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傳統(tǒng)灌溉工程及技術-傳承和發(fā)展摘要:中國興修灌溉工程的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工程技術經驗。 文章認為我國人民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的傳統(tǒng)灌溉工程類型,如引水渠道、陂塘堰 壩、陂渠串聯(lián)、燈垸、井灌、御咸蓄淡等在現(xiàn)今皆得到了繼承。傳統(tǒng)的灌渠工 程技術、塘堰和開發(fā)地下水工程技術、燈田和海塘工程等許多卓越技術在現(xiàn)今 也得到傳承和發(fā)揚。在闡述以上事實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總結了傳統(tǒng)工程及技 術繼承的特征、要點,及改造利用的途徑與意義。關鍵詞:灌溉技術傳統(tǒng)繼承中國興修灌溉工程的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創(chuàng)造了多種灌溉工程類 型,之后不斷發(fā)展,積累了許多工程技術經驗。宋元明清時期傳統(tǒng)工程技術已 達成熟的程度。進入20
2、世紀,引入西方的水工技術,到現(xiàn)今水工技術日新月 異,應用了許多高新科技,在這種狀況下,傳統(tǒng)灌溉工程技術還有其一席之地 嗎?回答應該是肯定的。因為任何事物的發(fā)展皆有繼承性和否定性兩個方面, 對傳統(tǒng)技術我們要加以揚棄,吸收傳統(tǒng)技術合理的,還有生命力的東西,用新 的技術加以改造出新,這樣的技術可能更適合于中國的國情。事實也是如此。 在此就傳統(tǒng)灌溉工程及技術在現(xiàn)今的傳承和發(fā)展狀況作較系統(tǒng)的論述。一、傳統(tǒng)灌溉工程類型在現(xiàn)今的傳承中國國土廣袤,地形地貌多樣,氣候變化萬千。既有逶迤起伏的丘陵山 地,又有一望無際的平原;既有壯闊的高原,又有緩坦的盆地;既有西部內陸 干旱半干旱區(qū),又有東部季風濕潤區(qū)。為適應各地
3、水文、地理等自然條件的復 雜性,古代人民創(chuàng)制了多種多樣的灌溉工程類型,如引水渠道、陂塘堰壩、陂 渠串聯(lián)、燈垸、井泉、坎兒井、御咸蓄淡等工程類型,這些工程類型在現(xiàn)今皆 得到了繼承??梢哉f,我國當今的灌溉工程類型基本是古代創(chuàng)造而傳承下來 的。引水渠道主要修建于北方平原地區(qū)。北方平原面積廣大,因干旱少雨,河 流密度不大,古代往往修建長距離的引用河水的灌渠工程。渠首處如河中水位 過低不能滿足自流入渠流量要求,則建攔河壩抬高水位引水;如河中水位和流 量能滿足灌區(qū)要求,則采用無壩引水型式。有壩引水最早的有戰(zhàn)國初在今山西 太原晉水上筑壩建的智伯渠,及在今河北臨漳建的漳水十二渠。無壩引水有公 元前256 25
4、1年間在今四川灌縣建的都江堰等。又因北方含沙量大的河流多, 我國很早就引多沙河流進行淤灌和放淤,做到同時利用水、沙資源,既灌溉作 物,又改良鹽堿地。漳水十二渠和公元前 246年興建的關中鄭國渠皆引渾水灌 溉,把大片鹽堿地改良成了沃田。建國以后,有壩引水和無壩引水灌渠發(fā)展很 快,如陜西省,截至2000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積達144.93萬公頃(主要為 渠灌),新疆省干、支、斗、農四級渠道長 30多萬公里1。在利用多泥沙 河流的水沙資源方面,建國以后成就很大,還打破了自明清以后不敢引用黃河 下游水的“禁區(qū)”,進行引黃淤灌和放淤。目前,黃河下游已建成各類引黃灌 區(qū)100多處,灌溉面積達到3000萬畝
5、,每年引用黃河水量100多億立方米,利 用黃河水沙放淤改土 300多萬畝,發(fā)展水稻田120多萬畝,使鹽堿沙荒地變成 了良田2。陂塘堰壩主要建于南方山丘區(qū)。南方丘陵山區(qū),雨量充沛,但水流容易流 失,干旱是農業(yè)生產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為此,古代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創(chuàng)造 了多種類型的陂塘堰壩蓄水工程,起到滯洪蓄水的目的。有在溪流上筑壩攔蓄 水流的灌溉工程,稱之為“堰”、“壩”、“陂”、“埸”等;有在平地鑿 池,或在谷口及高地水所匯歸處筑堤,就地潴蓄雨水的,稱之為“塘”或“譚。又平原地帶筑壩攔蓄水的工程現(xiàn)稱為平原水庫,利用天然山丘間的溝谷洼地蓄水的工程現(xiàn)稱為山谷水庫。大型陂塘工程以公元前600年左右楚國在
