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視野下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建設_第1頁
全球史視野下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建設_第2頁
全球史視野下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建設_第3頁
全球史視野下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建設_第4頁
全球史視野下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建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 z全球史視野下的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建立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世界歷史進程中多元文明互動與共生研究,工程號:08JZD0C37;發(fā)表在史學理論研究2021年第3期。曉華首都師大學歷史學院 100089摘要: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想獲得更好的開展就必須改革。除去自身根底理論的完善外,改革的重點趨向是加大與相關(guān)學科研究的聯(lián)系,走出國門,拓展研究空間,注重教學建立。本文擬從全球史研究視野出發(fā),探討中國歷史文獻學與相關(guān)學科研究的結(jié)合及其研究領域和研究空間的拓展。關(guān)鍵詞:全球史 中國歷史文獻學 學科建立The rethinking of Chinese Histor

2、ical Documents subject constructionfrom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HistoryChen *iaohuathe History Department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100089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the new century, in order to catch up with the step of Globalization, Chinese Historical

3、Documents has to reform. In addition to the perfection of basic theory, one of the focuses is to increase the connection associated subjects, improve research method, go out of the country, enlarge the research space and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construction and so on. This articleresearches the in

4、tegrationof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associated subjects, improvement of research methord and the enlargement of the research space,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Global History.Key words: Global History Chi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 Subject Construct

5、ion 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自20世紀初期建立至今,幾經(jīng)演變。其建立不久之后,曾迎來了第一個開展頂峰。垣在開展史學研究的同時,集前人及自己文獻考據(jù)的實踐經(jīng)歷,用科學方法系統(tǒng)總結(jié)為各門具有法則和例的、可供傳授、便于研習、操作和成長的專學,其中尤其是??睂W、避諱學、史源學等最為典,從而不斷擴展了中國歷史文獻學的學科容,為中國歷史文獻學不斷充實完善奠定了根底。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歷史文獻學受左的形勢影響,開展滯后。20世紀80年代以后,與文革后需要重塑國民精神相一致,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得到倡揚,中國歷史文獻學隨之迎來了第二個開展完善的頂峰。在學科建立方面,舜徽中國文獻學、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在1982年出版,

6、二書在數(shù)十年文獻學開展積累的根底上,對有關(guān)古文獻的源流、部類、數(shù)量、考釋、注疏、版本、??迸c流通閱讀以及類書、四部書、叢書、輯佚、辨?zhèn)蔚确矫孀鞒隽溯^系統(tǒng)的梳理,建立了較為系統(tǒng)完善的文獻學學科體系。與此同時,許多專家、學者對文獻學學科涉及的對象、目的、容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尤其是白壽彝,更是對中國文獻學的根本理論、開展歷史和分支學科的建立,在理論上構(gòu)建了運行系統(tǒng)的框架,他認為中國歷史文獻學分為理論局部、歷史局部、分類學局部及應用局部四個局部,其中理論局部包括:歷史和歷史文獻學的關(guān)系、歷史學與歷史文獻的關(guān)系、歷史文獻作為史料的局限性、歷史文獻的多重性、歷史文獻和有關(guān)學科等問題。 白壽彝:談歷史

7、文獻學,載白壽彝:白壽彝史學論集,:師范大學1994年版,第558559頁。另外,白壽彝還談到了研究歷史文獻學的意義,歷史文獻和歷史文獻學的開展史等問題。 白壽彝:談歷史文獻學,載白壽彝:白壽彝史學論集,:師范大學1994年版,第507頁。他們?nèi)伺c這一時期其他專家、學者對文獻學科的認識和見解一道建立了較為系統(tǒng)的歷史文獻學學科。此外,各大專院校紛紛設置中國歷史文獻學專業(yè),招收了本科生、研究生等,并開設出配套課程,有的學校還推出了函授課程。所設課程根本涵括語言文字,文獻根底,及歷史文化三方面容。如師大學開設有:文字、音韻、訓詁、版本目錄學、??睂W、方志學、詩經(jīng)研究、史記研究、漢書研究、宋史研究、

