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jīng)典選讀-重點句翻譯解析_第1頁
國學經(jīng)典選讀-重點句翻譯解析_第2頁
國學經(jīng)典選讀-重點句翻譯解析_第3頁
國學經(jīng)典選讀-重點句翻譯解析_第4頁
國學經(jīng)典選讀-重點句翻譯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P27 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 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注釋: 有子:孔子的同學,名如、字有子;為人:作為一個人; 弟:悌也,指敬重兄長; 犯上:冒犯上級、長輩; 作亂:即興忤逆之事;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 的倒裝,否定句賓語前置; 務(wù)本:務(wù),努力追求;本,根本; 道:道路;翻譯:有子說:“ 做人孝順父母、敬重兄長,卻喜愛冒犯上級和長輩,這是很少見的;不喜愛冒犯 上級和長輩,但卻喜愛作亂的人,從來沒有過;君子應(yīng)努力從根本做起,根本確立了,修養(yǎng) 的道路也就確立了;孝順父母,敬重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吧!解析:強調(diào)孝悌為

2、“ 仁” 之根本,認為一個人只有從孝敬父母、敬重兄長做起,才能達到“ 仁” 的 美好德行,因此要培育仁德,必需從孝悌入手;P28 子曰:“ 弟子,入就孝,出就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就以學文;”注釋: 弟:孝悌; 謹:言語敬重;翻譯:孔子說:“ 作為年輕人,無論在家仍是出門都要敬重父母、敬重兄長,說話敬重而真誠,廣 泛地友愛大眾,靠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仍有余力,就去學習文化學問;”解析:要求弟子孝敬父母,友愛兄長,仁愛大眾并努力學習;P30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 可也;未如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 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

3、:“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注釋:何如:怎么樣;(君子的自我修養(yǎng))猶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詩經(jīng) 衛(wèi)風 淇奧篇;其意思是:加工象牙,切了仍要磋,使其更加平滑;猶如加工玉石,琢了仍要磨,使其更加細膩; 賜:子貢名,孔子對同學都稱其名; 往:過去的事情;翻譯:子貢說:“ 貧困而能不諂媚,富有而能不驕橫,怎么樣?” 孔子說:“ 可以了;但是仍不如雖貧困卻樂于道德的完善,富有而又愛好禮節(jié)的人;” 子貢說:“ 詩經(jīng)上說:要不斷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致就是您說的意思吧?” 孔子說:“ 賜呀,我可以開頭同你談?wù)撛娊?jīng)了,你已經(jīng)能從我已經(jīng)講過的話中領(lǐng)悟到我仍沒有說到的意思了;”解析:提倡貧

4、而樂道,富而好禮;P32 子曰:“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注釋: 道:同“ 導”,治理,引導; 齊:整齊,約束,劃一; 免:免罪,免刑,免禍; 恥:廉恥之心; 格:歸服,靠近;翻譯:孔子說:“ 用政令法規(guī)來引導老百姓,用刑罰制裁來使老百姓的行為整齊劃一,老百姓只要免于法律的懲處, 就不會有恥辱感;用道德引導老百姓,用禮節(jié)禮儀約束老百姓的行為而使之符合規(guī)范,老百姓就會從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恥辱感,并且加以改正;解析:德治禮治相協(xié)作, 結(jié)果優(yōu)于法治; 只用政策和刑罰來治理人民,只能管治人們的行為而不能管治其內(nèi)心, 這時人們只會想方設(shè)法地躲避制裁,而心中毫無恥辱感;

5、而德治和禮治就能真正從根本上使人改正和悔過;P38 子曰:“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注釋: 喻:曉喻,明白,懂得;翻譯:孔子說:“ 君子看重的是道義,小人看重的是利益;”解析:主見君子重義; (此條有多解,可以不拘泥,多查閱資料;)P39 子曰:“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注釋: 游:離家出游,主要指游學,游宦; 方:方向,方位;翻譯:孔子說:“ 父母在世的時候, 不到遠方求學或做官; (肯定要) 外出遠行, 必需有肯定的方位; ”解析:這是古人行孝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當然,對此內(nèi)容不能僵化地懂得;不論是古人仍是今人,離開父母進展都是一件難以防止的事,但常常與父母聯(lián)系, 告知他們自己的情形

