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專業(yè)知識一-基礎學習班講義_第1頁
中藥專業(yè)知識一-基礎學習班講義_第2頁
中藥專業(yè)知識一-基礎學習班講義_第3頁
中藥專業(yè)知識一-基礎學習班講義_第4頁
中藥專業(yè)知識一-基礎學習班講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執(zhí)業(yè)藥師群后續(xù)資料請聯系否則將無法更新謹防倒賣!第一節(jié)歷代本草代表作簡介(一)本草經簡稱本經,為漢代本草代表作。以上、中、下三品分類。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二)本草經集注為魏晉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為首創(chuàng)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法。3.該書第一次全面系統(tǒng)地整理、補充了本經。(三)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長孫無忌、李勣、。開創(chuàng)了圖文對照法編撰藥學專著的先例。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藥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譽為世界上第一部藥典。(四)經史證類備急本草1.簡稱證類本草,作者唐慎微。2.該書圖文對照,方藥并收,結合,資料翔實,集宋以前本草之。(五)本草綱目簡稱綱目,為該書的作者為偉大本草代表作。學家。群(六)本草綱目拾

2、遺執(zhí)業(yè)藥師防倒賣!后續(xù)資料請聯系否則將無法更新謹簡稱綱目拾遺,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載藥 921 種,其中新增 716 種,創(chuàng)古本草增收新冠。(七)中華本草1.為當代本草代表作。2.該書是由國家中管理局主持,中大學總編審,60 多個500 余名歷時 10年共同編纂的劃時代巨著。后 5 卷為民族藥專卷,包括藏藥、蒙藥、維藥、傣藥、苗藥各 1 卷。第二節(jié) 中藥的性能一、概述所謂中藥的性能,即中藥效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稱藥性。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無毒等。二、四氣(一)含義四氣,又稱四性,即指藥物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它反映藥物影響化的作用特點,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

3、要概念之一。(二)確定依據陰陽盛衰和寒熱變藥性的寒熱溫涼,是從藥物作用于(三)所示效用所發(fā)生的反應概括而來,與所療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反。寒涼性藥物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等作用;溫熱性藥物散寒、補火、溫經通絡、回陽救逆等作用。寒涼性有傷寒之弊,溫熱性有傷火之害。(四)具體表述寒、熱、溫、涼、平,是對藥物四氣的概括性表述。(五)陰陽屬性四氣中溫熱與寒涼屬于兩類不同的性質,溫熱屬陽,寒涼屬陰。(六)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據病證的寒熱選擇相應藥物,治熱病投寒藥,治寒病投熱藥。據病證寒熱程度的差別選擇相應藥物。寒熱錯雜者,則寒熱并用。對于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者,則又當分別治以熱藥或寒藥,必要時加用藥性相反的

4、反佐藥。本草經托名“”神仙等級(上中下)365本草經集注自然景色要注意730新修本草長孫無忌、李勣、首創(chuàng)圖文對照850證類本草唐慎微慎微圖宋以前本草之本草綱目當時最完備的分類系統(tǒng)綱目拾遺增收新藥數目之冠716中華本草8980三、五味(一)含義五味,即指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藥物作用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藥物真實滋味的具體表示。(二)確定依據五味學說是中醫(yī)歸納解釋藥物效能的說理工具。(三)所示效用及臨床應用1.辛能散、能行,有發(fā)散、行氣、活血作用。如治表證的荊芥、薄荷,治氣滯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藥大多能耗氣傷陰,氣虛陰虧者慎用。2.甘能補、能緩、能和,有

5、補虛、和中、緩急、調和藥性等作用。如治虛證的黃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治攣急作痛、調和藥性的飴糖、等,均具。某些藥還能解藥、食毒,如、蜂蜜等。此外,藥多質潤而滋燥。藥大多能膩膈礙胃,令人中滿,凡濕阻、食積、中滿氣滯者慎用。酸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作用。如治自汗盜汗、遺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瀉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烏梅,治大汗虛脫、崩漏經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烏梅等。酸味藥大多能收斂邪氣,凡邪未盡之證均當慎用。苦能泄、能燥、能堅。其中,能泄的含義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黃苦寒,功能瀉熱通便,治熱結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味苦降泄肺氣,治咳喘氣逆必投;赭石味苦而善

