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AGE 2PAGE 28第五章 封建史學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學隋唐時期,史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展的基礎上,進入了封建史學的成熟時期,這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第一,是私人修史受到了限制,皇家加強了對修史的控制,并設立了專門的修史機構(gòu)史館,完善了相應的史官制度,管修實數(shù)成績斐然。第二,是史學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中逐步擺脫了經(jīng)學的羈絆而卓然自立的地位得到了社會的承認,這反映在文獻整理和科舉考試方面尤為突出。第三,是出現(xiàn)了對史學進行總結(jié)的專書,史學批評趨于成熟,標志著史學的發(fā)展進入了更加自覺的階段。第四,是在編年體和紀傳體史書長期發(fā)展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典志體實數(shù)這一新的表現(xiàn)形式,表明制度史的撰述受到了史學家的重視,從
2、而豐富了史學的內(nèi)涵,擴大了歷史撰述的領(lǐng)域。第五,是通史撰述出現(xiàn)了復興的趨勢和歷史筆記開始發(fā)展起來。史學發(fā)展中這些新的內(nèi)容,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出這個時期的歷史特點和史學特點,反映出歷史思想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史家自覺意識的增強,對后來的史學發(fā)展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第一節(jié)、唐初史館的確立和官修史書的成就一、唐朝史館的設立1、隋禁私修國史和唐初設立史館隋唐時期,統(tǒng)治集團的歷史意識進一步增強,這在歷史撰述和歷史思想上都有明顯表示。隋文帝時期,大量收集和整理典籍史料,為唐朝官修前史打下了基礎。為了加強對史學的控制,開皇十三年下詔:“人間有撰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絕?!保ㄋ鍟?、文帝紀)從此,任何人未經(jīng)朝廷允許都不能
3、擅自撰修國史,這一方面限制了隋朝史學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推動了唐出史館制度的確立。自東漢到隋朝,雖已出現(xiàn)了官方修史的形式或機構(gòu),但始終未能形成定制。貞觀三年,唐太宗因武德年間蕭禹等人修史未成,認為很有必要加強史館領(lǐng)導,建立史館制度,并由宰相監(jiān)修,“貞觀三年閏十二月,始移史館于禁中,在門下省北,宰相監(jiān)修國史?!保ㄅf唐書.職官二)從此,這種官修形式成為定制,歷代相沿,直至清朝,無一例外。2、唐初設館修史的原因(1)、政治統(tǒng)一。自漢末到隋統(tǒng)一前,中國長期處于軍閥混戰(zhàn),封建割據(jù)的分裂局面,至隋唐才重新統(tǒng)一起來。隨著政治統(tǒng)一,需要加強中央集權(quán),思想意識也須高度統(tǒng)一,才能鞏固統(tǒng)一局面。唐處統(tǒng)治者深諳此理,因
4、此設立史館,組織史官編修前代史和國史,以求統(tǒng)一人們的歷史認識,清除分裂割據(jù)的歷史影響,適應統(tǒng)一政權(quán)的需要。(2)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從貞觀到開元百余年間,唐代的經(jīng)濟空前繁榮,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經(jīng)濟的繁榮,必定推動意識形態(tài)領(lǐng)域的發(fā)展,史學也不例外地得到發(fā)展。(3)封建統(tǒng)治者重視。唐初最高統(tǒng)治者保持了比較清醒的頭腦,深知要鞏固一統(tǒng)政權(quán),還必須時時“以古為鏡”。加強對前朝興亡治亂歷史的研究,特別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訓。因此,高度重視修史工作,加強組織管理,將史館由過去的秘書省所屬移置到皇帝直接控制的門下省,并提高史官的地位,“館宇華麗,酒饌豐厚,得廁其流者,實一時之美事”。唐太宗還親自參與晉書的
5、史論撰寫。3、唐朝史館的成績唐朝史館成立后,史官們編修了梁書、陳書、北齊書、周書、隋書、晉書、南史、北史等紀傳體史書,還編修了本朝大量的起居注、實錄和國史。在隋書、經(jīng)籍志中明確將群書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并以紀傳體史書為“正史”,列于史部之首,這說明當時官修正史已制度化和明確化,對魏晉南北朝歷史作了一次系統(tǒng)全面的總結(jié)。二、起居注、實錄、國史的修撰唐朝史館的人物,既修前朝史又修本朝史。史官包括專職和兼職兩種,名稱為修撰、直館。專職史官人數(shù)很少。但“如有修撰大事,則用他官兼之,事畢日?!保ㄅf唐書.職官二)兼職史官主要承擔前朝史的修撰,事成職罷,專職史官負責修本朝史。1、起居注和時政記起居注是“錄天子法
6、度”(新唐書.百官志二),設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在君主上朝時立于階下,“人主有命,則逼階延首而聽之,退而編錄,以為起居注”(史通.史官建置)是記錄君主言行法令的第一手原始資料,也是編修實錄的重要依據(jù)。唐朝規(guī)定。起居注每季一卷,季末錄送史館。起居注始于漢朝,漢武帝有禁中起居注,東漢明德馬皇后撰有明帝起居注,以后,歷代相沿。唐朝著名的起居注有溫大雅的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和開元起居注,流傳至今僅存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三卷。此外,唐朝還有一種由宰相專職的原始記錄資料,名曰時政記,是對起居注的一種補充,始于武則天長壽二年宰相姚(王壽)之手。舊唐書本傳載:“自永徽以后,左右史雖得對仗承旨,仗下后謀議,皆不預聞,壽以為帝王
7、謨訓,不可(zhan)無記述,若不宣自皇帝,史官無從得書。乃表請仗下所言軍國政要,宰相一人專知撰錄,號為時政記,每月封送史館。宰相之撰時政記,自壽始也?!庇纱丝芍?,時政記也是唐朝史館的重要資料來源之一。為了廣泛詳盡地收集史料,唐朝還制定了諸司應送史官條例,規(guī)定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有關(guān)部門都要按期向史館送報詳細材料,從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統(tǒng)的史料搜集制度。2、實錄實錄是封建帝王的大事記,起源于南朝,梁人周興嗣修撰梁武帝實錄3卷。唐時,新君即位后,即令史官修撰先帝實錄,并成定例,一直沿襲到清朝。唐朝歷代皇帝都有實錄,可惜流傳至今者,僅存順宗實錄5卷,因保存在韓昌黎外集中而未散失。3、國史據(jù)史書記載,唐
