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整合-回顧與反思_第1頁
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整合-回顧與反思_第2頁
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整合-回顧與反思_第3頁
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整合-回顧與反思_第4頁
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整合-回顧與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的整合 回顧與反思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技術支持的technology-enhanced )外語教學為帶來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使之真正促進外語教學與學習,這是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回顧了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對其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主要特別和相關理論背景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在此基礎上,對信息技術用于外語教學為的潛力和制約性因素以及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墨跡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一、信息技術在

2、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在教育發(fā)展的歷史中,技術一直是支撐和促進教育模式演進的重要因素。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現(xiàn)出來,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力量。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外語教學自身的發(fā)展進程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相應的技術支持 1 。20 世紀 50 年代以前,主流的教學方法為語法翻譯法。這時,外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閱讀文學作品或從外語學習中獲得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習外語意味著學習和記憶語法規(guī)則,并通過大量的翻譯練習來強化記憶。該教學法依賴的技術主要是黑板、粉筆,其主要功能為實現(xiàn)信息的單向傳遞,后來逐漸發(fā)展

3、到投影儀以及操練- 練習( drill and practice)類的課件。 50、60 年代,聽說法盛行,外語學習意味著掌握從音位到句子的語第1頁 / 總共 32頁言基本單位以及它們的組合規(guī)則,該方法主張“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強調與目標語的大量接觸和實踐以及對語法結構的操練,與之相應的技術主要是錄音機、 磁帶等音響設備, 受功能主義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影響,交際法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和教師的認可,真實、自然、有意義的交互被看作是語言學習的關鍵,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開始受到重視。與此同時,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的迅猛發(fā)展也為交際法的實話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就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文獻中也

4、常使用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即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縮寫為 CALL)的發(fā)展歷程而言,根據其理論基礎及相應的教學方法,大致可以分為3 個階段 2 :1. 行為主義取向的 CALL該階段起始于 50 年代,在60、70 年代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將學習看作刺激- 反應聯(lián)結,認為反復接觸同樣的學習材料對語言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暑期以重復的操練和練習為主要特征的課件及一系列基于大型機的教學系統(tǒng)(如 PLATO系統(tǒng))大量應用于外語教學課堂。該模式將計算機看作指導教師( tutor),是將教學材料傳遞給學生的工具。而計算機恰能勝任這樣的工作,

5、它不會疲勞、 不會厭煩, 能夠準確地提供材料以及即時的反饋信息,它還可以以個性化的方式呈現(xiàn)材料,使學生按自己的步調來學習。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受到許多批判,諸如忽視學習者的個人因素、帶有機械論傾向等,同時,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也發(fā)生了一系列轉變,學習的主體成為關注的焦點,語言使用能力的培養(yǎng)日益受到重視 3 。另一方面,計算機自身的發(fā)展也十分迅速,特別是微機的出現(xiàn)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與之相應,CALL逐漸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第2頁 / 總共 32頁2. 交際取向的 CALL70、80 年代,交際取向的CALL逐漸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該模式的倡導者為John Underw

6、ood , 他提出了一系列信條,包括:包語教學應強調語法形式的應用,而不是語言本身;應以內隱而不是外顯的方式教授語法;應允許、鼓勵學生產生真實的語言表達,而不只是操縱預先組織好的語言;學習中的錯誤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應靈活地對待學生的不同反應;應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自由使用目標語言的環(huán)境;永遠不要試圖去做那些通過本書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與行為主義取向的CALL相比,交際了向的CALL更注重挖掘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更注重創(chuàng)造人- 機之間以及人 - 人之間的交互,更強調可理解的、有意義的語言輸入。這一暑期的課件主要有以下幾類:( 1)技術練習,其內容涉及聽力、語音、閱讀理解、詞匯、寫作、語法等各個方面,

7、這類課件仍將計算機看作能夠提供正確回答的指導教師,但它與操練- 練習的不同之處在于,在發(fā)現(xiàn)正確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控制和交互。( 2)將計算機作為刺激物(computer as stimulus),這類課件不要求學生尋找正確答案,而是激發(fā)學生進行討論、寫作或從事批判性的思維活動。( 3)將計算機作為工具(computer as tool),這類課件不一定需要提供語言材料,而是幫助學生去使用或理解語言,包括文字加工軟件( Microsoft Word等)、拼寫和語法檢查軟件、檢索軟件、資源庫(如各種上光盤版的百科全書和辭典)、桌面出版工具等。行為主義取向的 CALL和交際取向的 C