6、降逆,治呃逆嘔喘常選。三指苦能清泄,如、梔子味苦,能清熱瀉火,治火熱內蘊或上攻諸證宜擇。能燥即指苦能燥濕,如治寒濕的蒼術、厚樸,治濕熱的黃柏、苦參等,均為苦味。能堅的含義有二:一指苦能堅陰,意即瀉火存陰,如黃柏、即是;二指堅厚腸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有厚腸止瀉作用等。苦味藥大多能傷津、伐胃,津液大傷及脾胃虛弱者不宜大量用。5.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秘的芒硝等,均具咸味。、海藻,治癥瘕的鱉甲,治熱結便素問五臟生成云:“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故食鹽類咸味藥不宜多食,高血壓動脈硬化 者如此。有的咸味藥如芒硝,能瀉下通腸,脾虛便溏者慎用。6.澀能收、能斂,同酸味一樣

7、有收斂固澀作用,如治滑脫諸證的龍骨,治久痢脫肛的赤石脂,治崩漏帶下的海螵蛸等,均具澀味。將澀附于酸。澀味藥大多能斂邪,邪氣未盡者慎用。7.淡能滲、能利,有滲濕利水作用,如治水腫、小便不利的豬苓、茯苓,均具淡味。常將淡附于甘。淡味藥過用,亦能傷津液,故陰虛津虧者慎用。此外,還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開,有化濕、辟穢、開竅、醒脾等作用,如功能化濕的藿香、辟穢的稱為、開竅的麝香、醒脾的佩蘭等,均具芳香味。將芳香歸為五臭之列,有的也標上,之氣。芳香味與一樣,亦能耗氣傷津,故氣虛津虧者慎用。(四)陰陽屬性屬陽,酸、苦、咸屬陰。(五)氣味配合意義氣與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的作用,其中氣偏于定性,味偏于

8、定能,只有將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藥物的性能。原則氣與味配合的原則有二:一為任何氣與任何味均可組配;二為一藥中氣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個,也可以有兩個或3.規(guī)律。味越多,說明其作用越廣泛。氣味配合規(guī)律有二:一為氣味均一;二為一氣二味或多味。4.氣味配合與療效的關系執(zhí)業(yè)藥師群后續(xù)資料請聯系否則將無法更新謹防倒賣!四、升降浮沉(一)含義升降浮沉,即指藥物在的作用趨向。這種趨向與所治療疾患的病勢趨向相反,與所治療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概念之一。(二)確定依據1.藥物的質地輕重凡花、葉類質輕的藥多主升浮;2.藥物的氣味厚薄、果實及礦物、貝殼類質重的藥多主沉降。一般認為,味?。ㄐ痢⒏?、微

9、苦等)者升,氣薄(寒、涼、微寒、)者降,氣厚(熱、溫)者浮,味厚(酸、苦、咸等)者沉。氣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氣薄者沉而降,氣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氣味俱薄者可升可降。如蘇葉味辛性溫屬氣厚味薄,故升??;、黃柏味苦性寒屬味厚氣薄,故沉降;浮萍味辛性寒屬氣味俱薄,故可升(發(fā)汗)可降(利水);等等。3.藥物的性味從四氣講,、涼降、熱浮、寒沉。從五味講,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凡性溫熱、味辛甘的藥多主升浮,如4.藥物的效用、荊芥等;性寒涼、味酸苦咸的藥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藥物的臨床療效是確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據。如白前能祛痰降氣,肺實咳喘、痰多氣逆,故性屬沉降;桔梗能開提肺氣、宣肺利咽,咳嗽痰多、咽痛

