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古建筑遺跡賞析_第1頁
陜西省古建筑遺跡賞析_第2頁
陜西省古建筑遺跡賞析_第3頁
陜西省古建筑遺跡賞析_第4頁
陜西省古建筑遺跡賞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陜西省古建筑13建筑學盛嗣程1316071191/702/70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一項殘酷喪葬制度。人殉最興盛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工陵區(qū)內(nèi),已發(fā)掘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多達五千余人。周王朝吸收了殷商暴政教訓,強調(diào)“明德保民”。周禮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xiàn)象得到很大程度抑制,但并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蕩,人殉復燃。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后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戰(zhàn)國之際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fā)生了改變,出現(xiàn)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百浮北疽饩褪侨搜?,當人殉逐

2、步淡出人們視野之后,“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專有名詞。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經(jīng)典,也是以俑代人殉葬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guī)模、寫實程度上到達如此高度,除了工匠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意志分不開。秦俑嚴格地摹擬實物,帶有肖像寫生性質(zhì)和特點,而且在規(guī)模和氣勢上更勝一籌。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fā)覺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里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結(jié)構(gòu)建筑,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大坑,在坑中間筑起一條條平行土隔墻。墻兩邊排列木質(zhì)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墻上密集地

3、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組成坑頂,坑頂高出當初地表約2米。俑坑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nèi)部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后,用立木封堵四面門道,門道內(nèi)用夯土填實,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地下建筑。3/704/705/70 西安城墻又稱西安明城墻。廣義西安城墻包含西安唐城墻和西安明城墻,但普通特指狹義上西安明城墻。西安明城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中心區(qū),墻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輪廓呈封閉長方形,周長13.74公里。城墻內(nèi)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qū),面積11.32平方公里,著名西安鐘鼓樓就位于古城區(qū)中心。 西安城墻有主城門四座:長樂門(東門),永寧門(南門),安定門

4、(西門),安遠門(北門),這四座城門也是古城墻原有城門。從民國開始為方便出入古城區(qū),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門,至今西安城墻已經(jīng)有城門18座。西安城墻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留最完整古代城垣?,F(xiàn)存城墻為明代建筑,全長13.7公里,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完工,是在明太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政策指導下,在隋、唐皇城基礎(chǔ)上建成,當初是西安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將次子朱樉冊封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規(guī)模宏大堅固,再加上以后明清一再修葺、增建,至今保留完好。 據(jù)統(tǒng)計,城墻斷面從早至晚分為五大期。即: 隋唐期:現(xiàn)存斷面靠近三角形; 唐末五代期:加厚舊城墻一點五米至

5、兩點五米以上,頂部也加高快要一米;宋元期:增補層處于明城墻斷面中心,土色暗褐,質(zhì)地密實,夾有少許磚瓦;明清期:將以前所筑城墻墻體全部包筑于內(nèi),即是現(xiàn)今西安城墻;當代修葺層,主要是20世紀80年代初西安相關(guān)部門進行加固處理。6/707/708/70 西安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墻內(nèi)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整體遷移于今址。 鐘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jié)構(gòu),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形式,總高36米,占地面積1377平方米,是中國現(xiàn)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留最完整一座。西安鐘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

6、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間還有一次遷都之議。有大臣主張遷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動,專門派太子朱標赴西安實地勘察,選擇宮室基址,并繪制陜西地圖進獻。太子朱標從陜西回到南京后,呈獻了陜西地圖給父皇朱元璋,并詳細介紹了西安地理優(yōu)勢,認為:“舉天下莫關(guān)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提議遷都西安。但很快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此時朱元璋已經(jīng)年邁,這位晚年喪子老人心力憔悴,遷都之事不了了之,但西安鐘樓已按照皇家建筑級別建成。 樓初建時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迎樣觀,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市中心。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中軸線上,也是五代

7、、宋、元時長安城中心。然而,在其后二百年間,西安城不停擴建,在原來基礎(chǔ)上,向東、向北各擴建了近四分之一面積,伴隨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觀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明神宗萬歷十年(1582年),由巡撫御使龔懋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于今天地址,成為一座綰轂東西、呼應(yīng)南北軸心建筑。9/7010/7011/70 華清宮(華清池驪山)景區(qū)位于西安城東30公里,與“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相鄰。由華清池和驪山兩大景區(qū)組成,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在此建有離宮別苑。因其亙古不變溫泉資源、烽火戲諸侯歷史典故、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故事、“西安事變”發(fā)生地而享譽海內(nèi)外,成

8、為中國唐文化旅游標志性景區(qū)。 華清池內(nèi)唐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qū)、唐梨園遺址博物館等五大文化區(qū)和飛霜殿、昭陽殿、長生殿、環(huán)園和禹王殿等標志性建筑群。驪山上老母殿、老君殿、烽火臺、兵諫亭、石甕寺、遇仙橋等景點星羅棋布,“驪山晚照”是著名“關(guān)中八景”之一。 華清宮現(xiàn)為國家首批5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文化產(chǎn)業(yè)示范基地。 華清池悠久歷史能夠追溯到原始社會。早在六千年前氏族社會,這里就有原始先民活動足跡,華清池美景 他們是驪山溫泉最早利用者。西周末期周幽王就在今華清池所在地修建“驪宮”;“千古一帝”秦始皇于此“砌石起宇”名曰“驪山湯

9、”;漢武帝時,在秦湯基礎(chǔ)上進行修葺;北周武帝造“皇堂石井”;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重加修飾,為美化環(huán)境而“列松柏數(shù)千株”,以點綴溫湯風景。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 唐太宗李世民營建“湯泉宮”,完工以后太宗率文武百官臨幸新宮,親筆御書溫泉銘,兵名石匠樂石制碑拓印以示群臣。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幾經(jīng)擴建,公元747年10月新宮落成,易名“華清宮”?!案吒唧P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宮城倚山面渭,依驪山山勢而筑,以朝元閣所在西繡嶺第三峰和溫泉總源為軸線,以總源為軸心向四面輻射展開,12/7013/7014/70 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內(nèi)。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留由天竺經(jīng)絲

