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我國科學創(chuàng)新以及教育改革的啟示_第1頁
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我國科學創(chuàng)新以及教育改革的啟示_第2頁
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我國科學創(chuàng)新以及教育改革的啟示_第3頁
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我國科學創(chuàng)新以及教育改革的啟示_第4頁
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我國科學創(chuàng)新以及教育改革的啟示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目錄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14 o Current Document 摘要2 HYPERLINK l bookmark17 o Current Document 一、諾貝爾獎的發(fā)展史2 HYPERLINK l bookmark21 o Current Document 二、中華大地為何于若貝爾獎無緣 2 HYPERLINK l bookmark25 o Current Document 三、如何提高我國未來的科研水平 3提高原創(chuàng)性和元創(chuàng)新3提高下一代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4教育體制改革和創(chuàng)新4 HYPERLINK l bookmark32 o Curren

2、t Document 四、總結5 HYPERLINK l bookmark36 o Current Document 參考文獻5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我國科學創(chuàng)新以及教育改革的啟示摘要通過對諾貝爾獎得主的分析和西方教育思想的介紹,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教育體制進行 了反省,指出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關鍵詞 諾貝爾獎 創(chuàng)新思維 西方教育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一、諾貝爾獎的發(fā)展史諾貝爾獎是由瑞典科學家、發(fā)明家阿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用自己的遺產設立的一 門獎項,專門頒發(fā)給世界最有成就的人。自1901年世界第一次頒發(fā)諾貝爾獎至今已經有113 年的歷史了??v觀在這110多年里榮獲諾貝

3、爾獎的851人中,絕大部分為歐美科學家,發(fā)展 中國家相對較少,而中華大地卻只有一名文學獎,科學類獎項至今為零。獲獎的38個國家 中,以美、英、德、法為首的傳統(tǒng)西方國家占了絕對的壓倒優(yōu)勢。20世紀30年代以前是 德國人的天下,有獲獎人數32人,英國人居第二,17人。這從側面反映了德國在20世 紀初領先世界科技,而英國作為上一世紀的科技第一強國,雄風猶在。美國人從1930年崛 起(之前僅有8人),36年以后年年都有人獲獎,1976年竟囊括全部獲獎人數,達8人; 1984年以來獲獎人數連續(xù)21年獨占鰲頭,充分體現二次大戰(zhàn)以后美國科技的崛起和霸主 地位。雖然至今文學類獎項已有一位中國公民以及科技類獎項

4、的8位外籍華裔科學家,但是科 技類獎項的科學家至今還沒有一位是中國國籍。其原因何在?值得我們反思。我們要以諾貝 爾獎為鏡,從科學創(chuàng)新和教育改革這兩個方面認真反思如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提高我國的科 技水平。二、中華大地為何于若貝爾獎無緣古代的中國曾出現過燦爛的文化、科學和技術,但近代科學革命卻未曾在中國發(fā)生,這 一現象被稱為“李約瑟難題”。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從希臘的抽象理學轉變?yōu)榻鷻C械的、 物理的科學過程中,中國技術上的貢獻(指南針、火藥、造紙和印刷術)曾起了決定意義的 作用。要了解這在中國本身為什么沒有相同的作用,仍是歷史上的大問題。去發(fā)現這個滯緩 現象的根本性的社會上和經濟上的原因,將是將

5、來科學史家的任務。針對這一難題,主要有三大歷史根源:第一,社會根源,這也是最基本的根源。由于中 國長期的體制在封建的“靜態(tài)”之中,一直在有權勢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制度向資本占支配地 位的資本主義制度轉變中三次失時。第二,歷史根源,這主要是在元、清兩代時形成的歷史 遲滯現象。第三,認識根源,這是深層次上的根源,中國科學技術實在封建文化中期核心作 用的儒學環(huán)境下發(fā)展的,正是在儒學文化模式下產生了中國的科學模式,這也就導致了中國 科學研究過程中缺乏理性自然觀的精髓,更缺乏科學精神在于求真的價值觀,從而形成了依 附于封建社會結構的極端實用性科學體系,不能開拓自由的無限的思維空間,不能形成普適 理論。這三種

