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批判研究方法_第1頁
傳播學批判研究方法_第2頁
傳播學批判研究方法_第3頁
傳播學批判研究方法_第4頁
傳播學批判研究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傳播學批判研究方法1目 錄第一節(jié) 從馬克思出發(fā):馬克思批判理論的旨趣 一、馬克思早期的價值批判理論 二、馬克思科學的社會批判理論 三、馬克思哲學的三個批判維度第二節(jié) 批判理論的路徑 一、從工具理性批判到功能理性批判 二、從商品社會批判、景觀社會批判再到符號社會批判 三、批判理論的價值取向:解放第三節(jié) 傳媒批判的一般方法 一、前人給我們的啟示 二、批判地繼承前人的批判理論 三、在社會歷史進程中體察傳播活動 四、跟蹤傳播實踐而高屋建瓴予以審視2第一節(jié) 從馬克思出發(fā):馬克思批判理論的旨趣一、馬克思早期的價值批判理論二、馬克思科學的社會批判理論三、馬克思哲學的三個批判維度 3一、馬克思早期的價值批判理

2、論馬克思早期的價值批判理論來自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該手稿中有一個關鍵概念:異化勞動。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勞動現象的具體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非人本質,認為必須以自由自覺的類活動勞動代替非人的異化勞動。在此階段,青年馬克思“并不是從社會生活的真實境遇中生長出”這一思想的,“它帶有明顯的道德律令的特征。這種從道德律令出發(fā)的哲學批判,決定了馬克思只能是外在地介入現實生活,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就只能是一種外在的價值批判?!?4一、馬克思早期的價值批判理論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chuàng)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變成廉價的商品勞動生產的

3、不僅是商品,它生產作為商品的勞動自身和工人這一事實無非表明: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边@就是“物的異化”?!皩と藖碚f,勞動的外在性表現在: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于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于自己,而是屬于別人結果是,人(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的動物機能吃、喝、生殖,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在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這就是“自我異化”。5一、馬克思早期的價值批判理論“異化勞動,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使他自

4、己的活動機能,使他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也就使類同人相異化;對人來說,它把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類生活和個人生活異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個人生活變成同樣是抽象形式和異化形式的類生活的目的這樣一來,異化勞動導致:(3)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樣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異化。(4)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凡是適用于人對自己的勞動、對自己的勞動產品和對自身的

5、關系的東西,也都適用于對他人、對他人的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系??傊?,人的類本質同人相異化這一命題,說的是一個人同他人相異化,以及他們中的每個人都同人的本質相異化。”“如果勞動產品不屬于工人,并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那么這只能是由于產品屬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如果工人的活動對他本身來說是一種痛苦,那么這種活動就必然給他人帶來享受和生活樂趣?!薄翱傊?,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對勞動生疏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對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對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或者不管人們給勞動的主人起個什么別的名字對這個勞動的關系?!?一、馬克思早期的價值批判理論馬克思得出結論:“社會從私有財產等等解放

6、出來、從奴役制解放出來,是通過工人解放這種政治形式來表現的,這并不是因為這里涉及的僅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為工人的解放還包含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整個的人類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對生產的關系中,而一切奴役關系只不過是這種關系的變形和后果罷了。”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顯現了他是“從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出發(fā),以一種人本異化史觀的邏輯批判資本主義市民社會。馬克思思想中潛在地有著兩條邏輯思路的對立:一是從現實出發(fā)的科學分析邏輯,一是從唯心史觀出發(fā)的人本主義分析邏輯,而在馬克思此時的思考中,后一條邏輯思路又占著話語支配地位。只有揚棄了這一內在矛盾,馬克思才能達到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科學批判?!睂W者仰