8、古代詩詞的整理與研究、歷史地理及相關(guān)實習課。 呂友仁:歷史文獻學是歷史系不能承載之重歷史文獻學科建立芻議,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二十六屆年會論文。總之,教學與理論相長,中國歷史文獻學蔚然大興。其后,經(jīng)濟浪潮涉及學術(shù)文化領域,而中國歷史文獻學科自身學理未得更新,老一輩歷史文獻學家相繼去世,后繼者乏力,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在90年代后遂失去了開展后勁。欣幸的是,20世紀末以來,國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又把中國歷史文獻學等傳統(tǒng)學科推到了學術(shù)前臺。近年來出現(xiàn)了選輯、影印為主的四庫系列叢書,如大學季羨林主編四庫存目叢書、圖書館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王鐘翰編四庫禁毀叢書等,均是中國歷史文獻學興盛的表現(xiàn)。綜觀中國歷史文

9、獻學學科建立后的開展演變可知,其開展是與中華傳統(tǒng)的彰揚嚴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同時其自身的與時俱進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國歷史文獻學的演變史從*種角度而言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在現(xiàn)代及當代的興衰史,亦是一部社會、文化開展史,意味著回歸傳統(tǒng),重塑民族精神的歷史取向。這同時也說明了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地位的重要性。不過,雖然形勢有利于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的開展,但是如果其學科部的痼疾無以妥善解決、自身學理得不到提升,也很難抓住時代機遇。因此,在經(jīng)濟全球化形勢下,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自身改革日顯重要,這對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未來及史學的開展均有重大意義。筆者認為,當前就中國歷史文獻學的開展而言,其自身的改革與國際視野的

10、拓展同等重要,而全球史研究的互動理念正可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即從全球史視野出發(fā)深化中國歷史文獻學研究,以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全球史研究的特征之一是在于把全球化歷史化,對全球化進展系統(tǒng)總結(jié),了解世界一體化的起源和過程,從人類歷史中尋找智慧;二是在于把歷史學全球化 *新成:中文版序言,載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大學2007年版,第V頁。 。把歷史學全球化,就我個人理解而言,大而言之,即是突破了歷史研究的國界局限,把筆觸伸向全世界這個的廣闊空間,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尋找歷史的軌跡、生命的緣起、探究人類與世界的未來,建立全球普適性的歷史話語系統(tǒng),使歷史學本身全球化 *新成:中文版序言,載美杰

11、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大學2007年版,第VI頁。 ;小而言之,則是就不同國家的文化進展比擬研究。文化之間的比擬研究并非全球史流派產(chǎn)生后才有的,但全球史的出現(xiàn),無疑賦予國別之間的比擬研究以新理念。新成在光明日報撰文明確指出:全球史觀是一種認識方法,一種把局部歷史現(xiàn)象放在全球視野中考察的方法。全球史觀的高明之處在于她的核心理念:文化互動,即關(guān)注大圍、長時段的整體運動,研究跨國家、跨文化、跨文明、跨學科、跨領域的各種互動關(guān)系或現(xiàn)象,試圖通過互動研究去除舊框架,重新理解和認識歷史,到達各國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平等交流。中國歷史文獻學的改革,在根本原理如目錄學、版本學、??睂W等理論的革新之外

12、,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研究空間拓展的問題。這個空間的拓展實際就是加大與國其他學科,與國外各種研究及其理論方法之間的聯(lián)系,而這正是全球史互動研究理念的一種表現(xiàn)。從全球史視野出發(fā)并非僅僅局限于中西互動,或不同學科之間。二首先是歷史文獻學與考古學的互動。與中國考古學一樣,中國歷史文獻學亦古老又年輕。歷史文獻學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孔子時期,而其學科體系的建立則僅在20世紀20年代。所不同的是,說考古學的名稱本身是從西方引進的,而中國歷史文獻學無論從名稱還是涵都是土生土長的。中國歷史文獻學與中國考古學結(jié)合淵源有自。文獻一詞,最早見于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缺乏征;殷禮吾能言之,宋缺乏征也。文獻缺乏故也。

