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與抗感染免疫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e4f9ca3f0e163a6589c591c1b12e7e/dae4f9ca3f0e163a6589c591c1b12e7e1.gif)
![感染與抗感染免疫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e4f9ca3f0e163a6589c591c1b12e7e/dae4f9ca3f0e163a6589c591c1b12e7e2.gif)
![感染與抗感染免疫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e4f9ca3f0e163a6589c591c1b12e7e/dae4f9ca3f0e163a6589c591c1b12e7e3.gif)
![感染與抗感染免疫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e4f9ca3f0e163a6589c591c1b12e7e/dae4f9ca3f0e163a6589c591c1b12e7e4.gif)
![感染與抗感染免疫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dae4f9ca3f0e163a6589c591c1b12e7e/dae4f9ca3f0e163a6589c591c1b12e7e5.gif)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關(guān)于感染與抗感染免疫1第1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2微生物在宿主體內(nèi)的生活中與宿主相互作用并導致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的過程是微生物與宿主在個體、細胞和分子的多層面相互作用的生物學現(xiàn)象。第一節(jié)感染(infection)第2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3微生物能引起疾病的能力稱為致病性(pathogenicity)。
(質(zhì))微生物致病性的強弱程度稱為毒力(virulence)。
(量)毒力常用:半數(shù)致死量/半數(shù)感染量表示(LD50/ID50),是指在一定時間內(nèi),通過特定的感染途徑,使一定體重或年齡的實驗動物發(fā)生半數(shù)死亡或半數(shù)感染所需的最小的病原體數(shù)或毒素量。第3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4一、細菌性感染
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
非致病菌nonpathogen
條件致病菌conditionalbacteria
正常菌群normalflora第4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5條件致病菌
conditionedpathogen定義:在正常情況下不致病,但當在某些條件改變的特殊情況下可以致病。第5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6引起機會感染常見的條件或因素:
寄居部位的改變
changeofconolizingsite免疫功能下降
declineofimmunefunction
菌群失調(diào)
dysbacteriosis
第6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7
正常菌群:寄居在正常人體體表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的不同種類和數(shù)量的微生物群體。這些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對人體無害,這些微生物通稱為正常菌群(normalflora)。第7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8第8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9正常菌群在微生態(tài)平衡中的生理學意義:生物拮抗-作屏障營養(yǎng)作用-產(chǎn)營養(yǎng)免疫作用-有免疫抗衰老、抗腫瘤作用-除廢物第9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0菌群失調(diào)
正常菌群各菌種間的比例發(fā)生大幅度的變化為菌群失調(diào)。如果引起宿主生理功能紊亂或病理損傷導致出現(xiàn)癥狀,則稱為菌群失調(diào)癥或菌群交替癥(microbialselectionandsubstitution)。菌群失調(diào)時常導致二重感染或重疊感染(superinfection)。第10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1
(一)細菌的致病機制細菌的毒力
virulenceofbacteria
細菌入侵或生長繁殖的數(shù)量
amountofbacteriaingrowthandpropergation
細菌入侵的門戶
gateofinfection
第11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2
莢膜、微莢膜、侵襲力粘附素
invasiveness
侵襲性物質(zhì)
外毒素毒素
toxin
