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簡答題考試重點_第1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簡答題考試重點_第2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簡答題考試重點_第3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簡答題考試重點_第4頁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簡答題考試重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簡述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及其理論意義。1.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理論意義:第一,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原則,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同唯心主義一元論和二元論劃清了界限第二,堅持了能動的反映論和可知論,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論第三,體現(xiàn)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tǒng)一第四,體現(xiàn)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tǒng)一,為徹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2.簡述意識能動作用的含義,主要表現(xiàn),如何正確發(fā)揮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的能動性是指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實踐能力和作用。 意識能動性的表現(xiàn):(1)人能夠能

2、動地認識世界(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如何正確發(fā)揮意識的能動作用,就是要實踐-認識-實踐。3.簡述意識的起源和本質意識起源于物質世界,是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它的生理基礎是人腦,意識的本質是主觀映像。這是說,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類社會,沒有人類社會,就沒有勞動,就沒有語言,就沒有能區(qū)分于動物的、有特殊機能的人腦,也就不會有意識。意識的本質之所以是主觀映像,就是因為意識的形成離不開客觀物質,它是對客觀物質的反映。4.簡述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運動與靜止是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運動與靜止是對立的,二者是絕對與相對的關系,即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二者相互區(qū)別,不可混淆。另一方面

3、,運動與靜止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關系,即動中有靜,絕對運動中有相對靜止;靜中有動,相對靜止中包含絕對運動;運動和靜止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5簡述實踐的含義特點和形式1.實踐的基本特征:客觀物質性。自覺能動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2.實踐的基本形式:生產活動(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階級社會,主要表現(xiàn)為階級斗爭實踐)??茖W實驗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和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咎攸c: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2.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3.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6.為什么說新生事物是不可戰(zhàn)勝的(

4、1)新事物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fā)展前途。(2)新事物具有舊事物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3)在社會生活領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的支持7.為什么說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1)事物發(fā)展的動力是事物的內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在事物發(fā)展中都起著重要作用。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a.矛盾雙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對穩(wěn)定性,為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提供必要的前提。b.矛盾雙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發(fā)展。c.矛盾的同一性規(guī)定了事物向著對立面轉化的基本趨勢。 (3)矛盾的斗爭性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a.在事物量變過程中,斗爭推動

5、矛盾雙方的力量對比和相互關系發(fā)生變化,為質變做準備。b.在事物質變過程中,斗爭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轉化,實現(xiàn)事物的質變。 (4)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在事物發(fā)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結合在一起才能成為事物發(fā)展的動力。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斗爭性相結合,構成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 所以說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動力。8.簡述矛盾基本屬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方法論意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lián)結;普遍性屬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xiàn)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互相轉化。 方法論: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

6、,對于我們正確地認識事物,學會科學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義;掌握從特殊性到普遍性再到特殊性認識的方法;掌握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工作方法。9.試述矛盾的特殊性及其方法論意義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特殊性有三種形式: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fā)展過程和發(fā)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3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具

7、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10.辯證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辯證否定究其實質而言是通過事物內在矛盾運動而進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用過自身的否定,實現(xiàn)事物的自我運動、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辯證否定有兩個重要特點: 其一,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 其二,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唯物辯證法認為,作為聯(lián)系和發(fā)展環(huán)節(jié)的否定,實質是“揚棄”,即既克服又保留??朔w現(xiàn)了事物發(fā)展的非聯(lián)系性,保留體現(xiàn)了事物發(fā)展中的連續(xù)性,辯證的否定就是連續(xù)性與非連續(xù)性的統(tǒng)一、繼承與發(fā)展的統(tǒng)一。方法論意義: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應從肯定中看到否定,從同一中看到對立;同時又要從否定中看到肯定,從對立中看到同一.

8、而“歷史復古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盲目排外和“全盤西化論”等均是與此完全相反的觀點和做法,應該拋棄。11.運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原理,說明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什么指導意義。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一般性和共性。其含義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差別性、個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和同一事物矛盾的不同方面都各有特點。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對立統(tǒng)一,區(qū)別在于含義不同,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二者的聯(lián)系表現(xiàn)在:首先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存在條件,沒有普遍性就沒有

