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汝窯即汴京官窯”論悖于事實一一同李輝柄先生商榷(上)“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是國學大師胡適先生的一句名言, 也是學者在研究課題時經常采用的治學方法之一。然而,讀宋代官窯瓷器后讓人感到,李輝柄先生對“汝窯即汴京官 窯”的假設,大膽方面過了頭離了譜, 而求證方面則顯得十分 草率。因此,對宋代官窯瓷器所作的結論,讓人覺得費解。請看其文章最末部分的結語:宮中傳世并保存至今的宋代“官 窯”瓷器,其窯口可分為北宋官窯與南宋官窯兩類;北宋官窯包括官汝窯、官鈞窯;南宋官窯有修內司窯與郊壇窯,凡四 種?,F(xiàn)在,北宋汝窯、鈞窯及南宋郊壇窯遺址已經發(fā)現(xiàn)并進 行了發(fā)掘。所謂的“汴京官窯”既不見文獻記載,其地域又不 具備
2、建窯燒瓷的自然條件,而實為烏有。修內司官窯的存在 應是歷史事實,宮中收藏的“傳世哥窯”瓷器實為修內司官窯 瓷器;龍泉大窯、溪口等處遺址的發(fā)掘, 證明了文獻中的“哥 窯”就是“龍泉哥窯”;“傳世官窯”瓷器也就是郊壇官窯瓷器。 汝窯是北宋后期建立的第一個“官窯”。據筆衡的“本朝以 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的記載,證明 北宋后期宮中曾先命汝州燒制貢瓷,而后自置官窯燒造,即 所謂的官汝窯。不難看由,宋代五大名窯中的汝、官、哥, 其名稱及所對應的窯口,在宋代官窯瓷器一書中,有了 新的落定:哥窯瓷,一部分劃入修內司窯,一部分歸入龍泉哥窯;不幸的是“北宋官窯”,宋代文獻上明明有“京師自置窯
3、燒造”記載,卻被李輝柄先生以“既不見文獻記載,其地域又 不具備建窯燒瓷的自然條件, 而實為烏有”, 一筆勾銷, 取而代之是距離京師有二、三百公里地的寶豐清涼寺汝窯。宋代官窯瓷器出版于 1993 年。有關李先生上述的兩宋官窯論斷,學術界持怎樣的看法? 1995 年由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陶瓷卷,經耿寶昌、葉佩蘭、白云哲等 57 位專家集體審定的“官窯”名詞解釋為: 宋代著名瓷窯。有南北之分。據文獻記載北宋宣和至政和年間,朝廷在汴京自置瓷窯, 專燒宮廷用瓷, 稱為北宋官窯。 北宋滅亡,高宗南渡后在杭州置窯于修內司, 名為內窯, 又稱“修內司窯”。后在郊壇下立新窯, 名“郊壇下窯”。 “
4、修內司窯”在杭州鳳凰山下,“郊壇下窯”在杭州烏龜山下。此兩窯統(tǒng)稱南宋官窯。汴京(今河南開封) 官窯及杭州修內司窯的窯址至今均未發(fā)現(xiàn)。1998 年由馮先銘等編纂的 中國古陶瓷圖典 , 在窯口“汴京官窯”條目中稱:官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有南北之分, 北宋后期所設官窯在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宋顧文薦負暄雜錄有“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的記載。以后明、清文獻多因襲此說。南宋官窯有修內司官窯與郊壇下官窯。北宋汴京官窯,按中國硅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的觀點,窯址在今開封地下,目前未曾發(fā)掘,無法取證。但從傳世品來看,此窯是繼汝窯之后為宮廷制御用瓷器的窯口,器物形制與燒制工藝與汝窯有共同之處。官窯
5、器形多仿古,釉色為粉青、月白色,釉質晶瑩潤澤,釉面開片紋,有文獻上所描述的紫口鐵足特征,底部有支燒痕。另一觀點認為北宋官窯不存在, 汝窯即北宋的官窯, 這也有待于進一步證實。本文注:據該圖典后記介紹,“窯口”條目撰寫者為馮小琦、 李輝柄、 于文榮三人由此獲悉, 絕大多數(shù)專家對“北宋后期所設官窯在東京汴梁,即今河南開封”的見解仍是明確的,此觀點依舊為陶瓷界所公認。 盡管在 中國古陶瓷圖典 中,把另一“認為北宋官窯不存在,汝窯即北宋的官窯”的觀點也作了反映,盡管這“另一觀點”事實上是少部分人的看法,甚或是因李先生參與了此條目的撰寫緣故。但科學探討總要有一個過程,對有爭議的問題不回避,并擺出來,符合