6、,讓他們放心,同時盡量多抽時間陪陪父母,卻是每一個子女應(yīng)盡的孝道;P39 子曰:“ 父母之年,不行不知也;一就以喜,一就以懼;”注釋: 懼:憂懼,擔憂;翻譯:孔子說:“ 父母的年齡,不能不時刻記在心中;一來是為父母已有的年壽感到興奮,二來為父母年壽的逝去感到懼怕;”解析:由于時間消逝, 父母在世間的時日一每天在削減,能與我們相伴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當高興和懼怕相伴, 這種沖突的心情,是每一個孝子都會感受到的;只有感受到這種心情,才會時刻提示自己珍愛與父母相伴的時間,準時行孝;P40 宰予晝寢; 子曰:“ 朽木不行雕也, 糞土之墻不行枵也!于予與何誅?”子曰:“ 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

7、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注釋: 宰予:即宰我,孔子弟子; 枵:本指用灰泥抹墻的工具,這里用作動詞,指粉刷墻壁; 誅:聲討,職責,批判; 是:代詞,這,此;翻譯:宰予大白天睡覺;孔子說:“ 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糞土的墻面不堪涂抹!對于宰予這樣的人,仍有什么好批判的呢?” 又說:“ 起初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就信任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說的話卻仍要觀看他的行為;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轉(zhuǎn)變;”解析:提倡不僅要聽其言,仍要觀其行;P40 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 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是以謂之 文也;”注釋:孔文子:魏國的執(zhí)政上卿;姓孔,名圉,字仲叔,“ 文”

8、 是謚號, “ 子” 是對他的尊稱;恥:意動用法,以 為恥;翻譯:子貢問:“ 孔圉的(謚號)為什么被稱作文呢?” 孔子說:“ 他機靈敏捷而愛好學習,不以向他人請教為恥辱,這就是他可以得到文這個謚號的緣由;”解析:文者,學問也;一個人只要能勤學好問,那么長此以往,肯定能成為有學問之人;這是孔子 的觀點;由此可見,對于有沒有學問,孔子不是簡潔從結(jié)果來看的,而是更看重過程;從結(jié) 果來看,人的年壽有限,所面對的時勢也不同,有時終其一生也不能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但只要他整個一生都在為這個目標努力,哪怕最終沒有實現(xiàn),也是值得確定的;P43 子曰:“ 質(zhì)勝文就野,文勝質(zhì)就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注釋: 質(zhì)

9、:純樸、淳樸的內(nèi)容,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 文:文采,華麗的裝飾,外在的禮儀; 史:這里指言辭華麗,浮夸虛飾; 彬彬:有禮貌,協(xié)作恰當;翻譯:孔子說:“ (一個人) 內(nèi)在的淳樸多于外在的文采,就未免顯得粗野;假如外在的文采多于內(nèi)”在的淳樸,又難免顯得虛浮,文采和淳樸協(xié)作適當,然后才能成為君子;解析:強調(diào)文質(zhì)彬彬(協(xié)作恰當),才能成為君子; (此條有多解,可上網(wǎng)查閱;)P44 子貢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 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注釋: 堯舜:傳奇中的上古兩位賢明君王; ?。簱鷳n,犯難; 能近

10、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推己及人;近,指切近的生活,自身;譬,打比方;翻譯:子貢說:“ 假如有人廣泛地施予百姓,又能救助大眾,怎么樣?可以稱之為仁嗎?”孔子說:“ 這哪里是仁,簡直是圣啊!堯和舜都擔憂做不到這些!其實仁就是,自己想要立身而幫忙別人立身,自己想通達而幫忙他人通達;能夠從眼前的情形聯(lián)想到他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實現(xiàn)仁德的方法了;”解析:我們許多人都和子貢一樣,把仁懂得為“ 博施廣濟”,因此覺得遙不行及;其實正如孔子所 說,博施廣濟是圣人才能達到的狀態(tài),對于我們一般人來說,只要從身邊做起,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就可以一步步地通向仁了;P46 子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