8、朝先后八次修撰國史,為后晉修唐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三、八部“正史”的修撰1、唐修五代史唐高祖武德五年,就頒布了命蕭禹等修六代史詔,但由于種種原因,未成而罷。貞觀三年,唐太宗下詔重修六代史,大家認為,北魏史已有魏收的魏書,于是決定只修梁、陳、北齊、周、隋五代史。同時,任命宰相尚書左仆射房玄齡與魏征共同監(jiān)修。貞觀十年,五代史的紀傳部分全部修成,但當時并無表志,故又合稱為“五代紀傳”。(1)梁書和陳書作者姚思廉,在其父姚察所撰梁、陳二史的基礎上,奉詔撰成。貞觀十年完成,次年姚病逝。二書由魏征“裁其總論,其筆削則皆思廉之功”(舊唐書.姚思廉傳)梁書56卷,其中帝記6卷,列傳50卷,記事起自梁武帝天監(jiān)元
9、年(502),迄于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共56年的歷史。梁武帝執(zhí)政長達47年,因此武帝紀就占了3卷的篇幅。梁書列傳內(nèi)容較豐富,以類傳為主。有的類傳史料價值較高,如諸夷傳詳細記載了海南諸國的歷史;儒林傳立有梁代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范縝傳,并全文收錄了他的代表作神滅論;文學傳記載了文學家鐘嶸、劉勰的生平事跡,還收錄了他們的名著詩品和文心雕龍二書的序言。這些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重要史料。陳書36卷,其中帝記6卷,列傳30卷,記事起于陳武帝永定元年(557),終于陳后主禎明三年(589年)共33年的歷史,姚察曾任陳吏部尚書,所以,對陳統(tǒng)治者多有曲筆諱飾。列傳不記載少數(shù)民族與族外之事,涉及的社會面狹窄,
10、十分之九的篇幅記載的都是王室貴族及諸臣,這樣,陳書就好象一部帝王家譜了。梁、陳二書出于姚氏父子,二人都先后經(jīng)歷過并任過職,所以內(nèi)容充實,史料豐富。另一特點是文風質(zhì)樸,文字簡練,崇尚兩漢散文,一改六朝浮艷駢儷文風。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認為:“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唐韓昌黎始,而豈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陳末唐初也哉?!保?)、北齊書作者李百藥,其父李德林,歷仕北齊、北周、隋三朝。北齊時奉詔撰齊書,未成而卒。其子在此基礎上撰成齊書50卷,其中本紀8卷,列傳42卷。記事起于高歡(496年),終于幼主高恒承光元年(577),包括東魏和北齊兩朝歷史。北齊書的價值在于,一是保存了一代史料,二是內(nèi)容完整,不僅寫了北齊,
11、而且寫了東魏。(3)、周書作者令狐德芬,他是建議唐高祖修撰前代史的第一人。參與者有岑文本、崔仁師。周書50卷,其中帝記8卷,列傳42卷,記事起于宇文泰(505),止于北周靜帝大定元年(581)包括西魏和北周兩朝歷史。北齊書和周書都曾在宋代殘缺,是后人復原不足的。(4)、隋書隋書85卷,其中帝紀5卷,列傳50卷,志30卷。紀傳和十志分兩次完成。紀傳由魏征主編,于貞觀十年(636)完成,志由長孫無忌領(lǐng)銜,于高宗顯慶元年(656)完成。隋書記事起于隋文帝開皇元年(581),止于恭帝義寧元年(618),共記隋朝38年的歷史。隋書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以古為鏡”、“以隋為鑒”的修史目的明確,將修史與借
12、鑒緊密結(jié)合,故大多能據(jù)實直書。隋朝是個短命王朝,其興亡直接給唐初統(tǒng)治者提供了深刻教訓。隋書注意總結(jié)分析隋亡的原因,對隋帝王的胡作非為作了深刻的揭露和嚴厲的譴責。統(tǒng)記述了各類人物,廣泛反映了社會各方面的情況,保存了許多重要史料。第二、文字簡潔,受到后代史家好評。2、五代史志五代史只有紀傳而沒有志。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詔褚遂良監(jiān)修。永徽元年(650)。高宗復命令狐德棼監(jiān)修,至顯慶元年(656)成書,長孫無忌奏進。五代史志綜敘梁、陳、齊、周、隋五朝典章制度,與“五代史”紀傳相配合。亦稱隋志,在史學發(fā)展上,它是自史記的八書和漢書的十志以來最重要的史志著作。首先,它綜合并囊括了除前史符瑞志以外的
13、全部內(nèi)容,是“正史”書志撰述以來的一次總結(jié)性成果。其次,它反映出撰述者對于天道、人事在認識上的邏輯發(fā)展。五代史志前五志即禮儀、音樂、律歷、天文、五行,是以天道為中心,講尊天敬神、天人感應,這是為君權(quán)神授和現(xiàn)實的上下長幼之序制造理論根據(jù)和神秘的面紗。跟這個認識體系相對應的是它的后五志,即食貨、刑法、百官、地理、經(jīng)籍等志,記述了五個朝代的經(jīng)濟制度、法律制度、官吏制度、區(qū)域建置和唐初皇家所藏隋朝以前歷代典籍存亡及學術(shù)流變。這是按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邏輯建立起來的又一認識體系。這個認識體系雖然還不能完全擺脫“天道”的影響,但在具體認識上已經(jīng)把天道撇在一邊而著重于人事的分析了。這種還不得不講天道,但把天道
14、和人事分別開來看待的歷史認識,在歷史觀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第三,五代史志中的經(jīng)籍志,是以目錄書出現(xiàn)的學術(shù)史專篇。它精練地概括了唐初以前的文化典籍和學術(shù)流變,是繼劉向、劉歆之后一次更大規(guī)模的歷史文獻整理之總結(jié)性成果。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分類著錄歷史文獻,以道、佛作為附錄,這就奠定了古代文獻分類的基礎,影響所及,直至明清。五代史志在撰述思想上不止是有兼容南北的明確要求,而且有上承兩漢的自覺意識,顯示出一種細致爬梳和宏大氣度相結(jié)合的格局。五代史志的多方面成就,是“正史”書志發(fā)展的新階段,也為獨立的典制體史書的問世,提供了思想上和撰述上的條件。三、新修晉書和南史、北史1、晉書的編修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
15、了26種晉史著述,唐太宗對此都不滿意,貞觀二十年下達修晉書詔,以房玄齡、褚遂良為監(jiān)修。貞觀二十二年修成,包括帝紀10卷、志20卷、列傳70卷、載記30卷,敘例、目錄各1卷。敘、目已佚,今存130卷。據(jù)宋人稱,因唐太宗為宣、武二帝及陸機、王羲之二傳寫了后論,故全書曾總題為“御撰”。晉書記事起于西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止于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共記兩晉165年的歷史。綜觀晉書,主要有以下特點:(1)、保存了一代豐富史料。晉書寫出了兩晉歷史的全貌,它從追述晉室先世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在東漢末年和曹魏時期的活動寫起,還包括了大致跟東晉同時代存在的北方十六國史事。晉書對這樣紛繁的歷史格局,都