6、學術討論的公平原則。倘若,李先生僅僅在其宋代官窯瓷器一書中立異,即使論點難以成立,即使把學術上流行的“宋代官窯三分法”,再作分解,變成“四分法”(如先生結語中的“凡四種”) ,別人一般沒必要說三道四。因為,書中反映的只是作者個人見解,并不能代表學術界。 從學術爭鳴角度講, 這類書籍多多益善,可開拓大家思路。何況學術領域里有不少成就,系來自質疑中的發(fā)現(xiàn)。但是,如此“標新”的觀點,要想代表集體研究成果,并在起示范作用的陶瓷專著上成為公論,就應當用事實讓同行們認可??墒?,在2000 年出版的中國陶瓷全集第七卷上,李輝柄先生憑借主編地位,就把這“另一觀點”,演變成當今學術界的唯一觀點,使神圣的學術尊嚴
7、,受到了不應有侵害。一篇妄斷臆說的“總論”需要說明, 15 卷中國陶瓷全集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是當今陶瓷專著中工程浩大、著錄瓷器數(shù)量最多的一套書籍。遺憾是在第七卷宋代部分,一篇名為宋代北方瓷業(yè)的發(fā)展及其主要成就的“總論”,以撰寫者的主觀偏見,封殺了學術界主流觀點,又武斷地將北宋汴京官窯逐出中國陶瓷全集 ,從而歪曲了中國陶瓷發(fā)展史。在此篇“總論”中,撰寫者可以憑自己主觀愿望,隨意變換事物界限,把貢御性質的汝窯提升為性質截然不同的專置官窯。既然如此,對同樣具有貢御性質的定窯、耀卅窯、景德鎮(zhèn)窯,為什么不一視同仁;在此篇“總論”中,撰寫者可以無視文獻記載確切,實物流傳有序的事實, 以“無窯址印
8、證”為由扼殺北宋官窯。 既然如此,對同樣難以辨明窯口所在地的哥窯,為什么不一視同仁;在此篇“總論”中,撰寫者可以因“我認為京師應理解為泛指朝廷-因此,京師應是朝廷的代名詞,非指地名”的個人臆想,曲解古文獻本義、指鹿為馬。既然如此,對曾被北宋朝廷長期壟斷的越窯,為什么不一視同仁。李輝柄先生上述不合邏輯的論斷,出現(xiàn)在皇皇巨著中,又發(fā)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宋代部分,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失誤。北京故宮博物院有沒有汴京官窯?院外人士只好以李輝柄先生之言為是了。可是,按中國古陶瓷圖典“汴京官窯”條目“從傳世品來看, 此窯是繼汝窯之后為宮廷制御用瓷器的窯口, 器物形制與燒制工藝與汝窯有共同之處”字意識
9、讀, 北京故宮本是該有的,則現(xiàn)在卻不見了。所幸臺北故宮有清宮舊藏的汴京官窯青瓷25 件及南宋官窯青瓷 110 件,已于1989 年都見諸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編輯的宋官窯特展圖錄,這些的兩宋官窯器物(圖 1 至圖 12 ) ,它們不會因為李先生的個人觀點,便隨隨便便改了姓;更不會因了李先生的理論,就被逐出歷史舞臺。李先生否定汴京官窯的論斷,引起古陶瓷界輿論的嘩然?,F(xiàn)摘取著名古陶瓷學家葉喆民先生發(fā)表于 2002 年 2 月 26 日中國文物報上的一段文字,以便與讀者一齊進行辨析。此文的標題為河南窯址考察記略眾說紛紜的宋代御用青瓷器一一官窯 :最近更有人進而解釋“京師”一詞并非地點, 而是“朝廷”, 斷
10、定“北宋官窯即是汝窯”。 然而, 細讀 坦齋筆衡 全文, 則在“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句前,還有“遂命汝州造青瓷器”一語, 不可忽略。 首先, 照一般對“京師”一詞的理解,多是指地點而言,即首都的舊稱。按公羊傳桓公九年的解釋: “京師者, 天子之居也。 京者何?大也。 師者何?眾也。 ” 這一首都的代稱沿用已久,人所共知。至于它和朝廷能否視 為同義詞,則未見有先例可援。既然前文所述的“京師”和“汝 州”同屬地方名稱,前后呼應,而且“自置”與“遂命”含義也不 相等,假使“汝窯即是官窯”,則何必費此周折而既自置又敕 命?況且宋人文獻如陸游 老學庵筆記也有“故都時定器不 入禁中,唯用汝器