6、根源同時存在,并產生了協(xié)同效應。這也就最終導致了中國在近代文明時期走 向衰落。在今天,當代科學上最重要的突破莫過于美國人的相對論,德國人的量子力學和英國人 的基因雙螺旋結構。雖然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使中國在中世紀的漫長歲月里在科技方面領先于歐 洲,然后遺憾的是四大發(fā)明最終卻沒有給自己的故鄉(xiāng)帶來近代科學和現代工業(yè),而充分利用 了四大發(fā)明的西方國家卻強大起來了。中國要想強大,必須解除思想上的禁錮。習近平主席曾在黨的十八大上就創(chuàng)新做了精辟 的闡述。他講到創(chuàng)新就得要與時代同行,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脈搏,引領時代潮流,與時俱進; 他認為解放思想是創(chuàng)新的前提,思想僵化,固守教條就不能有所突破,不能有所發(fā)展;他認 為創(chuàng)

7、新的本體是實事求是,創(chuàng)新的過程就是認識深化、實踐推進,把握規(guī)律與本質的過程, 就是實事求是的過程。如果上至國家黨政領導人,下至普通老百姓都能對創(chuàng)新思想進行宣傳 并身體力行,那么創(chuàng)新思想一定能家喻戶曉,就一定能實現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三、如何提高我國未來的科研水平提高原創(chuàng)性和元創(chuàng)新綜觀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現狀,雖然我國已在某些領域跨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但總體上 與發(fā)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原始性創(chuàng)新的艱巨性。所謂“厚積而薄發(fā)”, 在科學研究中是沒有半點兒捷徑可走的??陀^地說,我國在一些領域具備獲得原始性創(chuàng)新成 果的可能性,但是,獲獎不是科學研究的目的,我們的目標是提升我國的基

8、礎研究水平。從 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需要更多腳踏實地、勇于奉獻的科技工作者,扎扎實實地往前推進。借用英國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巴特利的一句名言:測定智力技能的唯一最佳標準可能是 檢測并摒棄謬誤的速度。因此,我們應以最快的速度摒棄謬誤,就是要在有新的醒悟:進行 創(chuàng)新,其核心就在于科技創(chuàng)新。在本質上,創(chuàng)新是要創(chuàng)造出前人未創(chuàng)造出的、顯示上不存在 的新事物的人類活動,要遍及及其復雜的思維和實踐過程。創(chuàng)新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層次上 的創(chuàng)新稱之為元創(chuàng)新。中國科學技術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很少有偉大的發(fā)現和發(fā)明,究其根源在于缺乏元創(chuàng)新的價 值觀念和求真的精神。這種求真的精神也將衍生出一系列必須的精神:其一,質疑精神。這 就

9、強調個人智力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在于關于打破常規(guī)思維,像伽利略和哥白尼一樣敢于挑戰(zhàn)權 威。其二,自由探討的精神。即在研究過程中要拋棄一切世俗名利、社會不良風氣的束縛, 自由大膽的探索。1952年,愛因斯坦曾被邀請擔任以色列總統(tǒng),但被他婉言拒絕。其三, 奉獻精神。這強調科學技術是一種崇高的事業(yè),是為人類謀福利的偉大事業(yè)。居里夫人淡泊 名利,潛心研究,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科學事業(yè)。只有堅持求真的精神和元創(chuàng)新的動力,才能 擺脫科學上的模仿和跟蹤,才能有更多新的發(fā)現。提高下一代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對創(chuàng)新思想的宣傳一定要包括對許多優(yōu)秀科學家的思維方式進行介紹,這對于我們的科 學發(fā)展,乃至于文化優(yōu)化是大有裨益的。例如,他們

