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稅糧制度初探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0f0eed1dd4c77a8814fbdc903d1663d/60f0eed1dd4c77a8814fbdc903d1663d1.gif)
![元代稅糧制度初探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0f0eed1dd4c77a8814fbdc903d1663d/60f0eed1dd4c77a8814fbdc903d1663d2.gif)
![元代稅糧制度初探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0f0eed1dd4c77a8814fbdc903d1663d/60f0eed1dd4c77a8814fbdc903d1663d3.gif)
![元代稅糧制度初探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0f0eed1dd4c77a8814fbdc903d1663d/60f0eed1dd4c77a8814fbdc903d1663d4.gif)
![元代稅糧制度初探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0f0eed1dd4c77a8814fbdc903d1663d/60f0eed1dd4c77a8814fbdc903d1663d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元代稅糧制度初探
元代賦稅,主要有二項,一是稅糧,一是科差。在我國封建社會,農(nóng)業(yè)是主要的消費部門。因此,糧食是封建國家用賦稅形式向編戶齊民征收的主要物資。元代的稅糧,就是指以征集糧食為主的稅收;其工程在南北有所不同,北方是丁稅和地稅,南方那么是夏、秋二稅。元代稅糧制度是很復雜的,不僅南北異制,而且官、民田也有所不同。此外,有關的一些文獻資料的記載存在不少錯誤,也增加了理解這項制度的困難。本文對這個問題作初步的探究,特別著重于對?元史·食貨志·稅糧?(這是關于元代稅糧制度最根本的史料)的記載作必要的考辨和補充。目的是想通過對這一制度的解剖,從一個側(cè)面來說明元代的社會經(jīng)濟和階級關系狀況。一北方的稅糧制度元代北方的稅糧制度,分為盯地稅兩種。?元史·食貨志?表達北方稅糧之法,大體如下:丁稅地稅之法,自太宗始行之。初,太宗每戶科粟二石。后又以兵食缺乏,增為四石。至丙申年,乃定科征之法,令諸路驗民戶成丁之數(shù),每丁歲科粟一石,驅(qū)丁五升;新戶盯驅(qū)各半之;老幼不與。其間有耕種者,或驗其牛具之數(shù),或驗其土地之等征焉。丁稅少而地稅多者納地稅,地稅少而丁稅多者納丁稅。工匠、僧、道驗地,官吏、商賈驗?!璠中統(tǒng)]五年,詔:僧、道、也里可溫、答失蠻、儒人,凡種田者,白地每畝輸稅三升,水地每畝五升。軍、站戶除地四頃免稅,余悉征之?!璠至元]十七年,遂命戶部大定諸例:全科戶丁稅每丁粟三石,驅(qū)丁粟一石,地稅每畝粟三升。減半科戶丁稅每丁粟一石。新收交參戶第一年五斗,第三年一石二斗五升,第四年一石五斗,第五年一石七斗五升,第六年入丁稅。協(xié)濟戶丁稅每丁粟一石,地稅每畝粟三升。上面幾段記載,帶給我們一連串問題。歸結(jié)起來,集中到兩個問題上。一個是民戶到底負擔什么稅?另一個是,盯地稅的稅額到底是多少?先討論第一個問題:民戶負擔什么稅?元代戶籍問題非常復雜。封建國家按不同的職業(yè)以及其他某些條件,將全體居民劃分為假設干種戶,統(tǒng)稱諸色戶計。各種戶對封建國家承當?shù)姆饨x務各有不同,例如,軍、站戶主要服軍、站役,鹽戶主要繳納額鹽,其他賦役就可以得到寬免或優(yōu)待。儒戶宣揚孔、孟之道,各種宗教職業(yè)戶宣揚天命論,對維護統(tǒng)治秩序有用,在賦役方面也得到優(yōu)待。因此,戶、地稅對各種戶來說是很不一樣的。從?元史·食貨志?的表達來看,有幾種情況:(1)工匠、僧、道、也里可溫、答失蠻、儒人等,都是“驗地〞,也就是按占有的地畝數(shù),繳納地稅。(2)軍、站戶占有土地在四頃以內(nèi)可以免稅,四頃以上要按超出的數(shù)額繳納地稅。(3)官吏、商賈“驗侗,即按每戶成丁人數(shù)繳納丁稅。元代法定的成丁年齡沒有明確記載,估計可能是十五歲①。以上幾種情況,交代的比擬清楚。但是,對于占居民大多數(shù)的民戶應該繳納什么稅,記載卻是模糊不清的。