7、海峰認為:此時,馬克思對勞動的對象化與異化的區(qū)分,沒有達到黑格爾的高度。馬克思在這里的批判是以“自由自覺的勞動”為理論基點的。但“自由自覺的勞動”直接來自赫斯“自由自覺的活動”這一概念,而它帶有典型的倫理特征。這就落入了運用帶有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特征的倫理范疇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陷阱。所以,這種對現實的批判是不徹底的,更無法給無產階級革命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7二、馬克思科學的社會批判理論要使得批判能夠科學,馬克思必須實現從“應該”到“是”的邏輯轉換,然后再實現從“是”到“應該”的邏輯轉換。即先要從價值的外在批判轉到對社會的科學分析,然后從對社會的內在分析中引伸出對社會的現實批判。在關于費爾巴哈的

8、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實現了哲學提問方式的變革,即實現了從“應該”到“是”的邏輯轉換。他以“實踐”范疇來概括社會的總體性特征,強調“實踐”的社會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他又實現了從“是”到“應該”的邏輯轉換。他從三方面來解決這一問題: 第一,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現實的、歷史的定位,意味著它是暫時性的社會形態(tài)。第二,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總體性矛盾:一方面是經濟生活中的內在矛盾,主要是生產力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經濟、政治、文化等的總體性矛盾。第三,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又是通過對主體的“物役性”特征表現出來的。商品的拜物教、貨幣的拜物教,是資本奴役的外在形態(tài)。而隨

9、著矛盾的加劇,不僅資本對無產階級的奴役更加突出、深入,而且,資產階級本身的受奴役的狀態(tài)也日益明顯。8三、馬克思哲學的三個批判維度 1形而上學批判近代以來,西方哲學中存在兩種形而上學傳統(tǒng):以黑格爾為代表,以超越有限性的絕對理性作為形而上學的基石;以海德格爾為代表,以此在的有限性作為形而上學的基石。黑格爾追求的是絕對理性的澄明之境,海德格爾追求的是當下領悟的澄明之境,兩者追求的都是一種純粹的思,這是形而上學的真實語意。而馬克思哲學的變革,正是對形而上學的顛覆。按照黑格爾的哲學,絕對觀念的自我外化(異化),再從外化中實現自我回歸,這是人類精神發(fā)展的根本邏輯,形而上學之思就是要實現這一最后的回歸,并對

10、這種回歸達到一種理性的自覺。由此,我們會發(fā)現,馬克思早期的價值批判理論正是走了這樣一條路。雖然馬克思區(qū)別了對象化和異化,但并沒有逃出黑格爾的邏輯。但是,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實現了哲學的變革,他揭示出“哲學并不是一種能夠代替現實歷史過程的理性自律的世界,哲學的基礎也不是純粹的理性或絕對觀念,而是現實生活過程?!瘪R克思認為,理想社會的現實必須以改造世界的實踐為基礎。這樣,馬克思的形而上學之思轉變?yōu)榱艘环N來自現實生活的批判精神。進而,馬克思探索哲學的邏輯何以從生活中并經過哪些中介得以抽象出來,在這種抽象中現實生活過程以什么樣的方式表現在理性思考中,從而揭示出哲學與現實生活的

11、同構關系。 9三、馬克思哲學的三個批判維度2資本邏輯馬克思的哲學變革中,第一次明確地將歷史作為哲學思考的主題,并在歷史生活的基礎上反思哲學,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地上。馬克思回到的社會生活世界,并不是沒有歷史差別的日常生活領域,即海德格爾的“在世間”,而是具有歷史性規(guī)定的社會生活世界,即資本主義社會。這樣,馬克思的哲學才走向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辯證法。在以往學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中,或者如道德家的分析停留在“欲望的過度”上,或者從理性分析的角度把市場經濟歸結為一種理性的經濟,或是從經濟本身(如經濟規(guī)律分析、勞動價值論分析)來分析(實際仍強調理性的作用)。馬克思批判了從理性而來的資本主義分析方

