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致云雀》同步練習【含答案】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1頁
2.4《致云雀》同步練習【含答案】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2頁
2.4《致云雀》同步練習【含答案】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3頁
2.4《致云雀》同步練習【含答案】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4頁
2.4《致云雀》同步練習【含答案】2021-2022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4 致云雀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飛禽(qn) 酣暢(gn) 淋漓(l)B.雕琢(zhu) 蔚藍(wi) 犀利(x)C.晨曦(x) 婉轉(wn) 霓虹(n)D.排遣(qin) 閨閣(g) 魯莽(mng)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飛禽 酣暢 淋漓 雕琢B.迅疾 犀利 晨夕 婉轉C.霓虹 甘霖 排譴 閨閣D.魯莽 斑斕 荒謬 絕論3.填入下面橫線處的一段文字,與上文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 )。大雁是有靈性的,它只能選擇適宜于它生存的環(huán)境;同時,大雁也無法改變它的天性飛翔,它們原是自由的鳥兒,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遠遠地避開人群,_。A.飛走,遠遠地飛

2、走,甚至不愿回來B.遠遠地飛走,甚至不愿回來,飛走C.甚至不愿回來,飛走,遠遠地飛走D.遠遠地飛走,飛走,甚至不愿回來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旅游業(yè)已成為當?shù)亟洕l(fā)展的支柱產業(yè),這里巧奪天工的自然美景聞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賞。B.持續(xù)多日的強降雨導致部分地區(qū)山洪暴發(fā),農田被淹,房屋倒塌,災情扣人心弦,相關部門正全力以赴組織救災。C.兩位多年未見的戰(zhàn)友在火車上意外相逢,他們一見如故,回憶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經歷,不禁感慨萬千。D.沒有強大的創(chuàng)新設計、生產制造能力,國家實力的提升就無從談起,民族復興的宏偉藍圖也只能是空中樓閣。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

3、是( )A.互聯(lián)網時代呼嘯而至,傳統(tǒng)書店一方面因經營的“戲路”太窄而舉步維艱,另一方面線上書店用多種方式經營得風生水起。B.如何讓農耕文化的菁華成為構建新時代農村文明的底色,是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C.藝術評論,特別是對一些有影響、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的評論,由于人們的視角不同,往往通過爭論能發(fā)展和提高文藝理論。D.地球是一個家,無論哪一種生命滅絕,對地球都是傷害。一旦生態(tài)被人類破壞,所有不好的惡果最后也將由人類承擔。6.下列對詩歌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峨日朵雪峰之側中“我小心地探出前額”突出了“我”面對壯麗的雪峰落日景象時的驚訝與敬畏之情。B.峨日朵雪峰

4、之側寫小蜘蛛時用“可憐”與“默享”兩個詞,將前面的輝煌壯麗凝定在一個謙卑而堅毅的高度之上。C.致云雀中詩人把云雀比作詩人、深閨中的少女、螢火蟲、玫瑰,使云雀美麗的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D.致云雀中詩人把云雀的歌聲同春霖灑落的聲息、贊婚的合唱、凱旋的歡歌進行對比,突出云雀歌聲所具有的巨大力量。7.根據(jù)致云雀的詩歌內容,在橫線上填寫恰當?shù)膬热荨?1) _(國別)詩人雪萊說:“一首偉大的詩,是永遠泛溢著智慧與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敝略迫笌缀躞w現(xiàn)了雪萊詩論的全部要點。詩人運用_的表現(xiàn)手法,熱情地贊頌了云雀。在詩人的筆下,云雀是_、_、_的象征。(2)全詩二十一節(jié),從贊美開始,以感嘆告終,大體可分

5、為六個小段落。第一小段對云雀及其歌聲作出總體評價和贊美,稱云雀來自“天堂或天堂的鄰近”,暗示_,與詩圣杜甫的詩句“_”異曲同工;詩人以“不事雕琢的藝術,傾吐你的衷心”表達了自己的美學觀點:_。詩人在第二小段抓住云雀性喜高飛和邊飛邊鳴的特點展開想象,以_、_、_這一類視覺形象描繪聽覺上的優(yōu)美感受。第三小段將云雀比喻成_、_、_、_,贊美云雀喚醒同情、排遣痛苦、隱藏形影、不求聞達的美德。第四小段探討美的根源:云雀歌聲之所以甜美歡快,是因為云雀“_”(用原詩語句作答)。第五小段以歌頌自然來反襯_,進一步概括云雀歌聲美妙的“藝術技巧”在于“_”(用原詩語句作答),這既指云雀“從地面一躍而上”,也指擺脫