11、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注釋:飯:名詞作動詞,吃;(醫(yī)同學都懂)肱:胳膊上從肩到肘的部分,也泛稱胳膊;枕:名詞作動詞,枕著,當枕頭;翻譯:孔子說:“ 吃粗糧,喝清水,彎曲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其中了;做不正值的事情而謀取 的富貴,于我來說,猶如天上的浮云;”解析:以自我為例,提倡安貧樂道;也說明白“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P48 子曰:“ 興于詩 ,立于禮,成于樂; ”注釋: 興:興起,勃發(fā),鼓勵;翻譯:孔子說:“ 用詩經(jīng)鼓勵心智,用禮儀作為立足的根本,用音樂來完善道德修養(yǎng);”解析:提出詩、禮、樂的重要性;(有許多學術(shù)論文對此有深刻探討,可上網(wǎng)查閱;)P57 曾子曰:“ 君子以

12、文會友,以友輔仁;”翻譯:曾子說:“ 君子以講習詩書文章來結(jié)交伴侶,用伴侶來幫忙培育自己的仁德;” 對于“ 以友輔仁” 有兩層含義,既有借助伴侶幫助自身修養(yǎng)仁德的意思,也有友善理敬的對待一切人, 包括嚴格批判或猛烈反對自己的人,都以友善仁愛的態(tài)度對待之,而不是當成壞人,惡人毀傷之;這種“ 友” 的態(tài)度,對仁德的養(yǎng)成是有幫助作用的;解析: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友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 己,以表心態(tài);P57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就不達;見小利,就大事不成;”注釋: 莒父:魯國的城邑名;翻譯:子夏在莒父做行政長官,問處理政治的道理;

13、孔子說:“ 不要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求速 成,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貪圖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解析:此章強調(diào)為政所必需防止的兩大問題,即急于求成和貪圖小利;急于求成, 事情反而不能達到目的;貪圖小利,就不能成就大的事業(yè);P60 或曰:“ 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注釋: 德:恩惠,恩德; 怨:怨恨,仇怨;翻譯:有的人說:“ 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么樣?” 孔子說: “ 那拿什么來回報恩德呢?用公正正直 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解析:此章的關(guān)鍵在于弄清三個概念:以德報怨、以直報怨和以德報德;以德報怨者,簡潔讓我們 聯(lián)想起佛教中的“ 以身飼虎”,它是建立在

14、原罪基礎(chǔ)上的一種自我犧牲和忍讓的精神;在儒 家理念中,這種思想并不行?。灰粊?它不符合人性,是一種虛偽的表現(xiàn);二來,假如對怨 者報以德, 那么對德者該如何呢?假如毫無分別,就既不公正, 也不合理; 所以儒家反對 “ 以 德報怨” ,主見“ 以直報怨”,也就是以公正正直之道對待怨者,既不夾雜私怨,也不過于忍 讓;而“ 以德報德” 就是用恩德回報恩德,這種回報是不計厚薄的;P61 子貢問為仁;子曰: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 者;”注釋: 善:使動用法,使 完善; 利:使動用法,使 精良;翻譯:子貢問如何實行仁德;孔子說:“ 工匠想要讓他的事情完善,必需先使

15、他的工具精良;居住 在一個國家,就要尊奉有賢德的大夫,友愛那些有仁德的讀書人;”解析:工匠做工與思想品德的修養(yǎng)從表面上看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但實質(zhì)上卻有相通的道理;論語集解引孔安國的注解說:“ 工以利器為助,人以賢友為助;” 常言說得好: “ 磨刀不誤砍柴工” ;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來就能得心應(yīng)手,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思想品德修養(yǎng)也是一樣;挑選品德高尚的人交往,與他們做伴侶, 受他們的影響熏陶,潛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域和道德修養(yǎng)就會在無形中得到提升;P62 子曰:“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就遠怨矣;”注釋: 躬自:自身,自己; 厚:這里指厚責,重責;翻譯:孔子說:“ 多多反省自己而

16、少要求別人,就可以遠離怨恨了;”解析:與人相處的一條重要原就,即多反省自己,少要求他人和批判他人,這樣才能少一點埋怨,少一點被埋怨; 許多時候我們怨天尤人,不是由于別人真的對不起我們,而是由于我們對別人有太多的要求; 相反,假如我們凡事多要求自己而少要求他人,而別人也就不會由于我們的無理埋怨而怨恨我們了;P65 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埋怨了,孔子曰:“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注釋: 諒:誠信,懇切; 便辟:習慣于裝模作樣,內(nèi)心并無真誠;善柔:善于阿諛奉承; 便佞:習慣于花言巧語;翻譯:孔子說:“ 有益的伴侶有三種,有害的伴侶有三種;正直的伴侶,