12、法,強調回到歷史本身,回到資本主義社會本身。在這一分析中,出現了資本邏輯與總體性觀念:第一,生產構成了資本邏輯的核心。第二,資本的生產與流通推動著資本的總體化與社會化進程。第三,資本邏輯的內在二律背反(資本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的脫節(jié)、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脫節(jié);生產過程與交換過程的脫節(jié);個人與社會的對立;以及思想領域本身的二律背反)。馬克思強調從資本的總體化進程中來面對資本主義社會。10三、馬克思哲學的三個批判維度3社會批判理論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序言”中,馬克思提到:當一個社會的生產力沒有完全發(fā)揮以前,它不可能真實地自我批判;一個社會走到了盡頭,也不會自動地滅亡,這時人的主體批判意識就非常重要。

13、這就揭示了社會歷史的內在矛盾與社會批判意識之間的內在關系。這樣,馬克思便既反對經濟決定論,也反對倫理沖動的價值批判。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的具體形式是對商品社會的批判。他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的關系變成了以物為中介的依賴關系,物取得了統(tǒng)治地位,便形成了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馬克思對商品社會的批判運用了歷史性的原則。 11第二節(jié) 批判理論的路徑一、從工具理性批判到功能理性批判二、從商品社會批判、景觀社會批判再到符號社會批判三、批判理論的價值取向:解放12一、從工具理性批判到功能理性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傳統(tǒng)來自于馬克思。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論被盧卡奇發(fā)展為“物化”的概念?;艨撕?/p>

14、默則進一步把馬克思的“異化”和盧卡奇的“物化”與工具理性的擴展聯系起來,實現了從異化(物化)理論向工具理性批判的轉化。阿多諾和馬爾庫塞也與霍克海默一樣堅決反對工具理性的擴張,主張張揚批判理性。但是,這些批判學者往往把工具理性等同于理性本身,至少是當作現代社會和現代哲學的理性觀念本身。工具理性批判容易成為單純的批判理論,而失去了積極的建設性的成分。所以,它既是對馬克思的繼承與發(fā)展,又是對馬克思的背離。因為馬克思的批判理論,既是一種社會批判理論,還是一種社會發(fā)展理論。13一、從工具理性批判到功能理性批判在馬克思那里,以“物的依賴性”為特征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固然存在著嚴重矛盾和病態(tài),但相對于以“人

15、的依賴性”為特點的傳統(tǒng)社會畢竟是巨大進步;而在霍克海默等人那里,則看不到這種進步而只一味批判。這種批判本身當然也超不過馬克思,僅僅是一種“應該如何”的設想,既只能是如早期馬克思一般的道德的批判而不可能是科學的批判。哈貝馬斯從建設的角度提出了“交往理性”的概念。他是為重建資產階公共領域尋找出路而發(fā)展這一概念的。我們可以看到,交往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分別對應于交往行動、工具目的行動,都屬于“行動合理性”概念的范疇,并不具有批判的旨趣。為此,哈貝馬斯把“交往理性”從“行動合理性”概念的范疇轉化為“系統(tǒng)合理性”的范疇并使它成為社會批判的工具。他把社會的進化過程看作是“生活世界合理化”的過程。現代社會,作

16、為生活世界的基礎的交往行動在社會層面上的分化的最重要的結果,就是從生活世界中分化出了一個專門從事工具性行動的領域系統(tǒng),并進一步分化為經濟子系統(tǒng)和行政子系統(tǒng)?,F代社會,出問題的不是行動者的個體意向,而是社會系統(tǒng)的功能。由此,他在“功能理性批判”中發(fā)展出“生活世界的內部殖民化”的命題。他認為,西方現代性的問題就出在系統(tǒng)從生活世界中分離出來以后,逐漸脫離了生活世界的規(guī)范,并在很大程度上反過來影響生活世界,把生活世界變成金錢(經濟系統(tǒng))和權力(行政系統(tǒng))支配的領域。14二、從商品社會批判、景觀社會批判再到符號社會批判批判理論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中發(fā)展出不同的形態(tài)。馬克思對商品社會的批判、法國情境主義者居伊