6、陳腐、庸俗的思想感情的拘束。最后,詩人以感嘆的口吻表達了對云雀的贊美:云雀的歡欣,就是和_、_、_聯(lián)系在一起的歡欣。由此我們可知,云雀,其實是理想化了的詩人形象。8.常見的“動物語錄”往往充滿智慧、幽默和諷喻性,請仿照 下面示例的風格,以“羊”“蜜蜂”“狐貍”“魚”的口吻寫一 句話(任選兩種)。貓頭鷹:要是憑發(fā)言來評先進,我這一輩子怕是與先進無緣了。_9.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是新時代中國思想、文化及藝術創(chuàng)新彌足珍貴的財富與資源。文化創(chuàng)新應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 不能舍本逐末。我們要積極探索

7、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的對接融合,用新的體驗與知識激活、找回、重組個體身上傳輸了數(shù)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基因,傳統(tǒng)文化再次獲得活力與生機。經典文獻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明顯的符號系統(tǒng),是一個民族歷經歲月滄桑沉淀下來的知識精華,具有歷久彌新的意義與價值。挖掘、利用經典文獻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同時,應深切領悟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與智慧,探索傳統(tǒng)元素的現(xiàn)代表達。比如,我國動畫藝術曾經汲取傳統(tǒng)繪畫技法,與現(xiàn)代美術電影融合,創(chuàng)作出新穎獨特的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牧笛山水情等,開創(chuàng)了動畫的“中國學派”,讓中國傳統(tǒng)繪畫技藝得到傳承和創(chuàng)新。還有2018年平昌冬奧會的 “北京8分鐘”,以現(xiàn)代思維和手法,運用智能科技完美展示了中國傳

8、統(tǒng)文化的符號鳳凰展翅、龍鳳呈祥等。通過“北京8分鐘”,我們不僅看到了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科技的力量。未來,( )。此外,我們還應從中國傳統(tǒng)造物文化中汲取精華,創(chuàng)新文化的傳播載體,使中國形象更加鮮明。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A.用新的體驗與知識激活、找回、重組個體身上傳承了數(shù)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基因,傳統(tǒng)文化再次獲得活力與生機。B.用新的體驗與知識找回、激活、重組個體身上傳承了數(shù)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基因,使傳統(tǒng)文化再次獲得活力與生機。C.用新的體驗與知識找回、激活、重組個體身上傳輸了數(shù)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基因,使傳統(tǒng)文化再次獲得活力與生機。D.用新的體驗與知識激活、找回

9、、重組個體身上傳輸了數(shù)千年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基因,使傳統(tǒng)文化再次獲得活力與生機。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號和文中“完美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符號鳳凰展翅、龍鳳呈祥等”中的破折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嗚一一”弟弟大哭了起來。B.這里坐落著被譽為“五岳之首”的名山泰山。C.我那時并不知道這所謂猹的是怎么一件東西便是現(xiàn)在也沒有知道只是無端的覺得狀如小狗而很兇猛。D.“閨女,過兩天就是你的生日啦! 林妙妙,你又不洗手就吃飯!”王勝男吼道。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A.我們要注重發(fā)展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B.在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中,我們要對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C.我們要在文化與

10、科技的融合中,創(chuàng)新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D.我們要創(chuàng)新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也要把科技與文化融合起來10.分別閱讀雪萊與華茲華斯的詩作致云雀的結尾詩節(jié),概括兩位詩人對“云雀”抒發(fā)的不同情感。比一切歡樂的音律更加甜蜜美妙,比一切書中的寶庫更加豐盛富饒。這就是鄙棄塵土的你啊你的藝術技巧。交給我一半,你的心必定熟知的歡欣,和諧、熾熱的激情就會流出我的雙唇,全世界就會像此刻的我側耳傾聽。(雪萊)天上游客,云間歌手,你因它充滿憂愁而鄙棄人間?抑或你奮翼凌云的時候,地上露巢仍牽系你的心和眼?你現(xiàn)在能自由進入的窩,安頓過你欲舉的雙翼,還孕育了你的歌!讓夜鶯安于她的陰陰林木,風日流麗之地才適于你飛舉,從那里你的音樂之濤瀉向