16、能從容地表述出來,顯示了唐初史學家的組織力量和創(chuàng)造才能。(2)、體例完備。晉朝是個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復雜的特殊時代,胡漢分裂,政權(quán)眾多,唐朝史學家們秉承唐太宗“華夷一家”的大一統(tǒng)思想,屏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資治通鑒.貞觀二十一年)的民族偏見,以統(tǒng)一后的平等立場、觀點來修撰分裂時期的歷史,創(chuàng)立了完備的編撰體例,除一般紀傳體所具備的紀傳志外,還沿用東觀漢記的“載記”體例,創(chuàng)造性地以其記十六國君臣事跡、國之興廢,并著眼于僭偽,不再渲染華夷。這跟南北朝史家互以對方之史為“傳”且以“索虜”、“島國”相稱,不僅有表述上的區(qū)別,而且有認識上的發(fā)展,反映了隋唐統(tǒng)一后“天下一家”的思想。(3)、集合眾家之
17、長,編修者各盡其能。分工合作,成書迅速,僅用2年多時間修成晉書130卷,充分顯示了集體編修史書的優(yōu)越性。 (4)、據(jù)事直書。晉書同五代史比較起來,據(jù)事直書是其優(yōu)點,不象后者那樣采取紀、傳不同處置的寫法,這跟晉史距唐代年代久遠有關(guān)。2、南史和北史二書是唐朝所修前代史中的兩部南北朝通史。作者李延壽,曾參加編修五代史志、晉書。他在其父李大師著述的基礎上,又利用史館工作之便,抄錄搜集了大量史料,經(jīng)過16年,修成兩史180卷。南史80卷,其中本紀10卷,列傳70卷,記載起自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止于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包括宋齊梁陳四朝共170年史事。北史100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
18、88卷,記載起自北魏道武帝拓拔(王圭)登國元年(368)年,止于隋恭帝侑義寧二年(618),包括北魏(內(nèi)含東魏和西魏)、北齊、北周、隋共233年的史事。南史、北史與前修八部南北史相比,有如下特點:(1)、體例全備,統(tǒng)籌南北,貫通各朝。打破了八書各記一朝,斷代為史的格局,糾正了厚此薄彼,互相蔑稱“索虜”、“島夷”的民族偏見和缺陷,仿司馬遷史記體例,于南北各朝皆立本紀,列傳,力求統(tǒng)籌兼?zhèn)?,客觀公允地反映八朝歷史,這種編撰體例,既反映了史家大一統(tǒng)進步的思想,也反映了魏晉以來我國各民族大融合的歷史發(fā)展趨勢。(2)對八書刪繁補缺,糾正曲筆,重新編撰,并非簡單節(jié)抄。刪削訂正了八史中一些諱飾不實之記載,刪去
19、了大量空洞無物的表詔詩文。并補充了一些珍貴史料。晁公武指出:南北史“刪繁補闕,過本書遠甚”。(郡齋讀書志.雜史類)(3敘事簡要,文字簡潔。南北史將八史原來的566卷改編為180卷,約占原書卷數(shù)的三分之一,字數(shù)的二分之一。(4)列傳不以朝代為斷限,而按世系排列。以家族為中心,按家族立傳,一姓一族之人,合立一篇,如南朝的王氏、謝氏,北朝的崔氏、盧氏等家族,都是祖孫數(shù)十人合為一傳,好似一部家族氏譜,反映了南北朝門閥世族的特殊歷史地位和社會現(xiàn)象??偟目磥?,唐初設館修史,對唐朝的史學發(fā)展起到了推動和促進作用,官修和私修官審的八部正史是這一時期的顯著史學成就,在史學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和價值。館修史
20、書有人多物多,史料豐富,成書快的特點,但也存在著“爭學茍且,務相推避”,監(jiān)修意見不一,“十羊九牧,其令難行”(史通。忤時)的弊端,又帶有官方政治傾向及明顯的回護和曲筆,嚴重束縛了史家個人見解的發(fā)揮,所以唐中后期的史館修史,成就不大。反之,私人的史學著述卻頻見碩果。第二節(jié)、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史通 一、史通的內(nèi)容史通的作者劉知幾,唐高宗年間舉進士而入仕,武則天、中宗、玄宗時任史官,期間,因不滿于武則天和唐中宗時史館修史的紊亂和監(jiān)修貴臣們對修史工作的橫加干涉,毅然辭去史職,“退而私撰史通,以見其志”1、史通出現(xiàn)的原因史通的誕生不是偶然的。第一,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載,唐 以前屬于史部的書尚存817部,13
21、264卷,這樣浩繁的文獻積累,為劉知幾進行史學評論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第二,劉知幾的寫作借鑒了前人的許多學術(shù)思想。許冠三說:“左傳、論衡與文心雕龍.史傳篇乃是劉知幾構(gòu)其實錄史學之三大支點,史通各篇原是循此三者所啟示之思想與綱領(lǐng)寫成。”(許冠三劉知幾的實錄史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傅振倫也說:“文心雕龍為文史類之書,然史傳一篇,則論史之功用、源流利病、史籍得失及撰史態(tài)度,實為史評之先河。史通一書,即就文心.史傳篇意推廣而成。”(傅氏劉知幾年譜,中華書局1963年)第三,劉知幾的史學批評意識,得力于他在史學上的修養(yǎng)。他自稱:“自小觀書,喜談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習。其有暗合于
22、古人者,蓋不可勝記。始知流俗之士,難與之言。凡有異同,蓄諸方寸。”(史通.自敘)這說明他在史學批評上有多年的積累。他的史學意識,還受啟示于當時修史工作的實踐,正由于對官修史書弊端的認識,使他憤然辭去了史官之職,把批評的意識變成批評的行動,專心從事史通的寫作。2、史通的內(nèi)容史通凡20卷,分內(nèi)外篇兩部分,內(nèi)篇10卷39篇,外篇10卷13篇,共52篇。但內(nèi)篇的體統(tǒng)、紕繆、弛張3篇,已佚,實際只剩49篇。凡83352字,自注5498字(據(jù)宋刻本統(tǒng)計)。內(nèi)篇是全書的主要部分,著重闡述了史書的體裁、體例、史料采集、表述要求和撰史原則,而以評論紀傳體史書體例為主。外篇論述史官制度、正史源流,雜評史家、史著得
23、失,并略申作者對于歷史的見解。劉知幾撰述史通的目的,是“傷當時載筆之士,其義不純。思欲辨其指歸,殫其體統(tǒng)?!彼侵驹诳偨Y(jié)歷史撰述中的利弊得失,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和理論的分析,提高史家的認識,推動史學的發(fā)展。他自稱此書“商榷史篇,下筆不休”,“多譏往哲,喜述前非”。這兩句話,概括史通全書的精髓在于史學批評。二、劉知幾的歷史觀劉知幾的史學思想可分為歷史觀和歷史編纂學兩個方面。在歷史觀上,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敢于對過去的圣賢經(jīng)傳提出懷疑批判。這主要表現(xiàn)在史通的疑古、惑經(jīng)中。如疑古指出了尚書有十條疑事,又為商紂王翻案,說紂王并不象人們說的那樣壞。在惑經(jīng)中,劉知幾敢于對孔子的春秋提出十二條“所未諭”的