10、綢之路帶回長安經(jīng)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后加蓋至九層,再后層數(shù)和高度又有數(shù)次變更,最終固定為今天所看到七層塔身,通高64.5米。大雁塔作為現(xiàn)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建筑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域,并融入華夏文化經(jīng)典物證,是凝聚了漢族勞感人民智慧結(jié)晶標志性建筑。 1961年3月4日,國務(wù)院公布大雁塔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wǎng)”中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目。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天

11、竺帶回佛像、舍利和梵文經(jīng)典,在長安慈恩寺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層磚塔。和寶雞法門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 北魏道武帝時在此建凈覺寺,隋文帝在凈覺寺故址修建無漏寺,后廢。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長孫氏)請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奏請?zhí)陔方ǚ鹚拢n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請高僧玄奘擔任上座法師,玄奘于此創(chuàng)建了大乘佛教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diào)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因為創(chuàng)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此寺遂成中國大乘佛教圣地。唐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御書大慈恩寺碑記,從此寺

12、名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內(nèi),故又名“慈恩寺塔”。15/7016/7017/70 小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薦福寺內(nèi),是一座唐代密檐磚塔,也稱“薦福寺塔”。建于唐景龍年間,原有15層,現(xiàn)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筑藝術(shù)遺產(chǎn),佛教傳入中原地域并融入漢族文化標志性建筑之一。小雁塔和薦福寺鐘樓內(nèi)古鐘合稱為“關(guān)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鐘”,是西安博物院組成部分,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1961年3月4日,小雁塔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小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

13、“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wǎng)”中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目。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龍年間(77),是為了存放唐代高僧義凈從天竺帶回來佛教經(jīng)卷、佛圖等而建。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薦福寺一部分,不過塔院并不在當初薦福寺內(nèi),而是與寺門相對。塔院位于安仁坊,與位于開化坊薦福寺門隔街相望。唐末戰(zhàn)亂,薦福寺屢遭破壞,寺院毀廢,只有小雁塔得以保留。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資助在長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帶回經(jīng)籍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龍元年(7),由皇宮中宮人集資、著名道岸律師在薦福寺主持營造了一座較小佛塔。以后,為了區(qū)分兩塔,慈恩寺塔名為“大雁塔”,而薦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

14、故叫作“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18/7019/7020/70 碑林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名碑最多一座文化藝術(shù)寶庫。其創(chuàng)始者為北宋名臣呂大忠(陜西藍田人),時任陜西轉(zhuǎn)運副使。 碑林不但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石刻集中點之一,也是歷代名家書法藝術(shù)薈萃之地?!氨帧币驗楸謪擦⑷缌郑禐閴延^而得名。碑林已經(jīng)有九百多年歷史,已它獨特收藏而成為中外馳名藝術(shù)瑰寶。 碑林 將眾多聳立石碑集中在某一園落里,供人們觀瞻觀賞、研習借鑒場所,稱為“碑林”。著名如西安碑林,陳列漢至清代各種石碑、墓志二千余件,與曲阜孔廟碑林和泰山岱廟碑林合稱中國三大碑林。古代碑林含有極高文件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是研究祖國歷史和藝術(shù)寶貴第

15、一手資料。-古代碑帖鑒賞費聲騫 碑林保留了中國最完整一套石刻書籍,是唐文宗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刻十二部經(jīng)書,共114石,228面,刻六十五萬二百五十二字。這些經(jīng)書,都是我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因刻成于唐開成年間,又稱為開成石經(jīng)。 碑林里最宏偉石碑,要數(shù)巍然高聳石臺孝經(jīng), 碑高近六米,碑頂有雕滿卷云雙層華冠,碑座是有線刻獅子、蔓草三層石臺,碑身是有四塊巨石合成,上刻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親自用隸書書寫并加以注釋孝經(jīng),以及他為孝經(jīng)寫序。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最初是漕運使呂大忠等人為保藏因唐末五代戰(zhàn)亂而委棄市井唐石臺孝經(jīng)、開成石經(jīng)及顏真卿、柳公

16、權(quán)等所書著名石碑而興建,經(jīng)金、元、明、清、民國歷代維修及增建,規(guī)模不停擴大,藏石日益增多,1961年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7022/7023/70 華山(Mount Hua)古稱“西岳”,為中國著名五岳之一。華山位于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在西安市以東120公里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渭。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也是漢族民間廣泛崇奉神祇,即西岳華山君神。截至20華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zhèn)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 華山1982年被國務(wù)院頒布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1991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四十佳旅游勝地之一;1999年被國家文明委、

17、建設(shè)部、旅游局命名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示范點;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 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 華山還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華山觀日處位于華山東峰(亦稱朝陽峰),朝陽臺為最正確地點。華山還是道教勝地,為“第四洞天”,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諸位著名道教高人。華山山脈是深成侵入巖體花崗巖渾然巨石,它頂都是粗粒(粒徑5毫米)斑狀花崗巖;中部是中粒(粒徑25毫米)花崗河長巖及片麻狀花崗巖。據(jù)地質(zhì)科學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華山花崗巖形成期距今約12100萬年左右,華山山脈地域地殼發(fā)生活動,在受擠壓、褶皺和破裂過程中,巖漿開始沿著裂縫向表層地殼上升侵入,在36千米深處冷卻,凝結(jié)成巖。

18、從新生代燕山期約7000萬年以前,華山山脈地殼繼續(xù)上升,而渭河地帶相反向下凹陷。這種內(nèi)動力地殼作用,時快時慢,時斷時續(xù),顯現(xiàn)出東西一線上并列著許多平整三角形或梯形面,形成了秦嶺北麓大斷層。這些大致平行東西向斷層,將山地割切成若干長條形斷塊。斷塊在彼此相互上升下降活動中,多呈北翹、南俯嶺谷相間地形。同時,也出現(xiàn)了許多與東西向斜交斷層,使原長條形斷塊被切成多段。各段地發(fā)生前后錯動,形成復雜運動。加之雨水、陽光、冰凍、流水等各種外力作用相互影響,花崗巖才直接露出空間。24/7025/7026/70 驪山是秦嶺山脈一個支脈,海拔1302米,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突兀在渭河裂陷帶內(nèi)一個孤立地壘式斷塊山。 驪

