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醫(yī)學課件傳染病流行病學概論pct_第1頁
2022醫(yī)學課件傳染病流行病學概論pct_第2頁
2022醫(yī)學課件傳染病流行病學概論pct_第3頁
2022醫(yī)學課件傳染病流行病學概論pct_第4頁
2022醫(yī)學課件傳染病流行病學概論pc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傳染病流行病學概論環(huán)縣小南溝衛(wèi)生院 張永鑫第一頁,共五十七頁。2培訓目的1、掌握傳染病發(fā)生與傳播的根本條件 2、掌握傳染病流行過程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兩個因素3、了解傳染病預防控制的根本策略和措施第二頁,共五十七頁。3一、傳染病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病毒、細菌、螺旋體、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真菌等和寄生蟲(原蟲、蠕蟲)感染人體后所產生的有傳染性的疾病,可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染。病原體:是指感染人體后可導致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蟲。 第三頁,共五十七頁。4傳染性疾病與感染性疾病的區(qū)別感染是指病原體進入宿主機體后,與機體相互作用并產生不同結局的過程,它是在個體中發(fā)生的現象。感染性疾病包括傳

2、染性疾病和非傳染的感染性疾病 第四頁,共五十七頁。5二、感染形式首發(fā)感染:人體初次被某種病原體感染。重復感染:人體在被某種病原體感染的根底上再次被同一種病原體感染?;旌细腥荆喝梭w同時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原體感染。重疊感染:人體于某種病原體感染的根底上再被別的病原體感染。 繼發(fā)感染:在重疊感染中,發(fā)生于原發(fā)感染之后的其它病原體感染。第五頁,共五十七頁。6三、傳染病的發(fā)生、開展和傳播的根本原理-三角模式病原體 外環(huán)境 宿主第六頁,共五十七頁。7四、感染的結局病原體被去除未發(fā)生感染隱性感染亞臨床感染顯性感染臨床感染 輕型病例中型病例重型病例死亡病例潛伏性感染 病原攜帶狀態(tài) 病原體進入人體后,病原體與

3、人體在相互斗爭的過程中可產生各種不同的表現,臨床上稱感染譜第七頁,共五十七頁。8一隱性感染概念: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后,僅引起特異性免疫應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機體產生輕微的組織損傷,因而在臨床上不顯出任何病癥、體征、甚至生化改變。只能通過免疫學檢查才能發(fā)現。隱性感染最常見,超過顯性感染10倍以上隱性感染過程結束后,大多數獲得不同程度的特異性免疫力,病原體被去除;少數為無病癥病原攜帶者。以隱性感染為主的傳染病舉例:如脊髓灰質炎和流行性乙型腦炎 第八頁,共五十七頁。9二顯性感染概念: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后,不但引起機體發(fā)生免疫反響,而且通過病原體本身、代謝產物等的作用,導致可引起臨床表現的組織損傷和病理改

4、變。顯性感染過程結束后,病原體被去除,感染者獲得較為穩(wěn)固的免疫力,不易再受感染;有些病后免疫力并不牢固,易再受感染;少數為慢性病原攜帶者。以顯性感染為主的傳染病舉例:如麻疹、天花、水痘 第九頁,共五十七頁。10三潛伏性感染概念:病原體感染人體后,寄生在某些部位,機體的免疫能力難以去除病原體,但可以將病原體局限化而不引起顯性感染。病原體長期在體內潛伏起來,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才引起顯性感染。潛伏性感染期間,病原體一般不排出體外舉例: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瘧疾、結核第十頁,共五十七頁。11四病原攜帶狀態(tài)按所攜帶病原體的種類不同可分為帶病毒者、帶菌者與帶蟲者原蟲或蠕蟲等按攜帶狀態(tài)和臨床分期的時間關系