24、問題,指出孔子存在五種“虛美”現(xiàn)象。但有的恰恰暴露了他的封建名教思想。認為孔子為親者、為尊者還諱的不夠。過去有的研究者只看到劉知幾敢于批判懷疑的表面現(xiàn)象,而未認真分析其批評懷疑的內(nèi)容及實質(zhì),這顯然是片面的。還應該指出,劉知幾的疑古、惑經(jīng)兩篇,顯然是受到王充論衡中的書虛和問孔篇的影響和啟發(fā)。2.有反對天命論的思想和因素。劉知幾在史通.雜說上中指出:“夫論成敗者,當以人事為主,必推命而言,則其理悖矣。這種“以人事為主”論興滅的思想無疑是正確的。3.對怪、力、亂、神取“若存若亡”的態(tài)度。劉知幾說“怪、力、亂、神,宣尼不語;而事鬼求福,墨生所信。故圣人于其間,若存若亡而已?!保ㄊ吠?書事)這種“若存若
25、亡”的觀點與態(tài)度,與“無神論”不能劃等號。4.主張?zhí)烊烁袘f。史通.五行志錯誤指出班固漢書.五行志的所謂錯誤,但實際上卻暴露了他嚴重的天人感應思想。比如他說漢書.五行志“多直敘其災而不言其應”就是如此。他主張在史書中記載所謂的天人感應現(xiàn)象。史通.書志中說:“至如熒惑退舍,宋公延齡;中臺告坼(che裂開)晉相速禍;星集潁川而賢人聚;月犯少微而處士亡;如斯之類,志之可也?!?.迷信災祥符瑞。在劉知幾看來,“夫災祥之作,從表吉兇,此理昭昭,不易誣也”(史通.書志)因此,他竭力主張要在史書中詳細記載災祥符瑞現(xiàn)象。他甚至批評班固漢書.五行志:“災祥示兆,其事甚明,忽而不書,為略和何甚?”(史通.書志)劉
26、知幾認為災祥符瑞表現(xiàn)出來的天人感應現(xiàn)象是存在的,但也不能“以前為后,以虛為實,移的就箭,曲取相諧”(史通.書志)。僅此而已,并無反對、批判之意??梢姡€沒有跳出天人感應的圈子。6.輕視人民群眾。劉知幾認為:“民者冥也。冥然無知”(史通.自敘);而另一方面,他卻十分推崇“高門華胄”,說什么“帝王苗裔,公侯子孫,余慶所鐘,百世無絕”(史通.書志)三、劉知幾的歷史編纂理論1、關(guān)于歷史編纂的目的和作用,劉知幾說:“蓋史之為用也,記功司過,彰善饞癉惡,得失一朝,榮辱千載”(史通、曲筆);“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史通、直書)。總的來說,是要“勸善懲惡”,“激揚名教”(史通、曲筆)。劉知幾在這方
27、面的理論比這個理論的創(chuàng)始者孔子還來得系統(tǒng)完整和徹底。2關(guān)于編纂內(nèi)容,劉知幾主張在以往史書“五志”的基礎上“廣以三科”,增加“三志”?!拔逯尽奔窜鲪偺岢龅倪_道義、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勛、表賢能。顯然,這里只有“勸善”而無“懲惡”的內(nèi)容,也無記載災祥符瑞、天人感應的內(nèi)容。為此,劉知幾主張“廣以三科”,即“一曰敘沿革,二曰明罪惡,三曰旌怪異”,具體地說就是:“禮儀用舍、節(jié)文升降則書之;君臣邪僻、國家喪亂則書之;幽明感應、獲福萌兆則書之?!彼J為,“以此三科,參諸五志,則史氏所載庶幾無闕。”(史通.書事)所謂“三志”,“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這可說是寫地方志的建議。為什么要寫氏族志呢?
28、他認為“可以品藻士庶”,“甄別華夷”(史通.書志)這明顯是為鞏固封建統(tǒng)治服務的。3、關(guān)于編纂體例方面。劉知幾有“六家”、“二體”之 說,主張斷代的編年體與紀傳體二體并行不悖。劉知幾不主張寫司馬遷史記那樣的通史,而極力推崇班固的斷代的紀傳體漢書。而在斷代的編年體方面,則推崇左傳。根據(jù)上述觀點,宋人鄭樵說他“尊班而抑馬”(通志總序)。兩漢、魏晉以來,史家盛譽左丘明而深抑司馬遷幾乎成為風尚,劉知幾的“尊班抑馬”論只是給予了一個理論總結(jié)。4.關(guān)于史才方面。劉知幾提出了史才的“三長”說和評定史才優(yōu)劣的具體標準?!岸Y部尚書鄭惟忠問: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也?對曰:史有三長:才、學、識,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29、夫有學無才,猶愚賈操金,不能貨殖;有才無學,猶巧匠無(pian)木便楠斧斤,弗能成室;善惡必書,使驕君賊臣知懼,此為無可加者。時以為篤論?!保ㄐ绿茣?劉子玄傳)“才”是指歷史研究與寫作的能力;“學”主要是指掌握史料的廣度和深度;“識”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能對史料進行正確的鑒別與取裁;二是在寫史時能作到“善惡必書”5.在修史制度方面,劉知幾反對設官局修史之制,而主張“一家獨斷”,個人修史。以切身的體會,指出了史館修史的弊端。在史通.忤時中指出,史館眾人修史,意見不一;看不到地方史料,視聽不廣;史館人多,言易外傳,致使下筆多有顧忌;監(jiān)修各持己見,“十羊九牧,其令難行,一國三公,適從何在”;監(jiān)修既
30、不指授,修之者又無遵奉,“爭學茍且,務相推避,坐變炎涼,徒延歲月”。6.在歷史寫作方面。劉知幾主張“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以簡要為主”。為此,他專門設置了直書和曲筆兩篇。并分析了產(chǎn)生這兩種現(xiàn)象的社會根源。首先,是從人的“邪正有別,曲直不同”,探討“直書”與“曲筆”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這是很有見地的。其次,是從史學的歷史考察上可以看出:“古來惟聞以直筆見誅,不聞以曲詞獲罪”。這是揭示了曲筆終究不能根絕的歷史原因。第三,是從史家本人的品行各異,以致出現(xiàn)“直書”和“曲筆”的分途。同時,劉知幾主張,好的史學作品不應該“繁詞褥說,理盡于篇中”(所謂“現(xiàn)”),而應該“省字約文,事溢于句外”(所謂“晦”)他對
31、當時文史不分,文人把持史職的現(xiàn)象十分不滿,感嘆“世重文藻,詞宗麗淫”,“文之于史,何相亂之甚乎”7.關(guān)于史學功用。劉知幾在史官建置篇中說:“茍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后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若乃春秋成而賊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有國有家者,其可缺之哉!”在這里,劉知幾實際上是闡述了客觀歷史活動通過史家的記載,轉(zhuǎn)化成作為精神財富的“竹帛”即史書;這種作為精神財富的史書經(jīng)過后人的學習和研究,能夠喚起、啟
