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態(tài)之于美國刑法中精神病辯護規(guī)則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3e261b12d2b35ab1db381cb84a4af5b/63e261b12d2b35ab1db381cb84a4af5b1.gif)
![犯罪心態(tài)之于美國刑法中精神病辯護規(guī)則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3e261b12d2b35ab1db381cb84a4af5b/63e261b12d2b35ab1db381cb84a4af5b2.gif)
![犯罪心態(tài)之于美國刑法中精神病辯護規(guī)則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3e261b12d2b35ab1db381cb84a4af5b/63e261b12d2b35ab1db381cb84a4af5b3.gif)
![犯罪心態(tài)之于美國刑法中精神病辯護規(guī)則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3e261b12d2b35ab1db381cb84a4af5b/63e261b12d2b35ab1db381cb84a4af5b4.gif)
![犯罪心態(tài)之于美國刑法中精神病辯護規(guī)則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3e261b12d2b35ab1db381cb84a4af5b/63e261b12d2b35ab1db381cb84a4af5b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d......wd......wd...美國精神病辯護規(guī)那么中的犯罪心態(tài)理論摘要:犯罪心態(tài)是英美刑法學中重要概念,犯罪心態(tài)是關于犯罪的成立以及確定行為人的責任的必備要素。英美刑法中的精神病辯護規(guī)那么,就是在犯罪心態(tài)理論的根基上而建設起來的,美國刑法中的精神病辯護規(guī)那么的開展完善,表達了犯罪心態(tài)理論對于精神病抗辯事由的重要影響。犯罪心態(tài)精神病辯護規(guī)那么抗辯事由一、犯罪心態(tài)理論1犯罪心態(tài)理論的淵源英美刑法中的“犯罪心態(tài)〞一詞來源于拉丁文MensRea,也有學者翻譯為“犯罪意圖〞,或者簡稱為“犯罪心態(tài)〞。“actusnonfacitreumnisimenssitrea〞,即“行為無罪,除非內(nèi)心邪惡〞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要為其從事的犯罪行為負責,就必須在基于主觀罪過的根基上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最早使用“mensrea〞一詞的是古羅馬的奧古斯丁(Augustine),他犯罪心態(tài)(mensrea)一詞來概括道德層面上的邪惡,即“邪惡的動機帶來邪惡的行為,善意的動機帶來善意的行為〞,該原那么成為宗教裁判所處理犯罪事務的基本準那么。13世紀英國亨利二世時,首席法官布雷克頓(Bracton)明確提出審理案件時要考慮作案人的心理狀態(tài),確立了犯罪為有意識之傷害的法律原那么,并確立了多項新的刑法審判標準。到了16世紀,受教會法以及教會裁判的影響,英國法院在審理犯罪中開場大量要求有犯罪心理方面的因素,通常用諸如“惡意地〞(maliciously),“肆意地〞(willful),“成心地〞(intentionally),“欺騙性地〞(fraudulently)等來表述犯罪人在實施犯罪行為時的心理及其實施犯罪的動機,隨后,為了方便法庭使用,將這些詞語統(tǒng)一用犯罪心態(tài)(mensrea)進展表述。