6、淮南修建的芍陂為最早,兩漢時漢中、南陽、汝南地區(qū)陂塘工程很是發(fā)達,著 名的山谷水庫有馬仁陂,平原水庫有六門陂、鴻隙陂等。東漢時進一步向南方 發(fā)展,浙江紹興的鑒湖、余杭的南湖工程規(guī)模都很大。之后三國孫吳在江蘇旬 容興修赤山湖,西晉建丹陽練湖和新豐塘等。當時能因地制宜規(guī)劃布置陂塘, 巧妙地利用地形興建平原水庫或山谷水庫,布設堤壩、水門和溢流設施,形成 完整的蓄水工程體系。還創(chuàng)造了陂渠串聯(lián)工程類型,以對水資源更充分地加以 調節(jié)利用,增加灌溉面積,提高灌溉保證率。建國后南方山丘地區(qū)大量興建陂 塘堰壩工程。如1952年僅四川內江地區(qū)就累計新修和整修堰塘 5萬多口。因平 塘占地多,工程量大,總蓄水量不多,
7、為此當?shù)胤e極想法改進技術。1953年9月西南水利局組織基點工作組前往長壽縣,經查勘,在葛蘭場不遠名叫“鎖口 丘”的地方,修建了當?shù)氐谝豢?“山灣塘”。該地形肚子大,出口小,上面有 較大集雨面積,下面耕地可自流灌溉。于是利用三面高一面低的地形,在低的 一面修筑土壩,長40米,高3米,形成堰塘。此土方與蓄水的比例為 1: 10, 比平塘1: 1提高10倍效益。此后四川省水利廳將長壽縣修筑山灣塘的經驗向 全省介紹。到1954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級“示范塘” 1293 口。1955年,”示 范塘”迅速發(fā)展到17796 口。到1985年,全省已有山灣塘61.11萬口,可蓄水 261769萬立方米,有效灌溉
8、面積 715.48萬畝3。陂渠串聯(lián)工程古代多建于淮河、漢水流域,工程布置多樣 4 o這種工程 類型建國后稱之為長藤結瓜式灌溉系統(tǒng)。工程主要在南方丘陵山區(qū)修建,規(guī)模 從小型發(fā)展到大型,從小網聯(lián)成大網,從開發(fā)小河流到利用大河流,從一個河 系發(fā)展到與幾個河系相連。如安徽洲史杭灌區(qū),自 1958年至1982年,在淮河 水系的濟河、史河及長江水系的杭埠河的上游建成佛子嶺、響洪甸、磨子潭、 梅山、龍河口 5座大型水庫,這些水庫成為多首制渠首,又沿崗巒起伏的分水 嶺修建總干渠2條,干渠13條,以及分干渠和支渠358條,溝通了數(shù)條大河, 灌區(qū)內修建中型水庫23座,小型水庫1100多座,連同塘壩21萬多口,以控
9、制 灌區(qū)內的地面徑流,灌區(qū)內流域之間水資源通過庫塘和渠道可得到調配,使安 徽的六安、霍丘、壽縣、舒城、合肥等 11縣市和河南的固始、商城等縣的廣闊 丘陵和平原900多萬畝農田受益5。燈垸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江平原、湖區(qū)、下游三角洲及濱海地區(qū)。 這些地區(qū)地勢平衍,河湖密布,土地肥沃,水土資源豐裕,但易被水淹,沮掰 下濕,極大地影響農業(yè)生產的進行。唐宋后,大力開河筑燈,排水御洪,興建 獨具一格的水網燈田工程,把即濕的“涂泥”之地,建成富饒的魚米之鄉(xiāng)。如 太湖平原唐后期至五代時已建成規(guī)整的塘浦燈田水利系統(tǒng)。鄱陽湖區(qū)唐代已興 修較大規(guī)模的防洪堤防工程,至清光緒六年(1880),鄱陽湖濱南昌、新建、
10、 星子、九江、都昌、波陽、余干、進賢八縣共有燈堤 591所。建國以來,太湖平原繼續(xù)加強浚河筑燈工作,完善水網燈田系統(tǒng)。鄱陽湖區(qū)新建和整修了燈堤501座,堤線長2500公里,保障農田500萬畝,能抗御21.71米( 1983年最高湖水位)的湖泊洪水位;湖區(qū)原有易澇面積 330萬畝,經治理,使200多萬畝 農田達到五年一遇以上的抗?jié)硺藴剩贿€初步形成了一個大中小,蓄引提相結合 的水利灌溉系統(tǒng),使湖區(qū)農田的有效灌溉率達到80犯上6。2007-04-29鑿井提取地下水灌溉,在地表水缺乏的北方地區(qū)很是重要。我國新石器時 期已開始浚泉鑿井,春秋戰(zhàn)國時在園圃中鑿井灌溉已較普遍,之后不斷發(fā)展, 到明清時期華北平