11、”之說,何不直接指名為“官器”?即使在明 人筆記內,也多有將此二窯相對評比之論。例如信譽卓著的 曹昭格古要論也曾具體說明:“官窯器色好者與汝窯 相類”。王世懋窺天外乘則加以品評說:“宋時以汝州為 第一,而京師自置窯次之”。由此觀之,在宋、明人心目中, 官窯和汝窯乃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窯器。試想,豈有明人不懂 宋人詞語,反不如今日外人之善解中國古文之理?何況那些 南宋學者對北宋往事的回憶實錄,總與千年以后的妄斷臆測 有著霄壤之別。在對河南窯址考察過程中,我還曾兩次到過 傳為“舊官”即北宋官窯窯址所在的汴京(開封市)。坦齋筆 衡記載“京師自置窯燒造”,這京師當是指的北宋首都汴梁, 而多年來傳說官窯即設
12、在宮廷內。這種設置證諸南宋宮廷設 有“修內司”清代宮廷也設有“造辦處”,兼司燒造御用瓷器之 事,原不足奇。顯而易見,由于缺乏相應的古漢語知識,李輝柄先生對古籍 字義的理解,便同宋人詞語原義大相徑庭。由此得由、并寫 在中國陶瓷全集 上的“官汝窯即是北宋官窯,亦即是汴京官窯”結論,也就同歷史真相南轅北轍得無邊無際了。李先生發(fā)現(xiàn),京廣鐵路以東,歷史上缺少唐、宋時期的古窯遺址, 他認為,這是缺乏燒瓷原料的表現(xiàn)。進而推斷,位于京廣鐵 路以東的開封,同樣因“沒有燒瓷的主要原料瓷土及其所用的 燃料(木柴與煤)等自然條件,是無法建窯燒瓷的”。專此, 先生繪制了兩張圖,一張為河南省煤系露頭示意圖;一張是 標有京
13、廣鐵路的古陶瓷窯分布圖,并于宋代官窯瓷器一 書中演繹成結論。又以此為研究成果,在中國陶瓷全集 第七卷的“總論”上斷言:“從河南全省的古代瓷窯的分布情況 來看,各個時期瓷窯遺址絕大部分集中在今京廣鐵路以西, 北起太行山麓的鶴壁、焦作,南到伏牛山東麓的平頂山廣大 地區(qū)。而鐵路以東幾乎沒有古瓷窯的遺存。古汴京(開封),地處京廣鐵路以東,因此它不具備建窯燒瓷的自然條件?!?先生的上述三段論,在汴梁官窯遺址不易或見情況下, 讓“北 宋官窯不存在”之說,似乎有了證據。然而,先生的此項立論, 漏洞太大。姑且不說鐵軌兩側各百多公里地域處的瓷土原礦 帶,是否真有天壤之別?單就推理而言,先生的論述已經不 合邏輯。
14、因為,“宋五大名窯,河南占三”,各時期古窯又無 數(shù),汴梁起碼該有“天勢地利人和”之便利才對。再說,京師 當時制作的是“經濟上不惜工本”的“御用瓷”憑什么就隨隨便 便沒有了瓷土與燃料。無獨有偶,亦屬我國唐、宋古窯遺址集中地之一的湖南,有一座近百年才紅火起來的名窯。醴陵,地處湖南省東部,不但地理方位,就連周邊古窯分布及鐵軌走向,都與開封在河南所處狀況雷同。 這座現(xiàn)在被眾人譽為“紅色官窯”的醴陵窯,據 1948 年出版的醴陵縣志記載,該處的制瓷,始于清代雍正年間。 “初期生產粗瓷, 本世紀初始生產細瓷, 并創(chuàng)造釉下五彩新工藝, 產品幾次參加國內外賽會均獲獎” (汪慶正主編簡明陶瓷詞典 ) 。醴陵窯“
15、不可斗量”的建樹,對先生之“沒有古瓷窯的遺存-它不具備建窯燒瓷的自然條件”論斷,該是極有力的批駁。先生此說的不科學還在于,中國從來沒有達到過“全民燒瓷”地步。燒與不燒,通常由地方視產業(yè)需要而定,未必同“具備建窯燒瓷的自然條件”相關。先生借鐵路“以西”、“以東”論英雄,說明先生對“專置官窯”的認識,對瓷器燒造是門藝術的認識,大抵是模糊的。所以,先生對宋徽宗在京師建“艮岳”時所表現(xiàn)出的個人意志及其在瓷器方面的天賦,會置若罔聞,就連汴梁同寶豐都位于黃河中下游地帶的如此顯見事實,也視而不見。因此,漏缺開封地名的煤系圖和標有現(xiàn)代鐵軌的古窯圖,先生應當重畫。最好是讀熟了清明上河圖后再畫。出自北宋張擇端之手