[2]([2]MartinR.Gardner,TheMensReaEnigma:Observationsontheroleofmotiveinthepastandpresent[J].Utahlawreview,1993.)18世紀的英國法院大法官科克(Coke)成為了推動英國刑法開展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在他看來,刑事責任確實立應該要有事實依據(jù)的犯罪心理而非通過犯罪動機推論而出的潛在的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而且必須是與犯罪行為相對稱的思想活動。謀殺罪的犯罪心理應該包括明確的惡意(actualmalice)以及暗含的惡意,[4][4]李韌夫.英國刑法中的謀殺罪[J].法制與社會開展,2001,(5).而非基于犯罪動機而推定出的惡意,兩種惡意必須由當事人的行為加以表現(xiàn)或從法條含義中推出。在其努力下,英國刑法體系中終于確立了近代意義上的犯罪心態(tài)學說。2近代美國犯罪心態(tài)理論的開展美國刑法的犯罪心態(tài)理論源自英國,并且以英國的普通法作為根基。美國刑法在認定犯罪過程中同樣強調(diào)主客觀相統(tǒng)一,但是由于在英國的普通法中,犯罪心態(tài)具體概念一直沒有法典化,導致但在具體案件審理中認定犯罪過程中的困難,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是由法官以自由裁量方式來加以把握的。為了能夠在司法實踐中恰當?shù)膶Ψ缸镄睦磉M展具體認定從而排除犯罪動機決定論對刑事司法活動的影響,美國刑法學理論界與實務界希望將犯罪心理進展法典化改造,以此來作為司法審判活動的標準。犯罪心理的法典化改造是美國刑事司法體系開展的客觀要求,代表了美國刑法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早在19世紀美國刑事法院的審判活動中,局部法官已經(jīng)開場將犯罪心理與犯罪動機通過相關判例加以明確的區(qū)分,提出了著名“動機無相關性〞理論,在州最高法院和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一系列判例的論述中,明確指出了作為犯罪心理要素的犯罪成心應該與犯罪動機有著嚴格的區(qū)分,二者在認定過程中不能加以等同。在此根基上,美國法律學會(Americanlawinstitute)制定的模范刑法典(modernpenalcode)成為犯罪心理法典化的重要標志。為了防止犯罪心理的模糊性,法典的起草人將犯罪心理統(tǒng)一為四種可罰性心理要素,即“成心(intent)、明知(knowledge)、疏忽(negligence)、輕率(recklessness)〞,[6]([6]李韌夫.犯罪心理假設干問題研究[A].刑事法新論集粹:何鵬教授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并規(guī)定除了嚴格責任犯罪之外,其他犯罪行為的認定一定要具有其中之一方可確認行為人有責性(culpability)。在模范刑法典的根基上,大多數(shù)州的刑法典都以此為標準開場將犯罪心理規(guī)定于法條中。在美國刑法犯罪心理具體形式法典化之后,刑事司法行為也因此產(chǎn)生了重大的變革,法官在進展司法裁判過程中往往要考慮該定義來判決,普通法適用過程中所經(jīng)常引起爭議的犯罪動機決定論得到了防止,犯罪心理與犯罪動機也因此得以區(qū)分。在此根基之上,美國刑法也進一步明確了犯罪心理與普通道德惡意的區(qū)別,在模范刑法典中首次在認定犯罪過程中不要求認定犯罪人自身是否有邪惡意圖(evil2ness),而是將證明重點轉(zhuǎn)向證明犯罪人對自身行為的法律認識之上。[7]([7]JeremyM.Miller,MensReaQuagmire:theconscienceorConsciousnessoftheCriminalLaw[J].WesternStateUniversityLawReview,2001,(29).)二、美國精神病辯護規(guī)那么的演變及其與犯罪心態(tài)理論的關系精神病〔insanity〕辯護規(guī)那么是美國刑法中的排除責任能力的一般抗辯事由,指因為精神病或者缺陷,被告人在實施犯罪行為時缺乏識別其行為非法性時,被告人對該行為不負責任。