19、山是華清宮景區(qū)主要組成部分。山上文物勝跡眾多、自然景觀秀麗,遍布著烽火臺、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諫亭、上善湖、七夕橋、尚德苑、遇仙橋、三元洞等眾多著名景點。 周、秦、漢、唐以來,這里一直作為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上古時期,女媧在這里“煉石補天”;西周末年,周幽王在此上演了“烽火戲諸侯”歷史典故;秦始皇將他陵寢建在驪山腳下,留下了聞名世界秦兵馬俑軍陣;盛唐時,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此演繹了一場凄美愛情故事;當代史上,著名“西安事變”也發(fā)生于驪山之上。驪山是中華民族歷史前進見證。 驪山是我國古今馳名風景游覽勝地,因系西周時驪戎國國地,所以稱為驪山,唐時臨潼名昭應(yīng)、會昌,驪山又曾所以更名為昭應(yīng)山、

20、會昌山。周秦漢唐以來,這里一直是皇家園林地,離宮別墅眾多。驪山是秦嶺山脈一個支脈,東西綿亙25公里,南北寬約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長青,壯麗翠秀,似一匹青蒼驪駒而得名。1古跡志云:驪山“崇峻不如太華,綿亙不如終南,幽異不如太白,奇險不如龍門,然而三皇傳為舊居,媧圣既其出冶,周、秦、漢、唐以來,多游幸離宮別館,繡嶺溫湯皆成佳境。”27/7028/7029/70 今神木縣境,古為麟州地。五代時,楊弘信雄起自立,以后州城也被民間稱為楊家城。楊家城古址遺址中,將軍廟和刺史府(楊家府)、紅樓與新秦官衙是當初城中四大建筑。這些建筑物因為是官家修造,大量使用了磚瓦。其府第和廟殿已經(jīng)有“四合院

21、”宅基雛型。但民居雜亂,至今,楊家城遺址民區(qū),還未發(fā)覺四合院房基。 明代正統(tǒng)八年(1443)山城下川。明修邊墻(長城,俗稱大邊)當?shù)赜殖蔀榉乐劓?zhèn)。邊將住守,家眷落戶定居,房屋也隨其職位修造??偙鴱埣腋?、梁氏太保庭院,都是軍門大宅。加之,川城新建,“四里三”城坦,“三丈六官街”,市井規(guī)劃如祺盤,街道胡同三橫三縱垂直交差相對應(yīng)。巷道(當?shù)亟雄俣磧海╅g隔基本是南北背靠兩座院落距離(約30-40多米)。故、院落宅基自然成方。于是明肛中期,神木四合院修造如雨后春筍。只不過大戶考究,小戶將就。然而,盡管有“大門大戶”與“小門小戶”之別,可是院內(nèi),“四方合圍,主房舉高,兩廂對乘”,亦已定型,充分顯現(xiàn)出中國

22、傳統(tǒng)四合院特證。更值得注意是,神木明代戶四合院,不但都是座北向南,大門開中間連著左右南房。而且,大門內(nèi)在擋避遮檐,木板屏門。小戶人家大門則開偏角。但不論什么院落,廁所都在西南角。因而,當?shù)厮籽浴拔髂羡賺鲘鳌奔粗缸铙a臟地方。 神木城先后相繼出現(xiàn)過王家大院、郝家大院、單家大院等多處四合院。其中郝家是官宦宅第,前后側(cè)旁四處院子連通,成“田”字布局。院墻高,正門大,院面方正,但每座分院卻并不很大。單家大院,因院主是邊商,所以大門高,院面寬敞,能夠拉進駝隊。惟王家大院,是地方多年財主宅院,為中等四合院。當初因為蒙漢貿(mào)易頻繁,促進了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所以,地方建筑工藝十分考究,磚雕木刻,大量用于民居裝飾,顯示

23、了四合院在當?shù)貥O盛時代。只惜同治七年(1868)回民軍破城,民宅大院大多焚燼。直至光緒年間,縣城才又恢復原氣,四合院在神木再度出現(xiàn)修造高潮。地方新發(fā)戶有“張百張”、“楊八萬”、“蔡七萬”,以及姜、呂、解、李、白等大戶,全是新修四合院,規(guī)模略小于清初,設(shè)置裝飾卻愈加考究。所謂“五脊六獸排三瓦”(三瓦,泛指貓頭,滴水和脊瓦;或者桶瓦、片瓦和有瓦檔瓦)?!皷|西小院”、“三門、隱壁,應(yīng)有盡有?!边@就形成神木四合院地方特色。30/7031/7032/70 香積寺善導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潏滈兩河交匯處香積村香積寺內(nèi)。寺為唐代著名古剎,始建于唐中宗李顯神龍二年(公元7),是佛教凈土宗門徒為紀念祖師善導而

24、修建。善導大師在681年圓寂后,其嫡傳弟子懷惲將先師遺骨葬于神禾原上,并建造我們上面看到善導塔,原塔四面十三層,塔頂因年久損毀,現(xiàn)存部分約十一層。以后又在塔前建成寺廟,因附近有香積堰,而得名“香積寺”。香積寺依山傍水,昔日殿宇崢嶸,古塔高聳,香煙回繞,古木參天。唐代詩人王維曾寫過香積寺贊道:“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善導塔,平面方形,底層邊長9.5米,頂層不足4米,外輪廓成方尖錐體,是唐塔中罕見方塔。塔為仿木結(jié)構(gòu)密檐式,磚砌十三層,已殘裂,現(xiàn)存十一層,通高33米。底層較高,以上各層驟變低矮,但密檐之間距離比普通密檐塔大,

25、邊寬也由下至上遞減,每層各面都有四根磚砌凸起方形倚柱,將每面劃分為三間,中間為券門,兩側(cè)為假窗,底層東、西、北三面各有券形龕一個,南面辟門,塔身用赤色描繪柱訪,斗拱和窗欞結(jié)構(gòu)。塔門上題有“涅槃盛事”字樣,于清乾隆年間重修寺廟時刻。塔內(nèi)空到底,室為方形,每層用木樓板隔開。19791980年,對善導塔基臺座、塔身、塔檐加固維修,并增設(shè)塔內(nèi)樓梯,沿梯而上,可登塔頂,從每層每面一孔券門窗向外眺望,頗能得到臨觀之樂、之情、之趣。近看平疇萬頃,良田阡陌;遠望終南山奇峰巨石,漂渺云煙,著實壯人胸懷。33/7034/7035/70玄奘塔位于陜西長安縣少陵原畔興教寺西慈恩塔院內(nèi)。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法師圓寂后,