內(nèi)毒素毒力因子的組成:第12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3(一)侵襲力invasiveness定義:病原菌突破機體的某些免疫防御機制,進入機體并在體內(nèi)定居、繁殖和擴散的能力。構(gòu)成侵襲力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菌體表面結(jié)構(gòu)黏附素、莢膜及微莢膜侵襲性物質(zhì)侵襲性酶、侵襲素第13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41、黏附素adhesin
菌毛黏附素:細菌通過菌毛與宿主細胞表面的菌毛受體結(jié)合,從而吸附至宿主靶細胞并定植。主要存在于革蘭陰性菌,如大腸埃希菌的定植因子抗原(conolizationfactorantigenⅠ,CAF-Ⅰ)、淋病奈瑟菌菌毛等。非菌毛黏附素:多存在于革蘭陽性菌,如金葡菌的LTA、A群鏈球菌的LTA-M蛋白復合物等。
第14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5第15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6第16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72.莢膜和微莢膜
capsuleandmicrocapsule莢膜和微莢膜均具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質(zhì)的殺傷和黏附作用,從而增強細菌的侵襲力。例如炭疽桿菌、肺炎鏈球菌莢膜;A群鏈球菌的M蛋白、傷寒沙門菌的Vi抗原、大腸埃希菌的K抗原等都是構(gòu)成微莢膜的組分。第17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8大腸桿菌類莢膜肺炎球菌莢膜第18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93、侵襲性酶類及侵襲素
invasiveenzymesandinvasin
酶:葡萄球菌凝固酶staphylococcalcoagulase
、A群鏈球菌透明質(zhì)酸酶、鏈激酶、DNA酶等。侵襲素:在腸道桿菌中發(fā)現(xiàn),如傷寒沙門菌、痢疾志賀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等.可通過存在于菌細胞表面的侵襲素入侵腸上皮細胞,并進一步擴散。侵襲素由inv基因編碼產(chǎn)生。第19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20
(二)毒素toxin
外毒素
exotoxin
內(nèi)毒素
endotoxin第20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211、外毒素(1)來源:主要為G+菌:破傷風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次要為G-菌:痢疾桿菌、鼠疫桿菌、霍亂弧菌、綠膿桿菌多數(shù)外毒素由細菌分泌到細胞外少數(shù)細菌(志賀氏菌和大腸桿菌)的外毒素由細胞破解后才釋放到細胞外。第21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22①大多數(shù)外毒素是蛋白質(zhì)結(jié)構(gòu):A-B模式或單鏈毒素
A亞單位:決定毒素的毒性效應(yīng)。
B亞單位:與靶細胞結(jié)合。二者單獨對機體或組織細胞無致病作用,因此毒素結(jié)構(gòu)的完整性是致病的必備條件。(2)特點:第22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23ETEC不耐熱腸毒素霍亂腸毒素破傷風痙攣毒素肉毒毒素A:活性亞單位B:結(jié)合亞單位可提純制疫苗分子結(jié)構(gòu):A-B模式第23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24
肉毒毒素最強-神經(jīng)毒素
1mg能殺死2億只小鼠,毒性比KCN大1萬倍。引起肌肉松弛性麻痹破傷風痙攣毒素-神經(jīng)毒素阻斷上下神經(jīng)元之間正常抑制性沖動傳遞,導致骨骼肌強直性痙攣。②毒性作用強,并對組織有一定選擇性
第24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25
破傷風痙攣毒素60℃20分鐘
葡萄球菌腸毒素100℃30分鐘③對理化因素不穩(wěn)定,多數(shù)不耐熱:第25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26
人工方法(0.4%甲醛)處理脫毒,保留抗原性成類毒素。注入機體后,可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抗毒素,具有中和外毒素作用。如TAT④抗原性強,可脫毒制成類毒素
第26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27⑤外毒素種類繁多神經(jīng)毒素: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破傷風痙攣毒素、肉毒毒素細胞毒素:引起細胞變性、壞死