17、誠懇守信的伴侶,見多識廣的伴侶, 是有益的;工于假裝討好的伴侶,友,是有害的; ”解析:善于曲柔逢迎的伴侶,善于言辭能說會道的朋此句表面上是講交友之道,其實也是為人之道;由于人以類聚,要交怎樣的伴侶,自己也應(yīng)該是怎樣的人;P68 子曰:“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注釋: 邇:近;翻譯:孔子說:“ 同學們?yōu)楹尾粚W習詩經(jīng)呢.詩經(jīng)可以興發(fā)情感,可以懂得博觀天地,可以懂得和別人相處,可以抒發(fā)心中的怨恨;從近處講,可以懂得怎樣侍奉父母,從遠處講,可 以懂得如何事奉君主,而且仍能多熟悉草木鳥獸的名稱;”解析:興觀群怨, 來自孔子對詩社會

18、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對詩的美學作用和社會訓練作用的深刻認識,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學批判史的源頭;此句說明白詩歌觀賞的心理特點與詩歌藝術(shù)的社會作用;P69 子夏曰:“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注釋: 厲:莊重不茍;翻譯:子夏說:“ 君子有三種變化:遠遠看過去是一副特別莊重的樣子,接近之后又很溫順,聽他說話又特別莊重不茍; ”解析:為什么君子會有三種變化呢?是君子善變嗎?不是的;是由于不同時空不同境遇下的正確狀態(tài)是不一樣的; 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時中;時中就是要將隨時權(quán)變和恪守中道結(jié)合起來,在不同時候依據(jù)不憐憫形挑選最合理的應(yīng)對方案;在這里, 君子遠遠望過去之所以莊重,是因為君子對自己要

19、求嚴格、一絲不茍; 而接近之后覺得很溫順,是由于君子待人親切溫順;而聽其爭論問題又特別嚴格,是由于君子做人做事堅持原就,義正而辭嚴; 一般認為這段話是子夏描述他的老師孔子的,因此后人也常用這段話來形容自己的老師;P205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注釋 : 斯:這; 惡已:惡,丑;已,通“ 矣”; 形:相顯現(xiàn); 傾:相依附; 音聲:合奏為音,單奏為聲; 前后相隨:前后由相互對立而產(chǎn)生次序,前隨后,后隨前; 圣人:

20、指統(tǒng)治者;處,執(zhí)行;事,政事; 作:興起,發(fā)生,制造; 有:占有; 為:作為;. 恃:依仗;翻譯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由于有惡的存在;有和無相互轉(zhuǎn)化,難和易對立相成,長和短相互顯現(xiàn),高和下相互依附,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相互接隨;因此圣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政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chuàng)始,有所施為,功,所以功勞不會失去;解析 :但不以其為依仗,功成業(yè)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集中鮮明的表達了老子樸實的辯證法思想;他通過日常的社會現(xiàn)象與自然現(xiàn)象,闡述了世間萬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關(guān)系,論說了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

21、律,確認了對立統(tǒng)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就;處于沖突對立的客觀世界,人們應(yīng)當如何對待呢?老人提出了“ 無為”的觀點;此處所講的“ 無為” 不是無所作為,隨心所欲,而是要以辯證法的原就指導人們的社會生活,幫忙人們查找順應(yīng)自然、遵循事物客觀進展的規(guī)律;他以圣人為例,教誨人們要有所作為,但不是強作妄為;P208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注釋 : 上:最; 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于眾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幾:接近; 淵:沉靜、深沉; 與:施予; 正:政; 時:有利的時機; 尤:過失;翻譯 :最善的人似乎水一樣

22、;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處善于挑選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待人善于真誠相愛,說話善于真實懇切,為政善于有效治理,處事善于敏捷應(yīng)變,行動善于把握時機;由于他不爭,所以沒有怨恨;解析 :老子第一用水性來比如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行像水那樣,一是柔, 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 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yīng)當具有這種心態(tài)與行為,不但做有利于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仍情愿去眾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情愿做別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 能盡其所能地奉獻自己的力氣去幫忙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 善利萬物

