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解剖學》教學大綱_第1頁
《系統解剖學》教學大綱_第2頁
《系統解剖學》教學大綱_第3頁
《系統解剖學》教學大綱_第4頁
《系統解剖學》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系統解剖學》教學大綱前言一、人體解剖學的定義、地位與分科人體解剖學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tài)結構的科學,是醫(yī)學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醫(yī)學教育中安排這門課程的目的,在于使學生理解與掌握人體正常形態(tài)結構的基本知識,為學習其他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課程奠定必要的形態(tài)學基礎。人體解剖學所用的專業(yè)詞匯約占經典醫(yī)學詞匯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一門跨越基礎和臨床的主干學科。人體解剖學主要包括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和神經解剖學。系統解剖學是按人體器官的功能系統(如運動系統、消化系統、脈管系統、神經系統等),闡述人體正常器官形態(tài)結構的科學。局部解剖學是在系統解剖學的基礎上,按人體的局部(如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等),闡述局部器官的排列和位置關系的科學。神經解剖學是研究神經系統(主要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形態(tài)結構的科學。通常將神經解剖學編排在系統解剖學的神經系統講授。二、系統解剖學課程的基本學習內容和教學要求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學生應掌握人體正常形態(tài)結構的基本知識和解剖學術語,并結合外語原版教科書學習相關的術語。按要求程度不同,將學習內容分為三級:第一級為“掌握”,要求對所學內容理解、熟記,并能脫離書本進行簡明扼要的口頭與書面敘述;第二級為“熟悉”,要求對所學內容理解并記住內容提要;第三級為“了解”,要求對所學內容理解。三、教學方法學習系統解剖學要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既要從書本上學習基本知識及其相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又要通過圖象、模型、標本和活體的觀察,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要貫徹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既要重視理論,培育對所學基本知識,在系統內和系統之間聯系的結合部、基礎與臨床聯系的結合部以及本學科與其他學科聯系的結合部,進行綜合分析的能力,又要重視實驗,培育對所學解剖結構,運用形態(tài)與功能相關、局部與整體統一和進化發(fā)展的觀點,以及對結構特征進行比較分析的方法,進行觀察和動手的能力;并針對人體解剖學形態(tài)描述多、專業(yè)名詞多以及需要記憶的內容多的特點,培育做實驗報告、做筆記、歸納、總結以及口頭與書面表達的能力。四、本大綱的編寫基礎和適用對象本大綱是在以往系統解剖學教學大綱的基礎上,依據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系統解剖學》新編八年制規(guī)劃教材內容和程序,并參考國外近年相關原版教材編寫的。供八年制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用。學時分配系統解剖學課程總學時45學時,每學時40分鐘,具體分配如下(僅供參考):講授內容學時數緒論1運動系統14內臟學12脈管系統15感覺器3總學時45緒論解剖學的定義,人體解剖學的分科,人體的分部與器官系統,解剖學姿勢、方位術語和人體的軸與面。運動系統運動系統的組成與作用。骨學[目的要求]一、掌握1.運動系統的組成,功能。2.骨的構造。3.軀干骨的組成,椎骨的一般形態(tài)。4.腦顱、面顱的組成;額骨、篩骨、蝶骨、顳骨、枕骨和頂骨的形態(tài)結構;顱底內面觀(顱前窩、顱中窩、顱后窩),顱底外面觀、顱側面觀(翼點)、顱前面觀(眶、骨性鼻腔、鼻旁竇和骨性口腔);顳窩、顳下窩和翼腭窩。顱頂面觀(冠狀縫、矢狀縫、人字縫)。5.新生兒顱生后的變化;新生兒顱的特征(前囟、后囟)。二、熟悉1.解剖學姿勢、方位術語和人體的軸與面。2.骨的分類,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性質,3.各部椎骨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胸骨的基本形態(tài)結構。4.上肢骨的分部、排列組成。5.下肢骨的分部、排列組成。三、了解:1.系統解剖學的定義。人體解剖學的分科。人體的分部與系統。人體的分部與器官系統。2.骨的發(fā)生和發(fā)育。3.鎖骨、肩胛骨、肱骨、橈骨和尺骨的基本形態(tài)結構。各腕骨的形態(tài);掌骨和指骨的組成和形態(tài)。4.髖骨(髂骨、恥骨和坐骨)的基本形態(tài)結構;股骨、脛骨和腓骨的基本形態(tài)結構。髕骨的形態(tài)結構;跗骨的組成及距、跟、足舟骨的形態(tài)特征;跖骨和趾骨的組成和形態(tài)。5.肋的一般形態(tài)。關節(jié)學[目的要求]一、掌握1.關節(jié)的基本構造和輔助結構。2.顱骨的纖維和軟骨連結;顳下頜關節(jié)的組成、形態(tài)結構特征和運動方式。3.肩關節(jié)、膝關節(jié)的組成、形態(tài)結構特征和運動方式。二、熟悉1.關節(jié)的分類和運動。2.軀干骨的連結;椎間盤的形態(tài)結構,功能及臨床意義;脊柱、胸廓的組成、整體觀及其運動。三、了解:1.纖維連結、軟骨連結和骨性結合的特征及常見部位。2.胸鎖關節(jié)、肩鎖關節(jié)和喙肩韌帶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肘關節(jié)、橈腕關節(jié)、拇指腕掌關節(jié)組成、形態(tài)結構特征和運動方式;橈、尺骨連結的組成、形態(tài)結構特征。3.骨盆的構成,骨盆上、下口的構成;骶髂關節(jié)、骶結節(jié)韌帶、骶棘韌帶、恥骨聯合和閉孔膜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跗橫關節(jié)的概念;距跟、距跟舟關節(jié)的組成及運動(內翻、外翻),骨盆的性差,足弓的組成及功能。髖關節(jié)、踝關節(jié)的組成、形態(tài)結構特征和運動方式。第三章肌學[目的要求]一、掌握1.面肌和咀嚼肌的名稱、位置和作用。2.頸闊肌、胸鎖乳突肌和斜角肌的位置與作用。3.頸肌的分層和分群;舌骨上、下肌群的位置與作用。4.胸上肢肌的名稱、位置與作用。5.斜方肌和背闊肌的位置與作用。二、熟悉1.肌的輔助裝置。2.胸固有肌的名稱與作用;膈的位置、形態(tài)與作用。3.腹肌的分群、層次和作用。三、了解:1.肌的形態(tài)和構造,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命名法,肌的血管、淋巴管與神經支配。2.深層背肌的位置與作用;腰背筋膜的位置、分層與作用。3.上肢帶肌的名稱和作用;肌腱袖的概念;臂肌的分群與作用。手肌的分群和作用。前臂肌的分群、排列與作用。4.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梨狀肌的作用;大腿肌的分群與作用。小腿肌的分群與作用。足肌的分群與位置。5.上肢的局部記載。6.下肢的局部記載。內臟學第四章內臟學總論第五章消化系統[目的要求]一、掌握:1.消化系統的組成。2.咽峽的構成;三對唾液腺的位置及開口部位。3.咽的位置和分部。4.食管的位置、形態(tài)、分段及三個狹窄部。5.胃的形態(tài)、分部和位置。6.十二指腸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7.闌尾的位置、形態(tài)及體表投影。8.肛管的位置及形態(tài)結構。9.肝的形態(tài)、位置和外部分葉;肝外膽管系統的組成;膽囊的位置、形態(tài)、分部及功能。10.胰的位置。二、熟悉:1.胸部標志線和腹部分區(qū);上、下消化道的概念。2.口腔的境界及分部;牙的種類和排列、牙的形態(tài)、牙組織及牙周組織;舌的形態(tài),舌粘膜,舌肌的組成,頦舌肌的作用。3.咽各部的形態(tài)結構。4.胃壁的結構。5.空、回腸的位置及形態(tài)結構特征。6.大腸的分部及特征性結構;盲腸的位置及形態(tài)結構;結腸的分部及其位置;直腸的位置及形態(tài)結構。7.膽總管和胰管的匯合及開口部位。8.胰的分部。三、了解:1.內臟的組成及一般構造。2.消化系統的功能。3.口唇、頰及軟顎肌。4.咽壁肌。5.食管壁的結構。6.肛管周圍肌。7.肝的功能,肝的毗鄰,肝的分葉與分段。第六章呼吸系統[目的要求]一、掌握:1.呼吸系統的組成。2.鼻旁竇的名稱、位置、開口部位及相關臨床意義。3.喉的位置;喉腔的分部及形態(tài)結構特征。4.氣管的位置;左、右主支氣管形態(tài)學區(qū)別及其臨床意義。5.肺的位置、形態(tài)和分葉。6.胸腔、胸膜、胸膜腔及肋膈隱窩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胸膜頂、肺尖、胸膜下界和肺下緣的體表投影。二、熟悉:1.上、下呼吸道的概念;鼻腔的分部及形態(tài)結構特征。2.