16、的清明上河圖 ,由于作者居住汴梁,加之描繪細膩,乃把徽宗時代的京師風貌盡收眼底。鑒于此, 清明上河圖上 繁華似錦的都城景象和 550 余人物的勃勃朝氣, 倒是一份可以說明古開封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和百姓不愁“木柴與煤”的真憑實據,更是一份可用來探討“京師自置窯”乃系水到渠成并無任何不可的歷史佐證。 據圖還可推斷, 莫說北宋官窯“時燒時?!?, 就是后代各朝燒窯不止、 燒造至今, 亦不大會出現(xiàn)瓷土或“木柴與煤”之短缺。 持這種看法, 興許為許多專家的共識, 所以,葉喆民先生在河南窯址考察記略一文中,特意提及上世紀 80 年代的一次盛會:“例如 1984 年 6 月,開封工藝美術公司就曾仿制過一批北宋官窯瓷
17、器,并且舉辦了仿北宋官窯青瓷鑒定會。 我在應邀出席期間, 曾伴浙江美術學院鄧白教授、南京博物院宋伯胤院長、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郭演儀研究員等人, 抽閑到附近幾處名勝古跡作片刻之游。 ”葉先生敘述這段舊事時,似乎很謹慎。他明白,一張嘴,會因記錯看錯乃至說出錯話、 “直把杭州作汴州” ( 南宋林升 題臨安邸詩) ,就意味深長地通報了三位同志姓名。三張嘴三雙眼,不至于都看錯記錯說錯,此屬“孤證不立”原則的延伸。今年 8 月 8 日, 筆者應邀參加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舉行的“中國古瓷器研討”報告會,并以瓷粥罐起始年代探討為題作發(fā)言。中午用餐恰與郭演儀研究員同席,特就當年開封仿制北宋官窯青瓷一事請教
18、郭先生。 郭教授用“貌似神隨”四個字, 形容他對這批仿官瓷的感受。 他還說起馮先銘、李國楨、李知宴、汪慶正、趙青云等共34 位專家,應邀也參加了那次由中國輕工業(yè)部委托的“仿北宋官窯青瓷鑒定會”(研制單位和鑒定委員會部分成員名單見圖 13 ) ,共同為開封用河南當?shù)卦戏轮瞥龅摹百|感效果似宋官窯的產品”(圖14 )作了見證。專家們通過論證,肯定汴京官窯的存在,并對北宋朝廷利用汴梁周邊資源在古開封置窯燒瓷的能力,均表示沒有疑義。另一位剛到過開封、鄭州的專家還告知,如今開封仿官窯產品鋪天蓋地,這些“汴京官窯”器,不但開封宋都御街古玩店里有,連省會鄭州古玩城幾乎家家在賣、還辟有“仿北宋官窯瓷”專賣店。
19、 價格數(shù)百元一件, 精品開價一、二千元,但作品都缺失古拙感。由此可知,李輝柄先生顯現(xiàn)在手繪圖上的“事實”,同歷史及現(xiàn)實狀況非常不相符。李先生所謂“古汴京(開封) ,地處京廣鐵路以東, 因此它不具備建窯燒瓷的自然條件”之說, 純粹是虛擬的。 李先生之所以要形而上學地推斷汴梁“不具備建窯燒瓷的自然條件”; 之所以要想方設法把燒造貢御品的汝窯提升成“北宋官窯”, 目的只一個, 為其立論的“汝窯即汴京官窯”觀點,尋找、或者削造理論依據。由于李先生把汝窯同汴京官窯混為一談,相互矛盾的論點在“總論”中比比皆是,特別在關于官窯概念的論述上,先生始終不能自圓其說, 例如: “官窯瓷器嚴禁民用, 而且不得仿造,
20、故不能形成窯系”。 事實上,民窯仿官多多。例如鬲式爐、簋式爐、貫耳瓶、琮式瓶等,南宋時龍泉窯曾長期仿造,不僅數(shù)量多,窯口之眾亦頗為壯觀。除以“龍仿官瓷”著稱的溪口窯外, “龍泉金村、 大窯也燒造郊壇下官窯相類的器物。 云和亦有仿官窯器的制品,在赤石坡的仿官器,主要是黑胎, 在梓坊有灰青、 炒米黃胎。 ”(簡明陶瓷詞典 “官窯”條目)就在李輝柄先生任主編的中國陶瓷全集第八卷(宋代南方窯口)上,彩圖 65 、 74 的南宋粉青釉把杯(圖 15 )與南宋龍泉窯黑胎貫耳瓶(圖 16 ) ,即為典型的龍泉窯仿官瓷:前者見諸于朱伯謙 龍泉窯青瓷 ( 1998 年版) , 被定性為“龍泉仿官瓷”,此次刊出,
21、湖州市博物館依舊斷其為龍仿官; 后者圖版說明上,收藏單位浙江省博物館以同樣明白無誤的文字告知讀者,“在同時期的南宋官窯中也有生產”。面對這樣明明白白的客觀存在, 可總論上還是出現(xiàn)“不得仿造”之謬誤,實屬不應該。至于“不得仿造,故不能形成窯系”,因字義含糊,不知先生確切所指?如系指官窯,分處南北地域的兩宋官窯,顧名思義當為官窯青瓷體系,不然,“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就全沒了意義。 話到這一層, 似乎得設一個假定:假使汴京官窯果真若先生所言是寶豐“汝窯”,那么, “襲故京遺制”的南宋修內司官窯, 便成了事實上的“南汝”,它同跨地區(qū)的寶豐汝窯,形成了有嫡傳關系的“汝窯系”。因此,先生還應