美國刑法理論上都成認犯罪行為與一種確定的精神因素MensRea有關,認為一個缺乏形成犯罪成心精神能力的人,特別是在成心使該罪要件的場合,不能依法應承擔實施該犯罪行為的責任。這種被稱為法律上的精神病患者。1由于美國的司法制度分為聯(lián)邦及州兩套系統(tǒng),聯(lián)邦與州之間,以及各個州之間的司法系統(tǒng)不盡一樣。各州對于適用精神病辯護理由的具體規(guī)那么上也有所差異?!惨弧雏溈恕ぜ{頓規(guī)那么(M’Naghtenrule〕1美國刑法上的精神病辯護理由最早源于英國的麥克·納頓規(guī)那么(M’Naghtenrule)。在19世紀,幾乎美國各州都采用麥克·納頓規(guī)那么(M’Naghtenrule)。1843年1月20日,在倫敦一個名叫丹尼爾·麥克納頓(DonielMcNaghton)的偏執(zhí)型精神分裂癥患者將保守黨領袖兼首相羅伯特·皮爾(RoberPeer)的秘書愛德華·德拉蒙德(EdwardDrummond)當作皮爾殺害。法庭經(jīng)過審理,認為麥克納頓因精神病而不能負刑事責任。該案的判決在英國引起了一場論戰(zhàn)并在上議院進展了討論,有15名法官參加了討論,并且形成了著名的麥克·納頓規(guī)那么(M‘Naghtenrule)。其內(nèi)容是:“應該假設每個被告人是心神正常的,并具有足夠的理由認定他應對其犯罪負有責任,除非證明了是相反的情況。如果被告以精神錯亂為理由進展辯護時,那么必須能清楚地證明他在進展危害行為的當時,由于精神病而處于精神錯亂狀態(tài),例如他不了解自己行為的性質(zhì),或者他雖然了解但不知道自己的作為是錯誤的或違法的。〞英國對違法精神病人的處理最早用的是純醫(yī)學標準的野獸條例“wildbeasttest〞。它是由英國首席法官布雷克頓(Bracton)制定的一項條例,其內(nèi)容是:“因為精神錯亂的人的行為類同一頭野獸,故應免于治罪。〞后來,野獸條例開展至18世紀前期的“正確—錯誤檢驗規(guī)那么〞〔Theright-wrongtest〕:被告人如果不能區(qū)分正確與錯誤,那么他可以被免除刑事責任。如果他不知道他正在做什么,那他無異于一個野人。麥克·納頓規(guī)那么那么進一步確定了什么事可以被承受的“正確—錯誤檢驗規(guī)那么〞。麥克·納頓規(guī)那么確立了積極的精神錯亂辯護理由,也確立了嚴格確實認精神錯亂的標準。麥克·納頓規(guī)那么確實立,在刑法學以及精神病學開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麥克·納頓規(guī)那么也普遍地被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qū)所承受。邁克納頓規(guī)那么遭到的批評主要在于該規(guī)那么僅僅關注被告人的意識能力,無視了行為人的意志能力或自由意志,顯得過于狹隘,還有學者指出:“該規(guī)那么沒有考慮因精神病而意識能力受影響的程度,它只是在被告人完全不知其行為的性質(zhì)時才作出無罪裁定。〞〔JoshauDressler.UnderstandingCriminalLaw.NewYork:MatthewBender&Company,Inc.2001.at300.〕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從1869年以后就不再沿用該條例。這是受著名的司法精神病學家IsaacRay和該州大法官Doe的觀點的影響,他們認為:“如果犯罪行為是精神病的產(chǎn)物或結(jié)果(offspringorproductofmentaldisease),被告就因精神錯亂而無罪。〞〞新罕布什爾條例比麥克·納頓條例的自由度更大,它擴展了精神錯亂辯護的適用范圍,而且在法律程序上也更為重要?!捕巢荒芸刂埔?guī)那么(Irre-sistableImPulse):在美國,“不能控制〞這一術語最早運用是在1834年俄亥俄州法院裁決刑事責任中,確定精神錯亂辯護可以被承受,如果能夠證明被告具有實施該行為的不可控制的強烈欲望。從1886年開場,一些州在麥克·納頓條例中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這就是不可抗拒的沖動條例。