8、ALL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有些軟件既可以當作操練 - 練習來使用,也可以用于更具交互性、更強調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教學情境。因此,這兩種取向的 CALL之間的區(qū)別不僅在于使用了什么樣第3頁 / 總共 32頁的軟件,而且在于使用軟件的方式方法。3. 整合取向的 CALL80 年代末,教育者日益感到CALL的潛力并沒有被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在外語教學中,計算機大多用于教授一個個割裂的語言結構或針對某種技術進行訓練,卻沒有觸及語言學習的核心成分。而語言學習不完全等同于知識或技能的學習, 它還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 僅提供可理解的輸入是不夠的,還應該創(chuàng)設真實的社會交際的機會,例如讓學習者合作完成某個真實的任

9、務、 34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技術支持的technology-enhanced )外語教學為帶來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使之真正促進外語教學與學習,這是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回顧了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對其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主要特別和相關理論背景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在此基礎上,對信息技術用于外語教學為的潛力和制約性因素以及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墨跡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一、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在教育

10、發(fā)展的歷史中,技術一直是支撐和促進教育模式演進的重要因素。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現(xiàn)出來,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力量。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外語教學自身的發(fā)展進程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相應的技術支持 1 。20 世紀 50 年代以前,主流的教學方法為語法翻譯法。這時,外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閱讀文學作品或從外語學習中獲得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第4頁 / 總共 32頁習外語意味著學習和記憶語法規(guī)則,并通過大量的翻譯練習來強化記憶。該教學法依賴的技術主要是黑板、粉筆,其主要功能為實現(xiàn)信息的單向傳遞,后來逐漸發(fā)展到

11、投影儀以及操練- 練習( drill and practice)類的課件。 50、60 年代,聽說法盛行,外語學習意味著掌握從音位到句子的語言基本單位以及它們的組合規(guī)則,該方法主張“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強調與目標語的大量接觸和實踐以及對語法結構的操練,與之相應的技術主要是錄音機、 磁帶等音響設備, 受功能主義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影響,交際法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和教師的認可,真實、自然、有意義的交互被看作是語言學習的關鍵,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開始受到重視。與此同時,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的迅猛發(fā)展也為交際法的實話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就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文獻中也常使用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

12、即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縮寫為 CALL)的發(fā)展歷程而言,根據其理論基礎及相應的教學方法,大致可以分為3 個階段 2 :1. 行為主義取向的 CALL該階段起始于 50 年代,在60、70 年代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將學習看作刺激- 反應聯(lián)結,認為反復接觸同樣的學習材料對語言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暑期以重復的操練和練習為主要特征的課件及一系列基于大型機的教學系統(tǒng)(如 PLATO系統(tǒng))大量應用于外語教學課堂。該模式將計算機看作指導教師( tutor),是將教學材料傳遞給學生的工具。而計算機恰能勝任這樣的工作,它不會疲勞、 不會厭煩,

13、能夠準確地提供材料以及即時的反饋信息,它還可以以個性化的方式呈現(xiàn)材料,使學生按自己的步調來學習。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受到許多批判,諸如忽視學習者第5頁 / 總共 32頁的個人因素、帶有機械論傾向等,同時,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也發(fā)生了一系列轉變,學習的主體成為關注的焦點,語言使用能力的培養(yǎng)日益受到重視 3 。另一方面,計算機自身的發(fā)展也十分迅速,特別是微機的出現(xiàn)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與之相應,CALL逐漸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 交際取向的 CALL70、80 年代,交際取向的CALL逐漸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該模式的倡導者為John Underwood , 他提出了一系列

14、信條,包括:包語教學應強調語法形式的應用,而不是語言本身;應以內隱而不是外顯的方式教授語法;應允許、鼓勵學生產生真實的語言表達,而不只是操縱預先組織好的語言;學習中的錯誤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應靈活地對待學生的不同反應;應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自由使用目標語言的環(huán)境;永遠不要試圖去做那些通過本書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與行為主義取向的CALL相比,交際了向的CALL更注重挖掘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更注重創(chuàng)造人- 機之間以及人 - 人之間的交互,更強調可理解的、有意義的語言輸入。這一暑期的課件主要有以下幾類:( 1)技術練習,其內容涉及聽力、語音、閱讀理解、詞匯、寫作、語法等各個方面,這類課件仍將計算機看作能夠

15、提供正確回答的指導教師,但它與操練- 練習的不同之處在于,在發(fā)現(xiàn)正確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控制和交互。( 2)將計算機作為刺激物(computer as stimulus),這類課件不要求學生尋找正確答案,而是激發(fā)學生進行討論、寫作或從事批判性的思維活動。( 3)將計算機作為工具(computer as tool),這類課件不一定需要提供語言材料,而是幫助學生去使用或理解語言,包括文字加工軟件( Microsoft Word等)、拼寫和語法檢查軟件、檢索軟件、資源庫(如各第6頁 / 總共 32頁種上光盤版的百科全書和辭典)、桌面出版工具等。行為主義取向的 CALL和交際取向的 CA

