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重點_第1頁
西方哲學史重點_第2頁
西方哲學史重點_第3頁
西方哲學史重點_第4頁
西方哲學史重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篇古希臘羅馬哲學希臘古風時期(前6-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發(fā)展的第二階段是希臘古典時期(前4世紀)

古希臘哲學的第三個階段是希臘化時期(約前3—5世紀)

第一章古希臘早期哲學(選擇題居多)線索:唯物主義:伊奧尼亞派T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薩哥拉T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唯心主義:畢達哥拉斯派和愛利亞派為主特點:①哲學家關心的中心問題是宇宙生成問題,即世界是由什么東西構成的。哲學與科學不分,許多科學家同時又是哲學家,他們常常從哲學的角度對自己無法解釋的自然想象進行推測。哲學與宗教神話有密切關系。帶有樸素直觀的特點,并逐步向抽象思辨和概念思維的方向發(fā)展。認識發(fā)展史:早期古希臘哲學家思考的本源問題,有兩對矛盾:一和多的矛盾以及變和不變的矛盾,這兩對矛盾產(chǎn)生四種立場:伊奧尼亞派認為本原是“變化的一”(或氣,或水,或火)畢達哥拉斯派認為數(shù)是“不變的多”愛利亞派認為本原為存在,存在是“不變的一”元素論者所認作的本原是“變化的多”(或根,或種子,或原子)一、伊奧尼亞派(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組成)伊奧尼亞是古希臘時代對今天土耳其安那托利亞西南海岸地區(qū)的稱呼,即愛琴海東岸的希臘愛奧里亞人定居地。伊奧尼亞重要的城市有以弗所、米利都和伊茲密爾。這些城市靠貿(mào)易富強起來,它們結盟為伊奧尼亞聯(lián)盟。1、米利都派(1)泰勒斯的“水本原”說泰勒斯(鼎盛年約公元前585—前584)是米利都派創(chuàng)始人。被認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首先開始思考“世界本原是什么”這個哲學問題。他的回答是:水是萬物的本原。他提出兩方面的理由:一方面,水有滋養(yǎng)萬物的作用;另一方面,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圖示用水的搖晃解釋地震現(xiàn)象。評價:“水本原”說看似幼稚,但泰勒斯試圖借助經(jīng)驗觀察和理性思維來解釋世界的做法,表現(xiàn)出哲學思維的本質(zhì)。(2)阿那克西曼德的“無定”說看到“水本原”說的局限性,他認識到,世界萬物及性質(zhì)的多樣性不能被歸結為某一特定的物質(zhì)形態(tài)和屬性,“水本原”可以解釋事物的濕性,但卻不能解釋火的熱性、土的干性、氣的冷性;反之亦然。“在火、氣、水、土之中任何一種都不能生成萬物?!比f物的本原不是水,而是“無定”可以理解為:世界的原初狀態(tài)是各種事物與性質(zhì)共生共處的狀態(tài)。(萬物的本原是“無定”或阿派朗(apeiron);世界的原初狀態(tài))萬物的生成是“無定”分化,萬物的消亡則是萬物歸復于“無定”;提出“補償原則”,用以解釋一些事物的生成伴隨著另一些事物消亡的必然性和原因。“一切存在著的東西都由此生成的也是它們滅亡后的歸宿,這是命運注定的。根據(jù)時間的安排,它們要為各自對他物的損害而互相補償,得到報應”。(3)阿那克西米尼的“氣本原”說“氣”是世界的本原。他提出的“氣本原”說綜合了“水本原”和“無定”的特征:一方面保留了“無定”的不定形和無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氣和水一樣具有特定的性質(zhì)?!皻狻庇欣浜蜔醿煞N性質(zhì),以及與之對應的濃聚和稀疏兩種運動,萬物就是根據(jù)這兩種運動由氣轉(zhuǎn)化而成;“氣”作為萬物的本原時候,他不僅以氣的凝聚與疏散說明宇宙萬物的生成,從本原自身內(nèi)部尋找運動變化的原因,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將泰勒斯的兩個命題合而為一了;“氣”是維持生命存在的因素,而“靈魂”的原義就是氣,氣息或呼吸,這就使本原與靈魂統(tǒng)一起來了。2、赫拉克利特的“樸素辯證法”(1)提出“火本原”說?“這個世界,對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樣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創(chuàng)造的;它過去、現(xiàn)在、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眱蓪右馑迹阂皇腔鸬幕顒訝顟B(tài)(活火),即燃燒和熄滅;二是世界秩序是永恒不變的原則,決定著火的活動的分寸,并在所有事物之中保持著自身的同一。他沒有簡單地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變化狀態(tài),而是在一與多、永恒和變化的關系中把握本原。他的“火本原”說認為,外在的本原是火的狀態(tài),它是世界的開端和歸宿,內(nèi)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則,它決定著世界運動的方向(生成或歸復),控制著運動的節(jié)奏,支配著火與萬物之間循環(huán)往復的轉(zhuǎn)化。(2)邏各斯學說含義:“邏各斯”(logos)在古希臘語中本是一個源于動詞lego(說)的普通名詞,基本含義是言說、話語,據(jù)此而派生出道理、理由、理性、考慮、比例、規(guī)則等許多其他的含義。中文中難以找到與之相應的概念,因而通常音譯為“邏各斯”,有時亦以老子的“道”譯之。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把邏各斯作為重要概念引入哲學,并賦予了它新的意義。邏各斯是萬物必須依據(jù)和遵守的尺度或比例、普遍原則或必然性,相當于我們所說的“規(guī)律”。他指出,這個邏各斯不僅永恒存在著,而且“萬物都根據(jù)這個邏各斯生成”,“邏各斯乃是共同的”。誰不認識并進而服從邏各斯,誰就無法獲得智慧,把握真理,相反,“如果不聽從我而聽從這個邏各斯,就會一致說萬物是一,就是智慧”。邏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現(xiàn)的,但在其他萬物中則是內(nèi)在的,要靠理性才能發(fā)現(xiàn)它。邏各斯使知識有了可能性。赫拉克利特把邏各斯作為運動變化的尺度,使知識有了確定性。由于邏各斯的介入,使赫拉克利特的哲學具有了某種二元式的結構:始終處于生滅變化之中的自然萬物,和永恒不變的邏各斯。生成辯證法T事物之間的幾種關系:對立面的統(tǒng)一關系:醫(yī)生治病所用的惡的手段和善的效果的統(tǒng)一;圓周上的終點和起點的統(tǒng)一等。對立面的轉(zhuǎn)化:一切皆流,萬物常新;我們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等。對立面的和諧關系:不同得顏色繪出逼真的肖像,不同的音調(diào)譜成動聽得曲調(diào)等。事物之間的相對關系:驢愛草料,人卻珍愛黃金,最美的猴子與人類相比也是丑的等。自然慣于掩蓋自己他肯定通過感官得到認識的必要性,宣稱熱愛智慧的人必須熟悉很多的事物,因而他更為喜歡那些可以看見、可以聽見和可以學習的東西;自然慣于掩蓋自己,本性隱于深處,邏各斯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假如人們的靈魂是表浮的話,眼睛和耳朵就是最壞的見證”。所以,他主張要正確理解和感覺語言材料,把握自然或本性,即他所說的邏各斯。小結(1)赫拉克利特的哲學在希臘哲學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赫拉克利特對邏各斯和運動絕對性的強調(diào),對認識論的探討,從正反兩方面深刻地影響了巴門尼德、柏拉圖等人。黑格爾稱之為辯證法的奠基人。(2)在哲學史上,赫拉克利特首次真正認識到對立面之間的斗爭和統(tǒng)一是運動變化的根源。(3)相對主義和懷疑論的因素。由于自然慣于掩蓋自己,所以在如何使人們認識邏各斯的問題上,赫拉克利特似乎沒有多大的把握,這就使他的辯證法思想潛藏著相對主義和懷疑論的因素?!皼]有一個赫拉克利特的命題,我沒有納入我的邏輯學中?!焙诟駹柖呥_哥拉斯派畢達哥拉斯(鼎盛年為公元前532/531年)由于他本人并沒有留下任何著作,所以后人把他的思想與學派其他思想家的思想統(tǒng)稱為畢達哥拉斯學派。畢達哥拉斯試圖把神秘宗教與哲學思辨結合在一起,表現(xiàn)出原始唯心主義的傾向。1、“數(shù)本原”說(數(shù)是萬物的本原)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數(shù)學是構成事物的基本單元和幾何結構,1是點,2是線,3是面,4是體。世界生成過程就是由點產(chǎn)生出線,由線產(chǎn)生出面,由面產(chǎn)生出體,從體產(chǎn)生出可感形體,產(chǎn)生出水、火、氣、土四種元素。第二類是數(shù)學關系,規(guī)定了事物的對立和比例關系,如有限和無限、奇數(shù)和偶數(shù)、一和多、直線和曲線、正方形和長方形。第三類是用數(shù)字代表的自然和社會的抽象原則,如右和左、靜和動、明和暗、善和惡。數(shù)成為人認識神的主要方式。畢達哥拉斯開辟了理性主義宗教傳統(tǒng)。畢達哥拉斯派認為數(shù)先于有形事物而存在,為唯心主義開辟了道路。2、宇宙是天體的和諧“宇宙”(cosmos)的本義是“秩序”后來逐漸從“秩序”轉(zhuǎn)變?yōu)椤笆澜缰刃颉被颉坝兄刃虻氖澜纭奔础坝钪?”和諧”(harmonia)在畢達哥拉斯學派主要指一定的數(shù)的比率關系。天體的運行服從數(shù)學關系。宇宙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總和,二是指天地間的秩序。