ 它真像一條條綠地毯 ”, 品味:把曲徑青苔 水潭清澈透亮

11、的特征。比作“ 一條條綠地毯”,寫出了青苔的厚度和密度。7. 選文中引用了一句唐詩“ 入云深處亦沾衣”內容都默寫出來嗎?,你能把這首詩的題目、作者、答:山中留客;張旭 ;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 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朗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8. 從選文中可以看出,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請你擬寫兩句廣告語或宣傳語,向外界介紹阿里山。答: 人間仙鏡阿里山。9選文作者通過移步換景,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鮮明特征的畫面呈現在讀者眼 前。請你根據提示,概括每幅畫面的內容。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無邊的森林、拔地參天的神木。答: 寧靜的林區(qū)、青苔染綠的曲徑幽路10選文第一段中的劃線句運用了以聲襯靜的寫法,請

12、從下面的詩句中選出與之寫法不相同的一項( C) A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B夜靜群動息,時聞隔林犬。C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D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11聯系上下文,簡析作者為什么說“ 神木” 是“ 阿里山的標志、靈魂”。答: 因為神木巨大,歷史悠久,遭受巨創(chuàng)依然八面威風,雄踞山間。12第 4 段運用“明鏡 ” 和“水墨畫 ” 這兩個比喻來寫潭水的清澈透亮 和林區(qū)的迷人風光 。這段文字的字里行間充滿著作者 于景 的手法。由衷的贊美之情 ,這是一種 融情13“ 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了?!?作者連用三個 比喻,寫若有若無的聲音,以

13、 聲反襯 靜。14“ 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禪的世界?!?作者采用 反復手法,運用流暢而節(jié)奏鮮明的文字,強調林區(qū) 寧靜。15第 5 段文字以有聲反襯 無聲 ,營造一個“ 靜謐的世界”,收到了“此地無聲勝有聲 ” (填一詩句)的藝術境界。16選文語言典雅、凝練,極具美感。請從文中選取一個自己喜歡的句子,從修辭角度進行賞析。答:句子: 樹木姿態(tài)各異,如幢頂,如傘蓋,如古寺寶塔。賞析: 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寫樹軀、樹身,突出樹木的“ 大” 和“ 高” 。17. 選文的幾個小節(jié),分別寫了森林中的 潭水、氣氛、青苔、樹木。請分別用一個詞或短語概括它們各自的特點:清澈、寧靜、碧綠、高大。1

14、8選文主要表現了作者對阿里山怎樣的感情?答: 表現了作者對阿里山濃濃的愛意。19你認為文中哪些詞句用得好?請將其抄下來,并說說其妙處。答: 句子: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至可以說是禪的世界。妙處:作者采用反復手法,運用流暢而節(jié)奏鮮明、富有音樂美的文字,強調林區(qū)寧靜。20. 神木為什么被稱之為“ 神木” ?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答: 神木體形巨大,歷史悠久,所以被冠名為” 神木”。21. 你怎么理解劃線句“ 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呢? ,那些魚、鳥、獸到哪里去了答: 人們連說話都是悄悄的,沒有去打擾這些魚、鳥、獸,它們也沒有必要出 來四散逃竄,所以它們就在游客身邊,說明游客的環(huán)保意識很

15、強,在這里,人與自然是融洽的、和諧的。22. 結合劃線句“ 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評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了” ,說說作者當時的感受。答: 作者可以感覺到山林的幽靜, “ 如蟬、如蠅、如蚊” 三個比喻寫出了山林里 若有若無的聲音,以聲反襯靜。23. 作者沒有見到阿里山的姑娘,他遺憾嗎?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哪里呢? 答: 作者領略了阿里山美麗的風光,如同見到了一位美麗的阿里山姑娘,他也 堅信阿里山的山水可以養(yǎng)育出如山水般清新脫俗的阿里山姑娘,他并不遺憾,這個姑娘已被他裝在心里了。( 或:作者不會感到遺憾,阿里山姑娘只是一種美的象征,作者在美麗的阿里山山水中已經看到了阿里山的姑娘,并把