喉軟骨的位置及形態(tài)結構特征;環(huán)甲、環(huán)杓關節(jié)的構成與運動;彈性圓錐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及臨床意義。3.胸腺區(qū)與心包區(qū)的概念。4.氣管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支氣管及肺段的血液供應。三、了解:1.呼吸系統的功能。2.外鼻的形態(tài)。3.甲狀舌骨膜、方形膜的位置與形態(tài)結構;了解喉肌的名稱、位置與作用。4.胎兒肺與成人肺的區(qū)別;支氣管樹和支氣管肺段的概念,5.縱隔的位置、分部及相關內容。第七章泌尿系統[目的要求]一、掌握:1.泌尿系統的組成,2.腎的形態(tài)、位置及被膜;腎的結構,3.輸尿管形態(tài)、分部及狹窄的位置。4.膀胱的形態(tài)、位置;膀胱三角。二、熟悉:1.女尿道的形態(tài)特征及開口部位。三、了解:1.泌尿系統功能。2.腎的毗鄰;腎段血管與腎段的概念。3.膀胱的毗鄰。第八章男性生殖系統[目的要求]一、掌握:1.男性生殖系統的組成。2.前列腺的位置、形態(tài)及功能。3.男性尿道的功能、分部、狹窄、膨大及彎曲。二、熟悉:1.睪丸的位置、形態(tài)結構與功能。2.附睪的位置、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3.輸精管的分部及其位置。4.射精管的合成和開口部位。三、了解:1.精索的組成及位置。2.精囊腺的位置、形態(tài)及功能。3.尿道球腺的位置與功能。4.男性外生殖器。5.陰囊及陰莖的形態(tài)結構。第九章女性生殖系統[目的要求]一、掌握:1.女性生殖系統的組成。2.輸卵管的功能、分部、形態(tài)結構及相關臨床意義。3.子宮的形態(tài)、位置、姿勢、固定裝置的構成及其作用。4.乳房的位置及形態(tài)結構特征。二、熟悉:1.卵巢的功能、位置、形態(tài)及固定裝置。2.陰道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位置和功能。三、了解:1.子宮壁的結構。2.前庭大腺的位置、開口與功能。3.女陰的構成。4.廣義及狹義會陰的概念。第十章腹膜[目的要求]一、掌握:1.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二、熟悉:1.腹膜內位、間位與外位器官的概念及代表性器官的名稱。2.男、女性腹膜陷凹。三、了解:1.腹膜形成的結構(網膜、系膜、韌帶、皺襞和隱窩)的概念。2.膈下間隙、結腸旁溝及腸系膜竇的概念。脈管系統第十一章心血管系統[目的要求]一、掌握:1.脈管系統的組成。2.心血管系統的組成。3.心的位置和外形。4.心腔各部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5.左冠狀動脈(前室間支、旋支)及右冠狀動脈的起源和動脈分布區(qū)。6.心傳導系的組成及功能;竇房結和房室結的位置與功能概況。7.肺循環(huán)的組成。8.主動脈的起止、行徑及分部。9.頸總動脈的起源、分支;頸動脈竇與頸動脈小球的概念;頸外動脈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鎖骨下動脈的起源、主要分支及分布;腋動脈的起止;肱動脈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及分布;橈、尺動脈的行徑、分支及分布。10.主動脈胸部的起止、分支及分布。11.主動脈腹部的起止、分支及分布;腹腔干的分支及分布;腸系膜上、下動脈的分支及分布;髂外動脈及下肢各動脈的起止、主要分支及分布。體循環(huán)的靜脈組成。12.上腔靜脈系的組成及收集范圍;上腔靜脈的位置與屬支。13.上肢淺靜脈的起始、行徑及注入部位。14.下腔靜脈系的組成及收集范圍;下腔靜脈的位置與屬支。15.下肢淺靜脈的起止、行徑要點及收集范圍。16.肝門靜脈系的組成、收集范圍及結構特征。17.肝門靜脈的組成、行徑、分支、回流途徑及屬支。18.肝門靜脈系與上、下腔靜脈系之間的交通途徑。二、熟悉:1.血液循環(huán)途徑及功能。2.房間隔和室間隔的位置和形態(tài)結構特征。3.冠狀動脈分布區(qū)與心肌梗死區(qū)的對應關系。4.心靜脈的組成及收納概況。5.心包的構成及心包腔的概念。6.動脈韌帶的概念。7.頸內動脈的分布。8.掌淺弓和掌深弓的組成、位置和分支。9.髂總動脈起止;髂內動脈分支及分布。10.活體可觸及的動脈搏動點或壓迫止血點(頸總動脈、面動脈、顳淺動脈、鎖骨下動脈、肱動脈、橈動脈、股動脈及足背動脈)。11.肺靜脈的起始及注入部位。12.頭臂靜脈的屬支及靜脈角的位置;頸內靜脈的行徑、屬支及顱內、外靜脈的交通。13.鎖骨下靜脈的行徑、屬支(名稱、位置及收集區(qū)域);14.奇靜脈的起止、行程、收集范圍及臨床意義;脊柱靜脈的概念及臨床意義。15.髂總靜脈、髂內靜脈、髂外靜脈的起止和收集范圍。16.肝門靜脈系與上、下腔靜脈系之間的吻合部位及臨床意義。三、了解:1.脈管系統功能。2.血管吻合及側支循環(huán)的概念。3.心的毗鄰。4.心的纖維性支架及心壁的組成。5.房室隔的概念。6.心的體表投影。7.血管吻合及側支循環(huán)的概念。8.器官內、外動脈的分布規(guī)律。9.腋動脈分支及分布。10.靜脈結構和配布特點。11.髂總靜脈、髂內靜脈、髂外靜脈的行程。第十二章淋巴系統[目的要求]一、掌握:1.胸導管的合成、起止、行徑要點和引流范圍;右淋巴導管的組成及引流范圍。2.局部淋巴結的概念。3.腋淋巴結位置、分群及各群的引流范圍和流向。4.腹股溝淺淋巴結的位置、分群及各群的引流范圍和流向。5.脾的位置、形態(tài)特征和功能。二、熟悉:1.淋巴系統的組成、結構特點及淋巴管和淋巴結的配布特點。2.頭部淋巴結位置、引流范圍、流向及主要淋巴結的名稱。3.頸部淋巴結分群及位置;頸外側淺淋巴結的引流范圍和流向;頸外側深淋巴結的分群、流向及主要淋巴結的引流范圍和臨床意義。4.胸腺的位置和功能。5.全身淋巴干的名稱及引流范圍。三、了解:1.頸前淺、深淋巴結的引流范圍和流向。2.腋淋巴結分群的名稱和引流范圍。3.胸部淋巴結的分群、位置、引流范圍和流向。4.腹股溝深淋巴結及腘淋巴結的位置、引流范圍及流向。5.盆部淋巴結分群、位置、引流范圍及流向。6.腹部淋巴結分群、位置、引流范圍及流向。7.部分器官的淋巴引流。第十三章感覺器總論第十四章視器[目的要求]一、掌握:1.眼的組成。2.眼球壁和內容物的形態(tài)結構。3.眼的屈光裝置和房水產生及循環(huán)途徑的概念。4.眼球外肌的名稱及作用。二熟悉:1.感覺器及感受器的概念。2.視覺感受器的位置與功能。3.眼瞼的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4.結膜的分部,熟悉淚器的組成、位置及開口。5.視網膜中央動脈的分布及其臨床意義。6.眼上靜脈與海綿竇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三、了解:1.眼的功能。2.各眼球外肌的位置。3.眶脂體與眶筋膜的概念。4.眼的血管。第十五章前庭蝸器[目的要求]一、掌握:1.前庭蝸器的組成。2.鼓室的位置,六壁的形態(tài)結構及毗鄰。3.位覺(平衡覺)和聽覺的名稱與功能。二熟悉:1.鼓膜的位置、分部及形態(tài)。2.鼓室內的結構;咽鼓管的位置、開口、功能及年齡特征。3.骨迷路的分部及其形態(tài)結構特征;膜迷路的分部及其與骨迷路的關系。4.聲波傳導途徑。5.內耳的神經。三、了解:1.前庭蝸器的功能。2.耳廓的外形;外耳道的分部及特點。3.乳突竇與乳突小房的位置與臨床意義。4.內耳的血管與淋巴;內耳道的位置、形態(tài)結構和內容。5.嗅器、味器及皮膚痛、溫覺等淺感受器的分布與功能。《神經科學基礎》教學大綱前言神經科學基礎是我院開設的一門新興的跨學科的課程,它依托神經解剖學和神經生理學教學內容,結合神經細胞組織學知識,著重闡述人體神經解剖、形態(tài)結構與基本生理功能的醫(yī)學綜合課程。當代自然科學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是揭示腦的奧秘,人們的感覺、思維、情感和行為都是以神經系統的活動為基礎的。通過本課程的設置,突破原傳統學科的界限,以形態(tài)學與機能學整合的模式進行教學。這對于剛入門的醫(yī)學生來說,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在獲得人體神經系統的正常形態(tài)結構特征、位置與毗鄰、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的同時,結合神經細胞組織學的知識,再加上有關神經細胞的生物電現象、突觸以及神經元與外周效應器之間信息傳遞機制等神經生理學內容的充實,有意識地進行整合或銜接各學科神經結構和功能,這對于學生較完整理解和掌握神經科學基礎理論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本門課程目前主要側重于神經解剖學和神經生理學,前者為學習其他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課程奠定堅實牢固的形態(tài)學基礎;后者在介紹神經細胞電生理、突觸信息傳遞功能的基礎上,突出整體的感覺、軀體運動、內臟功能的產生和調節(jié)基本過程。在初步掌握這些神經生理基礎知識和原理后,組織和引導學生學習和探索腦的高級功能。這對于后續(xù)課程的學習,進一步理解正常人體各系統、器官、組織和細胞所表現的各種活動機制、調節(jié)方式及其過程打下必要的基礎。八年制學生在學習神經系統基本構成和作用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求學生能夠了解獲取知識的途徑和基本方法,并以形態(tài)結構與機能活動相結合的觀點,去認識、分析和處理今后醫(y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中所遇到的問題,以便畢業(yè)后能夠較好地適應臨床醫(yī)學工作和研究發(fā)展和需要。