32、迪人們的“內(nèi)省”與“思齊”的要求,從而使精神財富又轉(zhuǎn)化成現(xiàn)實歷史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物質(zhì)力量。在劉知幾以前,有不少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都將到過史學的社會作用,但向劉知幾這樣從理論上進行闡述還不曾有過。劉知幾強調(diào)史學的教育作用(即喚起人們的“內(nèi)省”和“思齊”意識),是他論史學功用的鮮明特色。綜上所述,劉知幾的史學思想有相當?shù)倪M步性,對后世影響既深卻遠,應予肯定。同時,也要看到劉知幾畢竟是一個封建是史學理論家,其史學批評的目的,在于使史學更好地為維護綱常名教,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統(tǒng)治服務。他的“勸善懲惡”、“直書”、“實錄”,是以不違背封建名教為前提的。史通通釋的作者浦起龍曾對劉知幾的封建正統(tǒng)立場做了如下
33、評定:劉知幾“雖口不談道,而實種道學之胚胎;故其為言也,雖貌似拂經(jīng),而實操經(jīng)、物之繩墨(原注:觀疑古、惑經(jīng)等篇寄憤篡奪、叛逆可知)蓋其根性壹至,畫而不過其坊”(史通通釋書后)。劉知幾是正統(tǒng)的封建史家。第三節(jié)、典制體史書的創(chuàng)建第一部宏偉的典章制度史通典佑寫通典的原因杜佑(735-812),字君卿,唐京兆萬年人,家庭累世仕宦。因此,他未經(jīng)科舉考試就直接做官了。18歲出仕,由地方僚佐開始,到封疆大吏,司徒同平章事,即宰相,同時兼理鹽鐵等使(3朝10年),為官50多年,歷經(jīng)玄、肅、代、德、順、憲六朝。杜佑經(jīng)歷了唐朝由盛而衰的發(fā)展歷程,作為一個有眼光的政治家,一向“以富國安人之術(shù)為己任”(舊唐書.杜佑傳
34、)的杜佑,企圖通過總結(jié)歷史上政治、經(jīng)濟等制度的沿革變遷,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為穩(wěn)定統(tǒng)治,重建繁榮昌盛的唐王朝服務。其經(jīng)世致用的目的十分明顯。杜佑撰通典,也是史學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因為史記以后的紀傳體史書,都是斷代史,雖然多沿襲史記“書”的體例,列“志”來記載各朝典章制度。但不僅篇目不同,記載也各自為政,而且多限于某一個朝代,很難從中看出歷代封建王朝典章制度的沿革,分析其利弊得失。因此,無論是從封建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上,還是從史學自身的發(fā)展上,出現(xiàn)專門記載典章制度的專史,都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了。開元末年,劉知幾的兒子劉秩,曾依照周禮六官的執(zhí)掌,分門別類,編出政典35卷,記載歷代典章制度。杜佑看后很不滿
35、意,認為條目不足,內(nèi)容遺漏還多,就進一步搜集資料,準備自己撰書。杜佑長期擔任地方和中央重要官職,對唐朝的各項制度及利弊得失十分熟悉。加之杜佑“性勤而無倦,雖位及將相,手不釋卷。質(zhì)明視事,接對賓客,夜則燈下讀書,孜孜不怠。與賓客談論,人憚(dan)其辯而服其博,設有疑誤,亦能質(zhì)正。”他從大歷元年(766年)開始撰寫通典,到貞元十七年(801)完成,歷時36年。(舊唐書.杜佑傳)杜佑的個人經(jīng)歷及才學品質(zhì)也是這部書能成功完成的重要因素。二、通典的內(nèi)容和編撰方法通典是一部專門敘述歷代典章制度沿革的歷史著作。共200卷,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 、邊防九門,每門下又設若干目,有的目下又設
36、若干子目,每目皆有目名,其下以朝代先后為序,依次記載歷代典章制度,每一朝代,又依時間為序,記載這一制度的沿革,將各種制度的沿革興廢及歷代對各種制度的評價加以記載。并用說、議、評等形式發(fā)表撰者自己的主張和見解。重點在唐代,對唐中期記載最詳。其所據(jù)文獻,主要是五經(jīng)、群史、以及歷代士人的文集、撰述、議論。通典創(chuàng)造了綜合性的典制體通史形式,奠定了獨立的制度史撰述的基礎,擴大了歷史研究和撰述的領(lǐng)域。通典的撰述特點分三個方面;即以制度分門立目,講會通和重議論。通典的撰述宗旨是“將施有政,以刈邦家”,然而要使這一宗旨付諸實現(xiàn),只靠一定的原則排列史料,顯然是不夠的,除用論、序的形式直接闡述自己的思想外,使讀者
37、正確理解所記內(nèi)容也是非常重要的。杜佑采用自己作注的形式,不僅可以避免揣測他人意圖產(chǎn)生的差誤,而且可以使注文和正文思想互為補充。通典自注,內(nèi)容豐富,按形式劃分,可分為兩類,即轉(zhuǎn)抄前人之注和自撰之注。而自撰之注是自注的主要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杜佑思想和撰述宗旨的部分。自撰之注有傳統(tǒng)的疏通音義的內(nèi)容,但更多的是補充、考辨史料,說明、評論正文。自注是根據(jù)撰述需要而寫,與正文相輔相成,是正文不可缺少的輔翼,為反映杜佑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標志著史著注釋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歷史文獻學特有不可忽視的貢獻。通典的九個組成部分及其先后次序,是按照作者對政治措施的本末先后、輕重緩急來安排的,具有嚴密的邏輯性
38、。三、杜佑的史學思想1、對社會結(jié)構(gòu)的認識與史書撰述的結(jié)合在通典中,杜佑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是他把歷史撰述與對社會結(jié)構(gòu)的認識結(jié)合起來,超過了以前的歷代史學家。例如,史記八書,禮樂居首,律歷次之,平準第八。漢書,十志,天文第一,禮樂第二,食貨第八。隋書十志,禮儀第一,音樂第二,食貨第六。通典不記天文、五行等與政治經(jīng)濟沒有直接關(guān)系的事情,這是杜佑過人見識之處。這集中反映在他寫的自序中:夫理財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易曰聚人曰財。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貨。管子曰:“倉廩實知禮節(jié),衣食足知榮辱?!狈蜃釉唬骸凹雀欢??!彼怪^也。夫行教化在乎設職官,設職官在乎審官才,審官才在乎精選舉,制禮以
39、端其俗,立樂以和其心,此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職官設然后興禮樂焉,教化隳然后用刑法焉,列州郡俾分領(lǐng)焉,置邊防遏戎敵焉。是以食貨為首,選舉次之,職官又次之,禮又次之,樂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郡又次之,邊防末之?;蛴[之者庶知篇地之旨也。杜佑的這篇序文,首先論述積極制度,然后依次論述選舉、職官、禮、樂制度,以及用兵之道和刑罰設施,最后論述地方政權(quán)的建制和邊防的重要。用今天的觀點來看。食貨是積極基礎;選舉、職官、禮樂、兵刑是講上層建筑。其中禮、樂的核心是闡述社會的等級秩序和等級觀念,既是上層建筑,又是意識形態(tài),是“教化”的主要內(nèi)容,與兵刑相輔而行。據(jù)此,大致可以認為:通典的內(nèi)容和編次,是把封建的經(jīng)濟基礎