10、音啞,故性屬升浮。又,有不少藥表現為升浮與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胖大海,既能清宣肺氣、利咽而具升浮之性,又能清熱解毒、通便而具沉降之性;前胡,既能降氣祛痰而顯沉降性,又能宣散風熱而顯升浮性。(三)所示效用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對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發(fā)散向外,沉表示收斂固藏和瀉利等。升浮類藥能上行向外,分別具有升陽、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作用。沉降類藥能下行向內,分別具有瀉下、清熱、利水滲濕、重鎮(zhèn)安神、潛陽息風、消積導滯、降逆止嘔、 收斂固澀、止咳平喘等作用。(四)臨床應用順其病位選擇用藥:一般說,病位在上表類病證,宜選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藥。逆其病勢選擇用藥:一般說,病勢下陷類病證,

11、宜選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藥。3.據氣機運行特點選擇用藥:有時也根據浮性藥與沉降性藥同用。(五)陰陽屬性升浮屬陽,沉降屬陰。(六)影響氣機升降出入周而復始之特點,在組方遣藥時,常將升每一味藥物的升降浮沉既是,又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制:如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等。配伍:在復方配伍中,少量性屬升浮的藥,在同較多的沉降藥配伍時,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制約;反之,少量性屬沉降的藥,在同較多的升浮藥配伍時,其沉降之性可受一定制約。五、歸經(一)含義歸,即歸屬,指藥物作用的歸屬;經,即的臟腑經絡。歸經,即藥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藥物的作用與依據。的臟腑經絡密切聯系起來,

12、以說明藥物作用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從而為臨床辨證用藥提供(二)理論基礎1.藏象學說藏象學說既是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基礎,又是中藥歸經的理論基礎。如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現異常,常導致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癲狂、癡呆、健忘、等癥,分別選用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遠志(安神)、朱砂(鎮(zhèn)驚安神)、麝香(開竅醒神)等即可減輕或消除上述各癥,就云其歸心經。2.經絡學說所謂經絡學說,即研究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如足經主表,為一身之藩籬,風寒濕邪外客此經后,可寒濕止痛)能消除或減輕這些癥狀,即云羌活歸(三)確定依據1.藥物特性頭項痛、身痛、肢體關節(jié)酸楚等癥,投用羌活(散風經,等等。肺,陳皮

13、、半夏、荊芥均味辛,故歸肺經;甘入脾,飴糖、2.藥物療效、黨參均味甘,故歸脾經等。每種藥物治病都有一定的范圍,以此確定藥物的歸經十分準確。如蘇子、白前能治療咳喘,而咳喘為肺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肺經;茯神、歸心經,等等。(四)表述方法能治療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為心臟功能失調所致,故一般采用十二臟腑經絡法表述,常直接書為歸心、肝、脾、肺、腎、胃、大腸、小腸、膽、心包、三焦經等;或不提臟腑之名而用經絡的陰陽屬性表述,如入少陰、入太陰、入厥陰、入少陽、入入;有時也將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陰心經、入厥陰肝經等。(五)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掌握歸經,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使臨床用藥更加合理。指導醫(yī)

14、生根據疾病表現的病變所屬臟腑經絡而選擇用藥。指導醫(yī)生根據臟腑經絡病變的傳變規(guī)律選擇用藥。六、與無毒(一)含義與無毒,從狹義上講,是指藥物用于后能否造成而言。從廣義上講,除指藥物的作用能否對造成外,還應包括藥物對治療作用的強弱。也就是說,藥物的與無毒反映了其偏性對的兩面性。(二)“毒”的特性狹義:物之能害人即為毒,似指今之藥物不良反應(三)確定依據是否含毒害成分整體是否用量是否適當(四)影響無毒的藥物的與無毒受到多種影響。主要有品種、來源、入藥部位、產地、時間、加工制、劑型、制劑工藝、配伍、給藥途徑、用量、用藥次數與時間長短、皮膚與黏膜的狀況、施用面積的大小、的體質、種屬、證候性質,以及環(huán)境污染