宇宙是天體的和諧。宇宙中央是宙斯的祭壇,十個天體圍繞中心作永恒的圓周運動。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是和諧,或產(chǎn)生于和諧。美是和諧,友愛是和諧,音樂是和諧,天體是和諧,靈魂是和諧。3、靈魂的凈化與和諧(力圖使宗教的靈魂觀與哲學觀念相調(diào)和)靈魂不朽與輪回轉(zhuǎn)世??梢姷氖澜缡翘摶玫模怂篮箪`魂會附在動物上,靈魂不朽,且可以循環(huán)再生;“靈魂”在《荷馬史詩》中表示人死方止的呼吸、生命;泰勒斯視之為普遍的生命力和活動的原則,在這里,同一個靈魂可以流動于不同的身體,因而開始有了個體性和獨立性,雖然還不具有完全的非物體性。最好的和諧、凈化靈魂的手段、是音樂、哲學和數(shù)學。最重要的格言有兩條:什么是智慧?數(shù)目。什么是最美好?和諧。和諧首先是數(shù)目的性質(zhì),但數(shù)目的和諧可以感染和凈化靈魂,使靈魂處于同樣的和諧狀態(tài)。把愛智慧作為凈化靈魂的思辨活動,追求靈魂脫離肉體的瘋狂,可謂神秘主義哲學的始祖。4、倡導理智上對神的狂熱信仰畢達哥拉斯是原始宗教奧爾弗斯教的改革者,反對感性上對神的狂熱的信仰,倡導一種理智上對神的狂熱信仰,理智信仰的主要形式是對數(shù)的研究。奧爾弗斯教派信仰色雷斯人的豐收之神巴庫斯,把感性上的“激情狀態(tài)”下的沉醉作為神人合一的實現(xiàn)方式。畢達哥拉斯建立了一個宗教一政治結社形式的學派,追求一種理智上的激情的沉思,并在政治上爭取對國家的控制權來實現(xiàn)圣人的統(tǒng)治,主要教義是靈魂的輪回,數(shù)是萬物的本源。小結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的數(shù)本原論顯然還沒有擺脫感性經(jīng)驗的限制,是米利都學派與愛利亞學派之間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拋開米利都學派事物本原“無定”原則,確立“數(shù)”本原原則,對后來定量自然科學發(fā)展的影響;靈魂與肉體分離,靈魂不死、輪回轉(zhuǎn)世對蘇格拉底、柏拉圖、基督教理論產(chǎn)生重要影響。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和赫拉克利特這三派哲學“各具自己的特點并彼此對立,而這種區(qū)別和對立又恰表現(xiàn)了原初哲學思想的內(nèi)在辯證本性,使它們形成為一個相當完整的發(fā)展圓圈。因而可以把它們看作一個有機的總體;這個圓圈或總體有著同以后哲學發(fā)展相區(qū)別的顯著特點,因而可以單獨地劃分出來作為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乃是希臘哲學以至全部西方哲學發(fā)展過程的原始出發(fā)點或開端?!比劾麃喤?流行于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之間。主張世界的本原是“不變的一”)1、色諾芬尼先驅(qū)(鼎盛年為公元前540年)考點:如何理解不變的一(神)?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論(開始動搖了神話的基礎):神話里的神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想象出來的,否認諸神中有一個主神。各民族有不同外表和性格,按照自己形狀和性格想象出來的神的觀念是相對的,想象神有與人同樣的形象必然導致荒謬的結果。神是一個沒有形象的存在。他說“有一個唯一的神,是諸神和人類中間最偉大的;他無論在容貌上或思想上都不像凡人”不僅沒有人的形體,而且沒有任何形體,“神是全視、全知、全聞的”他還認為,神毫不費力地以他的心思擺布著一切,神永遠保持在同一個地方根本不動這樣的神是唯一的不變的世界本源。理論神:“神”是世界最高原則的代名詞2、巴門尼德領袖(鼎盛年為公元前500年)地位和影響:開辟了古希臘哲學形而上學的發(fā)展方向。觀點:(1)真理與意見的區(qū)分(考點)兩者是兩種根本不同的認識能力真理之路:依靠理智進行辨析和思考,獲得世界的本質(zhì);意見之路:依靠眾人的習慣認識感覺對象,“以茫然的眼睛、轟鳴的耳朵和舌頭為準繩?!眱烧呤抢碇呛透杏X所認識的兩種不同對象真理之路:“圓滿的”“不動搖的中心”,其認識對象是光明的領域,是存在、“是者”。意見之路:“不可靠的”,其認識對象是黑暗的領域,是非存在,“非是者”。兩者達到完全不同的結果。意見之路上的人“心中不知所措”,如同聾子和瞎子一樣無所適從,而真理使人確定知道所學的各種事情,“用你的心靈牢牢地注視那遙遠的東西,一如近在目前”?!罢胬碇贰焙汀耙庖娭贰睔w根到底是兩種思維方式的區(qū)分:一條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這是確信的途徑,因為它遵循真理。另一條是:存在者不存在,這個不存在必然存在。走這條路,是什么都學不到的?!焙绽死睾桶烷T尼德對真理的不同表述是辯證思維與形而上學思維之爭的最初形式。赫拉克利特比巴門尼德更接近真理。(2)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什么是“是者”(存在)?最具對世界的概括性和統(tǒng)一性,相當于色諾芬尼的“神”。首次提出“思想與存在同一性”的原理=在思維基礎上唯心主義的同一性(3)形而上學的世界觀(“是者”有如下的性質(zhì)):存在是不生不滅的“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也不滅”推論認為,存在既不是過去也不是將來,因為它全部是現(xiàn)在。存在是“連續(xù)性的一”“存在不可分”存在是不動的?!按嬖诒痪窒拊诰薮蟮逆i鏈里靜止不動”存在是完滿性的?!按嬖谟腥缫粋€滾圓的球體”雖然巴門尼德力圖使他的“存在”擺脫感性事物的糾纏,但他最終還是沒有讓他的“存在”擺脫感性的性質(zhì),因為他往往又把存在說成是有形體的。存在是思想的對象。“作為思想和作為存在是一回事情”存在不能靠感性經(jīng)驗把握?!八堑臇|西不能不是”,“不是的東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小結:巴門尼德哲學思想的意義將“存在”確立為哲學研究的對象,奠定了本體論的基礎;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體和現(xiàn)象、真理和意見、一和多、永恒和生滅、運動和靜止、可分和不可分、連續(xù)與間斷等對立概念和現(xiàn)象,蘊含著辯證法的因素,確定了后來西方哲學所關注的基本方向;最早提出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觀點;開始使用邏輯論證的方法,使哲學向理論化體系化的方向發(fā)展。3、芝諾(鼎盛年約為公元前468年)亞里士多德稱贊他發(fā)現(xiàn)了辯證法,黑格爾也稱之為概念辯證法的創(chuàng)始人。芝諾否定運動的存在,為巴門尼德的存在論所作的辯護。四個否認運動的悖論(1)“二分法”運動著的東西在到達目的地之前須先完成行程的一半,而在完成行程的一半后,還須完成行程的一半一半如此分割,乃至無窮,因而它與目的地之間的距離是無限的,永遠也達不到目的地。結論:無窮是不可窮盡的過程,運動永遠不可能開始的。(2)“阿基里斯和烏龜賽跑”結論:運動中事物沒有快慢之分(3)“飛矢不動”任何物體都要占有一定的空間,離開自己的空間就意味著失去了它的存在。飛矢通過一段路程的時間可被分成無數(shù)瞬間,在每一瞬間,飛矢都占據(jù)著一個與自己大小相同的空間,由于飛矢始終在自己的空間之中,因而它是靜止不動的。(4)“運動場”有兩排物體,大小相同,數(shù)目相等,一排從終點排到中間點,另一排從中間點排到起點,當它們以相同的速度作方向相反的運動時,就會在時間上出現(xiàn)矛盾。芝諾認為這可以證明一半的時間等于一倍的時間。小結:芝諾論證的哲學意義在人們習以為常的運動現(xiàn)象中,揭露了連續(xù)和間斷、無限和有限、整體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學家關于一和多、不變和變之間關系的討論。芝諾悖論在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它的根源是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矛盾:他用辯證思維方式揭露運動中的矛盾,而用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否定運動。哲學上首次提出運動與靜止的關系問題,運動、時間、空間的連續(xù)性和可分性問題,成為哲學、數(shù)學研究的重要問題。4、麥里棱(鼎盛年約為公元前444)堅持“存在為一”的學說,但超越了巴門尼德關于存在是球形的思想。如果存在是有形體的,或是運動變化中的“多”那么就有以下三個悖論:(1)“存在有形狀”的悖論。如果存在有形狀,那么它有部分,至少是“二”;如果它是二,必定不能是無限的,而只能相互限制。存在有形狀與它的無限相矛盾,因而是不可能的。(2)“存在變化”的悖論。(3)“存在運動”的悖論。評價:麥里棱悖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邏輯悖論,而是對存在是“變化的多”觀點的反駁,以維護愛利亞派認為存在是“不變的一”的立場。而這一悖論從反面啟發(fā)了恩培多克勒和阿拉克薩哥拉,促使他們提出了存在是“變化的多”的新論證和新觀點。小結(1)愛利亞派主張的世界本原是“不變的一”,與主張世界本原是“變化的一”的伊奧尼亞派以及主張世界本原是“不變的多”的畢達哥拉斯派均不同。(2)愛利亞派的突出特點是邏輯辯論,指出對手結論中的悖論,其中既有辯證法因素,也有詭辯之處。(3)重要性:一方面,愛利亞學派開始轉(zhuǎn)變哲學研究的重心,另一方面,為哲學思想表述確定了基本的話語方式。四、原子論(元素派)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劃分,“元素派”指在希臘早期自然哲學中那些把世界本原歸結為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單元的哲學家。