23、而不爭” 的聞名思想;P210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注釋 : 五色:指青、黃、赤、白、黑;此指顏色多樣; 五音:指宮、商、角、徵、羽;這里指多種多樣的音樂聲; 聾:比如聽覺不靈敏,分不清五音;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這里指多種多樣的美味; 爽:意思是味覺失靈,生了口?。还糯?爽為口病的專用名詞; 馳騁:馬縱橫奔跑;畋:本意為打獵,這里引申為打獵之地;狂:瘋; 妨:損害,迫害; 為腹不為目:只求溫飽安靜,而不為盡情聲色之娛;腹 在這里代表一種樸實安靜的生活方式; 目代表一種巧偽多欲的生活方式;去彼

24、取此: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彼 指為目 的生活; 此 指為腹 的生活;翻譯 :繽紛的顏色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diào)使人聽覺失靈;豐富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盡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fā)狂; 稀有的寶貝使人行為不軌;因此,圣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趕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解析 :老子認為圣人不應(yīng)貪欲奢移、盡情聲色,是揭露和勸誡, 也是嚴正警告;我們今日在進展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應(yīng)重視精神文明的進展,反對物欲橫流引起的精神腐蝕;(也有認為老子所謂“ 為腹不為目”的說法, 是把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文明對立起來,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種表現(xiàn),即只要給人們溫飽的生活就可以了,這是完全

25、的文化否定論;)P21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釋 :物:指道;混:渾然,指原始,渾樸的狀態(tài);寂寥:無聲音、無形體;獨立而不改:形容“ 道” 的獨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確定性;周行:循環(huán)運行;不殆,不息之意;天地母:一作“ 天下母”;母,指“ 道”,天地萬物由“ 道” 而產(chǎn)生,故稱“ 母”大:形容“ 道” 是無邊無際的、力氣無窮的; 逝:指“ 道” 的運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狀態(tài); 反:一

26、作“ 返”;意為返回到原點,返回到原狀; 人亦大:一作“ 王亦大”,意為人乃萬物之靈,與天地并立而為三才;. 域中:天地之間;. 道法自然:道取法自然,遵循自然規(guī)律;翻譯 :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勢成以前就已經(jīng)存在;它無聲無形,安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huán)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把它叫做“ 道”,將就給它起個名字叫做“ 大”;它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舒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所取法的是地, 地所取法的是天,天取法的是 “ 道” ,“ 道”所取法的是自然,也

27、就是自己如此的狀態(tài);解析 :“ 有物混成”,用以說明“ 道” 是渾樸狀態(tài)的,它是圓滿和諧的整體,并非由不同因素組合而成的;“ 道” 無聲無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環(huán)運行不息,是產(chǎn)生天地萬物之“ 母”;“ 道” 是一個確定體;現(xiàn)實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對而存在的,而唯有“ 道” 是獨一無二的,所以“ 道” 是“ 獨立而不改” 的;“ 道” 、“ 人” 、“ 天” 、“ 地” 這四個存在, “ 道” 是第一位的;它不會隨著變動運轉(zhuǎn)而消失;它經(jīng)過變動運轉(zhuǎn)又回到原始狀態(tài),這個狀態(tài)就是事物得以產(chǎn)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P222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注釋 : 反:“ 返” ,循環(huán)往復

28、,自然界日月運行,春夏秋冬的交替,都是往來循環(huán),老子認為這就是道的運動;一說意為相反,對立面; 有:指有形質(zhì),天地;這里的有與一章中“ 出名萬物之母” 的有相同;但不是有無相生的“ 有” 字;無:指道; 這里的無與一章中的“ 無名天地之始”的“ 無” 相同;但不同于“ 有無相生”的“ 無” ;此處的“ 無” 指超現(xiàn)實世界的形上之道;翻譯 :循環(huán)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地,有形的天地產(chǎn)生于無形的道;解析 :道的作用是微妙、脆弱的;天下的萬物產(chǎn)生于有形的天此章講“ 道” 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和“ 道” 產(chǎn)生天下萬物的作用方式; 反者道之動,即“ 道” 是不斷從本根動身而向?qū)α⒚孢\行,最終又復歸本根,