太宗丙申年(1236)的規(guī)定,既說“驗民戶成丁之數(shù)〞收稅,那么應是民戶負擔丁稅??墒墙又终f:“或驗其牛具之數(shù),或驗其土地之等征焉。〞那么民戶納的應為地稅(以牛具計數(shù),是按地征稅的變種)。上面兩種說法顯然是矛盾的。下文還有一段:“丁稅少而地稅多者納地稅,地稅少而丁稅多者納丁稅。〞這兩句話常被人們引用作為元代北方稅糧的原那么。但只要認真一想,就會產(chǎn)生許多問題:“少〞和“多〞的標準是什么?假如“侗“地〞二者都“多〞或都“少〞又怎么辦?像這樣奇怪的沒有統(tǒng)一標準的稅制,在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從來沒有過,而且事實上也絕不可能行得通。?元史·食貨志?是根據(jù)元代政書?經(jīng)世大典?節(jié)錄而成的。?經(jīng)世大典?早已散佚②,無法窺見原文。我們只能根據(jù)元代其他記載,對北方民戶的稅糧負擔問題,作一些探究。元末,危素曾不止一次談到南、北賦役原那么的差異。他說:“大抵江、淮之北,賦役求諸戶口,其田(南)那么取諸土田。〞又說:“國朝既定中原,制賦役之法,不取諸土田而取諸戶口,故富者愈富,貧者愈貧。〞③南方賦役是按土田征收攤派的,北方賦役那么是按戶口征收攤派的。這是元代南、北賦役根本差異之所在(當然,這里是指占人口大多數(shù)的民戶說的)。元秦定帝泰定元年張珪等人的奏議,說的也是一樣:世祖時,淮北、內(nèi)地惟輸丁稅。鐵木迭兒為相,專務聚斂,遣使括勘兩淮、河南田土,重并科糧。又以兩淮、荊襄沙磧作熟收征,徼名興利,農(nóng)民流徙。臣等議宜如舊制,止征丁稅,其括勘重并之糧及沙磧不可田畝之稅,悉除之④。北方原來只征丁稅(前面危素所說的“取諸戶口〞,實際上就是指的丁稅),中期以后,雖有變化,亦僅限于兩淮、河南括勘所得田土。正因為民戶已征丁稅,而括勘田土又征地稅,故張珪等稱之為“重并稅糧〞,主張“除之〞。除了上面幾條材料外,我們還可以找到一個有力的旁證。太宗丙申年詔令全文已不可見,但保存下來的文字中有一句話,說是“依仿唐租庸調(diào)之法〞⑤。唐代租庸調(diào),正是按丁征收的。既然北方民戶負擔的是丁稅,那末,為什么?元史·食貨志?的記載,會如此混亂呢?原來,元代北方各種戶的丁地稅負擔各不一樣,早已造成了很大混亂,以致當時有很多人已不很了然了。請看元代前期的官僚胡祗通的表達:近為民戶張忠買到軍戶王贊地二頃五十畝,又令張忠重納重稅事?!匾灰?,而曰軍地、民地;稅糧一也,而曰丁糧、地糧;是蓋因人以立名,因名以責實,因人以推取,義例甚明。當丁稅者不納地稅,當?shù)囟愓卟患{丁稅。自立此格例以來,未有并當重當者也。近年以來,破壞格例。既納丁糧,囚買得稅之地,而并當?shù)囟??;虻囟愔遥I得丁糧之地,而并納丁糧。如此重并,府、司屢申,終不開除,反致取招問罪。不惟案牘繁亂,名實混淆,軍民重并,使國家號令不一,前后失信?!悦欢〖Z、地糧者,地隨人變,非人隨地變也。今日隨地推收,先自先(當作食)言。合曰丁糧、地糧,隨人推收,那么不待講解而事自明白,政自歸一。民賣與軍地,除四頃之外,納地稅;軍賣與民地,不問多寡,止納丁糧。豈不簡易⑥。胡祗通是一個精明強干的地方官,他這篇文字很重要,幫助我們弄清了如下問題:(1)根據(jù)元朝政府規(guī)定的格例,當丁稅者不納地稅,當?shù)囟愓卟患{丁稅;軍戶地在四頃以上納地稅,四頃之內(nèi)免,民戶只納丁糧。這和上面我們所得出的結(jié)論完全一致,說明所謂“丁稅少而地稅多者納地稅,地稅少而丁稅多者納丁稅〞是不正確的。(2)由于只納丁糧的民戶和只納地稅的軍戶(還有其他戶)之間互相買賣土地,因此在征收稅糧時出現(xiàn)了混亂和糾紛,往往同一戶并納二者。元世祖忽必烈時如此,到了后來,一定更加混亂。(3)由于格例遭到破壞,“案牘紊亂,名實混淆〞,以登錄案牘為主要內(nèi)容的?經(jīng)世大典?,肯定也是混亂的。明初?元史?的編者,都是一些南方的文人,還有一些理學家,他們對元代制度(特別是北方)本來就不很清楚,對?經(jīng)世大典?的文字任意刪削,于是就在?元史·食貨志?中留下了許多矛盾牴牾之處。為什么元代北方民戶稅糧采取按丁征取的方法?原因很簡單。在連年戰(zhàn)亂以后,北方農(nóng)業(yè)勞動人手大大減少了,地廣人希農(nóng)業(yè)消費普遍采取廣種薄收的方法,每個勞動力耕地往往達百畝之多⑦。在這種情況下,控制勞動力的意義更為突出。所以統(tǒng)治者采取按丁的方法。第二個問題:盯地稅的稅額是多少?先說地稅。?元史·食貨志?沒有說太宗丙申年(1236)的地稅數(shù)額是多少。