本大綱依據臨床醫(yī)學八年制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參照八年制規(guī)劃教材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系統解剖學》和《生理學》內容而編寫,HomanAnatomy,FourthEdition,FredericH.Martini,Ph.D.UniversityofHawaii為解剖學參考書;原版英文教材“Textbookofmedicalphysiology”.GuytonAC,HallJE.2000.10thedition為神經生理學參考書。供八年制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用。本課程學時分配本課程總學時54學時(其中神經解剖學40學時;神經生理學14學時),每學時40分鐘,具體分配如下(僅供參考):教材篇章授課內容學時數神經解剖學第十六章神經總論1第十八章周圍神經13第十七章中樞神經14第十九章傳導路5第二十章腦和脊髓的被膜和血供,腦脊液循環(huán)4第二十一、二章內分泌系統和器官,病例討論3神經生理學第四章細胞的生物電現象2第二十九章組成神經系統的細胞及其功能(自學)第三十章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基本原理4第三十一章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1第三十二章神經系統對姿勢和運動的調節(jié)2第三十三章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本能行為和情緒的控制1第三十四章腦電活動、睡眠與覺醒和腦的高級功能腦的高級功能(課堂討論)13合計54神經解剖學(40學時)第十六章總論第十七章中樞神經系統[目的要求]一、掌握:1.中樞和周圍神經系統的概念。2.脊髓位置和外形,脊髓節(jié)段的概念,脊髓灰、白質在橫切面上的配布及各部名稱,脊髓灰質神經核團的位置和功能,薄束、楔束、脊髓丘腦束和皮質脊髓束在橫切面上的位置、功能和脊髓損傷表現及其解剖學基礎。3.腦干的組成、外形結構及其與內部結構的關系,菱形窩表面結構及其與內部結構的關系,腦神經核的名稱、功能、以及與腦神經內纖維成分的關系,內側丘系、三叉丘系、脊髓丘腦束、外側丘系和錐體束的起止、位置和功能,代表性腦干損傷及其解剖學基礎。4.小腦的位置、分部;小腦扁桃體的位置及其臨床意義,小腦分葉、功能分區(qū)及其功能。間腦的位置、分部及其外形結構,背側丘腦特異性中繼核團的位置、纖維聯系與功能,后丘腦位置、分部、纖維聯系與功能。6.大腦半球的主要腦溝和分葉,大腦皮質主要功能區(qū)的位置與特點,基底核的位置、組成,內囊的位置、分部及其通過的主要纖維束、內囊損傷典型表現的解剖學基礎。二、熟悉:1.神經系統的常用術語,反射及反射弧的概念。2.脊髓節(jié)段與椎骨的對應關系,脊髓灰質板層的概念,脊髓灰質板層與神經核團的對應關系,脊髓后根內、外側部的概念,白質前連合和固有束的概念;脊髓小腦前束、脊髓小腦后束、紅核脊髓束、網狀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內側縱束、頂蓋脊髓束的功能。3.腦神經核的位置,第四腦室的位置、形態(tài)特征及交通,菱形窩的構成、境界,主要的非腦神經核的名稱、位置以及與傳導通路的關系,網狀結構的概念。4.小腦的外形結構,小腦核的位置、組成。5.背側丘腦核團功能分群,下丘腦與垂體的聯系,側腦室的位置和分部。6.大腦半球髓質的纖維分類概括,邊緣系統的概念。三、了解1.神經系統的功能。2.神經組織的組成,神經元的構造、分類以及神經纖維、突觸及神經膠質的概念。3.脊髓小腦前束、脊髓小腦后束、紅核脊髓束、網狀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內側縱束、頂蓋脊髓束傳導束起止和位置,脊髓的功能。4.腦干中其它傳導束名稱、位置、起止和功能,腦干代表性橫切面的結構配布概況,網狀結構分群與功能,遞質神經元群的名稱、位置和功能。5.小腦的內部結構和纖維聯系。6.下丘腦分區(qū);下丘腦纖維聯系概況;垂體的功能。7.端腦功能。第十八章周圍神經系統[目的要求]一、掌握:1.脊神經的構成、分部、纖維成份和典型分支。2.臂叢的組成、位置及分支分布概況。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腋神經、肌皮神經的起始、行程、主要分支及其分布、損傷后典型癥狀或體征的解剖學基礎。3.胸神經前支在胸腹壁節(jié)段分布概況。4.腰叢的組成、位置、分支分布概況,股神經、閉孔神經的起始、行程要點和主要分支的分布。骶叢的組成、位置及其分支分布概況,坐骨神經及其分支(脛神經、腓總神經)的行程要點及損傷后表現的解剖學基礎。6.腦神經的名稱、順序、連接腦部、進出顱的部位、分類。7.三叉神經的纖維成分;眼神經、上頜神經、下頜神經主干的行程要點及分布。8.面神經的纖維成分、行程要點、主要分支與分布。9.迷走神經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10.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節(jié)前神經元和節(jié)后神經元的位置。11.顱部、盆部副交感神經節(jié)前、節(jié)后纖維的分布。二、熟悉:1.腦神經的纖維成分。嗅神經的纖維成分和分布,視神經的纖維成分和分布。2.動眼神經的行程要點、纖維成份及分布,滑車神經的行程要點、纖維成分及分布,展神經的行程要點、纖維成分及分布。3.前庭蝸神經的纖維成分、分布。4.舌咽神經的纖維成分、主要分支及其分布。5.迷走神經的行程要點、纖維成分和分布。6.副神經的組成、行程要點、纖維成分及分布。7.舌下神經的行程要點、纖維成分及分布。8.腦神經節(jié)的概念。9.內臟運動神經的功能與結構特點。10.交感干的位置、組成及分部,椎前節(jié)的名稱及位置,白、灰交通支的概念,交感節(jié)前和節(jié)后纖維的去向與分布規(guī)律。11.內臟大、小神經和腰內臟神經的性質及起止。12.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的主要區(qū)別。三、了解1.主要內臟神經叢的名稱、組成、位置及分布。2.感覺內臟神經概況。第十九章神經系統傳導通路[目的要求]一、掌握:1.軀干、四肢意識性本體感覺(深部感覺)傳導通路的組成、各級神經元胞體及纖維束在中樞內的位置、內側丘系交叉的水平及皮質投射區(qū)。軀干、四肢淺感覺傳導路、各級神經元胞體在中樞內的位置、交叉的水平及皮質投射區(qū)。3.視覺傳導路組成、視交叉、皮質投射區(qū)及交叉不同部位受損引起的視野缺損。4.瞳孔對光反射路程及該路程不同部位受損的表現。5.上、下運動神經元的基本概念,皮質脊髓束起止、行程要點、通過內囊的部位、交叉水平錐體和功能,皮質核束起止、通過內囊的部位、對腦神經運動核的支配情況,錐體系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傷(核上、核下癱)后的不同表現。二、熟悉:1.傳導通路的基本概念。2.頭面部的痛、溫覺和粗觸覺傳導通路組成、各級神經元胞體在中樞內的位置、交叉的水平及皮質投射區(qū)。3.聽覺傳導通路。4.錐體外系的概念及重要通路的名稱和功能。三、了解1.非意識性深感覺傳導路的概念及機能。2.平衡覺及內臟感覺傳導通路。第二十章腦和脊髓被膜、血管及腦脊液循環(huán)[目的要求]一、掌握:1.脊髓和和腦被膜的構成;硬膜外隙、蛛網膜下隙的位置與臨床意義。2.腦動脈的來源、分支及供血范圍;重要皮質支及中央支的分布及臨床意義。腦脊液的循環(huán)途徑。二、熟悉:1.硬腦膜與顱骨的關系及臨床意義,小腦幕及幕切跡的位置及臨床意義,海綿竇的位置及其與腦神經及頸內動脈的關系及臨床意義,蛛網膜下隙的位置。2.大腦動脈環(huán)的組成和位置及其機能意義。3.腦室系統的組成、位置及交通。三、了解1.硬腦膜竇的血液流向。2.脊髓的動脈分布概況。3.腦和脊髓的靜脈概況。第二十一、二章內分泌系統和內分泌器官[目的要求]了解:內分泌系統的組成與功能。垂體的位置、形態(tài)和分部。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松果體、胰島、胸腺、生殖腺的形態(tài)、位置和功能。神經生理學(14學時)一、神經細胞電生理基礎[目的要求]一、掌握:1.靜息電位(靜息電位與平衡電位的區(qū)別)2.動作電位和電緊張性電位的概念和形成機制3.神經沖動傳導機制二、熟悉:動作電位與局部興奮的關系和特征三、了解:動作電位期間跨膜離子流、膜電導與單通道電流相互關系。二、組成神經系統的細胞及其功能[目的要求]熟悉:神經纖維的傳導特征、軸漿運輸和營養(yǎng)性作用三、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基本原理[目的要求]一、掌握:1.經典的突觸化學傳遞原理以及影響突觸后神經元的電活動效應的因素2.外周乙酰膽堿與兒茶酚胺類遞質、受體類型、分布及主要效應。3.中樞興奮傳布的特征二、熟悉:1.突觸傳遞幾種類型及其特點2.神經遞質、調質與受體的概念及其作用的特點3.中樞抑制和中樞易化的分類、作用機制及其意義4.中樞遞質的種類及其主要作用三、了解:1.突觸傳遞可塑性變化幾種形式和意義2.中樞神經元的聯系方式及其意義四、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目的要求]一、掌握:機體感覺功能形成的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和過程(特定的感受器或感覺器官、傳入通路和大腦皮層的感覺分析整合)二、熟悉:1.感受器的類型、分布以及感受器電位的產生和特征(換能作用)2.