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史期末試卷_第1頁
中國教育史期末試卷_第2頁
中國教育史期末試卷_第3頁
中國教育史期末試卷_第4頁
中國教育史期末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5-2016 學年中國教育史期末試卷( 考試時間 ;120 分鐘 , 滿分 100 分)一、填空題1、西周的學校設置可分為兩類: 設在天子王城和諸侯國都的稱國學 _, 按年齡層次上可分為大學和小學兩級; 設于郊、野范圍內(nèi)的學校稱鄉(xiāng)學。法家關于教育實施的主張是“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大學提出的“三綱領”是明明德, 親(新) 民, 止于至善 ; “八條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公元前124 年,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 為博士置弟子員 , 標志著太學的正式設立。宋元的書院有: 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 , 石鼓書院、茅山書院。6、晏陽初的“四大教育”是指: 文

2、藝教育、生計教育、衛(wèi)生教育、公民教育維新運動中開辦的學堂有萬木學堂 , 時務學堂 , 正經(jīng)女學唐代中央官學中的“六學一館”是指: 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算學、書學和廣文館。西方傳教士在華興辦的第一所學校是1839年建立的馬禮遜學堂。顏氏家訓是我國封建社會關于 方面的名著, 它的作者是二、名詞解釋1. 西周“六藝”教育?!傲嚒本唧w指: 禮、樂、射、御、書、數(shù), 按其學科性質(zhì)分成三大方面:禮樂。禮是指周禮,范圍十分廣泛,涉及政治、倫理、道德、禮儀等各個領域。樂教也是西周官學中的主要科目。當時樂的概念是非常寬泛的 , 它包括音樂、詩歌、舞蹈等, 實際上是各門藝術的總稱。射御。射,指射箭的技術

3、;御,指駕馭馬拉戰(zhàn)車的技術。書數(shù)。“書”是指文字,“數(shù)”是指計算。 TOC o 1-5 h z 中國教育史第1 頁“六藝”教育的特征既重視思想道德, 也重視文化知識;既注意傳統(tǒng)文化, 也注意實用技能;既重視文事, 也重視武備;既要符合禮儀規(guī)范, 也要求內(nèi)心情感修養(yǎng)。2、稷下學宮:稷下學宮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一所著名學府, 因其建于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之下而得名。稷下學宮雖然是齊國官辦, 但它實際上又是由許多私學組成的。稷下學宮綜合發(fā)展了春秋以來私學的長處。如不治而議論、自由辯論、學無常師等。此外,在學生管理上, 稷下學宮制定了歷史上第一個學生守則弟子職 , 體現(xiàn)了教學的目的性、計劃性和組織性。稷下學

4、宮前后歷時 150 年之久 , 創(chuàng)造了一個出色的教育典范。3、監(jiān)生歷事:是國子監(jiān)的一項教學實習制度, 是一項培養(yǎng)官吏的重要措施。此制是明洪武五年(1372 年)為滿足當時官吏不足的需要創(chuàng)立的 ,規(guī)定凡在監(jiān)10余年者 , 派到“六部諸司歷練政事” , 諸司教習政事, 并考察其勤惰。歷練3 個月 , 進行考核 , 勤謹者送吏部備案待選 , 仍令歷事 , 遇到官缺 , 依次取用 ; 平常的再令歷練 : 下等的送還國子監(jiān)讀 書。監(jiān)生歷事制度, 對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積極意義。王守仁關于兒童教育的思想。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視兒童教育, 對兒童教育問題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他批評當時的兒童教育存在三大弊

5、端: 重機械記憶 , 不重啟發(fā)思維; 重消極防范 , 不重積極誘導 ; 普遍采用體罰 , 摧殘兒童的身心。他從快樂是人心之本的觀點出發(fā) , 主張教育兒童要從積極方面入手, 順應兒童性情 , 鼓舞兒童興趣, 培養(yǎng)其 樂學 的情緒。他主張兒童教育要一導之以禮, 諷之讀書 , 開其知覺 , 使兒童德、智、體、美均衡發(fā)展。他強調(diào)科學安排教學計劃 , 使兒童每天的活動有: 定的次序 , 動靜交錯 , 學有余力。蘇湖教法 :是北宋教育家胡璦在蘇州、湖州講學時采用的一種教學及教學管理方法 , 其主要做法是 : 設立經(jīng)義齋和治事齋, 創(chuàng)行分齋教學制度。經(jīng)義齋主修六經(jīng)經(jīng)義, 屬“明體”之學 , 培養(yǎng)高級統(tǒng)治人才