據(jù)有的記載說,丙申年規(guī)定,“上田每畝稅三升半’中田三升,下田二升。水田五升。〞⑧中統(tǒng)五年(即至元元年,1264),改為白田每畝三升,水田每畝五升。到了至元十七年(1280),干脆連水田和旱地的區(qū)別也取消了,地稅每畝三升。元朝政府逐步取消了地稅的等級差異,主要是因為在地廣人息廣種薄收的情況下,劃分土地等級,意義不大,不如采取一個平均數(shù),較為簡便易行。再說丁稅。丁稅在北方稅糧中所占比重較地稅大得多。?元史·食貨志?的有關記載好些是不清楚或過于簡單的,需要加以說明,有的還要訂正。?元史·食貨志?說:“初,太宗每戶科粟二石。后以兵食缺乏,增為四石。〞但均未言詳細時間。據(jù)?元史·太宗紀?:“(元年)命河北漢民以戶計出賦調(diào),耶律楚材主之。〞那么確立以戶征稅原那么,在太宗元年(1229)⑨。戶科二石,亦應在此時.又太宗五年(1233)詔令,沿河置立河倉,“其立倉處,差去人齲辛卯(三年)、壬辰(四年)年元科州府每歲一石,添帶一石,并附余者撥燕京〞⑩?!懊繗q一石,添帶一石〞,即增一倍。可知戶稅由二石增為四石,應即太宗五年之事。當時南宋派到北方的使節(jié),也提道:“米那么不以耕稼廣狹,歲戶四石。〞⑾太宗六年(1234),蒙古政權(quán)在北方括戶口。太宗八年(1236),在括戶根底上,“始定天下賦稅〞⑿。?元史·食貨志?說,這一年“令諸路驗民戶成丁之數(shù),每丁歲科粟一石,驅(qū)丁五升;新戶盯驅(qū)各半之;老幼不與〞??梢?,從這一年起,按戶征稅糧變成了按丁征齲但是,?元史·食貨志?這一段記載,卻有值得討論的地方。原來每戶粟四石,如今改成每丁粟一石。假如每戶平均四丁,那末丙申年前后稅額相當。但是,每戶平均四丁的現(xiàn)象,在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從未出現(xiàn)過。而根據(jù)這次括戶的統(tǒng)計,平均每戶五口強⒀,除去老幼和婦女,絕不可能每戶平均四丁,只可能有兩丁左右。這樣,只有兩種解釋,一是蒙古統(tǒng)治者減輕了剝削,另一是記載有錯誤。前一種可能性是不存在的,蒙古統(tǒng)治者在控制中原后,千方百計進展搜刮,哪里有自動減輕剝削之理.因此,只可能是?元史·食貨志?的記載有問題。估計,“每丁歲科粟一石〞應是“粟二石〞之誤。因為:后來忽必烈時代丁稅就是粟二石[詳見下文];再者,以每戶二丁計,一丁二石,正好與原來一戶四石相當。又,“驅(qū)丁五升〞,亦疑有誤。元代賦稅通常以驅(qū)口為良人的一半。丙申年的規(guī)定不應相去如此之遠。此外,當時北方農(nóng)業(yè)消費中大量使用奴隸,假如對驅(qū)丁(奴隸)征稅如此之低,勢必大大影響蒙古政權(quán)的財政收入。估計,“五升〞應為“五斗〞。丙申年規(guī)定中的“新戶〞,系指蒙古滅金后由河南遷到河北各地的民戶而言。他們顛沛流離,生活很不安定。蒙古政權(quán)為了誘使他們定居下來,所以在賦役方面暫時有所放寬。太宗十年(1238)六月二日的“圣旨〞中提到的民戶,也有新戶、舊戶之分。建立站赤時,“舊戶二百一十七戶四分著馬一匹,新戶四百三十四戶八分著馬一匹;舊戶一百九十六戶二分著牛一頭,新戶三百三十八戶四分著牛一頭。〞⒁新戶的負擔為舊戶的一半。由承當站赤牛馬的情況,可以推知“新戶丁驅(qū)半之〞的記載是正確的。?元史·食貨志?中關于至元十七年戶部諸例的表達中,提到“全科戶丁稅每丁粟三石〞,也是有問題的。估計亦應為二石之誤。我們的根據(jù)是:(1)文中說:“減半科戶每丁粟一石。〞既云減半科戶,那么其丁稅自應為全科戶之半。由減半科戶的稅額可以推知全科戶丁稅應為二石。(2)文中列舉新收交參戶每年遞增丁稅數(shù),除第二年脫漏(疑應作一石),自第三年至第五年,每年遞增二斗五升。據(jù)此數(shù)推算,那么第六年人丁稅時,應為二石。(3)文中云:“協(xié)濟戶丁稅每丁粟一石。〞而據(jù)?元史·桑哥傳?:“協(xié)濟戶十八萬,自入籍至今十三年,止輸半賦。〞協(xié)濟戶“半賦〞為一石,那么全賦為二石無疑。(4)延祐七年(1320)的中書省咨文,其中說:“腹里漢兒百姓無田地的每一丁納兩石糧,更納包銀、絲線有。〞⒂包銀、絲線屬于科差。這篇咨文明確指出了丁稅為兩石,和上面的分析完全一致。總之,我們的結(jié)論是,蒙古政權(quán)先以戶定稅,每戶稅糧開場為二石,不久增為四石。太宗丙申年起,改為以丁定稅,稅額為每丁粟二石,驅(qū)盯新戶一半。在討論北方稅糧制度時,還必須討論一下窎戶的問題。?元史·食貨志?載:“至元三年,詔窎戶種田他所者,其丁稅于附籍之郡驗丁而科,地稅于種田之所驗地而齲〞政府專門為之公布詔令,說明窎戶的數(shù)量是不少的。