40、、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依次論述到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從中也可以看出,杜佑對封建社會基本結(jié)構(gòu)的認識是相當深刻的。還應當指出的是,杜佑把食貨置于通典各門之首說明,他深刻認識到,物質(zhì)經(jīng)濟生活是一切政治措施的基礎?!敖袒?,在乎足衣食”,如果百姓不能溫飽,四散流亡,則教化既失去了對象,國家也失去了賦稅來源,從這一觀點出發(fā),他特別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稗r(nóng)者,有國之本也”,(通典卷一二)“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通典卷一)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封建社會經(jīng)濟中占著主導地位,杜佑的重農(nóng)思想以把農(nóng)民固定在土地上為中心之點。農(nóng)民不固定在土地上,土地就不能耕種,谷物就不能生
41、長,封建統(tǒng)治就不能維持下去。因此,在“食貨”門中,他依次敘述土地制度 鄉(xiāng)村基層組織、賦稅制度、戶口盛衰、以及貨幣流通、交通運輸、工商業(yè)和價格關(guān)系。杜佑對于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的這種邏輯認識,在以前的史學家中是不多見的,體現(xiàn)了他對社會歷史的認識之邏輯和歷史的一致性。2、樸素的歷史進化思想和大膽的懷疑精神杜佑繼承了史學史、思想史上的樸素的歷史進化思想,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史學上的歷史進化思想。杜佑的歷史進化思想,一是反對“非今是古”,從人口、地理等物質(zhì)因素分析歷史進化的“勢”和“理”;二是主張“變通”和“適時”,以順應歷史進步的趨勢。杜佑對于秦、漢、隋、唐以來的政治形勢,著重從郡縣、
42、封國的利弊,分析他們的得失,論證歷史的進步趨勢。他在職官典.王侯總序中寫到:“建國利一宗,列郡利萬姓,損益之理,較然可知?!痹趯Υ褡鍐栴}和人才問題上,也突出表現(xiàn)了他的“非今是古“的思想。在講到“三代”和“立尸義”時,分析了“中華”和“夷狄”在禮俗上的同源和后來的變化,認為:“古之人樸質(zhì),中華與夷狄同,有祭立尸焉,有以人殉葬焉,有居巢穴處焉,有不封不樹焉,有手摶食焉,有同姓婚娶焉,有不諱名焉。中華地中而氣正,人才和而才惠,繼生圣哲,漸革鄙風。而四夷諸國,地偏氣況,則多仍舊?!保ㄍǖ?卷四十八)杜佑是從地理條件不同來說明中華與夷狄在禮俗文明發(fā)展進程上產(chǎn)生差別的原因,雖不盡全面,卻是很有意義的見解
43、。杜佑還根據(jù)豐富的歷史事實,明確指出:“古之中華,多類今之夷狄”當然就把古代“圣王”神圣的光環(huán)扯掉了。這不僅堅持了歷史進化的思想,而且也是對復古論調(diào)的有力批判。關(guān)于人才問題,杜佑認為:“非今人多不肖,古人多才能,在施政立本,使之然也”。主張通過“務勤其教”,(通典.卷一三.選舉一.序)達到培養(yǎng)人才的目的。這是強調(diào)教育對于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批評了非今是古的人才觀。杜佑的歷史進化思想,還表現(xiàn)在他具有鮮明的“變通”和“適時”的歷史見識。他一再強調(diào)應該“隨時立志、遇事變通”,(通典卷四0)“隨時拯弊,因物利用”(通典.卷一八五)。正因為如此,凡是對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有積極作用的改革和變法,以及主持這些改革
44、的歷史人物,杜佑總是給予熱情贊揚和肯定。如對商鞅變法和桑弘羊改革的贊揚和肯定,在當時都是不可多見的見解。三、經(jīng)世致用的史學思想的成熟經(jīng)邦、致用,是杜佑史學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同以前的歷史著作相比,通典具有更明確的經(jīng)世致用的目的。他認為,研究古代可以服務于當代,征諸前人,可以造福與后人。他撰通典的目的就是要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以“資治”當代,力圖挽救岌岌可危的唐王朝。所以,對于唐代的重大政治事件,杜佑是給予高度重視的。比如,他對“安史之亂”的分析,沒有把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簡單歸結(jié)為肇事者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和主觀意圖,而是從宏觀著眼,聯(lián)系社會背景,聯(lián)系國家有關(guān)制度和政策,認為“安史之亂”乃是當時形勢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四
45、、通典的影響通典的問世,在中國實數(shù)的編撰和史學的發(fā)展上是有深遠影響的。他是我國第一部專門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通史,雖然主要取材于歷代正史書志,但將正史中斷代的典章制度融會貫通,撰成一書,開創(chuàng)了我國史書編撰的新途徑。受通典體例的影響,出現(xiàn)了“十通”和歷代會要等“政書”類史書,成為中國史書的一個重要體例。杜佑撰通典在搜集材料上也花了很大工夫。加之杜佑治學嚴謹,所用材料,大多經(jīng)過考證,比較可靠。通典所引用的史料,不少已失傳,所引文集奏疏等大部分早已散詣,所以,通典又為史料輯佚和校勘工作提供了珍貴的來源和依據(jù)。特別是隋書以前的史書,都可用通典來校對和比較。王國維從通典中輯出杜環(huán)經(jīng)行記,陳垣從“樂門”中輯
46、出魏書.樂志向來所缺的一頁。至于唐代的史料,通典的史料價值更大。五、斷代典制體的出現(xiàn)-唐會要、五代會要 在典制體通史出現(xiàn)的同時,又出現(xiàn)了“會要”這種傳記斷代典章制度的史書體裁。唐德宗蘇冕“纘(zuan)國朝政事,撰會要四十卷,行于世”(舊唐書.蘇弁bian傳,上起唐高宗,下迄唐德宗,記述九朝典制行事,這是會要體的創(chuàng)始。唐宣宗時,又命崔鉉監(jiān)修,楊紹復等人撰成續(xù)會要四十卷,續(xù)記了德宗以后史實。北宋初年,王溥(pu)對以上兩書重新加以整理,并續(xù)撰了宣宗以后至唐末之事,共為百卷,好曰新編唐會要,后世省稱唐會要,作者只署王溥之名。這是專記一代典制的會要體史書的第一部。該書無總的門類,僅列有細目,計有57