17、德波對景觀社會的批判、后馬克思思潮代表讓鮑德里亞對符號社會的批判形成了一條西方社會批判理論變遷之線。在景觀社會,用德波的話說,“使用價值走向了沒落?!痹谏唐飞鐣?,物或商品被分解為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在景觀社會,物則被分解為現實(reality)與意象(image),景觀社會就是一種意象社會。“景觀社會不是意象的收集,而是指人們之間的關系被意象所中介?!币簿褪钦f,這是一個意象統(tǒng)治一切的社會。而鮑德里亞所揭示的是意象何以通過符號得以構成的問題。他將自己的理論建立在符號編碼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生產的基礎上,在他這里,生產被揚棄了,在他的眼里,符號統(tǒng)攝一切。這是他反對馬克思、走向后馬克思思潮的關鍵點。

18、鮑德里亞運用符號學的方法揭示符號統(tǒng)治世界的建構機制,觸及的是計算機時代的深層問題,或者說是后工業(y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我們應該看到:鮑德里亞“陷入了對現實社會的單向閱讀中。”他僅僅看到了當代社會中符號的作用而忽視了生產的基礎性作用;他也只看到了媒介的控制而沒有看到作為主體的受眾的作用,犯了技術決定論的毛病。15三、批判理論的價值取向:解放批判的社會知識具有一個明確的價值取向:“解放”。霍克海默發(fā)展起來的批判理論,堅持的是“否定的辯證法”。批判理論希望透過事實或現實的批判與否定,喚醒或轉變群眾意識,破除他們的虛假意識,喚起他們的自發(fā)性行動以改造社會現狀。學者傅永軍歸納了批判理論獨特的理論品質:1致力

19、于理解社會的總體結構。2明確表達消除社會不公,強調以自我型塑來排除意識形態(tài)的宰制。3強調否定性邏輯,交互運用辨證、批判與否定三個概念,希望通過辨證的批判展開不斷否定的過程,達成啟蒙、批判、教化,引起公眾的反省意識,獲取更大的社會動員效果。4具有與實證社會理論不同的檢證邏輯。所以,批判理論自己必須回答一個重要問題:批判理論進行社會批判的依據(基礎)是什么?一直到哈貝馬斯之前,這個問題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為此,他為“如何重建批判基礎”而努力。他在認識與旨趣中終于發(fā)展出一個認識論架構。他將知識-學科-行動-生活聯結在一起,論證了技術、實踐和解放三個旨趣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理性指導原則,由它們分別形成不

20、同知識和學科:16三、批判理論的價值取向:解放基于技術的旨趣的經驗-分析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某些社會科學,其目標是建立規(guī)則性知識,方法論架構是規(guī)則性知識的驗證,而其輸出的知識形式是信息,主要包括陳述經驗現象一致性或規(guī)律性的原理、推論和定理等;基于實踐的旨趣的歷史-詮釋的科學,包括人文學、史學以及某些社會科學,其方法論架構是文本解釋,輸出的知識形式是解釋,包括對傳統(tǒng)、文本、行動之意義的闡明,主要目標是獲得對社會文化現象的了解;基于解放的旨趣的批判取向的科學,包括心理分析、意識形態(tài)批判(批判的社會理論)以及具有反省批判性質的哲學,其方法論架構是自我反省,主要目標是反省與批判,而其輸出的知識形式是批

21、判,對意識形態(tài)、權力關系的分析與批評。這樣,他把批判理論與理性相連,批判理論的旨趣便是理性的解放旨趣。而后來他在交往行為理論中,用交往理性的概念,顯現了一種批判理論的語言學轉向。他“證明解放的旨趣的確植根于人類交往行動之中”,“從而證成了理性與交往行為之間存在一種內在關聯?!?7第三節(jié) 傳媒批判的一般方法一、前人給我們的啟示二、批判地繼承前人的批判理論三、在社會歷史進程中體察傳播活動四、跟蹤傳播實踐而高屋建瓴予以審視18一、前人給我們的啟示(一)馬克思批判理論的當下意義1運用馬克思批判理論對當下進行批判,必須先要從價值的外在批判(應該如何)轉到對社會的科學分析(社會如何),然后從對社會的內在分