窎戶的涵義是什么?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人討論過。窎戶亦稱窎居人戶,指的是離家到他鄉(xiāng)生活的民戶。上引至元三年詔書中所謂“附籍之郡〞,指窎戶的本貫,即戶籍所在地;“種田之所〞,即窎戶如今生活勞動的地方。在當時,這種情況有時也稱之為僑寓、客戶等。山東益都元代?駞山重建昊天宮碑?的碑陰,有“管寧海州窎戶崔千戶〞一名⒃。這個崔千戶管理的就是本貫寧海州、現(xiàn)窎居益都的人戶。武宗至大三年(1301)的一個賑濟災民的文書中說:“亦有窎居人戶正名下曾申告災傷賑濟,其各管頭目人等,代替申報,各州縣并不照勘取問,便行移文元籍官司倚除。〞元朝政府認為這樣不妥,決定“今后……窎居者亦依上例,令各戶親赴見住地面官司陳告,體復??笔菍崳饔每焙详P牒,行移原籍官司,以憑查勘移除〞⒄。以這份文書和?元史·食貨志?中有關窎戶的記載相對照,就很容易理解?!耙娮〉孛妯暭?元史·食貨志?中的“種田之所〞,“原籍官司〞即“附籍之郡〞。而“各管頭目人等〞即上述?昊天宮碑?中的崔千戶之類.這份文書說明,一直到元代中期,仍有窎戶之稱,而且繼續(xù)采取另行設官管理的方法。?元史·食貨志·稅糧?中說,“其(窎戶)丁稅于附籍之郡驗丁而科,地稅于種田之所驗地而缺。這樣的說法模糊不清,容易使人誤會窎戶既納丁稅又納地稅。合理的解釋應該是,窎戶中也有各種不同的戶計,規(guī)定應納丁稅的戶計(如民戶),因為戶籍在本貫,所以丁稅在原籍交納;規(guī)定納地稅的戶計(如軍、站戶等)所種土地在見住地面,所以地稅要“于種田之所驗地而缺。上舉賑濟災民的文書規(guī)定窎戶受災,由見住地面官府行移原籍官府倚除,正好說明窎戶一般均是納丁稅的民戶,他們要在原籍繳納稅糧。上面我們討論的是元代北方的正額稅糧,實際上百姓的負擔決不以定額為止。?元史·食貨志·稅糧?說:“每石帶納鼠耗三升,分例四升。〞那么每石稅糧須加納七升。這也是官方的法定數(shù)。據(jù)胡祗通說:“鼠耗、分例之外,計石二、三可納一石谷〞,而且都要“精細干圓〞;到倉庫交糧時,“人功車牛,往反月余,所費不淺〞。不僅如此,許多倉庫“并無厫房〞,于是又強行“借之與民〞,“秋成征還加倍〞。經(jīng)過這樣層層剝削的結(jié)果,“是國家常稅本該一石,新舊并征,計以加耗,而并納三石矣〞⒅。忽必烈的親信謀士劉秉忠也曾提出“倉庫加耗甚重〞,要求統(tǒng)一度量衡,以免上下其手⒆。正額之外的附加名目往往超過正額,這是封建賦稅制度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我們在研究封建賦稅制度以及勞動人民負擔時必須注意這個問題。二江南稅糧制度元代江南稅糧之法,與北方大不一樣?!叭∮诮险?,曰秋稅,日夏稅,此仿唐之兩稅也。〞北方的稅糧,包括丁稅和地稅;南方的稅糧,那么專指土地稅而言。江南兩稅之中,以秋稅為主。秋稅征糧,夏稅一般是按秋稅所征糧額分攤實物或錢。所以我們的討論就從秋稅開場。秋稅每畝土地征收多少?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元史·食貨志?對此沒有記載。有的同志以為“江南田賦,也是每畝三升,與中原同〞。并進一步推論:“宋代田賦,每畝遠在三升以上,今元代改為每畝三升,總是要比宋代輕得多。〞⒇這種說法,是靠不住的。我們試舉數(shù)例:徽州路共一州五縣。其中歙縣田分四色,上田秋苗米三斗三升二合二勺三抄,休寧縣上田秋苗米二斗四升七合四勺八抄。祁門縣地分上、中、下、次下、次不及凡五色,上田秋苗米二斗一升六合一勺。黟縣田分五色,與祁門同,上田秋苗米九升七合二勺九抄。績溪上田秋苗米三斗五合六勺二抄。婺源地分六色,上田秋苗米一斗八升九合五勺八抄[21]。鎮(zhèn)江田分四等:上、中、下、不及等。上等秋苗米每畝四升五合或五升,不及等秋苗米一升[22]。婺州蘭溪“州凡十鄉(xiāng),南鄉(xiāng)之田畝稅二升有畸,北鄉(xiāng)倍之〞[23]。常熟田土“悉以上、中、下三等八那么起科〞[24]。從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1)元代江南并不存在統(tǒng)一的田賦稅額。地區(qū)之間,差異很大。同一地區(qū)內(nèi)也有假設干土地等級,承當數(shù)量不等的秋糧。(2)有的地區(qū)秋糧稅額在三升之下,但也有不少地區(qū),遠在三升之上,甚至有高達十倍者。因此,所謂江南每畝三升之說,顯然是不能成立的。元代官方文書中說,江南“田地有上下,納糧底那么例有三、二十等,不均勻一般〞[25]。這是符合江南實際情況的。