主要包括主張“四根說”的恩培多克勒、主張“種子說”的阿那克薩戈拉以及原子論者。1、先驅(qū)(1)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5—前435年)T四根說認為火、土、氣、水是組成萬物的根,萬物因四根的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離而消失。認為萬物的生成和消滅是無休止的循環(huán)運動,四根在運動中是不生不滅的。“從一中生多”和“從多中生一”分別是可感事物的生成和朽滅的原因。認為四根的組合和分離不是其自身的能力,而是源于“愛”和“恨”兩種力。四根實際上變成了六根,而且“愛”和“恨”被賦予了道德和審美的價值。(2)阿那克薩戈拉(約公元前500—前428年)T種子說第一個把哲學引入雅典的人構成萬物的細小微粒是種子。種子:在數(shù)量上無限多;在體積上非常細微;在種類上與可感性質(zhì)相同種子本身沒有致使種子結合和分離的力量,產(chǎn)生萬物的能動力量在元素之外,叫做“心靈”(努斯Nous)。努斯:獨立的、純粹的精神力量特征:一是靈魂在形體內(nèi)部起作用,而心靈獨立于形體,在有形事物之外起作用;二是靈魂有可感性質(zhì),而心靈是沒有可感性質(zhì)的精神阿那克薩戈拉把能動的東西規(guī)定為精神性的一種自由、一種自動性;精神的就是自發(fā)性、自動性,就是能動性努斯Nous,努斯是運動的來源;這是他第一次真正地把運動的來源問題提出來,并試圖加以解決;第一次把精神的東西和物質(zhì)的東西作了區(qū)分。2、主要代表人物創(chuàng)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論者是留基波的學生德謨克利特。德謨克利特(鼎盛年為公元前435年)馬克思、恩格斯稱“經(jīng)驗的自然科學家和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論證概括為四個步驟:第一步:以可感事實為標準,肯定存在的東西是多。如果說存在是充實,那么存在不可能是不可分割的一因為只有通過分割,才會產(chǎn)生出眾多的充實東西。第二步:討論分割充實所需要的條件,這就是虛空。第三步:確定充實的最小單元。并非任何充實的東西都可以充當本原,本原必須是不生不滅的存在。第四步:從邏輯的觀點看,存在不等于所是的東西,非存在不等于不是任何東西。觀點:(1)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即絕對的充實,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質(zhì)微粒?!霸印钡脑~義是不可分離的意思?!疤摽铡保杭床怀鋵崳缚盏目臻g,它對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動場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樣實在。(2)原子的性質(zhì)原子本身是不生不滅的,原子的結合使萬物產(chǎn)生,物也因原子的分離而消失。原子在數(shù)量上是無限的,但在性質(zhì)上沒有差別,是相同的,僅在形狀、體積和位置排列上有差異。原子處在漩渦運動之中,漩渦運動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這是物質(zhì)自動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來說明運動的缺陷。(3)運動的原因是原子和虛空>先驅(qū)認為運動的原因:靈魂、愛和恨、心靈德謨克利特認為,被人們當作運動源泉的靈魂和心靈,實際上是精細的球形原子,因為球形是最易于運動的形狀。(4)在關于人的認識問題上提出了影像論和約定論影像論:認為感覺是可感對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約定論:認為聲音、顏色、味道等的感覺,不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為造就的,即約定的。(5)必然與偶然世間萬物因原子的結合而產(chǎn)生,因原子的分離而消失。必然性:德謨克利特把原子的漩渦運動稱作必然性偶然性:萬物生成的原因必然是原子運動,但原子運動產(chǎn)生出什么事物則是偶然的。第二章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哲學(選擇題居多)在希臘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發(fā)生的智者運動中,蘇格拉底用揭露矛盾的對話方法討論關于社會政治問題,推動希臘哲學從自然哲學的世界觀向人的主體意識轉(zhuǎn)變。柏拉圖繼承和發(fā)揚了蘇格拉底的辯證方法和主體意識,建立了第一個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這個哲學體系把分離學說為特征的理念論、以善為最高原則的目的論、以數(shù)學型相為基礎的神學宇宙論,與以辯證法為工具的方法論以及以正義為理想的政治哲學結合在一起。一、智者運動含義:一般來說,智者運動是指為提高公民的實踐能力所進行的教學實踐,是圍繞人和社會關系的問題而提出的學說反映了希臘人為擺脫傳統(tǒng)宗教和落后習俗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可以說是西方最早的啟蒙運動。背景:希臘波斯戰(zhàn)爭(公元前500?前449)后,希臘半島的經(jīng)濟和文化達到一個極為繁榮的時期。當時希臘城邦特別是雅典的公民,幾乎都廣泛地參與政治事務。在公共政治生活中辯論術顯得日益重要,人們迫切要求受到多方面的、更高的教育。為了適應這個需要,出現(xiàn)了一個職業(yè)教師階層。他們自稱是“智者”。他們周游希臘各城邦,收學費,傳授修辭學、政治學、哲學,為青年人參加公共生活作準備。這一部分人被稱作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羅泰戈拉、高爾吉亞)特點:①到公元前5世紀后期,智者才專指那些以傳授公開論辯的才能為職業(yè)的教師和在公眾事業(yè)中有所成就的人。智者職業(yè)具有商業(yè)特點。智者的教學活動有明顯的功利性,智者著重培養(yǎng)學生演說和辯論的技藝,而不傳授知識學理,教學的目標是在政治和訴訟中取勝,而不是尋求真理。智者運動具有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的思想傾向,很多智者認為一切都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沒有不變的道理一切都可以懷疑,一切被人們奉為規(guī)矩的常理都可以在論辯中推翻,他們相信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個說法,沒有是非真假之分,后來有人把“智者”視為“詭辯家”的同義詞。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看來,智者是“有智慧的人”而哲學家是“愛智慧的人”。>智者的懷疑主要針對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世襲觀念,他們按照各自觀點解釋社會政治和道德的本質(zhì)。在國家的起源和性質(zhì)、人和法律的關系等一些重要問題上,形成了自然說和約定說兩派不同觀點。代表人物及觀點:普羅泰戈拉(約公元前490-410年)生于阿布德拉城,主要生活在雅典,據(jù)說是第一個自稱“智者”的人。普羅泰戈拉的著作有《論真理》、《論神》、《矛盾法》等,均佚失。(1)“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闭J為事物的存在是相對于人的感覺而言的,人的感覺怎樣,事物就是怎樣。這一命題不是說人決定著萬物的存在或不存在,而是說人的認識決定存在著的事物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叭耸侨f物的尺度”是人本主義的第一個命題,明確表達出人是世界規(guī)律的判斷者和社會規(guī)則的制定者,反映了人的主體意識的覺醒。(2)社會生成論普羅泰戈拉認為,人類不同于動物的根本特征是技術和智慧。城邦既不是神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自然產(chǎn)生的,而是起源于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這種思想可以看作是后世社會契約論的先驅(qū)。正義和其他政治德性卻是人人具有的,所以治國安邦的大事每個人都可以發(fā)表意見,都有參與的權利。這種思想為城邦民主制提供了某種理論基礎。在社會產(chǎn)生的問題上,普羅泰戈拉持約定論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智者運動的基本精神。評價:普羅泰戈拉在自然哲學之后,確定了一個唯一堅固的立足點,這就是人本身,不過這個人是感性的個體的人。他不但不可能克服自然哲學的缺陷,反而將這種局面固定了下來,走向了感覺主義、相對主義和詭辯論。高爾吉亞(約公元前483—375年)T相對主義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活動家和演說家,以外交使節(jié)的身份長住雅典,教授雄辯術。代表作是《論非存在或論自然》,高爾吉亞和芝諾的方法相似,然而目的相反。他們都是通過邏輯推論揭露別人論點中的矛盾,但芝諾的目的在維護巴門尼德的存在論,高爾吉亞的目的則在批判存在論。(1)無物存在如果有某物,那么它有三種可能: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首先,如果不存在者存在,存在者存在,那么在存在這一點上,不存在者與存在者都是同一個東西。因此,兩者都不存在。其次,第三種可能也不成立。