13、足則吾能征之矣。 論語注疏八佾,三國魏何宴集解,宋邢昺疏,載清阮元校刻十三經(jīng)注疏附??庇洠褐腥A書局1980年版,第2466頁。文獻的缺失,致使孔子找不到需要的證據(jù)去證明口耳相傳下來的故實的真確。而封建統(tǒng)治者對文獻的禁毀,也致使一些文獻不復流傳。當北宮锜問周朝所訂班爵俸祿情況時,孟子曾這樣答復:其詳不可得聞也。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孟子注疏萬章,東漢趙岐注,宋*奭疏,載清阮元??淌?jīng)注疏附??庇?,: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741頁。同時,孟子對歷史上記載的事實也表示了自己的疑惑,如認為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對圣人德行也表示出了流血的疑心,亦即對文獻記載的真?zhèn)翁岢隽怂伎?。所以,統(tǒng)治者

14、對孟子是有看法的。而這些有真?zhèn)蔚牡浼?,靠什么去鑒別呢.流失的典籍,怎么才能見其真實面目.考古開掘就是一把開門的鑰匙,因緣際會,*一天已經(jīng)不存于世的典籍可能出土,典籍真實面目或真?zhèn)螤顩r不證自明。如關(guān)于溫文爾雅的禪讓在古史傳說中有各異的記載,真?zhèn)坞y辨,竹書紀年的出土徹底打破了禪讓的神話。竹書紀年道: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原來禪讓也是血腥的。由中國歷史文獻記載的缺失而帶來的對歷史文獻記載的疑心,尤其是上古歷史的疑心,到清代愈演愈烈。述說:世益古則取舍益慎,世益晚則采擇益雜。故孔子序書,斷自唐虞;而司馬遷作史記,乃始于黃帝。近世以來乃始于庖羲氏,甚至有始于開

15、辟之初盤古氏者。 清*述:考信錄提要,載清*述:*東壁遺書,*:*古籍1983年版。到20世紀20年代疑古派之時就徹底否認整個上古歷史。顧頡剛認為古史的記載中,時代愈后,傳說的古史期愈長,比方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時有堯、舜,到戰(zhàn)國時有黃帝、神農(nóng),到有三代,到漢以后有盤古。司馬遷關(guān)于上古歷史的著述在無堅實的文獻材料下,只有任憑歷史去評說優(yōu)長。倘假設我們確信疑古派所言,則整個中國的上古史都將被推翻,中國的歷史將大大縮短,我們民族的根基將消失殆盡,所以顧頡剛等的疑古確實過了頭了,這點后來顧頡剛自己也意識到了。因此,在建立起上古信史任務面前,考古學責任重大。因為這段歷史本就沒有文獻可查,只

16、有故老傳說或歷史遺跡。如司馬遷上古歷史記載的真實性,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夏商周斷代工程以來的考古成果,才終于徹底給予了肯定與褒獎。這個長跨度的其中 五四以后的一段時期,面對上古歷史真?zhèn)螁栴},中國歷史學是在信古、疑古、考古、釋古中度過的,各有論說,難有定論。當然,肯定中國考古學的成績與重要性,并非就否認中國歷史文獻學的成績與重要性。從甲骨文發(fā)現(xiàn)到1949年以前,最能經(jīng)受住時間考驗,成就最大的史學理論還是王國維的二重證據(jù)法。二重證據(jù)法出自王國維并非偶然。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量出土文獻以及西方近代哲學,特別是實證主義思想的影響,再加上王國維扎實的國學功底,多學科訓練的經(jīng)歷,敏銳的思維與視野,

17、促使王國維提出了二重證據(jù)法。正如他自己所說古來新學問,大都由于新發(fā)現(xiàn)。有孔子壁中書出,而后有漢以來古文家之學;有宋古器出,而后有宋以來古器物、古文字之學。惟晉時汲冢竹簡出土后,即繼以*之亂,故其結(jié)果不甚著,然同時杜元凱注左傳,稍后郭璞注山海經(jīng),已用其說;而紀年所記禹、益、伊事,至今成為歷史上之問題。然則中國紙上之學問者,固不自今日始矣 王國維:王國維文集第四集,:中國文史1997年版,第33頁。清末至民國初年,諸如甲骨文字的發(fā)現(xiàn)與著錄、銅器群的發(fā)現(xiàn)與考釋、考古學的開掘和古器物學的研究、西北文物的發(fā)現(xiàn)與著錄、閣大庫軍機處檔案與太平天國史料的發(fā)現(xiàn)與著錄, 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古籍2002年