15、等。(五)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品種3.用量過大5.劑型失宜7.配伍不當9.辨證2.誤服4. 制失度6.療程過長8.管理不善10.差異執(zhí)業(yè)藥師群后續(xù)資料請聯系否則將無法更新謹防倒賣!11.離經悖法(六)使用藥的注意事項1.用量要適當,采用小量漸增法投藥,切忌初用即給足量,以免。采制要嚴格,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嚴格把住采制藥各個環(huán)節(jié),杜絕偽劣品。用藥要合理,杜絕亂用濫投,孕婦、老幼及體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識別過敏者,及早予以防治。第三節(jié) 中藥的功效與主治病證中藥的功效與主治病證既,是組方遣藥的依據和防治疾病的基礎,又是臨床中藥學的學的重要組成部

16、分。內容和中醫(yī)效(一)含義功效是指中藥防治、別。(二)認定疾病及強身健體的作用。又稱功能、功用、效能、效用。其有高級與初級之中醫(yī)對中藥功效的認識、概括和確定,是在中理論指導下,根據機體的用藥反應,即用藥前后癥狀、體征的變化,通過審證求因、辨證論治及歸納分析的方法反推而得。(三)表述中藥功效的用語大多采用動賓短語結構的詞組。其中,對初級功效的表述,常常與病證或癥狀等相對應,所用語句多為動詞加疾病名稱的詞組,如“已心痛”,“已疥”,“截瘧”,“治瘺”,“治皮脹”,“主寒熱、疝瘕、頭風、目黃、耳聾”,“延年”等。對高級功效的表述,常常與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相對應,所用語句多為動詞加病邪(如風、寒、暑

17、、濕、燥、火等)、臟器(如心、肺、脾、腎、肝、胃、小腸、膽、皮膚等)、生理功能或陰、陽、氣、血、津、液、精、尿、便)及病理產物或反應(如痰濁、瘀血、疼痛、排泄物(如)等名稱的詞組。如清熱、燥濕、散風寒、祛風濕,平肝、補肝、補腎、清肺,補氣、生津、行氣、活血、通便、利尿、化痰、祛痰、瀉火、化瘀、排石等。(四)分類1.按中醫(yī)辨證學分類(1)針對八綱辨證的功效:是指中藥的某些功效分別與八綱辨證的各綱辨證相對應。如對應表里辨證的有解表、攻里等;對應寒熱辨證的有散表熱、清里熱、散表寒、散里寒等;對應虛實辨證的有補虛、瀉實等;對應陰陽辨證的有補陰、滋陰、斂陰、回陽等。針對病因辨證的功效:是指中藥的某些功效

18、分別與病因辨證的六與疫癘、七情、飲食勞傷、外傷等辨證相對應。如對應六與疫癘的有散風、祛寒、清暑、滲濕、燥濕、化濕、潤燥、清熱、瀉火、解毒等;對應七情的有鎮(zhèn)驚、定驚、解郁、安神、醒神等;對應飲食勞傷的有消食、消積、補虛、強身等;對應外傷的有生肌、斂瘡、續(xù)筋接骨、解蛇蟲毒等。針對氣血津液辨證的功效:是指中藥的某些功效與氣血津液辨證的氣、血、津液病證辨證相對應。如對應氣病辨證的有補氣、行氣、降氣、斂氣等;對應血病辨證的有養(yǎng)血、活血、止血、和血、攝血等;對應津液辨證的有生津、保津、化痰、滌痰、化飲、逐飲、利水、逐水等。針對臟腑辨證的功效:是指中藥的某些功效分別與臟腑辨證的各臟腑病證辨證相對應。如對應心