白喉毒素、葡萄球菌表皮剝脫毒素、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A群鏈球菌致熱外毒素腸毒素:腸上皮粘膜細胞分泌增加、引起腹瀉霍亂腸毒素、ETEC腸毒素、產(chǎn)氣莢膜梭菌腸毒素、葡萄球菌腸毒素第27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282、內(nèi)毒素endotoxin定義:是革蘭陰性菌細胞壁中的脂多糖(LPS)組分,只有當細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壞菌體后才釋放出來。特性:主要由革蘭陰性菌產(chǎn)生化學組分是脂多糖(LPS)毒性作用較弱,無選擇性,無組織特異性??乖匀酰荒苋斯ぬ幚頌轭惗舅?。第28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29內(nèi)毒素的生物學作用:發(fā)熱反應(yīng):
IL-1
內(nèi)毒素內(nèi)源性致熱原外源性致熱原IL-6
ExogenousTNF-αpyrogen
下丘腦體溫調(diào)節(jié)中樞
體溫升高單核巨噬細胞第29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30
白細胞反應(yīng):中性粒細胞先急劇減少,后顯著增加。。(傷寒沙門菌例外)內(nèi)毒素血癥與內(nèi)毒素休克(以高熱、低血壓和微循環(huán)衰竭為主要特征)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DIC)小劑量內(nèi)毒素有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激活巨噬細胞產(chǎn)生多種細胞因子和B細胞產(chǎn)生多克隆抗體,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第30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31區(qū)別要點外毒素內(nèi)毒素
來源G+菌與部分G-菌G-菌
存在部位從活菌分泌出,少數(shù)細菌崩解后釋出細胞壁組分,細菌崩解后釋出化學成分蛋白質(zhì)脂多糖穩(wěn)定性熱不穩(wěn)定60-70℃10mim破壞熱穩(wěn)定160℃2-4h破壞毒性作用強,對組織器官有選擇性毒害效應(yīng),引起特殊臨床表現(xiàn)較弱,各菌的毒性效應(yīng)大致相同,引起發(fā)熱、WBC反應(yīng)、微循環(huán)障礙、休克、DIC等免疫原性強,刺激機體產(chǎn)生抗毒素;甲醛處理脫毒形成類毒素弱;甲醛液處理不形成類毒素外毒素與內(nèi)毒素的主要區(qū)別第31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32細菌入侵的數(shù)量細菌入侵的部位第32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33(二)細菌感染的來源與傳播方式1、細菌感染的來源外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
來自病人、帶菌者及患病或帶菌動物內(nèi)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
來自正常菌群或潛伏感染的病原菌第33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342、細菌感染的傳播方式與途徑傳播方式:水平傳播、垂直傳播傳播途徑:呼吸道、消化道、皮膚、蟲媒、血液、性傳播、接觸傳播及多途徑傳播。第34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35
感染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jié)局是宿主體和致病菌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根據(jù)兩者力量對比,感染類型可分為不感染、隱性感染、潛伏感染、顯性感染和帶菌狀態(tài)。(三)細菌感染的類型第35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361、不感染入侵的病原菌毒力很弱或數(shù)量很少,或入侵部位不適宜,或宿主免疫力較強,病原菌迅速被機體消滅,不發(fā)生感染。第36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37侵入的病菌數(shù)量少,毒力較弱,機體的免疫防御較強,感染后機體損害較輕,不出現(xiàn)或出現(xiàn)不明顯臨床癥狀,又稱亞臨床感染(subclinicalinfection)。特點:可向體外排出致病菌成為重要傳染源,獲得特異性免疫力,2、隱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第37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383、潛伏感染(latentinfection)機體與致病菌處于暫時平衡狀態(tài),病菌潛伏在病灶內(nèi)或某些特殊組織中,一般不出現(xiàn)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機體免疫力下降,潛伏的致病菌則大量生長繁殖,導致疾病復發(fā)。結(jié)核分枝桿菌。第38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394、顯性感染(apparentinfection)致病菌感染宿主體后出現(xiàn)明顯臨床癥狀,稱為顯性感染。根據(jù)病情緩急可分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根據(jù)感染部位可分為局部感染、全身感染。第39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40臨床常見的全身性感染有:菌血癥bacteremia敗血癥septicemia