宋代江南各地田土稅就很復雜,“元之下江南,因之以收賦稅,以詔力役〞[26],也就是說,元沿襲了南宋的制度,并沒有制定新的方法。各地稅糧和宋代一樣,是很不一致的,有的低到一、二升,有的高至二、三斗。其次,關于江南夏稅的問題。?元史·食貨志·稅糧?云:“初,世祖平宋時,除江東、浙西,其余獨征秋稅而已?!勺谠懚?,始定征江南夏稅之制,于是秋稅止命輸租,夏稅那么輸以木綿、布、絹、絲綿等物,其所輸之數(shù),視糧以為差。糧一石或輸鈔三貫、二貫、一貫,或一貫五百文、一貫七百文。〞按,成宗元貞二年征科江南夏稅的決定,見于?元典章?卷二十四?戶部十·租稅?。為了討論方便,抄錄如下:元貞二年九月十八日奏過事一件節(jié)該:江南百姓每的差稅,亡宋時秋、夏稅兩遍納有。夏稅木綿、布、絹、絲綿等各處城子里出產(chǎn)的物折做差發(fā)斟酌教送有來,秋稅止納糧。如今江浙省所管江東、浙西這兩處城子里,依著亡宋例納有,除那的外,別個城子里依例納秋稅,不曾納夏稅。江西的多一半城子里百姓每比亡宋時分納的如今納稅重有,謂如今收糧的斛比亡宋文思院收糧的斛抵一個半大有,假設再科夏稅呵,莫不百姓根底重復么!兩廣這幾年被蘋賊作耗,百姓失散了有,那百姓每根底要呵,不宜也者。浙東、福建、湖廣百姓每夏稅依亡宋體例交納呵,怎生?奏呵。奉圣旨:那般者。欽此。關于夏稅,有三點需要考辨。(1)江西有無夏稅?據(jù)陳垣先生校改,上面所引?元典章?文書中,“江西〞系“江南〞之誤。有的同志由此立論道:“不征夏稅者應指所有用現(xiàn)行斗斛納糧之處,并不專指江西各地。〞[27]其實,陳垣同志這條校改是否可信,很值得疑心。第一,?元典章?文書中明言元貞二年起浙東、湖廣、福建三地起征夏稅;?元史·成宗紀二?亦云:“征浙東、福建、湖廣夏稅。〞兩者完全一致。江西并不在起征之列。如將“江西〞改成“江南〞,那末,“浙東、湖廣、福建〞都應包括在“江南〞之內(nèi),這樣,全文前后顯然是講不通的。第二,有一份材料可以和?元典章?文書相印證,那便是方回的?紹興路嵊縣尹佘公遺愛碑?[28]。碑文說:“元貞二年丙申秋下車。越歸職方二十一年矣,未科夏稅。上司科夏稅,自明年丁酉春始。公建言:□(都)省咨,元行初江西以省斛,較文思院斛,民多納米叁斗奇,故免夏稅。〞都省即中書省,“都省咨〞應即?元典章?所載奏章。據(jù)此可知確為江西無疑。也就是說,江西在元貞二年增加夏稅的命令中,仍屬于免征之列.此外,兩廣也免征。除了原來已納夏稅的江東、浙西外,這一次在浙東、福建、湖廣三地增征夏稅。這里需要說明一下省斛和文思院斛的比例大小問題。?元史·食貨志·稅糧?說:“其輸米者止用宋斗斛,蓋以宋一石當今七斗故也。〞所謂“宋斗斛〞就是文思院斛,它的一石相當于省斛七斗。元代江南多數(shù)地區(qū)都是用文思院斛征收稅糧的,例如,?大德昌國州志·田賦志?所載秋糧額,有文思院斛數(shù),有省斛數(shù),其折合就是這個比例計算的。?至正金陵新志·賦稅?也說:“米用文思院斛,當今七斗。〞但也有些記載,如?至順鎮(zhèn)江志?說,文思院一斗五升折合省斛一斗,一石折合省斛六斗多。前面所引元貞二年征收秋糧文書中所說“此亡宋文思院收糧的斛抵一個半大有〞,以及方回文中所說“多納米叁斗奇〞,顯然是后一種折算比例??磥恚@兩種折算比例都是存在的,分別在不同地區(qū)使用。從上面所引一些元代方志記載來看,江東(金陵,即南京)、浙西(鎮(zhèn)江)、浙東(昌國州)輸納稅糧都以文思院數(shù)折合省斛數(shù),但折合比例略有不同。只有江西多數(shù)地區(qū)那么不加折算,按文思院斛原額用省斛征,這樣,實際上已多征了三分之一,所以才獲免夏稅。(2)夏稅按什么標準征收?征收哪些東西?對這個問題可以分兩類地區(qū)進展討論。一類是原來就征收夏稅的地區(qū),即江東、浙西。夏稅大體上是按南宋原有方法征收的,一般是按土地等級攤派實物,如?至順鎮(zhèn)江志·賦稅?載,鎮(zhèn)江“上等、中等者田那么夏有綿,……地那么夏有絲、綿、大小麥〞。有的地區(qū)還征布[29]。也有些地區(qū)實物折合成錢,如徽州因為“絲、綿實非土產(chǎn)〞,經(jīng)過批準,“每歲絲、綿折納輕赍寶鈔〞[30]。另一類是元貞二年起征夏稅的地區(qū),即浙東、福建、湖廣。元朝政府規(guī)定,也是“依亡宋體例交納〞。為了確定各地的夏稅額,元朝政府還下令“追尋亡宋舊有科征夏稅版籍志書一切文憑,除文思院斛抵數(shù)準納省斛及已科夏稅外,但有未科去處,自元貞三年為始照照舊例比數(shù)定奪科征,務要均平。[31]但是,在根據(jù)宋代記載定奪夏稅時,到處都存在實物與貨幣的折價問題。宋代的物價與元代物價不同,折算起來,到底以什么為據(jù),大有上下其手的余地。