16、她永遠放 在了心里。 )(二)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們終于看到了神木。它是臺灣著名的紅檜,木有 香氣,高達 58 米,胸徑 65 米,可以說是罕見的龐然大物。大就成了“ 精”,成了“ 神” 。其樹齡大約有三千年,被發(fā)現的歷史近一個世紀了。這些或許是它 被冠名為“ 神木” 的原因吧。同時,我也明白了,沒有那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 神木” 這樣的樹中巨子的。就在我抵臺的前幾周,一聲焦雷,從神木貫頂而下,一劈為三,中間全成 枯焦。兩段橫臥地上,一段還站著。即令受此巨創(chuàng),被用碗口粗的鋼索系在另 幾棵原始大樹上,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它仍然是 阿里山的標志、靈魂。下山的路

17、上,不知誰哼起高山青:“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 但整個游程卻沒有看到一位阿里山姑娘。山中人少樹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 方。樹密、陰厚,仿佛能揉出濃汁。我只覺得,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1用四個字概括臺灣著名的紅檜被冠名為“ 神木” 的原因。答: 香、高、粗、老。2文中加點的“ 大約” 和“ 或許” 能否刪去,為什么?答:“ 大約” 和“ 或許” 都是表示估計,不確定。說明樹齡三千年、被稱為“ 神 木” 的原因并沒有經過精確的考證,不是精確的數字與實際相符,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不能。用約數表示其不確定性,去掉后不精確。)3“ 神木” 已遭雷劈,為什么“ 它仍然是

18、阿里山的標志、靈魂” ?答: 因為即令受此巨創(chuàng),但還被用碗口粗的鋼索系在另幾棵原始大樹上,依然 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他那“ 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 可匹敵” 的精神依然存在,所以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標志、靈魂。(但是他“ 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里山的標志,靈魂。),其無畏不屈的精神仍可以作為阿4于神木“ 巨創(chuàng)” 中,作者發(fā)現了豐富、深邃的內涵,你是怎樣理解的?答: 神木是阿里山的標志、靈魂,在遭受巨創(chuàng)之后他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雄踞山間,無可匹敵,那種不怕挫折,百折不撓的精神得以充分的體現,這正 是神木的豐富、 深邃的內涵。(神木遭到巨創(chuàng)后體現出的不屈不

19、撓的大無畏精神,正是阿里山豐富,深邃的內涵)5前文提到“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文對表達中心有什么作用?,聯系全文內容,你認為選答: 神木是阿里山的標志、靈魂,而阿里山又是臺灣的標志性風景區(qū),最后一 段揭示了神木的不怕挫折,百折不撓的深邃內涵,所以也揭示了全文的思想內 涵。(通過對神木的描寫,體現出阿里山的精神,表達了對阿里山的贊頌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6. “ 不知誰哼起高山青 ” 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 這一句與文章開頭唱高山青相呼應,以歌起,以歌結,首尾呼應,渾 然一體。7. “ 整個游程” 是指 游阿里山 。8. “ 仿佛能揉出濃汁” 中的“ 仿佛” 是 么?好像 意

20、思。這一句是不是比喻句?為什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答: 不是比喻句,“ 仿佛” 在這里表示想像。9. 作者在整個游程中并沒有看到“ 美如水” 的“ 阿里山姑娘”,為什么還要贊美“ 阿里山的風光美如畫” ?答:(1)作者游阿里山不盡然是為了看那“ 美如水” 的“ 阿里山姑娘”,言外之意,也是為了欣賞阿里山的美麗風光;( 2)作者在整個游程中,確實看到了如畫的阿里山風光,并為之陶醉,他的贊美出于肺腑;(3)“ 一方山水育一方人”,看到了山水之美,也等于看到了阿里山姑娘之美。10. 選文運用哪些修辭手法,有何作用?(舉一例談談)答: 比喻、擬人、夸張?!?我也明白了,沒有那無邊無際的原始森林,

21、是孕生不出神木這樣的樹中巨子的” 一句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神木體形巨大的特點。11. 你一定有置身戶外、野外的經歷,看到過不少如詩如畫的美景,請把你印象最深的風景用優(yōu)美的文字描繪出來。答: 萬綠園獨具熱帶海濱特色和生態(tài)風景園林特色,將藍天、綠水、原野、現代化高樓融為一體,徜徉于萬綠園中,藍天白云,綠草茵茵,碧海波光粼粼,讓你在都市喧囂之中享受一隅寂靜,體會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美好情趣。(三)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這倒不盡然是看那“ 美如水” 的“ 阿里山姑娘” 。從臺北松山機場搭機,僅四十分鐘就到了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后 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這種小火車我們只有在祖國東北的

