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邏輯與科學方法論[04-11]課件_第1頁
[哲學]邏輯與科學方法論[04-11]課件_第2頁
[哲學]邏輯與科學方法論[04-11]課件_第3頁
[哲學]邏輯與科學方法論[04-11]課件_第4頁
[哲學]邏輯與科學方法論[04-11]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 科學與邏輯方法論 第 講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關(guān)于邏輯基本規(guī)律 在什么意義上把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稱為邏輯基本規(guī)律? 不矛盾律不等同于(AA) 同一律 什么是同一律? 同一律的邏輯要求和違反同一律的邏輯 錯誤 在正確思維同一過程中,每一思想與自身同一 。這就是同一律。 第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 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稱為“混淆概念”或“偷換概念”。一般地說,“混淆概念”指無意識地違反同一律,“偷換概念”指有意識地違反同一律。有意識地違反邏輯規(guī)律,稱為“詭辯”。“偷換概念”是一種詭辯。 從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并且我是群眾,可以推出我是真

2、正的英雄嗎? 張先生新買的手表準嗎? 在短缺經(jīng)濟時代,一個營業(yè)員就是 這樣嘲弄她的顧客 關(guān)于“一個中國”的原則。 country 國家 nation state 關(guān)于“愛國” 關(guān)于“人權(quán)”。 第二,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保持論題自身的同一。 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稱為“轉(zhuǎn)移論題”或“偷換論題”。 “轉(zhuǎn)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錯誤,常出現(xiàn)在講演或作文中,稱為“跑題”。 “轉(zhuǎn)移論題”或“偷換論題”的錯誤,在論辯中最常見。 在北大游泳館, 我向管理員提了這 樣一個問題 近20年前,在合肥長江飯店,我和一個 服務(wù)員進行了這樣一場有點無聊的爭論 在某哲學高級論壇上,我向胡福明教 授提了這樣一個問

3、題 在2001年人文社會科學論壇上,我向 李文海校長提了這樣一個問題 學會和世界對話: 和世界溝通,不要求利益、立場、原則的同一,但要求“語言”的同一。 不要相信“沒有共同語言” 朱镕基、奧爾布萊特和中國教授 教授是在批評誰呢? 教授是在嘲弄誰呢? 美國的人權(quán)狀況與美國手中的“人權(quán)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美國人權(quán)的性質(zhì)(真與假)和狀況(好與壞)與國際關(guān)系中在人權(quán)問題上美國扮演的角色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你們的人權(quán)是假的,騙人的”- 這是從我們的大前提中演繹出來的,美國人聽不懂。 “你們的人權(quán)狀況也有嚴重問題”,“你們在人權(quán)問題上實行雙重標準”,這是試圖對事實進行概括,美國人能聽懂。 不在美國待

4、一段時間,很難體會到在美國反種族歧視與反種族仇恨法的實施,是如何地動真格的 警察告訴女兒,任何人攻擊你都是觸犯法律,包括你的父母 即使對于以上這樣的事實,我們的教授仍能說明其虛假性和欺騙性。我曾經(jīng)很熟悉這種邏輯:有利于延緩資本主義制度滅亡的東西,都是有害于人民根本利益的東西;這種東西越真誠,其欺騙性因而其危害性也就越大。這就是在封建制度下苛政優(yōu)于仁政,清官比貪官還壞的邏輯。這是一種只有在政治高壓下才能玩的低智商概念游戲。值得慶幸的是,現(xiàn)在的年輕一代已經(jīng)無法理解這種邏輯了。 我的判斷 我并不認為這一判斷的內(nèi)容有多么重要,而在于,我認為,我們必須學會面對真實的世界。 我們必須學會當事實和原則發(fā)生沖

5、突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服從事實,而不是象上一輩人那樣習慣用原則來裁剪事實。 我們應(yīng)當學會用開頭提到的總理的方式而不是教授的方式和外部世界對話。 美國人民維護人權(quán)的斗爭遠沒有結(jié)束。 我是用挑剔的眼光觀察美國社會的。 在離自由女神像不遠的曼哈頓繁華的45大街上 雖然地處溫暖的加州,舊金山的冬夜仍然是寒冷的 經(jīng)過認真的思考,我覺得不應(yīng)過分夸大這類現(xiàn)象在對美國的人權(quán)狀況作負面評價時的意義。 記得當年在歐洲時,一個荷蘭人自豪地對我說 一項在某個國家取得成功的人權(quán)法案,完全可能給另一個國家?guī)頌?zāi)難。 我想說明 我們曾經(jīng)經(jīng)歷了一整個封閉的時代。在封閉的年代中,我們不了解外部世界。一種使命感使我們始終對外部世界

6、具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我們處處維護并且總怕失去尊嚴。我們自信掌握著真理特別是壟斷著它的解釋權(quán)。我們感到周圍都是敵人。當我們對外部世界說句什么,并不指望它能被理解,甚至確信它不可能被理解,我們關(guān)心的只是這句話中體現(xiàn)的原則和尊嚴。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少數(shù)幾個大徹大悟的領(lǐng)袖人物如毛澤東、周恩來以外,(他們能夠營造某種氛圍但自己并不受其約束,當時只有他們才有可能握著尼克松的手營造一種和外部世界的溝通,這種溝通現(xiàn)在看來仍是如此地富有感染力:“我喜歡你們右派,上次大選我投了你一票”。換一個場合,換一個人,這是句徹頭徹尾的反動言論)我們的民族整個地失失去了和外部世界對話的能力,因為“沒有共同的語言”。 圍棋

