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何謂“慎獨之學以先秦儒家文學作品為文本摘要:在先秦儒家諸多文學作品中,“慎其獨無疑乃是其中的一個高頻詞和關(guān)鍵詞。因此先秦儒學又被稱作“慎獨之學。但古往今來,人們對此的認識和理解卻五花八門、并不統(tǒng)一,遂使這個獨門之學至今沉潛書海,湮沒無聞。而本文的用意就在于,通過對先秦儒家傳統(tǒng)和新出土的文學作品中所蘊涵著的“慎獨思想的全面鉤沉與爬梳,藉以說明這一學問的志趣和指歸就在于先秦儒家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中庸之道。關(guān)鍵詞:慎獨禮中道德中庸“慎其獨,可以說是一不小心就可能會在先秦儒家文學作品中撞見的三個字。據(jù)本文統(tǒng)計,其中,?禮記?1中有之、?大學?中有之、?中庸?中有之、?荀子?2中有之,而“馬王堆漢墓
2、帛書以及就在12年前出土的“郭店楚簡?五行篇?之中,那么同樣亦有之;與此同時,在某種意義上講,這個詞也可以說是最能代表著先秦儒學的一個關(guān)鍵詞。例如,梁漱溟先生在其所著?人心與人生?中,便曾作如是說,所謂“儒家之學只是一個慎獨。3于是乎,我們自然會注意到,古往今來,歷代學者無不對此高度重視。而且時至今日,由“慎其獨縮略而來的“慎獨一詞,儼然已成為當下漢語思想研究中的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特別在簡本?五行篇?中,這三個字的先、后兩次重復(fù)出現(xiàn),尤其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廣泛關(guān)注和學者們的極大興趣。于是乎,當下之圍繞于此的林林總總、形形色色的諸多解讀和詮釋,便紛至沓來,接踵而至,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直至今日,并
3、無止息?!吧鳘氈畬W是怎樣的然而,假設(shè)對此作深化觀察和冷靜考慮,就必然會發(fā)現(xiàn),其實,在這一話題的背后,似乎并沒有什么更多也更新奇的東西因為早在顧炎武那里,有關(guān)于此的研究即已被明確稱作“慎獨之學4了;而簡本?五行篇?中曾兩次出現(xiàn)過的所謂“君子慎其獨也一句話,那么亦不過在于說明:它乃是先秦儒學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而已。但是,這個“義終究表達在哪里?而且傳統(tǒng)儒家文學中對此又是怎樣演繹的?以及它與整個先秦儒學之間到底竟是怎樣的一種關(guān)系?迄今為止,學術(shù)界似乎并沒有給出明確而又能令人滿意的答案,也沒有切中肯綮,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問題。此外,眾所周知,古往今來,學者們對這一問題本身的認識和看法,一直都不很一致。于是
4、乎,這便更為我們對這一課題的研究與探究,平添了一層新的價值和意義。對此,本文那么明確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guān)鍵就在于,能否全面、深化而準確地詮釋和解讀所謂“慎其獨的中一個“獨以及所謂“能為一中的這個“一字;并且認為,其中的這個“獨,其實就是孔子之所謂“我叩其兩端而竭焉5的“兩端,這個“一,其實也就是孔子之所謂“吾道一以貫之6的“一。同時,在本文看來,“獨就是“一,而“一也就是“獨,二者既一分為二而又合二為一,而且又都無不代表著“中。至于所謂“慎其獨,假設(shè)我們用孔子的話說,就是所謂“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就是所謂“應(yīng)乎中;假設(shè)用今天的話說,也就是要“叩諸如多與少、誠與欺、善與惡、內(nèi)與外、顯與微等等等等
5、,諸如此類的這樣一些個“兩極、“兩端而用其“中;而假設(shè)用簡文中的話,一言以蔽之,曰:“能為一。而所謂“慎獨之學,概而言之,其所講的大概就是所謂叩兩執(zhí)中、執(zhí)兩用中的道理。例如?中庸?曾載孔子的話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其實,這大概也是因為,當有且只有在多與少、誠與欺、善與惡、內(nèi)與外、顯與微等等等等,諸如此類的這樣一些個“兩極或“兩端之中,才可以真正做到“慎、做到“獨,從而也才可以從根本上真正做到所謂“慎獨;否那么,假如沒有這些個“兩極或“兩端的話,那么,其所謂“慎與“不慎、“獨與“不獨以及所謂“慎獨與“不慎獨,都必將因此而不知所云,無
