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瀨舟》之三重主題-手足情深、無欲知足與安樂死_第1頁
論《高瀨舟》之三重主題-手足情深、無欲知足與安樂死_第2頁
論《高瀨舟》之三重主題-手足情深、無欲知足與安樂死_第3頁
論《高瀨舟》之三重主題-手足情深、無欲知足與安樂死_第4頁
論《高瀨舟》之三重主題-手足情深、無欲知足與安樂死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 論高瀨舟之三重主題手足情深、無欲知足與安樂死論文導讀:高瀨舟是日本近代文學大師森鷗外(18621922)的代表作之一。森鷗外早年留學德國,接受了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洗禮,回國后憑借作品舞姬(1890)確立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通過喜助這段獨白,我們可清楚地看到喜助無欲知足的性格特征。前面在論述無欲知足時,筆者曾提及鷗外在高瀨舟緣起中指出的兩大問題,其一是財產觀念(上文已論及),其二就是這里將要論述的成全(幫助)因瀕臨死亡而受苦之人一死的問題,即安樂死問題。綜觀全文,作者通過高瀨舟這一小說,巧妙地表現(xiàn)出了手足情深、無欲知足、安樂死三大主題,作者在小說中塑造的主人公喜助可以說是一個善的化身,正因為其

2、對弟弟深深的手足情,他才會不忍看弟弟痛苦,而幫助弟弟赴死,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無欲知足的喜助無疑是一個統(tǒng)治階級的馴服工具,這是與作為一名高級官吏的森鷗外的社會地位、階級立場和思想局限性分不開的。關鍵詞:高瀨舟,森鷗外,手足情深,無欲知足,安樂死 高瀨舟是日本近代文學大師森鷗外(18621922)的代表作之一。森鷗外早年留學德國,接受了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洗禮,回國后憑借作品舞姬(1890)確立了其在日本文壇的地位。之后,他又接連創(chuàng)作了許多象青年、雁等反映日本現(xiàn)代青年人追求自由獨立主題的優(yōu)秀小說。與夏目漱石一起被稱為日本明治文壇反自然主義文學的雙雄。他在親歷明治天皇駕崩、乃木希典大將夫婦殉死后,放棄了反

3、映社會現(xiàn)實題材的文學創(chuàng)作,轉向了歷史小說。高瀨舟就是其中之一,它于1916年發(fā)表在中央公論上。 關于森鷗外的歷史小說,如他自己所述,有尊重歷史與脫離歷史兩種類型,他認為前者即為最大限度忠實于歷史,讓人物在當時的歷史時代中活動,作者自身的見解觀點要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持這種態(tài)度進行創(chuàng)作,作者自身就會埋沒于歷史中。與此相對,后者則是借用歷史、抒發(fā)己見,以達到能從歷史人物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人性的目的。取材于神澤貞干翁草中有關流放罪犯故事的高瀨舟就是鷗外典型的脫離歷史之作。 在高瀨舟中,作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日本德川幕府時代,京都的罪犯一旦被判流放罪,都要坐高瀨舟繞道去大阪。負責押解的京都衙門的解差經常在船上

4、聽到一些傷心之事,而產生憐憫之心。有一次,船上上了一個因殺死弟弟被判流放的犯人喜助。他與其他的流放罪犯不同,從他的臉上絲毫看不出悲凄懺悔之意。解差大惑不解,問其緣由,才知詳情。他此前一直為生計所苦,食不果腹。入獄后,他的境況卻有了改變。不僅一日三餐有保證,而且對他來說,還吃得相當不錯。并且按照自古以來的慣例,在被流放之時,還賞賜給他二百文銅錢。他一生未曾有過這么多錢,所以想以此作為在流放之地做生意的本錢。故無比喜悅。此罪犯曾與其弟在西陣織布廠受雇,日薪微薄,無法糊口度日。一日,他發(fā)現(xiàn)其弟終因不堪忍受而自殺,雖未死,但已不可救治,因不忍心看其受苦,再加上弟弟一再請求,便助其一臂之力,成全其一死。