11、原已形成大范圍的井灌區(qū),水井型式多樣。20世紀50年代,廣大農村用于灌溉的水井大部分仍為土井,如華北平原建國初期有各種土 井200多萬眼。20世紀60年代以后,灌溉土井漸被機井所代替。進入 80年代 以來,個體戶承包和聯(lián)戶經營責任制的發(fā)展,使得各種土井又發(fā)展起來。據(jù) 1982年調查,僅天津、河北滄州、衡水等地區(qū)就有各種土井幾十萬眼。如滄州 青縣,1982年有真空井6100眼,人工手壓井2000眼,各種大口 土磚井 5000 眼;南皮縣有手壓真空井4500眼,機帶真空井4054眼,磚井358眼7 。土 井主要開發(fā)淺層潛水,潛水埋藏淺,雨水易滲入補給。而機井開采的是深層地 下水,靠自然補給時間長。
12、目前華北地區(qū)的京、津、河北省、河南省北部、山 西省中東部已形成聯(lián)成一片的大范圍的地下水漏斗區(qū),這是過量開采深層地下 水,補給不易產生的重大問題。而開采淺層潛水一般不會引起地下水漏斗區(qū)。 又淺井開采潛水后,降低了地下水位,有利于防止土壤返鹽,改良鹽堿地的效 果顯著。開采潛水井淺,技術較為簡易,所費資金不多,農戶可自行管理應 用,經濟上支出節(jié)省,適于小農經營。止匕外,古代新疆吐魯番、哈密等地開鑿獨特的引取地下潛水的坎兒井,東 南沿海防御海潮襲擊的海塘工程,及其他御咸蓄淡工程類型在現(xiàn)今也都得到了 繼承和發(fā)展。二、傳統(tǒng)灌渠工程技術的繼承和發(fā)展我國古代灌溉工程技術是我國人民在實踐中自行創(chuàng)造的,適應了各地
13、的自 然地理條件,因地制宜,類型多樣,內容非常豐富,不少工程技術在現(xiàn)今得到 了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灌渠工程技術的繼承和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一些方面:如建國后都江 堰灌區(qū)認真總結了興建無壩引水灌渠的傳統(tǒng)技術和傳統(tǒng)施工技術經驗,使這些 技術更加發(fā)揚光大。水利部和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曾組織人員對溢流過水土壩 的傳統(tǒng)技術進行研究和推廣,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又渠道防滲技術各地多利用 當?shù)夭牧习l(fā)展傳統(tǒng)技術。傳統(tǒng)淤灌和放淤技術在繼承的基礎上也得到很大提 高。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建于戰(zhàn)國后期,是聞名于世的渠首為無壩引水的工 程,在長期的歲修管理中,積累了豐富的引水、防洪和排沙技術經驗8 o而防御洪水和清除泥沙是世界水利學
14、界公認的兩大技術難題,都江堰卻破解了這 些難題,創(chuàng)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其技術經驗在多方面得到了繼承。一是 灌區(qū)各分水口廣泛利用魚嘴分水分沙,布置旁側溢流堰(飛沙堰)泄洪排沙。 如1962年修建的錦水河分水工程,在蒲陽河石壩子引水處,先在河中心修筑魚 嘴,將蒲陽河分成左支清白江,右支錦水河,汛期蒲陽河洪水流量為8001200米3/秒,錦水河可分洪300400米3/秒,而錦水河分干渠只能進 50米3/秒,多余的水量則由設在魚嘴以下 600米的溢流堰泄回清白江,其工程布局 與都江堰渠首工程的格局很相似。二是利用彎道環(huán)流原理,把進水口設在河道 的凹岸,引取清水。都江堰渠首這種布置方式在灌區(qū)得到廣泛