6、從談起。其實,這大概也就是先秦儒家之所謂一分為二、合二為一,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中庸之道吧?在此應(yīng)當指出的是,正如“慎其獨可以縮略為“慎獨一樣,大概我們也可以將“能為一簡言之作“為一但其根本前提卻是先搞清楚,“其是什么“其?而“一又是什么“一?或者說,為其所“慎的是一個什么“獨以及被其所“為的又是一個什么“一?假如對此不求甚解、不知所云,或者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話,那么,大概也便不能從根本上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而本文對所謂“為一、“慎獨問題的探究和考察,也正是緊緊圍繞于此而不斷切入、打破和展開的;反之,其中的一切,勢必將無從談起。?禮記?:“慎獨在于多少在本文看來,
7、“中是“禮的本質(zhì),而“禮那么是“中的化身,并且它又是“道之具也,是“道乎所道的對象之所在;同時,“道、“中或“中道,更是“禮的本質(zhì)與核心。然而無論是“禮還是“中、無論是“禮之所“制還是“道之所“成及其所“行,都無不在于“德。而且,“道不離“德,“德不離“道,此二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總是統(tǒng)一在一起的其中,“德乃是“道的最終目的,而“道那么是“德的根本手段。于是乎,有“道必有“德,失“德必失“道;“道盛德至善7,“至德必“至道。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道就是“德,“德就是“道;假設(shè)合而言之,那么即為“道德。有鑒于此,首先我們便須再就簡、帛以外儒家其他傳統(tǒng)文學中之所能見到的有關(guān)“慎其獨的文字重新作一
8、番切身的審視和省察。于是乎,我們注意到,?禮記禮器?中之所謂“慎其獨思想,亦無不是以“禮這一獨特的視角為切入點和打破口的:孔子曰:“禮不可不省也。禮不同:不豐不殺,此之謂也。蓋言稱也。禮之以多為貴者,以其外心者也。德發(fā)揚、詡?cè)f物,大理物博,如此那么得不以多為貴乎?故君子樂其發(fā)也。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nèi)心者也。德產(chǎn)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那么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古之圣人,內(nèi)之為尊,外之為樂;少之為貴,多之為美。是故先王之制禮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稱也。由此可見,?禮記?中的這一段文字雖以“禮為出發(fā)點,但其落腳點,卻同樣在于“道德,即所謂“禮之“道,或者所謂“
9、禮之“德。孔子曰:“禮不可不省也。其何故哉?曰:“禮不同。何以不同?“不豐不殺,此之謂也。蓋言稱也;換句話說,“禮之所以與眾不同,其實就在于其不豐不殺、不多不少,無過不及、恰到好處。但又何以言之?曰:以“德為據(jù),一分為二:自心外而論,“禮之“德以多為貴,多多益善,“故君子樂其發(fā)也;就心內(nèi)而言,“禮之“德又以少為貴,少那么精微,“德產(chǎn)之致也。據(jù)?論語?中載,“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8這里孔子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此外,?禮記?亦曰:“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樂至那么無怨,禮至那么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9而這里所講的,其實也是這個意思。正所謂“
10、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是故君子慎其獨也。這里之所謂“慎,在本文看來,似當作“順解。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坤部?曰:“慎,假借為順。?荀子?曰:“請布基,慎圣人10,楊倞注云:“慎讀為順;?墨子?曰:“天之意不可不慎也11,而孫詒讓之閑詁亦云:“慎與順同,上下文屢云順天意;?逸周書度訓?曰:“和非中不立,中非禮不慎,孫詒讓斠補道:“慎當讀為順,順慎音相近。與此同時,這里的“順,又是一個在空間上必然指向“兩端的概念;否那么,便不成其為“順。而這里的“其亦當指謂“禮。也就是說,其實這里所“慎的,只是一個“禮之“獨。至于“獨,如前所述,其本身也同樣是一個在空間上必然要指向“兩端的思想理念,如可與不可、適