5、因而獲罪,被流放孤島。那么,通過這樣一篇小說,作家要告訴世人什么呢?即小說的主題到底是什么呢?以下筆者想從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手足情深 從作品主人公喜助對解差莊兵衛(wèi)問話的回答中我們可以得知喜助從小就沒了父母雙親,一直是與其弟相依為命、共同生活的。二人長大后也盡一切可能不分離,互相幫助、一起勞作。在其弟得病無法工作后,生活愈發(fā)艱難,但喜助對其弟仍不離不棄,用他一個人微薄的收入支撐兩個人的生活,其弟一直對此抱歉,不忍拖累其兄,終于有一天趁喜助不在家割斷氣管自殺了,但因未刺中要害,并沒有死,喜助回到家,看到其弟實在痛苦,又加之其弟哀求,終于答應幫助其弟赴死。從這些描寫我們可以體會到一份深深的手足

6、情,沒有這份情,二人不會始終不離不棄;沒有這份情,喜助的弟弟不會去自殺;沒有這份情,喜助更不會做出幫助其弟自殺的舉動,也正由于一切都是出于這份手足情,才會有喜助后來被判流放時在船上的那份篤定與問心無愧。所以可以說這份濃濃的手足情是貫穿喜助殺弟事件始終的。這個主題的提出不僅是引出作者要表達的第三個主題的關鍵,對于人際關系淡薄的今天更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二、無欲知足 森鷗外在高瀨舟緣起中很明確地提到:他讀此故事(翁草中關于流放罪犯的故事),覺得其中包含兩大問題。其一是財產觀念。未曾有錢之人有錢時之喜悅,與錢的多少無關。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一旦有錢,就會想多多益善。而高瀨舟中的喜助被判流放后卻不感

7、悲傷,當莊兵衛(wèi)問其緣由時,他解釋說:別人被流放感到難過悲戚,是因為他們在世上生活得很寬裕,而他不同,從小居無定所、食不果腹,飽嘗了生活的艱辛,所以什么苦他都可以吃。他身體看上去雖有些弱,但從未生過病,因此他相信,被流放孤島后,不論干什么活兒,身體都能吃得消。他感激官府還賞賜他二百文錢,入獄前,盡管他拼命工作,還是終日為一日三餐犯愁,更別談有什么積蓄。而如今他不但三餐飲食無憂,還可以把二百文錢用作在島上工作、經營的本錢。通過喜助這段獨白,我們可清楚地看到喜助無欲知足的性格特征。接著作者為進一步突出這個主題,還通過對莊兵衛(wèi)內心活動的剖析加以烘托。莊兵衛(wèi)覺得,他縱然從官府拿俸祿,在經濟上喜助無法跟他

8、相比,但他未曾有過知足感。這主要是由于他沒有喜助那樣的心境。他偶爾也因擔心自己被免職、生大病而發(fā)愁。他隱約感到,人的一生都是在患得患失。真正做到無欲知足的只有眼前的喜助。可以說,莊兵衛(wèi)的內心剖白,更鮮明地反映出了小說的主題。即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喜助之所以入獄后能三餐無憂、能得到二百文錢,他就已感到幸福,作者認為是因為喜助的無欲知足。那么作者在小說中真的是為提倡無欲知足而提倡無欲知足的嗎?作者的用意真正何在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分析。 1對世間普通人:眾所周知,森鷗外當時已就任陸軍軍醫(yī)總監(jiān)、陸軍省醫(yī)務局局長(軍醫(yī)最高職位),他的社會地位是相當高的,處在高位上的鷗外,因為不想從這樣一個人

9、生舞臺上下來,當然就會希望維持一個安定的社會,所以他通過小說,教化普通民眾,不應該有欲望,要知足,要安于現(xiàn)狀,這樣才能體味到幸福。論文參考網(wǎng)。同時,鷗外也鼓勵民眾在某一范圍內的奮斗進取,因此在高瀨舟中喜助會有用二百文錢作為本錢進行生活的想法、念頭,即在不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情況下,鷗外也是鼓勵支持普通民眾在有限的條件、環(huán)境下改善自己生活的。 2對自身:森鷗外于大正5年(1916)4月,55歲時進入預備役,這對于一生立志要出人頭地、揚名天下的鷗外來說雖談不上是種打擊,但也不是什么好滋味的事情,而高瀨舟的寫作時期,與入預備役時間上相當接近,所以當時鷗外對于入預備役一事不可能完全不知曉,他應該已經有了某種