19、臟的有養(yǎng)心、清心、瀉心火、補心血、通心脈等;對應肺臟的有宣肺、溫肺、清肺、潤肺、斂肺、降肺氣等;對應大腸的有通腸(便)、潤腸、滑腸、澀腸等;對應脾臟的有補脾、健脾、補脾氣、升脾陽等;對應胃腑的有溫胃、健胃、養(yǎng)胃、運脾、清脾熱、開胃、瀉胃火、降逆止嘔等;對應肝臟的有疏肝、清肝、養(yǎng)肝、暖肝、瀉肝火、平肝、潛陽、養(yǎng)肝陰(血)、息肝風等;對應膽腑的有利膽、清膽、利膽排石等;對應腎臟的有溫腎、補腎、益腎、固腎、滋腎陰、補心氣、助腎陽、暖腎氣、補腎納氣、益腎填精等;對應腑的有清利冷氣等;對應三焦、腦腑、女子胞的有通利三焦、健腦、醒腦、暖宮等。濕熱、散(5)針對經絡辨證與六經辨證的功效:是指中藥的某些功效與

20、經絡辨證或六經辨證的各經病證辨證相對應。如和解少陽、散經風寒、散少陰經風寒、降厥陰經上逆之寒氣等。針對衛(wèi)氣營血辨證的功效:是指中藥的某些功效與衛(wèi)氣營血辨證的衛(wèi)分、氣分、營分、血分病辨證相對應。如疏散風熱、清氣分熱、清營分熱、透營轉氣、清營涼血、涼血解毒、散血解毒等。針對三焦辨證的功效:是指中藥的某些功效與三焦辨證相對應。如宣化上焦?jié)駶?、芳化中焦?jié)駶?、清中焦?jié)駸?、清利下焦?jié)駸?、補中氣、溫中散寒等。2.按中醫(yī)治療學分類(1)對因功效:是指某些中藥能針對病因起治療作用。其中,屬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風、散寒、除濕、清熱、瀉下、涌吐、解毒、殺蟲等;屬于扶正的功效有補氣、滋陰、養(yǎng)血等;屬于調理臟腑或氣血的功效

21、有疏肝、柔肝、宣肺、和中、理氣、活血、安神、開竅、潛陽、息風等;屬于消除病理產物的功效有消食、利水、祛痰、化瘀、排石、排膿等。(2)對癥功效:是指某些中藥能緩解或消除疾病過程中出現的某些或某種癥狀,有助于減輕患者痛苦,防止病情,如止痛、止血、止嘔、止咳、平喘、止汗、澀腸止瀉、澀精止遺等。(3)對病證功效:是指某些中藥對瘧疾、贅疣、痹證、鼻淵、黃疸、肺癰、絳蟲證等病證,具有明顯優(yōu)于他藥的療效,如截瘧、蝕疣、祛風濕、通鼻竅、利膽退黃、消癰排膿、驅殺絳蟲等。(4)對現代病癥功效:是指某些中藥對西醫(yī)學所描述的高血壓、高脂血癥、腫瘤等病癥有明顯的療效,而使用傳統(tǒng)功效術語又難于表達清楚,權借現代藥理學術語

22、來表達,如夏枯草降血壓,決明子降血脂,天花粉,半枝蓮抗腫瘤等。二、主治病證(一)含義所謂主治病證,是指藥物在臨床的主要適應病證,也稱主要適應范圍,簡稱主治。(二)表述病名類主治病證是指以疾病的名稱表述中藥的主治病證,如瘧疾、肺癰、腸癰、水火燙傷、毒蛇咬傷等。證名類主治病證是指以疾病的證名表述中藥的主治病證,如熱淋、證、風寒挾濕表證等。3.癥狀名類主治病證、熱咳、濕熱黃疸、風熱表證、風寒表是指以病或證的某一癥狀名稱表述中藥的主治病證,如驚悸、耳鳴、耳聾、口臭等。三、功效與主治的相互關系(一)初級功效與高級功效初級功效是高級功效的基礎,而高級功效是初級功效的升華與提高。(二)功效與主治病證中藥的功