軀體感覺與內臟痛覺表現不同特點及其原因三、了解:牽涉痛的發(fā)生的可能機制五、神經系統對姿勢和運動的調節(jié)[目的要求]掌握:牽張反射概念、類型及產生原理。腱器官反射的產生和意義二、熟悉:1.脊休克的定義、表現、產生原因2.腦干對肌緊張的調節(jié)三、了解:1.基底神經節(jié)對運動調節(jié)的主要功能2.小腦對運動調節(jié)的主要功能六、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本能行為和情緒的控制[目的要求]一、掌握: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特征二、熟悉:下丘腦對內臟活動的主要調節(jié)功能三、了解:本能行為和情緒變化的相關功能部位以及情緒生理反應與常見疾病的關系七、腦電活動、睡眠與覺醒和腦的高級功能[目的要求]一、掌握:1.腦電圖的幾種波形的基本特征2.睡眠時相分類及其特點和意義二、熟悉:1.學習與記憶基本過程及其可能機制2.人類大腦左右半球功能的不對稱性三、了解:1.皮層誘發(fā)電位的記錄方法和應用意義2.語言產生相關功能腦區(qū)和相互聯系八、課堂討論重點討論內容:神經可塑性與機體適應環(huán)境的關系。學習與記憶(如何來提高學習的記憶力?)腦老化科學與老年癡呆(兩者聯系與本質區(qū)別?)其他或自定《生理學》教學大綱一.課程的性質、目的和任務生理學是闡述生物機體功能活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高等動物有很多系統,包括血液、呼吸、消化、循環(huán)、泌尿、生殖、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等。在正常條件下,上述各個系統具有哪些功能,這些功能是如何實現的以及它們受到哪些調節(jié)和控制等問題是生理學的研究任務。只有了解在正常條件下機體的各種功能活動的規(guī)律,才有可能了解在疾病條件下哪些功能會發(fā)生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變化以及如何通過藥物或其它手段進行預防和治療。因此,人體生理學是一門重要的醫(yī)學基礎課。生理學教學分為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大部分,二者是有機的統一體。理論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生理學的經典知識。實驗教學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學生觀察書本上講授的部分生理現象,從而加深印象,提高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使學生學會一定的生理基本實驗技能;再一方面是通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也可發(fā)揮帶教老師的積極性,做好課堂引導。學習生理學,不但是為學習后續(xù)課程,如為病理生理學、病理學、醫(yī)學免疫學與微生物學等作好必要的理論準備,也是為學生畢業(yè)后在醫(yī)療、科研等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業(yè)務能力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隨著后基因組時代的到來,從更高層次、以整合的觀點闡明基因的功能,是新世紀生理學的崇高使命之一。通過生理學的學習,要掌握有關正常人體各種重要生理活動的具體過程、形成機制及其調節(jié)規(guī)律,并掌握功能學科的基本研究技能和思維方法。二、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學習生理學要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方法。要積極主動地學習,鍛煉獨立思考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培養(yǎng)對生命奧秘不懈的探索精神。在理論知識方面,要著重理解,搞清基本概念,抓聯系對比,扎實掌握基本理論。理論教學時一方面講授經典的生理學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要將與生理功能調節(jié)關系密切的功能基因組學的經典知識及最新進展糅合進生理學的教學內容。生理學同時又是一門實驗科學。因此,在實驗教學時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和發(fā)現能力,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手術操作能力。通過本課程的教學,學生應掌握人體生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術語,并結合外語原版教科書學習相關的術語。按要求程度不同,將學習內容分為三級:“掌握”:學生能根據不同情況對某些生理學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結合事例加以運用,包括分析和綜合;“理解”: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把學過的知識加以敘述、解釋、歸納,并能把某一生理過程或概念分解為若干部分,指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或與其它生理學過程的相互關系;“了解”: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能辨認生理學的科學事實、概念、術語和原則,知道各功能系統的分類、過程及變化傾向,包括必要的記憶。三、教學方式集中課堂授課與分班討論相結合;集中授課以傳授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為主,分班討論以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為目標;雙語教學:安排外語授課能力強的教師擔任教學,采用全英語講課、全英文板書等各種形式的雙語教學。實驗教學:調整實驗課內容,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四、考核方法平時考核與期末理論考試相結合;口試與筆試相結合。平時考核成績占30-40%,其中實驗報告和實驗設計各占10%,另10-20%是依據課堂出勤率、課堂上回答提問、課后與老師交流以及討論課上發(fā)言的情況打分。期末考試成績占60-70%,考核學生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考核專業(yè)外語的掌握情況。五、本大綱的編寫基礎和適用對象本大綱依據臨床醫(yī)學八年制的培養(yǎng)目標和要求,按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生理學》八年制規(guī)劃教材內容,參考ReviewofMedicalPhysiology(WFGannong)而編寫,供八年制臨床醫(yī)學專業(yè)使用。學時分配:本課程總學時108學時,理論教學45學時,討論18學時,實驗45學時;每學時40分鐘,具體分配如下:(一)理論課課時安排教學內容理論實驗合計大班課小班討論第一篇緒論第1章1第二篇細胞的基本功能第2-5章63第四篇血液循環(huán)第6-13章113第五篇呼吸第14-17章53第六篇消化第18-21章43第七篇能量代謝和體溫第22-23章73第八篇尿的生成和排出第24-28章2第九篇感覺系統第31章5第十篇內分泌和生殖第35-43章43合計451845108(二)實驗課內容及課時安排序號實驗名稱實驗學時實驗類型1機能學實驗基本技能2基本2胃腸道平滑肌收縮3基本3蛙心灌流實驗5基本4運動神經興奮與骨骼肌收縮5綜合5血壓的調節(jié)因素分析5綜合6呼吸功能調節(jié)因素分析5綜合7尿生成的調節(jié)5綜合8人體機能學實驗3基本9設計實驗7綜合設計合計45六理論課教學內容大綱第一篇緒論[目的要求]一、掌握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負反饋與正反饋等概念。二、熟悉1.生理學研究的不同水平;人體生理活動的主要調節(jié)方式及其特點。2.反射、反射弧、旁分泌、神經分泌等概念。三、了解前饋控制第二篇細胞的基本功能[目的要求]一、掌握1.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概念、方式、特點和意義)2.靜息電位的概念和形成機制3.動作電位的概念、產生和傳導機制4.動作電位與局部興奮的區(qū)別、關系和特征5.興奮與興奮性、刺激與閾刺激(閾強度)以及閾電位的概念6.細胞興奮后興奮性的變化與產生機制7.神經肌接頭的興奮傳遞過程二、熟悉1.幾種主要的信號轉導方式;離子通道介導的信號轉導2.橫紋肌的興奮收縮耦聯的基本過程3.骨骼肌收縮外部表現和力學分析三、了解橫紋肌收縮的基本過程和影響橫紋肌收縮效能的因素平滑肌的分類以及平滑肌的收縮機制四、討論: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功能特征第四篇血液循環(huán)[目的要求]掌握1.血液的組成和特性:血液的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2.心室肌細胞和竇房節(jié)P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離子基礎3.心肌興奮性的周期性變化、特點和意義以及影響興奮性的因素4.心肌正常起搏點和潛在起搏點的概念以及影響自律性的因素5.