毒血癥toxemia膿毒血癥pyemia
內(nèi)毒素血癥
endotoxemia第40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41菌血癥(bacteremia)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長繁殖,只是短暫的一過性通過血循環(huán)到達體內(nèi)適宜部位后再進行繁殖而致病。例如傷寒早期。第41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42毒血癥(toxemia):
致病菌侵入宿主體后,只在機體局部生長繁殖,病菌不進入血循環(huán),但其產(chǎn)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經(jīng)血到達易感的組織和細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癥狀。例如白喉、破傷風等。第42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43革蘭陰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釋放出大量內(nèi)毒素;也可由病灶內(nèi)大量革蘭陰性菌死亡、釋放的內(nèi)毒素入血所致。如小兒中毒性菌痢。內(nèi)毒素血癥(endotoxemia):
第43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44敗血癥(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產(chǎn)生毒性產(chǎn)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癥狀。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桿菌等。第44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45膿毒血癥(pyemia)化膿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過血流擴散至宿主體的其他組織或器官,產(chǎn)生新的化膿性病灶。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膿毒血癥,常導致多發(fā)性肝膿腫、皮下膿腫和腎膿腫等。第45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465、帶菌狀態(tài)致病菌在隱性感染或顯性感染后并未消失,在體內(nèi)繼續(xù)留存一定時間,并不斷向體外排菌,成為重要傳染源。健康帶菌者恢復期帶菌者傷寒瑪麗第46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47二、病毒性感染第47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48(一)病毒的致病機制病毒對宿主細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第48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49一病毒感染對宿主細胞的直接作用殺細胞效應(yīng):多見于無包膜病毒
穩(wěn)定狀態(tài)感染:多見于有包膜病毒
細胞凋亡(apoptosis)基因整合與細胞轉(zhuǎn)化包涵體(inclusion)形成第49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501、殺細胞效應(yīng)(cytocidaleffect)
是病毒在宿主細胞內(nèi)復制成熟后,在很短時間內(nèi)一次釋放大量子代病毒,細胞被裂解而死亡。主要見于無包膜,殺傷性強的病毒,如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腺病毒;常導致細胞病變效應(yīng)(CPE)。
第50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51病變細胞
(CPE)正常細胞細
胞
培
養(yǎng)第51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522、穩(wěn)定狀態(tài)感染:
是有包膜的病毒的主要感染機制
出芽方式釋放子代病毒,因其過程相對緩慢,所致病變相對較輕,細胞在短時內(nèi)并不立即被溶解與死亡;例如流感病毒,皰疹病毒等。但最終不免死亡。(1)細胞融合:
形成多核巨細胞,如麻疹病毒、巨細胞病毒;有利于病毒在細胞間的擴散。(2)細胞表面出現(xiàn)病毒基因編碼的抗原:
第52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53
RSV
細
胞
融
合第53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543、包涵體(inclusion)形成(1)定義:有些病毒感染細胞,在普通顯微鏡下可見胞漿或胞核內(nèi)出現(xiàn)嗜酸性或嗜堿性,圓形、橢圓型或不規(guī)則形的斑塊結(jié)構(gòu),稱為包涵體。(2)本質(zhì):病毒顆粒聚集體、病毒增殖留下的痕跡、病毒感染引起的細胞反應(yīng)物。
(3)意義:包涵體特征(大小、形態(tài)、嗜性等)各異,故可作為診斷依據(jù)。如狂犬病病毒內(nèi)基小體(Negribody)第54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55巨細胞病毒感染細胞的典型“貓頭鷹眼”樣核內(nèi)包涵體第55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564、細胞凋亡(apoptosis):