26、葬于白鹿原唐高宗總章二年(669),遷葬現(xiàn)址,并建塔修寺,以資紀念。它是現(xiàn)存最早樓閣型方形 磚塔。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為磚結(jié)構(gòu),平面方形,五層,高21米,樓閣式。塔各層迭澀檐都采取一個自內(nèi)彎曲輪廓線,磚層數(shù)也較其它唐塔為多,塔檐挑出較遠、較厚。第一層塔身南面辟磚砌拱門,內(nèi)有方室,供奉玄奘坐像。北面鑲嵌有唐文宗開成四年(A.D.830)篆刻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碑一通,銘文詳細記述了玄奘生平事跡。玄奘塔高約 21米,以腰檐劃分為5層。第一層最高,逐層收減高寬,外形有顯著收分。各層表面都用磚砌出斗、柱、闌額等。柱為八角形壁柱,斗用一斗二升,宋代稱為“把頭絞項”,反應(yīng)出當初木構(gòu)建筑特

27、點。第一層塔身經(jīng)后世重修,仿木構(gòu)件已不存在。玄奘塔立于興教寺塔院正中,塔背嵌有唐文宗開成四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并序年(830年)篆刻大遍覺法師塔銘。左邊陪侍塔中,安葬著他弟子圓測法師靈骨;右邊陪侍塔中,安葬著他另一位弟子窺基法師靈骨。玄奘塔為磚造,總高21米,五層,平面方形,仿樓閣式。底層邊長5.2米,每層檐下皆用磚做成簡單斗拱。斗拱上面,用斜角砌成“牙子”,其上再加疊澀出檐。第一層塔身經(jīng)過后代修繕,已是平素磚墻,沒有倚柱;而以上四層則用磚砌成八角柱二分之一倚柱,再在倚柱上隱起額枋、頭拱。塔內(nèi)有小方室供奉玄奘塑像。底層較高,以上各層依次收減。因是墓塔,所以除底層外,其上四層概不能登臨。玄奘法

28、師舍利塔高七丈,共五層,底層拱洞內(nèi)有 玄奘法師塑像。塔背嵌有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碑刻,因亦稱大遍覺塔。與玄奘法師墓塔呈山字形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座三層塔,均高一丈五,為其兩大弟子慈恩大師窺基和西明大師圓測舍利塔 。36/7037/70 慈善寺石窟位于陜西省麟游縣城東6公里處漆水河西南岸。石窟開鑿于隋仁壽年間(6016),唐高宗永徽四年(654年),又大規(guī)模續(xù)建。慈善寺石窟是為隋唐兩朝皇帝到麟游消夏避暑做佛事所建。06月25日,慈善寺石窟作為隋、唐時期文物,被國務(wù)院同意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陜西寶雞麟游是唐初帝王避暑行宮九成宮所在地,那里遺留有少數(shù)佛教窟龕和摩崖造像,其中一部分屬于唐

29、代作品。慈善寺石窟位于麟游縣城東六公里漆水河畔,始開鑿于隋文帝時期,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時期續(xù)鑿,并對過去廟堂繼續(xù)擴修,它是隋唐皇帝后妃及大臣在麟游避暑時禮佛宮廷寺院。其地山環(huán)水繞,林木蔥郁。 史載,隋仁壽二年(公元6)六月五日夜,慈善寺新佛堂開光之日,就有靈光映現(xiàn),并繞梁三圈。六月九日,天降銀屑天花,舍人崔君德用金缽奉給皇帝御覽。慈善寺崖壁間石佛像,工巧妙絕,是唐永輝四年(公元653年)作品。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八三六836年)慈善寺佛舍遭大水毀壞,后屢次修復。現(xiàn)保留有三大窟,四十余尊造像,南北兩大窟主佛均高4.5米以上,所存造像,圓潤豐滿,工巧絕妙,時代格調(diào)鮮明,是隋唐皇家寺院佛教藝術(shù)精品之

30、作。38/70 現(xiàn)存石窟分布于高28米崖壁上,西崖有三大窟,南崖窟龕較多。兩處共有12個洞窟,6座佛龕,47尊造像。西崖第一、二窟平面呈馬蹄形,窟內(nèi)佛像體量較大。第一窟主佛由隋皇宮所刻,高55米,極為寶貴。南崖上有9個摩崖造像龕,內(nèi)鑿佛像,體量較小。另外,慈善寺石窟窟壁內(nèi)外還保留有唐代至明代題記、刻經(jīng)5處。慈善寺石窟佛像豐滿圓潤,刀法洗練,代表了隋唐時期佛造像最高藝術(shù)水平,是隋唐時期佛教造像典范。它建筑和雕刻樣式曾是當初建造石窟范本,因而保留下來洞窟建筑也十分寶貴。據(jù)麟游縣志載,石窟包含北、西兩座洞窟及附近崖面佛龕。西窟約高5.6米,深2.56米,窟頂較平,造立佛一尊,高4.5米。北壁有尖拱形

31、佛龕一座,內(nèi)雕一佛二菩薩,西邊雕脅侍。佛、菩薩均頭戴寶冠,上身赤裸,佩戴瓔珞、臂釧和錦帶,下身系裙,輕柔飄灑。南壁有小龕一座,內(nèi)雕一佛二弟子。北窟深6米,窟頂呈孤形,造佛像三尊,洞壁上雕佛龕兩座,南龕內(nèi)雕立佛一尊,北龕無佛像。附近崖面雕佛龕五座,呈平面方形,每邊只有1米余,龕內(nèi)各雕造像一至五尊不等。 慈善寺石窟所雕佛像,頭部稍大,肌膚豐滿,神態(tài)完美,裙帶衣紋流暢,刀法簡練有力。依據(jù)其造型、衣紋、裝飾看,與麟游縣城西南百尺崖摩崖造像基本一致,屬唐代早期作品。39/7040/70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前259前2)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chǎn)、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

