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陶瓷——中國的象征
中國歷來就有悠久的陶瓷歷史,從遠古時期的彩陶、黑陶,到悠久的白釉瓷、原始瓷,再到美麗的唐三彩、粉彩。陶瓷的歷史遍布幾乎整個中國史,在時間的一點點推移中,陶瓷的魅力也在一點點增加著,可以說,陶瓷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的英文單詞“China”,也就是從“陶瓷”的英文單詞“china”中演化而來的。陶瓷——中國的象征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
從制作的工藝原理上來說,瓷器是由陶器發(fā)展而來的.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利用瓷土做原料,經高溫燒成精美的硬陶.
陶與瓷
陶與瓷
陶瓷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器皿,但我們習慣上所稱的“陶瓷”是一種通稱,實際上,“陶”和“瓷”在質地上、物理性能上都有很大的區(qū)別。中國是最早制造陶器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發(fā)明瓷器的國家。
通俗地說: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而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則叫瓷器。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干燥、焙燒等工藝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做陶瓷。陶瓷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器皿,但我們習慣上所稱的“陶瓷”是
由于陶器發(fā)明在前,瓷器發(fā)明在后,所以瓷器的發(fā)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產的影響。雖然瓷器和陶器是兩種不同的物質,但是兩者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果沒有制陶術的發(fā)明及陶器制作技術不斷改進所取得的經驗,瓷器是不可能單獨發(fā)明的。瓷器的發(fā)明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制陶過程中,不斷認識原材料的性能,總結燒成技術,積累豐富經驗,從而產生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由于陶器發(fā)明在前,瓷器發(fā)明在后,所以瓷器的發(fā)明,很多方面受一、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一、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達二、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并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fā)問,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二、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并未完全燒結,敲擊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上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高嶺土在燒制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燒成,瓷器則需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并不透明。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以上幾個方面中,最主要的條件是原材料和燒成溫度,其他幾個條件,都與這兩條密切相關。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燒成溫度的技術,并認識到高嶺土與一般黏土的區(qū)別,便具備了發(fā)明瓷器的條件。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除以上所舉,陶與瓷的不同之處還表現(xiàn)在:陶器的發(fā)明并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qū)的先民的專門發(fā)明,它為人類所共有。只要具備了足夠的條件,任何一個農業(yè)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則不同,它是我國獨特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而后通過海路和陸路大量輸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術在世界范圍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除以上所舉,陶與瓷的不同之處還表現(xiàn)在:陶器的發(fā)明并不是某一個
一陶的故事
陶器誕生于火與土的交響之中,是伴隨著人類的生活而被自然而然的發(fā)現(xiàn)的。說陶是發(fā)現(xiàn)而不是發(fā)明的,是強調陶的自然屬性。中國古代陶器的出現(xiàn)大約是在10000年以前,河南安陽小南海1.2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洞穴里,在和吃剩的燒骨堆在一起的有一堆燒結的土塊,這是陶被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證明。陶和食物被一起發(fā)現(xiàn),說明陶和人類生活的關系。一陶的故事陶器誕生于火與土的
一陶的故事
我國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已出現(xiàn)大量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繪陶。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紅陶、灰陶、磨光黑陶、彩繪陶以及各類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陶塑藝術品、建筑陶構件大量生產。戰(zhàn)國時期發(fā)明了鉛釉陶器,陶器制品得到低溫彩釉的美化。唐代大批生產的三彩釉陶,反映著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藝術性。宋代以后,釉陶器物生產逐漸減少,瓷器生產逐漸代替陶器生產。
一陶的故事我國距今8000年的新石
一陶的故事
一、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
1、彩陶藝術
從陶瓷器的發(fā)展歷史看,仰韶文化彩陶實際是中國陶瓷器的源,或至少是其中的一個源。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類型為代表中期——河南三門峽廟底類型為代表晚期——彩陶水平大幅提高,南北方各具特色一陶的故事
一、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
1、彩
所謂“彩陶”,是指以赤鐵礦粉和氧化錳為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繪制各種圖案,入窯經火燒后,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xiàn)出黑、紅、白等顏色的陶器。彩陶工藝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工藝藝術的主體之一。
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5000年)文化中延續(xù)時間最長,勢力最為強大的一支。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藝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程度,是中國原始彩陶工藝的典范。
所謂“彩陶”,是指以赤鐵礦粉和氧化錳為顏料,使用類似毛筆
一陶的故事仰韶文《人面魚紋彩陶盆》一陶的故事仰韶文《人面魚紋彩陶盆》仰韶文化《水波紋彩陶盆》仰韶文化《水波紋彩陶盆》仰韶文化《魚紋彩陶盆》