是由宿主細胞基因所指令發(fā)生的一種生物學過程例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腺病毒感染細胞后或直接由感染病毒本身,或由病毒編碼蛋白間接地作為誘導因子可引發(fā)細胞凋亡。5、基因整合與細胞轉(zhuǎn)化:
某些DNA病毒和反轉(zhuǎn)錄病毒在感染中可將基因整合于宿主細胞染色體基因組中;這種整合可導致細胞轉(zhuǎn)化,增殖變快,失去細胞間接觸抑制。第56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57(1)病毒感染誘發(fā)的免疫病理反應(yīng)1、抗體介導的免疫病理作用:①Ⅱ型超敏反應(yīng):病毒(如皰疹病毒、IFV等)→細胞→表面出現(xiàn)新Ag→與特異性Ab結(jié)合→激活補體→引起細胞破壞。②Ⅲ型超敏反應(yīng):
病毒衣殼蛋白或包膜Ag→產(chǎn)生相應(yīng)的Ab→Ag-Ab復合物→可沉積在腎毛細血管基底膜、關(guān)節(jié)滑膜、肺部等→激活補體后造成腎小球基底膜損傷、關(guān)節(jié)炎、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等。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第57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582、細胞介導的免疫病理作用:
一方面細胞免疫在抗病毒感染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通過IV型超敏反應(yīng)造成組織損傷。如麻疹后腦炎,HBV感染出現(xiàn)的肝細胞壞死和炎癥等通過特異性細胞毒T細胞(CTL)識別新型細胞表面膜抗原后引起IV型超敏所致。第58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59a.有些病毒因其蛋白質(zhì)與宿主細胞的蛋白間有共同的抗原性(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與腦組織間),可通過細胞免疫造成自身免疫應(yīng)答,引起腦炎等。b.還有些病毒如HBV感染肝細胞后使隱蔽的抗原暴露引起特異性細胞免疫→自身免疫損傷。
c、自身抗原異物化病毒感染使細胞表面抗原成分改變,通過免疫應(yīng)答導致?lián)p傷。(2)免疫應(yīng)答紊亂:自身免疫病第59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60(3)病毒感染致免疫抑制和免疫細胞損傷如:麻疹患兒結(jié)核菌素試驗轉(zhuǎn)陰
HIV侵犯CD4+的T細胞→引起T細胞的大量破壞和死亡→免疫功能受損,即受感者形成獲得性免疫缺陷狀態(tài)其它如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等第60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61(二)病毒的傳播方式與途徑水平傳播:人群個體之間的傳播垂直傳播:親代到子代之間的傳播第61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621、水平傳播
:病毒在人群不同個體間的傳播??梢允侨伺c人之間傳播,也可以是動物傳給人。病毒主要通過皮膚、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在特定條件下可通過醫(yī)源性傳播(如輸血、機械損傷、拔牙、注射等)而感染機體。第62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632、垂直傳播:是通過胎盤或產(chǎn)道病毒由親代傳播給子代的方式稱為垂直傳播或圍生期傳播。病毒進入機體的途徑有:(1)通過胎盤:有十多種病毒,主要是
HBV、CMV、HIV,引起先天性感染。
先天性感染:是指妊娠時病毒通過胎盤侵襲胎兒以及經(jīng)生殖細胞的基因遺傳的感染。(2)通過產(chǎn)道:主要有CMV、HSV-2、HIV。出生后可通過唾液、乳汁傳播,如CMV、HBV。第63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64(三)病毒感染的類型顯性感染根據(jù)臨床癥狀有無隱性感染根據(jù)病毒感染的過程、滯留時間分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持續(xù)性感染潛伏感染慢發(fā)病毒感染急性感染的遲發(fā)并發(fā)癥
第64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651、隱性感染(inapparentinfection)
原因:病毒毒力較弱或機體免疫力強病毒不能到達靶細胞,不表現(xiàn)臨床癥狀。
有排毒的可能傳染源病毒攜帶者(viralcarrier)第65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662、顯性感染(apparentviralinfection)
病毒在宿主細胞內(nèi)大量增殖,引起細胞破壞或組織損傷或毒性產(chǎn)物積累達一定程度時,機體就將出現(xiàn)癥狀,稱為顯性感染。