32、AAA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城東5公里處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前2,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guī)模龐大,設(shè)計完善帝王陵寢。有內(nèi)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著都城皇城和宮城。陵冢位于內(nèi)城南部,呈覆斗形,現(xiàn)高51米,底邊周長1700余米。據(jù)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面分布著大量形制不一樣、內(nèi)涵各異陪葬坑和墓葬,現(xiàn)已探明有400多個,其中包含舉世聞名“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結(jié)構(gòu)最奇特、內(nèi)涵最豐富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xiàn)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感人民藝術(shù)才能,是中華民族驕傲和寶貴財富。 1961年3月4日,秦

33、始皇陵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目。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這一帶有著優(yōu)美自然環(huán)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這段山脈左右對稱,像屏風一樣立于始帝陵后,帝陵位于驪山峰巒環(huán)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在秦始皇陵東側(cè)有一道人工改造魚池水。按水經(jīng)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zhuǎn),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jīng)始皇冢北?!笨梢婔~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以后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cè)修筑了一條東西向大壩,

34、壩長1000余米,普通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余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通常所說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另外,在陵園東側(cè),有川流不息溫泉水經(jīng)過。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載:“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溫泉與西北魚池水相對應(yīng)。南面背山,東西兩側(cè)和北面形成三面環(huán)水之勢。“依山環(huán)水”正是秦始皇陵最主要地理特征。41/70秦始皇執(zhí)政于都城咸陽,但陵園卻選在遠離咸陽驪山之阿。之所以這么做,據(jù)北魏時期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于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觀點得到學

35、術(shù)界多數(shù)學者必定。不過也有學者提出過異議,持否定意見一方認為,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于當初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tǒng)觀念影響。秦始皇先祖及宣太后陵園葬在臨漳縣以西芷陽一帶,秦始皇陵園選在芷陽以東驪山之阿是當初禮制所決定,因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時尊卑、上下排列。禮記、爾雅等書記載:“南向、北向、西方為上”?!拔髂嫌缰^這奧,尊長之處也”。東漢論衡一書記載得更為明確:“夫西方,長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東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飲食;宅,人所居處,三者于人,去兇宜等?!奔丛谲脐栃笠蚕M淞昴鼓茉嵩谒煞蚺c兒子之間,即“西望吾夫,東望吾子”,似乎亦是按尊長在西、卑幼居

36、東標準。秦始皇先祖已確知葬在芷陽有秦昭襄王、秦莊襄王和秦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臨漳縣以西,作為晚輩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陽以東了。作壁上觀若將陵墓定在芷陽以西,顯然有悖于傳統(tǒng)禮制,所以秦始皇陵園選在驪山腳下完全符合晚輩居東禮制。丞相李斯為陵墓設(shè)計者,少府令章邯監(jiān)工。共征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shù)最多時近于80萬,幾乎相當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shù)8倍。42/70甘泉宮遺址位于咸陽城北75公里處淳化縣鐵王鄉(xiāng)涼武帝村,距咸陽市100公里。秦漢建筑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總面積約600萬平方米。甘泉宮興廢年代待考?,F(xiàn)存遺址有城墻、大型建筑夯土臺基、陶窯等。南城墻長1948米,西城墻長890米,北城墻

37、長1950米,東城墻長880米。城墻殘高不等,周長約為5668米,夯土筑成。在遺址中心區(qū)現(xiàn)存有西漢石熊、宋代石鼓各1件。附近發(fā)覺有五角形陶水管道、各種陶質(zhì)建筑材料及生活用具等。甘泉宮是富麗豪華宮殿群總稱,涼武帝村1一帶是甘泉宮主體建筑所在,在此周圍還有許多從屬宮、觀、臺建筑,甘泉宮規(guī)模僅次于長安未央宮,史書記載甘泉宮在漢武帝建元中增廣后“甘泉宮遺址(6張)周回十九里一百二十步,有宮十二臺十一”(關(guān)中記)。兩千年前古宮殿,沿至今天,在遺址上能見到是零碎建筑臺基和城墻殘跡,見到遺物主要是建筑材料,如鋪地磚、空心磚、子母磚、板瓦和筒瓦。石刻有漢代石熊、宋代題記石鼓。這些文物,是研究古宮殿寶貴實物資料

38、。據(jù)史書記載,甘泉宮所在地是“黃帝以來祭天圜邱之處”,是黃帝升仙地方。又記“匈奴祭天處,本云陽甘泉山下,秦奪其地”。黃帝祭奠神靈,朝諸侯萬靈明庭就在甘泉。秦代在此造林光宮,漢代于其旁起甘泉宮。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酈山(即“驪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陽屬之。是歲,賜爵一級。治馳道。”史記孝武本紀:“又作甘泉宮,中為臺室,畫天、地、泰一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睗h書郊祀志記載,武帝因齊人李少翁言,“作甘泉宮遺址,中為臺室,畫天地泰一鬼神,而置祭具以祭天神?!边@些記述表明古代祭天神非常盛大,他是傳說

39、黃帝,秦、漢帝王在甘泉宮主要活動之一。43/70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位于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西南部西安門里。未央宮又稱西宮,是西漢帝國大朝正殿,唐末毀棄。未央宮是西漢帝國200余年間政令中心,西漢以后,仍是多個朝代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皇宮。1961年3月4日,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上,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lián)合申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wǎng)”中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目。未央宮所

40、在西漢帝國首都長安,是當初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也是著名國際都會。未央宮作為漢帝國“公宮”,是漢長安城中最主要建筑,對中國古代都城建制有著主要影響,以其使用時代最長、宮城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而成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皇宮之一。1956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前身)組成漢長安城工作隊,開始了漢長安城考古工作。1961年至1962年工作隊對未央宮范圍進行了初步勘探。20世紀80年代開始,工作隊全方面開展了未央宮遺址考古勘探和重點發(fā)掘。1980年春、秋季對椒房殿建筑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2號建筑遺址)進行了初步調(diào)查、鉆探。1981年春季進行了復查。1981年10月至12月、198