該條例適用于下述情況:“被告可能知道他的行為的性質(zhì),可能也知道他的行為是錯的,但是他的行為是在來自精神病的強烈沖動的驅(qū)使下實施的,他不能抗拒這種沖動。〞對這個條例的第二種解釋是:“如果被告所患的精神病已經(jīng)使他喪失了抗拒或控制沖動的能力,而他的犯罪行為正是由于這種沖動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被告將免于刑事責任〞‘〔18Menninger,KtheCrimeofPunishment.NewYork:VikingPress,1966.p.46一47.〕也有人將該條例解釋為: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病,他的犯罪行為是不可抗拒的沖動的后果,他就會因精神錯亂而被判無罪〞?!?(Noye,Kolb,Noye’sModernclinicalpsychiatry.6th.London:Saunders,1964.p.613一615).(三)德赫姆規(guī)那么(DurhamRule):該規(guī)那么認為:“如果被告人的非法行為是精神病或者精神缺陷的產(chǎn)物,被告人不負刑事責任。〞該規(guī)那么被認為反映了精神病學領域的進步,但是卻把精神病無罪辯護的范圍擴大得太多。據(jù)1967年的一項調(diào)查,在哥倫比亞特區(qū),自采用德赫姆規(guī)那么(DurhamRule)以來,因精神病辯護而被宣告無罪的被告人人數(shù)的比例,增加了15倍?!病矂遵x:?精神障礙與犯罪?,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736頁?!澈漳窐藴什]有得到美國法院的廣泛應用?!菜摹衬7缎谭ǖ湟?guī)那么(MPCrule):又稱實際能力規(guī)那么(substantialeapaeityrule)。它是由美國法律學會(TheAmeriean腸WInstitute,ALI)在1962年在模范刑法典中所制定的一個規(guī)那么。主要內(nèi)容規(guī)定在?模范刑法典?第4.01條:(1)因為精神病或者缺陷,被告人在實施犯罪行為時缺乏識別其行為的犯罪性[非法性]或者缺乏使其行為符合法律要求的實際能力時,被告人對該行為不負責任。(2)本節(jié)所使用的“精神病或者缺陷〞,不包括僅由反復實施犯罪行為或者其他反社會行為所說明的變態(tài)人格?!裁绹▽W會編:?美國模范刑法典及其評注?,劉仁文等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頁〕。根據(jù)該規(guī)那么,一個人在行為當時,因精神病或那么缺乏使其行為符合法律要求的實際能力,那么不負刑事責任。該規(guī)那么否認了純醫(yī)學的德赫姆規(guī)那么,整合了麥克·納頓規(guī)那么和不可控制的沖動條例。它比麥克·納頓條例更寬松,實質(zhì)性的(substantial)知道是指被告人雖知對與錯的區(qū)別,但只要他實質(zhì)上不能分辨這一區(qū)別,即獲辯護成功。它要求專家證人就被告人的情緒和認知能力提供證據(jù),這點上與德赫姆規(guī)那么的區(qū)別很小,這一規(guī)那么排除了心理變態(tài)和人格障礙,對此存有爭議。〔何恬:英美兩國對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評判的演變[J];證據(jù)科學;2008年01期,第107頁。〕〔五〕非自主行為辯護規(guī)那么〔automatism〕非自主實施的行為不應當受到處分。非自主行為,是指不受精神控制的肌肉動作導致的行為,比痙攣,反射行為,或者出于無意識情況下的行為,如腦震蕩或者夢游中的行為。主要強調(diào)行為人的無意識。此外,該規(guī)那么排除了酒精導致的深眠狀態(tài)作為非自主行為。非自主行為辯護理由與精神錯亂辯護理由的不同之處在于:非自主行為辯護中,被告人只要承擔提出證據(jù)的責任。而精神錯亂辯護中,被告不僅要承擔提出證據(jù)的責任,還要承擔證明責任?!