23、效與主治病證是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主治病證是確定中藥功效的依據,功效又提示了中藥的主治病證。(三)性能特點、功效主治、配伍應用的內在聯系每一味中藥都具有獨特的性能特點、功效主治及配伍應用,三者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為印證,。在學習應用單味藥時,首先要弄清其性能特點,并以此為綱,理解,才能為學好中藥、用好中藥打下堅實的基礎。其功效主治,領悟掌握其配伍應用。第四節(jié) 中藥的配伍一、中藥配伍的目的中藥的配伍應用是中醫(yī)用藥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增強治療效能,擴大治療范圍,適應復雜病情,減少不良反應。二、單味藥配伍(一)七情配伍執(zhí)業(yè)藥師群后續(xù)資料請聯系否則將無法更新謹防倒賣!含義所謂“七情配伍”,又稱配伍七情、藥物

24、七情。即指單味中藥配伍同用的七種情形。除“單行”外,皆從雙元配伍用藥角度,論述單味中藥通過簡單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guī)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藥臨床應用的七種基本規(guī)律,是中醫(yī)遣藥組方的基礎。內容(1)單行:即應用單味藥就能發(fā)揮預期治療效果,不需其他藥輔助。如獨參湯,單用人參一味補氣固脫等。(2)相須:即性能相類似的藥物合用,可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配可增強清熱瀉火效果等。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種共性的兩藥同用,一藥為主,一藥為輔,輔藥能增強主藥的療效。如以補氣利水的黃芪為主,配以利水健脾的茯苓為輔,茯苓能增強黃芪的補氣利水效果等。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

25、或消除,故云半夏畏生姜。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云生姜殺半夏。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7)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害反應。如烏頭反半夏、反甘遂等。(二)君臣所謂“君臣”,是指從多元用藥的角度,論述各藥在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guī)律。它是七情配伍的進一步發(fā)展,高度概括了中醫(yī)遣藥組方的原則,也就是組方的原則。三、中成藥配伍(一)含義所謂中成藥配伍,是指根據臨床治療需要,將兩個或兩個以上中成藥同用的用藥方法。(二)內容功似配伍功異配伍第五節(jié)

26、方劑與治法一、方劑與治法的關系方劑是理、法、方、藥的一個組成部分,“法出,法隨證立”。二、常用的治法(一)汗法汗法是通過發(fā)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之邪隨汗而解的一種治法。汗法不是以使人汗出為目的,主要是汗出標志著腠理開,營衛(wèi)和,肺氣暢,血脈通,從而能祛邪外出。(二)吐法吐法是通過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從口中吐出的一種治法。凡是痰涎壅塞在咽喉,或頑痰蓄積在胸膈,或宿食停滯在胃脘,或誤食毒物尚留在胃中未下等,都可及時用吐法使之涌吐而出。由于吐法能引邪上越,宣壅塞而導正氣,所以在吐出有形實邪的同時,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病邪隨之而解。若病情雖急,卻有

27、體虛氣弱,尤其是孕婦,都必須慎用。(三)下法下法是通過蕩滌腸胃,瀉出腸中積滯,或積水、衃血,使停留于腸胃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結 痰、停水等從下竅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四)和法和法是通過和解或調和的作用以達到祛除病邪目的的一種治法。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陽、透達膜原、調和肝脾、疏肝和胃、調和寒熱、表里雙解等,凡邪犯少陽、肝脾不和、寒熱錯雜、表里同病等皆可投用和法,以祛除寒熱,調其偏勝,扶其(五),使病去人安。是通過溫中、祛寒、回陽、通絡等作用,使寒邪去,陽氣復,經絡通,血脈和,適用于臟腑經絡因寒邪為病的一種治法。(六)清法清法是通過清熱瀉火,以清除火熱之邪,適用熱證的一種治法。由熱證有熱在氣分、營分、血分、熱甚成毒,以及熱在某一臟腑之分,因而清法之中,又有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氣血兩清、清熱解毒,以及清臟腑熱等不同。清法的運用范圍較廣,尤其治療溫熱病中更為常用?;馃嶙钜讉蚝囊?,大熱又能傷氣,故而清法中又常配伍生津、益氣之品。(七)消法消法是通過消食導滯和消堅散結作用,對氣、血、痰、食、水、蟲等積聚而成的有形之結,使之漸消緩散的一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