47、1目。后世對唐會要評價很高,這是因為它的主要部分撰定于中唐、晚唐時期,書中保存的唐代史料十分豐富,多數(shù)是新、舊唐書沒有記載的。王溥在編撰完唐會要以后,又撰成五代會要30卷,共有273目。王溥是后漢進士出身,做過秘書郎,后周時又做到中書侍郎。他對五代各項制度非常熟悉,所以五代會要保存的資料相當豐富。眾所周知,五代時期史料貧乏,正史所記典章制度更為簡略。新五代史只有司天、職方二考,現(xiàn)行舊五代史又是輯本,五代典章制度就靠五代會要保存了。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讀五代史者,又何可無此一書哉!”。會要體盡管是蘇冕所創(chuàng)始的,但其分類編撰方法是由王溥所完成的。第四節(jié)民族史和中外交通史撰述及五代所修舊唐書民
48、族史和中外交通史的撰述,是這個時期的重要史學成就之一。隋唐時期,人們對于民族關(guān)系和民族史的認識,具有超越前人的開闊視野和新的境界。隋煬帝時,裴矩撰西域圖記一書,認為隋代是“混一諸夏”、“無隔華夷”的時代;若對少數(shù)民族歷史“有所不記,無以表威化之遠也”(隋書.裴矩傳)這當然還是在宣揚隋朝的強大,但他重視民族史撰述確是出于自覺的需要唐初史家不僅承認少數(shù)民族歷史為“正史”的內(nèi)容,而且也撰寫這樣的“正史”,這是他們在民族史撰述上的新貢獻。晉書載記對于石勒、慕容傀、慕容德、赫連勃勃等十六國統(tǒng)治人物也都有一些很好的評論。杜佑通典.邊防典共十六卷,可以看作是當時一部翔實的民族史和域外情況的撰述。杜佑提出的“
49、古之中華,多類今之夷狄”的見解,從文明發(fā)展進程上來看待華夷關(guān)系,是歷史進化思想在民族關(guān)系上的反映。晚唐時期,民族史撰述有所增多,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guān)于中原與“四夷”的關(guān)系史,一是關(guān)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社會歷史??上У氖沁@些著作大多已經(jīng)散失,保存到今天的只有樊綽的蠻書。這是一部關(guān)于云南歷史和現(xiàn)狀、自然與社會的內(nèi)容豐富的著作,而書中關(guān)于唐朝與南詔之關(guān)系史的敘述則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是一部珍貴的民族史著作,多為后人引用。這個時期,關(guān)于中外交通史的撰述,賈耽的皇華四達記和杜環(huán)的經(jīng)學記是很重要的成果。關(guān)于中外交通和域外情況的撰述,佛教僧人有突出的貢獻。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海內(nèi)寄歸傳、往五
50、天竺國行傳都是知名之作。其中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被稱為“東方三大旅行記”之一。五代十國時期修撰的實錄和前代史現(xiàn)大都失傳,基本上保存完整的只有后晉史館修撰的唐書。參加修撰的有趙瑩、張昭遠、賈緯、趙熙。前期的監(jiān)修是趙瑩,成書時是劉煦監(jiān)修,故署名劉煦。舊唐書四年成書,距唐亡僅僅38年。其中包括本紀20卷,列傳150卷,志30卷,凡200卷,記唐朝290年史事。原名唐書,到了宋代,為了與新唐書相區(qū)別,遂稱為舊唐書。唐朝是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歷時時間長,史料豐富,有許多興衰治亂的經(jīng)驗教訓值得后世總結(jié)借鑒??墒菤v經(jīng)安史之亂,唐末農(nóng)民起義等戰(zhàn)爭,唐朝國事、實錄等史料遭受嚴重破壞。五代的后梁、后唐兩朝,都曾收集史
51、料,欲編唐史,終因史料不齊,未能成功。至后晉天福六年,高祖石敬瑭下令史官編修唐史。當時搜集到的史料如史官賈緯所奏,“自高祖至代宗,已有紀傳,德宗至文宗,亦存實錄。武宗至濟陰廢帝,凡六代,惟武宗有實錄一卷,余皆闕略”。(五代會要卷一八)為此,賈維特意編修唐朝補遺錄65卷,補武宗以后的史實。由此可知,后晉修舊唐書時,主要缺少宣宗以后的國史和實錄,故史官們也為此而遺憾,“惜乎簡籍遺落,舊事十無三四,吮墨揮翰,有所慊然!”舊唐書、宣宗紀。史料雖有不足,但后晉去唐不遠,史官們四處搜求散佚典籍和遺聞舊說,盡其所能搜集唐代史料。監(jiān)修趙瑩擬定了“褒貶或從于新意,纂修須按于舊章”(五代會要卷一八)的編修原則,因
52、此舊唐書編修時主要依據(jù)唐實錄和國史等史料,穆宗長慶以前史料充分,多抄錄國史實錄原文,詳略有法,取舍適當。宣宗以下既無實錄,又不見國史,全靠史官四處搜集散佚典籍雜史,來之不易,故格外珍惜,于是編修時盡量將搜集到的史料保存記載下來,以免再次失落,但后半部的內(nèi)容也因此而顯得繁雜。對此,后代學者多有評論。四庫全書總目曰:“大抵長慶以前,本紀惟書大事,簡而有體;列傳敘述詳明,瞻而不穢,頗能存班范之法。長慶以后,本紀則詩話、書序、婚狀、獄詞、委悉具書,語多枝蔓;列傳多敘官資,曾無事實,或但載崇遇,不具首尾?!笨偟恼f來,舊唐書編修特點是抄錄實錄國史原文,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原始史料。這是后晉史家的一大功績,歷代
53、史家也對此予以肯定。司馬光資治通鑒的唐紀部分就多采用舊唐書中的史料,亦可見其重要的史料價值。舊唐書的最主要缺陷是前詳后略的不平衡格局,又缺乏選擇剪裁之功,使宣宗以下的內(nèi)容顯得煩瑣冗雜,還有疏漏謬誤,加之出于眾人之手,也有矛盾重復之處,如一人多傳等情況。此外,國史、實錄原文多有回護,而舊唐書作者照搬照抄,自然也把這一缺點繼承了下來。如高宗皇太子宏死,實為武后所鴆毒,而高宗本紀只書“皇太子宏薨于合璧宮之綺(qi)云殿”。自宋仁宗時,新唐書編成問世后,舊唐書就受到官方冷落,一直流傳不廣,僅有南宋紹興年間朱倬的刻本。到明代則見不到完整的宋本了,明嘉靖十四年,聞人詮在蘇州王氏家得到紀志,于張氏家尋得列傳
54、,與沈桐一起??绷怂哪?,重新刊印,此即為明刻本。至清乾隆年間,舊唐書列于二十四史,沈德潛又具明本,摻照他書??保靡灾乜?,即現(xiàn)在通行的武英殿200卷本。其內(nèi)容和劉煦的原書不盡相同,恐仍有脫漏改增之處。近年影印的百衲本舊唐書約有三分之一來自南宋本,其余以明本補充,較為完善。第五節(jié)、歷史思想的發(fā)展一、治國論的豐富隋唐五代時期的史學,在歷史思想方面的發(fā)展,突出地反映在關(guān)于治國的理論、關(guān)于君主的理論、關(guān)于“封建”的理論和關(guān)于民族的理論等方面的認識。關(guān)于治國理論,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有深刻的討論和系統(tǒng)的論述。其中,大多是關(guān)于興亡成敗的認識和治國方略的探討。這里,又有這樣幾個層面上的問題:第一,是關(guān)于歷代興
55、亡成敗的認識。唐初政論家、史論家馬周曾經(jīng)向唐太宗上疏,備言歷代興亡成敗之故,認為:“自古明王圣主,雖因人設教,寬猛隨時,而大要惟以節(jié)儉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務?!薄白怨乓詠?,國之興亡,不由積蓄多少,唯在百姓苦樂?!蓖瑫r,馬周還總結(jié)了這樣一個規(guī)律性認識:“人主每見前代之亡,則知其政教之所由喪,而皆不知其身之失。是以殷紂笑夏桀之亡,而幽、厲亦笑殷紂之滅;隋煬帝大業(yè)之初又笑齊、魏之失國。今之視煬帝,亦猶煬帝之視齊、魏也。故京房謂漢元帝云:臣恐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此言不可不誡也?!保ㄅf唐書、馬周傳)馬周從“節(jié)儉于身、恩加于人”說到許多帝王“不知其身之失”的通病,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高深的道理,但卻道出了