因為既然第一、二兩種可能情況皆不成立,那么,由它們合成的第三種可能情況自然不成立。存在物不等于系詞“是”普遍不變的意義,現(xiàn)實中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存在。反駁:是者存在,不是者不存在。(2)即使有物存在,人也無法認識它這個命題的實質(zhì)是:思想和存在不同一。首先,我們所思想的東西并不因此而存在。其次,如果我們所想的東西并不因此而存在,那么,我們就思想不到存在。思想的對象并不必然存在,反之,存在的事物也不能必然被認識。反駁:存在與思維的同一性原理。(3)即使能認識存在,也無法把它告訴別人語言只是符號和聲音,并不告訴別人感官接觸到的存在事物。語言不同于被給予的東西。反駁:存在的東西必定可被說。二、蘇格拉底哲學對于蘇格拉底來說不是純思辨的私事,而是對城邦所盡的公民義務。蘇格拉底的政治理想是社會正義和國家強盛,這是耽于黨派之爭的政客們所不能理解的。馬克思說,“蘇格拉底是哲學的化身”,恩格斯說“蘇格拉底被稱為思維的化身”,列寧說“蘇格拉底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人物”。觀點:1、“認識你自己”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蘇格拉底是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的人。這一評價符合蘇格拉底思想發(fā)展過程。蘇格拉底對早期自然哲學的批判表明,他主張哲學研究由自然轉(zhuǎn)向人事的主要理由出于實用的考慮。他把公眾利益作為哲學的目標,放棄了對自然奧秘的思辨。他習慣于社會交往的實際行動,思想局限在道德實踐領域,并沒有提出世界觀和倫理學的完整理論。他把哲學關注的領域從自然轉(zhuǎn)向人的內(nèi)心,通過審視人的心靈來研究自然。他認為人的心靈內(nèi)部已經(jīng)包含著一些與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則,主張首先在心靈中尋找這些內(nèi)在原則,然后再依照這些原則規(guī)定外部世界。蘇格拉底試圖用內(nèi)心中的確定性原則取代早期自然哲學中的樸素唯物主義,無疑代表了希臘哲學向唯心主義發(fā)展方向。2、“德性就是知識”(基本命題)(考點:怎樣理解)內(nèi)在于心里的原則是德性。這里的德性是指,過好生活或做善事的原則,是一切知識中最高尚的知識,是一種每一個人都能夠?qū)W會或可以確定的知識。蘇格拉底把德性等同于知識。“德性就是知識”與“認識你自己”是兩條相互呼應的原則:一個人對他自己的認識,就是德性;同時也是判斷外部世界和社會行為的原則。蘇格拉底認為智慧或知識能力是神賦予人的靈魂的本性,靈魂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的本性就有知識,就有德性。相反,如果愚昧無知,也就不能認識美德,就會墜入惡行。它說明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統(tǒng)一的,知與行是一致的,即獲得了關于自我的知識,就能成為有德行的人。他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自稱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實現(xiàn),這恰恰說明,他實際上并未真正知道這件事的善,他并沒有關于這件事的知識。相反,一個人知道什么是善,必然會行善;知道善而又不實行善是自相矛盾的,因而是不可能的。蘇格拉底強化個人的道德意識,認為沒有審視的生活不值得度過。沒有內(nèi)在審視就不能認識自己,就不會知道關于善的知識。3、'‘精神助產(chǎn)術”*辯證法反譏T通過反問揭露對方談話中的矛盾或漏洞歸納T否定回答者片面具體意見逐步導向普遍性的真知識誘導T幫助對方說出隱藏在頭腦中的思想,是助產(chǎn)術的精髓定義T通過討論得出確切的概念性知識?蘇格拉底式的無知是真誠的態(tài)度,沒有真誠的無知,便沒有對知識的真誠探索,無知的態(tài)度是實施蘇格拉底對話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蘇格拉底從個別的具體問題出發(fā),通過對話的方法揭露矛盾,逐步上升到較普遍的命題。辯證法的原意是對話法,蘇格拉底從個別上升到一般的對話法是古代辯證法的成熟形式,在人類歷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正如亞里士多德評價的:“有兩樣東西完全可以歸功于蘇格拉底,這就是歸納論證和一般定義。這兩樣東西都是科學的出發(fā)點?!比乩瓐D柏拉圖(公元前427—347)主要有:《斐多篇》(論理念)、《曼諾篇》(論道德)《巴門尼德篇》(論觀念)《蒂邁歐篇》(論自然、神創(chuàng)世界)《智者篇》(論辯證法)《理想國篇》(論公正與正義)《普羅泰戈拉》、《國家》、《泰阿泰德》等。柏拉圖對話分三個階段:早期:記錄蘇格拉底的思想中期:借助蘇格拉底的對話表達自己的理論晚期:對中期理論的困難提出補充和修改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學因此而被稱為“理念論”哲學。(理性主義和神秘主義、哲學與神話、辯證法與原始唯心主義的結合)(一)理念論(分離學說)T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客觀唯心主義體系1、分離學說(“理念”界說)(重點)“理念”本義指“看見的東西”柏拉圖把希臘文相引申為“心靈的眼睛看到的東西”即可譯為“理念”理念的特征:第一,理念是不可分的一;第二,理念是不變的;第三,理念是只能思想,不能感知的;第四,理念是永恒的。柏拉圖主張在可感的個別事物組成的世界之外和世界之上,還有一個真實普遍的理念世界。亞里士多德因此將柏拉圖的理念論概括為“分離學說”。感性世界既不是真實存在,但也不是不真實的存在,而介于存在和非存在之間。感性對象的運動變化決定了意見的相對性和不確定性。反之知識是確定的真理,知識的對象必定是真實的、不變的理念。因此得出結論,作為意見對象的感性世界和作為知識對象的理念世界必定是兩個分離的領域。柏拉圖把理念當作唯一真實的存在或?qū)嶓w,正是因為此,我們才把柏拉圖的哲學稱為實在論哲學。真實的東西是客觀獨立存在的理念,而感性世界的具體事物卻是對理念的分有和摹仿。也就是說,世界上先有理念,然后才有萬事萬物。理念與萬物的關系理念世界:超越于感覺事物之上的真實存在的普遍、必然和絕對的知識世界、真理世界。事物世界:始終處在生滅變化之中的感覺事物世界,只能產(chǎn)生個別、偶然、相對的意見。一類事物有一個理念,各式各樣的事物有各式各樣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們的理念所組成的總體就是柏拉圖所謂的理念世界。對理念論的反思:反思一:關于理念的普遍性問題每個事物都有一個同名的理念,但對于火、人有沒有理念柏拉圖不確定,否認這一點就等于否認了事物存在的前提和依據(jù),柏拉圖只好回避。反思二:關于理念被分有問題事物分有理念而存在,這是柏拉圖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是怎么分有,這是一個問題。若分有一部分,就肢解理念,理念就不完整了若分有全部,就會有許多同名的理念,它們之間的關系就成了問題。反思三:模仿和“第三者”問題反思四:有關分離的問題如果理念和事物都不成立,那么將得出兩個結論:我們認為自身存在的理念,是不為我們所知的,作為認識對象而設立的東西卻無法認識,沒有意義。神作為最完美的人,不能統(tǒng)治我們,不能涉及我們的任何事情,我們也不知道神圣的事物。2、知識與存在的對應關系柏拉圖曾經(jīng)通過一系列的比喻來論證“兩個世界”的學說,其中最著名的是線喻、四線段喻、日喻和洞穴喻。(1)線喻柏拉圖進一步用“線喻”形象而明晰地說明了“兩個世界”及其關系:“用一條線來代表它們。將這一條線分成二個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當于可見世界,另一部分相當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將各個部分再行劃分,一部分是比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較模糊”。結論:(1)可見世界是存在的,只有虛無不存在。(2)可見世界和可知世界處于等級秩序之中,實在性逐漸增強,以善的相為終極目的。(3)每個世界都可細分為兩個部分。(4)存在的結構是:一個系統(tǒng),兩個世界和四個部分。(2)四線段將線喻中的線段分成知識和意見兩部分,再按照“相對的清晰和模糊程度”,把知識和意見再分別分成兩部分(3)“日喻”即太陽之喻??芍睦砟钍澜缬伞吧啤崩砟钏y(tǒng)治的理念世界,猶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陽所主宰。萬物之所以有可見性,眼睛之所以有視力,都是因為有太陽。在可感領域中太陽是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太陽是視覺的源泉。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靈之所以有認識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4)洞喻結論:第一,首先是對假象的假象的認識(木偶的影子,比喻對感性事物的摹仿,如藝術品);然后是對假象的認識(木偶,比喻作為理念之摹本的感性事物);再后是對事物的認識(真實的人和物,比喻理念);最后才是對最高的善的認識(太陽)。(綜合前兩個比喻)第二,大眾總是把不真實當作真實,認為影子比實物真實,洞內(nèi)比洞外真實。第三,如果有人試圖釋放囚徒,會遭到強烈反對,甚至會被殺掉。第四,認識過程是上升的。把握實在關鍵在于回頭(反思精神)。第五,我們和囚徒一樣,未經(jīng)審視地接受流俗觀念。