7、國手華以剛先生對我講過這樣一件真實的事情: “和原則同一” 與 “和事實同一” “和原則同一” 遵循“同一律” 把握真理 只有遵循邏輯,才能把握真理 遵循邏輯 把握真理 第三,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保持語境自身的同一。 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稱為“混淆或偷換語境”。 在日常思維中,任何思想斷定都有特定的具體背景,這種特定背景,稱為“語境”,也叫作“上下文”。對任何思想作評價,特別是批評,必須嚴格基于該思想原有的語境,保持該語境的同一,不得隨意改變。 例如,文化革命中批判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就是把“海瑞罷官”劇原有的語境,偷換成廬山會議批判彭德懷的背景,這是典型的違反同一律。 稻草人

8、謬誤 不矛盾律 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對 什么是不矛盾律 不矛盾律的邏輯要求及違反不矛盾律的邏輯錯誤互相矛盾和互相反對 兩個命題互相矛盾,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 兩個命題互相反對,是指這兩個命題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 如 “小張是湖南人” 和 “小張不是湖南人” 這兩個命題是互相矛盾的,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一假;而 “小張是湖南人” 和 “小張是江西人” 這兩個命題是互相反對的,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常用互相矛盾命題:“所有S是P” 與 “有些S不是P”“所有S不是P” 與 “有些S是P”“a是P” 與 “a不是P”“p并且q” 與 “非p或者非q”“p或者q” 與 “非p并

9、且非q”“如果p則q” 與 “p并且非q”“只有p才q” 與 “非p并且q”“必然p” 與 “可能非p”“必然非p” 與 “可能p”常用互相反對命題:“所有S是P” 與 “所有S不是P”“必然p” 與 “不可能(必然非)p” 不矛盾律的內(nèi)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思想不能同時為真,其中必有一假。 不矛盾律的公式通常是:并非“A且非A”。這里,A表示任一命題。 不矛盾律的邏輯要求 及違反不矛盾律的邏輯錯誤 不矛盾律的邏輯要求是:對兩個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命題,不能同時肯定,必須否定其中的一個。 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通常稱為“自相矛盾”。事實上,違反不矛盾律的錯誤,包括“

10、自相矛盾”和“自相反對”,但在日常語言中,通常把“自相反對”(即對兩個互相反對的命題同時都加肯定)也稱作“自相矛盾”。 “喘不過氣來”與“楞是沒有一點針感” “不加比較就予選擇”? “世間萬苦人最苦”? 有時兩個或若干個命題之間,并不明顯是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但如果對它們同時斷定,就會推出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對的結(jié)論。如果這樣,這種斷定也違反了不矛盾律。 例如,“自相矛盾”一詞就出于這樣一個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作了兩個斷定: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有人問: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會怎樣呢? 這里,從這個楚人所作的兩個斷定中,可同

11、時推出兩個互相矛盾的結(jié)論: 第一,我的矛能刺穿我的盾(因為我的矛能刺穿天下所有的盾); 第二,我的矛不能刺穿我的盾(因為我的盾天下所有的矛都刺不穿)。 因此,違反不矛盾律。 分配遺產(chǎn)的四項原則 悖論 一案發(fā),甲、乙被拘審:甲:我沒作案。 乙:我們兩人中只有一人說真話。 排中律 什么是排中律 排中律的邏輯要求及違反排中律的邏輯錯誤 排中律的內(nèi)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時為假,其中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這里,A表示任一命題?!癆或者非A”表示兩個互相矛盾不可能都假,其中必有一真。 排中律的邏輯要求 及違反排中律的邏輯錯誤 排中律的邏輯要求是:對兩個互相矛

12、盾的命題,不能同時否定,必須肯定其中的一個。 違反這一要求的邏輯錯誤,通常稱為“兩不可”,即對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都否定。 墨經(jīng)說:“不可兩不可”,如“或謂之牛,或謂之非牛,不可兩不可也”。 再如:“說世上有鬼,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斷定世上無鬼,這我也不同意,因為有些現(xiàn)象還真不好解釋?!?這段議論就是“兩不可”,對“世上有鬼”和“世上無鬼”這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同時都加否定,違反排中律。 對兩個互相反對的命題同時都否定,不違反排中律。例如:“我不認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我也不認為所有的人都不是自私的”,這段議論不違反排中律,因為它所否定的兩個命題是同一素材的全稱肯定命題和全稱否定命題,它們之間是互相反對關(guān)系。 “特殊問語” 有一種“特殊問語”。例如,某宿舍失竊,保安人員問其中的一位住宿者:“你以后是否再偷東西了?”,對特殊問語的回答,不能簡單套用排中律。表面上看,“我以后不再偷東西”和“我以后再繼續(xù)偷東西”是兩個互相矛盾的命題,由排中律,必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