早期的仰韶文化,以西安半坡文化類型為代表,叫典型的有圓底缽、圓底盆、小口細頸大腹壺等。陶器的紋飾以魚和動物居多,在彩陶缽口邊沿有原始記事符號出現(xiàn)。人面魚紋盆、各種魚類圖案和動物畫面則表明漁獵經濟在社會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仰韶文化《魚紋彩陶盆》早期的仰韶文化,以西安半坡文《花瓣紋彩陶盆》中期,陶器品種增多。除盆、缽、瓶、壺、甕、罐外、鼎、灶、釜已成為普遍使用的炊具。平底增多,圓底器顯著減少。陶器紋飾以幾何紋為主,也有不少魚、娃等動物紋樣,其裝飾多在器物外壁。色彩有
紅白黑三色,對比鮮明。彩陶鯢魚紋瓶(廟底類型)《花瓣紋彩陶盆》中期,陶器品種增多。除盆、缽、瓶、壺、甕黑陶是在器物燒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并有意讓煙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后,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5000年)制陶工藝出現(xiàn)的又一個高峰,堪稱中國古代制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chuàng)造成就。
黑陶出現(xiàn)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屈家?guī)X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
黑陶雙系罐,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黑陶是在器物燒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龍山文化
《黑陶蛋殼杯》龍山文化《黑陶高柄杯》龍山文化
《黑陶蛋殼杯》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時期,有黑、灰、紅、白等色的多種陶器。在仰韶文化晚期時出現(xiàn)的慢輪陶輪基礎上,出現(xiàn)了利用快速旋轉的陶輪產生的離心力量拉土制坯。這一時期的黑陶制作上出現(xiàn)了刻花、鏤空等裝飾技巧。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時期,有黑、灰、紅、白等色的多種
一陶的故事商周陶藝:白陶、釉陶與印紋硬陶
商周時代,民間流行最廣的陶器是輪制或輪模合制的灰陶和紅陶。商周陶器的紋飾大多是以刻花的拍板在陶坯未乾時依次捺印而成的,紋飾的形式有S紋、人字紋、水波紋、繩紋、回紋和
紋(雙
紋)等。商周后期還出現(xiàn)一種在適宜光線下能辨別花紋組織結構但又不露凹凸痕跡的暗紋陶,其制作原理是陶坯未乾時在器物表面用拍板和其他工具加力壓印研磨,使陶質密度增高,燒成后表面即呈現(xiàn)出發(fā)光的黑灰色。這是當時民間陶器的珍品。
二、夏商周陶藝一陶的故事商周陶藝:白陶、釉陶與印紋硬陶
“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飛躍?!鞍滋铡笔侵钙魈サ谋砝锒汲拾咨囊环N陶器,器胚多以手工捏成,使用含鐵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嶺土,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刻紋白陶的創(chuàng)制和使用,是中國制陶工藝發(fā)展史上的新成就。白陶的硬度、耐火度和吸水率都較以往的陶器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我們說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飛躍。
白陶器因其質地堅硬,潔凈美觀,做工考究而成為奴隸主貴族的專有物品。商代后期的白陶制作過程更趨精細繁瑣,所以白陶器的精品多集中于這一時期。西周以后,由于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的興起,白陶器逐漸消失。白陶雙系壺,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
“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飛躍?!鞍滋铡笔侵钙魈サ谋砝锒汲拾?/p>
一陶的故事
夏商西周春秋陶器中,還有一個引人注意的品種印紋硬陶需要提及。印紋硬陶也是陶器,只是胎質比一般的泥質陶、夾砂陶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些,器表拍印有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叫印紋硬陶。
二、夏商周陶藝一陶的故事夏商西周春秋陶器中,還有
一陶的故事
二、夏商周陶藝它的特點是:胎的化學成份跟原始瓷器的相似,只是鐵的含量多些,器表和器里均多呈紫色、紅褐色、灰褐色或黃褐色;器表多有拍印幾何形圖案紋飾;有的有一種光澤;胎較堅硬,輕輕敲擊可發(fā)出金石聲。
印紋硬陶是由陶到瓷過渡的一種具有原始瓷某些特點的陶器。商周陶器多為炊器。并常有幾何紋、弦紋、獸面紋、和回紋等紋樣進行裝飾。
一陶的故事
二、夏商周
一陶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由于喪葬制度發(fā)生了變化,貴族們也漸用陶禮器代替青銅禮器隨葬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殉,所以戰(zhàn)國時期陶仿青銅禮器的明器迅速發(fā)展,陶俑較多出現(xiàn)。
三、
戰(zhàn)國陶藝
紋飾以米字紋、方格紋、回紋及堆巾的旋渦紋、S形紋為主,前一時期常用的曲尺紋、云雷紋已很少見了。由于各地文化傳統(tǒng)不同,器形、紋飾各有特點,有的差別還很大。
一陶的故事戰(zhàn)國時期由于喪葬制度發(fā)生了
一陶的故事1、
秦始皇兵馬俑
秦朝時代陶質的器皿甚為少見,一般只有屬原始瓷的罐類,屬灰陶的有鬲、蠶形壺、甕、鴨蛋殼等以及一些建筑用陶。相比之下,秦代的藝術陶的制作卻顯得繁榮而獨具特色。
四、
秦漢陶藝一陶的故事1、
秦始皇兵馬俑
秦
一陶的故事
在藝術表現(xiàn)上,秦始皇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是以寫實為主的。這是對先秦雕塑藝術風格和先秦陶瓷藝術風格的繼承和升華,也是對現(xiàn)實中的人和實物風貌的準確把握。秦始皇兵馬俑的制作主要采用塑的方式,這種塑不是一般的捏塑,而是用模塑的手法使俑像形體具有圓潤、比例協(xié)調的特徵。
四、
秦漢陶藝一陶的故事在藝術表現(xiàn)上,秦始皇兵馬
一陶的故事
作為一種陶器,秦兵馬俑在制作方法工藝上,集商周以來數(shù)千年我國制陶工藝技術之大成,
四、
秦漢陶藝一陶的故事
四、
秦漢陶藝
一陶的故事
用模、塑結合的方法,分部位(頭、手、足、軀干等)合模制作、套合、粘接成初胎(叫定型),再于表面覆加細泥,進而刻、畫結合的藝術手法制成。在燒成上,我們從陶俑地堅硬、通體無形變等特點可以看出,秦兵馬俑制作時,胎泥配制成份嚴格統(tǒng)一,干濕程度非常恰當,火候恰到好處,陶色統(tǒng)一,確實達到了當時制陶的最高水準,說明了當時已經建造了容積相當大的窯,能較準確地控制窯內燒成的還原氣氛。
四、
秦漢陶藝一陶的故事
四、
秦漢陶藝
一陶的故事
漢代是陶瓷藝術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漢代藝術陶數(shù)量之多、種類之豐富,超過了以往。器形有:鼎、盒、壺、倉、灶、井、水碓、磨、樓閣、池塘等等。漢代鉛釉陶的大量燒制成功,不僅是漢代陶器的一大成就和特點,開創(chuàng)我國低溫釉陶大量生產之先河,而且對我國漢以后陶器生產影響深遠,唐代的三彩陶,宋明的琉璃釉陶均從中發(fā)展而來。
五、漢代陶藝:鉛釉陶
一陶的故事漢代是陶瓷藝術發(fā)展的一個重
一陶的故事
隋唐是我國瓷器高度發(fā)展的時期,相比之下,陶藝發(fā)展除了唐三彩依然綻放出瑰麗的色彩之外,開始走向衰落。
六、
隋唐陶瓷藝術以及唐以來的陶藝發(fā)展