3、分有和摹仿一是“分有”:具體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分有了同名的理念二是“摹仿”:造物主是根據(jù)理念來創(chuàng)造具體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理念論面臨的三個困難(重點):第一,分有說不能解釋相與相之間的邏輯關系,因此也不能解釋普遍概念為什么能夠陳述個別事物的原因;第二,摹仿說不能解釋感性的人何以能夠把握理智世界的理念;第三,兩個世界的區(qū)分沒有解釋理念的來源,以及如何能夠統(tǒng)攝感性世界的原因。不能自圓其說的根本原因是共相與殊相相分離。(二)晚期思想的發(fā)展1、通種論《智者篇》中柏拉圖提出“通種”說,通常有三對:“存在”和“非存在”、“動”和“靜”、“同”和“異”“存在”和“非存在”是一對意義兼容的相或通種。“是者”不等于“存在”,“不是者”不等于“非存在”?!胺谴嬖凇笔恰按嬖凇焙汀爱悺边@兩個通種相結合的產(chǎn)物。“存在”與“動”和“靜”是兼容的。“動”和“靜”是一對不兼容的通種?!巴焙汀爱悺奔嫒荨!按嬖凇?、“動”、“靜”這三個通種與“同”和“異”這對通種兼容,但又不等于兩者中的一個。意義:肯定了赫拉克利特的辯證法;是對理念論的一個重要發(fā)展。2、“靈魂回憶”說(第一個粗糙的先驗論)(重點)?為了回答感性世界中的人為什么能夠認識理性理念世界的問題,柏拉圖利用畢達哥拉斯派宣揚的“靈魂不朽”“靈魂轉(zhuǎn)世”的宗教神話,說明靈魂起著聯(lián)結理念世界和人身體的中介作用。(1)靈魂:純粹的理性、服從理性的激情、不服從理性但向往肉體的欲望;理性:靈魂的最高原則是不朽的,與理念相通,是靈魂的本性;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指肉體欲望,既可服從理性,也可背離本性。(2)靈魂的各部與各種德性相對應,是政治關系的基礎;理性——智慧——保王者激情——勇敢——武士欲望——節(jié)制——生產(chǎn)者(3)靈魂的本性:“從外面獲得運動的事物無靈魂,自身內(nèi)即有運動的事物有靈魂”?!白晕疫\動即是靈魂”。(4)靈魂與物體的關系:“按照自然的規(guī)定,靈魂先于物體。物體是第二位的、后生的;靈魂是統(tǒng)治者,物體是被統(tǒng)治者”。物體在有益和有害的雙重意義上反作用于靈魂。(5)靈魂回憶和靈魂不朽:靈魂附著于軀體之后,由于受到軀體的干擾和污染,因此而遺忘了一切。只有經(jīng)過合適的訓練和教育,靈魂才能回憶起曾經(jīng)見過的東西。靈魂是沒有生成的、永恒不朽的。主要作用:為蘇格拉底方法提供了本體論的論證。之所以能夠在靈魂內(nèi)部誘導出真理,原因在于靈魂回憶起理念世界的知識。用靈魂中關于理念的天賦知識,回答生活在可感世界的人何以能夠認識理念的詰難?!盎貞浾f”回應了智者為否定知識的可能性而提出的學習悖論?;貞浭庆`魂對自身的關注和理念世界的追求。3、宇宙創(chuàng)造論《蒂邁歐篇》在《蒂邁歐篇》中,柏拉圖借畢達哥拉斯主義者蒂邁歐之口,把摹仿說、數(shù)本原說和靈魂不朽說結合在一起,構建了一個神話和數(shù)學相結合的宇宙創(chuàng)造論。造物主依據(jù)的最初型相有兩個:正方形的一半和等邊三角形的一半。造出元素和萬物之后,造物主又按照自己的心靈,造出“世界靈魂,彌漫在萬物之間,規(guī)定萬物秩序,推動萬物運動變化。”(三)政治哲學*理想國以斯巴達城邦為楷模,實際上是斯巴達社會的等級制度與原是共產(chǎn)主義生活方式想混雜的一個產(chǎn)物。柏拉圖認為:國家是放大的個人;個人是縮小了的國家,所以一個人具有什么性質(zhì),一個國家也具有什么樣的性質(zhì)。如果靈魂的三個部分具備了各自的美德,作為整體的靈魂就有了“正義”。(個體到國家)同樣,國家由三個等級構成,國家的統(tǒng)治者、國家的保衛(wèi)者或武士、勞動者或一般民眾。這三者相當于個人靈魂中的理性、意志、欲望。統(tǒng)治者的美德就是智慧,保衛(wèi)者的美德就是勇敢,勞動者的美德就是節(jié)制。若三個等級的人都各自遵循各自的美德原則,那么這個國家就是正義的國家,就是“理想國”。理想國中,統(tǒng)治者、保衛(wèi)者和勞動者三者之間的界限是壁壘森嚴和不可逾越的,如果僭越,那就是不道德的。智慧、勇敢、節(jié)制、正義,即古希臘“古典四德”。理想國中,第一二等級實行財產(chǎn)公有制度,人們從小就過集體生活,在公共食堂就餐,婚姻和家庭也由國家統(tǒng)一安排,撫養(yǎng)兒童是國家的責任。統(tǒng)治者最應該擁有智慧。什么樣的人才最有智慧?當然是哲學家。指出雅典民主制有缺點:①無節(jié)制的自由,社會無序混亂②實行大多數(shù)人統(tǒng)治的原則,不按照理性而按照意見決策③民主制必然導致僭主制“除非哲學家變成我們國家中的國王,或者我們叫做國王或統(tǒng)治者的那些人能夠用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去研究哲學使得哲學和政治這兩件事情能夠結合起來,而把那些現(xiàn)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學或者只研究哲學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則我們的國家就永遠不會得到安寧,全人類也不會免于災難?!钡谌聛喞锸慷嗟抡軐W評價:他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最博學的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他是古代的黑格爾;他用他充滿錯誤的思想統(tǒng)治了西方人達千年之久;他是逍遙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古希臘最早的“讀書者;”他是第一個給科學知識分類的人;他是邏輯學之父;他是第一個研究思想的方法的人;著作:第一部分是邏輯學的:如《范疇篇》《解釋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論題篇》以及附錄《辯謬篇》這些是告訴我們?nèi)绾嗡枷氲闹?,被編輯在《工具論》中第二部分是自然科學的:《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生理學》等第三部分是美學:如《修辭術》《亞歷山大修辭學》《論詩》第四部分是哲學:如《尼各馬科倫理學》《大倫理學》《歐德謨倫理學》《論善與惡》《政治學》《家政學》此外就是最有名的《形而上學》認為哲學是一切知識的匯總,包括理論科學(第一哲學、邏輯學、物理學、動物學)、實踐科學(倫理學、政治學)和語言藝術三類。一、物理學(自然哲學)1、運動的“三本原”和“雙重本質(zhì)”運動的本原:質(zhì)料、形式、缺乏質(zhì)料是自然物的不變載體,使自然物在運動變化中保持同一;形式?jīng)Q定自然物的特定性質(zhì)和狀態(tài),一個形式相對固定,但由于自身的缺乏而轉(zhuǎn)化成另一個形式。事物從已有的形式轉(zhuǎn)化為所缺乏的形式,便完成了一個運動變化過程?!叭驹闭f用對立面對立和轉(zhuǎn)化的原則來解釋運動變化的現(xiàn)象,是一種辯證的運動觀。用潛在和活動的關系解釋運動變化的本質(zhì),事物從潛在到活動的運動是辯證的關系。首先事物內(nèi)部包含的運動潛能,無需借助外在的力量來解釋事物的運動;其次潛在的活動是連續(xù)的,由此構成了運動的連續(xù)性;再次,潛在和活動的區(qū)分是相對的,前一階段運動的活動在下一階段運動中轉(zhuǎn)化為潛在,只要事物內(nèi)部的潛在和活動的差異及轉(zhuǎn)化不停止,它就會一直處在運動變化之中。最后,質(zhì)料是不活動的潛在,在運動全過程中保持不變,事物因而在運動變化中保持自身不變。用“質(zhì)料”“形式”和“缺乏”以及“潛在”和“活動”等的辯證關系解釋運動變化的本質(zhì),把早期樸素唯物主義的運動觀提升到概念思維階段。恩格斯稱贊他是古代“天生的自發(fā)的辯論者”中最博學的人物。2、四因說(重點)質(zhì)料因:事物為什么在運動中繼續(xù)存在?原因是事物由不變的質(zhì)料構成;是所從出的東西;即材料,自然哲學家所尋找的。形式因:事物為什么以某一種特定的方式運動?原因是事物有特定的形式是其所是的東西;一是內(nèi)在的本質(zhì),一是外在的形狀動力因:事物為什么會開始或停止運動?原因是事物受到推動或作用使事物開始運動的那個初始的東西;運動的本源一類是自然而存在的事物(動力因在內(nèi))一類是由于技術而成的(動力因在外)目的因:事物為什么要運動?原因是事物朝向一定的目的所為了的那個東西;即善在具體事物上質(zhì)料與形式是對立的不可轉(zhuǎn)化絕對的;超出具體事物,質(zhì)料與形式的對立就是相對的;形式高于質(zhì)料他批判了以德謨克利特為代表的自然哲學家,他們只強調(diào)質(zhì)料忽視形式,不能正確說明事物的生成;他也批判了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理念論把質(zhì)料和形式相分離,否認質(zhì)料的作用和個別事物的實體性。3、運動論把運動分為三類:性質(zhì)的、數(shù)量的、位置的從潛能與現(xiàn)實這兩種狀態(tài)的區(qū)分出發(fā)給運動下定義:運動是能運動的事物的潛能的實現(xiàn)。把潛能實現(xiàn)出來變成現(xiàn)實,就是運動。亞里士多德認為:探討運動者必須先承認一個前提,即“一切被運動的事物都必然是被某物所運動的”。即要么被自身內(nèi)部的運動本原所運動,要么被外部某個他物所運動。必然存在某個最初的運動者。最初的運動者有以下特征:a永恒的;b不能被運動的;c唯一的;d是他物運動的本源;4、天界與地界的區(qū)分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界即地球,被火、氣、水、土四種元素占據(jù)。地界的事物是可朽的。天界即地球之外的星體,第五種元素“以太”充滿天界。天體是不朽的。小結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按照自然本身說明自然,具有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基本傾向,具有理性和系統(tǒng)解釋的特征,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達到了認識物理世界的最高水平。