11、人間;憑天鄉(xiāng)靈浪,發(fā)智者心泉,你清醒高翔,不是迷惘流浪,忠于有緣之鄉(xiāng),不管人間天上!(華茲華斯)11.閱讀下面這首詩歌,然后回答問題。西風頌(節(jié)選)雪 菜把我當作你的豎琴吧,有如樹林:盡管我的葉落了,那有什么關系!你巨大的合奏所振起的音樂將染有樹林和我的深邃的秋意:雖憂傷而甜蜜。呵,但愿你給予我狂暴的精神!奮勇者呵,讓我們合一!請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讓它像枯葉一樣促成新的生命!哦,請聽從這一篇符咒似的詩歌,就把我的話語,像是灰燼和火星從還未熄滅的爐火向人間播散!讓預言的喇叭通過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喚醒吧!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啊,春日怎能遙遠?【注】這首詩寫于1819年秋天。當時歐洲大地

12、上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1.詩中畫線的兩行詩句有什么含意?答:_2.詩人以“豎琴”自比,并且祈求西風“把我的話語向人間播散”,這體現(xiàn)了他怎樣的精神與追求?答:_3.你怎樣理解“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啊,春日怎能遙遠”這句詩的深刻含意?答: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A項,“酣”讀“hn”:C項,“婉”讀“wn”。D項,“遣”讀“qin”。2.答案:A解析:B項,晨曦。C項,排遣。D項,絕倫。3.答案:A解析:由語段中大雁的靈性與天性可知,橫線處應選擇與大雁避開人群相關的語句,可結合“遠遠地”得出符合語境的是A項。4.答案:D解析:“巧奪天工”指人的技藝巧妙,A項中用來形容自然美景

13、顯然不恰當;“扣人心弦”強調的是打動人心的議論或表演,B項中用來形容災情,對象不當,感情色彩也不當;“一見如故”的適用對象是陌生人,C項中用來形容老朋友,屬于望文生義,也可以理解為使用對象不當。5.答案:B解析:A.語序不當,前后分句主語不一致時,關聯(lián)詞語應放到主語前面,即將“一方面”提到“傳統(tǒng)書店”前。C.“提高文藝理論”搭配不當。D.“不好的惡果”中“不好”和“惡”表意重復。6.答案:D解析:“進行對比”錯誤,應是“進行比較”。7.答案:1.英國; 浪漫主義; 歡樂; 光明; 美麗;2.歡樂歌聲的神圣; 此曲只應天上有; 好的詩歌應是直接從心靈深處涌現(xiàn)的思想激情和形象; 星光的利箭; 明月

14、的清輝; 霓虹的彩霞降下的美雨; 詩人; 少女; 螢火蟲; 玫瑰; 你愛,卻從不知曉過分充滿愛的悲哀; 人類社會的丑惡和人的不幸; 鄙棄塵土; 美好的理想; 高尚的情操; 真摯強烈的愛;8.答案: (示例一)羊:同胞們,請注意,當一匹狼向你大談仁義道德時,它肯定是要參加競選了。(示例二)蜜蜂:這世界上貪占別人的“甜頭”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我是不得已才配這桿“槍”的。(示例三)狐貍:我是騙過烏鴉嘴里的肉,可是說到底,真正騙了烏鴉的是它自己的虛榮心。(示例四)魚:明明知道有人在垂釣,仍然免不了接二連三地上鉤。唉,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們的心靈。9.答案:1.B;2.B3.C3.C解析:1.畫線句子有三處

15、語病:一是語序不當,應是先“找回”再“激活”;二是搭配不當,“傳輸”與“文化基因”不搭配,可將“傳輸”改為“傳承”;三是偷換主語,應在“傳統(tǒng)文化”前加“使”。綜合分析四個選項,只有B項全部修改正確。2.B項與文中破折號的作用都是標示注釋內容。A項,破折號的作用是標示聲音的延長。C項,破折號的作用是標示插入語。D項,破折號的作用是標示話題的轉換。3.閱讀整個文段,分析括號前后句子可知,這里講的是文化和科技的融合。A項強調的是要發(fā)展科技,不恰當;D項,將“科技與文化融合”與“創(chuàng)新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表述為并列關系,不恰當;B項和C項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C項與后文“我們還應創(chuàng)新文化的傳播載體”的結構相似,銜接更緊密。故答案為C項。10.答案:雪萊的致云雀抒發(fā)了詩人對歡樂歌者、光明使者、理想化身的云雀的贊 美,云雀“鄙棄塵土”的態(tài)度正是詩人蔑視現(xiàn)實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出高潔的理想主義情操;華茲華斯的致云雀抒發(fā)了詩人對忠于天空也忠于家園的云雀的稱贊,寄寓了詩人的道德價值觀。解析: 11.答案:1.雪萊在歌唱西風,但他不是冷眼旁觀的歌者,他希望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一方面去掃除腐朽,去無情地摧毀舊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