18、版。無疑為搜集史料開了新途,拓展了史料的空間。王國維適逢其會,并做出了積極的理論思考,這就使他走在了學界的前沿,開拓出了新學術(shù)。他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考證出王亥為殷之先祖,而長期以來存有疑義的史記殷本紀中記載的報乙報丙報丁,也在卜辭中有了相應的位次。另外,又考證出殷人兄弟無論長幼,與已立未立,其名號典禮并無等別,化解了卜辭中父甲父乙等名稱求諸世系不能通的疑惑。他的續(xù)考,則將殷先公之名完全考釋清楚。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xù)考的問世,澄清了長久以來殷商世系不清的問題,也證實了史記等一批文獻資料的可靠性,使中國可信古史可上溯至殷商時期,拓寬了歷史研究的領域。其古史新證,則率先提倡以地下材料與紙

19、上材料二重結(jié)合,即以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文獻結(jié)合傳世文獻考證古史的真?zhèn)?,以甲骨證商史,以金文證周史,補證紙上之材料,證明古書之*局部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二重證據(jù)法自提出后,遂成為中國歷史學界及中國考古學界至關(guān)重要的法則。而有關(guān)甲骨文、金文的研究,開展到今天,其最大特色就是結(jié)合傳世文獻進展研究。20世紀30年代末至70年代,時代之故,考古幾乎寸步難行,文獻學也舉步維艱,更莫談二者的結(jié)合研究。這種狀況到20世紀70年代才被打破。20世紀70年代以來,思想禁錮逐漸打破,經(jīng)濟開展、社會安定,舉國上下重視科學文化,知識分子地位提高,在解放思想、實事的學風中,學者們敢于擺脫迷信、

20、教條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精神枷鎖,以求真的態(tài)度考辨典籍文獻和史實。多年來在左的路線下,特別是在文革中隨意歪曲歷史、歪曲史料的現(xiàn)象,需要撥亂反正,亦加重了辨?zhèn)螌W的責任和任務。而70年代幾次重大古文獻出土,使人們不得不對前人的辨?zhèn)纬晒M展重新審視和反思,這為80年代中國考古學與中國文獻學結(jié)合研究的開展帶來了契機。80年代的辨?zhèn)螣岢?,更加顯示了二重證據(jù)法的強大生命力。1971年西漢汝陰侯夏侯灶墓出土了晏子春秋殘簡,1972年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子、六韜、尉繚子、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臏兵法等殘簡,1972年馬王堆漢墓出土了老子、戰(zhàn)國縱橫家書、易經(jīng)以及陰陽、天文、五行、雜占等10多種12余萬字的大批帛書,19

21、73年定縣漢墓出土了晏子春秋、論語、儒家者言、哀公問五義、文子、太公等8種殘簡,1975年云夢睡虎地出土了編年紀、日書等10種簡,1978年大通縣上家寨漢墓出土了與子有關(guān)的竹簡文獻等等。這些簡牘帛書的出土使其中歷來被疑心或斷言是偽書的文子、尉繚子、鹖冠子、晏子春秋、六韜、子兵法等成了真書,促使學術(shù)界對前人辨?zhèn)纬晒匦聦徱暱急妫@個時期結(jié)合出土文獻辨?zhèn)蔚恼撟骷ぴ?。對此,良樹日后在古籍真?zhèn)慰急娴倪^去與未來一文中有很好的總結(jié),他認為,七十年代竹簡帛書的出土, 無疑的是辨?zhèn)芜@門學問的試金石為古籍真?zhèn)窝芯孔钌铣说牡谝皇仲Y料,因此,竹簡帛書的出土同時也將檢驗千多年古籍真?zhèn)窝芯康某晒?。竹簡帛書的檢驗之后,即

