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災害事件調查表、降水客觀化、風速分離方法、風雨因子危險性評估相關參數(shù)確定方法、信息擴散技術、承災體參考指標、風險評估分級方法_第1頁
臺風災害事件調查表、降水客觀化、風速分離方法、風雨因子危險性評估相關參數(shù)確定方法、信息擴散技術、承災體參考指標、風險評估分級方法_第2頁
臺風災害事件調查表、降水客觀化、風速分離方法、風雨因子危險性評估相關參數(shù)確定方法、信息擴散技術、承災體參考指標、風險評估分級方法_第3頁
臺風災害事件調查表、降水客觀化、風速分離方法、風雨因子危險性評估相關參數(shù)確定方法、信息擴散技術、承災體參考指標、風險評估分級方法_第4頁
臺風災害事件調查表、降水客觀化、風速分離方法、風雨因子危險性評估相關參數(shù)確定方法、信息擴散技術、承災體參考指標、風險評估分級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資料性)臺風災害事件調查表統(tǒng)計單元歷次臺風災害事件及致災因子調查表填表字段單位臺風1臺風2填表說明(一)臺風事件-臺風編號填寫格式為“yynn”,下同臺風名稱-填寫格式為:英文名(中文名);若無中文名,只填英文;若無中英名,填nameless,下同是否本地登陸填是或否登陸時間若登陸,填寫格式為“yyyymmddhhmm”登陸強度米/秒若登陸,填登陸強度,若不是則不填影響開始時間年月日填寫格式為“yyyymmdd” 影響結束時間年月日填寫格式為“yyyymmdd” (二)致災因子過程最大風速米/秒有記錄以來,一般采用10分鐘平均風速過程累積降水量毫米有記錄以來過程最大日降水量毫米有記錄以來統(tǒng)計

2、單元歷次臺風災害事件災情調查表填表字段單位臺風1臺風2臺風編號-臺風名稱-(一)人口受災情況受災人口萬人死亡人口人失蹤人口人(二)房屋受災情況倒塌房屋數(shù)量間損壞房屋數(shù)量間(三)農業(yè)受災情況農業(yè)受災面積平方公里農業(yè)絕收面積平方公里(四)直接經濟損失情況直接經濟損失萬元(五)道路受災情況公里損毀長度米(規(guī)范性)臺風引起的降水客觀化分離方法不同雨帶分離鄰站降水率計算鄰站降水率計算公式為:(B.1)式中:第站點的鄰站降水率,如檢查站點數(shù)為,取1,2,;鄰站降水量大于0的站點數(shù);第站點的鄰站總數(shù),鄰站定義為與當前站點距離小于200 km的站點;第站降水量。潛在雨帶中心選取按以下步驟操作,選取潛在雨帶中心

3、(假定符合要求的站點數(shù)為):a) 將降序排列;b) 選擇最大的站點為第一個潛在雨帶中心;c) 檢查另外個站點,當(且僅當)滿足關系式(B.2)時,可被選定為潛在雨帶中心。(B.2)式中:常數(shù),本文件中取為0.4; 檢查的第站點與已入選為潛在雨帶中心之間距離的最小值,單位為千米(km);距離常數(shù),一般取值為300 km。雨帶及其站點識別對入選潛在雨帶中心的站點(總數(shù)為)依次進行以下步驟,共得到()個相互獨立的雨帶:a) 當且僅當該站點未隸屬于任何已定義雨帶時,它隸屬于一個新的雨帶l。b) 如果站點隸屬于雨帶l,則對于它的任何一個未隸屬于任何已定義雨帶的鄰站,當它滿足下列條件之一時,則該鄰站隸屬于