唐三彩的造型主要為人物、馬、駱駝,其中以人物俑占多數(shù)。人物俑分男俑和女俑兩種。一陶的故事隋唐是我國瓷器高度發(fā)展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于隨葬,做為冥器,因為它的胎質松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xiàn)的青瓷和白瓷。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征是一致的。它的種類繁多,主要有人物、動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tài)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fā)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立玉,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唐三彩的產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lián)接點。在古絲綢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可以想見,在沙漠中,人和駱駝艱難跋涉,相依為命,所以人和駱駝有一種親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態(tài)和堅毅負重的神情,似乎還帶著絲綢古道的萬里風塵。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后,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發(fā)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shù)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輸出國外,深受異國人民的喜愛。這種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斕釉彩,鮮麗明亮的光澤,優(yōu)美精湛的造型著稱于世,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器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唐三彩的產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lián)接點。在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一陶的故事男俑包括商販、胡人俑、黑奴俑、文官俑、武士俑等商販、胡人和黑奴形象的出現(xiàn)是當時社會與外部世界,特別是與西域各民族互為通商,友好往來的寫照。女俑主要是仕女俑,在陜西王家墳唐墓出土的女俑發(fā)梳高髻,左手持鏡,右手伸指作涂脂狀。此制品尤注重色彩的黃、赭、藍、白、綠等幾種色彩的搭配,突出地表現(xiàn)了女俑衣飾的典雅和妖嬈。一陶的故事
和蓬勃興旺的瓷藝相比,唐朝以后陶藝發(fā)展基本乏善可陳,只有明代的琉璃、琺花和紫砂陶尚值一提。
一陶的故事和蓬勃興旺的瓷藝相比,唐朝以后陶藝發(fā)展基本乏善可
一陶的故事
明代民間陶瓷業(yè)的另一大成就是紫砂陶的興盛。
琉璃和琺花是中國古代陶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在明代達到高潮。山西大同市城區(qū)東街的九龍壁是明代琉璃最著名的制作,全壁用黃、綠、赭、紫、藍等琉璃磚拼砌而成,色彩光怪陸離,頗為壯觀。而明代的琺花制品主要是一組佛像和神像,如彌勒佛、觀音像、真武大帝像等。
一陶的故事
明代民間陶瓷業(yè)的另一大成就是紫
中國的陶瓷藝術舉世聞名,其中陶藝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先於瓷藝。大約從唐朝開始,瓷器制作開始逐漸取代陶器制作,此后的陶器藝術開始走向下坡路。然而無論如何,陶藝的發(fā)展代表了中國古代手工藝的巨大成就之一。對中國古代陶器的欣賞,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到中國古代文化的燦爛。中國的陶瓷藝術舉世聞名,其中陶藝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
二瓷的歷史3000多年前,中國率先進入了瓷器時代。二瓷的歷史
二瓷的歷史
瓷器出現(xiàn)必須具備哪些條件?1、以高嶺土或瓷土作胎2、經過12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煅燒;3、器表施有高溫燒成的釉,這樣燒成的成品,胎體致密,器表不吸水、不滲水、扣之發(fā)出金屬般清脆的聲音。二瓷的歷史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出現(xiàn)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它無論胎體還是釉的燒制工藝都尚有些粗糙,溫度也較低,表現(xiàn)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之為原始瓷。原始瓷作為由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致密經久耐用和便于清洗外觀華美等優(yōu)點,因此發(fā)展前景廣闊,工藝水平和產量不斷得到提高,后來逐漸取代陶器,而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
二瓷的歷史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出現(xiàn)了早期的瓷器,因為
二瓷的歷史
左邊的這件旋紋尊是原始瓷器的一個典型代表。器呈喇叭口,無肩,深腹束腰,近底微鼓,圈足外撇。胎體堅硬,厚薄均勻,造型規(guī)整,好似仰放的鐘。器內外施青黃色釉,胎釉結合十分緊密。外壁劃有幾組旋紋,排列整齊,紋飾簡潔而清晰,樸素雅致。二瓷的歷史左邊的這件旋紋尊是原始瓷器的一
二瓷的歷史二瓷的歷史
二瓷的歷史白釉瓷器
白釉瓷器是我國古瓷中歷史比較悠久的一類瓷器,它萌發(fā)于南北朝,到隋朝時就已經發(fā)展成熟。到了唐代,白釉瓷器又有新的發(fā)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了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xiàn)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了宋代,制瓷工匠們在胎質、釉料和制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此時燒制的青白釉瓷器,白而不瑩,白中閃灰,清淡高雅,形秀色潤。二瓷的歷史白釉瓷器白釉瓷器是我國古瓷中歷史
二瓷的歷史白釉瓷器
這件白釉纏枝蓮花紋罐,口小、腹圓,腹部刻滿了纏枝的蓮紋,肩部以及腹部的下端有仰覆蕉葉紋。整個罐子白中帶灰,無瑩色,顯示出它的高雅氣質與古樸風韻。遠看古樸,近看細膩,堪稱為一佳品。
二瓷的歷史白釉瓷器這件白釉纏枝蓮花紋罐,小學美術教學課件五年級18民間陶瓷
二瓷的歷史黑瓷
宋、金時期南北方都有黑瓷生產,產量比較大,器型主要是碗、盤、罐、壇、枕等,以碗的產量最大,這與宋朝的“斗茶”司俗有關。
二瓷的歷史黑瓷宋、金時期南北方都有黑瓷生產,產
二瓷的歷史黑瓷
這些黑釉碗雖都以黑色釉為基本裝飾,但經過特殊加工或窯變,形成了很多種類:1、兔毫釉,即在黑色碗的里外壁上都有細長如絲毛狀的斑紋,呈黃色或銀白色,很像兔毛,故稱兔毫釉。2、剪紙貼花,即在黑釉碗的內壁有對稱排列的剪紙圖案,剪紙圖案部位與周圍顏色不同,系兩次施釉而成。二瓷的歷史黑瓷這些黑釉碗雖都以黑色釉
二瓷的歷史黑瓷
這件黑釉定窯葵口盞托,口沿呈葵花狀,釉面滋潤有光澤度。據(jù)記載,宋人把飲茶看做是一種高雅的享受,上至朝廷皇室,下至文人學士都講究飲茶,并有一套繁瑣的規(guī)程禮節(jié),因黑釉盞最便于襯托和觀察茶色,因而受到斗茶者的喜愛。同時,皇室的青睞也促進了黑釉茶盞的生產。二瓷的歷史黑瓷這件黑釉定窯葵口盞托,口沿呈葵花樣品展示樣品展示
二瓷的歷史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時期,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間。素三彩是在澀胎上以彩釉填繪早已刻劃好的紋樣,再經過低溫燒而成。素三彩釉色除黃、綠、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紅色,故稱素三彩。這個品種創(chuàng)始于明代成化朝,但是它不但不見于明清文獻記載,早期也不見專門論述。二瓷的歷史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時期,盛行于
二瓷的歷史素三彩從目前的資料看,景德鎮(zhèn)素三彩的燒制當以明代成化制品為早,正德時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細潤,色澤濃艷厚實,紋飾灑脫自然,十分突出。清代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極負盛名,燒成了釉上藍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還發(fā)明出在素胎上刻劃出紋飾輪線,繪以圖畫,涂以釉彩,其工藝標新立異,品種豐富多樣,質樸雅潔,黃色的、紫色的、米色的、虎皮釉等反復交替使用,變化莫測而頗具匠心。二瓷的歷史素三彩從目前的資料看,景德鎮(zhèn)素三彩的素三彩
該素三彩罐上運用的綠、黃、紫、白四種色彩頗有新意而又恰到好處,在滿施草綠色釉的罐肩及近底處飾黃色如意云,營造了一種仙境的感覺,腹部的蘆葦迎風搖擺,黃色的蘆花像碩大的谷穗,幾只蘆雁在天空和蘆葦叢中,呈現(xiàn)出飛翔、鳴叫、歇宿、啄食四種不同的形態(tài),生動而形象。