11、與莫、是與非等等但在這里,它卻專指“禮的“兩端,即禮之多與禮之少。而這里之所謂“慎其獨,從外表上看來,其意思那么不過在于說明,“禮既不可以多又不可以少這樣一個道理,正所謂“先王之制禮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稱也;但從根本上說,它卻是通過叩禮之多與少這一特殊的兩端以說明先秦儒家不多不少、無過不及、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它似乎可以說是“至道,同時亦似乎可以說是“至德,而且又是“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的“至道與“至德。?大學?、?中庸?:“慎獨在于誠欺與隱顯假如說?禮記?中之所謂“慎其獨里包含的“中道思想只是表達在所謂“多與“少之上的話,那么在?大學?里之所謂“慎其獨中所反映的這樣一種
12、思想,那么似乎又分別表達在所謂“誠與“欺、“善與“不善、“中與“外以及所謂“君子與“小人之間關(guān)于這一點,即使在?大學?短短僅有1756字的內(nèi)容中,其所表達的也是十清楚顯、突出和到位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那么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在?大學?的作者看來,所謂“中道思想就在于,能否在所謂“誠與“欺、“善與“不善以及“中與“外之間,實在做到“慎其獨也。同樣道理,我們知道,即使?中庸?中的這一思想,似乎也同樣在于所謂“道與“非道、“隱與“顯之
13、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在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學?開篇中的這樣三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三句話可以說是開宗明義、先聲奪人,僅寥寥數(shù)語,便在總體上將整個“大學之道和盤托出,囊括凈驚也許正因如此,它才最終被后人概而言之為“三綱領(lǐng)而其意思,那么不過是說,所謂“大學之道,就在于“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其實這里無疑已毫不掩飾地將“明明德作為“三綱領(lǐng)的第一綱領(lǐng)或最低綱領(lǐng)并藉以說明,所謂“大學之道首先就在于“德從外表上看,“三綱領(lǐng)雖平鋪直敘、單捭復(fù)闔
14、,雖都指向于“道并且指向于“德;但在思想意境上,似乎卻并不平列:其中,“親民又明顯在“明明德之上,于是乎便可以說是第二條綱領(lǐng)或中間綱領(lǐng);至于“止于至善那么更在“親民之上,于是乎亦可以說是第三條綱領(lǐng)或最高綱領(lǐng)。換言之,所謂“大學之道,至善而止矣。而且在“三綱領(lǐng)之間,似乎又存在著這樣一種遞進式的邏輯關(guān)系,即“明明德而“親民,“親民而“止于至善,亦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而且在總體上,“三綱領(lǐng)中所說的都是“德或者“善,但其最高綱領(lǐng)卻是其中的“最大的德與“最高的善;或者說是“至德與“至善而所謂“至德與“至善,在本文看來,大概就是所謂“中庸??鬃釉唬骸爸杏怪疄榈乱玻渲烈雍?,民鮮久矣12;其又曰:“回之
15、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那么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13。因此所謂“止于至善,大概也就是“止于中庸;而所謂“大學之道,“至善而止矣,意即所謂“大學之道,至于“中庸而止矣既如此,那么上述之所謂“最低綱領(lǐng)與“最高綱領(lǐng),似乎便不難理解了。但在第二條綱領(lǐng)或中間綱領(lǐng)之所謂“親民以及在所謂“三綱領(lǐng)間的上述邏輯關(guān)系問題上,后人卻存在著較大的分歧總的來說,其中大致又有如下兩種理解:一種便是用孟子之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14釋之,并藉以表達先秦儒家之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物之意,而且這一理解本身,似乎是頗具想象力的;而另一種那么是以朱熹為代表的所謂“新民之說。譬如,其所著?大學章句?