但其思想觀點也存在歷史局限性,長期地約束著西方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甚至成為阻礙近代物理學發(fā)展的思想羈絆。二、形而上學(第一哲學)有一門研究存在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屬性的科學1、對理念論的批判從以下四個方面批判了柏拉圖的“分離學說”與個別事物相分離的理念是無用的設定。他認為,所謂理念或相實際上不過是與個別對象同名的類;從物理學的角度說明理念是無用的設定。理念自身不變不動,不能夠解釋個別事物的運動和變化;設立分離的理念還會造成“第三者”的邏輯悖謬。他認為,所謂“第三者”,是為了解釋兩個概念的相似性而設定第三個概念的無限倒退;用“分有”和“摹仿”來解釋個別事物與理念的聯(lián)系也無濟于事。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分歧(一條是理性之路,一條是經(jīng)驗之路)柏拉圖:①把事物本質(zhì)與事物分離開來,把普遍概念夸大為客觀存在的精神,反映了唯心主義的一般特征。拋棄經(jīng)驗主張通過理性把握知識,讓自己陷入深邃的思維世界里;通過靈魂對理念世界的不斷回憶得到知識。亞里士多德:①反對理念論,認為理念論是講不通的。著眼于現(xiàn)象界,不斷地對具體事物的觀察分析整理中獲取知識。采取大量的經(jīng)驗的廣博的例證,通過對書籍的閱讀來印證自己的理論。2、邏輯學和科學方法論亞里士多德是形式邏輯的創(chuàng)始人,他第一次詳細而完整的研究了概念、定義、判斷、推理、證明的形式和思維的一般規(guī)則。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實際上是其哲學的方法論。亞里士多德確立了形式邏輯的基本內(nèi)容,提出了形式邏輯的三大規(guī)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研究了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邏輯形式,首創(chuàng)了三段論的三種格以及規(guī)則(后來經(jīng)院哲學家又加上第四格)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中,形式邏輯與形而上學的聯(lián)系尤為緊密。3、“存在”概念的邏輯分析(實體論)(重點*必考)亞里士多德認為:實體就是事物是什么,即“是其所是'”即事物成為其自身的本質(zhì)規(guī)定。亞里士多德關于實體沒有最終的答案。他說“存在是什么,換言之,實體是什么,不論過去、現(xiàn)在、以至永遠的將來,都是不斷追尋總得不到答案的問題?!痹诮軐W中,形而上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實體。許多哲學家都給出了自己的理解:笛卡爾說:“所謂實體,我們只能看作是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別的事物的一種事物?!彼官e諾莎說:“實體我理解為在自身內(nèi)并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換言之,形成實體概念,可以無需借助它物的概念?!眮喞锸慷嗟伦畛跖卸▽嶓w的五個標準:第一條:“實體,在最嚴格最原始最根本意義上說,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個主體的東西”“不述說一個主體”從邏輯上不充當賓詞,而是充當主詞“不依存于一個主體”指不是主體的屬性,而是主體自身第二條:“所有的實體似乎都在表示某一‘這個'”*即,看它是否是單一的個體第三條:“實體沒有對立物”第四條:“實體似乎無更多或更少等程度上的差別”*不是說不同類實體之間,而是指同類實體之間第五條:“在數(shù)目上保持單一,但性質(zhì)上卻可以有對立面”——這是實體最為顯著的特征,別的范疇不具備。后來他又修改了判定實體的標準,只保留了前兩條。他取消了第一實體第二實體的劃分。依據(jù)判定實體的標準,存在兩類實體:第一實體——是個別具體事物,是最根本的實體,因為它最符合這五個標準。(發(fā)現(xiàn)質(zhì)料后,具體事物不再被認為是第一實體,只有形式即“是其所是”才是實體)第二實體——是“屬”和“種”,它基本符合這五個標準,但是實體性卻不如個別事物愈個別的事物實體性愈強。(這是一種感性實體論)實體的形式和質(zhì)料亞里士多德把活動等同于形式,把潛在等同為質(zhì)料,一切具體實體都由形式和質(zhì)料、活動和潛在兩個方面成分構成。提出了三類實體構成的世界等級:第一類是可朽的運動實體(地界的個體)都是可感、具體的實體第二類是永恒的運動實體(天體)]由形式和質(zhì)料組成,屬于物理世界第三類是永恒不動的實體(是最高實體,不屬于經(jīng)驗世界,稱為“神”最高實體“神”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最高實體的代名詞,它有三層意思:第一,不動的推動者或第一推動者;(反映了其理論上的不徹底性)第二,純形式或純活動;第三,純思想非感性永恒實體即“不動的動者”,即神?!安粍拥膭诱摺彼囟ㄊ怯篮愕?,是第一位的實體;“不動的動者”自己不動,如果它自己運動,就會有使它運動的動力,它就不是最高的存在,就不完滿。“不動的動者”的本質(zhì)即完全的現(xiàn)實性,不具有任何質(zhì)料和潛能,是純形式?!安粍拥膭诱摺笔窃竿膶ο蠛屠硇缘膶ο??!吧啤笔窃竿屠硇缘牡淖罡吣康?;所以它是萬物的目的因和所為因。即最高的目的,是第一推動者,是萬物的目的,是最高的存在。三、心理學和認識論亞里士多德把自然哲學、靈魂學說和形而上學熔鑄為一體,構成調(diào)和感覺主義和理智主義的認識論1、由靈魂的三種功能得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2、感性認識:結果是可感形式壓在靈魂上的印象。3、理性認識:理智的對象是可知形式。四、倫理學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主張倫理性政治,主張道德興邦亞里士多德的實踐科學和物理學一樣具有目的論的特征,他認為實踐特指以善為目的和導向的行為。國家和個人的終極目的都是善,因此實踐科學主要分為研究個人之善的倫理學和研究國家或公眾之善的政治學。倫理學在某種意義上是政治科學,政治學可以被看作是倫理學的擴展。將研究人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的哲學定名為“倫理學”是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他認為最好的政體是介于貴族制與民主制之間的立憲制政體。反對柏拉圖的“烏托邦”,認為那是不現(xiàn)實的,而且只會培養(yǎng)人的懶惰情緒人本質(zhì)上是一種政治動物,意思是說:城邦是自然的產(chǎn)物(人是群居的),認識自然的政治動物。他認為:政府的真正目的應該是使公民都過上最完美的幸福生活。第四章希臘化和羅馬時期哲學一、伊壁鳩魯學派(伊壁鳩魯、盧克萊修)(一)伊壁鳩魯(重點)1、原子論的自然觀(重點)觀點:原子和虛空雖然是不可感的,但它們的真實性卻不可辯駁;感覺的自明性證明了原子和虛空的真實性。對原子論作了重要的補充,認為原子除有形狀、次序和位置等幾何特征外,還有質(zhì)的規(guī)定性,包括重量的性質(zhì)。原子運動主要有三種,一是由于原子自身的重量產(chǎn)生的垂直運動,二是原子在下落運動時產(chǎn)生偏斜,三是由于原子偏斜造成的相互碰撞,碰撞中結成原子團,所有的事物都不過是大大小小的原子團。學說區(qū)分(與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的不同之處):不認為原子的運動受各種自然法則的支配;否認神是最高的法則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視必然原則。結論:伊壁鳩魯?shù)脑诱撌棺匀徽軐W擺脫了目的論、宿命論和神意,他用原子的偏斜運動來說明自由是世界的根源之一。諸神被當作是原子運動的結果,他們遠離人事,不干涉自然。伊壁鳩魯認為,既然神、命運、天體都是原子運動的偶然結果,人沒有理由畏懼這些與我們生活無關的東西,人也不必畏懼死亡。他說“我們活著時,死亡尚未來臨;死亡來臨時,我們已經(jīng)不在了”。正如馬克思所評價的那樣,伊壁鳩魯?shù)恼軐W要旨是“精神的自由和精神的獨立”,他是“古代真正激進的啟蒙者”。2、快樂主義的倫理學(重點)觀點:伊壁鳩魯認為感覺證明了快樂為善、痛苦為惡的正確性,感情顯示了趨樂避苦的自發(fā)性和自明性。按照其感覺主義的準則,快樂主義是直觀的真理,無需作思辨的理論論證。把快樂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自然的和必需的,二是自然的但卻不是必須的,三是既不自然又不是必須的。區(qū)分了動態(tài)快樂和靜態(tài)快樂: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滿足,如娛樂和高興;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如無痛無求的輕松狀態(tài)。伊壁鳩魯認為靜態(tài)快樂高于動態(tài)快樂,最高的幸福是不可增減的,人們在動態(tài)快樂中得到的享受或強或弱,只有在靜態(tài)快樂中才能處于平穩(wěn)不變的幸福狀態(tài)。伊壁鳩魯所謂的靜態(tài)快樂指身體免遭痛苦和心靈不受干擾兩個方面,即身體健康和心靈寧靜,但他更強調(diào)心靈的快樂,認為“寧靜”是靜態(tài)快樂的主要特征,審慎、平靜的生活才是最高的善。不僅關心個人快樂,也十分重視友誼和社會正義。他看到個人之間友誼的局限性,綜合前人的自然說和約定論,認為公正既是人們趨利避害的自然需要,也是法律制度,只有公正才能普遍保障人們的安全。評價:伊壁鳩魯?shù)淖匀患s定論是近代社會契約論的先聲。