心臟內興奮傳播的特點以及影響傳導性的因素6.心動周期的概念和心臟的泵血過程7.心臟的輸出量各項評價8.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9.動脈血壓、循環(huán)系統平均充盈壓、收縮壓和舒張壓、脈搏壓、平均動脈壓等概念10.形成動脈血壓的因素以及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11.組織液的生成及其影響因素12.影響靜脈回心血流量的因素13.心臟和血管的神經支配(神經的支配的部位、遞質和受體、效應以及作用機制)14.頸動脈竇和主動脈弓壓力感受性反射15.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對心血管活動的影響16.冠脈血流量的調節(jié)熟悉:1.血細胞分類與功能、血型和輸血2.心肌細胞的電學分類3.正常心電圖波形組成及其生理學意義4.心房在心臟泵血活動中的作用5.心臟做功量、心臟泵功能的貯備6.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產生和特點7.動脈脈搏8.微循環(huán)的組成與通路和調節(jié)9.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和意義10.靜脈血壓的概念和特點11.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化學感受性反射12.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13.肺循環(huán)的生理特點、肺循環(huán)血流量的調節(jié)14.腦循環(huán)的血流特點了解:1.微循環(huán)的生理特點2.靜脈脈搏3.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4.血管升壓素、血管內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質、心房鈉尿肽對心血管的影響5.血-腦脊液屏障和血-腦屏障四、討論神經與心臟疾病第五篇呼吸[目的要求]一、掌握1.呼吸肌運動型式和作用2.胸內負壓的形成及其生理意義3.彈性阻力(彈性阻力與順應性;肺彈性阻力的來源、肺表面活性物質的作用、靜態(tài)順應性與比順應性的概念以及影響肺順應性的因素)4.動態(tài)肺容量(用力肺活量、用力呼氣量)5.肺通氣量(每分通氣量、肺泡通氣量、無效腔通氣)6.影響肺內氣體交換的因素7.氧飽和度的概念以及氧解離曲線的特點和偏移意義;影響血紅蛋白運輸O2的因素8.二氧化碳的運輸形式及基本過程;O2和CO2運輸的相互關系9.化學感受性反射二、熟悉1.呼吸的概念與呼吸的全過程2.呼吸道主要功能以及平滑肌的神經和體液的調控3.氣道阻力的產生及其影響因素4.靜態(tài)肺容量常用的幾個指標5.肺通氣-血流比值的含義及其變化的意義6.影響組織換氣的因素7.二氧化碳解離曲線特點8.產生節(jié)律性呼吸中樞的部位;肺牽張反射的概念及意義三、了解1.呼吸功的概念及臨床意義2.肺擴散容量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3.O2和CO2擴散的時程及其特點4.節(jié)律性呼吸運動的起源四、討論:低氧、呼吸調節(jié)與疾病第六篇消化[目的要求]掌握胃液、胰液、膽汁的性質、成分和生理作用以及神經和激素對它們分泌的調節(jié)二、熟悉1.胃腸平滑肌生理特性及各種運動形式2.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的調節(jié)3.食管蠕動的概念和方式4.胃運動的形式及其調節(jié)5.非消化期和消化期小腸的運動形式及其功能6.小腸內主要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過程7.大腸內細菌的活動和排便反射過程三、了解1.吞咽的基本過程2.嘔吐的發(fā)生原因及意義3.大腸運動形式4.吸收的形態(tài)學基礎、吸收的途徑和方式四、討論:攝食的調控機制與肥胖第七篇能量代謝和體溫[目的要求]掌握1.能量代謝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基礎代謝率的概念、表示方法及臨床意義。2.體溫調節(jié)的基本過程二、熟悉1.食物的熱價、氧熱價和呼吸商的定義和臨床應用的簡便方法2.體溫的概念、體溫的正常值及生理波動3.機體的產熱與散熱過程三、了解1.機體能量的來源、能量的轉移和利用2.間接測熱法的原理第八篇尿的生成和排出[目的要求]掌握1.決定和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2.Na+和Cl-及水的重吸收、HCO3-和H+的轉運、葡萄糖和氨基酸在腎小管和集合管內的重吸收3.尿液的稀釋作用4.腎內自身調節(jié):滲透性利尿、球管平衡5.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血管升壓素體液對尿生成的調節(jié)熟悉1.皮質腎單位和髓質腎單位、濾過膜的構成;近球小體2.腎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測定腎小球濾過率、腎血漿流量或推算腎血流量和推測腎小管功能的基本方法與思路3.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的自身調節(jié)與神經體液(血管緊張素Ⅱ)調節(jié)4.尿濃縮和稀釋的基本原理5.排尿反射過程了解1.自由水清除率;腎微穿刺和微灌流等研究技術2.腎小管和集合管中對K+的重吸收和分泌、Ca2+的重吸收3.髓袢對小管液中水和溶質的重吸收的特點4.腎內激素釋放酶-激肽系統、內皮素、一氧化氮、兒茶酚胺、前列腺素等體液對尿生成調節(jié)5.膀胱容量和膀胱內壓的關系;神經系統損傷引起的排尿異常四、討論:腎性高血壓第九篇感覺系統[目的要求]一、掌握1.眼視近物的調節(jié)過程以及瞳孔對光反射2.視網膜兩種感光換能系統3.內耳基底摸的振動和行波理論二、熟悉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2.非正視眼產生的原因和糾正3.視桿細胞的感光換能機制;暗適應、明適應、視野及視力等概念4.中耳的功能以及聲波傳入內耳的途徑;耳蝸的生物電現象5.前庭器官的機能第十篇內分泌和生殖[目的要求]掌握1.生長素、甲狀腺激素、糖皮質激素、胰島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調節(jié)2.下丘腦-垂體-睪丸(卵巢)軸及其活動的調節(jié)。3.卵巢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二、熟悉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2.下丘腦調節(jié)肽和垂體釋放的激素名稱以及它們的主要作用3.下丘腦與垂體之間的功能聯系4.腎上腺髓質激素的生物學作用及其分泌調節(jié)5.睪丸和卵巢的功能三、了解1.甲狀旁腺素與降鈣素的作用及其調節(jié)2.生長抑素和胰多肽3.月經周期的概念。4.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卵巢、垂體、下丘腦的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四、討論:應激與疾病《生物化學》教學大綱前言生物化學即生命的化學,是一門研究生命分子基礎的學科,其基本目標是揭示生命的奧秘,確定組成生物體的生物分子是如何相互作用以維持及延續(xù)生命的狀態(tài)。生物化學是一門邊緣學科,與其他有關的基礎醫(yī)學如生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生物物理學、藥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組織學及寄生蟲學等都有或多或少的關系,是醫(yī)學科學的基礎學科。本教研室開設的生物化學理論課總的教學時數為81學時,共二十一章,可大體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第二到第五章,主要介紹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第二部分從第六到第十一章,主要討論有關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及代謝調節(jié);第三部分從第十二到第十五章,主要內容為分子生物學中遺傳信息的流向及調控;最后部分是從第十六到第二十一章,屬機能生化及與醫(yī)學密切相關的生化內容。上述各章的內容并非截然分開,而是彼此密切相關。故在學生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更要注意各章內容前后的聯系。根據八年制教學計劃中有關加強基礎,注重素質,整體優(yōu)化,面向臨床的原則,在加強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培養(yǎng)的基礎上,適當介紹生物化學的新進展,加強專業(yè)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對生命及疾病從分子水平深層次地加以理解,為今后從根本上理解和研究疾病發(fā)生機制打下扎實基礎,培養(yǎng)出高層次的臨床人才。本大綱是為八年制醫(yī)學專業(yè)的學生學習《醫(yī)學生物化學》(陳詩書主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一書而編寫的。第一章緒論[目的要求]一、掌握:1.