5、潛伏期病原攜帶者恢復期或病后病原攜帶者健康病原攜帶者(隱性感染按攜帶時間急性、慢性病原攜帶者第十一頁,共五十七頁。12五、病原體Pathogen 概念病原體的特性病原體的變異性第十二頁,共五十七頁。13一病原體的特性傳染力Infectivity致病力Pathogenicity毒力Virulence 第十三頁,共五十七頁。141、傳染力概念:指病原體引起易感宿主發(fā)生感染的能力。傳染力大小可通過引發(fā)感染所需的最小病原微生物量來衡量。在人群中,可通過易感者暴露于病原體后發(fā)生感染的比例繼發(fā)率來測量計算:繼發(fā)感染數/暴露數病原體被去除隱性感染 顯性感染 輕型病例中型病例重型病例死亡病例潛伏性感染 病原攜

6、帶狀態(tài)第十四頁,共五十七頁。152、致病力概念:指病原體侵入宿主后引起臨床疾病的能力,可用感染者中患者的比例來測量計算: 發(fā)病數/感染數病原體被去除隱性感染 顯性感染 輕型病例中型病例重型病例死亡病例潛伏性感染 病原攜帶狀態(tài)第十五頁,共五十七頁。163、毒力概念:指病原體感染機體后引起嚴重病變的能力。毒力和致病力的差異在于毒力強調的是疾病的嚴重程度,可用病死率和重癥病例比例來表示計算: 重癥例數或病死數/總病例數病原體被去除隱性感染 顯性感染 輕型病例中型病例重型病例死亡病例潛伏性感染 病原攜帶狀態(tài)第十六頁,共五十七頁。17二病原體的變異性耐藥性變異 抗原性變異 毒力變異第十七頁,共五十七頁。

7、18六、傳染病與非傳染病的區(qū)別根本特征病原體 傳染性 流行病學特性 感染后免疫 第十八頁,共五十七頁。191、傳染性傳染性意味著病原體能通過某種途徑感染他人。指感染容易傳播給新宿主的程度。如飛沫傳播感染比直接接觸的感染更富于傳染性這是傳染病與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區(qū)別。傳染病病人有傳染性的時期稱為傳染期。它在每一種傳染病中都相對固定,可作為隔離病人的依據之一。 第十九頁,共五十七頁。202、流行病學特性 流行性:散發(fā)、爆發(fā)、流行及大流行季節(jié)性地方性與輸入性周期性 第二十頁,共五十七頁。213、有感染后免疫力免疫功能正常的人體經顯性或隱性感染某種病原體后,都能產生針對該病原體及其產物的特異性免疫。

8、通過血清中特異性抗體的檢測可知其是否具有免疫力。感染后免疫力的持續(xù)時間在不同傳染病中有很大的差異。第二十一頁,共五十七頁。224、臨床特點病程開展的階段性 急性傳染病的發(fā)生、開展和轉歸,通常分為四個階段。 1、潛伏期 從病原體侵入人體起,至開始出現臨床病癥為止的時期,稱為潛伏期。每一個傳染病的潛伏期都有一個范圍最短、最長,是檢疫工作觀察、留驗接觸者的重要依據。 2、前驅期 從起病至病癥明顯開始為止的時期,稱為前驅期。在前驅期中的臨床表現通常是非特異性,為許多傳染性病所共有,一般持續(xù)1-3天。起病急驟者,可無前驅期。 第二十二頁,共五十七頁。23臨床特點 3、病癥明顯期 急性傳染病患者度過前驅驅

9、期后,某些傳染病患者絕大多數轉入病癥明顯期,在此期間該傳染病所特有的病癥和體征都通常獲得充分表現。然而,某些傳染病,大局部患者可隨即進入恢復復期,臨床上稱為頓挫型。 4、恢復期 當機體的免疫力增長至一定程度,體內病理生理過程根本終止,患者的病癥及體征根本消失,臨床上稱為恢復期。在此期間體內病原體可能尚未能被完全去除。 第二十三頁,共五十七頁。24臨床特點常見的病癥與體征 1、發(fā)熱 大多數傳染病都可引起發(fā)熱。熱型是傳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具有鑒別診斷意義,較常見的有五種熱型。第二十四頁,共五十七頁。25臨床特點 2、發(fā)疹 許多傳染病在發(fā)熱的同時伴有發(fā)疹成為發(fā)疹性皮炎。發(fā)疹時可出現皮疹,分為外疹和黏