二瓷的歷史素三彩該素三彩罐上運用的綠、黃、紫、白四種色彩頗有新意而小學美術教學課件五年級18民間陶瓷唐三彩
二瓷的歷史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
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的生產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唐三彩二瓷的歷史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唐三彩
二瓷的歷史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過程中發(fā)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xié)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tǒng)工藝品唐三彩二瓷的歷史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小學美術教學課件五年級18民間陶瓷
二瓷的歷史
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
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xiàn)在元代;
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時發(fā)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chuàng)燒了青花紅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青花瓷器二瓷的歷史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青花瓷器
二瓷的歷史
青花瓷器二瓷的歷史青花瓷器中國紅
中國紅
二瓷的歷史
多少年來,中外陶瓷專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試圖燒制出人們夢寐以求的大紅色瓷器,但都沒有成功。為了解決這一國際難題,我國陶瓷專家們通過十余年的努力,采用高科技手段,經過上千次實驗,在高溫下燒制出了顏色鮮艷,發(fā)色均勻,光澤度高,色相與國徽、國旗一致的大紅色瓷器,填補了國際陶瓷史上的空白,把國內外陶瓷專家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大紅色,這一中國人民最喜愛的顏色,它高貴、華麗、熱烈、吉祥,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古往今來,人們對它傾注了無限的愛戀。因此,我國陶瓷專家們特將研制出的高溫陶瓷大紅色命名為“中國紅”。
中國紅二瓷的歷史中國紅“六大窯系”是指北方的定窯系、鈞窯襲、耀州窯系、磁州窯系和南方的龍泉青瓷窯系、景德鎮(zhèn)青白瓷窯系。“五大名窯”即官窯、汝窯、哥窯、定窯、鈞窯。
“六大窯系”是指北方的定窯系、鈞窯襲、耀州窯系、磁州窯系和南宋代五大名窯
宋代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處于空前絕后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兩宋文化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宋瓷在當時的海外貿易中,以成為風靡世界的名牌商品。宋瓷有民窯、官窯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
所謂官窯,就是國家中央政府辦的窯,專門為皇宮,王室生產的用瓷;所謂民窯,就是民間辦的窯,生產民間用瓷。官窯瓷器,不計成本,精益求精,窯址的地點,生產技術嚴格保密,工藝精美絕倫,傳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而民窯,當時生產者看重的是實用、使用價值,生產者要考慮成本,工料就不如官窯那么講究,但并非沒有精美的藝術產品,縱覽兩宋瓷壇,民窯異彩紛呈,與官窯交相輝映,蔚為奇觀。
宋瓷窯場首推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后人稱之為“宋代五大名窯”。宋代五大名窯宋代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處于空前絕后的水平。宋瓷汝窯
汝窯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后不足20年。為“五大名窯”之首。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采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物本身制作上胎體較薄,胎泥極細密,呈香灰色,制作規(guī)整,造型莊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盤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汝窯瓷器最為人們稱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評價“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隱若蟹爪,底有芝麻細小掙針”??梢娙旮G燒制的青瓷確有獨特魅力,被人們推舉為五窯之首,名副其實。汝窯汝窯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后不足20年汝窯。
河南省是我國北方瓷器的重要產區(qū),不少瓷窯集中在豫中地區(qū)。宋代這里先后出現(xiàn)了幾個馳名于時的瓷窯,臨汝窯就是其中之一。一部分燒宮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汝窯;另一部分燒民間用瓷,為便于區(qū)別,今稱為臨汝窯。汝窯的特點主要是:一、釉色青而潤澤。二、開創(chuàng)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風格。三、通體有極細的紋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紋的。四、底部有細小的支釘燒痕。這是由于汝窯改變了定窯復燒的做法,用細小支釘托住。汝窯。
河南省是我國北方瓷器的重要產區(qū),不少瓷窯集中在官窯瓷器
北宋官窯至今沒有找到窯址,文獻記載也很少,從故宮博物院所藏傳世品看,被認為是北宋官窯的這批瓷器的胎子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瑩潤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開稀疏的大紋片。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隱約露出胎色。因此,紫口是北宋官窯一大特點;裹足支燒、器底有芝麻釘痕跡是另一大特點。
官窯六棱花口洗宋
官窯專門為宮廷制作瓷器,所以制品大多異常精美,入品也是出自宋代官窯。釉胎均薄,呈六棱花形,釉為粉青色,是當時的上上品,器內及底部布滿開片紋,層層疊疊,釉面光滑。
官窯瓷器
北宋官窯至今沒有找到窯址,文獻記載也很少,從故宮博官窯和汝窯一樣,以釉色為美,沒有紋飾,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紋或邊楞。器型種類較少,除了盤、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銅器的造型,如長頸瓶、貫耳瓶、貫耳尊、獸耳爐等。宋室南遷后,在臨安(今杭州)建都。從己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窯瓷器的胎子呈探灰、灰褐、灰黃等色。胎有薄厚兩種,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釉厚的瓷片從斷面可看出施釉痕跡,一層一層很清晰。釉子溫潤似玉,也有比較光亮的。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開比較細碎的紋片。南宋官窯既有裹足支燒的,也有墊燒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燒與墊燒共用的方法來保證質量。官窯和汝窯一樣,以釉色為美,沒有紋飾,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哥窯瓷器