22、該為兩宋官窯的稱謂正名才是,稱寶豐汝窯為“北汝”; 謂臨安修內司窯為“南汝”, 這樣更科學。 如果先生“不得仿造, 故不能形成窯系”實指民窯, 那些以龍仿官瓷著稱的大窯、金村、溪口等窯場,它們組成的“龍泉窯系”,早為陶瓷界公認。就連先生列為“第二座北宋官窯”的鈞窯,在它影宋時的河南、 河北、 山西等地形成一個龐大“鈞窯系”,亦同樣是歷史客觀存在的。“官窯生產具有保密性質, 棄窯時, 需作現(xiàn)場處理。 這種棄窯的作法,是官窯獨具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考古發(fā)掘不易發(fā)現(xiàn)的根本原因?!?且不說“官窯生產具有保密性質”的依據,系來自文獻記載抑或先生自己判斷!亦不談后朝明清時期的“官搭民燒”,究竟是怎么回事情
23、?只想請教先生,當國家處在生死關頭, 北宋政權有沒有可能, 為官窯“保密”, 對窯址“作現(xiàn)場處理”?就算窯場處理了,那窯址周圍成千上萬張活口,基于“保密”需要,又該作何種處理?加上先生眼中“汝窯即北宋官窯”, 就是說, 在汴梁城門將被金兵擊破之際, 朝廷還務必抽調兵力趕赴清涼寺, 為汝窯的“棄窯”“作現(xiàn)場處理”, 這合乎情理嗎!更妙是, 890 年前這支宋朝部隊,靠什么裝備,竟能在往返近千里路上,做到人不知鬼不覺!李先生把中國陶瓷全集當成了兒童讀物,講的盡是些老奶奶們孩提時的神話故事。 倘若按先生“棄窯的作法, 是官窯獨具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考古發(fā)掘不易發(fā)現(xiàn)的根本原因”的說法去界定、去思考。
24、迄今找不到遺址的十數(shù)處宋代古窯 (參見馮先銘 瓷器淺說 ) ,包括坦齋筆衡“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中的河北(即河北窯,窯址所在地河南汲縣) 、唐(即唐邑窯,窯址所在地河南唐河縣) 、鄧(即鄧州窯,窯址所在地河南鄧縣)等,都該屬宋代官窯!它們遺跡杳無音信,不正是“官窯獨具的一個重要標志”?進而細想是要嚇出一身冷汗的!假如,元、明、清封建皇朝倒臺時,對各自的官窯,都作一番“現(xiàn)場處理”,這烙下累累傷痕的中國瓷器,還能稱之謂 china ?還能代表中國嗎?幸好,先生之說實為烏有。不然,中國陶瓷發(fā)展史非血跡四濺、支離破碎不可?!肮俑G瓷器由于專供皇室享用, 故均為宮中傳世瓷器, 宮外偶而見之
25、,亦皆因故由皇室內流出”。 假若,汝窯屬“北宋官窯”,那么,宋人周輝清波雜記“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 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 近尤難得”句該怎樣讀解?那些等候“供御揀退”后掏錢的北宋買家, 同“近尤難得”的南宋欲購者,難道先生能肯定, 他們都是皇帝的親戚?否則,“專供皇室享用”豈不成大白話!還有,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述南宋將領張俊,于紹興二十一年( 1152 年)十月進奉高宗16 件汝瓷, 這是咋回事?一下子亮出 16 件, 能屬“宮外偶而見之”?讓人尤為感興趣是, 此 16 件汝瓷, 算不算“官窯瓷器”?答案如果肯定,時年67 歲的張俊,藏匿16 件汝瓷達 50 年之久,又平安無事,說明先
26、生“專供皇室享用”論點錯誤;答案如果否定,即證明汝窯,確為北宋晚期一座貢御性質的民窯。而行伍出身的張俊,之所以不怕,是自恃有功,此功是把自己在當兵時買下的汝瓷,獻給了皇上。當然,張俊因此還有功于今人,留下鐵證說明先生上述立論全錯,不管此項回答是肯定還是否定。再有,先生說“汝窯即汴京官窯”,又稱“官窯屬于非商品制作”,“官窯瓷器嚴禁民用”。可事實上, 汝瓷既可買賣,又可以民用。對于自己的這些論點,先生不覺得與文獻記載充滿矛盾嗎?以上種種,說明先生在“總論” 上的學說,很不嚴謹,多以妄斷臆測為理由,鮮有事實根據。 汝窯及其所帶來的思考世界上許多地方有瓷土,為什么發(fā)明 瓷器的是中國人?中國許多地方都