22、析中引伸出對社會的現實批判(現在的社會應該如何)。批判的目的是為了建設,這是永遠不要忘記的一條準則。2馬克思批判理論是在歷史性的框架中展開的。這就啟發(fā)我們: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社會批判理論也必須進行歷史性的建構,從馬克思對商品社會的批判走向對當下社會的批判。”為此,“必須建構一種資本的歷史形態(tài)學,即分析資本在歷史進程中的形態(tài)變化及其在每一階段的 主導特征。同時,它對我們處理當今中國和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問題也具有方法論的意義。立足當下社會,分析當下社會的矛盾,才能找到批判的基點,發(fā)現和實現理論建設的意義。19一、前人給我們的啟示(二)批判理論的當下意義1對當下的批判需要一種價值關懷,那就是解放的旨

23、趣。這種解放就是人的解放。但是,如果先驗地設定解放就是自由、平等、民主等來自于西方知識系統(tǒng)中的知識,特別是作為資產階級意義上的知識,其實讓這種價值關懷回到了以往,而不是面向未來。2對當下的批判要基于當下的社會形態(tài)與面貌。批判是形而下的活動,但又具有形而上的取向。批判不是為了權力,甚至不是為了揭露權力如何作為而揭露權力,批判是為了讓人們自覺,讓人們了解自己如何落入意識形態(tài)的壟斷之中而不自知,讓人們對權力的運作有充分的認識這種權力,既包括政治權力,也包括經濟權力,還包括技術權力。3對當下的批判不應該奢談“應該如何”,而應在對當下社會的“是”的分析中提升出關于“應該如何”的新的意義。任何簡單的結論都

24、只能是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暴力。20二、批判地繼承前人的批判理論傳媒批判盡管已經有了批判理論開道,但是,簡單地照搬批判理論,包括馬克思的科學批判理論,都可能是一種誤用,產生的只能是錯誤知識,對社會的發(fā)展可能多害少利,甚至只有害而無利。前人的概念可以運用,但要做發(fā)展。因為前人的知識體系來自于當時當地的社會現實。21三、在社會歷史進程中體察傳播活動馬克思的“歷史性”概念給我們的借鑒是:傳播活動也是處在歷史進程中的,即便是當下的傳播活動。一方面,要考察傳媒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的方位,對傳媒的傳播活動給出準確的判斷:是不是順應歷史的進程?是不是順應人的自由發(fā)展?另一方面,要思考傳媒何以如此,思考傳媒是否應該如此

25、,進而思考傳播活動是否是“合”理性的傳播活動。進而言之,要展開對當下社會面貌的考察。22四、跟蹤傳播實踐而高屋建瓴予以審視傳播實踐是一個豐富的現實世界。傳媒批判只有緊密聯系傳播實踐,才能落到實際處;但如果在傳播實踐后面做解釋,那不會是傳媒批判,而是生產基于實踐的旨趣的歷史-詮釋的科學的知識。傳媒批判應該運用批判的視野透視傳播現象。盡管批判的知識體系給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但傳播學批判研究方法還是一種尚未得到有效總結的科學研究方法。一方面,這讓我們運用這一方法會感到有難度;另一方面,它的不成型,又給我們的傳播研究提供了巨大的發(fā)展空間。有效的傳播學批判研究方法還待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23本章小結批判理論有一個巨大的族系。馬克思早期的價值批判理論來自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該手稿中有一個關鍵概念:異化勞動。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異化勞動現象的具體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非人本質,認為必須以自由自覺的類活動勞動代替非人的異化勞動。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實現了哲學提問方式的變革,即實現了從“應該”到“是”的邏輯轉換。他以“實踐”范疇來概括社會的總體性特征,強調“實踐”的社會物質基礎。在此基礎上,他又實現了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