16、LL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有些軟件既可以當作操練 - 練習來使用,也可以用于更具交互性、更強調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教學情境。因此,這兩種取向的CALL之間的區(qū)別不僅在于使用了什么樣的軟件,而且在于使用軟件的方式方法。3. 整合取向的 CALL80 年代末,教育者日益感到CALL的潛力并沒有被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在外語教學中,計算機大多用于教授一個個割裂的語言結構或針對某種技術進行訓練,卻沒有觸及語言學習的核心成分。而語言學習不完全等同于知識或技能的學習, 它還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 僅提供可理解的輸入是不夠的,還應該創(chuàng)設真實的社會交際的機會,例如讓學習者合作完成某個真實的任務、 34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

17、( Comput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技術支持的technology-enhanced )外語教學為帶來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使之真正促進外語教學與學習,這是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回顧了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對其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主要特別和相關理論背景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在此基礎上,對信息技術用于外語教學為的潛力和制約性因素以及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墨跡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一、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在教育發(fā)展的歷史中,技術一直是

18、支撐和促進教育模式演進的重要因素。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現(xiàn)出來,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力量。信息第7頁 / 總共 32頁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外語教學自身的發(fā)展進程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相應的技術支持 1 。20 世紀 50 年代以前,主流的教學方法為語法翻譯法。這時,外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閱讀文學作品或從外語學習中獲得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習外語意味著學習和記憶語法規(guī)則,并通過大量的翻譯練習來強化記憶。該教學法依賴的技術主要是黑板、粉筆,其主要功能為實現(xiàn)信息的單向傳遞,后來逐漸發(fā)展到投影儀以及操練- 練習(

19、 drill and practice)類的課件。 50、60 年代,聽說法盛行,外語學習意味著掌握從音位到句子的語言基本單位以及它們的組合規(guī)則,該方法主張“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強調與目標語的大量接觸和實踐以及對語法結構的操練,與之相應的技術主要是錄音機、 磁帶等音響設備, 受功能主義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影響,交際法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和教師的認可,真實、自然、有意義的交互被看作是語言學習的關鍵,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開始受到重視。與此同時,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的迅猛發(fā)展也為交際法的實話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就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文獻中也常使用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即Computer-As

20、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縮寫為 CALL)的發(fā)展歷程而言,根據其理論基礎及相應的教學方法,大致可以分為3 個階段 2 :1. 行為主義取向的 CALL該階段起始于 50 年代,在60、70 年代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將學習看作刺激- 反應聯(lián)結,認為反復接觸同樣的學習材料對語言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暑期以重復的操練和練習為主要特征的課件及一系列基于大型機的教學系統(tǒng)(如 PLATO系統(tǒng))大量應用于外語教學課堂。該模式將計算機看作指導教第8頁 / 總共 32頁師( tutor),是將教學材料傳遞給學生的工具。而計算機恰能勝任這樣的工作,它不會疲勞、 不會厭煩,

21、能夠準確地提供材料以及即時的反饋信息,它還可以以個性化的方式呈現(xiàn)材料,使學生按自己的步調來學習。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受到許多批判,諸如忽視學習者的個人因素、帶有機械論傾向等,同時,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也發(fā)生了一系列轉變,學習的主體成為關注的焦點,語言使用能力的培養(yǎng)日益受到重視 3 。另一方面,計算機自身的發(fā)展也十分迅速,特別是微機的出現(xiàn)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與之相應,CALL逐漸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 交際取向的 CALL70、80 年代,交際取向的CALL逐漸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該模式的倡導者為John Underwood , 他提出了一系列信條,包括:包語教學應強

22、調語法形式的應用,而不是語言本身;應以內隱而不是外顯的方式教授語法;應允許、鼓勵學生產生真實的語言表達,而不只是操縱預先組織好的語言;學習中的錯誤是一種正?,F(xiàn)象,應靈活地對待學生的不同反應;應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自由使用目標語言的環(huán)境;永遠不要試圖去做那些通過本書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與行為主義取向的CALL相比,交際了向的CALL更注重挖掘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更注重創(chuàng)造人- 機之間以及人 - 人之間的交互,更強調可理解的、有意義的語言輸入。這一暑期的課件主要有以下幾類:( 1)技術練習,其內容涉及聽力、語音、閱讀理解、詞匯、寫作、語法等各個方面,這類課件仍將計算機看作能夠提供正確回答的指導教師,

23、但它與操練- 練習的不同之處在于,在發(fā)現(xiàn)正確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控制和交互。( 2)將計算機作為刺激物(computer as stimulus),這類課件不要求學生尋找正第9頁 / 總共 32頁確答案,而是激發(fā)學生進行討論、寫作或從事批判性的思維活動。( 3)將計算機作為工具(computer as tool),這類課件不一定需要提供語言材料,而是幫助學生去使用或理解語言,包括文字加工軟件( Microsoft Word等)、拼寫和語法檢查軟件、檢索軟件、資源庫(如各種上光盤版的百科全書和辭典)、桌面出版工具等。行為主義取向的 CALL和交際取向的 CALL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