15、的應用。如 1962 年所建募水河引水工程,引水比很小,采用無壩引水方式,修筑了弧形導水 堤,形成較穩(wěn)定的凹岸,在凹岸頂點稍下游處建進水閘,推移質沿主河槽左側 凸岸排往下游,進水口一直沒有被淤。四川省當今修建的無壩引水灌渠是很多 的,具工程技術深受都江堰無壩引水工程技術的影響。如果河道的水位和水量 不能滿足灌區(qū)引水要求,則需要建閘壩抬高水位或形成水庫取水。傳統(tǒng)技術所 筑的壩一般為土石壩、堆石壩和砌石壩。1949年建國后,在水利水電事業(yè)建設 中,壩工建設有很大發(fā)展,到1990年已經修建82900多座水壩,在這些大壩 中,土石壩占絕大多數(shù)。已建的 2680多座30米以上的高、中壩(壩的用途包 括引
16、水、蓄水、發(fā)電等),土石壩約占 80%砌石壩約占14%混凝土壩約占 5%9。采用土石壩可以利用當?shù)夭牧?,?jié)省工程量,這是我國最早修建,并 得到廣泛應用的壩型,目前在中低壩中仍大量采用土石壩,說明傳統(tǒng)壩工得到 較多的繼承和發(fā)展,特別是對過水土壩的研究和應用,成績較大,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 壩工技術持久的生命力。在今湖北省荊門市北部的仙居河上,有一座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的趙 家閘灰土護面過水土壩10。該壩由當?shù)剜l(xiāng)民修建,建成100多年來,經歷 無數(shù)次洪水過流,1935年壩頂過流水深達3.9米,竟未被沖毀,大壩至今依然 完好,能使兩岸3000畝農田受益。趙家閘壩高8米,壩頂長47米,基礎為板 狀砂巖,壩
17、身由粘土夯筑,外包1米厚灰土夯筑層。這種由夯實粘土外包灰土 保護層作為河道滾水壩的獨特建筑方式,國外從未見有報導。除趙家閘外,百 余年前興修的過水土壩還有湖北荊門黃鮑閘,此閘建于 1859年,壩高5米, 1935年大水堰頂水深達3.9米,未沖毀,至今仍安全運行。止匕外,山西平遙梅 槐頭、黎基壩等也是過水土壩,這些壩都較低,只有 5-10米高。受古老過水土壩的啟示,1958年,清華大學應屆畢業(yè)生組成過水土壩設計 組,對過水土壩進行不透水面板的試驗,肯定了這種壩型的優(yōu)點,還提出修建 時要注意的技術要求。1975年8月,河南發(fā)生暴雨,使50年代治淮工程建成 的兩座水庫一一板橋和石漫灘土壩漫頂。于是土
18、壩過水問題被再度提起。水利 水電科學研究院對許多省市進行土壩過水的調查,發(fā)現(xiàn)1958年后不少地方按消華大學的辦法修建的過水土壩,經多年洪水考驗,運用良好。從 1975年起,吉 林、安徽還修建了瀝青材料護面的過水土壩。1980年10月,水利部委托吉林省召開土壩過水經驗交流會,將各地經驗進行交流。1983年水利水電科學院在室內試驗的基礎上,先后在山西省嵐縣上明水庫和內蒙古東勝市武家溝建成兩 處灰土水泥土過水土壩,經歷數(shù)年風化凍融和幾次較大洪水的考驗,工程完好 無損,節(jié)省工程造價1/3以上??梢?,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的灰土溢流壩具有很大的 現(xiàn)實意義。據(jù)了解,國內已建成的各類壩中,90%Z上是土壩,而其中66
19、峨有泄洪建筑物。因此,讓土壩的一部分過水,或在已建成土壩上加修溢洪道,也 是很現(xiàn)實的課題。故而傳統(tǒng)的過水土壩工程技術仍有發(fā)揚之必要。傳統(tǒng)施工技術以寧夏引黃灌區(qū)的草土工程(俗稱“堤壩”、“卷堤”)和 都江堰的柑槎、竹籠、干砌卵石等工程最具特色。寧夏引黃灌區(qū),在 1960年青 銅峽樞紐建成以前,均為無壩引水,灌區(qū)普遍使用草土筑壩。如春季歲修,用 草土封堵渠口,再進行修浚;用草土修筑渠河護岸,及橋、涵、閘、斗和護 坡;修筑臨時性的攔水壩等工程。元代寧夏水工修筑堤工已很出名11。灌區(qū)千百年來,草土工程一直應用于各種渠道工程。它具有就地取材,造價低, 技術簡便,施工快,穩(wěn)定和防滲漏性好,抗震性強,對基礎
20、清理要求不高,及 拆除容易等優(yōu)點。建國以來,寧夏引黃灌區(qū)的草土工程,在各地大型水利水電 圍堰工程上相繼使用。如1956年修筑甘肅省蘭州市供水廠,具進水口黃河圍堰 工程首次使用草土工。之后,劉家峽、鹽鍋峽、青銅峽、三盛公、陜西省石泉 石門電廠漢江進水口圍堰、浙江省黃壇口電站護坦圍堰,1979年援非洲建馬里電站護坦圍堰等,都取得了成功,且費用省,進度快。之后,人們對這一傳統(tǒng) 技術經驗系統(tǒng)地進行了總結12。2007-04-29都江堰灌區(qū)歷年維修管理都采用傳統(tǒng)的相槎13、竹籠14、干砌卵 石、樁工15、羊圈16 等施工技術。它們的優(yōu)點主要能就地取材,技術 簡易,施工方便,投資節(jié)省。一般應用于截流分水、