10、膜疹內疹兩大類。出疹日期、部位、出疹順序、皮疹數量、形態(tài)對診斷和鑒別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 按出疹時間排列:水痘、猩紅熱、天花、麻疹、斑疹傷寒、傷寒。第二十五頁,共五十七頁。26臨床特點 3、毒血病癥 病原體的各種代謝產物,包括細菌毒素在內,可引起除發(fā)熱以外的多種病癥,如疲乏,全身不適,厭食,頭疼,肌肉、關節(jié)、骨骼疼痛等。嚴重者可有意識障礙、譫妄、腦膜刺激征、中毒性腦病、呼吸衰竭及休克等表現,有時還可引起肝、腎損害,表現為肝、腎功能的改變。 4、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反響 在病原體及其代謝產物的作用下,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出現充血、增生等反響,臨床上表現為肝、脾和淋巴結腫大。 第二十六頁,共五十七頁。

11、27七、傳染病的流行過程病原體從已受感染者排出,經過一定的傳播途徑,侵入易感者機體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斷發(fā)生、開展的過程三個根本環(huán)節(jié):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第二十七頁,共五十七頁。28傳染病流行過程傳染源易感人群傳播途徑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第二十八頁,共五十七頁。29一傳染源概念:是指體內有病原體生長、發(fā)育、繁殖并能排出病原體的人和動物傳染源的種類病人無病癥病原攜帶者受感染的動物 第二十九頁,共五十七頁。30潛伏期病人作為傳染源的意義判斷患者受感染時間,以追蹤傳染源確定接觸者的留驗、檢疫或醫(yī)學觀察期限確定接觸者免疫接種時間評價已采取預防措施的效果影響疾病的流行特征評價疫源地的消滅第三十頁,共

12、五十七頁。31二傳播途徑概念:指病原體從傳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環(huán)境中所經歷的全部過程 第三十一頁,共五十七頁。321、空氣傳播經飛沫傳播含有大量病原體的飛沫在病人呼氣、噴嚏、咳嗽時經口鼻排入環(huán)境流感病毒、百日咳桿菌、腦膜炎雙球菌經飛沫核傳播飛沫在空氣懸浮過程中由于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質和病原體組成的核稱為飛沫核,飛沫核可以氣溶膠的形式漂流至遠處結核桿菌等耐枯燥的病原體經塵埃傳播含有病原體的飛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枯燥后形成塵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結核桿菌、炭疽桿菌芽孢第三十二頁,共五十七頁。33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流行特征傳播廣泛,傳播途徑易實現,發(fā)病率高冬春季高發(fā)少年兒童多見在

13、未免疫預防人群中呈周期性升高受居住條件和人口密度的影響第三十三頁,共五十七頁。342、經水傳播 飲用水污染病例分布與供水范圍一致,有飲用同一水源史在水源經常受到污染處病例終年不斷除哺乳嬰兒外,發(fā)病無年齡、性別、職業(yè)差異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凈化措施后,可平息經疫水接觸,病原體經過皮膚、黏膜侵入機體病人有疫水接觸史發(fā)病有季節(jié)性、職業(yè)性和地區(qū)性大量易感者進入疫區(qū)接觸疫水時可致爆發(fā)或流行加強疫水處理和個人防護,可控制病例發(fā)生第三十四頁,共五十七頁。353、經食物傳播 病人有進食某一食物史,不食者不發(fā)病一次大量污染可致爆發(fā)停止供給污染食物后,爆發(fā)可平息第三十五頁,共五十七頁。364、經接觸傳播直接接

14、觸傳播:在沒有外界因素參與下,傳染源直接與易感者接觸,如性病,狂犬病間接接觸傳播:易感者接觸了被傳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傳播腸道傳染病、體表傳染病及某些人畜共患病均可通過間接接觸傳播第三十六頁,共五十七頁。375、媒介節(jié)肢動物傳播機械攜帶生物性吸血傳播外潛伏期:病原體在節(jié)肢動物體內發(fā)育、繁殖,經過一段時間的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階段后,節(jié)肢動物才具有傳染性 第三十七頁,共五十七頁。386、經土壤傳播 能形成芽孢的病原體炭疽、破傷風與病原體在土壤中的存活時間、個體與土壤接觸的時機和個人衛(wèi)生條件有關。如赤腳下地勞動與鉤蟲病,皮膚破損與破傷風等 第三十八頁,共五十七頁。3