24、,有些軟件既可以當作操練 - 練習來使用,也可以用于更具交互性、更強調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教學情境。因此,這兩種取向的 CALL之間的區(qū)別不僅在于使用了什么樣的軟件,而且在于使用軟件的方式方法。3. 整合取向的 CALL80 年代末,教育者日益感到CALL的潛力并沒有被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在外語教學中,計算機大多用于教授一個個割裂的語言結構或針對某種技術進行訓練,卻沒有觸及語言學習的核心成分。而語言學習不完全等同于知識或技能的學習, 它還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僅提供可理解的輸入是不夠的,還應該創(chuàng)設真實的社會交際的機會,例如讓學習者合作完成某個真實的任務、 34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Computer-As

25、sist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技術支持的technology-enhanced )外語教學為帶來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使之真正促進外語教學與學習,這是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回顧了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對其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主要特別和相關理論背景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在此基礎上,對信息技術用于外語教學為的潛力和制約性因素以第 10頁 / 總共 32頁及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墨跡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一、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在教育發(fā)展的歷史中,技術一直是

26、支撐和促進教育模式演進的重要因素。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現(xiàn)出來,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力量。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外語教學自身的發(fā)展進程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相應的技術支持 1 。20 世紀 50 年代以前,主流的教學方法為語法翻譯法。這時,外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閱讀文學作品或從外語學習中獲得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習外語意味著學習和記憶語法規(guī)則,并通過大量的翻譯練習來強化記憶。該教學法依賴的技術主要是黑板、粉筆,其主要功能為實現(xiàn)信息的單向傳遞,后來逐漸發(fā)展到投影儀以及操練- 練習( drill and p

27、ractice)類的課件。 50、60 年代,聽說法盛行,外語學習意味著掌握從音位到句子的語言基本單位以及它們的組合規(guī)則,該方法主張“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強調與目標語的大量接觸和實踐以及對語法結構的操練,與之相應的技術主要是錄音機、 磁帶等音響設備, 受功能主義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影響,交際法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和教師的認可,真實、自然、有意義的交互被看作是語言學習的關鍵,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開始受到重視。與此同時,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的迅猛發(fā)展也為交際法的實話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就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文獻中也常使用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即Computer-Assisted Langu

28、age Learning,縮寫為 CALL)的發(fā)展歷程而言,根據其理論基礎及相應的教學方法,大致可以分為3 個階段 2 :1. 行為主義取向的 CALL該階段起始于 50 年代,在第 11頁 / 總共 32頁60、70 年代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將學習看作刺激- 反應聯(lián)結,認為反復接觸同樣的學習材料對語言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暑期以重復的操練和練習為主要特征的課件及一系列基于大型機的教學系統(tǒng)(如 PLATO系統(tǒng))大量應用于外語教學課堂。該模式將計算機看作指導教師( tutor),是將教學材料傳遞給學生的工具。而計算機恰能勝任這樣的工作,它不會疲勞、 不會厭煩, 能夠準確地提供材料以

29、及即時的反饋信息,它還可以以個性化的方式呈現(xiàn)材料,使學生按自己的步調來學習。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受到許多批判,諸如忽視學習者的個人因素、帶有機械論傾向等,同時,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也發(fā)生了一系列轉變,學習的主體成為關注的焦點,語言使用能力的培養(yǎng)日益受到重視 3 。另一方面,計算機自身的發(fā)展也十分迅速,特別是微機的出現(xiàn)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與之相應,CALL逐漸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 交際取向的 CALL70、80 年代,交際取向的CALL逐漸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該模式的倡導者為John Underwood , 他提出了一系列信條,包括:包語教學應強調語法形式的應用,而

30、不是語言本身;應以內隱而不是外顯的方式教授語法;應允許、鼓勵學生產生真實的語言表達,而不只是操縱預先組織好的語言;學習中的錯誤是一種正?,F(xiàn)象,應靈活地對待學生的不同反應;應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自由使用目標語言的環(huán)境;永遠不要試圖去做那些通過本書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與行為主義取向的CALL相比,交際了向的CALL更注重挖掘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更注重創(chuàng)造人- 機之間以及人 - 人之間的交互,更強調可理解的、有意義的語言輸入。這一暑期的課件主要有以下幾類:( 1)技術練習,其內容涉及聽力、語音、第 12頁 / 總共 32頁閱讀理解、詞匯、寫作、語法等各個方面,這類課件仍將計算機看作能夠提供正確回答的指