27、有名瓷、名窯,為什么江 西景德鎮(zhèn)生產的瓷器后來最由名?上列問題似乎很容易回答,但真正要回答完整,卻并不容易。我們擇其最簡單答案 是:因為中華民族聰明勤勞;因為元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窯集瓷 器大成、又能不斷創(chuàng)新。天底下?lián)碛袃?yōu)質制瓷粘土的地方不少,遠的不多說,近鄰國 家就有日本、韓國。韓國于新羅統(tǒng)一時代時,已有很好的灰 釉陶。由于中國越州青瓷的輸入,使韓國在高麗建國初期由 現(xiàn)的青瓷,有了長足進步。十二世紀初,徐兢在宣和奉使 高麗圖經中將高麗青瓷與中國古越州窯瓷、新汝窯器相提 并論,可見高麗青瓷的制作,于北宋宣和時期已達到很高水 準;日本友人對唐、宋、元、明及清代早期的中國瓷器,佩 服得五體投地,因為那時
28、日本尚處在尚陶時代。但對于部分 清代瓷器,有些人不以為然,他們覺得,日本瓷的瓷化度更 高。我們亦有這樣經驗,在分辨中國造、還是日本十八世紀 仿景德鎮(zhèn)五彩或青花瓷器時,除紋飾之外,最快速的鑒別依 據有時來自胎骨瓷化度。兩千年以來,中國制瓷業(yè)上五花八門的成就,讓世人眼花瞭 亂。中國瓷器偉大,是因為博大精深:瓷窯遍布大江南北,裝飾技法層出不窮;瓷器名品代代輩出,呈長江后浪推前浪之勢,充分顯示了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有人以為,中國瓷器的勝出,乃是靠了上帝賜于我們一方水土。但是,在對許多古窯及其所出瓷器,作過深入探究后會發(fā)覺,上帝并不總是很公平,不少蜚聲唐、宋的古窯,它們所持有的瓷土遠非人們想象那么完美。
29、而能造出如此精微雅致的瓷器,主要是靠一方水土養(yǎng)育的一方人。譬如始燒于中唐、 極盛于晚唐時期的長沙窯 (又稱銅官窯) ,它開創(chuàng)的釉下彩繪工藝,對宋代磁州窯的白地黑花、吉州窯的白地褐花以及元、明景德鎮(zhèn)窯青花瓷器的發(fā)展,都有極為重要的影響。然而,就是這么座在晚唐被稱為天下第一燒的長沙銅官窯,到了五代卻突然間衰落了。它后來不但被同屬湖南地的衡山窯、岳州窯和益陽窯所超越,竟然還到了生存難以為繼地步。原由固然多方面,如,受當時戰(zhàn)爭困撓;定窯白瓷及景德鎮(zhèn)青白瓷興起;缺乏持續(xù)有削意的新品種;胎的泥土質量差(在1957 年窯址被發(fā)現(xiàn)之前,長沙窯瓷曾被一些專家疑為陶制品)等。諸多因素中,后期產品缺少削意和泥料粗劣
30、,顯然是重要原因。江郎才盡的長沙窯在沉寂相當長一段時期之后, 于清代康熙年間才恢復生產, 此時的它,以制陶為主。但從它的興衰中我們可總結出一點,瓷土上毫無優(yōu)勢可言的長沙窯,由于適時地應用模印貼花及點彩技藝,適時地把詩文題記等書法藝術移植至瓷器裝飾、又領先一步地削立了釉下彩繪(圖17)工藝,因而在越窯青瓷同邢窯白瓷占統(tǒng)治地位的唐代,照樣可迅速崛起,并有效地把產品推向全國與海外,成為中國南方重要瓷窯。這是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人的結果。長沙窯憑借自身難能的多種削新,譜寫了陶瓷史上極具激情的篇章。 同時, 又以被歷史淘汰的無情事實,講述了名窯的艱辛和時代的進步。汝窯的興衰,及其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又何嘗不是
31、呢?在眾多削下“天下第一燒”的名窯中,最讓人矚目的應該是汝窯。北宋晚期,造瓷歷史較短的這位后起之秀,由于借鑒越窯、耀州窯和岳州窯的工藝之長、又以瑪瑙入釉,成功地燒制出天青釉瓷(圖 18-21 ) 。 天青釉, 相傳為周世宗柴氏時所創(chuàng),“當日清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保ň暗骆?zhèn)陶錄卷七引唐氏肆考)這便是迷人的柴窯。然而,歷史上的柴窯及“雨過天青” it色,惟見明代時有記述,“而成器者不復見矣”??扇旮G,不只以傳世70 余件器物證明了自己業(yè)績, 尤以新近面世的無數(shù)青釉瓷片,展示自身在釉、胎及盛衰興替上的奧秘。有關汝窯青瓷的瑪瑙釉特征,筆者在解讀汝窯青瓷 (收藏家總 77