22、知先賢在古籍辨?zhèn)蔚难芯可希_實犯有值得重視的缺點;在態(tài)度上,有些學者感情用事,成見太深,主觀太強,以每辨必偽,逢書必假為一逞快之事;在方法上,有些學者過分粗心大意、跳級論證,強不知以為知。為此,他提出了古籍辨?zhèn)螒撛趹B(tài)度上要平實,在方法上要嚴密,在論證上要周備,在論斷上要慎重的觀點。 *良樹:古籍真?zhèn)慰急娴倪^去與未來,載文獻1990年第2期,第 255 頁。良樹的總結(jié)非常到位,在簡帛大量出土根底上所做的學問,到這個時期已經(jīng)形成一門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結(jié)合研究的學問簡帛學。促進中國考古學與中國歷史文獻學研究的進一步結(jié)合,在全球化的今天亦越來越受到重視。而中國歷史文獻學與中國考古學之間的特殊關(guān)系,促

23、使中國歷史文獻學與中國考古學之間的特殊關(guān)系,使得歷史文獻學與考古學相映生輝,共同前行,可取得更大的佳績。在中國歷史文獻學界,有關(guān)這方面的呼聲很多,拓展空間非常大。從銀雀山漢墓到馬王堆漢墓及郭店楚簡,都有大批出土文獻可與傳世文獻相比擬。如臏兵法、尉繚子、郭店老子等,都可以以馬王堆本、傳世本,或博物館整理出版的戰(zhàn)國簡本,進展比擬???,從而整理出更符合古書原貌的典籍。這亦是中國歷史文獻學開辟新領域、創(chuàng)立新的分支學科的一個途徑。如2002年6月湘西龍山縣里耶古城出土了大批木簡達3萬多枚,是始皇時期的縣府檔案,非常珍貴。媒體稱,據(jù)這些材料可以改寫史。比方,竹簡中有洞庭郡的記載,這就使郡的設置由原來的36

24、個郡增為37個郡。此外,竹簡中還反映了大量代行政、郵傳、經(jīng)濟方面的信息,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有學者建議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應該建立古文書學學科,運用古文書學的方法,對簡牘的書寫格式、容類別、收發(fā)渠道、檔案功能、時間地點和簡牘形制等等做深入、系統(tǒng)研究,改變或增添文獻學的容。 周少川等世紀斷想中國歷史文獻學學科建立的思考,歷史文獻研究第22輯,第45頁。今天的中國考古學已開場脫離歷史學,走上獨立開展的道路,一些大學成立了考古學系,但是中國考古學完全與歷史學絕緣是不可能的,它畢竟與中國歷史學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而就考古而言考古也必然是單調(diào)的。就中國考古學與中國歷史文獻學結(jié)合研究而言,無論是甲骨學還是簡帛

25、學,究其實還是中國考古學與中國歷史文獻學的結(jié)合,如果把甲骨學、簡帛學等與中國歷史文獻學及考古學均聯(lián)系嚴密的學科都統(tǒng)一在一個專名下,稱為考古文獻學,是否更有利于中國考古學與中國歷史文獻學的結(jié)合,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這方面具體實踐的成果已經(jīng)很多,只是還需要理論上的總結(jié)。三 眾所周知,文獻的產(chǎn)生、聚散、文獻學的開展是與社會開展、社會的歷史文化開展密切聯(lián)系的。因此,中國文獻學的研究如能與社會史、文化史研究相結(jié)合,會相得益彰,加深中國文獻學研究的分量。比方有些學者近些年所做的古代和近代私家藏書文化研究,如黃建國、高躍新主編中國古代藏書樓研究中華書局1999年版、周少川藏書與文化古代私家藏書文化研究

26、師大學1999年版、雪梅中國近代藏書文化現(xiàn)代1999年版,就是文獻研究與文化史、社會史研究結(jié)合的典型。他們的成果,視野開闊,整體照顧,都將藏書視作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并將其置于一個大的歷史文化背景下進展探討。著眼點雖在藏書,但目光卻是整個社會文化風氣的深層變遷,這種文化視角采用自覺的,比方后兩書都在卷首的緒論中對以前的研究工作進展總結(jié),然后解釋采用文化視角的必要性。這種探討角度的轉(zhuǎn)換無疑對中國藏書文化會有更新更深入的認識 淮茗:中國藏書文化研究的新收獲評三部新出版的中國藏書文化論著,中國圖書評論2001年第2期,第16頁。其中,藏書與文化古代私家藏書文化研究一書更是表達了文獻與社會史文化史