31、導教師,但它與操練- 練習的不同之處在于,在發(fā)現(xiàn)正確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控制和交互。( 2)將計算機作為刺激物(computer as stimulus),這類課件不要求學生尋找正確答案,而是激發(fā)學生進行討論、寫作或從事批判性的思維活動。( 3)將計算機作為工具(computer as tool),這類課件不一定需要提供語言材料,而是幫助學生去使用或理解語言,包括文字加工軟件( Microsoft Word等)、拼寫和語法檢查軟件、檢索軟件、資源庫(如各種上光盤版的百科全書和辭典)、桌面出版工具等。行為主義取向的 CALL和交際取向的 CALL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有些軟件既可以

32、當作操練 - 練習來使用,也可以用于更具交互性、更強調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教學情境。因此,這兩種取向的 CALL之間的區(qū)別不僅在于使用了什么樣的軟件,而且在于使用軟件的方式方法。3. 整合取向的 CALL80 年代末,教育者日益感到CALL的潛力并沒有被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在外語教學中,計算機大多用于教授一個個割裂的語言結構或針對某種技術進行訓練,卻沒有觸及語言學習的核心成分。而語言學習不完全等同于知識或技能的學習, 它還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僅提供可理解的輸入是不夠的,還應該創(chuàng)設真實的社會交際的機會,例如讓學習者合作完成某個真實的任務、 34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Computer-Assisted F

33、oreign Language Teaching)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技術支持的( technology-enhanced)外語教學為帶來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如何將第 13頁 / 總共 32頁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使之真正促進外語教學與學習,這是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回顧了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對其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主要特別和相關理論背景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在此基礎上,對信息技術用于外語教學為的潛力和制約性因素以及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墨跡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一、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在教育發(fā)展的歷史中,技術一直是支撐和促進教育

34、模式演進的重要因素。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現(xiàn)出來,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力量。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外語教學自身的發(fā)展進程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相應的技術支持 1 。20 世紀 50 年代以前,主流的教學方法為語法翻譯法。這時,外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閱讀文學作品或從外語學習中獲得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習外語意味著學習和記憶語法規(guī)則,并通過大量的翻譯練習來強化記憶。該教學法依賴的技術主要是黑板、粉筆,其主要功能為實現(xiàn)信息的單向傳遞,后來逐漸發(fā)展到投影儀以及操練- 練習( drill and practice

35、)類的課件。 50、60 年代,聽說法盛行,外語學習意味著掌握從音位到句子的語言基本單位以及它們的組合規(guī)則,該方法主張“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強調與目標語的大量接觸和實踐以及對語法結構的操練,與之相應的技術主要是錄音機、 磁帶等音響設備, 受功能主義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影響,交際法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和教師的認可,真實、自然、有意義的交互被看作是語言學習的關鍵,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開始受到重視。與此同時,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的迅猛發(fā)展也為交際法的實話提供了有第 14頁 / 總共 32頁力的技術支持。就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文獻中也常使用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即Computer-Assiste

36、d Language Learning,縮寫為 CALL)的發(fā)展歷程而言,根據其理論基礎及相應的教學方法,大致可以分為3 個階段 2 :1. 行為主義取向的 CALL該階段起始于 50 年代,在60、70 年代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將學習看作刺激- 反應聯(lián)結,認為反復接觸同樣的學習材料對語言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暑期以重復的操練和練習為主要特征的課件及一系列基于大型機的教學系統(tǒng)(如 PLATO系統(tǒng))大量應用于外語教學課堂。該模式將計算機看作指導教師( tutor),是將教學材料傳遞給學生的工具。而計算機恰能勝任這樣的工作,它不會疲勞、 不會厭煩, 能夠準確地提供材料以及即時的反饋信

37、息,它還可以以個性化的方式呈現(xiàn)材料,使學生按自己的步調來學習。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受到許多批判,諸如忽視學習者的個人因素、帶有機械論傾向等,同時,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也發(fā)生了一系列轉變,學習的主體成為關注的焦點,語言使用能力的培養(yǎng)日益受到重視 3 。另一方面,計算機自身的發(fā)展也十分迅速,特別是微機的出現(xiàn)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與之相應,CALL逐漸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 交際取向的 CALL70、80 年代,交際取向的CALL逐漸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該模式的倡導者為John Underwood , 他提出了一系列信條,包括:包語教學應強調語法形式的應用,而不是語言本身;

38、應以內隱而不是外顯的方式教授語法;應允許、鼓勵學生產生真實的語言表達,而不只是操縱預先組織好的語言;學習中的錯誤是一種正?,F(xiàn)象,應靈活地對待學生的不同反應;應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自由使用目標語言的環(huán)境;永遠不要試圖第 15頁 / 總共 32頁去做那些通過本書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與行為主義取向的CALL相比,交際了向的 CALL更注重挖掘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更注重創(chuàng)造人- 機之間以及人 - 人之間的交互,更強調可理解的、有意義的語言輸入。這一暑期的課件主要有以下幾類:( 1)技術練習,其內容涉及聽力、語音、閱讀理解、詞匯、寫作、語法等各個方面,這類課件仍將計算機看作能夠提供正確回答的指導教師,但它