56、歷代君主很難越出的一層藩籬,于治國之道至為重要,不亞于賈誼的治安策(毛澤東讀新唐書、馬周傳,稱馬周此論是“賈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币娒珴蓶|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頁。)隋唐時期,也有許多討論政治興亡的名篇。第二,是關(guān)于隋亡原因的認識。“隋之得失存亡,大較與秦相類”。這是隋書史論對于隋朝歷史經(jīng)驗教訓的重要的概括。唐繼隋而起。隋何以亡,唐何以興?對于這樣一個問題的回答,猶如西漢初陸賈受劉邦之命作新語一樣,(參見史記、儷生陸賈列傳)成為隋書史論極為重視的中心問題。隋書史論的作者注意從變化的觀點來分析歷史現(xiàn)象,認為隋朝“衰怠”、“亂亡”的原因,“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
57、”(隋書、高祖紀后論);而著重分析了隋亡“成于煬帝”的種種政治原因,指出:隋煬帝“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欲,狹殷、周之制度,尚秦、漢之規(guī)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內(nèi)懷險躁,外示凝簡,盛冠服以飾其奸,除諫官以掩其過。淫荒無度,法令滋章,教絕四維,刑參五虐,鋤誅骨肉,屠剿忠良,受賞者莫見其功,為戳者不知其罪。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頻出朔方,三駕遼左,旌旗萬里,征稅百端,猾吏侵漁,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條以擾之,嚴刑峻法以臨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內(nèi)騷然,無聊生矣?!保ㄋ鍟奂o后論)這一段評論,把隋煬帝統(tǒng)治時期驕橫殘暴的政治揭示得極為深刻。聯(lián)系到隋煬帝嚴刑峻法、窮兵黷武、營造無日、巡幸不止等
58、等做法,這個評論基本上是符合歷史事實的。其中有些見解,如說隋煬帝的“淫荒無度,法令滋章”等等,就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不失為正確的論斷。這些議論,是接觸到了隋朝滅亡的某些根本問題了。第三,是關(guān)于治國方略的認識。這個時期史學家在這方面的撰述,以吳兢(670749)的貞觀政要最為突出。貞觀政要不是一部普通的歷史書,而是一部按照專題寫成的政治史,它記述了唐太宗貞觀年間的政治和歷史。在他看來,唐太宗君臣“垂世立教”的美德、“典謨諫奏”的詞理,都是可以“弘闡大猷,增崇至道”的因而具有“煥乎國籍,作鑒來葉”的作用,既能使歷史生光,又能作未來鑒戒。這些,便是吳兢撰貞觀政要的出發(fā)點。他的根本目的,是“庶乎有國
59、有家者克遵前軌,擇善而從,則可久之業(yè)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希望唐代的統(tǒng)治者都能以太宗君臣為楷模,那么天下就可以長治久安了。 貞觀政要共10卷40篇,因是“隨事載錄,用備勸戒”,所以每篇都有一個中心,每卷大致也有一個中心,如:為君之道、求賢納諫、歷史鑒戒、教戒太子、道德規(guī)范、正身修德、學術(shù)文化、刑法貢賦、征伐安邊、善始慎終,等等。它的總的宗旨是:“詞兼質(zhì)文,義在懲勸,人倫之紀備矣,軍國之政存焉?!必懹^政要一書歷史編撰學上是有獨特的成就的。吳兢是“綴集所聞,參詳舊史”,按照專題分類,記述一朝的歷史。這與所謂起居注、實錄、國史均有所不同。用這種體例寫歷史,在這之前是很少有見的。貞觀政要為唐代以后
60、歷代封建景仰和謳歌,這當然是因為“貞觀盛世”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緣故,同時也和貞觀政要一書在歷史編纂學上的特點及其得以長期流傳分不開的。貞觀政要在史料方面也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這是因為:第一,唐代起居注、實錄、國史,多已不存,貞觀政要是現(xiàn)存記載唐太宗貞觀年間較早的一部史書;第二,吳兢長期擔任史官,可以接觸到實錄、國史和其他重要文獻,他的貞觀政要也因此保存了較多的貞觀年間的重要史實;第三,比貞觀政要晚出的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書所記貞觀年間的史實,有許多方面也都不如貞觀政要詳盡。鑒于上述原因,貞觀政要就成了反映我國唐代貞觀年間歷史的一部及其重要的文獻。在治國方略上,隋書史論也寄寓著作者的現(xià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國際會議及展覽活動宣傳推廣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管道系統(tǒng)安裝服務合同2篇
- 2025年度個人委托新能源儲能技術(shù)投資合同3篇
- 商鋪售后返租合同中的履約保障與爭議解決(2025年版)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玻璃幕墻工程勞務分包及安全評估協(xié)議3篇
- 2025年度氣體滅火系統(tǒng)研發(fā)與生產(chǎn)合作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綠化帶植物病蟲害防治合同3篇
- 2025版壓路機設備翻新改造與租賃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商用機動車買賣合同范本3篇
-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合同(二零二五版)3篇
- 場地委托授權(quán)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qū)中考數(shù)學二診試卷(含答案)
- 項目工地春節(jié)放假安排及安全措施
- 印染廠安全培訓課件
- 紅色主題研學課程設計
- 胸外科手術(shù)圍手術(shù)期處理
- 裝置自動控制的先進性說明
- 《企業(yè)管理課件:團隊管理知識點詳解PPT》
- 移動商務內(nèi)容運營(吳洪貴)任務二 軟文的寫作
- 英語詞匯教學中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 《插畫設計》課程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