宋代哥窯窯址至今未被發(fā)現(xiàn),成為一個有趣的歷史之謎。哥窯主要是陳設瓷,多仿古銅器形制,如貫耳瓶、菊瓣盤、獸耳爐、弦紋瓶、長頸瓶、立耳三足爐、鼎式爐、五足洗、葵口洗、葵口碗等。哥瓷胎子非常堅密,呈深紫灰色、灰色或土黃色;釉色較多,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黃等;施釉較薄,溫潤似玉,器表有一層不很亮的酥油光,并有較大的黑色及較小的黃色開片,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器既有支燒的,也有墊圈燒的。傳世哥瓷胎厚釉薄,胎色種類較多,有沉香色、淡白色、杏黃色、深灰色、黑色等,釉子不明亮,潤如玉,有一層酥油光,紫口鐵足現(xiàn)象很少。哥窯的瓷胎敲擊起來,沒有悅耳的金石聲,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聲。
哥窯瓷器
宋代哥窯窯址至今未被發(fā)現(xiàn),成為一個有趣的歷史之謎。哥窯。
哥窯是宋代著名的民窯。相傳當時有章氏兄弟二人,
在浙江龍泉縣境各設一窯燒瓷。哥哥造的窯稱哥窯,弟弟造的窯稱弟窯。哥窯產品的最大特點是,釉面有許多淺白的細小裂紋,稱為“百圾碎”,紋路交錯,形成許多的釉色以青為主,濃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黃色的產品。黑胎厚釉,紫口鐵足是其另一個特征,哥窯與汝窯不同,它不見于宋人記載。哥窯瓷器的窯址迄未發(fā)現(xiàn),也難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與傳世哥窯器印證。
哥窯。
哥窯是宋代著名的民窯。相傳當時有章氏兄弟二人,哥窯方洗宋5.7*2.6厘米
哥窯方洗釉水肥厚滋潤、開片均勻,胎質厚重。底刻"官"宇款,原為同治皇帝的老師李鴻藻所藏之物,后傳至其子手里,被一收藏家征得,一直藏不示人。
哥窯方洗宋5.7*2.6厘米
哥窯方洗釉水肥厚滋潤、鈞窯
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于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后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云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大發(fā)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后形成有規(guī)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綱”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鈞窯
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鈞窯。
鈞窯建于北宋初年,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西張神鎮(zhèn)。鈞窯瓷器獨特之處在于它是一種乳濁釉,釉內還含有少量的銅,不同于耀州窯,也不同于汝窯,燒出的釉色帶紅,有如藍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雖然色澤深淺不一,但多近于藍色,是一種藍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藝的一個創(chuàng)造和突破。
鈞窯器皿的釉色比較豐富,五彩繽紛,艷麗絕倫。有玫瑰紫,海棠紅,茄皮紫,蔥翠青以及天藍,米色,月白,窯變等等。其中,以紅,紫最為名貴,稱為“鈞紅”,“鈞紫”。
宋代鈞窯創(chuàng)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制成功銅紅釉,為我國陶瓷工藝,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鈞窯。
鈞窯建于北宋初年,窯址在今河南省禹縣西張神鎮(zhèn)。鈞窯尊宋18.4X22X21.2厘米
河南禹縣出土,為宋代鈞窯瓷器中的精品。通體施釉,器里壁為月白色,器外上半部為天藍色,下半部為紫紅色,器身有"蚯蚓走泥紋
鈞窯尊宋18.4X22X21.2厘米
河南禹縣出土,陶瓷——中國的象征
中國歷來就有悠久的陶瓷歷史,從遠古時期的彩陶、黑陶,到悠久的白釉瓷、原始瓷,再到美麗的唐三彩、粉彩。陶瓷的歷史遍布幾乎整個中國史,在時間的一點點推移中,陶瓷的魅力也在一點點增加著,可以說,陶瓷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爸袊钡挠⑽膯卧~“China”,也就是從“陶瓷”的英文單詞“china”中演化而來的。陶瓷——中國的象征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
從制作的工藝原理上來說,瓷器是由陶器發(fā)展而來的.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利用瓷土做原料,經高溫燒成精美的硬陶.
陶與瓷
陶與瓷
陶瓷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器皿,但我們習慣上所稱的“陶瓷”是一種通稱,實際上,“陶”和“瓷”在質地上、物理性能上都有很大的區(qū)別。中國是最早制造陶器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發(fā)明瓷器的國家。
通俗地說: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而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則叫瓷器。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干燥、焙燒等工藝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做陶瓷。陶瓷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日用器皿,但我們習慣上所稱的“陶瓷”是
由于陶器發(fā)明在前,瓷器發(fā)明在后,所以瓷器的發(fā)明,很多方面受到了陶器生產的影響。雖然瓷器和陶器是兩種不同的物質,但是兩者間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果沒有制陶術的發(fā)明及陶器制作技術不斷改進所取得的經驗,瓷器是不可能單獨發(fā)明的。瓷器的發(fā)明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制陶過程中,不斷認識原材料的性能,總結燒成技術,積累豐富經驗,從而產生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由于陶器發(fā)明在前,瓷器發(fā)明在后,所以瓷器的發(fā)明,很多方面受一、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一、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達二、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并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fā)問,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二、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并未完全燒結,敲擊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上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高嶺土在燒制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燒成,瓷器則需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并不透明。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以上幾個方面中,最主要的條件是原材料和燒成溫度,其他幾個條件,都與這兩條密切相關。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燒成溫度的技術,并認識到高嶺土與一般黏土的區(qū)別,便具備了發(fā)明瓷器的條件。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除以上所舉,陶與瓷的不同之處還表現(xiàn)在:陶器的發(fā)明并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qū)的先民的專門發(fā)明,它為人類所共有。只要具備了足夠的條件,任何一個農業(yè)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則不同,它是我國獨特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而后通過海路和陸路大量輸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術在世界范圍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除以上所舉,陶與瓷的不同之處還表現(xiàn)在:陶器的發(fā)明并不是某一個