39、與操練- 練習的不同之處在于,在發(fā)現(xiàn)正確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控制和交互。( 2)將計算機作為刺激物( computer as stimulus),這類課件不要求學生尋找正確答案,而是激發(fā)學生進行討論、寫作或從事批判性的思維活動。( 3)將計算機作為工具(computer as tool ),這類課件不一定需要提供語言材料,而是幫助學生去使用或理解語言,包括文字加工軟件( Microsoft Word 等)、拼寫和語法檢查軟件、檢索軟件、資源庫(如各種上光盤版的百科全書和辭典) 、桌面出版工具等。行為主義取向的 CALL和交際取向的 CALL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有些軟件既可以當作

40、操練 - 練習來使用,也可以用于更具交互性、更強調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教學情境。因此,這兩種取向的 CALL之間的區(qū)別不僅在于使用了什么樣的軟件,而且在于使用軟件的方式方法。3. 整合取向的 CALL80 年代末,教育者日益感到CALL的潛力并沒有被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在外語教學中,計算機大多用于教授一個個割裂的語言結構或針對某種技術進行訓練,卻沒有觸及語言學習的核心成分。而語言學習不完全等同于知識或技能的學習, 它還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僅提供可理解的輸入是不夠的,還應該創(chuàng)設真實的社會交際的機會,例如讓學習者合作完成某個真實的任第 16頁 / 總共 32頁務、 34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 Comput

41、er-Assist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技術支持的technology-enhanced )外語教學為帶來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使之真正促進外語教學與學習,這是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回顧了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對其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主要特別和相關理論背景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在此基礎上,對信息技術用于外語教學為的潛力和制約性因素以及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墨跡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一、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在教育發(fā)展的歷史中,技術一直是支撐和促進教育模

42、式演進的重要因素。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現(xiàn)出來,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力量。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外語教學自身的發(fā)展進程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相應的技術支持 1 。20 世紀 50 年代以前,主流的教學方法為語法翻譯法。這時,外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閱讀文學作品或從外語學習中獲得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習外語意味著學習和記憶語法規(guī)則,并通過大量的翻譯練習來強化記憶。該教學法依賴的技術主要是黑板、粉筆,其主要功能為實現(xiàn)信息的單向傳遞,后來逐漸發(fā)展到投影儀以及操練- 練習( drill and practice)

43、類的課件。 50、60 年代,聽說法盛行,外語學習意味著掌握從音位到句子的語言基本單位以及它們的組合規(guī)則,該方法主張“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強調與目標語的大量接觸和實踐以及對語法結構的操練,與之相應的技術第 17頁 / 總共 32頁主要是錄音機、 磁帶等音響設備, 受功能主義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影響,交際法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和教師的認可,真實、自然、有意義的交互被看作是語言學習的關鍵,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開始受到重視。與此同時,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的迅猛發(fā)展也為交際法的實話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就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文獻中也常使用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即Computer-Assisted

44、 Language Learning,縮寫為 CALL)的發(fā)展歷程而言,根據其理論基礎及相應的教學方法,大致可以分為3 個階段 2 :1. 行為主義取向的 CALL該階段起始于 50 年代,在60、70 年代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將學習看作刺激- 反應聯(lián)結,認為反復接觸同樣的學習材料對語言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暑期以重復的操練和練習為主要特征的課件及一系列基于大型機的教學系統(tǒng)(如 PLATO系統(tǒng))大量應用于外語教學課堂。該模式將計算機看作指導教師( tutor),是將教學材料傳遞給學生的工具。而計算機恰能勝任這樣的工作,它不會疲勞、 不會厭煩, 能夠準確地提供材料以及即時的反饋信息

45、,它還可以以個性化的方式呈現(xiàn)材料,使學生按自己的步調來學習。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受到許多批判,諸如忽視學習者的個人因素、帶有機械論傾向等,同時,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也發(fā)生了一系列轉變,學習的主體成為關注的焦點,語言使用能力的培養(yǎng)日益受到重視 3 。另一方面,計算機自身的發(fā)展也十分迅速,特別是微機的出現(xiàn)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與之相應,CALL逐漸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 交際取向的 CALL70、80 年代,交際取向的CALL逐漸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該模式的倡導者為John Underwood , 他提出了一系列信條,包括:第 18頁 / 總共 32頁包語教學應強調語法形