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國家起源于人們相互間的契約,起源于社會契約,這一觀點就是伊壁鳩魯最先提出來的”。(二)盧克萊修(羅馬時期)代表作《物性論》是全面闡述伊壁鳩魯?shù)脑诱撌澜缬^、描述世界從自然到社會的演化的恢弘史詩。盧克萊修發(fā)揮了伊壁鳩魯?shù)纳鐣跫s論,闡述了人類從自然狀態(tài)走向社會文明的過程。指出產(chǎn)生宗教的根源有三:對自然力量的無知和恐懼,對死亡和命運的恐懼,更重要的是社會根源。盧克萊修對文明的前景充滿信心,他認為伊壁鳩魯已經(jīng)揭示了萬物的本性,人類因此學會了認識真理。自然理性之光必將把人提升到快樂生活的完美之境。他對人類文明進步的樂觀態(tài)度反映了羅馬共和國興盛的景象馬克思評價說,“盧克萊修是一位真正的羅馬史詩詩人,因為他歌頌羅馬精神的實體”。小結:伊壁鳩魯派保持和發(fā)揚了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思想自由的價值觀、快樂主義的倫理學和科學無神論,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二、斯多亞派(選擇題重點了解)古希臘羅馬哲學中流行最廣泛、延續(xù)時間最長的一個派別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和倫理學三部分早期芝諾(前336-前264)T創(chuàng)始人克里安特(前331-232)T將芝諾的自然哲學和倫理學神學化克呂西普(前280-前206)T把芝諾學說進一步系統(tǒng)化,第二位創(chuàng)始人中期帕奈提烏(前185-前110)波西東尼(前135-前51)西塞羅T多為折中主義晚期塞內(nèi)卡、愛比克泰德、馬可?奧勒留T一度成為羅馬帝國的“官方哲學”1、自然哲學(1)研究物體、本原、元素、諸神、界限、場所和虛空等七種對象,認為它們之間存在兩種本原,一種是主動的,另一種是被動的;(2)本原在大小不同的場所構成微觀世界、可感世界和宏觀世界;(3)這些世界的物體在虛空中運動。微觀世界是由元素在不可感的場所中進行聚合和分化形成的。元素構成物體,物體消解為元素。可感世界被動的本原是質(zhì)料,能動的本原是“邏各斯”或理性,兩者結合成為運動著的物體,質(zhì)料只是沒有任何規(guī)定性的實體或存在,只有理性才賦予其存在并運動的能力。宏觀世界是宇宙。斯多亞派認為宇宙本身是一個活著的形體,即包含著千千萬萬個物體的普遍物體。2、自然法(1)芝諾提出的“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的思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根據(jù)理性統(tǒng)一性的宇宙圖式,認為有理性的人類應當生活在統(tǒng)一的國家之中,這是一個包括所有國家和城邦的“世界城邦”,使得每個人不再是具體哪個國家和城邦的公民,而只是“世界公民”。(2)“世界城邦”是完善的國家。它的法律是由自然頒布的“正當法”或“公共法”,而不是人為約定的(3)自然法的第一條命令是履行責任。(4)責任和德性都以自然法為根源,兩者的差別在于:德性是終極目標,責任是朝向德性的從屬目標;德性適用于神和人,責任適用于人和動物。只有極少數(shù)有智慧的人才能達到德性的要求,但一切人都能履行責任。3、“按照自然生活”(1)斯多亞派關心自然的目的是為了達到幸福生活,他們提出“按照自然生活”的口號,把決定論和循環(huán)論的自然哲學轉(zhuǎn)化為命定論和順從論的人生觀。(2)他們認為,一切都按照命運而發(fā)生,因為一切都被“邏各斯”、“火”或“神”嚴格地決定?!懊\”表示最嚴格的必然性,如天體在特定的軌道上運行;“神意”是神的預見和前定,可以為人的理性所理解。(3)斯多亞派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人不能改變或控制命運,卻可以控制對命運的狀態(tài),“按照自然生活”就是認識和服從自己的命運。4、羅馬時期的斯多亞派(1)西塞羅著作:《論學院派》、《論目的》、《論神性》、《司徒庫蘭論辯集》、《論占卜》、《國家篇》、《法律篇》、《論友誼》觀點:①主張哲學家應把國家公共事業(yè)置于個人思辨之上,而修辭學及雄辯術是影響和說服公眾、履行哲學的的社會責任的必要工具。強調(diào)道德責任,認為自我保存是自然賦予每種動物的本能,人類憑借自然理性獲得德性,承擔道德責任。全面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自然法的理論。他認為自然法是符合自然本性的正確理性,適用于一切時代、所有民族,甚至一切動物。自然法具有最高權威,是判斷普遍正義的最高之法,是聯(lián)系神和人的紐帶,人類依據(jù)它組成社會。(2)塞涅卡塞涅卡關心理性、情感和欲望的關系問題。他認為,合乎自然的理性態(tài)度就是“不動心”塞涅卡認為,“不動心”主張的實際上是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他要求完全摒棄憤怒;提倡反省靈魂。?“羅馬的斯多亞派可以說是基督教的叔父?!薄鞲袼梗?)愛比克泰德將命運比作每個人在人生舞臺上扮演的角色,總導演是神,神賦予每個人的角色就是他們的命運。認為主張摒棄一切情感的“不動心”在實踐中不可行。他認為,重要的不是用理性制服情感,而是用合理的情感替代邪惡的肉欲。強調(diào)哲學對人的道德選擇的作用,認為哲學的目的和功能是通過醫(yī)療靈魂疾病的道德訓練,使人擺脫恐懼和煩惱,獲得心靈自由(4)馬可?奧勒留愛比克泰德身處逆境而能保持道德的純粹之心,身為奴隸卻是精神上的國王;而奧勒留在命運面前身心交瘁,身為皇帝卻感到命運的奴隸。奧勒留宣揚自然是神主宰的和諧整體,每一單個事物都是由宇宙的本性來完成的,所有的事物都是根據(jù)這一理性而創(chuàng)造而完善的,他所說的宇宙本性是羅諸神,他在統(tǒng)治期間對基督教進行了殘酷鎮(zhèn)壓。小結黑格爾認為斯多亞派在世界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們“所宣揚的一些普遍名詞:真與善、智慧與道德,一般來講,無疑是很高超的,但是,由于它們事實上不能達到任何廣闊的內(nèi)容,它們不久也就開始令人感到厭倦了”。斯多亞派企圖調(diào)和命定論的宇宙觀和心靈自由的倫理學,導致理論上的矛盾。在理論說教與道德實踐上的矛盾更為突出,恩格斯就曾以塞涅卡為例批判說:“這位講道德談可知的斯多葛派,是尼祿宮廷中的頭號陰謀家,不可能不阿諛奉承。他讓尼祿賞賜金錢、田莊、花園、宮室?!比岩膳?“皮浪主義”)(重點)第一代代表:皮浪(前365-前270)及其學生第二代代表:阿爾凱西勞(約318-前242)T第一個提出“懸擱判斷”卡爾尼西亞德(約213-前129)懷疑派思考的三個問題(重點)事物實際上是什么樣的東西?T對同一個論題作截然相反的論辯我們應對它們采取什么態(tài)度?T“懸擱判斷”這種態(tài)度有什么后果?T達到心靈的寧靜和幸福馬克思指明了“皮浪主義”的實質(zhì):“皮浪派認為精神無法理解事物是精神的本質(zhì)方面,是它的實際能力。”1、“十式”論第一式,依據(jù)動物種類的差異,來說明感覺印象及苦樂感受的差異和對立。第二式,依據(jù)人的身體和靈魂不同,來說明人的感覺及價值的差異和對立。第三式,依據(jù)人的感官的不同,來表明感覺不能對同一對象形成相同判斷。第四式,依據(jù)人所處的不同環(huán)境,來說明事物的不同呈現(xiàn)。第五式,根據(jù)事物的位置、距離和場所的不同,來說明人的感覺印象有很大差異。第六式,根據(jù)事物與其他事物的混合,來說明人們不能認識一個事物自身。第七式,根據(jù)事物的數(shù)量和結構,來說明人們對事物的性質(zhì)的判斷不同。第八式,根據(jù)事物出現(xiàn)的頻率,來說明人們對事物的關注程度不同。第九式,根據(jù)事物的相對性,來說明一切事物都沒有絕對的確定性。第十式,根據(jù)人類倫理生活的差別,來說明人的行為規(guī)則、法律、善惡觀念、傳說和信念相互沖突。評價:懷疑派的“式”,展示了認識的主體、對象及社會條件中的差異和矛盾,說明了認識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馬克思說:“懷疑論者是哲學家中的科學家;他們的工作是進行比較,因而也就是收集各種不同的,先前闡述過的主張。他們以平均調(diào)和的學術觀點看待以前的體系,這樣來揭露出矛盾和對立。”2、懸擱判斷懷疑派揭露認識中存在的差異和矛盾,不是為了解決矛盾,而是把矛盾夸大,固定為不可解決的對立命題,在對立的命題中不做任何判斷。懷疑派的口號是:“不作任何決定,懸擱判斷?!睉覕R的意思是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懸擱判斷的理由是事物本身的不確定性。3、不動心皮浪說:“最高的善就是不做任何判斷,隨著這種態(tài)度而來的就是靈魂的安寧。”皮浪所說的“不動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完全消極的狀態(tài),既無思想和情感的沖動,又無積極的作為。另一種是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他們接受生活的四條常規(guī):自然的指導、情感的約束、習俗和法律的傳統(tǒng)以及技能的使用。小結:在希臘化和羅馬時期的哲學中,懷疑派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揭開獨斷論哲學中的矛盾,客觀上推動哲學在克服矛盾中繼續(xù)發(fā)展,另一方面,動搖消解了希臘哲學的理性主義及其價值觀,在客觀上為宗教和迷信盛行開辟了道路。懷疑派的批判矛頭僅僅指向理論學說,但遷就社會現(xiàn)實,順應生活習俗。四、新柏拉圖主義老學園派時期(約前410-前270)T受懷疑派影響的學園派時期(約前270-前80)T獨斷論的晚期學園派時期(約1世紀至3世紀)T最后演變?yōu)樾掳乩瓐D主義(創(chuàng)始人:普羅提諾)1、三大本體(重點)普羅提諾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論證了太一、理智和靈魂“三個首要本體”。