一陶的故事
陶器誕生于火與土的交響之中,是伴隨著人類的生活而被自然而然的發(fā)現(xiàn)的。說陶是發(fā)現(xiàn)而不是發(fā)明的,是強調陶的自然屬性。中國古代陶器的出現(xiàn)大約是在10000年以前,河南安陽小南海1.2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洞穴里,在和吃剩的燒骨堆在一起的有一堆燒結的土塊,這是陶被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證明。陶和食物被一起發(fā)現(xiàn),說明陶和人類生活的關系。一陶的故事陶器誕生于火與土的
一陶的故事
我國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已出現(xiàn)大量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繪陶。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紅陶、灰陶、磨光黑陶、彩繪陶以及各類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陶塑藝術品、建筑陶構件大量生產。戰(zhàn)國時期發(fā)明了鉛釉陶器,陶器制品得到低溫彩釉的美化。唐代大批生產的三彩釉陶,反映著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藝術性。宋代以后,釉陶器物生產逐漸減少,瓷器生產逐漸代替陶器生產。
一陶的故事我國距今8000年的新石
一陶的故事
一、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
1、彩陶藝術
從陶瓷器的發(fā)展歷史看,仰韶文化彩陶實際是中國陶瓷器的源,或至少是其中的一個源。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類型為代表中期——河南三門峽廟底類型為代表晚期——彩陶水平大幅提高,南北方各具特色一陶的故事
一、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
1、彩
所謂“彩陶”,是指以赤鐵礦粉和氧化錳為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繪制各種圖案,入窯經火燒后,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xiàn)出黑、紅、白等顏色的陶器。彩陶工藝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工藝藝術的主體之一。
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5000年)文化中延續(xù)時間最長,勢力最為強大的一支。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藝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程度,是中國原始彩陶工藝的典范。
所謂“彩陶”,是指以赤鐵礦粉和氧化錳為顏料,使用類似毛筆
一陶的故事仰韶文《人面魚紋彩陶盆》一陶的故事仰韶文《人面魚紋彩陶盆》仰韶文化《水波紋彩陶盆》仰韶文化《水波紋彩陶盆》仰韶文化《魚紋彩陶盆》
早期的仰韶文化,以西安半坡文化類型為代表,叫典型的有圓底缽、圓底盆、小口細頸大腹壺等。陶器的紋飾以魚和動物居多,在彩陶缽口邊沿有原始記事符號出現(xiàn)。人面魚紋盆、各種魚類圖案和動物畫面則表明漁獵經濟在社會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仰韶文化《魚紋彩陶盆》早期的仰韶文化,以西安半坡文《花瓣紋彩陶盆》中期,陶器品種增多。除盆、缽、瓶、壺、甕、罐外、鼎、灶、釜已成為普遍使用的炊具。平底增多,圓底器顯著減少。陶器紋飾以幾何紋為主,也有不少魚、娃等動物紋樣,其裝飾多在器物外壁。色彩有
紅白黑三色,對比鮮明。彩陶鯢魚紋瓶(廟底類型)《花瓣紋彩陶盆》中期,陶器品種增多。除盆、缽、瓶、壺、甕黑陶是在器物燒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并有意讓煙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后,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0000~5000年)制陶工藝出現(xiàn)的又一個高峰,堪稱中國古代制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chuàng)造成就。
黑陶出現(xiàn)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屈家?guī)X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
黑陶雙系罐,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黑陶是在器物燒成的最后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龍山文化
《黑陶蛋殼杯》龍山文化《黑陶高柄杯》龍山文化
《黑陶蛋殼杯》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時期,有黑、灰、紅、白等色的多種陶器。在仰韶文化晚期時出現(xiàn)的慢輪陶輪基礎上,出現(xiàn)了利用快速旋轉的陶輪產生的離心力量拉土制坯。這一時期的黑陶制作上出現(xiàn)了刻花、鏤空等裝飾技巧。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時期,有黑、灰、紅、白等色的多種
一陶的故事商周陶藝:白陶、釉陶與印紋硬陶
商周時代,民間流行最廣的陶器是輪制或輪模合制的灰陶和紅陶。商周陶器的紋飾大多是以刻花的拍板在陶坯未乾時依次捺印而成的,紋飾的形式有S紋、人字紋、水波紋、繩紋、回紋和
紋(雙
紋)等。商周后期還出現(xiàn)一種在適宜光線下能辨別花紋組織結構但又不露凹凸痕跡的暗紋陶,其制作原理是陶坯未乾時在器物表面用拍板和其他工具加力壓印研磨,使陶質密度增高,燒成后表面即呈現(xiàn)出發(fā)光的黑灰色。這是當時民間陶器的珍品。
二、夏商周陶藝一陶的故事商周陶藝:白陶、釉陶與印紋硬陶
“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飛躍?!鞍滋铡笔侵钙魈サ谋砝锒汲拾咨囊环N陶器,器胚多以手工捏成,使用含鐵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嶺土,燒成溫度在1000℃左右。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刻紋白陶的創(chuàng)制和使用,是中國制陶工藝發(fā)展史上的新成就。白陶的硬度、耐火度和吸水率都較以往的陶器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我們說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飛躍。
白陶器因其質地堅硬,潔凈美觀,做工考究而成為奴隸主貴族的專有物品。商代后期的白陶制作過程更趨精細繁瑣,所以白陶器的精品多集中于這一時期。西周以后,由于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的興起,白陶器逐漸消失。白陶雙系壺,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
“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飛躍?!鞍滋铡笔侵钙魈サ谋砝锒汲拾?/p>
一陶的故事
夏商西周春秋陶器中,還有一個引人注意的品種印紋硬陶需要提及。印紋硬陶也是陶器,只是胎質比一般的泥質陶、夾砂陶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些,器表拍印有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叫印紋硬陶。
二、夏商周陶藝一陶的故事夏商西周春秋陶器中,還有
一陶的故事
二、夏商周陶藝它的特點是:胎的化學成份跟原始瓷器的相似,只是鐵的含量多些,器表和器里均多呈紫色、紅褐色、灰褐色或黃褐色;器表多有拍印幾何形圖案紋飾;有的有一種光澤;胎較堅硬,輕輕敲擊可發(fā)出金石聲。
印紋硬陶是由陶到瓷過渡的一種具有原始瓷某些特點的陶器。商周陶器多為炊器。并常有幾何紋、弦紋、獸面紋、和回紋等紋樣進行裝飾。