46、式的應用,而不是語言本身;應以內隱而不是外顯的方式教授語法;應允許、鼓勵學生產生真實的語言表達,而不只是操縱預先組織好的語言;學習中的錯誤是一種正?,F(xiàn)象,應靈活地對待學生的不同反應;應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自由使用目標語言的環(huán)境;永遠不要試圖去做那些通過本書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與行為主義取向的CALL相比,交際了向的CALL更注重挖掘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更注重創(chuàng)造人- 機之間以及人 - 人之間的交互,更強調可理解的、有意義的語言輸入。這一暑期的課件主要有以下幾類:( 1)技術練習,其內容涉及聽力、語音、閱讀理解、詞匯、寫作、語法等各個方面,這類課件仍將計算機看作能夠提供正確回答的指導教師,但它與操

47、練- 練習的不同之處在于,在發(fā)現(xiàn)正確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控制和交互。( 2)將計算機作為刺激物(computer as stimulus),這類課件不要求學生尋找正確答案,而是激發(fā)學生進行討論、寫作或從事批判性的思維活動。( 3)將計算機作為工具(computer as tool),這類課件不一定需要提供語言材料,而是幫助學生去使用或理解語言,包括文字加工軟件( Microsoft Word等)、拼寫和語法檢查軟件、檢索軟件、資源庫(如各種上光盤版的百科全書和辭典)、桌面出版工具等。行為主義取向的 CALL和交際取向的 CALL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有些軟件既可以當作操練 - 練

48、習來使用,也可以用于更具交互性、更強調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教學情境。因此,這兩種取向的 CALL之間的區(qū)別不僅在于使用了什么樣的軟件,而且在于使用軟件的方式方法。3. 整合取向的 CALL80 年代末,教育者日益感到CALL的潛力并沒有被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在外第 19頁 / 總共 32頁語教學中,計算機大多用于教授一個個割裂的語言結構或針對某種技術進行訓練,卻沒有觸及語言學習的核心成分。而語言學習不完全等同于知識或技能的學習, 它還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僅提供可理解的輸入是不夠的,還應該創(chuàng)設真實的社會交際的機會,例如讓學習者合作完成某個真實的任務、 34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Computer-Assi

49、st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技術支持的( technology-enhanced)外語教學為帶來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使之真正促進外語教學與學習,這是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回顧了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對其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主要特別和相關理論背景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在此基礎上,對信息技術用于外語教學為的潛力和制約性因素以及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墨跡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一、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在教育發(fā)展的歷史中,技術一直是支撐和促進教育模式演進的重要因

50、素。隨著當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現(xiàn)出來,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力量。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外語教學自身的發(fā)展進程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相應的技術支持 1 。20 世紀 50 年代以前,主流的教學方法為語法翻譯法。這時,外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閱讀文學作品或從外語學習中獲得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習外語意味著學習和記憶語法規(guī)則,并通過大量的翻譯練習來強化記憶。該教學法依賴的技術主要是黑板、粉筆,其主要功能為實現(xiàn)信息的單向傳第 20頁 / 總共 32頁遞,后來逐漸發(fā)展到投影儀以及操練- 練習( drill and pr

51、actice)類的課件。 50、60 年代,聽說法盛行,外語學習意味著掌握從音位到句子的語言基本單位以及它們的組合規(guī)則,該方法主張“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強調與目標語的大量接觸和實踐以及對語法結構的操練,與之相應的技術主要是錄音機、 磁帶等音響設備, 受功能主義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影響,交際法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和教師的認可,真實、自然、有意義的交互被看作是語言學習的關鍵,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開始受到重視。與此同時,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的迅猛發(fā)展也為交際法的實話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就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文獻中也常使用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即Computer-Assisted Langua

52、ge Learning,縮寫為 CALL)的發(fā)展歷程而言,根據其理論基礎及相應的教學方法,大致可以分為3 個階段 2 :1. 行為主義取向的 CALL該階段起始于 50 年代,在60、70 年代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將學習看作刺激- 反應聯(lián)結,認為反復接觸同樣的學習材料對語言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暑期以重復的操練和練習為主要特征的課件及一系列基于大型機的教學系統(tǒng)(如 PLATO系統(tǒng))大量應用于外語教學課堂。該模式將計算機看作指導教師( tutor),是將教學材料傳遞給學生的工具。而計算機恰能勝任這樣的工作,它不會疲勞、 不會厭煩, 能夠準確地提供材料以及即時的反饋信息,它還可以以個

53、性化的方式呈現(xiàn)材料,使學生按自己的步調來學習。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受到許多批判,諸如忽視學習者的個人因素、帶有機械論傾向等,同時,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也發(fā)生了一系列轉變,學習的主體成為關注的焦點,語言使用能力的培養(yǎng)日益受到重第 21頁 / 總共 32頁視 3 。另一方面,計算機自身的發(fā)展也十分迅速,特別是微機的出現(xiàn)為外語教學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與之相應,CALL逐漸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 交際取向的 CALL70、80 年代,交際取向的CALL逐漸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該模式的倡導者為John Underwood , 他提出了一系列信條,包括:包語教學應強調語法形式的應用,而不