32、 期)一文中,曾作過如下呈述:汝瓷釉面的光澤,不如官、哥瓷晶瑩,更遜于龍泉青瓷。與同為貢御性質并亦為由土的定瓷、龍泉瓷標本作比較,汝釉 的光澤度,大抵只及后者三分之一略強(圖 22 ) 。這說明,瑪瑙入釉,致汝釉的?;潭燃坝再|的抗腐蝕性均有所下降。反過來則說明,缺乏明顯玻璃質感,是瑪瑙為釉的一個重要特征; 汝窯瓷片的斷面, 肉眼可見許多氣泡嵌在釉層的中、下方(圖 23 ) 。用放大鏡于釉面上觀察,中層的這些氣泡,于釉層內呈稀疏的星辰狀,大的如星斗。但是,蘊藏在釉層最底下的另一部分氣泡,從釉面上則很難透見。汝瓷在其緊靠胎體的釉層間,有一排肉眼可見的大小氣泡,這類同宋龍泉、南宋官窯等青瓷體系釉內
33、氣泡排列有異的景象,屬瑪瑙釉為釉的又一特征。同時表明,瑪瑙釉的粘度很強,以致釉內與胎體中的空氣,在燒制過程中無法正常逸出,較多的被封閉在釉的下層;由于瑪瑙的加入,釉子的粘性驟然增強,降低了釉料在溶融時的正常流動,使得釉面自行修補厚薄不勻的過程受阻一汝窯的胎,亦同樣別具一格:汝窯青瓷的胎體, 普遍較厚, 與同類器型的定窯白瓷比照 (圖24 ) ,前者胎體厚度,普遍為后者1 至 2 倍;汝瓷的胎骨,以香灰色為主,該色類似燃過后的香灰、于淺灰中微微閃黃。另有少量汝瓷的胎骨呈土灰色或灰白色;汝瓷的胎質,明顯疏松,遠不及同時代的越瓷、定瓷、龍泉瓷來得堅致,手感亦相對較輕。特別其胎骨斷面,缺乏瓷器通常應有
34、的玻璃相; 再從胎質干枯發(fā)澀及由現(xiàn)較多間隙等現(xiàn)象來看,汝瓷坯泥的成份存在著某些先天失調該是確切的。考慮到長石與絹云母的特點為高溫下粘度大、熔融范圍寬,能促成瓷化并提供足夠的玻璃相,而石英起減粘作用,過多的石英不利于熔融。因而可以斷定,汝瓷胎泥中的長石及絹云母不足,或者石英過量,是造成其瓷化不良的主因。由此還可以斷定,正是地域性的土質原因,才致燒成后的汝胎,近似陶胎;也正由于汝州清涼寺的坯泥存在這一先天性不足,為質量計宜,汝官窯的瓷胎,才被宋代汝州人做得格外地厚實,以此彌補瓷骨粘結度及強度之不逮。寫于 2002 年初的上述文字, 系憑傳統(tǒng)“眼學”觀察所獲, 唯缺少科技測試依據。以下系中國科學院上
35、海硅酸鹽研究所張???、 陶光儀、 阮美玲和中國古陶瓷研究會袁海清四位研究員,在論文汝官窯的釉色、質感、斜開片及蝕斑的形成原因(郭景坤主編 2002 年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會論文集 )中所列舉的測試數(shù)據:“有的文章說汝官窯胎質致密, 但科學研究的結果表明, 多數(shù)汝官窯胎有不同程度的微生燒,斷面干澀而沒有玻璃光澤,有時還可看到大大小小的空洞和斷層,有明顯吸紅現(xiàn)象,特別是月白和粉青更甚,而北宋臨汝窯、鈞窯、耀州窯及南宋龍泉白胎青瓷則基本不吸紅。造成汝官窯胎微生燒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胎釉配方不匹配,其二是當時偏愛玉質感釉。從表 1 (略)可見,汝官窯胎的 AL2O3 含量介于 26% 31%之間。這種
36、高鋁低硅質胎至少要燒到 1300 才能完成致密化, 但汝官窯釉屬于高石灰釉, 燒成溫度不能超過1220 ,如超過這個溫度,就不會得到玉質感,同時釉要流淌,為了遷就釉,胎就不能完全致密化?!薄帮@微結構大致有下面4 種類型: 1.燒成溫度為10501100的月白釉呈完全失透感; 2.燒成溫度介于11001200的粉青釉呈玉質感未熔釉料和鈣長石比完全失透感的釉明顯減少,但氣泡沒有明顯減少;3.燒成溫度為12001230的天青釉開始出現(xiàn)玻璃質感鈣長石比玉質感釉明顯減少; 4. 燒成溫度超過 1250 的釉出現(xiàn)較強玻璃質感釉已完全?;}長石和云霧狀物基本消失?!保ㄏ聢D為燒成溫度對釉色和質感影響的示意圖