27、相結(jié)合的道路,它將私家視為中國古代一種蘊極其豐富的文化現(xiàn)象、中國文化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自覺采用文化的視角,其研究角度的變化必然會帶來觀點的變化,以前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就此獲得新的意義和價值,比方作者對古代私家藏書與社會歷史環(huán)境相互關(guān)系的論述,這一問題以前涉及較少,作者結(jié)合豐富的古代藏書史料,詳細論述了政治經(jīng)濟條件和學術(shù)文化演變對藏書文化的深遠影響,探討了北風南移和私家藏書文化中心的轉(zhuǎn)移對古代藏書樓、藏書章、藏書習俗、藏書嗜好等問題,以前只是作為典故趣話來談論,但在作者眼里,它們都是古代藏書家文化心態(tài)的生動見證,對于提醒他們的文化心態(tài)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如果不是文化視角的采用,是不易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

28、的重要價值的 淮茗:中國藏書文化研究的新收獲評三部新出版的中國藏書文化論著,載中國圖書評論2001年第2期,第16頁。由此可見,走中國文獻學與中國文化史、社會史互動的道路,將會極拓寬現(xiàn)有研究空間。然而,遺憾的是,雖然中國歷史文獻學與文化史、社會史的互動有一些實踐,但鮮有理論高度的總結(jié)。當然,也有學者在呼吁三者之間的結(jié)合,但只是談結(jié)合,沒有統(tǒng)一的理論口號,沒有明確的旗幟相號召,必然達不到在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者中廣為推介,形成普遍意識之成效。因此,有必要從全球史視野出發(fā),強調(diào)互動共生中長時段大圍的研究,使中國歷史文獻學與文化史、社會史的結(jié)合形成規(guī)模和意識,增強中國歷史文獻學的活力。四中國歷史文獻學

29、的開展史,其實也是一部與學術(shù)之間的互動史。西漢開國以來重視整理文獻,口耳相傳以當時文字記錄的為今文經(jīng),火余燼下的文獻為古文經(jīng)。圍繞二者的整理,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兩門學問今文經(jīng)學與古文經(jīng)學。而古文經(jīng)學又與注疏之學一脈相通,漢唐注疏大盛,遂有學界縝密的學風。其后期注疏泛濫,動輒千言之時,也是學風破敗至無病呻吟之期。宋代大興圖籍,類書等大量問世,金石等廣為整理出版,使需要廣閱讀方能疑經(jīng)惑古,多見識方可考辨的學問有了堅實的根底。在此根底上,宋儒從儒家原典中尋找圣人之道。而宋儒對儒家經(jīng)典的重讀,直接引發(fā)對傳世經(jīng)典的疑心與考辨,對漢唐傳注的疑心與批評,對漢唐傳統(tǒng)經(jīng)學的章句訓詁式研究方法的抨擊。因此,宋代的

30、經(jīng)學可以說就是對經(jīng)典與漢唐傳注進展的重新審視。明初,太祖朱元璋認為四書五經(jīng)如五谷,不可一日不食。成祖朱棣命胡廣將宋代理學家的著作輯成性理大全等,頒行天下,遂確立朱子學獨尊的地位。由此,可以說,大約起自中唐,以明代初年四書五經(jīng)大全的編纂為止的宋明性理之學時期,從*一個角度而言,就是對漢唐所累積而成的煩瑣的義疏訓詁的再批判與再出發(fā)。而明代中后期取代其朱熹理學地位的陽明心學也不過是朱子學的衍生。明人刻書而書亡,明人好藏書,明代藏書家為名而作偽也頗有名,也是與明人空疏浮泛的學風一致的。清代前中期整理書籍,開館修書,既總結(jié)了學術(shù)又引導了學術(shù)風氣,至乾嘉時期考據(jù)之風成為學術(shù)主流。而由向父子到隋書經(jīng)籍志確立