41、2年2月至5月對該遺址進行了大規(guī)??技l(fā)掘。1983年3月至5月又進行了補充發(fā)掘5。未央宮第2號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yún)^(qū)未央宮鄉(xiāng)大劉寨村西180米,位于未央宮前殿遺址北330米,天祿閣遺址南275米。1980年4月至6月、10月至12月對前殿建筑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1號建筑遺址)A區(qū)和B區(qū)遺址進行了發(fā)掘.1985年12月至1986年1月、1986年9月至1987年5月對中央官署建筑遺址(編號為未央宮第3號建筑遺址)進行丁發(fā)掘5。該遺址在今西安市未央?yún)^(qū)未央宮鄉(xiāng)盧家口村東100米,位于未央宮前殿遺址西北880米,西距未央宮西宮墻105米。44/70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區(qū)東南部,始建于隋文

42、帝開皇二年(582年),唐代深入修建完善,并增建了大明宮、興慶宮等,成為當初世界上最大最繁榮國際大城市之一。城址面積達83.1平方公里,總體按中軸線對稱布局,由外郭城、宮城、皇城組成。青龍寺在唐長安城新昌坊東南隅,建于隋開皇二年(582年),原稱靈感寺,唐改青龍寺,是唐長安城內(nèi)著名寺院,毀于北宋。隋明德門遺址唐兩代都城遺址。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隋滅北周后,在漢長安城東南龍首原一帶營造新都,隋文帝楊堅命宰相高等總督其事,著名建筑家宇文愷負責規(guī)劃設(shè)計和營造。 于開皇二年(582)興建,開皇三年即遷入新都宮城,定名大興城。大興城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是現(xiàn)存明清之西安城7倍。唐建國后,仍以大興城為都

43、城,更名為長安城,僅作了局部修建和擴充。唐長安城經(jīng)濟、文化,以及對外貿(mào)易往來,較之隋代大有發(fā)展。長安城成為當初世界上最大最繁榮國際城市之一。唐末天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遷都洛陽,并令拆長安宮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黃河運往洛陽。隋大興、唐長安城作為國都320余年,至此全部廢毀。45/70隋大興唐長安城在中國都城發(fā)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尤其是長安城形制,不不過中國中世紀城市經(jīng)典,也影響了鄰近國家都城形制。所以,對長安城研究,是很有意義。早在盛唐時期韋述即著有兩京新記,將長安城規(guī)劃和布局作了較詳敘述。其后北宋宋敏求所著長安志中,又作了補充和研究。北宋呂大防又作圖刻石以期永垂后世。此圖僅殘余一部分,是至今

44、保留隋大興唐長安城最古老地圖,有很高參考價值。南宋程大昌、趙彥衛(wèi)等所著雍錄和云麓漫鈔,對長安城也進行了研究和闡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長安志圖。清代學者徐松對長安城作了大量考證研究,著有唐兩京城坊考。作為大唐帝國都城長安,對當初邊疆地域地方政權(quán)都城建設(shè)極有影響,渤海上京龍泉府城(見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規(guī)劃,即仿效長安設(shè)計。鄰國、尤其是日本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但都城形制和布局效仿長安,而且如太極殿、朱雀門、朱雀街等宮殿、門和街道名稱也是襲用長安城(見平城京遺址)。所以,日本學者也關(guān)心長安城研究。20世紀初,足立喜六曾對長安城進行了研究,著有長安史跡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于1957

45、年對城址進行了初步勘探;1957年以來,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隋大興唐長安城進行了全方面勘查和部分發(fā)掘。從而對城址平面布局、坊市形制、宮殿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結(jié)構(gòu)等,有了深入認識。尤其是經(jīng)過勘測所得相關(guān)都城布局上許多關(guān)鍵性數(shù)值,為深入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科學基礎(chǔ)。46/7047/7048/70金臺觀位于中國寶雞市金臺區(qū)北坡森林公園半坡處,創(chuàng)建于元朝末年,為明代道士張三豐修道處。觀分中院和東、西偏院三部分,主要道教古跡與建筑有山門、玉皇閣、呂祖殿、圣母殿、張爺?shù)?、三清殿、慈航殿、八卦亭、圣母洞、三豐洞、藥王洞、朝陽洞等,多依山就勢而建。登臨觀中,遠望秦嶺疊嶂,環(huán)列如 屏,翠色欲滴,俯視渭水縈回若帶,市區(qū)

46、高樓林立,山色秀麗,萬千景象,一覽無余。為寶雞三大道教宮觀(金臺觀、銀臺觀、玉臺觀)之一。金臺觀位于寶雞市區(qū)北部陵源上,南距火車站0.5公里,始建于元末明初,金臺觀為明代遼東道人張三豐修道處。明史卷299張三豐傳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遣使覓之,不得。后居寶雞之金臺觀。 金臺觀現(xiàn)存建筑分中院和東、西偏院三部分。主要建筑和道教古跡有玉皇閣、三清殿、呂祖殿、慈航殿、八卦亭、圣母洞、三豐洞、藥王洞、朝陽洞等。觀內(nèi)有高臺一座,登臺可俯視全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屢次撥款維修金臺觀古建筑,后又在觀內(nèi)建立了博物館,展出大量

47、西周時期青銅器,使該觀遠近聞名。49/70民間曾有寶雞有個金臺觀,離天只有五尺半說法,言其觀之高,若置身于金臺觀玉皇閣前平臺上,居高遠望,真是心曠神怡,景象萬千。金臺觀建筑總體布局依山就勢,主要建筑沿中軸線排列道教圣地金臺觀道教圣地金臺觀,左右對稱,現(xiàn)有玉皇閣、三清殿、八角亭、三豐洞等。玉皇閣為二層樓閣,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梁,四面圍廊,底層外檐斗拱*為三踩出單昂,二層外檐施三彩如意斗拱,出昂瘦削尖曲。整體結(jié)構(gòu)采取通柱做法,二層施腰檐平座。50/7051/70“關(guān)中書院”是明、清兩代陜西最高學府,也是全國四大著名書院之一,西北四大書院之冠,位于現(xiàn)陜西省西安市。書院建筑規(guī)模宏大,中間講