生物化學的定義。二、熟悉:1.生物化學研究的對象和方法。2.生物構件分子、生物大分子。3.新陳代謝的概述、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的關系,代謝調節(jié)的概念。4.機能生化所涉及的內容。三、了解:1.生物體的元素組成。2.生物化學與各基礎學科的關系,生物化學與臨床醫(yī)學的關系。3.基因診斷的原理、基因治療的概念。第二章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目的要求]一、掌握:1.構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分類及三字符號。2.肽鍵和肽的概念、結構特點。3.蛋白質一級結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4.分子病的概念。5.二級結構的概念和不同的二級結構單元的特點。6.超二級結構和結構域的概念。7.三級結構的概念及特點。8.四級結構、亞基概念及特點。9.蛋白質結構中的非共價鍵和共價鍵的組成特點。10.蛋白質結構(一級、空間)與功能的關系,并舉例說明。11.蛋白質變性的概念及實際應用;蛋白質的別構概念及特點。12.蛋白質變性和別構的區(qū)別。二、熟悉:1.蛋白質的元素組成,平均含氮量。2.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質(兩性電離與等電點、紫外吸收、成肽反應)。3.與醫(yī)學相關的一些重要的多肽。4.蛋白質的大分子親水膠體、兩性電離與等電點、紫外吸收特征與定量分析。三、了解:1.蛋白質的生理功能及其重要性。2.蛋白質的分類。3.蛋白質一級結構的測定。第三章核酸的結構和功能[目的要求]一、掌握:1.核酸的構件分子、核苷酸的組成、堿基的結構特點及紫外吸收特征。2.核苷酸的命名與簡稱。游離形式的核苷酸分子的結構特點及生理功能。3.DNA、RNA分子中堿基和戊糖的種類。4.組成DNA、RNA的主要核苷酸、連接鍵、核苷酸鏈的方向性。DNA的一級結構。5.DNA的空間結構:B型雙螺旋模型的結構特點。真核細胞中核小體的概念。6.基因及基因組的概念。7.RNA分子的結構特點。8.tRNA的結構:一級和二級結構的特點。9.真核生物mRNA的內含子、外顯子,5’端“帽子”,3’端多聚腺苷酸“尾”的結構和功能。10.核酸的紫外吸收、增色效應。11.核酸的變性、復性和雜交。二、熟悉:1.Chargaff規(guī)則。2.原核及真核生物mRNA結構的差別。3.rRNA的結構特點。4.tRNA三級結構特點。5.snRNA、核酶6.導致核酸變性的理化因素。7.熔化曲線、Tm的概念及影響Tm的因素。三、了解:1.A型、Z型DNA雙螺旋的結構特點。2.三股螺旋DNA。3.snoRNA、scRNA、反義RNA和微RNA。4.RNA組研究的內容。5.核酸的大小和測定、核酸的水解。6.病毒基因組、原核生物基因組及真核生物基因組的特點。第四章酶[目的要求]一、掌握:1.酶的定義,酶的化學組成,酶的活性中心。2.酶原、酶原激活及其生理意義,同工酶,別構酶,修飾酶,多酶復合物,多酶體系,多功能酶。3.酶促反應的特點,酶促反應的動力學:酶濃度、底物濃度、pH、溫度、激活劑、抑制劑對酶促反應的影響及特點,抑制劑與醫(yī)學的相關性。二、熟悉:1.酶的作用特點,酶促反應的作用機制。三、了解:1.酶的分類、命名。2.其他生物催化劑。3.酶在醫(yī)學上的應用。第五章維生素[目的要求]一、掌握:1.脂溶性、水溶性維生素的概念。2.四種脂溶性維生素及其結構特點、生理活性形式、生理功能、缺乏癥和中毒癥。3.B族維生素結構特點、生理活性形式、生理功能、缺乏癥。4.維生素C的結構特點、生理活性形式、生理功能、缺乏癥。二、熟悉:1.四種脂溶性維生素發(fā)揮生理功能時的作用機制。2.B族維生素發(fā)揮生理功能時的作用機制。3.維生素C發(fā)揮生理功能時的作用機制。三、了解:1.四種脂溶性維生素的來源。2.B族維生素的來源。3.維生素C的來源。第六章糖代謝[目的要求]一、掌握:1.糖在體內的主要生理功能。2.血糖的定義,血糖的來源、去路及機體對血糖濃度的調節(jié)。3.糖的無氧酵解的定義、反應過程及其生理意義。4.糖的有氧氧化定義、反應過程及其生理意義。5.磷酸戊糖途徑定義、第一階段反應、生理意義(5-磷酸核糖和NADPH的作用)。6.糖原合成和糖原分解的定義。糖原合成的過程中UDP-Glu的生成及作用。糖原合成的關鍵酶。糖原分解的關鍵酶。葡萄糖-6-磷酸酶。7.糖原合成、糖原分解的生理意義。8.糖異生作用的概念。糖異生反應過程。丙酮酸羧化支路及其生理意義。糖異生的生理意義。二、熟悉:1.糖在體內的存在形式。2.糖耐量的定義及糖耐量試驗曲線。3.糖酵解及糖有氧氧化的調節(jié)。4.糖原合成、糖原分解及糖異生的調節(jié)。三、了解:1.糖的其他生理功能。2.糖的消化吸收。3.糖的有氧氧化與糖酵解間的相互調節(jié)。4.磷酸戊糖途徑的第二階段反應。5.糖蛋白與蛋白聚糖。第七章脂類代謝[目的要求]一、掌握:1.營養(yǎng)必需脂酸的概念。2.脂肪動員的定義、甘油三酯脂肪酶在脂肪動員中的作用及該酶受激素調節(jié)的特點3.脂解激素、抗脂解激素。4.脂酸的β-氧化過程及能量產生。5.酮體的概念,酮體生成和利用的過程、酮體生成的生理意義、病理危害。酮血癥、酮尿癥和酮癥酸中毒的概念。6.脂酸合成的原料、關鍵酶、重要的中間產物。7.甘油磷脂的合成代謝:甘油磷脂的結構特點、種類、CTP在磷脂合成中的作用,重要的中間物(CDP-膽堿/CDP-乙醇胺)。磷脂在體內的重要生理功能。8.膽固醇合成的原料,關鍵酶。膽固醇在體內的轉變。9.血脂的概念。10.血漿脂蛋白的概念、分類、組成特點、生理功能、代謝過程及特點。11.載脂蛋白的概念、種類及其生理功能。二、熟悉:1.不飽和脂肪酸的命名及分類。2.甘油的氧化分解與糖代謝的關系。3.甘油磷酸的分解代謝。4.磷脂酶和溶血磷脂。5.膽固醇合成代謝的三個階段,膽固醇合成的調節(jié)。三、了解:1.脂類的消化和吸收。2.甘油三酯的合成代謝。3.多不飽和脂酸的重要衍生物的化學結構及生理功能。4.高脂蛋白血癥分型、各型高脂蛋白血癥的特征與危害。某些高脂蛋白血癥發(fā)病機制與遺傳缺陷的關系。第八章生物氧化[目的要求]一、掌握:1.生物氧化的概念。2.呼吸鏈的概念,復合物Ⅰ-Ⅳ。3.NADH氧化呼吸鏈與琥珀酸氧化呼吸鏈的組成、排列順序,遞H和遞電子的機理。4.氧化磷酸化的概念(與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區(qū)別)。5.NADH氧化呼吸鏈和琥珀酸氧化呼吸鏈中氧化磷酸化的偶聯部位。6.影響氧化磷酸化的因素:抑制劑、ADP的調節(jié)作用、甲狀腺激素。7.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鍵的含義及來源。磷酸肌酸是高能磷酸基團的貯存形式。8.α-磷酸甘油穿梭系統及蘋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統的概念、組成和生成的ATP數。9.過氧化氫酶、過氧化物酶催化的反應。10.加單氧酶的概念、催化反應的通式。二、熟悉:1.確定氧化磷酸化偶聯部位的方法:P/O比值、自由能變化。2.參與加單氧酶組成的物質。3.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催化的反應及其在體內的作用。三、了解:1.氧化磷酸化的偶聯機制。2.線粒體蛋白質的跨膜轉運。3.加單氧酶催化反應的機理。4.超氧物歧化酶催化的反應及起其對機體的作用。5.加雙氧酶催化的反應。第九章蛋白質分解和氨基酸代謝[目的要求]一、掌握:1.必需氨基酸的定義及人體所需的八種必需氨基酸。2.氨基酸代謝庫及氨基酸的來源與去路。3.體內氨基酸的三種主要的脫氨基方式、反應過程、生理意義。4.轉氨酶及其輔酶,最重要的轉氨酶及其與臨床的關系。5.血液中氨的運輸形式。谷氨酰胺的作用(或代謝特點)。6.肝、腎對氨的處理方式。鳥氨酸循環(huán)的概念、過程、關鍵酶、生理意義。7.生糖氨基酸,生酮氨基酸、生糖兼生酮氨基酸的定義。8.氨基酸脫羧基作用及幾種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胺類。氨基酸脫羧酶及其輔酶。9.一碳單位的定義、一碳單位的載體、一碳單位的生理功能。10.S-腺苷甲硫氨酸的作用及其生理意義。甲硫氨酸循環(huán)及其生理意義。甲硫氨酸循環(huán)與維生素B12和葉酸的關系。11.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的組成成份。谷胱甘肽的生理功能。12.芳香族氨基酸、支鏈氨基酸代謝部位及意義。二、熟悉:1.骨骼肌中一種重要的脫氨基方式:嘌呤核苷酸循環(huán)。2.某些氨基酸脫氨后其α-酮酸的轉變及能量的產生。3.氮的總平衡、正平衡以及負平衡的定義。4.蛋白質生理價值及互補作用。5.參與蛋白質消化的酶。蛋白質的吸收方式。6.腸道中蛋白質腐敗的概念。腐敗產物的吸收對機體的影響。尿素的腸肝循環(huán)。7.氨基酸轉氨基作用的機制。8.糖、脂肪、蛋白質三類物質在體內互變的概況。三、了解:1.蛋白質的生理功能。成人、幼兒及兒童對蛋白質的需要量。2.尿素合成的調控因素。3.五種一碳單位的互變。4.半胱氨酸在體內代謝生成的活性硫酸根(PAPS)的作用。5.支鏈氨基酸的代謝。6.芳香族氨基酸代謝與遺傳性疾病。第十章核苷酸代謝[目的要求]一、掌握:1.嘌呤核苷酸的從頭合成的原料、特點。2.嘧啶核苷酸的從頭合成的原料、特點。3.脫氧核苷酸的合成代謝:二磷酸脫氧核苷酸的生成、dTMP的生成。4.體內嘌呤核苷酸代謝的終產物。二、熟悉:1.脫氧核苷酸合成的抗代謝物。嘌呤核苷酸合成的抗代謝物。三、了解:1.嘌呤核苷酸的補救合成途徑。嘌呤核苷酸合成的調節(jié)。2.嘧啶核苷酸的補救合成途徑。第十一章物質代謝調節(jié)[目的要求]一、掌握:1.代謝調節(jié)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性。