第66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67急性感染和持續(xù)性感染①急性感染:又稱病原消滅型感染,潛伏期短,發(fā)病急,從潛伏期起,宿主即可動員非特異性和特異性免疫機制清除病毒,除死亡病例外,一般在數(shù)日或數(shù)周后把病毒清除而進入恢復期。如流行性感冒和甲型肝炎。第67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68
②持續(xù)性病毒感染
病毒在機體內(nèi)持續(xù)存在數(shù)月至數(shù)年,數(shù)十年,可出現(xiàn)癥狀,也可不出現(xiàn)癥狀而長期帶毒,成為重要的傳染源,如HIV、HBV等。persistentviralinfection第68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69持續(xù)性病毒感染機制
機體免疫力低下,無力清除病毒;病毒抗原性弱,機體難以產(chǎn)生免疫應(yīng)答;病毒存在于受保護部位或發(fā)生突變,逃避宿主免疫作用;病毒基因組整合,與細胞長期共存;第69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70慢性感染(chronicinfection)特點:(1)顯性或隱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
持續(xù)存在于血液或組織中并不斷排出體外,或經(jīng)輸血、注射而傳播。(2)病毒全程均可被檢測或分離。(3)臨床癥狀可有也可無。(4)病程長達數(shù)月至數(shù)十年。如HBV等引起的感染。第70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71慢性感染(chronicinfection)---HBV/HCV第71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72潛伏感染(latentinfection):
特點:(1)經(jīng)顯性或隱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組織或細胞內(nèi),但并不產(chǎn)生感染性病毒體。不出現(xiàn)臨床癥狀,無病毒排出,以常規(guī)方法檢測不出有感染活性的病毒。(2)在某些條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復制出有感染活性的病毒,急性發(fā)作并出現(xiàn)臨床癥狀。在顯性發(fā)作期可檢出病毒。第72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73
原發(fā)感染潛伏再發(fā)
回原處(顯性/隱性感染)如:HSV-1感染后潛伏在三叉神經(jīng)節(jié)、頸上神經(jīng)節(jié),
VZV感染后潛伏在脊髓后根N節(jié)或顱神經(jīng)節(jié),當機體受物理、化學、生理或環(huán)境因素影響,免疫功能下降時,則潛伏的病毒活化,增殖,發(fā)生唇皰疹和皮膚的帶狀皰疹。
第73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74HSV/VZV/CMV/EBV潛伏感染激活第74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75HSV-1潛伏:三叉神經(jīng)節(jié)引起:
口唇皰疹第75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76第76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77水痘和帶狀皰疹(VZV)第77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78慢發(fā)病毒感染:特點:(1)病毒感染后,有很長的潛伏期,達數(shù)月~數(shù)年~數(shù)十年,不能檢出病毒,也無癥狀。(2)一旦出現(xiàn)癥狀為進行性加重、不可逆的致死性疾病。
slowvirusinfection第78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79朊粒麻疹病毒-SSPE(急性感染的遲發(fā)并發(fā)癥)慢發(fā)病毒感染第79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80(四)病毒感染與腫瘤目前已明確許多病毒與人類惡性腫瘤的發(fā)生有關(guān),這些病毒通過基因整合或通過病毒蛋白誘導等途徑,導致細胞惡性轉(zhuǎn)化,并進一步引起腫瘤的發(fā)生。第80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81三、真菌性感染第81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82致病性真菌感染機會致病性真菌感染真菌超敏反應(yīng)性疾病真菌性中毒真菌毒素與腫瘤(一)真菌的致病類型
第82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83致病性真菌感染
主要通過外源性感染,引起皮膚、皮下和全身性真菌感染。包括淺部和深部真菌感染。常見的為皮膚癬菌,具有嗜角質(zhì)性,傳染性強。條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通過內(nèi)源性感染,只有在機體免疫力降低或菌群失調(diào)時致病,常見的有白假絲酵母菌和新生隱球菌。第83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84真菌超敏反應(yīng)性疾病