所謂本體指最高的、能動的原因(1)第一本體:“太一”指無所不包的統(tǒng)一性。肯定地說,“太一”是善本身,這里的善不是倫理之善,而是本體的完善和圓滿,是生命之源、力量之源。否定地說,“太一”不是一個具體事物,也不是萬物的總和,而是先于萬物的源泉?!疤弧辈皇且粋€存在,而是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強調(diào)“太一”的否定特征,“太一”不是一個存在,而是存在的前提和基礎。認為“太一”雖然不運動,但卻能生成其他本體,這一生成過程被喻為“流溢”。(2)第二本體:心靈普羅提諾認為,最先從“太一”中流溢出來的本體是心智,它包含著一些原初的區(qū)分,因而具有肯定性質(zhì),可用最一般的范疇表示它。“太一”是絕對的、不可分割的一,心靈則是存在和思維、一和多的統(tǒng)一。他用柏拉圖的“通種論”進一步說明使用于心智的范疇,即思想和存在、異和同、動和靜等六個范疇。這三組六個范疇的區(qū)分,使心智本體具有最普遍的理念。(3)第三本體:靈魂從太一“流”出心智,從心智流出靈魂,從靈魂流出物質(zhì)世界。人生最高目的就是使靈魂從肉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最后回到太一,達到與它合一的境界。2、靈魂的墮落和升華世界充斥著惡是因為在三大本體之外還有質(zhì)料,質(zhì)料和“太一”是對立的兩端;“太一”發(fā)端的流溢終止于質(zhì)料。普羅提諾認為,質(zhì)料和可感世界本身并不是惡的。惡是人的靈魂的欲望。這就是說,惡是靈魂追求肉體的欲望的墮落,善是人的靈魂擺脫肉體、朝向神的升華。3、新柏拉圖主義的宗教化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新柏拉圖派的哲學不過是斯多亞派、伊壁鳩魯派和懷疑派的學說跟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內(nèi)容的荒唐結合?!盩深刻揭示了新柏拉圖主義宗教化的荒唐特征楊布利柯(新柏拉圖主義敘利亞派創(chuàng)始人)普洛克羅(新柏拉圖主義雅典學派代表人物)小結:古希臘羅馬哲學衰落原因:外因:奴隸制社會進入全面崩潰階段內(nèi)因:各派哲學的理性精神和合理價值或遭否定,或被扭曲,逐步失去其存在的價值。第二篇中世紀哲學特指以神學為形式,以基督教哲學為主干的西方哲學史發(fā)展階段中世紀哲學爭論的重點就是哲學與神學的關系,延伸出來就是理性和信仰的關系。教父哲學(約為2-9世紀)經(jīng)院哲學(約為12-15世紀)第五章教父哲學名詞解釋:教父們并沒有建立完整的哲學理論,一般也不稱其為哲學家。但是教父在創(chuàng)立神學理論時,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他們所知的哲學思想和材料,人們把教父著作中所包含的哲學因素(如提出的哲學問題、使用的哲學概念和思辨推理等)概括出來成為教父哲學。以超理性或反理性作為信仰特點,構成基督教最初的理論形態(tài)。教父哲學是教父們所表達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古代奴隸制向封建制演變的意識形態(tài)特征,存在時間約為2-9世紀。一、早期教父哲學(查士丁、克萊門特、伊里奈烏、歐利根、拉克坦修、德爾圖良)?劃分為希臘教父(比較熟悉并積極利用希臘哲學文獻)和拉丁教父(對希臘哲學持比較激烈的批判態(tài)度)。?早期教父哲學所探討的主題:上帝論(上帝的本性與特點):上帝論形成“三位一體”教義:確定上帝具有一個實體和三個位格?;秸摚河懻摶降降资巧襁€是人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與上帝同在;基督也有具有完全的人性,除了沒有罪以外,其他方面和常人無異;至于神性與人性在基督身上的關系,則是不能混合、不能改變;不能分開、不能離散人性論(基督教的核心教義):討論原罪與救贖的問題;因為有了“原罪”,才需要“救贖”,才需要“救世主”,才產(chǎn)生了基督教。(一)護教士的哲學觀1、查士丁(希臘教父)首先提出了“基督教哲學”的概念,被稱為“基督教哲學真正的第一個開端”。觀點:①認為哲學的真正使命是探索神圣的真理從理論上論證基督教是高于希臘哲學的哲學認為邏各斯是上帝的內(nèi)在理智和永恒智慧,它本身就是上帝。邏各斯永恒地普照著整個世界,向所有的人啟示著真理。希臘哲學中的真理和基督教的真理之間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沒有本質(zhì)的差別,因為它們來自同一個真理源泉,即上帝的邏各斯。最終得出了“真哲學就是真宗教、真宗教就是真哲學”的結論。2、伊里奈烏(希臘教父)護教活動面對的主要是基督教內(nèi)部的異端,即諾斯替主義。諾斯替派是當時基督教內(nèi)部最大的異端,直接威脅著基督教的信仰和傳統(tǒng),并在基督教內(nèi)部引發(fā)了一場激烈的爭論。3、克萊門特:教父哲學的體系初創(chuàng)者(希臘教父)觀點:①認為希臘哲學來自以東方宗教為代表的智慧(哲學),兩者最后匯入基督教所代表的最高智慧。他的《雜文集》著眼點在于表明東方神秘智慧、希臘哲學和基督教之間源遠流長的關系??巳R門特堅持認為,希臘哲學和猶太律法一樣,都是把人引向基督的教育者,并在基督教中得到了自然的延續(xù)。所以,把知識與信仰統(tǒng)一起來,是真正的基督徒的任務。4、歐利根:教父哲學的體系初創(chuàng)者(希臘教父)歐利根堅決維護基督教義,在生活上他尊奉基督教的禁欲主義,赤足,少眠,持齋,嚴格限制物質(zhì)上的需要(這很像斯多葛主義的哲學家們。)他師從于克萊門特,早年對希臘哲學抱有否定的態(tài)度,認為信仰才是真理的標準,我們無從知道上帝的本質(zhì)。觀點:歐利根提出神的統(tǒng)一性和神的三位之間的關系①在歐利根的哲學中,上帝不是人格化的耶和華,而是世界萬物唯一的、單純的、精神性的、永恒的始基,是完滿的“一”。②作為整體,這個“一”中,圣父、圣子、圣靈三位合一。圣父不斷地生出圣子(邏各斯),圣子道成肉身即為耶穌基督。但圣父之產(chǎn)生圣子,并不是像自然的生育那樣把圣子分離出去,而是像太陽不斷地發(fā)射光芒那樣,圣子永恒地與圣父同在。5、拉克坦修(拉丁護教士)同樣關注基督教與一般意義上的哲學(智慧)和特殊意義上的哲學(希臘哲學)的聯(lián)系。拉克坦修指明了基督教神學和哲學取代希臘哲學的趨勢,《神圣的原理》從理論上宣布了基督教統(tǒng)治時代的開始。(二)信仰主義6、德爾圖良T第一個拉丁教父(重點)“正因為荒謬,所以我才相信”以激烈的言辭表達了反哲學的傾向,在他看來,希臘哲學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哲學,哲學就是異教徒的智慧,哲學家比其他異教徒對基督教更危險。他認為,雖然哲學家和基督徒都反對羅馬宗教崇拜,但哲學家是出于不敬神的態(tài)度,而基督教則出于對真正的神的虔誠態(tài)度。他認為,在雅典和耶路撒冷之間、在學園與教會之間,不存在任何調(diào)和的余地。一切世俗知識在上帝面前都是愚蠢的?;酵奖仨殶o條件地服從上帝的啟示。啟示不僅是超理性的,而且也是反理性的?!安恍枰骄俊北磉_的是極端的信仰主義立場,德爾圖良甚至反對進一步理解和解釋信仰。德爾圖良反哲學的三點理由:第一,哲學是“人和魔鬼的學說”,“哲學的素材是現(xiàn)世的智慧,是對自然和上帝旨意的草率解釋”。第二,“異端是哲學教唆出來的”,如瓦倫提諾、馬謝安、伊壁鳩魯、芝諾、崇拜火的異端等。第三,哲學理性推理的方法是錯誤的途徑,他排除了基督教與哲學相結合的可能性。二、奧古斯?。ń谈刚軐W的集大成者)基督教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奧古斯丁后半生忠心耿耿地致力于基督教的傳教事業(yè),為基督教立下了汗馬功勞,被教會稱為“偉大的教父”、“杰出的大師”、“上帝的使者”等。奧古斯丁的一切哲學觀點都有神學背景,都是在為基督教的信仰和教義服務。觀點:1、對柏拉圖主義的改造利用他得出結論稱基督教為“真正的哲學”,因為基督教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提供了達到永恒幸福的唯一途徑,他稱自己皈依基督教是“到達哲學的天堂”,他用改造利用的態(tài)度,吸收其中有利于基督教的因素。2、論自我意識奧古斯丁哲學的目的是用哲學的手段論證基督教的信仰,為人們指明一條尋找上帝的路徑。奧古斯丁的出發(fā)點是人的自我意識。在他看來,人可以懷疑一切,唯獨不能懷疑自己思維的確定性。“光照說”:奧古斯丁認為,哲學的任務不在于確認這些真理的客觀有效性,而在于尋找它們的形而上學根源。一切真理的根源都存在于上帝之中,上帝是真理的來源,真理是上帝之光,“光照”是人的理性獲得真理的途徑。3、上帝的認識與信仰奧古斯丁在理性與信仰之間關系的問題上雖然主張“信仰尋求理解”,倡導用理性解釋信仰,但對他來說更為根本的卻是“信仰為了理解”,信仰是一切認識的先決條件、方法和途徑。對于“三位一體”的上帝,奧古斯丁最終還是按照傳統(tǒng)的方式把它歸為奧秘,宣稱“即使有人在其中捉摸到一些,能表達出來,也決不可自以為捉摸到超越一切的不變本體”??傊?,上帝只能信仰而不可認識。4、上帝從無中創(chuàng)造世界第一,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沒有借助任何在他之外、不是由他創(chuàng)造的工具或手段。第二,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沒有使用任何材料。第三,雖然上帝是藉著自身從無中創(chuàng)造世界的,但上帝不是從他自身中創(chuàng)造世界的。第四,世界與時間同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物,上帝在創(chuàng)造萬物的同時創(chuàng)造了時間?!皶r間是心靈自身的延續(xù)?!保〞r間學說T認為把握時間的方式?jīng)Q定了時間的本性,流逝的時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