21、筑堰護岸、搶險堵口、整 治河道、維修渠道、保護橋閘堤堰等工程17 o目前都江堰灌區(qū)歲修截流工 程仍用傳統(tǒng)的截流方法,用的是鳥槎、竹籠、卵石和黃泥。歲修時內江架設嗎 槎后,截流合龍只需40多分鐘。這種截流方法人們認為是一種生態(tài)型的截流技 術,無機械的噪雜聲,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而且經濟、合理、安全。渠道加以防滲措施可減少渠水的滲漏損失,提高渠道有效利用系數(shù),這在 水資源缺乏的北方尤其重要。傳統(tǒng)渠道防滲技術措施主要有夯土、砌石、砌 磚、鋪灰土、鋪草皮等,這些防滲措施就地取材,施工簡便,經濟實用(比混 凝土、塑料薄膜、瀝青材料襯砌省費用),防滲效果也顯著18,各地多有應用,并不斷改進技術。灌渠
22、還采用地下輸水管道,這種設施具有節(jié)水和省地的優(yōu)點。早在 3000多 年前的殷商時代,城市中已鋪設地下陶水管道,這在安陽殷墟、鄭州洛達廟商 代遺址中皆有發(fā)現(xiàn)。元代王禎農書農器圖譜集之十三所載陰溝,即行水 暗渠也,是一種用磚砌的暗渠。山西省一些城鎮(zhèn)幾百年前的陶管下水道一直使 用至今。20世紀60年代,山西翼城縣利民灌區(qū)試驗用陶管修建灌溉輸水工 程,但未能成功運行。1974年山西臨汾市屯里井灌區(qū)試驗陶管灌溉輸水,獲得 成功,多年運行狀況良好,使用年限可達 40年。在進行經濟效益分析后,認為 這種工程還是比較經濟的19。又河南省偃師縣東寺莊1957年就修建了地下 瓦管渠道灌溉網20。之后,傳統(tǒng)地下輸水
23、管道技術不斷發(fā)展?,F(xiàn)在將低壓 管道輸水灌溉,簡稱為“管灌”,這一技術已成為目前我國北方地區(qū)一種很好 的節(jié)水灌溉措施。80年代末,水利部將“管灌”作為北方農田全面節(jié)水的基礎 設施來抓。據(jù)統(tǒng)計,目前我國“管灌”面積有 4500萬畝,其中河北、山東、河 南、北京、天津等省市的“管灌”技術發(fā)展很好,僅山東、河北、河南三省的“管灌”面積就達266.67多萬畝21。這項技術具有省水、省地、省工、節(jié) 能、省投資等優(yōu)點,值得進一步發(fā)展推廣。止匕外,江蘇無錫縣人多地少,為了 節(jié)省土地,20世紀60年代以后發(fā)展“三暗”工程。11。“三暗”工程是灌水 暗渠、排水暗溝、滲水暗管三者的簡稱,這些暗渠溝皆用灰土筑成,采用
24、的是 傳統(tǒng)施工技術。1965年冬無錫玲喬公社劉巷大隊建成第一條灰土暗渠,至1978年春全縣已建成暗渠2588公里,灌溉面積50余萬畝,占農田總數(shù)的62%從 1973年開始又進行暗溝、暗管的建設,與暗渠配套使用,形成灌、降、排、 調、控綜合運用的立體水利系統(tǒng),為建設噸糧田創(chuàng)造了條件?!叭怠惫こ膛c 明渠、明溝、明埔相比,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灌水快,排水暢,降水效果 好,減少滲漏,農機操作方便安全,減少歲修,取材易,造價低,節(jié)省水旱田 開明溝用工多等許多優(yōu)點?!叭怠惫こ淘谵r田水利建設中的運用,實是在傳 統(tǒng)技術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這為高速發(fā)展農業(yè),實現(xiàn)農業(yè)現(xiàn)代化邁出了新的一步。又石質倒虹管道可視為特殊的
25、地下輸水管道。清代嘉慶十四年(1809),四川合江縣鎖口鄉(xiāng)劉士朝主持修建了一條引水過河灌溉的渠堰,渠道過河處設 置了石質倒虹管,全長266米,水頭26米,進出口高差僅0.407米。管道用堅 石預先鑿成63.5 X 40X40厘米的承插式管節(jié),內徑13.5厘米,用糯米粥拌石 灰作為管與管間膠結材料,并用這種材料抹平管內壁,以減少摩擦阻力。石質 倒虹管能承受較大強度的水壓力,這一倒虹管至今保存完好。解放后此種石質 倒虹管在合江縣得到了推廣應用22 o我國北方含沙量高的河流多,我國人民早在 2000多年前已進行引洪灌溉和 淤地活動,發(fā)明了淤灌和放淤技術,以利用河流中的水沙資源。在長期的歷史 實踐中,