31、,其后一向為主流并至四庫修書到達頂峰的四局部類法,其開展史也是一部學術(shù)史,在中國學術(shù)史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當四局部類法到達頂峰之時,其不能容納所有書籍的弊病已顯,學術(shù)的變革也從中露出了端倪。預示著中國的學術(shù)將走向新的征程,中國的時代也將翻開新的一頁。中國歷史文獻學與中國學術(shù)史的互動共生研究具有廣泛的開展空間。學術(shù)史不僅要從思想、義理的角度去寫,還要從文獻、史實的角度去寫,兩者不可偏廢。 易丹:李學勤談清代學術(shù)的幾個問題,載中華讀書報2001815第9版。文獻學研究也要從學術(shù)的角度去思考。中國歷史文獻學各個時代的各種經(jīng)典的注釋、校勘均能反映時代的精神,??弊⑨尩娜菥芸吹綄W術(shù)思想和學術(shù)觀點

32、、看到中國學術(shù)史的轉(zhuǎn)變,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也足可反映出不同的思想和學術(shù),文獻學應該在這方面做出學術(shù)史的說明。而學術(shù)史也應該有文獻學的根底,學術(shù)史很大程度上是各學派的開展史,以及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史,而各學派的觀點是靠自己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來詮釋的。經(jīng)典著作的歷代解讀,也是學術(shù)史不可或缺的局部。不同學派的時代、開展階段,尤其是不同學派形成開展的說明,都需要以文獻為線索。明儒學案、宋元學案實際就是學派史,但這方面的研究和述并不多。又如四庫全書的研究,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研究者看到的多是纂修、版本、???、考辨等純文獻學方面的容,忽略與學術(shù)史的互動。全球史的互動理念提醒我們,既然中國歷史文獻學與學術(shù)史有著互動共

33、生的關(guān)系,則二者的結(jié)合研究將是未來必然的開展趨勢,值得我們的重視。五下面,我們談談中國歷史文獻學和人類學的結(jié)合問題。人類學anthropology是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展全面研究的學科群,詞由anthropos和logos組成,從上理解就是有關(guān)人類的知識學問,它是以綜合研究人體和文化生活狀態(tài),說明人體和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為目的的。人類學大致可區(qū)分為:主要研究形態(tài)、遺傳、生理等人體的人體人類學;以風俗、文化史、語言等文化為研究對象的文化人類學,以及專門研究史前時期的人體和文化的史前人類學。自然人類學亦稱為人體人類學。中國歷史文獻學與人類學的聯(lián)系很早就有了。歷史文獻的著述,需要的史料并非金匱石室及私

34、家所藏所能涵括盡的,歷史文獻的著述者為了收集史料,往往遍訪名山大川,搜集故老傳說。史記就是司馬遷在閱讀官方藏書外,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實地考察各地風俗而成,如司馬遷親歷薛地,發(fā)現(xiàn)薛地閭里率多暴桀子弟,與鄒魯?shù)貐^(qū)風俗不同。唐朝司馬貞在史記索隱后序中說:太史公之書,既上序軒黃,中述戰(zhàn)國,或得之名山壞壁,或取之以舊俗風謠,故其殘文斷句難究詳矣。在沒有文字的上古時期,要復原它的歷史,只有靠口耳相傳或考古發(fā)現(xiàn)。但考古對古代的中國人而言無疑是滅絕人倫,斷子絕的大忌,即使有考古發(fā)現(xiàn),亦多半是盜墓者所為。所以口耳相傳、田野調(diào)查對歷史著述就顯得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當歷史記載空白時,口耳相傳、田野調(diào)查的地位更是突出,

35、司馬遷史記的五帝本紀即口耳相傳、田野調(diào)查的結(jié)晶。面對五帝史料的不可得見于歷史文獻,司馬遷不惜四方游歷,曾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于江淮,眾多長老,聽長老們講述許多有關(guān)五帝的傳聞典故并記載了下來。東晉史學家常璩華陽國志為展示民眾締造文化,把史筆深入到民眾生活里層,他搜集了大量所謂正統(tǒng)輕視的民間詩歌諺語。這些都是民間實際生活的概括,用了這些,不僅更容易反映當時社會的現(xiàn)實,增強形象的真實感,而且也可使文字生動活潑。 倉修良:華陽國志,載中國史學名著評介第一卷,*:*教育1990年版,第262頁。他記載了巴人現(xiàn)存最早的詩歌及各地流傳的俚語。諸如反映民風民俗的,如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