本身不致病,當吸入或食入某些菌絲或孢子時可引起各種類型超敏變態(tài)反應(yīng),如蕁麻疹、接觸性皮炎、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真菌性中毒
主要指糧食或飼料上生長的真菌及產(chǎn)生的毒素,人、畜食后可導致急、慢性中毒,稱真菌性中毒(mycotoxicosis)。第84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85如:鐮刀菌產(chǎn)生的毒素侵犯造血系統(tǒng),引起食物中毒性白血??;桔青霉菌的桔青霉素引起腎小球損傷;
黃曲霉菌產(chǎn)生的黃曲霉毒素引起急性腦病,也可侵犯肝臟。
WHO規(guī)定食品中AF(黃曲霉毒素)的最高允許量為15g/kg,我國1978年規(guī)定了不同食品中AF的最高允許含量標準,如食用油:10g/kg,嬰兒代乳食品:不得檢出。第85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86真菌毒素與腫瘤
目前已知18種真菌毒素可引起實驗動物的惡性腫瘤,研究最多的是黃曲霉毒素,實驗表明其可引起大鼠肝癌、腎癌和肺癌。肝癌高發(fā)區(qū)的花生、玉米、糧油作物中,黃曲霉污染最高,黃曲霉毒素含量高;赭曲霉產(chǎn)生的黃褐毒素可誘發(fā)肝腫瘤;
鐮刀菌T-2毒素誘發(fā)大鼠胃癌、胰腺癌、垂體和腦腫瘤等。白假絲酵母菌產(chǎn)生的念珠毒素和糖蛋白有致癌性和輔癌性。第86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87本節(jié)復習重點內(nèi)容CPE、包涵體組成細菌毒力的物質(zhì)基礎(chǔ)。細菌全身性感染的類型及特點。病毒的致病機制。病毒持續(xù)性感染的類型及特點。第87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88第二節(jié)抗感染免疫第88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89非特異性免疫(天然免疫、固有免疫)(nonspecific/innateimmunity)人體在長期種系發(fā)育進化中建立起來的一系列防疫致病菌的功能無特異性、可遺傳、應(yīng)答迅速、第一道防線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免疫、適應(yīng)性免疫)(specific/acquiredimmunity)后天獲得、不能遺傳、特異性強、抗原刺激產(chǎn)生,再次接觸會增強。
第89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90一、非特異性免疫機制(一)屏障結(jié)構(gòu)1、皮膚與粘膜機械性阻擋與排除作用分泌抗菌物質(zhì):汗腺→乳酸;脂肪酸、溶菌酶、胃酸、蛋白酶正常菌群拮抗作用第90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912、血腦屏障
主要通過腦毛細血管內(nèi)皮細胞層的緊密連接和微弱的吞飲起作用;嬰幼兒血腦屏障發(fā)育尚未完善,易發(fā)生腦膜炎,腦炎等3、胎盤屏障
由子宮內(nèi)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絨毛膜組成;妊娠三個月內(nèi),此屏障的功能尚未發(fā)育成熟,母體感染時,病原體可能通過胎盤侵入胎兒造成畸形,甚至死亡。第91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92(二)吞噬細胞1、種類小吞噬細胞:指中性粒細胞,血流中僅1小時左右入組織→壽命1-3天。大吞噬細胞:血液中單核細胞和組織中的巨噬細胞?!鷺?gòu)成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第92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932、吞噬過程
(1)趨化(2)識別(3)吞入(4)殺滅巨噬細胞吞噬大腸埃希菌示意圖
吞噬細胞吞噬殺菌和抗原提呈示意圖
第93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943、吞噬作用的結(jié)果:
①完全吞噬:化膿性球菌等。
腦膜炎球菌第94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95②不完全吞噬:
結(jié)核桿菌,布氏菌,軍團菌等胞內(nèi)菌不僅不被殺死,甚至在胞內(nèi)生長繁殖,隨之擴散。③組織損傷和炎癥反應(yīng)。
溶酶體釋放的酶類破壞臨近的正常組織細胞。第95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96
在機體的體液中天然存在的一些殺菌的物質(zhì)補體、溶菌酶、防御素(三)體液因素第96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97二、特異性免疫效應(yīng)機制(一)體液免疫:是由B細胞(或特異性抗體)介導的免疫應(yīng)答,主要在抗胞外微生物和毒素感染中發(fā)揮作用。主要發(fā)揮作用的是IgG、IgM、SIgA第97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98(二)細胞免疫:是以T細胞為主的免疫應(yīng)答;主要針對胞內(nèi)寄生菌、病毒、真菌感染。
(1)CTL:主要功能特異性直接殺傷靶細胞
(2)Th1細胞:能分泌細胞因子(IL-2、IFN-γ、TNF-α)。第98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99胞外菌:寄居在宿主細胞外的血液、組織液和淋巴液中的細菌。致病機制:產(chǎn)生毒性物質(zhì),引起炎癥反應(yīng)大多數(shù)致病菌屬胞外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志賀菌、霍亂弧菌、白喉棒狀桿菌、破傷風桿菌等。三、抗微生物免疫類型(一)抗細菌感染免疫