26、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尤其在宋代熙寧年問,政府曾組織空前規(guī)模 的大放淤活動,取得選擇適時放淤水情,做好淤田工程,預籌退水出路,正確 處理放淤與防洪,放淤與航運等許多技術經驗。這些技術在現(xiàn)代進一步得到繼 承和發(fā)展。如陜西省傳統(tǒng)引洛灌區(qū),現(xiàn)已突破了引水含沙量不得超過15% (重量比,相當于166公斤/立米)的規(guī)定,引進含沙量高達 60%(965公斤/立米) 的渾水進行淤灌,基本解決了灌區(qū)汛期水量供需之間的矛盾,并改良了大片鹽 堿地。當今引洪漫地(放淤)已作為水土保持和農田基建的一項內容被得到重 視。如關中趙老峪流域是古老的放淤區(qū),下游富平縣境內有引洪漫地34000多畝,是將上游銅川市境內來的洪水泥
27、沙,全部引入地中淤漫。漫過的地,每畝 畝產400斤,有的甚至超過千斤,多年來,發(fā)生大暴雨,下游都不發(fā)洪水,原 來的河床,現(xiàn)在變成了農耕地。河北省張家口地區(qū)通橋河引洪灌區(qū),面積 11萬 畝,上游河道流域面積3060平方公里,引洪能力每秒450立米,多年來河道上 游洪水基本上全部不出灌區(qū),保護了下游的農田和村鎮(zhèn)。萬全縣在五道沙河沿 岸共建大小引洪渠道800多道,總引洪能力達863米3/秒,一般年引洪水總量 為2000萬立方米以上,初步達到大水不出縣的水平。由于一般洪水已不流入洋 河,從而減輕了下游河道和水庫的泥沙淤積23。可見引洪漫地能起到良好 的水土保持作用,這也可認為是傳統(tǒng)技術在今天的發(fā)揚。三
28、、傳統(tǒng)塘堰和開發(fā)地下水工程技術的繼承和發(fā)展歷史上山丘區(qū)的攔蓄水工程統(tǒng)稱為塘堰、塘壩,有“堰”和“塘”之分, 又有山塘(山灣塘)和平塘之分。建國后大力修筑山灣塘,一些南方省區(qū)山灣 塘已達數(shù)十萬座。有些地區(qū)對老式塘壩加以改造,以增加其蓄水量。如安徽省 肥西縣對丘陵區(qū)沖洼里的攔沖塘,將原有塘底挖平,挖出的土墊高塘燒,增加 了塘的蓄水深度;或把攔河壩加長增高,成四面筑境式;在較大沖洼里,根據(jù) 地形,或在“水深”處建塘,力口高塘燒,“水淺”處不建塘,仍為田,或上下 沖兩面筑境成塘;或建成層遞式,高處蓄水灌高地,低處蓄水灌低地,頭層塘 的放水渠兼作第二層塘的引洪溝,第二層塘的放水渠,兼作第三層塘的引洪 溝
29、,做到有層遞的引蓄,有層遞的灌溉。通過改造,蓄水深增加,老式塘壩蓄 水面積與其灌區(qū)耕地面積比為1: 4.6,改造后為1: 9,滿足了淺丘區(qū)農田灌溉 的需要24。我國北方地區(qū),在地面挖掘或在洼地筑境形成的攔蓄徑流的工程叫澇池、坑塘等。建國后,北方地區(qū)群眾繼承以往的傳統(tǒng)做法,繼續(xù)修筑澇池,澇池數(shù) 量發(fā)展很快。如陜西省黃河流域內在 1956年有澇池1240座,1985年達8940 座,30年增加6.21倍,總容量2588萬立方米。北方陜、甘、晉、內蒙、青、 寧、豫七省(區(qū))1985年黃河流域共有澇池19.8萬座,總容量8343萬立方米 25。華北平原滄州地區(qū)通過開挖坑塘,攔蓄降雨徑流,滯瀝、除澇、灌
30、 溉,取得了治理旱、澇、堿的經驗26。原來在20世紀50年代末,華北平 原大搞地上蓄水灌溉,不重視排水,造成了土地的次生鹽堿化。進入 60年代, 只排不蓄,大量水資源白白流失。70年代,大力發(fā)展井灌開發(fā)利用地下水,但 由于深機井布局不合理,使得地下水位普遍大幅度下降,出現(xiàn)了大面積的漏斗 區(qū)。淺井區(qū)多年只采不補,地下水位也普遍下降,使許多淺井報廢,而轉向打 深機井。地表水由于連年的干旱和上游節(jié)節(jié)攔截,河道全年斷流。通過多年的 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要利用傳統(tǒng)的坑塘設施,攔蓄降雨徑流,散蓄散排, 解決抗旱灌溉水,雨時將澇水排入其中,只要注意把坑塘蓄水位控制在返鹽臨 界水深以下,并與溝渠連通,就不會