一陶的故事
二、夏商周
一陶的故事
戰(zhàn)國時期由于喪葬制度發(fā)生了變化,貴族們也漸用陶禮器代替青銅禮器隨葬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殉,所以戰(zhàn)國時期陶仿青銅禮器的明器迅速發(fā)展,陶俑較多出現(xiàn)。
三、
戰(zhàn)國陶藝
紋飾以米字紋、方格紋、回紋及堆巾的旋渦紋、S形紋為主,前一時期常用的曲尺紋、云雷紋已很少見了。由于各地文化傳統(tǒng)不同,器形、紋飾各有特點,有的差別還很大。
一陶的故事戰(zhàn)國時期由于喪葬制度發(fā)生了
一陶的故事1、
秦始皇兵馬俑
秦朝時代陶質的器皿甚為少見,一般只有屬原始瓷的罐類,屬灰陶的有鬲、蠶形壺、甕、鴨蛋殼等以及一些建筑用陶。相比之下,秦代的藝術陶的制作卻顯得繁榮而獨具特色。
四、
秦漢陶藝一陶的故事1、
秦始皇兵馬俑
秦
一陶的故事
在藝術表現(xiàn)上,秦始皇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是以寫實為主的。這是對先秦雕塑藝術風格和先秦陶瓷藝術風格的繼承和升華,也是對現(xiàn)實中的人和實物風貌的準確把握。秦始皇兵馬俑的制作主要采用塑的方式,這種塑不是一般的捏塑,而是用模塑的手法使俑像形體具有圓潤、比例協(xié)調的特徵。
四、
秦漢陶藝一陶的故事在藝術表現(xiàn)上,秦始皇兵馬
一陶的故事
作為一種陶器,秦兵馬俑在制作方法工藝上,集商周以來數(shù)千年我國制陶工藝技術之大成,
四、
秦漢陶藝一陶的故事
四、
秦漢陶藝
一陶的故事
用模、塑結合的方法,分部位(頭、手、足、軀干等)合模制作、套合、粘接成初胎(叫定型),再于表面覆加細泥,進而刻、畫結合的藝術手法制成。在燒成上,我們從陶俑地堅硬、通體無形變等特點可以看出,秦兵馬俑制作時,胎泥配制成份嚴格統(tǒng)一,干濕程度非常恰當,火候恰到好處,陶色統(tǒng)一,確實達到了當時制陶的最高水準,說明了當時已經建造了容積相當大的窯,能較準確地控制窯內燒成的還原氣氛。
四、
秦漢陶藝一陶的故事
四、
秦漢陶藝
一陶的故事
漢代是陶瓷藝術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漢代藝術陶數(shù)量之多、種類之豐富,超過了以往。器形有:鼎、盒、壺、倉、灶、井、水碓、磨、樓閣、池塘等等。漢代鉛釉陶的大量燒制成功,不僅是漢代陶器的一大成就和特點,開創(chuàng)我國低溫釉陶大量生產之先河,而且對我國漢以后陶器生產影響深遠,唐代的三彩陶,宋明的琉璃釉陶均從中發(fā)展而來。
五、漢代陶藝:鉛釉陶
一陶的故事漢代是陶瓷藝術發(fā)展的一個重
一陶的故事
隋唐是我國瓷器高度發(fā)展的時期,相比之下,陶藝發(fā)展除了唐三彩依然綻放出瑰麗的色彩之外,開始走向衰落。
六、
隋唐陶瓷藝術以及唐以來的陶藝發(fā)展
唐三彩的造型主要為人物、馬、駱駝,其中以人物俑占多數(shù)。人物俑分男俑和女俑兩種。一陶的故事隋唐是我國瓷器高度發(fā)展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于隨葬,做為冥器,因為它的胎質松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xiàn)的青瓷和白瓷。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征是一致的。它的種類繁多,主要有人物、動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tài)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fā)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立玉,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以馬和駱駝為多。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唐三彩的產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lián)接點。在古絲綢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駱駝??梢韵胍?,在沙漠中,人和駱駝艱難跋涉,相依為命,所以人和駱駝有一種親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態(tài)和堅毅負重的神情,似乎還帶著絲綢古道的萬里風塵。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華,在初唐、盛唐時達到高峰。安史之亂以后,隨著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發(fā)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來又產生了"遼三彩"、"金三彩"、但在數(shù)量、質量以及藝術性方面,都遠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輸出國外,深受異國人民的喜愛。這種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斕釉彩,鮮麗明亮的光澤,優(yōu)美精湛的造型著稱于世,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器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唐三彩的產地西安、洛陽、揚州是陸上和海上絲綢古道的聯(lián)接點。在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
一陶的故事男俑包括商販、胡人俑、黑奴俑、文官俑、武士俑等商販、胡人和黑奴形象的出現(xiàn)是當時社會與外部世界,特別是與西域各民族互為通商,友好往來的寫照。女俑主要是仕女俑,在陜西王家墳唐墓出土的女俑發(fā)梳高髻,左手持鏡,右手伸指作涂脂狀。此制品尤注重色彩的黃、赭、藍、白、綠等幾種色彩的搭配,突出地表現(xiàn)了女俑衣飾的典雅和妖嬈。一陶的故事
和蓬勃興旺的瓷藝相比,唐朝以后陶藝發(fā)展基本乏善可陳,只有明代的琉璃、琺花和紫砂陶尚值一提。
一陶的故事和蓬勃興旺的瓷藝相比,唐朝以后陶藝發(fā)展基本乏善可
一陶的故事
明代民間陶瓷業(yè)的另一大成就是紫砂陶的興盛。
琉璃和琺花是中國古代陶器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種,在明代達到高潮。山西大同市城區(qū)東街的九龍壁是明代琉璃最著名的制作,全壁用黃、綠、赭、紫、藍等琉璃磚拼砌而成,色彩光怪陸離,頗為壯觀。而明代的琺花制品主要是一組佛像和神像,如彌勒佛、觀音像、真武大帝像等。
一陶的故事
明代民間陶瓷業(yè)的另一大成就是紫
中國的陶瓷藝術舉世聞名,其中陶藝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先於瓷藝。大約從唐朝開始,瓷器制作開始逐漸取代陶器制作,此后的陶器藝術開始走向下坡路。然而無論如何,陶藝的發(fā)展代表了中國古代手工藝的巨大成就之一。對中國古代陶器的欣賞,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到中國古代文化的燦爛。中國的陶瓷藝術舉世聞名,其中陶藝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
二瓷的歷史3000多年前,中國率先進入了瓷器時代。二瓷的歷史
二瓷的歷史
瓷器出現(xiàn)必須具備哪些條件?1、以高嶺土或瓷土作胎2、經過12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煅燒;3、器表施有高溫燒成的釉,這樣燒成的成品,胎體致密,器表不吸水、不滲水、扣之發(fā)出金屬般清脆的聲音。二瓷的歷史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出現(xiàn)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它無論胎體還是釉的燒制工藝都尚有些粗糙,溫度也較低,表現(xiàn)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之為原始瓷。原始瓷作為由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致密經久耐用和便于清洗外觀華美等優(yōu)點,因此發(fā)展前景廣闊,工藝水平和產量不斷得到提高,后來逐漸取代陶器,而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
二瓷的歷史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出現(xiàn)了早期的瓷器,因為
二瓷的歷史