10、看待問題的方式常常與眾不同。他們認 為在遇到新問題時,人腦子里的第一反應往往帶有偏見性,往往會傾向于平時慣用的方法。 思想者一定得放棄大腦里起源于過去經驗的第一反應,從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和歸納問題。 借重這種思維可以糾正中國文化中過于倚重傳統(tǒng)和經驗的慣性思維方式。著名的艾滋病研究專家,美籍中國科學家何大衛(wèi)1997年在加尼福利亞科技大學畢業(yè)典 禮上就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一輩子要想有所作為,就千萬不要壓制自己的個性,也不要總 是堅持和群體一致。我國的文化強調發(fā)揮集體作用,看淡個體作用,于是常有“本秀于林而 被風摧之”、“堤高于壩而被水毀之”之說。如果我們能集個體作用和集體智慧為一體,在一 定的框架

11、內提倡個人價值實現,那么我國的科研乃至于整個經濟想必會更上一層樓。優(yōu)秀的科學家善于新的組合。想一想愛因斯坦的方程式,E= mc2:能量、質量和光速這 些概念都不是他的發(fā)明,然而,借助于對這些概念進行新的組合,愛因斯坦提出了舉世聞名 的相對論?,F代遺傳學是基于奧地利修道士蒙德爾所發(fā)現的遺傳的定律之上的。正是蒙德爾 把截然不同的兩門學科,數學和生物學,進行新的組合,才產生了這樣一門新的科學。中國 人如果想要在科研上做出成績,交叉學科應該是一個竭盡努力的方向。優(yōu)秀的科學家善于兩 極思維,頭腦里存在多重思路。他們往往能容忍兩個對立事物或兩個矛盾之間的兩可成分, 從而打開思路,找出對應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12、優(yōu)秀的科學家總是為機會的來臨做好準備。天才不是等著機會來,而是積極主動地尋求 意外的發(fā)現。斯金列在強調科學方法論的第一原則時說:當你對某事產生興趣時,丟下手中 的其他事去研究它。太多的人沒有能成為發(fā)明家,因為他們必須按部就班地完成預定計劃。 但在我國現有的這種文化氛圍里,很難想象一個科學工作者不去按部就班地完成領導規(guī)定的 計劃,或一個研究生不按部就班地完成導師交待下來的任務,而去追尋探究一個試驗中意外 出現的有趣現象。教育體制改革和創(chuàng)新當然,僅僅靠宣傳和了解創(chuàng)新思維是不夠的。我們認為,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是要解決教 育體制問題。直率的說,中國的應試教育鉗制學生的思維。如果把統(tǒng)考看成是政府對教育 的一

13、種監(jiān)管,那么這種監(jiān)管必須體現出層次感,監(jiān)管力度應該隨著教育層次的升高而遞減。 對于學生來講,學的知識越多,越得有空間和時間加以思考,融會貫通,最終形成自己的 觀點,不能人云亦云。對于教師來講,大學堂應該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地方。真 理只能是越辯越明。過多的統(tǒng)考,只能是提倡一家之言,不利于思想創(chuàng)新。1984年諾貝 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曾強調說:“做科學最重要的是要自由發(fā)展”。這些年來在中國教育界 有了一些令人振奮的發(fā)展,如民辦私立學校的出現,高考開始各省自主出題等。如果最終 能廢除全國入學統(tǒng)考,讓各個學校自主出題,發(fā)揮各校之特長;讓各個教師自主教學考試, 發(fā)揮各人之特長,其意義將是十分深遠和

14、重大。四、總結我們有充足的信心,中國人在創(chuàng)新思維方面能夠迎頭趕上去。在現有的諾貝爾獎獲得 者中間,就有我們在中華民族的九名炎黃子孫。這就雄辯地證明了中國人并不是腦子不行。 只要我們能創(chuàng)造出創(chuàng)新思維的氛圍和環(huán)境,只要我們能改進教育體制不足,在不久的將來, 我們可以憧憬在諾貝爾領獎席上一定會出現中國國籍的科學家。參考文獻苗荻,吳曉東.中國離諾貝爾獎有多遠?J.生命世界,2007,(01).崔剛.什么阻礙了中國邁向諾貝爾獎的步伐J.中學政史地(八年級),2007,(10).翟立安.中國基礎教育與諾貝爾獎J.師道,2007,(09).陳洪,劉次全,李雨民,孫寶國,許平.中國至今無緣諾貝爾獎原因探討J.北京工商大 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