16、中便有云:“程子曰:親,當作新。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這種解釋,在本文看來,亦似乎不無道理但其中的問題卻是,我們還是沒有從根本上真正搞清楚其“新在何處?或者說,“新的道理到底又表達在哪里?那么我們又何以知其“新的真正意涵呢?這大概并不需要冥思苦想,妄自揣度因為?大學?中對此并沒有模糊其辭,而且其中如下一段話,無疑更為我們?nèi)娼议_了此間的全部奧秘:?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
17、所止??梢匀硕蝗瑛B乎??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盡管在這段話中并沒有所謂“慎其獨此等明顯的字眼,然而為其所講的無疑卻又是“慎其獨這樣一個道理;而且所謂“新的道理,假設(shè)依本文之所見,大概就蘊藏在這一特別的思想理念之中。這正如徐梵澄先生在其所著?老子臆解?中所曾說到的,“求以致簡潔粗淺之文字,解明書中之義理,恰如其分,適可而止,而且在徐先生看來,“而自來口義、語錄、講章之類,一發(fā)議論,策鋒便起,徒快語言,羌無實義這番話說得可謂暢快淋漓,而今天的我們正可以此來不斷校正自己。上述引文首先征引了?湯之盤銘?、?康誥?和?詩
18、經(jīng)?中有關(guān)于“新的文字,緊接著突如其來的就是這樣一句清楚帶有總結(jié)性的話語:“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由此可見,這里所謂“新,就在于“無所不用其極;或者說,就在于“慎其獨也如上所述,“獨就是“兩端或“兩極;而“慎其獨,也就是叩其“兩端或“兩極而用其中。于是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句話,意思就是說,假設(shè)有一天可以做到“中庸的話,那么,就天天努力去做“中庸,而且,要一直這樣做下去。至于所謂“作新民,其意思也就是說,要立志于做一個“中庸之人;而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其意思是說,周朝雖是一個古老的國家,但其命、其性或者其道,卻“監(jiān)于二代,在于“中庸,在于其“兩端或者“兩極。因此君子無處不用其“極
19、,無處不用其“中庸,或者說無處不追求著“至德、“至善與完美的止境。?荀子?:“慎獨在于仁義此外,在?荀子?等先秦儒家傳統(tǒng)文學作品之中,亦同樣明確內(nèi)含和包蘊著所謂“慎其獨這樣的思想文字:君子養(yǎng)心莫擅長誠。致誠那么無它事矣,惟仁之為守,惟義之為行。誠心守仁那么形,形那么神,神那么能化矣;誠心行義那么理,理那么明,明那么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致其誠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那么不獨,不獨那么不形,不形那么雖作于心、見于色、出于言,民猶假設(shè)未從也;雖從必疑。天地為大
20、矣,不誠那么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那么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那么疏;君上為尊矣,不誠那么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操之那么得之,舍之那么失之;操而得之那么輕,輕那么獨行,獨行而不舍,那么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那么化矣15。?荀子?中的話似乎總是如此之長;然而,依本文之所見,在這段話中,最為關(guān)鍵的,卻仍然是其中之所謂“不誠那么不獨,不獨那么不形一語。而楊倞那么亦曾在此語之后,這樣明確解釋道:“不能慎其獨,故其德亦不能形見于外;而俞樾那么更明確認為:上文云:“致誠那么無他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所謂獨者,即無他事之謂。唯仁、唯義,故無他事,無
21、他事是謂獨,故曰:“不誠那么不獨,不獨那么不形。言不能老實,那么不能專一于內(nèi),不能專一那么不能形見于外。楊氏未達獨字之旨,故所解均未得也16。這一重要訓詁,對于我們完好而準確地理解“慎其獨的真正意涵,應(yīng)當說至為關(guān)鍵。很顯然,“慎其獨當是一個極具概括性的范疇:“獨的前提是“誠,在未“獨之前,要“致其誠,即“誠那么獨,“不誠那么不獨,“致誠那么無他事矣;而在已“獨之后,就要“慎其獨,即“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而“慎獨所能到達的效果,那么是特立獨行,不依傍于他物,即所謂“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吧鳘毜谋举|(zhì),在于所謂“順命;而“慎獨所要到達的境界,那么是所謂“天德。其中,“誠又是處理好林林總
22、總、形形色色復(fù)雜關(guān)系并藉以獲得人格尊嚴的基石?!吧鞴倘槐匾?,而“獨那么又不斷要求落實到詳細行為,所謂“操之那么得之,舍之那么失之;操而得之那么輕,輕那么獨行,獨行而不舍,那么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那么化矣?!吧骶褪恰绊?,是認真的態(tài)度和方法;而“誠那么既是“慎的根本出發(fā)點,同時又是“慎的最終落腳點這正所謂“不誠那么不獨。在這個意義上說,所謂“慎其獨也就是要“慎其誠;與此同時,所謂“誠,又并不是無根的、空泛的、沒有邊界或者沒有著落的,其最終又總是要詳細地落實到“不獨那么不形的“獨字之上的;也就是說,所謂“慎其獨,其實就是要在“致其誠這一最為根本的前提之下,去“順應(yīng)那個“獨、“慎重那個“獨