48、堂6間曰“允執(zhí)堂”,左右南屋4間,東西號房各6間,講堂后邊有假山,“三峰聳翠”,“宛若一小華岳”,講堂前半畝方塘,豎亭于中,砌石為橋。書院有門兩重,大門二楹,二門四楹,郡丞劉孟直書“八景詩”以壯其觀,學者王大智書隸字為書院題名。關(guān)中書院是明清時期陜西著名書院。位于西安府治東南,在今西安城南門內(nèi)東側(cè)西安師范學院處(即書院門街西口,街名由此而來)。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陜西著名學者、御史馮從吾疏忤神宗罷官歸里后,與友人蕭輝之、周淑遠等在此地之西寶慶寺講學多年,弟子日眾,而寺地狹隘。萬歷三十七年(16)十月,陜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參政熊應(yīng)占、閔洪學及副使陳寧、段猷顯等,為馮從吾另擇寶

49、慶寺之東小悉園處創(chuàng)建關(guān)中書院。書院中建講堂六楹,題匾名“允執(zhí)堂”。馮從吾關(guān)中書院記云:“書院名關(guān)中,而匾其堂為允執(zhí),蓋借關(guān)中中字,闡允執(zhí)厥中之秘耳?!敝v堂左右各為屋四楹,皆南向若翼;東西建有生徒宿舍號房各六楹。堂前有方塘半畝,樹亭于中,砌石為橋。堂后有假山一座,三峰聳翠,宛然一小華岳。大門本南開,后改于西巷。三年后,新任布政使汪道亨于書院建“斯道中天閣”一座,以祀孔子。至此,書院已初具規(guī)模。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撥給關(guān)中書院帑(tang音躺)銀一千兩,作為書院經(jīng)費補助。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賜書院“秦川浴德”匾額。三十六年(1771年),巡撫畢沅蒞任之初,認為“移風易俗,教化

50、為先”,重視學校教育,于是重新修建關(guān)中書院,并延請江寧進士戴祖啟來陜主持關(guān)中書院,還在全省選拔一批優(yōu)異生徒于書院學習。關(guān)中書院規(guī)制,設(shè)山長一人由撫臺聘請,掌管教務(wù);監(jiān)院一人,專管庶務(wù);齋長二人,代表生徒,幫助書院管理。課程有經(jīng)、史、子、集,考課有詩、古文、詞、八股試帖、策論、雜著等。每個月一官考,分月由大吏來主考。除此之外,每個月課堂測驗23次,由山長主考。光緒二十九年(19),陜西巡撫升允改關(guān)中書院為陜西第一師范學堂。52/7053/7054/70始建于唐朝儀鳳年間(西元676年至西元679年),宋代、元代重修。明朝時,智果(生卒年不詳),洋縣智果寺僧人。明神宗萬歷十二年(1584)云游京師

51、(北京)時,逢慈圣宣文明肅皇太后患眼疾,久治不愈,張榜招賢。智果揭榜應(yīng)召,入宮為太后治病,用藥三劑眼疾即愈。神宗朱翊鈞為表謝意,于十四年頒施藏經(jīng)678函(6780卷),并賜金命太監(jiān)會同漢中府知府田禮門,修建藏經(jīng)樓一座,御書“敕賜智果寺”匾額一面。55/70萬佛洞石窟位于延安市東北,依山而建眾多石窟中雕刻有萬尊佛像萬佛寺精美絕妙。山上保留有自隋唐至清代各類石窟,其中借山勢而鑿萬佛洞是最大石窟,窟內(nèi)四面墻壁上雕刻有神態(tài)各異大小佛像萬余尊。鬼斧神工石刻藝術(shù)不但是寶貴歷史文化遺產(chǎn),還得到了歷代名人騷客、有識之士贊賞和愛護。1 號窟為主窟,即萬佛洞石窟。窟平面略呈不規(guī)則四邊形。前部寬16.1 米 ,后部

52、寬17.6 米 ,進深12.9 米 ??咧醒腓徥苫鶋?,基壇高1.43 米 ,面闊11 米 ,進深5 米 ?;鶋笥覂蓚?cè)各有一石屏壁連接窟頂。兩座屏壁四面都有浮雕佛、菩薩、羅漢、弟子像。左側(cè)屏壁外側(cè)有佛涅槃圖和十五級浮屠?;鶋现髟煜裨瓰槟嗨苋婪鸺岸茏?,已毀無存?,F(xiàn)有泥塑三世佛及二弟子像,系1985 年重塑??咚谋诟〉裥∏Х?、釋迦、彌勒、多寶等佛像和凈瓶觀音、文殊、普賢菩薩和千手千眼觀音等。窟內(nèi)造像題記最早者有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題記,還有金、元、明等朝代造像或題記。56/702 號窟前部面闊為5 米 ,后部寬5.7 米 ,進深4.8 米 ,高4.6 米 ??邿o前壁,呈敞口狀。

53、窟正壁為三世佛及佛弟子像,下方為8 尊羅漢像??弑北谏戏綖轵T象普賢菩薩,南壁上方為騎獅文殊菩薩。獅、象前側(cè)分別有馴獅、牽象昆侖奴。窟南北兩壁近窟口處,分別站立一尊護法天王像,戴盔,著鎧甲,倚長劍。南壁護法天王像右下側(cè)為童子拜觀音造像。3 號窟面闊6.7 米 ,高4.8 米 ,進深9 米??咧醒刖偶壯錾弻氉蠟辇嫶髲浝兆?。彌勒袒胸露臍,闊鼻薄唇,兩耳垂肩,左腿下垂,右腿上屈,喜形于色。彌勒佛高1.8 米??唔斣寰畡e具一格,由內(nèi)向外,依次為八卦圖案、二龍戲珠、蓮花、寶相花、佛傳故事等圖案。4 號窟位于鷲峰巖下??咂矫媛猿侍菪危咔安繉? 米 ,后部寬5.9 米 ,深5 米,高3 米 ??呖趦蓚?cè)為

54、浮雕護法天王像。窟四壁用高浮雕手法雕刻成山崖、巖石、行云流水、亭臺樓閣及童子拜觀音、太子游西門等佛傳故事圖像,布局精妙,錯落有序。但因潮濕,風化漫漶較為嚴重??唔斨醒霝橐桓捕肥缴徎ㄔ寰?。藻井周圍為平棋格式天井。平棋內(nèi)雕有寶相花、如意云紋、飛龍、朱雀、花卉、幾何紋等圖案。尤其是其中一組4 個飛天造像,雕刻十分精美。飛天繞中心花卉急速旋轉(zhuǎn),衣帶飄揚,富有動感。57/7058/7059/70黃陵石空寺石窟是位于延安城南黃陵縣城西雙龍鎮(zhèn)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雙龍峪村。又名千佛寺石窟或萬佛洞,是宋代佛教寺院石空寺所屬石窟。石窟開在半山腰高處,在灰色和綠色砂巖上鑿建而成。呈凸字形,坐西向東??呖跒榉叫危?/p>