4、雨帶l:1) ;2) 。c) 對新入選雨帶l的站點,重復步驟b),直至找不到任何滿足條件的鄰站時,回到步驟a)。雨帶邊緣確定雨帶邊緣確定僅限于所有未隸屬于任何已定義雨帶的有降水站點進行,對這樣的站點分別做如下處理:a) 統(tǒng)計出各已識別的雨帶中的站點為其鄰站的站數(shù);b) 找出站數(shù)最大的雨帶,當站數(shù)大于等于1時,則認為站點屬于這個雨帶,否則為離散降水站點;c) 上述兩步驟重復一次或多次,將個相互獨立的雨帶和一些離散的降水站點分離開來。臺風雨帶識別潛在臺風雨帶篩選對于雨帶l,滿足式(B.3)、(B.4)任意一個關系式時,可以定義為潛在臺風雨帶。(B.3)(B.4)式(B.3)、(B.4)中:臺風中心

5、與雨帶l的加權重心之間的距離; 絕對臺風降水距離控制閾值,見表B.1;臺風中心與所有站點之間距離的最小距離,當臺風登陸時取為0; 雨帶l所擁有的站點數(shù)。 距離的函數(shù),取值見式(B.5);臺風引起的降水分離方法參數(shù)設定分類臺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m/s絕對臺風降水距離控制閾值(D0)km臺風范圍控制閾值(D1)km遠距離臺風點 17.220050017.2,24.5)30070024.5,32.7)400900 32.75001100近距離臺風點 17.2 300700 17.2 5001100注:當臺風中心距離中國大陸或臺灣島、海南島300 km以內時,定義為近距離臺風點,否則為遠距離臺風點。(B

6、.5)式中:臺風中心與雨帶l中站點之間的距離。完整的臺風雨帶確定對于任一有降水的站點,如果它滿足下列條件之一,則該站點隸屬于臺風雨帶:a) (為臺風中心與站點之間的距離);b) ,且站點率屬于某一潛在臺風雨帶(為臺風范圍控制閾值,見表B.1)。通過上述過程,得到完整的臺風雨帶,若整條臺風雨帶的站點數(shù)不超過3個時,則認為無臺風降水。(規(guī)范性)臺風引起的風速分離方法根據臺風6小時路徑段對應的平均強度等級確定掃描半徑,見表C.1。若氣象站點在掃描范圍內,則認為該站風速受到臺風影響;另外,若某站降水由臺風引起,則自動認為該站風速也是由臺風引起。臺風引起的風速分離掃描半徑臺風平均強度m/s掃描半徑km

7、17.210017.2,24.5)15024.5,32.7)20032.7,41.5)25041.5,51.0)300 51.0350(規(guī)范性)臺風風雨因子危險性評估相關參數(shù)確定方法樣本集整理基于調查到的統(tǒng)計單元臺風信息,提取出具有直接經濟損失記錄的樣本及其對應的致災因子。直接經濟損失按照下式進行價格訂正:MLossi=CPI0CPIj式中,MLossi第i樣本直接經濟損失經訂正后的CPI0CPIjLossi第i樣本直接經濟損失評估起點確定風因子評估起點風因子為臺風影響過程中的最大日最大風速(MW),其評估起點確定步驟如下:以過程降水量(AP)小于30 mm為限來獲取完全由風因子主導的樣本;考

8、慮站點資料的代表性及致災潛力,剔除5級風以下的樣本;以MW平均值與一倍標準差的差值作為MW的評估起點。雨因子評估起點風因子為臺風影響過程中的過程降水量(AP)、過程最大日降水量(MP),兩者評估起點確定步驟如下:篩選掉MW大于等于風因子評估起點和AP小于30 mm的樣本得到以降水量為主導因子的樣本;以AP平均值與一倍標準差的差值作為AP的評估起點;以MP平均值與一倍標準差的差值作為MP的評估起點。風因子、雨因子權重系數(shù)確定假設MW、AP和MP的評估起點分別確定為a1,a2,a3,風、雨因子間權重系數(shù)確定步驟如下:以MW a1,且AP a2、MP a3為條件,從臺風損失樣本中得到以風因子為主導的