23、、“守妝那個“獨以及“操心那個“獨也就是要叩兩執(zhí)中,執(zhí)兩用中。由此可見,所謂“慎其獨者,已然不是再要求額外地增加其他任何什么別的、新的負擔;恰恰相反,它乃是不講條件、不假外求,率由本真、輕裝前進,其目的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應(yīng)當說是極強的而這一切,正有如孔子之所謂:“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那么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同時,這一切,亦正有如顧炎武本人之所理解的那樣:“顏子體此,故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此慎獨之學也?;刂疄槿艘玻瑩窈踔杏?;夫亦擇之于斯而已,是以不遷怒、不貳過茍其知之,那么擴而充之矣17。而且,非僅如此,“茍其知之,依本文之所見,當不僅可以“擴而充之,而且似亦可以推而廣之矣
24、;而所謂“能為一,在本文看來,假設(shè)能如此,那么其亦可以同樣因此而“能為多矣!這正所謂百通即一通、一通而百通,亦所謂百得即一得、一得而百得,而人世間之真正所謂“道理者,那么豈非亦在乎此間哉?而且,“蕩蕩乎其有以殊于世也18?而這一切,實際上,亦正有如王念孫之所言,“?禮器?、?中庸?、?大學?、?荀子?之慎獨,其義一而已矣19。信哉斯言!既如此,那么毋遑他論矣;換句話說,所謂“先秦儒學,究其實,不過乃“慎獨二字而已。此外,難道還有其他可以言說的嗎?簡、帛?五行篇?:“慎獨在于始終非僅如此,即使在簡、帛?五行篇?中,所謂“慎其獨一詞,除了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義而外,其實亦似乎并無他義只不過因在特定
25、的不同語境之下而使其“兩端的詳細指向不盡一樣而已。這正有如?禮記?之于多少、?大學?之于誠欺、?中庸?之于顯隱以及?荀子?之于仁義罷了。譬如,簡本?五行篇?中便有云:“淑人君子,其儀一兮。能為一,然后能為君子。君子慎其獨也?!罢巴ゼ?,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獨也。君子之為善也,有與始,有與終也;君子之為德也,有與始,有與終也。由此看來,所謂“慎其獨又在于“始與“終。又如帛本?五行篇?中那么亦云:“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宜一兮。能為一,然后能為君子。君子慎其獨也。由此可見,所謂“慎其獨胥在于“能為一。帛本?五行說?對此曾這樣解釋道:“淑人君子,其宜一兮,言淑人者也。
26、宜者,義也。言其所行之義之一心也?!澳転橐?,然后能為君子。能為一者,言能以多為一。以多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為一也。“君子慎其獨。慎其獨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獨;獨,然后一。一也者,夫五夫為一心也,然后德之。一也,乃德也。德猶天者,天乃德已“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绖;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夫喪正绖修領(lǐng)而衰殺矣。言至內(nèi)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謂獨;獨也者,舍體也。在此,我們注意到,簡、帛?五行篇?中,都曾征引或者部分征引了?詩經(jīng)?中“鸤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20這一詩句。對此,陸璣嘗有言曰:“鸤鳩有均一之德,飼其子旦從上而下、暮從上而下,平均如一。21意思是
27、說,“鸤鳩即杜鵑或者布谷這種鳥具有“均一之德。同時?說苑?中亦曾征引過這一詩句并用以說明“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以事一君22的道理。然而,此何意?對此,晏嬰曾作如是說:“嬰聞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順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順焉。23由此可見,這句話以及上一段詩句的意思不過是說,淑人君子宜當尊重個性、心無旁騖,有始有終、始終如一,以一心而事一君、三君乃至于百君,而不是聽憑著自己的個性隨著所事君主的更易而變化。這大概也就叫做“順或者叫做“慎以及叫做“均一、“能為一或者“慎其獨吧?所謂“獨者,一也;反之,假設(shè)以三心而事一君或者說以百心而事一君,大概便不是什么“順而宜相應(yīng)地呼之曰:“不順或者說“逆。