擦?0世紀80年代初之后的精神病辯護規(guī)那么精神病辮護改革法標準(InsanityDefenseReformAetTest)20世紀80年代,美國刑事司法系統(tǒng)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新保守主義時代〔theNeoconservativeEra〕。在這個時期中,社會安全極受關注,以至犧牲了精神病的個人權利。〔Durhamv.UnitedStates,214F.2d862(D.C.Cir.1954).轉(zhuǎn)引自賴早興:?精神病辯護制度研究——基于美國精神病辯護制度的思考?,?中國法學?2008年第6期,第109頁?!吃诖松鐣尘跋?,美國各州的法律作了不同程度的改良,總的趨勢是法律的天平向公眾利益傾斜。1984年美國國會制定了的精神病辯護規(guī)那么(TheFedealInsanityTest):“只有當行為人在犯罪時因為嚴重的精神病或精神缺陷而不知其行為的性質(zhì)或者不知其行為的對錯時,精神病才能做為合法辯護的理由。其它情況下,精神病或精神缺陷不能構成合法辯護理由。〞〔2‘RiehardG.singer,JohnQ.Lafond,CriminalLaw.中國方正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第447頁?!称渌喈敹嗟闹菀矊ο嚓P法律規(guī)那么進展了調(diào)整,將麥克·納頓條例的精神進展整合并滲人法條中,有不少州干脆直接重新采用麥克·納頓條例,另外不可抗拒的沖動規(guī)那么遭到冷遇,大有被廢除之勢。2精神病抗辯與犯罪心態(tài)A在美國刑法中,犯罪心態(tài)〔MensRea〕是精神病辯護中評價責任能力的一條重要規(guī)那么。根據(jù)美國刑法的通說,犯罪心態(tài)是一種標準意義上的類型化的犯罪構成要素,如果能夠證明不具有作為此種犯罪構成要素意義的犯罪心態(tài)。那么可以否認犯罪的成立。〔美國刑法犯罪心態(tài)研究李立豐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3第264頁。在麥克·納頓案的審判當中,辯方向陪審團大量援引作為精神病學先鋒和顱相學之類偽科學批判者伊薩克·雷(IsaacRay)爵士的有關論說。其理論成功說服法庭承受這樣一種觀點,即如果沒有此種精神疾患,行為人完全可以明辨是非,但影響了被告人性格中某一局部的精神耗弱卻足以壓制其他安康的人性特征。主審法官認為此種學說非常有力,由此授意陪審團以此為由開脫了麥克?納頓(M’Naghten)的刑事責任。〔MiclenbergIra.,“ApleasantSurprise:theguiltybutmentalityillverdicthasbothsucceededinitsownrightandsuccessfullypreservedthetraditionalroleoftheinsanitydefense〞.Universityofcincinnatilawreview,1987,1(55):943.〕可見法官的意見是:如果行為人能夠區(qū)分其所實施的行為的對錯與否,那么其應該承擔刑事責任。B然而,行為人由于精神病所導致的認識性的缺陷,是否能夠否認行為人犯罪心態(tài)的形成,從而否認犯罪的成立,即精神耗弱與犯罪心態(tài)之間的關系問題,在美國學界是存在不同的看法的。第一種觀點認為,抗辯是建設在犯罪構成要素充足的根基上的,而犯罪心態(tài)作為構成要件要素,是進展抗辯免責的前提條件。如果構成要件缺失,那么被告當然不構成犯罪,也無從談及精神病抗辯問題。也就是說,即使行為人具備了犯罪的條件,仍然有可能因為精神病抗辯而無罪。并且大多數(shù)情況下有被告提起此項抗辯,并因此承擔舉證責任,否那么,其將被認為是正常人。第二種觀點認為,精神病抗辯主要針對的是犯罪構成要素中的犯罪心態(tài)局部。即認為,成認行為人實施行為的時候出于精神耗弱狀態(tài)下,就不能再同時成認犯罪心態(tài)的存在。最終由于犯罪構成要件的不齊備而導致犯罪不成立?!盎旧?,由于美國刑法要求犯罪必須具備犯罪心態(tài)。而這種要求的結(jié)果之一就是‘如果行為人屬于精神耗弱的話,那么其就不具備犯罪所需的主觀罪過這一前提要求’?!