2.細胞水平調節(jié)的概念及方式。3.關鍵酶、限速酶的定義、重要性并舉例說明。4.酶別構調節(jié)定義、機理、生理意義并舉例說明。5.酶化學修飾調節(jié)的定義、機理、生理意義并舉例說明。6.腎上腺素經第二信使調節(jié)血糖濃度的機制。二、熟悉:1.酶在細胞內的分隔分布及對代謝調節(jié)的意義。2.酶含量的調節(jié)。3.酶別構調節(jié)與化學修飾調節(jié)的比較。4.饑餓和應急時機體整體水平的調節(jié)。三、了解:1.脂溶性激素通過細胞內受體調節(jié)的機制。第十二章DNA的復制、修復與重組DNA技術[目的要求]一、掌握:1.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DNA復制。2.保留復制、半不連續(xù)復制、前導鏈、隨從鏈和岡崎片段,RNA引物的作用,復制的真實性。3.大腸桿菌DNA聚合酶Ⅰ作用的條件、結構及功能,klenow片段。DNA聚合酶Ⅲ的結構及功能。DNA解鏈酶、單鏈DNA結合蛋白、DNA拓撲異構酶、引發(fā)體及DNA連接酶的功能。4.復制延長的概況。5.端粒酶的組成和作用。6.修復機制:切除修復。7.重組DNA技術與基因工程的概念。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驟。8.限制性內切酶的概念。二、熟悉:1.真核細胞DNA聚合酶。2.真核和原核生物復制起始的特點。3.堿基切除修復。三、了解:1.復制的終止。2.端粒DNA形成的機制。3.導致DNA損傷的因素及類型。4.一些常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第十三章基因的轉錄、轉錄后加工及逆轉錄[目的要求]:一、掌握:1.轉錄的概念、轉錄與復制的異同、轉錄所需物質、轉錄的方向。不對稱轉錄的概念。2.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組成及各亞基的作用。3.真核生物RNA聚合酶種類及其功能。4.原核生物轉錄終止的方式。5.真核生物mRNA的轉錄后加工。6.逆轉錄及逆轉錄酶的概念。7.癌基因、原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概念。二、熟悉:1.原核生物啟動子的結構。2.真核生物RNA聚合酶=2\*ROMANII轉錄起始復合物的組裝。3.原核生物轉錄起始及延長的特點。4.真核生物轉錄起始的特點。三、了解:1.原核和真核生物轉錄的抑制劑。2.核小核糖核蛋白(snRNP)參與mRNA的剪接。3.原核生物tRNA轉錄后加工。4.真核生物rRNA和tRNA的轉錄后加工。5.原癌基因的產物及其作用。第十四章蛋白質的生物合成-翻譯[目的要求]一、掌握:1.參與蛋白質生物合成的各類物質2.遺傳密碼的特點。3.蛋白質的合成過程:氨基酸的活化與轉運,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作用特點。蛋白質合成的起始、肽鏈延長及終止。4.翻譯后蛋白質的加工(前體中肽段的切除)。信號肽的概念。二、熟悉:1.其它參與蛋白質生物合成的物質:蛋白質因子。2.蛋白質翻譯后加工的形式。3.蛋白質合成和醫(yī)學的關系:分子病、抗生素和干擾素等阻斷蛋白質生物合成的機理。三、了解:1.白喉桿菌素的作用。2.真核生物翻譯的特點第十五章基因表達的調控[目的要求]:一、掌握:1.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調控:操縱子的概念、乳糖操縱子中的結構基因、調控基因、阻2.遏物基因、誘導劑。2.乳糖操縱子結構基因的高表達的條件。3.色氨酸操縱子的概念。4.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調控:順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的概念和功能。二、熟悉:1.乳糖操縱子:Lac阻遏物的作用。2.衰減作用對色氨酸操縱子的調控。3.反式作用因子結構的模式。三、了解:1.阻遏物對色氨酸操縱子的調控。2.真核生物轉錄的激活和被轉錄區(qū)域的染色質結構的改變。3.反式作用因子的作用特點和規(guī)律。第十六章信號轉導[目的要求]一、掌握:1.第二信使的概念。2.三聚體GTP-結合蛋白(G蛋白)的概念。3.通過G蛋白偶聯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系統:G蛋白偶聯受體→腺苷酸環(huán)化酶→cAMP→cAMP依賴的蛋白激酶。4.通過Ca2+的信號轉導系統:G蛋白偶聯受體→肌醇磷脂信號途徑。IP3和DG的作用。鈣調蛋白的功能。5.脂溶性細胞外信號分子介導的信號轉導系統。二、熟悉:1.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腺苷酸環(huán)化酶的機制。三、了解:1.細胞信號分子的概況。2.細胞膜受體的類型。3.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4.酶偶聯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系統:受體鳥苷酸環(huán)化酶、受體酪氨酸激酶及酪氨酸激酶相關受體信號系統。第十七章激素生化[目的要求]一、掌握:1.甲狀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分泌及運輸。2.兒茶酚胺類激素的合成原料、降解產物。3.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化學結構、合成原料、關鍵酶及降解產物。二、熟悉:1.常見的甲狀腺疾病。2.兒茶酚胺類激素的合成過程。3.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運輸、滅活及排泄。4.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的合成特點及對代謝的作用。5.心鈉素、內皮素和瘦蛋白的合成部位及主要功能。三、了解:1.本章概論。2.甲狀腺激素的降解。3.甲狀腺激素對代謝的影響。4.兒茶酚胺類激素對代謝的影響及其分泌調節(jié)。5.腎上腺皮質激素對代謝的影響及其分泌調節(jié)。6.垂體與下丘腦激素的化學結構及其對代謝的影響。第十八章血液生化[目的要求]一、掌握:1.血液的組成。2.血液NPN的概念、種類、來源、去路。3.血漿蛋白質的功能。4.凝血因子的概念、種類、主要特性及功能。5.外源性凝血的概念和過程。凝血的共同途徑的概念和過程。6.正常人心血管中血液不凝固的原因??鼓涪蟆⒏嗡氐淖饔脵C制及其臨床應用。7.纖溶系統的概念。纖溶酶激活途徑及纖溶酶的作用。8.纖維蛋白降解產物的概念、作用。9.纖溶抑制物的種類及其作用。10.血紅素生物合成的部位、原料、關鍵酶、合成過程的調節(jié)。11.葉酸、維生素B12對紅細胞成熟的影響。12.鐵的吸收部位及影響鐵吸收的因素。鐵的運輸和儲存。二、熟悉:1.血漿蛋白質的含量及分類。2.內、外源凝血系統的異同及相互關系。3.磷脂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4.成熟紅細胞能量代謝的特點。2、3-DPG支路的生理意義。三、了解:1.血液的化學成份。2.成熟紅細胞中的氧化還原系統。3.白細胞代謝的特點。4.蛋白S、蛋白C及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的功能。5.血凝異常。6.體內鐵的來源和生理功能。第十九章肝膽生化[目的要求]一、掌握:1.肝臟在物質代謝中的作用。2.肝臟生物轉化作用的概念、生物轉化的類型及特點。3.膽紅素的生成及在血中的運輸方式、膽紅素在肝細胞內的代謝、膽紅素在腸腔內的變化、膽素原族的腸肝循環(huán)和尿中膽素原的排出、三類黃疸的鑒別。4.初級游離和初級結合膽汁酸的概念、結構特點。5.次級游離和次級結合膽汁酸的概念、結構特點。6.膽汁酸生成的原料及關鍵酶。二、熟悉:1.生物轉化的意義,影響生物轉化的因素。2.膽汁酸的腸肝循環(huán)及其生理意義。三、了解:1.膽汁的組成。2.膽汁酸生成的調節(jié)。第二十章鈣、磷及微量元素代謝[目的要求]一、掌握:1.離子鈣和結合鈣、血液pH對血漿離子鈣濃度的影響。2.血漿鈣和磷含量之間的關系。3.體內維生素D3的代謝轉變過程,相關的酶,活性維生素D3的形式。4.1.25-(OH)2-D35.PTH對靶組織的作用。6.降鈣素對靶組織的作用。二、熟悉:1.鈣、磷的含量、分布及生理功能。2.1,25-(OH)2-D3合成的調節(jié)。三、了解:1.鈣、磷的吸收與排泄。2.體內維生素D的來源。3.甲狀旁腺素的合成和分泌。4.降鈣素的合成與分泌。5.某些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第二十一章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目的要求]一、了解:1.基因診斷的原理,方法及應用范圍。2.基因治療的概念,基因治療中的載體系統,基因治療應用范圍?!恫±韺W》教學大綱前言病理學研究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病理改變及其與臨床的關系。病理學是聯系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又是臨床醫(yī)學的一部分。學習病理學的目的是了解疾病和診斷疾病。病理學教學分為總論和各論(系統病理學)兩部分。前者主要介紹疾病的基本改變和疾病的主要類型的基本知識。后者以系統為單位,介紹常見的或有代表性的疾病。學習總論時應注重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病變及其意義。學習各論時要掌握疾病的病因、發(fā)病機制、病理改變及其與臨床的聯系。