9、特殊性,反之亦然。其次二者相互滲透,最后二者相互轉化。 這一原理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哲學基礎。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關系就是共性與個性、絕對與相對的關系。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既要體現(xiàn)矛盾的普遍性,具有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又不能照搬別國的模式,要充分考慮到中國的具體國情,體現(xiàn)矛盾的特殊性,具有中國特色。反對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希望遵循或創(chuàng)造一種標準的社會主義模式,同時也反對只考慮中國特色,而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這樣兩種錯誤的觀點。12.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第二,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認識是隨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 第三,實踐是檢驗

10、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第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有效地改造世界??傊?,認識的產生、發(fā)展、檢驗和目的都離不開實踐,這就是實踐在認識過程中的決定作用。13.簡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的辯證關系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點,其是生動的、形象的,為深入事物本質的;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具有抽象性、間接性的特點,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質為內容,因而是深刻的。兩者關系:首先,理性認識必須依賴于感性認識,必須以感性認識為基礎(認識論的唯物論);其次,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和深化為理性認識(認識論的辯證法);最后,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互滲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區(qū)分是相

11、對的,人們不應該也不可能把它們截然分開。14.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哪些條件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具備的條件,一是必須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二是要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學會用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來把握事物的本質,透過提供的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15.從理性認識飛躍到實踐的必要性和條件首先,只有使理性認識回到實踐中去,才能使它得到檢驗、完善和發(fā)展。其次,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實現(xiàn)認識的根本目的。1.必須從實際出發(fā)。2.理論要回到實踐中去,需要經(jīng)過一定的中介環(huán)節(jié)。3.理論要回到實踐中去,必須為群

12、眾所把握。4.要有正確的實踐方法即工作方法。16.簡述真理和謬誤的辯證關系,首先,真理與謬誤是對立的。就一定范圍、一定客觀對象來說,真理就是真理、謬誤就是謬誤,二者有本質區(qū)別,不能混淆。其次,真理與謬誤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真理是與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的,沒有謬誤也就無所謂真理。再次,真理的發(fā)展也是通過與謬誤的斗爭來實現(xiàn)的。真理的每一個進步都意味著謬誤被批駁、被放棄、被真理所取代。最后,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真理和謬誤的區(qū)別和對立并不是絕對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圍、一定條件下才能夠成立,如果超出這個范圍,失去了特定條件,它就會變成謬誤17.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實踐標準既是確定

13、的又是不確定的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首先,從整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管和客觀相符合。其次,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xiàn)實的特點,只是它作為檢驗真理標準的主要依據(jù)。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既確定又不確定。 實踐標準的絕對性、確定性表現(xiàn)在: 其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的客觀標準。 其二,人類的認識歸根到底都必須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從長遠看,實踐可以檢驗一切認識。一切正確的認識終將被實踐肯定,一切錯誤的認識終將被實踐推翻。 實踐標準的相對性、不確定性表現(xiàn)在: 其一,實踐檢驗認識是一個過程

14、,每一個歷史階段的實踐不能完全證實或駁倒所在時代提出的一切學說,同時,已被實踐所證實的某種正確認識,也要繼續(xù)接受實踐的檢驗。 其二,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實踐所證實的某種認識的正確性,是相對的、有限度的。 堅持實踐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是在堅持真理標準問題上的辯證法。只看到實踐標準的絕對性而否認其相對性,會導致絕對主義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實踐標準的相對性而否認其絕對性,會導致相對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18.如何理解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辯證統(tǒng)一,真理的絕對性是具有絕對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無條件性、無限性,真理的相對性是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條件性、有限

15、性。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是同一個客觀真理的兩個方面,兩種特性,因而二者是辯證統(tǒng)一的。第一, 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對性的真理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含,相互制約的。第二, 具有相對性的真理和具有絕對性的真理又是辯證轉化的19.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在社會發(fā)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第一,生產方式是人類從動物界分化出來的根本動力和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第二,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人類要能夠生存,首先必須解決物質生活資料問題,而人的物質生活資料只能來源于物質生產活動。第三,生產方式是形成人類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人類的第一項活動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在此基礎上,才有其

16、他活動,形成其他的社會關系。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必須采取特定的方式。第四,生產方式?jīng)Q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更替。20.論述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辨證關系1、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會意識的根源;社會意識是第二性的,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2、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21.簡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發(fā)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發(fā)展。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內在本質的必然的聯(lián)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 22.簡述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 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映經(jīng)濟基礎,并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經(jīng)濟基礎有反作用,這是二者的辯證關系。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還表現(xiàn)在上層建筑對經(jīng)濟基礎具有反作用。23.運用社會意識能動性原理,論述我國大力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性的重要性一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起來。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