28、?易系辭上?云:“天之所助者,順也;孟子亦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24。由此可見,所謂“不順或者說“逆,在古人那里,無疑乃是最要不得的。于是乎,我們注意到,簡、帛二文,在征引過這一詩句后,緊接著便都作如是說:“能為一,然后能為君子。君子慎其獨也其中,又當屬?五行說?對此解釋得最為詳細:問:什么是“能為一?曰:“能以多為一;什么是“能以多為一?曰:假設(shè)能以“仁、“義、“禮、“智、“圣此五者,那么其即“能為一;什么是“慎其獨?曰:假設(shè)舍此“五者同時而又順用其心,那么其就是“獨,“獨然后就是“一。換言之,所謂“慎其獨,實際上,就是所謂“能為一;或者說,“一就是“獨,而“獨就是“一,絕無僅有,獨一無二
29、在這一問題上,中國古人的立場和態(tài)度是非常堅決的,其原那么性是極強的,而且其間似乎已沒有半點兒商量的余地。那么,又如何才能從根本上真正得到這個“能為一中的這個珍貴的“一呢?曰:合此“五者為“一心,然后便能得到了。而且這個“一,就是“德,并且所謂“德與“天,從根本上說,又是一致的;換句話說,“德就是“天,而“天就是“德;假設(shè)合而言之,那么即為“天德。與此同時,我們知道,所謂“德,其實也是“道,而“道也就是“德;假設(shè)合而言之,那么即為“道德。而且這個所謂的“天德,其實就是“道德,就是先秦儒家之既能以“多為“一同時而又能以“一為“多的“中庸之道或者“中庸之德它有始有終,始終如一,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對
30、簡、帛二文中之所謂“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一句,?五行說?中亦同樣給予了這樣一段十清楚確的解釋:“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言至也。差池者,言不在衰绖;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夫喪正绖修領(lǐng)而衰殺矣。言至內(nèi)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謂獨;獨也者,舍體也。而其意思那么不過是說,“獨在于中而不在于外;不在于“衰绖而在于“言至和“至哀。至于所謂“獨也者,舍體也一句話,如前所述,其意思亦不過是說,“獨就是“中;也就是說,假設(shè)不舍外表和內(nèi)心這個“二體,那么其便無以見其“獨;與此同時,也便無以突出和彰顯其所謂“中矣!至于上述簡文中的最后一句“君子之為善也,有與始,有與終也;君子之為德也,有與始,有與終也其意思那么亦不
31、過在說,君子之為善也,當在于有始有終;而君子之為德也,亦在于有始有終這是因為,“德就是“善、“善就是“德;其中,“德是最低的“善,而“善又是最大的“德,是“至善、“至道或者“至德??鬃釉唬骸爸杏怪疄榈乱玻渲烈雍?,民鮮久矣。于是乎,我們便知道,這個“至善、“至道或者“至德,大概也就是所謂“中庸吧?否那么,它又為何有如“中庸一樣,如此地難能可貴,如此地被儒家推崇備至,登峰造極,無以復(fù)加,而且又如此地讓人有始無終,難以持續(xù)?總之,其實正是因為“能為一,然后能為君子的緣故吧,“故君子慎其獨也;同時,大概也正是因為“君子慎其獨也,于是“君子之為善也,有與始,有與終也;君子之為德也,有與始,有與終也,“是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一認識應(yīng)當說是極為辯證的,而且也應(yīng)當說是根本符合一般思想開展的內(nèi)在邏輯的。難怪乎,曾子在?論語?中要作是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25。那么,何謂“民德??荀子儒效?中有云:“以從俗為善,以貨財為寶,以養(yǎng)生為己至道,是民德也。由此可見,所謂“民德,就在于“從俗、“貨財和“養(yǎng)生,而且尤其是其中的“養(yǎng)生有別于“善和“寶,乃是所謂“至道。難怪乎?莊子?中要專門設(shè)有?養(yǎng)生主?一篇。在曾子看來,如欲使“從俗、“貨財和“養(yǎng)生這一“民德“歸厚的話,就要“慎終追遠;換句話說,只有“慎終追遠只有做到“慎獨,才能最終使“民德歸厚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企業(yè)員工疫情防控演練方案
- 拋光塊產(chǎn)品供應(yīng)鏈分析
- 安全令牌加密裝置產(chǎn)業(yè)規(guī)劃專項研究報告
- 室內(nèi)裝潢墻面抹灰施工方案
- 風力發(fā)電場施工揚塵防治方案
- 線上零售豬肉供貨方案分析
- 揚聲器箱產(chǎn)業(yè)運行及前景預(yù)測報告
- 醫(yī)用燈市場發(fā)展預(yù)測和趨勢分析
- 河流治理綜合施工方案
- 多專業(yè)團隊合作下的處方調(diào)配制度
- 耕地保護交流發(fā)言【六篇】
- 中國文化概論-第11章-中國古代史學
- 租房合同電子版下載(標準版)
- 成人氧氣吸入療法護理標準解讀
- 6.1-質(zhì)量管理體系要求-“6.1應(yīng)對風險和機遇的措施”條文理解與實施指導材料(雷澤佳編制-2023)
- 農(nóng)田無償代耕代種合同范本
- 教育從看見孩子開始
- 廣東星海音樂廳交響樂大廳的聲學設(shè)計2023
- 血透醫(yī)師崗位職責
- 商會規(guī)章制度完整版
- TD-T 1048-2016 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技術(shù)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