55、寬2.4米,深2.6米,有佛像60余尊,左右各有佛龕一座,以兩圓柱與洞口隔成三間,形成檐廊,上有兩層斗拱。石窟內(nèi)高5.3米,寬9米,深12米。中間有一佛龕,高3.38米,寬5.9米,深4.73米,內(nèi)雕大佛坐像12尊。中央坐釋迦牟尼,兩邊站立文殊、普賢二菩薩和迦葉、阿難二弟子。佛龕左、右、后三面均雕有佛像??唔斦械裼星智а塾^音一尊,東西兩壁雕有高2.82米立佛9尊。該石窟石刻雕像百分比準確,刀法流暢,質(zhì)感強烈,尤其是頭、手、足雕刻藝術(shù)到達了較高水平。從石窟題刻分析,該窟建于宋紹圣三年(1096)前后,明、清兩代曾進行過維修。60/70昭仁寺大殿大殿面闊三間,10.6米,進深三間六架椽,10.

56、5米,殿高約8.5米,單檐歇山頂?;?米,前有月臺。大殿平面用檐柱12根,柱頭用闌額、普柏枋聯(lián)接,闌額至角柱不出頭。轉(zhuǎn)角、柱頭、補間各施斗栱一朵,斗栱結(jié)構(gòu)簡單。殿內(nèi)無柱,也不用七架梁,梁架由 4根角梁和4 根轉(zhuǎn)角梁架疊八卦懸頂方式起拱,承托檁條和椽子。其結(jié)構(gòu)方法是 4根轉(zhuǎn)角梁各置放在前后檐和兩山柱頭斗栱上,在轉(zhuǎn)角梁中點置立柱承托前后檐下平榑和兩山承椽枋,承椽枋上置平梁,平梁上置蜀柱組成山面梁架。明間兩縫平梁則由四根角梁后尾挑托。平梁上置蜀柱和叉手承托上平榑和脊榑,結(jié)構(gòu)精巧,深符力學原理。寺內(nèi)現(xiàn)存唐貞觀四年 (630)石碑1通,高3.6米,寬1.5米,碑額鐫“大唐豳州昭仁寺之碑”9個篆字。碑

57、文為唐諫議大夫朱子奢所撰,共40行,每行44字,皆為寸楷,記述了李世民在武德元年 (618)戰(zhàn)敗薛仁杲情況,其書法與其它唐碑有所不一樣,氣清而遒麗,勢爽而不滑,骨力勁健,體妍韻清,刻工精美傳神,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shù)珍品,相傳為虞世南或歐陽詢所書。碑原立大殿西北,后遷殿前。61/7062/70韓城普照寺位于陜西省韓城市昝村鎮(zhèn)吳村。該寺始建于元延祐三年(13),清代續(xù)修。建筑面積426平方米,主要建筑大殿為元代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nèi)保留有塑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釋迦牟尼佛和文殊、普賢二菩薩,阿難、伽葉二弟子五尊彩塑像及明清藻井繪畫一百三十余幅。大殿東西有土地廟關(guān)帝廟各一間,殿

58、前東西側(cè)分別為伽藍殿與護法殿,殿后有觀音洞、禪院等。陜西韓城普照寺,始建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是1992年公布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務(wù)院公布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位于韓城市東北10公里昝村鎮(zhèn)吳村,建在10余米高古寨堡南端,居高臨下,頗有虎踞高山之勢。是韓城元建標志性建筑。佛教文化氣息濃厚。1999年開始建設(shè)陜西省元代建筑博物館已初具規(guī)模,現(xiàn)已對外開放。近年來,經(jīng)過修繕保護普照寺,被當?shù)厝朔Q為韓城”布達拉宮”。韓城元代建筑多為懸山頂,墻體厚實穩(wěn)重收分大,前檐柱額多為通擔,這些是認識和研究元代建筑特征與格調(diào)主要而寶貴依據(jù)。近幾年,為了保護好元代建筑,經(jīng)省文物部門同意,韓城擬將急需維

59、修元代建筑約十多處逐步搬遷到規(guī)模較大元代建筑之地普照寺?,F(xiàn)已搬遷了兩處四座建筑,連同普照寺原有古建筑及配列建筑共12座,占地8000余平主米,最終建成約二十多座元代古建群,成為全省最大元代建筑博物館。元代建筑博物館,建在普照寺內(nèi),寺廟建在十余米高古寨堡南端,寺門向南,拾級面上,居高臨下,有虎踞高山之勢。63/70普照寺為佛教寺院。佛教,自隋唐時期,尤其在唐初就在韓城地域盛行,建寺甚多,因為歷史原因,現(xiàn)在保留極少,普照寺是幸存佼佼者?,F(xiàn)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普照寺?lián)涊d,創(chuàng)建于元延祐三年即13,建寺后于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塑佛像。普照寺主體建筑是大佛殿,殿前東有“伽藍廟”,西有“護法廟”

60、。殿東為“土地廟”,西為“關(guān)公廟”,殿后有“觀音洞”。大佛殿雄偉壯觀,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殿內(nèi)有佛龕,龕上部有藻井,藻井有繪畫,共130幅佳作,其中人物畫33幅,花鳥蟲魚畫97幅,筆黑生動,情景逼真,形態(tài)各異,堪為珍品。教授認為板畫為元代作品,含有很高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龕內(nèi)有五尊彩色泥塑像,坐在工字蓮花須彌座上,面相豐滿,神態(tài)自然,古雅莊重,呈說法狀,通高4.2米。左右站著釋迦十大弟子中阿難和迦葉兩尊塑像,各通高2米。一個雙唇緊閉,雙手合十。一個面帶笑容,拱手而立。兩邊龕內(nèi)是兩尊菩薩塑像,均盤膝坐在工字蓮花須彌座上,通高均3.6米,左邊是文殊,右邊是普賢。普照寺是一組罕見元代經(jīng)典古建筑,佛像塑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