6、; 治事齋分“治民、講武、堰水、歷算”等科, 屬“達用”之學 , 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學生可以主修一科, 兼學一個或幾個副科。胡瑗的蘇湖教法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創(chuàng)立的分科教學和學科的必修、選修制度, 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京師大學堂:京師大學堂是1898 年戊戌變法時建立的全國最高學府。大學堂除大學外, 兼設中學堂、小學堂, 分別班次 , 循級而升 , 同時附設師范齋( 實建于 1902 年 , 為北京師范大學前身 ) 。大學堂中西兼學 , 課程分普通學和專門學兩類。建學目的是要作為全國學堂的表率, 最初還兼有統(tǒng)轄各省學堂的職責。辛亥革命后 , 改名為北京大學。三、論述題1. 試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7、理論及其價值?!吧罱逃笔翘招兄逃枷氲暮诵? 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內(nèi)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張, 反映了他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和時代需要的教育理論的努力首先,“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其次,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再次,生活決定教育, 教育改造生活?!吧罴唇逃彼鶑娬{(diào)的是教育以生活為中心, 所反對的是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而以書, 但在本為中心。盡管他在生活與教育的區(qū)別和系統(tǒng)的知識傳授方面有所忽視破除傳統(tǒng)教育脫離民眾、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方面, 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2、試述1922 年新學制的特點 ?根據(jù)學齡兒童的身

8、心發(fā)展規(guī)律劃分教育階段。初等教育階段趨于合理、更加務實。中等教育階段是改制的核心, 是新學制中的精粹。新學制增強了職業(yè)教育 , 其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兼顧了升學與就業(yè)。在師范教育方面, 種類得以增多 , 程度相應提高 , 而且設置靈活。在高等教育階段, 縮短了高等教育年限, 取消了大學預科 , 使大學不再擔任普通教育的任務, 有利于大學進行專業(yè)教育和科學研究。注重天才教育, 注重特重教育。四、簡答題北宋的三次興學運動有哪些主要內(nèi)容?北宋仁宗以后, 為了振興官學 , 改革科舉 , 曾有 三次興學 之舉。北宋第一次興學 , 是范仲淹主持的慶歷興學。興學內(nèi)容主要有三 :令州縣立學 ;改革科舉考試內(nèi)容 ,

9、 罷帖經(jīng)墨義, 著重策論 ;改革大學。北宋第二次興學 , 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興學 , 主要內(nèi)容是:改革大學 , 創(chuàng)立 三舍法 ;整頓地方學校;頒定 ( 三經(jīng)新義 );設置專門學校;改革科舉制度。北宋第三次興學 , 是蔡京主持的崇寧興學 , 其主要內(nèi)容為 :擴充地方官學 , 續(xù)增州縣學生。添置算學、書學、畫學,使學制更為完備。2、評述張之洞 中學為體 , 西學為用 的教育思想。 中學為體 , 西學為用 是中國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會思潮。張之洞在1898年發(fā)表的勸學篇中把它系統(tǒng)化、理論化 , 使它成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綱領。其基本思想, 是說教育首先要傳授中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史之學 , 這是一切學

10、問的基礎 , 要放在率先的地位, 然后再學習西學中有用的東西, 以補中學的不足。張之洞把中學的內(nèi)容概括為經(jīng)、史、子、集, 尤其強調(diào) 明綱 , 認為三綱五常是中學之本原以此反對維新派的君主立憲。他把西學概括為西史、西藝、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 , 并非西方政治, 只不過是一些具體的政治設施, 如學校制度、武備制度等等。他在維新變法前夕再次強調(diào) 中學為體 , 西學為用 , 目的在于強化封建君主專制反對政治改革 , 因而這一主張具有明顯的保守性、反動性。但是 , 這一教育主張在客觀上也促進了近代教育的發(fā)展:它從理論上論證了西學的有用 , 為近代西學名正言順地進入中國創(chuàng)造了依據(jù)它將學校列為西政的首

11、位, 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學校制度和教育理論;選擇的向西方學習 , 有助于維護民族自尊心。3、試述“中體西用”的歷史作用及其局限性?“中體西用”作為中、西文化接觸后的初期結合方式 , 有其歷史合理性。但是“中體西用”作為一種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 又是粗糙的, 它是在沒有克服中、西學之間的固有的內(nèi)在矛盾的情況下的直接嫁接, 必然會引起兩者之間的排異性反應。4、評析韓愈師說關于教師的論述。唐代教育家韓愈以繼承和保衛(wèi)儒家道統(tǒng)為己任 , 十分重視教師問題。寫下了著名的師說。師說的基本精神就在于 存師衛(wèi)道 。它從師與道、道與業(yè)、師與生等各方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教師問題。提出了卓越的見解。其主要見解:關于教師的作用與地位。韓愈從存師衛(wèi)道”的角度闡述了教師的獨特功能,他認為師是 傳道 的, 儒家的道統(tǒng)是封建社會的精神支往。而道要靠教師來傳遞 , 傳道須有師。衛(wèi)道必須先尊師, 師與道是密切結合、不可分離的。 道之所存 , 師之所存;關于教師的基本任務, 韓愈作了經(jīng)典性地表述, 即師者, 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他認為教師的三大任務為 : 傳遞儒家道統(tǒng), 傳授古文六藝之業(yè), 解決學生在學習道與業(yè)過程中存在的困惑;關于教師的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