54、是語言本身;應以內隱而不是外顯的方式教授語法;應允許、鼓勵學生產生真實的語言表達,而不只是操縱預先組織好的語言;學習中的錯誤是一種正?,F(xiàn)象,應靈活地對待學生的不同反應;應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能夠自由使用目標語言的環(huán)境;永遠不要試圖去做那些通過本書就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與行為主義取向的CALL相比,交際了向的CALL更注重挖掘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更注重創(chuàng)造人- 機之間以及人 - 人之間的交互,更強調可理解的、有意義的語言輸入。這一暑期的課件主要有以下幾類:( 1)技術練習,其內容涉及聽力、語音、閱讀理解、詞匯、寫作、語法等各個方面,這類課件仍將計算機看作能夠提供正確回答的指導教師,但它與操練- 練習的不

55、同之處在于,在發(fā)現(xiàn)正確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控制和交互。( 2)將計算機作為刺激物(computer as stimulus),這類課件不要求學生尋找正確答案,而是激發(fā)學生進行討論、寫作或從事批判性的思維活動。( 3)將計算機作為工具(computer as tool),這類課件不一定需要提供語言材料,而是幫助學生去使用或理解語言,包括文字加工軟件( Microsoft Word等)、拼寫和語法檢查軟件、檢索軟件、資源庫(如各種上光盤版的百科全書和辭典)、桌面出版工具等。行為主義取向的 CALL和交際取向的CALL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有些軟件既可以當作第 22頁 / 總共 32頁

56、操練 - 練習來使用,也可以用于更具交互性、更強調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教學情境。因此,這兩種取向的CALL之間的區(qū)別不僅在于使用了什么樣的軟件,而且在于使用軟件的方式方法。3. 整合取向的 CALL80 年代末,教育者日益感到CALL的潛力并沒有被充分地發(fā)揮出來。在外語教學中,計算機大多用于教授一個個割裂的語言結構或針對某種技術進行訓練,卻沒有觸及語言學習的核心成分。而語言學習不完全等同于知識或技能的學習, 它還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 僅提供可理解的輸入是不夠的,還應該創(chuàng)設真實的社會交際的機會,例如讓學習者合作完成某個真實的任務、 34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 Computer-Assisted Fo

57、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已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為技術支持的technology-enhanced )外語教學為帶來了一系列重要的變化。如何將信息技術與外語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使之真正促進外語教學與學習,這是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回顧了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對其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主要特別和相關理論背景進行了簡要的闡述,在此基礎上,對信息技術用于外語教學為的潛力和制約性因素以及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墨跡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一、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歷程在教育發(fā)展的歷史中,技術一直是支撐和促進教育模式演進的重要因素。隨著當代信

58、息技術的發(fā)展,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現(xiàn)出來,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力量。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整合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在外語教學自身的發(fā)展進程中,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相應的技術支第 23頁 / 總共 32頁持 1 。20 世紀 50 年代以前,主流的教學方法為語法翻譯法。這時,外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閱讀文學作品或從外語學習中獲得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習外語意味著學習和記憶語法規(guī)則,并通過大量的翻譯練習來強化記憶。該教學法依賴的技術主要是黑板、粉筆,其主要功能為實現(xiàn)信息的單向傳遞,后來逐漸發(fā)展到投影儀以及操練- 練習( drill and practice)

59、類的課件。 50、60 年代,聽說法盛行,外語學習意味著掌握從音位到句子的語言基本單位以及它們的組合規(guī)則,該方法主張“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強調與目標語的大量接觸和實踐以及對語法結構的操練,與之相應的技術主要是錄音機、 磁帶等音響設備, 受功能主義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的影響,交際法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和教師的認可,真實、自然、有意義的交互被看作是語言學習的關鍵,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開始受到重視。與此同時,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的迅猛發(fā)展也為交際法的實話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就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文獻中也常使用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即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

60、ning,縮寫為 CALL)的發(fā)展歷程而言,根據其理論基礎及相應的教學方法,大致可以分為3 個階段 2 :1. 行為主義取向的 CALL該階段起始于 50 年代,在60、70 年代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將學習看作刺激- 反應聯(lián)結,認為反復接觸同樣的學習材料對語言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這一暑期以重復的操練和練習為主要特征的課件及一系列基于大型機的教學系統(tǒng)(如 PLATO系統(tǒng))大量應用于外語教學課堂。該模式將計算機看作指導教師( tutor),是將教學材料傳遞給學生的工具。而計算機恰能勝任這樣的工作,它不會疲勞、 不會厭煩, 能夠準確地提供材料以及即時的反饋信息,第 24頁 / 總共 3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