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力吸收層橡膠瀝青技術交底記錄_第1頁
應力吸收層橡膠瀝青技術交底記錄_第2頁
應力吸收層橡膠瀝青技術交底記錄_第3頁
應力吸收層橡膠瀝青技術交底記錄_第4頁
應力吸收層橡膠瀝青技術交底記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頁僅作為文檔頁封面,使用時可以刪除

Thisdocumentisforreferenceonly-rar21year.March本頁僅作為文檔頁封面,使用時可以刪除

Thisdocumentisforreferenceonly-rar21year.March應力吸收層橡膠瀝青技術交底記錄PAGE2應力吸收層橡膠瀝青技術交底記錄工程名稱:337省道灌南段路面改造工程交底工序或工程名稱應力吸收層橡膠瀝青交底時間2020.08.12參加對象及人數監(jiān)理、項目部施工人員交底人陳建勝交底地點項目部會議室記錄人王慶波交底主要內容:一、原材料技術要求1、橡膠粉橡膠粉密度應為(1.15±0.05)g/cm3,無其他雜質,纖維比例不超過05%,要求橡膠粉顆粒不能相互黏結成塊。橡膠粉篩分應采用水篩法進行試驗,顆粒規(guī)格應符合表1要求。橡膠粉篩分規(guī)格-表1篩孔尺寸通過率%2.0mm1001.18mm65-1000.6mm20-1000.3mm0-450.075mm0-52、基質瀝青橡膠瀝青所用的基質瀝青采用70道路石油瀝青.其技術要求必須符合Sup-20下面層要求,抽檢項目、抽檢頻率應滿足相關要求。3、成品橡膠瀝青橡膠瀝青現(xiàn)場改性完成后應及時使用。如遇特殊情況需要現(xiàn)場貯存,則橡膠瀝青加熱循環(huán)不能超過2次,同時應在使用前對橡膠瀝青質量進行檢測,檢測合格后才能使用。橡膠瀝青應符合設計要求。PAGE3橡膠瀝青技術要求檢測項目技術指標粘度,177℃,pa·s1.5-4.0針入度(25℃,100g,5s),不小于(0.1mm)25軟化點,不小于(℃)54彈性恢復,25℃,不小于(%)604、集料應力吸收層應采用石質堅硬、清潔、近立方體顆粒的碎石。碎石用普通瀝青以一定的用油量0.4-0.6%左右(按照集料重量計)進行預裹附,以加強與橡膠瀝青的黏結性(裹附溫度在120℃以上)。預裹附的集料堆放時間不宜超過2周。應力吸收層石料技術要求檢測項目技術指標試驗方法堅固性≦12%T0314壓碎值≦10%T0316針片狀顆粒含量≦10%T0312橡膠瀝青應力吸收層集料集配范圍如下表,一般情況應選用A集配,應力吸收層上鋪裝粗粒式瀝青混合料時可選用B集配。應力吸收層集料規(guī)格方篩孔尺寸(mm)A級配B級配13.21001009.51000-156.30-152.360-50-5PAGE40.0750-0.50.0.5SAMI用集料技術要求見下表,抽檢頻率應滿足對面層材料的相關要求。SAMI應力吸收層用集料質量技術要求檢測項目技術指標石料壓碎值(%)不大于24洛杉磯磨耗損失(%)不大于28視密度(t/m3)不小于2.6吸水率(%)不大于2.0對瀝青的粘附性不小于4級堅固性(%)不大于12針片狀顆粒含量(%)不大于15水洗法<0.075mm顆粒含量(%)不大于0.6軟石含量(%)不大于3.0二、橡膠瀝青生產流程橡膠瀝青的加工質量是影響橡膠瀝青SAMI工程質量的重要因素。先將基質瀝青快速升溫至190℃左右.輸送至生產設備,根據設計要求把橡膠粉與升溫后的基質瀝青經過準確的配比同時送入到高速剪切攪拌系統(tǒng).與基質瀝青在高速剪切攪拌器內拌和.經過高速剪切預拌的橡膠瀝青輸送到熔脹反應系統(tǒng).在190℃高溫下反應1h左右,輸送至橡膠瀝青智能灑布車內.運至施工現(xiàn)場。(本工程采用成品橡膠瀝青。)三、施工工藝及注意事項1、水泥道路表面處理原水泥路面平整度狀況保持較好,只有少量坑洞及裂縫病害發(fā)生。應力吸收層作用的充分發(fā)揮需要一個清潔、干燥、平整的基層頂面,因此在鋪設前必須對原水泥路表面進行處理。PAGE52、路表平整處理。對于原路表的裂縫和坑洞,當裂縫的寬度大于6mm時、則必須進行灌縫填補;對于較大的坑洞,需進行銑刨和補平工作。PAGE53、清掃原路表面的灰塵和水分會影響應力吸收層與基層的黏結,造成路面結構層的脫離。