以浙東紹興路為例,方回?嵊縣尹佘公遺愛碑?[32]中說:上司科夏稅自明季丁酉春始。公建言:……絹壹匹該米叁斗奇,準時價中統(tǒng)鈔可兩貫奇。亡宋景定四年癸亥內(nèi)批,以越罕蠶,夏絹壹匹折納十八界會拾貳貫,永遠為例。故碑具存。時十八界會壹貫準銅錢貳伯伍拾文,拾貳貫計銅錢叁貫。向者欽奉先皇帝圣旨:亡宋銅錢叁貫準中統(tǒng)鈔壹貫。今欽奉圣旨浙東等處夏稅依亡宋例交納,那么絹每匹合準中統(tǒng)鈔壹貫爾。……省割下,酌公請,越夏絹壹匹準中統(tǒng)鈔兩貫,它郡率三貫。宋代征夏稅曾以實物(絹)折會子(紙鈔),當時的實物(絹)、會子、銅錢之間有一定的比例關系,即絹一匹=十八界會子十二貫=銅錢三貫。元初,又規(guī)定銅錢三貫等于中統(tǒng)鈔一貫,亦即絹一匹等于中統(tǒng)鈔一貫。但是到了元貞二年,這個比例關系隨著物價的上漲遭到了破壞,絹一匹時價中統(tǒng)鈔二貫多。要重征夏稅時,就發(fā)生了問題。這個官員主張按元初的比例征收,元朝政府當然不肯吃虧。結(jié)果是,對這個官員所在的紹興地區(qū)作了點照顧,夏稅絹一匹折合鈔二貫,其他地區(qū)折合鈔三貫。這正好說明,在大多數(shù)地區(qū),實際上元代所征夏稅比宋代要重。在有些地區(qū),還實行按秋糧定夏稅的方法。如浙東慶元路所屬昌國州,“至大德元年(元貞三年改),始以民苗為數(shù),每石征中統(tǒng)鈔三兩,以為夏稅焉〞[33]。這種方法似乎是按秋稅糧額決定夏稅額的,它與宋代夏稅之間的關系,尚不清楚。當時昌國州官價米一升鈔六分半,一斗應為六錢五分。三貫合米四斗六升強。秋糧每石征夏稅錢三貫,那么夏稅約相當于秋糧的一半。(3)關于湖廣門攤和夏稅關系問題。?元史·食貨志·稅糧?說:初,阿里海牙克湖廣時,罷宋夏稅,依中原例,改科門攤,每戶一貫二錢。蓋視夏稅增鈔五萬余錠矣。大德二年,宣慰張國紀請科夏稅,于是湖、湘重罹其害。俄詔罷之。三年,又改門攤為夏稅而并征之,每石計三貫四錢之上,視江浙、江西為差重云。按,中原所謂“門攤〞,系指征稅時按戶攤派之意。如中統(tǒng)五年(即至元元年,1264)五月中書省奏準宣撫司條款中云[34]:今年照勘定合科差發(fā)總額,府科與州,驗民戶多寡,土產(chǎn)難易,以非常為率,作大門攤均科訖。?元典章?卷廿二把“門攤〞列于“雜課〞一門,其中所載至元廿九年(1292)湖廣行省札付中說:“每戶一年滾納門攤課程一兩二錢〞,“驗各家實有地畝均科,許令百姓自造酒醋食用。〞顯然,湖廣門攤也是按戶攤派之意,攤派時按各戶實有地畝數(shù)“均科〞。征收門攤是作為“許令百姓自造酒醋食用〞的代價,換言之,就是一種酒醋稅。因此,它與夏稅之間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回事。此后的一些記載也完全證明這一點。大德五年(1301)九月,“江陵、常德、澧州(均屬湖廣)皆旱,并免其門攤酒醋課。〞大德六年(1302)三月,“以旱、溢為災,詔赦天下,……江淮以南夏稅、諸路鄉(xiāng)村人戶散辦門攤課程并蠲免之〞[35]。大德十一年(1307)七月,“江浙水,民饑。詔賑糧三月,酒醋門攤課程悉免一年。〞[36]又,延祐六年(1319)元朝政府討論私酒處理方法時,曾引用湖廣行省常德路的申文:“酒醋課程,散人民間恢辦,諸人皆得造酒。有地之家納門攤酒課者,許令造酒食用。〞中書戶部同意這種“認納門攤,許令釀造飲用〞的方法[37]??梢?,門攤就是酒醋課,這是不成問題的。而且,門攤并不限于湖廣,江浙也有。另外,有一點需要注意,上所引“(大德)三年又改門攤為夏稅而并征之〞的說法是不可信的,在此以后,門攤?cè)匀淮嬖?。如前所述,湖廣夏稅,應該是元成宗元貞二年決定、次年起征的,此后夏稅與門攤并存。上面所講的是江南夏稅的一般情況,還需要指出的是:(1)元代江南兩稅不斷加重。元朝政府在延祐七年(1320)下令:“凡科糧一斗上添答二升〞,即增加百分之二十[38]。(2)和北方一樣,繳納稅糧時,要加以鼠耗分例,“江南民田稅石,依例每石帶收鼠耗、分例七升〞[39],以鎮(zhèn)江為例,“秋租正米十一萬七千余石,鼠耗米為五千三百余石〞。實際上,要繳納稅糧的各種額外支出,名目繁多,決不限于鼠耗分例七升。如湖南郴州,“受納秋糧,石加五斗〞[40]。(3)繳納兩稅時,豪強地主可以少交甚至不交,他們欠下的份額就由官府強行轉(zhuǎn)加到農(nóng)民頭上,如浙西平江(蘇州),交稅糧時,“初限皆細民,其輸糧也石加五、六斗不能足。豪右至末限,什僅納二、三,卻用細民多輸者足之〞[41]。因此,南方一般農(nóng)民的稅糧負擔,比法定的數(shù)額要大得多?!扒澳赍鞔笈ツ曩u小兒;皆因官稅迫,非以饑所為。〞[42]稅糧“科征之際,枷系滿屋,鞭笞盈道,直致生民困苦,饑寒迫身〞,殘酷的賦稅剝削,把廣闊勞動人民逼得無法再照舊生活下去,或者死亡,或者逃亡,更多的那么走上了對抗的道路[43]。轉(zhuǎn)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