22、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見 到。不過,它經過了改裝,變成了純粹的旅游性小火車,頗有古式小火車的模 樣和情調。也是那樣的牽引機,也是那樣的咣當咣當聲,它使我們覺得時空倒退,引發(fā)了我們的思古幽情。穿過莽莽不盡的林海,不斷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陽光燦爛,上山漸漸地云霧濃稠。山嵐云氣 漫 入車窗又 溢出車廂而去。山 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間則是涼氣侵人了。那股涼氣給人的感覺不在溫度,而在 穿肌透骨的力度。經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個頗有古式 風味的森林小火車站。售票和入站檢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種瞬間感受像是 在另一個時代。這或許是臺灣人搞旅游的一種獨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滿 足現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

23、感覺。1. 文中方框中應加入的動詞依次是:穿、漫、溢。2. “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 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是(C )A. 阿里山是臺灣的一個部分。 B. 要到臺灣必須先到阿里山。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C.阿里山是臺灣的代表和象征。 D. 不到阿里山,沒人承認你到過臺灣。3. 這一段寫森林小火車以及森林火車站,主要突出了 古樸的特點。4. 這一段文字簡略描寫了上山途中所見的景物是 5. “ 山下尚是陽光燦爛,上山漸漸地云霧濃稠。林海 和云霧 ?!?主要是從 視覺 角度寫景;“ 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間則是涼氣侵人了?!?主要是從 觸覺 角度描寫了,這兩句描寫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 山

24、下山上溫差極大,突出阿里山非常高大。6. “ 山下尚是汗水津津, 山間則是涼氣侵人了。 那股涼氣給人的感覺不在溫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 ” 這一句運用 對比手法,寫出了山下與山間的巨大溫差,從作者 感覺 的角度,突出涼氣穿肌透骨的力度。7. “ 它們排列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一句作者以擬人化的 比喻描寫樹木 排列之整肅 。如詩如畫的比喻,感受深切的 富有 審美價值 的情境。聯想 ,使森林、古樹成了8. 課文開頭陳述兩岸人民各自最喜愛的歌曲,說明什么?答: 說明兩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9. 本文描寫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字里行間寄寓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 阿里山風景如畫,山高林深,

25、無比幽靜;原始森林無邊無際,形態(tài)萬千;青苔密實濃厚,“ 神木” 堅韌挺拔。 作者不僅充分抒發(fā)了對如詩美景的贊嘆之情,還表達了海峽兩岸血濃于水的同胞之情。10. 課文第 7 段中引用的唐詩“ 入云深處亦沾衣” 是出自哪位詩人的哪首詩?答: 張旭的山中留客。11. 歌曲高山青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答: 歌曲高山青是本文的內在線索,起到彩線穿珠之效。三、探究練習(一)“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 如果你置身阿里山中,你對阿里山和阿里山的神木有哪些認識和感受?答:阿里山是臺灣著名的風景區(qū)。 阿里山有著 “ 莽莽林?!?,林海內“ 云霧濃稠” ,再加上“ 古典

26、文化” 的氛圍,確實給人一種獨特的感受。神木巨大無比,歷史語文備課大師 語文備課大師 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標志、靈魂,有著一種豐富而深邃的內涵。(二)本文的語言典雅、凝練、和諧、暢達,具有音樂美和情韻美。反復誦讀 課文,并仔細品味下列句子,體會課文的語言美。1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那是靜謐的世界、凈潔的世界,甚或禪的世界。偶有一人聲 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答: 這段文字運用了對偶、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交錯使用整句和散句,“ 循聲得情” ,通 形成了輕松、舒展、迂曲、鮮明的節(jié)奏,富有聲感和音樂美。過反復誦讀,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對靜謐、潔凈、禪的世界的獨特體驗。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無邊無際。其盤曲之勢,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 塔,真不知樹軀有多少圍、樹身有多么高。它們排列之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答: 這段文字用了六個比喻句,句式整齊,結構勻稱,節(jié)奏鮮明,和諧動聽。第一個比喻,森林“ 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無邊無際; “ 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 ,作者一連用三個比喻,描寫樹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