1、抗胞外菌感染免疫第99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001)非特異性免疫:中性粒細胞吞噬、殺滅
2)特異性免疫
IgG抗體調(diào)理細菌吞噬作用;(調(diào)理素)體液免疫(抗體)中和細菌外毒素;(抗毒素)阻止細菌粘附定植(SIgA)免疫復合物可激活補體溶菌細胞免疫:不占主導。
第100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012、抗胞內(nèi)菌感染免疫
胞內(nèi)菌分兼性和專性兩類。兼性胞內(nèi)菌:結(jié)核分枝桿菌、麻風分枝桿菌、傷寒沙門菌、布魯斯菌、軍團菌。專性胞內(nèi)菌:立克次體、衣原體
致病機制:慢性病理免疫損傷第101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02
1、非特異性免疫:吞噬作用2、特異性免疫:
(1)細胞免疫:
主要抗胞內(nèi)菌感染的免疫,T細胞為主。
(2)局部粘膜免疫第102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03(二)抗病毒感染免疫清除細胞外游離的病毒清除細胞內(nèi)的病毒抑制病毒復制第103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04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干擾素(IFN)NK、巨噬細胞體液免疫:中和抗體細胞免疫第104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051、非特異性免疫(1)干擾素(interferon,IFN)定義:是細胞(MΦ、淋巴細胞、體細胞)受到病毒或其他干擾素誘生劑作用后所產(chǎn)生的一種具有抗病毒、抗腫瘤、免疫調(diào)節(jié)等生物學活性的低分子糖蛋白。產(chǎn)生IFN是細胞的一種正常功能,只不過一般情況下這種功能被抑制。INTERFERON第105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06種類:抗原性IFN-IFN-IFN-主要由人白細胞產(chǎn)生主要由人成纖維細胞產(chǎn)生主要由人T細胞產(chǎn)生Ⅱ型干擾素Ⅰ型干擾素Ⅰ型IFN:抗病毒作用強Ⅱ型IFN: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強第106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07IFN的性質(zhì)IFN分子量小,化學本質(zhì)為糖蛋白,對外界環(huán)境敏感:(1)4℃可保存較長時間,-20℃可長期保存活性(2)56℃被滅活(3)易被蛋白酶破壞第107頁,共120頁,2022年,5月20日,16點59分,星期三108IFN的抗病毒機理
病毒或其他誘生劑(如LPS、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α-Apooxytetracycline-生命科學試劑-MCE-3621
- PB-22-7-Hydroxyisoquinoline-isomer-生命科學試劑-MCE-3092
- L-Arginyl-L-alanine-生命科學試劑-MCE-1970
- BDW-OH-生命科學試劑-MCE-6441
- 4-Chlorocathinone-hydrochloride-生命科學試劑-MCE-4146
- 1-Methyl-3-amino-4-cyanopyrazole-生命科學試劑-MCE-7778
- 2025年度智能城市基礎(chǔ)設(shè)施合作框架協(xié)議
- 二零二五年度茶葉種植基地租賃與經(jīng)營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貨車駕駛員勞動合同(貨車駕駛與車輛融資租賃)
- 2025年度解除合同終止合同樣本:5G通信技術(shù)合作終止合同書
- 2024-2025學年成都市金牛區(qū)九年級上期末(一診)英語試題(含答案)
- 2024-2025學年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qū)監(jiān)測數(shù)學三年級第一學期期末學業(yè)水平測試試題含解析
- 廣東2024年廣東金融學院招聘專職輔導員9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點(頻考版試卷)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研究生考試考研英語(二204)試卷與參考答案
- DB31∕731-2020 船舶修正總噸單位產(chǎn)品能源消耗限額
- 2024-年全國醫(yī)學博士外語統(tǒng)一入學考試英語試題
- 天津市-2024年-社區(qū)工作者-上半年筆試真題卷
- 2024年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shù)資格考試衛(wèi)生檢驗技術(shù)(初級(師)211)相關(guān)專業(yè)知識試題及答案指導
- 《手衛(wèi)生知識培訓》培訓課件
- 《祛痘產(chǎn)品祛痘產(chǎn)品》課件
- 江蘇省南京鼓樓區(qū)2024年中考聯(lián)考英語試題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