三官田稅糧上面所說南、北稅糧制度,都是就民田而言的。如今我們來討論元代官田的稅糧制度。?元史·食貨志·稅糧?云:其在官之田,許民佃種輸租。江北、兩淮等處荒閑之地,第三年始輸。大德四年,又以地廣人稀,更優(yōu)一年,令第四年納稅。凡官田夏稅皆不科。按,江北、兩淮荒田召募開耕之法,見至元二十二年(1285)九月詔令,其中規(guī)定:“假設有前來開耕人戶,先于荒閑地土內(nèi)驗本人實有人丁,酌量標撥,每丁不過百畝〞;“三年外依例收稅〞[44]。?元史·世祖紀十?記此事,亦云“免稅三年〞,那么應是第四年起科。但大德四年(1300)十月詔令:“江北系官荒田,許給人耕種者,原擬第三年收稅;或恐貧民力有不及,并展一年,永為定例。〞[45]?元史·成宗紀三?同。那么似在至元二十二年后,已將“三年外依例收稅〞改為第三年起科,但后來又改了回去。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朝政府招募農(nóng)民開墾耕種江南官府“荒蕪田土〞[46]。二十五年(1288)正月規(guī)定,耕種江南公田荒閑田地,“第一年不要地稅,第二年要一半,第三年……三停內(nèi)交納二停。種的百姓每根底不交當別個雜泛差役〞[47]。其收稅之法比起江北、兩淮來,有所不同。官田的所有者是封建國家,租佃者便成了國家的佃戶。因此,官田的地稅,不同于民田的地稅,實際上是一種地租。除了荒閑田土之外,還有另一類官田,在?食貨志·稅糧?中卻被忽略了。那便是兩浙特別是浙西一帶的官田,多數(shù)是比擬好的土地。它們是宋、元兩代通過沒收罪人的資產(chǎn)和向民間強行收購等方式得來的。例如有宋末年賈似道行公田法,在浙西六郡強行收購民田三萬五千余頃,后來雖曾退還民間,但到元代仍被收為官田[48]。元成宗沒收浙西豪門朱清、張碹的田土,每年稅糧即達十余萬石[49]。這一類官田的總額雖不可知,但僅鎮(zhèn)江一地即達九千余頃,為全部田土的四分之一強[50];而平江、松江等地官田數(shù)更遠在鎮(zhèn)江之上。由此也足以推知官田為數(shù)之巨了。兩浙官田,有的由地方官府管理,有的由元朝政府設立專門機構(gòu)如江浙財賦都總管府、江淮財賦都總管府等管理。官田土地有的直接租給農(nóng)民,有的由官僚豪強承佃,再轉(zhuǎn)租給農(nóng)民。例如松江大地主瞿霆發(fā)家,有“當役民田二千七百頃,并佃官田共及萬頃〞[51],足見其包佃官田達七千余頃之多。這類官田的稅糧就是地租,通常都照入官前租額起科,為土地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拔┖烂袼秸继锶∑涫仓逡陨希湟悠洳蝗室?。而近世公田因之,亦十五以上。〞[52]浙西官田有的每畝“歲納稅額須石半〞[53];浙東上虞官田最高“畝歲輸谷二石二斗〞[54]。所以當時有人說:“公租視民所輸且二十倍〞[55],確非虛語。和民田的情況一樣,官田稅糧交納時,同樣也加上許多額外的費用,例如鎮(zhèn)江官田,“畝納五斗之上,及至秋成,催租勾擾,赴倉送納,又有船腳、加耗、倉用,得米一石上下,方可輸納正米五斗〞[56]。還要指出的是,有的官田也要交夏稅,鎮(zhèn)江、湖州等地區(qū)江淮財賦總管府所轄官田就收征絲、綿、大麥、小麥等物作夏稅[57]。這也許是根據(jù)各類土地的出產(chǎn)物不同而征收不同的東西。這個問題還值得研究,但?元史·食貨志·稅糧?所說:“凡官田夏稅皆不科〞,那么肯定是不確切的。官田租額很高,“輸納之重,民所不堪〞[58];而且“不問兇荒水旱歲〞,都要如額征收[59]。當?shù)钁簟敖K歲勤苦,盡田內(nèi)所得籽粒,輸官不敷,拖及無納〞時,官府便將其“父子妻女,累累禁系,枷扒拷打,抑逼追征,十戶九空〞;使他們只好“將家業(yè)變賣無資產(chǎn)者賣子鬻妻?;驐壣退勒哂兄瑨伡沂I(yè)者有之〞。因此,浙西農(nóng)民,“言及公田,孰不怨恨!言及公田,誰肯耕作!〞[60]殘酷的封建剝削,嚴重束縛了社會消費力的開展。至于官僚地主包佃的官田,也交納地稅,但性質(zhì)有所不同。這是他們與封建國家之間瓜分地租收入。在這些包佃人控制下的佃戶,要受雙重剝削,其遭遇之困苦,更是可想而知。轉(zhuǎn)貼于論文聯(lián)盟.ll.