根據八年制教學特點,采用講授重點、自學、討論、輔導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加強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的基礎上,適當介紹病理學的新進展,加強專業(yè)外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建立疾病的概念,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同時通過給予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加強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以提高學生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yǎng)高層次的醫(yī)學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本大綱根據陳杰,李甘地主編《病理學》(8年制及七年制規(guī)劃教材,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主要參考書:Robbinspathologicbasisofdisease,6thed.病理學教學共計99學時。其中理論課55學時(包括講座或課堂討論10學時),實驗課44學時。具體安排如下,教學內容和時數:序號授課內容授課時數實驗時數緒論1第一章細胞、組織的適應和損傷33第二章損傷的修復21.5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43.5第四章炎癥64第五章腫瘤86第六章心血管系統疾病5*3第七章呼吸系統疾病4*3第八章消化道、肝、膽道及胰腺疾病5*4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統疾病1.52第十章免疫性疾病1.51第十一章泌尿系統疾病4*3第十二章生殖系統和乳腺疾病22第十三章內分泌系統疾病1.51.5第十四章神經系統疾病1.51.5第十五章傳染病及真菌病3.5*4第十六章寄生蟲病1.51合計5544注:*含課堂討論緒論掌握病理學的定義,熟悉病理學的研究方法、觀察方法和技術細胞、組織的適應和損傷一、細胞適應了解適應的概念萎縮:掌握概念,熟悉病理性萎縮的類型,熟悉萎縮的病變特點肥大:掌握概念,了解病變增生:掌握概念,了解病變化生:掌握概念,熟悉化生的機制,掌握鱗狀上皮化生及其意義,掌握腸上皮化生及其意義,了解結締組織化生二、細胞、組織的損傷了解原因了解發(fā)生機制形態(tài)學變化變性:熟悉概念細胞水腫:熟悉發(fā)生機制,了解病變特點脂肪變:熟悉發(fā)生機制,掌握病變特點玻璃樣變:熟悉類型,掌握病變特點淀粉樣變:了解特點粘液樣變性:了解特點病理性色素沉著:掌握含鐵血黃素的概念,掌握脂褐素的概念,了解黑色素病理性鈣化:掌握營養(yǎng)不良性鈣化的概念,了解轉移性鈣化細胞死亡壞死:掌握概念;掌握基本病變(核的改變);掌握類型;了解結局凋亡:掌握概念;掌握形態(tài)特點及意義,了解細胞凋亡的發(fā)生機制三、細胞老化了解概念損傷的修復一、再生:掌握概念掌握細胞再生潛能,熟悉其與細胞周期的關系各種組織的再生過程(熟悉上皮、熟悉纖維組織、了解軟骨和骨、熟悉血管、了解肌組織、熟悉神經組織)細胞再生與分化的分子機制生長因子:掌握概念,熟悉與再生有關的主要生長因子熟悉細胞周期與細胞分裂的調節(jié)熟悉抑素與接觸性抑制細胞外基質在再生中的作用:熟悉細胞外基質的概念和主要成分二、纖維性修復:掌握概念肉芽組織:掌握概念,掌握成分及形態(tài),掌握作用,熟悉結局了解瘢痕組織三、創(chuàng)傷愈合皮膚創(chuàng)傷愈合:掌握基本過程,掌握類型,了解影響因素骨折愈合:熟悉基本過程,了解影響因素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一、充血(掌握概念和類型)動脈性充血(掌握概念、類型、熟悉原因、病變及后果)靜脈性充血掌握概念、原因、病變及后果掌握肝淤血掌握肺淤血二、出血(熟悉概念、熟悉類型、了解病變及后果)(自學)三、血栓形成掌握概念、掌握形成條件及機制掌握血栓形成過程和血栓的形態(tài)熟悉血栓的結局熟悉血栓對機體的影響四、栓塞掌握栓塞及栓子概念掌握栓子運行途徑掌握栓塞類型五、梗死(一)掌握梗死概念、原因(二)掌握梗死病變和類型貧血性梗死:概念、常見器官、病理變化及影響出血性梗死:概念、發(fā)生條件、常見器官、病理變化及影響敗血性梗死的概念(三)了解梗死對機體的影響和結局炎癥一、概述掌握定義及意義熟悉炎癥的局部表現和全身反應熟悉炎癥的原因及分類二、急性炎癥(一)掌握滲出血流動力學改變血管通透性增加液體滲出白細胞滲出及作用(二)掌握炎癥介質的概念、主要炎癥介質及主要作用(三)掌握急性炎癥的形態(tài)學類型及病變特點:漿液性、纖維素性、化膿性、出血性三、慢性炎癥 了解原因和分類 掌握慢性炎癥的特點,了解非特異性炎、掌握肉芽腫性炎熟悉炎癥的經過和結局:痊愈、遷延不愈、蔓延播散腫瘤一、腫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態(tài)掌握概念腫瘤性增生與非腫瘤性增生的區(qū)別熟悉一般形態(tài)和結構:肉眼,組織結構二、腫瘤的異型性掌握概念及特點三、腫瘤的生長與擴散(一)腫瘤生長的生物學熟悉腫瘤生長的動力學、生長速度掌握腫瘤血管形成掌握腫瘤的演進與異質化的概念及意義(二)腫瘤的生長方式與擴散掌握生長方式:膨脹性,外生性,浸潤性掌握擴散:直接蔓延、淋巴道轉移、血道轉移、種植性轉移掌握惡性腫瘤的浸潤與轉移機制(三)掌握腫瘤的分級,了解分期四、了解腫瘤對機體的影響五、掌握良、惡性腫瘤的區(qū)別六、腫瘤的命名與分類掌握命名原則熟悉分類七、常見腫瘤的舉例掌握常見腫瘤的特點掌握癌前病變,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八、腫瘤的病因學和發(fā)病學(一)腫瘤發(fā)生的分子生物學基礎掌握癌基因掌握抑癌基因;Rb,p53熟悉凋亡調節(jié)基因和DNA修復調節(jié)基因熟悉端粒和腫瘤掌握多步癌變的分子基礎(二)熟悉環(huán)境致癌因素及致癌機制:化學性因素、物理性因素、病毒和細菌(三)影響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的內在因素及其作用機制:了解遺傳機制,熟悉腫瘤免疫心血管系統疾病一、動脈粥樣硬化(一)掌握概念(二)病因和發(fā)病機制掌握主要危險因素,熟悉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機制(三)病理變化掌握基本病變掌握主要動脈的病變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一)掌握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特點(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熟悉心絞痛心肌梗死掌握類型掌握病理變化熟悉生化改變掌握合并癥熟悉心肌纖維化熟悉冠狀動脈性猝死三、高血壓病與高血壓性心臟病(一)概述(二)病因與發(fā)病機制(三)掌握類型與病理變化緩進型高血壓機能紊亂期動脈系統病變期內臟病變期-心臟:左心室肥大高血壓性心臟病-腎臟:原發(fā)性顆粒性固縮腎-腦:高血壓性腦病、腦軟化、腦出血視網膜急進型高血壓的特征性病變增生性小動脈硬化、壞死性細動脈炎四、風濕?。ㄒ唬└攀觯ǘ┱莆詹∫蚺c發(fā)病機制(三)掌握基本病變:(四)風濕病的各個器官病變掌握風濕性心臟病熟悉風濕性關節(jié)炎熟悉皮膚病變熟悉皮下結節(jié)熟悉風濕性動脈炎熟悉風濕性腦病五、感染性心內膜炎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概述熟悉病變及后果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掌握概述掌握病變及后果六、心瓣膜病熟悉瓣膜關閉不全、瓣膜口狹窄概念掌握二尖瓣狹窄原因及形成機理、掌握形態(tài)、掌握血流動力學變化和心臟變化七、掌握心肌病的概念、了解類型八、掌握心肌炎的概念、了解類型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特點呼吸系統疾病一、慢性阻塞性肺病(掌握概念)(一)慢性支氣管炎概念熟悉病因和發(fā)病機制掌握病理變化熟悉臨床病理聯系(二)掌握肺氣腫概念病因和發(fā)病機制類型及病理變化(肉眼、鏡下)肺泡性肺氣腫(阻塞性肺氣腫)腺泡中央型全腺泡型腺泡周圍型間質性肺氣腫其他

:不規(guī)則型肺大泡臨床病理聯系二、了解支氣管擴張癥(自學)病因和發(fā)病機制、病理變化、臨床病理變化及結局三、肺炎(一)細菌性肺炎1.大葉性肺炎了解病因和發(fā)病機制掌握病理變化及臨床病理聯系掌握并發(fā)癥2.小葉性肺炎了解病因和發(fā)病機制掌握病理變化熟悉臨床病理聯系及結局(二)熟悉病毒性肺炎(三)熟悉支原體肺炎四、肺硅沉著癥了解概念掌握病因和發(fā)病機制掌握病理變化熟悉硅肺的分期及其病變特征熟悉并發(fā)癥五、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一)熟悉概念(二)了解病因和發(fā)病機制(三)掌握病理變化1.肺部及肺小動脈病變2.心臟病變(四)了解臨床病理聯系六、肺癌(一)掌握病因(二)掌握肺癌的組織發(fā)生(三)掌握病理變化1.肉眼類型:(中央型、周圍型、彌漫型)2.組織學類型及病變鱗癌腺癌大細胞癌小細胞癌肺神經內分泌腫瘤(四)掌握肺癌擴散途徑1.直接蔓延2.轉移(五)了解臨床病理聯系七、鼻咽癌(一)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