31、引起鹽堿化??犹辽疃炔灰松儆?4米,一般應深57米,面積1530畝,最大不超過40畝。這樣就解決了長期存在 的“旱、澇對立”,“排灌矛盾”,使瀝水轉化為灌溉水源,還能利用坑塘采 補地下水。歷史上黃淮平原因為年際、年內的降雨量分布極不均衡,出現(xiàn)水少 時強調修筑陂塘蓄水灌溉,水多時強調開挖河溝以排除洪澇和防止土壤返鹽。旱澇堿問題,排灌矛盾得不到妥善解決。而滄州地區(qū)在近30年來,通過改進傳統(tǒng)的坑塘技術,積極開挖和改進坑塘,將坑塘與井、渠聯(lián)合調控,較好地解決 了旱、澇、堿問題,這一方法亦成為治水改土的一條重要途徑。2007-04-29我國古代在開發(fā)利用地表水的同時,也很重視開發(fā)利用地下水,主要通過 挖
32、泉鑿井加以利用。建國以后,傳統(tǒng)的打井方法和提水機具繼續(xù)使用,并加以 改良,尤其是開鑿筒管井的技術進展較大。筒管井的雛形在清代已經出現(xiàn),清 代郭云升救荒簡易書卷三已載有增加新、舊井出水量的方法:早年將兩根 已打通各節(jié)的長竹竿插入井底數(shù)丈,則“井水泉汪洋”。此方法簡便,又能增 加出水量。現(xiàn)代稱由上部直徑較大的筒井和下部的管井聯(lián)合而成的井為筒管 井。在筒井的井底加鑿管井,可增加出水量;又筒井開挖過深施工不易或不經 濟,筒管井則比同樣深的筒井更經濟些。1956年河南省創(chuàng)制了一種鑿井方法, 稱為“56”打井法。其井結構上部為8塊扇形磚砌筑,形成直徑為0.5米的小 磚筒井,下部為木管管井。這種井取用幾層含
33、水層,出水量大增。之后,筒管 井又發(fā)展為水柜,即將筒井部分用大的集水坑代替,坑底再加鑿幾個管井。單 個井又發(fā)展為井群,各井互相通聯(lián),統(tǒng)一集中管理。開鑿傳統(tǒng)土井的好處是很多的。土井主要開發(fā)淺層潛水,埋藏淺,雨水當 年即能補給,一般不會產生地下水漏斗區(qū)。開采潛水后降低了地下水位,能防 止土壤返鹽,達到改良鹽堿土的目的。目前采取井、渠結合,或井與渠、坑塘 結合,河道節(jié)制閘、深渠與淺井結合等方式。如在枯水季節(jié)利用淺井,提取地 下水灌溉農田,降低地下水位,騰空“地下水庫”庫容;汛期豐水季節(jié),通過 渠道引水灌溉和蓄水側滲,補給“地下水庫”水量。人們已認識到解決華北平 原土壤鹽堿化的主要途徑是井渠結合的方法
34、,該地區(qū)的灌溉抗旱,也形成以井灌為主,井渠結合的方式。關于提取井水的工具,群眾也運用傳統(tǒng)汲水工具的工作原理,演化和革新 出一些簡易的汲具。如拉水井,其原理與古代渴烏利用筒內形成真空,產生壓 強差汲水相同。其制作簡易靈巧:用一根長約八、九米的八號鐵絲,一端接一 小小的活塞,塞入一直徑約30毫米的塑料管內,管的下端塞一木制進水活門, 上端將露在管外的鐵絲彎成鉤形,然后將塑料管裝入打入地下的外井管里,一 個拉水井就做成了。制成一眼拉水井全部費用僅 50元(1993年價)左右 27。由于打井簡便,取水方便,不花水錢,所以拉水井在一些地區(qū)推廣開 來,幾乎達到每戶一井,甚至一戶數(shù)井的程序,有些菜園、瓜地也
35、建造了這種 井。四、傳統(tǒng)燈田水利和海塘工程技術的繼承和發(fā)展唐后期至五代吳越 時期,太湖平原已形成縱橫塘浦交加燈燈相接的水網燈田系統(tǒng),皖南沿江平原 亦建成一些大燈。宋代以后,燈田建設更加興盛,并發(fā)展至長江中游兩湖平 原、鄱陽湖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區(qū),更加講究燈田修筑方法,提出“筑堤、 浚河、置閘”是筑燈的三項基本技術要素,“缺一不可” 28。又出現(xiàn)了分 區(qū)分級控制和聯(lián)燈并燈等燈區(qū)治理技術。這些卓越的技術經驗在當今得到進一 步的繼承和發(fā)揚。太湖下游蘇州地區(qū)地勢低洼,歷史上修筑了大量的燈田。建國后,蘇州地 區(qū)在繼承前人技術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燈區(qū)治理的“四分開,兩控制”原 則,即內外分開、高低分開、