四附論:代役田?元史·食貨志·稅糧?最后談到助役糧問題:泰定之初,又有所謂助役糧者,其法命江南民戶有田一頃之上者,于所輸稅外,每頃量出助役之田,具書于冊,里正以次掌之。歲收其入,以助充役之費。凡寺觀田除宋舊額,其余亦驗其多寡,令出田助役焉。民賴以不困,因并著于此云。按,助役糧又名義役,始自宋代。元代局部地區(qū)仍然施行。見于元朝政府法令,那么自英宗至治三年(1323)四月始。?元史·英宗紀二?:詔行助役法。遣使考視稅籍高低,出田假設干畝,使應役之人更掌之,收其歲入以助役費,官不得與??梢姟疤┒ㄖ酲曊f法不確。原來民間義役之法,各地有所不同。有的是“分戶九等,各出助田假設干,……每歲以三、兩戶應充里正、主首,即收義粟與之〞[61]。有的是“眠物力之薄厚,各捐已橐,得錢七千五百緡為子本,推執(zhí)事者五人操其奇贏,以供百役之費,而存其母常勿絕〞[62]。助役法公布后,不少地區(qū)都采取按比例抽田入官的方法,有的地方“凡民田百畝,令以三畝入于官,為受役者之助〞[63]。有的地方到達“田畝什抽一以助役〞[64]。原來民間所行義役,無論田產(chǎn)或是錢,都掌握在地主豪強手里,他們可以從義役田的地租或義役錢的利息中得到很大好處。助役法推行之后,助役田由官府掌握,得到好處的主要是官吏。助役田主要為理解決差役問題。里正、主首是元代差役的重要工程,元朝政府用差役的方法來建立自己的基層政權(quán)組織。助役田就是元朝政府從經(jīng)濟上加強其基層政權(quán)的一項措施。但助役田上的收入除交納二稅之外,按規(guī)定應專門用作津貼差役之用,并非封建政府的賦稅收入。因此,將它列入稅糧名下是不恰當?shù)摹W⑨專孩佼敱允鍤q為成丁,見?元史·兵志一?。工匠“拾伍歲已上為大口。〞見?通制條格?卷一三,?錄令?。②局部篇目和各篇序錄保存了下來。③?休寧縣尹唐君竅田記?,?危太樸文集?卷二。?書張承基傳后?,?危太樸文續(xù)集?卷九。④?元史?卷一七五,?張珪傳?。⑤?經(jīng)世大典序錄·賦典·賦稅?,?國朝文類?卷四○。⑥?丁糧地糧詳文?,?紫山大全集?卷二三。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3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 四 綠色生態(tài)園-解決問題第3課時說課稿 青島版六三制001
-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八 當今世界經(jīng)濟的全球化趨勢 二 當今世界經(jīng)濟的全球化趨勢(3)教學說課稿 人民版必修2
- 2024-2025學年高中化學 第一單元 走進化學工業(yè) 1.3 純堿的生產(chǎn)說課稿2 新人教版選修2
- 2025怎樣簽訂借款合同
- 2025個人入股合同
- 2025有關咨詢服務合同范本
- 2023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 一 野營-有余數(shù)的除法 我學會了嗎說課稿 青島版六三制
- Module 5 Unit 2 They were young(說課稿)-2023-2024學年外研版(三起)英語四年級下冊
- 醫(yī)師證書合同范例
- 2024年四年級英語上冊 Unit 7 How much第四課時說課稿 牛津譯林版
- 2025年春季學期學校德育工作計劃安排表(完整版)
- 2025年有機肥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分析報告
- 2024美團共享出行加盟合同
- 2023-2024年員工三級安全培訓考試題及參考答案(綜合題)
- 2024年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全冊單元測評與答案
- 【渞法】學會自我保護教學設計 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統(tǒng)編版2024)
- 2025-2030年中國融雪劑行業(yè)運行動態(tài)及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
- DB31∕T 1043-2017 暴雨強度公式與設計雨型標準
- 2025保安部年度工作計劃
- 2024年江蘇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適應性測試題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