清掃完畢后應形成干燥、清潔的路表首先對原水泥混凝土路面進行拉毛,然后將基層表面進行全面清掃.再用森林滅火鼓風機沿縱向排成斜線將浮灰吹凈,最后用水沖洗,直至清除基層表面浮灰、泥漿,并保證路面干燥。清潔時可采用鼓風機、灑水車、掃帚、鐵鍬、鋼絲刷等清掃工具。先用掃帚初掃,然后用鼓風機鼓吹灰塵;粗掃清掃完畢后,針對路表結塊聚塵部位,進行刷除清掃,對于路表灰塵特別多的路段需要利用灑水車沖洗.晾干或者用鼓風機將濕潤的地表反復鼓吹,直至路表被吹干應力吸收層鋪設工藝(1)空氣溫度和地面溫度都不得低于10℃。(2)下承層必須干燥,路緣石防護良好。(3)風速不影響橡膠瀝青灑布效果。(4)需用的設備(包括橡膠瀝青灑布車、碎石撒布機和膠輪壓路機)進入待命狀態(tài)。四、橡膠瀝青灑布橡膠瀝青的灑布采用的是為適應國內橡膠瀝青施工新工藝而研制的橡膠瀝青專用智能灑布車。在橡膠瀝青灑布車的瀝青罐內必須設有強力臥式攪拌裝置,使罐內的橡膠瀝青形成快速對流,有效地解決了橡膠瀝青顆粒極易沉淀、離析的難題;在罐體內設有雙燃燒和導熱油升溫系統(tǒng)。加熱速度快,減少了施工前輔助時間,保證灑布溫度;瀝青管道內全部必須設有導熱油管道,采用導熱油內部加熱,確保管道暢通無阻;噴灑系統(tǒng)采用特殊設計,液壓自動控制灑布量,確保灑布精確、均勻,施工穩(wěn)定,性能可靠。駕駛室內有電腦控制器,可全程控制灑布。檢修時應確保噴孔通暢、計量精準。1、灑布要求一般認為碎石層灑布壓實之后,橡膠瀝青被擠壓到石料高度的3/4~4/5比較合適。若瀝青灑布量過大,易導致面層油量過大而出現(xiàn)泛油.同時也會提高面層的層底彎拉應變;若瀝青灑布量過小,碎石周邊無充分約束,從而在面層和下臥層之間形成一個不穩(wěn)定夾層,不僅不能起到應力吸收的作用,而且可能加快面層的破壞。經過實驗室的大量數據測試.最終確定瀝青灑布量為2.2kg/m3。2、注意事項PAGE6(1)灑布車計量準確時,事先應計算車速,使灑布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2)在起步和停止位置鋪設瀝青氈,以便于準確地進行橫向銜接,灑布車經過后及時取走瀝青氈。(3)應力吸收層的鋪設應在瀝青灑布~石料撒布一膠輪碾壓完成后,再進行另一幅的瀝青灑布,不可跨幅施工。另一幅灑布的瀝青應與前期鋪設完成部分重疊10cm左右。(4)灑布橡膠瀝青時,應封鎖交通,以防止局部瀝青被粘走,破壞應力吸收層整體效果。五、碎石撒鋪1、施工機械碎石撒鋪機采用全液壓、氣動控制設備。撒鋪機由擋料系統(tǒng)、料門開啟系統(tǒng)、料門控制系統(tǒng)、拋料系統(tǒng)、送料系統(tǒng)、操作員工作臺、控制箱7個部分組成,后掛在自卸車上。倒行撒布石屑,標準、方便、均勻、快捷、環(huán)保。料門共計16個,可單獨控制單個料門的開關,使撒鋪更均勻、撒鋪量更準確。石屑撒鋪可根據路面施工技術要求調整撒鋪厚度和寬度、特殊裝置能保證撒鋪量均勻一致??焖侔惭b結構使該裝置能與自卸翻斗車配套使用,充分發(fā)揮設備的作用。多種結構及控制形式,使產品能夠滿足不同用戶、不同施工方式的要求,徹底改變人工撒鋪厚度不均、工藝無法控制、維修質量不能保證的現(xiàn)狀。檢修時應確保出石孔通暢。設備運轉正常,計量精準。2、注意事項(1)噴灑橡膠瀝青后應立即撒鋪碎石,碎石要經過預裹覆,碎石撒鋪量推薦采用(14~20)kg/m2,根據試鋪情況確定,以滿鋪、不散失為標準。局部碎石撒鋪量不足的地方.應立即人工補足。(2)碎石撒布車撒布后,由人工迅速將散失在瀝青膜以外的碎石掃入瀝青膜內。(3)碎石撒布量應恰當六、碾壓1、施工機械采用25tN頻低幅膠輪壓路機PAGE72、注意事項PAGE7(1)碎石撒鋪后應立即進行碾壓作業(yè),2臺膠輪壓路機應同時呈梯隊式進行碾壓,緊跟碎石撒鋪車。(2)碾壓3遍,從灑布橡膠瀝青到碾壓完成應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3)為防止粘輪現(xiàn)象,膠輪壓路機輪胎上應適當噴水。七、檢測1、橡膠瀝青灑布置檢測方法將要灑布瀝青時,將標準尺寸矩形容器內置瀝青油氈稱重后置于灑布車前10In左右處.待灑布車經過容器后立即取出再稱重,以此計算實際灑布量.再結合瀝青灑布車電腦調節(jié)裝置直到設計灑布量為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