36、排灌分開、水旱分開,控制溝港水位、控制地下 水位,以全面解決洪、澇、旱、漬各方面的問題。許多燈子和燈區(qū)治理時皆遵 循這一技術原則。如蘇州地區(qū)昆山縣同心可由低洼低產燈田改變成高產穩(wěn)產農 田,重要的就是正確實行了 “四分開,兩控制”的水利技術原則。同心燈燈形 長方,南北長3.5公里,東西平均寬1.8公里,總面積6.3平方公里(9380 畝),其中耕地面積6300 Wo該燈是1958年由許多零散小燈聯(lián)并而成,聯(lián)并 前的各個小燈燈岸單薄,河網零亂,田塊碎小,土壤板結,抗洪澇能力低。聯(lián) 燈時,加高培厚燈堤,同時開挖了一條長 3.5公里的中心河。之后又整治燈內 水系,發(fā)展機電排灌,田間深埋排水暗管,按“四
37、分開,兩控制”原則進行整 治29,提高了抗洪排澇能力,特別是地下排水技術,突破了傳統(tǒng)燈田水利 技術,具有很大的創(chuàng)造性。這項技術 70年代被江蘇省水利廳加以推廣。到 90 年代,低洼燈區(qū)治理從聯(lián)燈并可,利用老河網,已發(fā)展到以治理澇漬為主,實 行高筑燈,雙配套(閘站),四分開(內外分開、高低分開、灌排分開、水旱 分開),三控制(控制內河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土壤適宜含水量)。一 些條件好的燈區(qū),發(fā)展田間“三暗”工程,進行暗灌、暗排、暗降,為農業(yè)的 高產創(chuàng)造了基本條件。于是“四分開,三控制”也成為其他燈區(qū)治理的基本技 術原則。我國東南沿海很早就修筑海塘工程,以防御海潮的侵襲,保護農田和 城鎮(zhèn)的安全
38、,江浙海塘是修筑的重點地段。東漢時已在錢唐縣建防海大塘,三 國時孫吳在金山筑咸潮塘,唐代時已在江浙沿海建成系統(tǒng)海塘工程,五代至明 清頻繁地興修海塘,不斷改進海塘結構。五代以前所筑海塘都是土塘,之后海 塘結構從土塘逐步發(fā)展到竹籠木樁塘、柴塘、斜坡式石塘、直立式石塘、魚鱗 石塘等,每一類海塘結構又有多種型式,以適應不同的潮勢和土質,同時還修 筑了護塘、護灘和挑溜工程。目前江浙海塘,仍有土塘、各種柴塘和石塘,有些是清代一直沿用到現(xiàn) 在,清代修建的條塊石塘和魚鱗石塘,”到目前浙西海塘尚有約80公里,仍屹 立海濱” 30。建國后繼承了 “魚鱗石塘”這種型式,在材料等方面加以改 進,建成“新魚鱗石塘”。如1955年在海寧縣建筑的“新魚鱗石塘”,塘身上 部采用水泥沙漿砌條石,下部采用水泥沙漿混凝土塊,塘頂蓋面石和塘底蓋樁 石均為混凝土塊,基樁采用鋼筋混凝土樁,這樣的海塘工程更能抵御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勞動合同法》知識考試題庫100題(含答案)
- 2025年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高職單招語文2018-2024歷年參考題庫頻考點含答案解析
- 《綠色環(huán)保培訓教材》課件
- 山東省博興二中高三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含答案)
- 精準醫(yī)療治療服務項目合同
- 通勤車合同協(xié)議書
- 2025科學儀器行業(yè)前景及發(fā)展趨勢分析報告
- 蔬菜水果居間合同
- 安裝窗簾合同范本
- 設備訂購合同協(xié)議
- (一模)蕪湖市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中學教學質量監(jiān)控 英語試卷(含答案)
- 完整版秸稈炭化成型綜合利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中國海油春季校園招聘1900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膽汁淤積性肝硬化護理
- 《數(shù)據(jù)采集技術》課件-Scrapy 框架的基本操作
- (2024)河南省公務員考試《行測》真題及答案解析
- 湖北省十一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聯(lián)考化學試題 含解析
- 醫(yī)療保險結算與審核制度
- 圍城讀書分享課件
- 2025年河北省單招語文模擬測試二(原卷版)
- 2024版房屋市政工程生產安全重大事故隱患判定標準內容解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