9、樣本;計算風因子主導樣本對應的直接經濟損失中值ZW;以MW a1,且AP a2或MP a3為條件,從臺風損失樣本中得到以雨因子主導的樣本;計算雨因子主導樣本對應的直接經濟損失中值ZP;以ZW、ZP之和對應為1,計算ZW、ZP所占比例,即為風、雨因子的權重系數(shù)。風、雨因子等級間權重系數(shù)確定本方法中,以5個分區(qū)為例介紹各等級區(qū)間的權重系數(shù)。以風、雨評估起點為基礎對MW、AP、MP進行了等級區(qū)間劃分,如表D.1所示。各致災因子等級分區(qū)區(qū)間1區(qū)間2區(qū)間3區(qū)間4區(qū)間5MW (m/s)a1,10.8)10.8,17.2)17.2,24.5)24.5,32.7)32.7AP (mm)a2,100)100,2

10、00)200,300)300,400)400MP (mm)a3,100)100,150)150,200)200,250)250以風因子等級間權重系數(shù)確定為例介紹相關方法,步驟如下:以風因子主導的樣本為基礎,建立MW與直接經濟損失之間的關系模型;以a1取整后的數(shù)值為基礎,以1 m/s為步長,至32 m/s,分別代入建立好的模型,計算對應的直接經濟損失估算值;求算表D.1前4個區(qū)間直接經濟損失平均值,設這四個值之和對應為1,則其所占比例即確定為這四個區(qū)間的權重系數(shù);區(qū)間5權重系數(shù)直接設為1。基于雨因子主導的樣本,分別建立AP、MP與直接經濟損失之間的關系模型,并按照上述步驟統(tǒng)計各等級區(qū)間的權重系數(shù)

11、。國家級評估參數(shù)以全國為統(tǒng)計區(qū)域,縣域為統(tǒng)計單元,按照上述方法,得到用于國家級臺風災害風險評估中的有關參數(shù),其中MW、AP和MP的評估起點分別為9 m/s、70 mm 和 50 mm;風、雨因子權重系數(shù)分別為0.4 和 0.6;以5分區(qū)為例的各因子等級區(qū)間權重系數(shù)如表D.2所示。在有關評估中,若區(qū)域內符合要求的樣本數(shù)較少時,可采用國家級評估參數(shù)。國家級評估中各因子等級區(qū)間權重系數(shù)區(qū)間1區(qū)間2區(qū)間3區(qū)間4區(qū)間5MW (m/s)0.090.150.280.481AP (mm)0.040.160.330.471MP (mm)0.090.180.300.431在每次風險評估過程中,評估參數(shù)均需要重新進

12、行計算。(規(guī)范性)信息擴散技術信息擴散技術用于解決樣本信息不充分、數(shù)據不完備的小樣本概率分布估計問題,其計算方法如下:令Z=z1,z2,zm為觀測樣本集,令U=fjui=1h2e式中:zj第j個觀測樣本值ui第i個論域樣本值,共有nfjuh擴散系數(shù),計算方法如下:h=0.8146b-a,m=50.5690b-a,m=6式中:bZ樣本集中的最大值;aZ樣本集中的最小值;mZ樣本集中樣本數(shù)。論域U中uiPui=j=1mzj式中:zjui=fju(規(guī)范性)常見承災體參考指標在臺風災害風險評估過程中,常見的承災體有人口、國民經濟、農業(yè)、房屋建筑、公路交通等,表F.1給出了描述這些承災體暴露度和脆弱性的因子。常見承災體暴露度和脆弱性因子承災體暴露度因子(E)脆弱性因子(V)脆弱性要素(X)易損性要素(Y)人口人口密度0-14歲及65歲以上人口比重年均人口受災率國民經濟地均GDP第一產業(yè)產值比重年均直接經濟損失率農業(yè)地均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年均農作物受災率房屋建筑地均房屋建筑面積農村房屋建筑面積比重年均房屋倒塌率公路交通地均公路里程單位里程隱患點數(shù)年均公路損毀率暴露度和脆弱性要素可以統(tǒng)一選用當年值或近5年某年值;受災率為當年某承災體受災數(shù)量與該承災體數(shù)量的比值,一般取近10年平均作為易損性要素值。在資料不完備的情況下,可作如下考慮:統(tǒng)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