左邊的這件旋紋尊是原始瓷器的一個典型代表。器呈喇叭口,無肩,深腹束腰,近底微鼓,圈足外撇。胎體堅硬,厚薄均勻,造型規(guī)整,好似仰放的鐘。器內外施青黃色釉,胎釉結合十分緊密。外壁劃有幾組旋紋,排列整齊,紋飾簡潔而清晰,樸素雅致。二瓷的歷史左邊的這件旋紋尊是原始瓷器的一
二瓷的歷史二瓷的歷史
二瓷的歷史白釉瓷器
白釉瓷器是我國古瓷中歷史比較悠久的一類瓷器,它萌發(fā)于南北朝,到隋朝時就已經發(fā)展成熟。到了唐代,白釉瓷器又有新的發(fā)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了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xiàn)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了宋代,制瓷工匠們在胎質、釉料和制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了完全成熟的程度。此時燒制的青白釉瓷器,白而不瑩,白中閃灰,清淡高雅,形秀色潤。二瓷的歷史白釉瓷器白釉瓷器是我國古瓷中歷史
二瓷的歷史白釉瓷器
這件白釉纏枝蓮花紋罐,口小、腹圓,腹部刻滿了纏枝的蓮紋,肩部以及腹部的下端有仰覆蕉葉紋。整個罐子白中帶灰,無瑩色,顯示出它的高雅氣質與古樸風韻。遠看古樸,近看細膩,堪稱為一佳品。
二瓷的歷史白釉瓷器這件白釉纏枝蓮花紋罐,小學美術教學課件五年級18民間陶瓷
二瓷的歷史黑瓷
宋、金時期南北方都有黑瓷生產,產量比較大,器型主要是碗、盤、罐、壇、枕等,以碗的產量最大,這與宋朝的“斗茶”司俗有關。
二瓷的歷史黑瓷宋、金時期南北方都有黑瓷生產,產
二瓷的歷史黑瓷
這些黑釉碗雖都以黑色釉為基本裝飾,但經過特殊加工或窯變,形成了很多種類:1、兔毫釉,即在黑色碗的里外壁上都有細長如絲毛狀的斑紋,呈黃色或銀白色,很像兔毛,故稱兔毫釉。2、剪紙貼花,即在黑釉碗的內壁有對稱排列的剪紙圖案,剪紙圖案部位與周圍顏色不同,系兩次施釉而成。二瓷的歷史黑瓷這些黑釉碗雖都以黑色釉
二瓷的歷史黑瓷
這件黑釉定窯葵口盞托,口沿呈葵花狀,釉面滋潤有光澤度。據(jù)記載,宋人把飲茶看做是一種高雅的享受,上至朝廷皇室,下至文人學士都講究飲茶,并有一套繁瑣的規(guī)程禮節(jié),因黑釉盞最便于襯托和觀察茶色,因而受到斗茶者的喜愛。同時,皇室的青睞也促進了黑釉茶盞的生產。二瓷的歷史黑瓷這件黑釉定窯葵口盞托,口沿呈葵花樣品展示樣品展示
二瓷的歷史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時期,盛行于清代康熙年間。素三彩是在澀胎上以彩釉填繪早已刻劃好的紋樣,再經過低溫燒而成。素三彩釉色除黃、綠、紫外,尚有黑、白。因不用紅色,故稱素三彩。這個品種創(chuàng)始于明代成化朝,但是它不但不見于明清文獻記載,早期也不見專門論述。二瓷的歷史素三彩素三彩始于明代正德時期,盛行于
二瓷的歷史素三彩從目前的資料看,景德鎮(zhèn)素三彩的燒制當以明代成化制品為早,正德時的最好,其釉面亮青肥腴,彩料細潤,色澤濃艷厚實,紋飾灑脫自然,十分突出。清代康熙朝的素三彩器極負盛名,燒成了釉上藍地素三彩和墨地素三彩。還發(fā)明出在素胎上刻劃出紋飾輪線,繪以圖畫,涂以釉彩,其工藝標新立異,品種豐富多樣,質樸雅潔,黃色的、紫色的、米色的、虎皮釉等反復交替使用,變化莫測而頗具匠心。二瓷的歷史素三彩從目前的資料看,景德鎮(zhèn)素三彩的素三彩
該素三彩罐上運用的綠、黃、紫、白四種色彩頗有新意而又恰到好處,在滿施草綠色釉的罐肩及近底處飾黃色如意云,營造了一種仙境的感覺,腹部的蘆葦迎風搖擺,黃色的蘆花像碩大的谷穗,幾只蘆雁在天空和蘆葦叢中,呈現(xiàn)出飛翔、鳴叫、歇宿、啄食四種不同的形態(tài),生動而形象。
二瓷的歷史素三彩該素三彩罐上運用的綠、黃、紫、白四種色彩頗有新意而小學美術教學課件五年級18民間陶瓷唐三彩
二瓷的歷史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代的陶器.
以黃、褐、綠為基本釉色,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唐三彩的生產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唐三彩二瓷的歷史唐三彩是一種盛行于唐唐三彩
二瓷的歷史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褐、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過程中發(fā)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xié)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tǒng)工藝品唐三彩二瓷的歷史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小學美術教學課件五年級18民間陶瓷
二瓷的歷史
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
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xiàn)在元代;
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時發(fā)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chuàng)燒了青花紅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青花瓷器二瓷的歷史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青花瓷器
二瓷的歷史
青花瓷器二瓷的歷史青花瓷器中國紅
中國紅
二瓷的歷史
多少年來,中外陶瓷專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試圖燒制出人們夢寐以求的大紅色瓷器,但都沒有成功。為了解決這一國際難題,我國陶瓷專家們通過十余年的努力,采用高科技手段,經過上千次實驗,在高溫下燒制出了顏色鮮艷,發(fā)色均勻,光澤度高,色相與國徽、國旗一致的大紅色瓷器,填補了國際陶瓷史上的空白,把國內外陶瓷專家的夢想變成了現(xiàn)實。大紅色,這一中國人民最喜愛的顏色,它高貴、華麗、熱烈、吉祥,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古往今來,人們對它傾注了無限的愛戀。因此,我國陶瓷專家們特將研制出的高溫陶瓷大紅色命名為“中國紅”。
中國紅二瓷的歷史中國紅“六大窯系”是指北方的定窯系、鈞窯襲、耀州窯系、磁州窯系和南方的龍泉青瓷窯系、景德鎮(zhèn)青白瓷窯系?!拔宕竺G”即官窯、汝窯、哥窯、定窯、鈞窯。
“六大窯系”是指北方的定窯系、鈞窯襲、耀州窯系、磁州窯系和南宋代五大名窯
宋代文化在中國古代社會處于空前絕后的水平。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兩宋文化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宋瓷在當時的海外貿易中,以成為風靡世界的名牌商品。宋瓷有民窯、官窯之分、有南北地域之分。
所謂官窯,就是國家中央政府辦的窯,專門為皇宮,王室生產的用瓷;所謂民窯,就是民間辦的窯,生產民間用瓷。官窯瓷器,不計成本,精益求精,窯址的地點,生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白酒銷售2025年度工作方案
- 2025年疫情應急管理工作方案
- PHP程序設計項目化教程(微課版) 課件全套 臧金梅 項目1-7 啟程探索PHP世界-學生信息管理系統(tǒng)
- 2025年學校學雷鋒活動策劃方案
- 《電子技術項目化教程》課件 項目三 溫度控制器的制作與調試
- 《PHP開發(fā)技術》考試題(4)及答案
- PHP程序設計項目化教程電子教案15 問卷統(tǒng)計器-文件和目錄操作
- 2025年電動吊飛圣誕老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照相機閃光線路板組件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云南省江川第二中學2025年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月考英語試題文試題含解析
- (2023年度)中央廚房、集體供餐配送單位食品安全全項目自查記錄表
- 土的滲透性完整版本
- 強化業(yè)務運營管理優(yōu)化業(yè)務流程的工作總結及計劃
- 獼猴桃果醬制作方法
- 逆變器行業(yè)營銷策略方案
- 國民經濟行業(yè)分類與代碼
- 網絡互連技術-管控IP數(shù)據(jù)通信ACL(訪問控制列表)
- 幼兒園故事課件:《狼來了》
- 小學英語公開課The-Hug課件
- 第十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藝術
- 堿柜治超大隊檢測站應急預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