29、如此周而 復始、循環(huán)往復地運行的;萬物由“ 道” 而生,因此萬物的運行也遵循這一規(guī)律; 弱者道之用,即“ 道” 對萬物的作用是脆弱的,沒有外力壓迫的感覺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即天下萬物都來自于“ 道”,是“ 道” 由無形質(zhì)的狀態(tài)落實到有形質(zhì)的過程;P222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 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 死,吾將以為教父;注釋 : 一:道就是一; 道是確定無偶的, 說文“ 唯始太初, 道之于一, 造分天地, 化成萬物” ;“ 道” ; 二:指陰陽二氣;“ 道” 的本

30、身包含著對立的兩方面;陰陽二氣所含育的統(tǒng)一體即是 因此,對立著的雙方都包含在“ 一” 中; 三:即是由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沖突沖突所產(chǎn)生的第三者,進而生成萬物;指和氣; 負陰而抱陽:背陰而向陽; 沖氣以為和:沖,沖突、交融;此句意為陰陽二氣相互沖突交和而成為勻稱和諧狀態(tài),從而形成新的統(tǒng)一體(和氣); 孤:孤獨;寡:寡德;不谷:不善;這些都是古時候君主用以自稱的謙詞; 教父:父,有的學者說明為“ 始”,有的說明為“ 本”,有的說明為“ 法規(guī)”;有根本和 指導思想的意思;翻譯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生和氣,萬物在這種狀態(tài)中產(chǎn)生;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相互激蕩而

31、成和氣;人們最厭惡的就是“ 孤”、“ 寡” 、“ 不谷” ,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假如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誨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主旨:我也這樣去教誨別人;強暴的人死無其所;我此章前半部分講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老子說到“ 一”、“ 二” 、“ 三” ,乃是指“ 道” 創(chuàng)生 萬物的過程;另一段話是警誡王公要以賤為本、以下為基;道家思想并非是后世誤會的“ 消極無為”,而是更宏觀、更客觀的世界觀、人生觀;道法自 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規(guī)律產(chǎn)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進展趨勢(需求);不要主觀的 態(tài)度去看待,由于越在意越適得其反;道家的文

32、化冷靜而客觀;P223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可鯋郾卮筚M 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可以長期;注釋 : 身:指生命;貨,指財寶;亡:失去;病,有害; 費:耗費; 知足不辱:今本沒有“ 故” 字,據(jù)帛書補之;翻譯 :名譽和生命, 哪一樣離我們更靠近呢?生命和財寶,哪一樣更為珍貴?得到和失去(名利),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于積斂財寶, 必定會遭致更為慘 重的缺失;所以說,懂得滿意,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見危急;這樣才 可以保持住長期的平安;解析 :此章為老子宣揚的人生觀,人要貴生重己,對待名利要適可而止,知足知樂,這樣才可以避

33、免遇到危難;反之,為名利奮不顧身,爭名逐利,就必定會落得身敗名裂之可悲下場;P224 大成如缺,其用不弊;大盈如沖,其用不窮;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辯如訥;躁勝寒,靜 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注釋 :大成:最為完滿的東西;,指君主;弊:衰敗,衰竭;沖:虛,空虛;屈:曲;訥:言語遲鈍;清凈:無欲無為;正,通“ 政”翻譯 :最完滿的東西, 似乎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久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似乎是空虛一 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似乎有彎曲一樣;最敏捷的東西,似乎最 笨拙的;最杰出的辯才,似乎不善言辭一樣;活動戰(zhàn)勝冰冷,靜止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 作為天下的君主;解析 :說明萬事萬

34、物都是一個沖突的統(tǒng)一體,其相反的兩方面相互對立 這一章闡釋老子的辯證法,又相輔相成;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狀態(tài);而當一種狀態(tài)進展到極致的時候, 它所出現(xiàn)出來的往往是與本質(zhì)截然相反的狀態(tài);除此之外, 相反的兩個方面又是相互制衡的,如躁動可以御寒,安靜可以耐熱;因此,正確的生存法就不是努力轉(zhuǎn)變事 物的狀態(tài),而是清靜無為、順其自然;P228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 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 我無為而民 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注釋 : 正:正值,此處指無為、清凈之道; 奇:奇巧,神秘; ?。褐卫?; 忌諱:禁忌、避諱; 滋:長,更加;昏,亂; 伎:通“ 技”; 章:彰顯; 自化:自我感化,服從;翻譯 :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 神秘的方法去用兵,這種無為的思想從而來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這種情形呢?依據(jù)就在于此:天下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