睯eromeHall,GeneralPeinciplesofCriminalLaw,IndianaPolis:TheBobbs-MerrillCompany,1947,p.479.〕此觀點主要強調(diào)犯罪心態(tài)要素和精神病抗辯之間的微妙區(qū)別,認為在沒有精神耗弱抗辯的情況下,如果行為人有益導致他人死亡的話,就會被以謀殺的罪名起訴,即使這種意圖是基于某種妄想型的精神病而產(chǎn)生。精神病抗辯為那些犯罪心態(tài)已經(jīng)被證明,但對其加以處分沒有實際意義的人提供了某種開拓理由。精神病者被免于刑事責任的原因在于其不具備犯罪成立所具備的犯罪心態(tài)要件。其無罪的理由是被告從事了危害行為,但同時其不具備犯罪心態(tài),由此而不處分。第三種觀點認為,精神病和未成年一樣,屬于一種獨立的免責身份,而與行為當時的主觀情況沒有關系。具備了此類身份且沒有例外的情況,就可以認定無刑事責任能力,也就不用考慮包括犯罪形態(tài)在內(nèi)的犯罪成立問題。還有的觀點認為,在考慮精神病和犯罪成立之間的關系時,不能一概而論,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支持該觀點的學者認為“精神異常的證據(jù)可以依據(jù)特定的犯罪事實和罪名而被應用在如下兩種情況當中。假設某種成文法中謀殺罪被定義為成心致人死亡。如果某一精神病患者誤認為自己攻擊的對象是鹿兒不是人,從而剝奪他人生命,可能依此提出一種反方向的精神病抗辯:如果陪審團相信上述證據(jù)的話,檢方指控的成心殺‘人’就不能成立。如果精神病患者夢想上帝命令其傷害某人并且從事了該行為,這并不能構成一個反向的精神病抗辯:即使陪審團采納了上述證據(jù),但這并不影響其得出行為人意欲剝奪他人生命的結(jié)論〞?!睤anielJ.Nusbaum,TheCraziestReformofthemall:aCriticalAnalysisoftheConstitutionalImplicationof“Abolishing〞theInsanityDefense,87Cornell.L.Rev.〔2002〕.〞〕C何為明知在麥克·納頓規(guī)那么(M’Naghtenrule〕中所使用的“明知〞一詞的意思的理解,存在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是行為人能正確地認識其行為的客觀特征,或者是只行為人能夠充分理解其所知的行為。有的認為,該規(guī)那么的第一局部僅指對于行為客觀情節(jié)或者結(jié)果的認知,有的對此作了廣義的解釋,將其看作一種理性能力還有的認為麥克·納頓規(guī)那么中的認知能力應當包括對行為結(jié)果的感性理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離合器助力器項目申請報告
- 2025年公共停車設施車位使用協(xié)議規(guī)范
- 2025年停車場安全規(guī)定協(xié)議
- 2025年技術策劃援助框架協(xié)議
- 2025年企業(yè)風險管理合同模板
- 2025年光伏產(chǎn)品銷售合同范例
- 2025年產(chǎn)品策劃與委托生產(chǎn)合同書
- 住宅臨時借用協(xié)議
- 2025年企業(yè)財務管理規(guī)劃合作協(xié)議書范本
- 2025年企業(yè)員工健康促進協(xié)議書范本
- GB/T 6404.2-2005齒輪裝置的驗收規(guī)范第2部分:驗收試驗中齒輪裝置機械振動的測定
- GB/T 12496.19-2015木質(zhì)活性炭試驗方法鐵含量的測定
- GB/T 11376-2020金屬及其他無機覆蓋層金屬的磷化膜
- 讖緯神學與白虎通義
- 中醫(yī)藥膳學全套課件
- 分析化學(第6版)全套課件完整版電子教案最新板
- 海上日出配套說課PPT
- 新青島版(五年制)五年級下冊小學數(shù)學全冊導學案(學前預習單)
- (完整word版)重點監(jiān)管的危險化學品名錄(完整版)
- 詳情頁測試文檔20220802
- 專利糾紛行政調(diào)解辦案指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