10、精神、心理上的準備。因此在高瀨舟中所表現(xiàn)出的無欲知足,也可以認為是鷗外對自身的一種安慰,即告訴說服自己不該有太多欲望,無欲知足也是一種幸福啊。 三、安樂死 前面在論述無欲知足時,筆者曾提及鷗外在高瀨舟緣起中指出的兩大問題,其一是財產觀念(上文已論及),其二就是這里將要論述的成全(幫助)因瀕臨死亡而受苦之人一死的問題,即安樂死問題。 當勞累了一天的喜助,為患病不能工作的弟弟買來食物等回到家時,看見弟弟伏在被子上,周圍布滿血跡,喜助嚇得丟掉手里的東西,急忙上前問弟弟怎么啦。弟弟抬起從兩頰到下顎流滿血的臉,看著他,卻說不出話來。每次喘氣,只是發(fā)出呲呲的聲音。弟弟好不容易用右手撐住床,微微起身,左手緊

11、緊地摁住下顎以下的地方終于費勁地說道:對不起,請原諒我。我已經病入膏肓,想一死了之,好讓哥哥生活得輕松些。原以為割斷氣管會馬上死的,可是從那里只是漏氣,并沒死。想深深地往里捅就會死,于是竭盡全力往里摁,卻滑向了一邊。論文參考網(wǎng)。好象刀刃沒有卷,你幫我拔出來,我就會死的。我現(xiàn)在說話都很難受,請幫幫我。喜助并沒有聽從,打算叫醫(yī)生來救治,可弟弟露出哀怨的眼光,又一次用左手緊緊摁住喉部說:醫(yī)生來了又能如何?啊,好痛苦,快幫我拔出來,求你了。在弟弟的哀求和可怕的目光逼視下,喜助不忍再看他為此受罪,只好無奈地服從,弟弟的眼睛立刻變得明朗而愉快了,作者通過這一系列細節(jié)的描寫把安樂死的主題揭示了出來,在這里作

12、者強調:一方面,弟弟的病已無法救治,而且又用(剃須)刀片割斷了氣管,即便叫來醫(yī)生,也無濟于事;另一方面,弟弟反復請求喜助幫他一死,讓他從痛苦中徹底解脫。論文參考網(wǎng)。而作為從小相依為命的哥哥喜助,正是出于前面提到的濃濃的手足情,不忍再看著弟弟受苦,所以成全了弟弟一死。這完全觸及到了安樂死問題的實質。時至今日,安樂死仍是一個頗有爭議、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因為安樂死不僅是一個人的生死問題,它還涉及道德、倫理、法律等諸多問題,自古以來的道德觀認為尊重生命是最重要的,所以即使受苦,也應盡可能保障和延長人的生命。但作為醫(yī)生的鷗外卻顯然是傾向于安樂死的,他認為讓那些因瀕臨死亡而痛苦著的人們盡可能無痛苦地死去,也是救人于苦難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對人的尊嚴的尊重,更是出于一種對親人、手足的愛。所以小說中他煞費苦心地安排了那么多細節(jié)描寫,此外更是在結尾處借莊兵衛(wèi)注這一人物鮮明地表達了他的看法。 綜觀全文,作者通過高瀨舟這一小說,巧妙地表現(xiàn)出了手足情深、無欲知足、安樂死三大主題,作者在小說中塑造的主人公喜助可以說是一個善的化身,正因為其對弟弟深深的手足情,他才會不忍看弟弟痛苦,而幫助弟弟赴死,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無欲知足的喜助無疑是一個統(tǒng)治階級的馴服工具,這是與作為一名高級官吏的森鷗外的社會地位、階級立場和思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