36、可以養(yǎng)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養(yǎng)母 *琳:華陽國志校注,*:巴蜀書社1984年版,第28頁。、惟月孟春,獺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潔,彼犧惟澤。蒸命良辰,祖考來格 *琳:華陽國志校注,*:巴蜀書社1984年版,第28頁。;反映人生道德的,如惟德實寶,富貴何常。我思古人,令問令望 *琳:華陽國志校注,*:巴蜀書社1984年版,第28頁。;譏時政的,如愿君奉詔,惟德日親 *琳:華陽國志校注,*:巴蜀書社1984年版,第41頁。;頌功德的,如沒世遺愛,式鏡后人 *琳:華陽國志校注,*:巴蜀書社1984年版,第41頁。、漢德廣,開不賓。渡博南,越蘭津。渡瀾滄,為他人 *琳:華陽

37、國志校注,*:巴蜀書社1984年版,第427頁。等等。這些詩歌、諺語都從不同側(cè)面反映了當時民眾生產(chǎn)生活的真實,可以說是史詩。漢民族缺乏敘事史詩,但獨有詠史詩一類體裁,吊古懷舊之篇章甚富。而此類詩章,多半也不是敘事或描述,而代之以象征、暗示、抒情等手法,虛化眼前景象,幻化所詠史事。 章益國:史與詩,載學術(shù)月刊1999年第10期。常璩采錄的這些豐富的詩歌、俚語、民間故事,都是在人民中不斷產(chǎn)生、流傳和不斷修改的口頭創(chuàng)作,如果常璩不重視搜集,不深入民間實地采訪,不廣泛接近人民,體會人民的思想感情,是絕不可能辦到的。 *重來:常璩與,*:*人民1985年版,第80頁。這些詩歌俚語更生動、更真實地反映了當

38、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思想活動,起著一般表達所達不到的效果。 *重來:常璩與,*:*人民1985年版,第77頁。倉修良道:這些民歌,雖然形式比擬簡單,語言也較少加工,短小精悍,直敘其事。卻都是當時社會現(xiàn)實最鋒利、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映,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常璩在書中引用了這些民間歌謠,態(tài)度明朗,愛憎清楚,說明他在采錄這些民間流傳的詩歌時,不單是注意它們的藝術(shù)性,而且也很注意詩歌的思想性。 倉修良:華陽國志,載中國史學名著評介第一卷,*:*教育1990年版,第263頁。從中既可窺見巴族之本身的文化特點,亦可看到中原文化的影響痕跡。這對探求古代巴文化的開展源流及與中原文化的關(guān)系,都具有重要意義。 *固

39、盛:現(xiàn)存最早的巴人詩歌,載文史雜志1997年第3期。這就是口耳相傳、田野調(diào)查所產(chǎn)生的著書魅力。歷史文獻著述者與口述歷史、田野調(diào)查二者聯(lián)系的紐帶就是歷史文獻著述者對歷史資料的追尋,這個追尋很好地把歷史文獻和人類學聯(lián)系起來,而且為了防止歷史材料的單一,表達生動活潑,論證具有說服力,口述史與田野調(diào)查,應更多地引入歷史文獻研究中。人類學概念與考古學概念,本是從西方引進的,其引入中國的過程就是一種互動,人類學與中國歷史文獻學的結(jié)合更能表達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學科互動研究。六我們還要重視中國歷史文獻學的跨國界研究,應具有深遠的國際視野。歷史文獻學這個學科不僅中國有,外國也有。如法國有法國國立文獻學院,法國信息科學院和圖書館高等學校圖書史教授弗雷德里克巴比耶,即畢業(yè)于此。又如國際文獻工作聯(lián)合會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是由國際目錄學會開展而來。中國歷史文獻學要走向世界,則加強中西文獻的比擬研究、重視域外漢籍研究,也是必要而重要的。當然,中西文獻的比擬研究以及域外漢籍的研究,這個工作早已開展起來,但形成規(guī)模,擁有更大的隊伍,卻還需要進一步的倡揚,也尚待時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