15、97、醫(yī)源性傳播在醫(yī)療、預防工作中,由于未能嚴格執(zhí)行規(guī)章制度和操作規(guī)程,而人為地造成某些傳染病的傳播如醫(yī)療器械消毒不嚴,藥品或生物制劑被污染 第三十九頁,共五十七頁。408、圍產期傳播垂直傳播或母嬰傳播經胎盤傳播: 受感染的孕婦經胎盤血液將病原體傳給胎兒引起宮內感染,如風疹、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上行性感染:病原體從孕婦陰道到達絨毛膜或胎盤引起胎兒宮內感染,如單純皰疹病毒、白色念珠球菌分娩時傳播:分娩過程中胎兒通過嚴重感染的孕產道時可被感染,如淋球菌、皰疹病毒第四十頁,共五十七頁。41三人群易感性人群作為一個整體對傳染病的易感程度人群易感性的上下取決于該人群中易感個體所占的比例 第四十一頁,共

16、五十七頁。42影響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新生兒增加易感人口遷入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第四十二頁,共五十七頁。43影響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方案免疫傳染病流行第四十三頁,共五十七頁。44四影響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地理因素,媒介昆蟲和宿主動物的特異性棲息習性社會因素衛(wèi)生習慣、衛(wèi)生條件、醫(yī)療衛(wèi)生狀況、生活條件、居住環(huán)境、人口流動、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社會動亂第四十四頁,共五十七頁。45八、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策略預防為主,群策群力,因地制宜,開展三級保健網,采取綜合性防制措施疫情出現前,針對可能暴露人群加強健康教育、加強人群免疫、改善衛(wèi)生條件、加強傳染病監(jiān)測第四十五頁,

17、共五十七頁。46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措施 傳染病疫情報告針對傳染源針對傳播途徑針對易感人群第四十六頁,共五十七頁。47一針對傳染源的措施病人:早發(fā)現、早診斷、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病原攜帶者:做好登記、管理和隨訪至其病原體檢查23次陰性后接觸者:檢疫、留驗、醫(yī)學觀察、應急接種和藥物預防動物傳染源:隔離治療、捕殺嚴禁剝食、尸體要燃燒或深埋第四十七頁,共五十七頁。48甲類傳染病為強制管理的傳染病;乙類傳染病為嚴格管理的傳染??;丙類傳染病為監(jiān)測管理的傳染病。及早將傳染病病人隔離是防止傳染病擴散的有效方法,隔離期限依各種傳染病的最長傳染期并參考微生物學的檢驗結果而定。甲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必須在指定場所

18、進行隔離觀察和治療;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在醫(yī)療保健機構指導下治療或隔離治療。對疑似病人應盡快明確診斷。第四十八頁,共五十七頁。49應急接種:對于那些潛伏期長的傳染病接觸者可進行自動或被動免疫。醫(yī)學觀察:是對某些較嚴重傳染病接觸者每天需測量體溫,并注意早期病癥的出現。接觸者可正常工作、學習。第四十九頁,共五十七頁。50留驗:對甲類傳染病的接觸者需收留在指定場所進行觀察,限制其活動范圍,實施診察,檢驗和治療。因此,留驗也叫隔離觀察。檢疫:主要針對兒童機構及集體單位中某些傳染病的潛伏期攜帶者。檢疫期限為自接觸日起至該病最長潛伏期止。檢疫期間,可根據接觸者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醫(yī)學觀察、留險、衛(wèi)生處理等。第五十頁,共五十七頁。51二針對傳播途徑的措施消毒預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隨時消毒、終末消毒殺蟲平安套一次性注射器第五十一頁,共五十七頁。52三針對易感者的措施免疫預防主動免疫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被動免疫從母體而來或注射免疫球蛋白藥物預防 個人防護 第五十二頁,共五十七頁。53九、傳染病爆發(fā)、流行的緊急措施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停工、停業(yè)、停課封閉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 控制或者撲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 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 第五十三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