37、) “新仿汝窯的配方和燒造工藝同古代不完全一樣,胎釉化學組成和汝官窯存在明顯差別(表1 、略) ,另外,胎的致密化度,紋片形態(tài)以及釉色、質感等外觀特征方面也有明顯差別,兩者不難鑒別。 ”儀器測得的結果表明, 筆者前述的目鑒基本正確。 同時,還印證了當時為之捏一把汗、臨到投稿時仍猶豫再三的一段文字: “以幾滴天然水, 通過測試瓷骨斷面的吸水性, 亦能起到區(qū)分真假汝官瓷的效果(收藏家總77期)。而這些 的目鑒內容,因涉及到歷代文獻“一概不提”的汝胎,理當特別慎重??墒?,事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忠實“本相”的標本,傾其胎、釉所承載的顯性與隱性的歷史信息,昭示了汝窯在宋時的盛衰演變軌跡: “瑪瑙入釉”
38、的確有許多獨到之處,最顯殊是釉澤精光內蘊(系釉內大氣泡折光反射之故)和釉呈幽玄靜謐的青藍色。 這是北宋汝窯當初成名的所在。 然而,對于“至少要燒到 1300 才能完成致密化”的胎來講, 代價同樣巨大。為“遷就釉,胎就不能完全致密化”。因而,質地干枯發(fā)澀、 似陶非陶的汝窯, 終因“胎釉配方不匹配”, 燒造只“約20 年”時間, 便被汴梁官窯取代。 這是“成亦蕭何、 敗亦蕭何”在陶瓷史上的重演。關于汝胎,為何歷代文獻“一概不提”?估計古代人雖有惑,無奈受科技制約,始終不詳其成因。其實,以“眼見為實”論瓷胎,汝胎現(xiàn)象并不為怪,中國有不少古窯,憑仗泥坯,原本是難以成就一代名瓷的。諸如在胎釉間常需敷一層
39、化妝土的邢窯;坯泥燒結后呈半瓷半陶的潮州窯;瓷質頗粗糙的建窯、磁州窯;還有在傳統(tǒng)一元配方制胎基礎上作改良、 “最早采用二元配方制造出黑胎青瓷的南宋官窯”等等。 正是各方人的智慧, 才把這火與土的瓷器藝術不斷地推向高峰,成就一個又一個特定時代的極致。而釉色最先達到雨過天青蔚藍境界的汝窯,是其中一顆特別耀眼、璀璨的青瓷之珠,它的藝術光輝,與天地共存。還應當說,汝窯是在優(yōu)勝劣汰競爭中敗北的。持這個觀點基于兩方面事實:其一,同時期汝州張公巷汝窯、汝州文廟汝窯的青瓷胎體,瓷化程度大致較好,不同于清涼寺汝窯。盡管,釉色以豆綠及豌豆青為主,全沒了天青色或天藍色,成了宋人徐兢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所稱的“汝州新窯器,越州古秘色, 大抵相類”的這類器物。 但從中反饋了來自寶豐周邊窯口的燒造信息:在制瓷匠師們的眼里,犧牲胎體粘結度及強度的做法,未必真正可取。其二,兩宋時的其它南北青瓷窯場,比如龍泉窯、臨汝窯等,沒有一座窯口將瑪瑙引入釉內。既然天下燒瓷人盡知“汝窯為魁”,為什么當時及其后,沒有緊跟者,包括兩宋的三個官窯。內中原委,不盡是原料和技術難度緣故??上攵?,追求產品質量與實用性,當是維系窯場生存和立足誠信的首要考慮。只要競爭,就會有失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45220-2025大規(guī)模定制多主體畫像系統(tǒng)參考架構
- 臨沭租房合同范本
- 2025年梧州貨運從業(yè)資格考題
- 2025年景德鎮(zhèn)貨運從業(yè)資格仿真考題
- 醫(yī)院食堂押金合同范本
- 個人和工廠合作合同范本
- 保健品定購合同范本
- 加工類工程合同范本
- 農業(yè)倉庫出租合同范本
- 債務繼承協(xié)議合同范例
- 初中物理競賽及自主招生講義:第7講 密度、壓強與浮力(共5節(jié))含解析
- 高中主題班會 梁文鋒和他的DeepSeek-由DeepSeek爆火開啟高中第一課-高中主題班會課件
- 污水處理設施運維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標)
- 一年級下冊書法教案 (一)
- 三年級體育下冊全冊教案
- 2024年八年級語文下冊《經典常談》第一章《說文解字》練習題卷附答案
- 人教版數(shù)學六年級下冊全冊核心素養(yǎng)目標教學設計
- 華為基建項目管理手冊
- (研究生)商業(yè)倫理與會計職業(yè)道德ppt教學課件(完整版)
- 論自然(美)愛默生
- (精選)供應室存在問題及整改措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