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教師資格證教育學知識點總結_第1頁
遼寧省教師資格證教育學知識點總結_第2頁
遼寧省教師資格證教育學知識點總結_第3頁
遼寧省教師資格證教育學知識點總結_第4頁
遼寧省教師資格證教育學知識點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遼寧省教師資格證教育學知識點總結遼寧省教師資格證教育學知識點總結遼寧省教師資格證教育學知識點總結資料僅供參考文件編號:2022年4月遼寧省教師資格證教育學知識點總結版本號:A修改號:1頁次:1.0審核:批準:發(fā)布日期:緒論(無簡答題)1.教育學在整個教育科學體系中屬于基礎性的學科。2.※教育學就是通過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規(guī)律的一門科學。3.教育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1)教育學與哲學,探討教育學和哲學的關系問題,其最根本的意義是要對教育學作哲學的思考,從而提高教育學的理論思維水平。(2)教育學與社會學,教育社會學不僅可以豐富教育的內容,也可以為教育學提供理論依據。(3)教育學與經濟學,教育學需要經濟學為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提供理論上的依據。(4)教育學與心理學,心理學是教育科學的一門基礎理論學科,能夠為教育理論和實踐等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1.案例分析方法,扣概念,充實內容。一件事能涉及到兩個或三個原理。例:題目:有關教育學的概念分析:關于教育學的定義也有很多種解釋,但大多數解釋都是把教育學看做是研究教育理論和問題,提示教育規(guī)律的科學。從教育學整體構成來看,“學校教育學”(普通教育學)處于“理論研究領域”,是以教育、教學活動為研究對象,揭示教育、教學規(guī)律,指導教育實踐的一門學科,具有綜合性、理論性和實用性的特點。5.教育學的產生:教育學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教育經驗的豐富而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一門科學。(非重點)6.教育學的發(fā)展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孔子的思想,教育作用,即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方法:有教無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目的:賢人,君子。教育內容:博學于文,約之以禮?;究颇浚涸姟?、禮、樂、易、春秋。道家,無為而治。孟子的弟子樂正克《學記》,是我國古代的一本教育專著,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專著。學記中:教育的作用即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是作用。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主張課內外相結合。師嚴然后道尊的教師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即啟發(fā)式教學。不凌節(jié)而施(循序漸進),禁于未發(fā)(預防性原則)。教育著作,韓愈的《師說》,朱熹關于讀書法的《語錄》,顏元的《存學篇》蘇格拉底產婆術,他雖無知,卻能幫助別人獲得知識,好象助產婆一樣,雖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夠催育新的生命。柏拉圖,理性表現為智慧,意志表現為勇敢,情感表現為節(jié)制。代表作《理想國》亞里士多德《政治學》二)教育學的獨立形態(tài)階段??涿兰~斯,《大教學論》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論證了班級授課制,人們公認教育學的奠基者,被譽為“教育學之父”。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稅蹚泝骸贰3鲎栽煳镏髦值臇|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遵循人自身成長規(guī)律的自然主義教育。盧梭對教育學的最大貢獻就在于開拓了以研究個體生長發(fā)發(fā)展與教育的相互關系為主題的研究領域。研究個體研究教育??档拢谝晃辉诖髮W里開設教育學講座的教授。《康德論教育》裴斯泰洛齊。主張教育要遵循自然。英國教育家洛克,白板說,紳士教育。多選題:強調人的教育的自然性:夸美紐斯,盧梭,裴斯泰洛齊。赫爾巴特,1806年首次發(fā)表的著作《普通教育學》,第一部科學形態(tài)教育學。四階段說,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他強調系統(tǒng)知識的傳授,強調課堂教學的作用,強調教材的重要性,強調教師的重要地位,形成了傳統(tǒng)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三中心說)道德教育是強迫教育,紀律和管理是教育的主要手段。赫爾巴特被看作是傳統(tǒng)教育學的代表。三)教育學的發(fā)展多樣化階段斯賓塞,《教育論》,重視學科教育的思想。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學說,《民本主義與教育》,主張教育即生活。做中學(課改中的一個基本思想)。杜威,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以經驗為基礎,以行動為主心。否定了理論的指導作用,否定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是違背客觀規(guī)律的。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tǒng)教育學派和以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育學派的對立局面。凱洛夫,《教育學》楊賢江,《新教育大綱》,這是我國第一本試圖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論述教育的著作。四)教育學的理論深化階段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制定出《教育目標的分類系統(tǒng)》,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動作技能目標。這是課改的內容(常識性的內容)。布魯納出版《教育過程》,提倡發(fā)現學習。贊可夫《教學與發(fā)展》巴班斯基《論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教育概述1.《孟子.盡心上》中“得天下人才而教育之”,最早提出教育一詞。2.※廣義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識地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狹義的教育是專指學校而言的,即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受教育者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傳授知識技能,培養(yǎng)思想品德,發(fā)展智力和體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yǎng)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這是并列關系。舉例:自學成才是否屬于教育:不符合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是學習的主體。教育措施包括教育的內容和手段。教育內容各種教科書、教育參考書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載體(廣播、電視、電影、報刊),體現在教育自身所擁有的知識,教育作用環(huán)境(教室、校園、閱覽室)。教育手段是方式方法,如講、讀、演示、練習等,教具、實驗器材、電化教育器材教育者是主導性因素,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1.教育的屬性本質屬性: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社會屬性:(簡答題)(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歷史性。(3)教育的階級性。(4)教育的相對獨立性。①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②教育具有與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發(fā)展和不平衡性。教育的起源(1)神話起源說:所以的宗教都持這種觀點。(2)生物起源說,代表人物: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利托爾諾和英國教育家沛.西能。認為是生物學過程。錯誤在于沒有把握人類教育的目的性和社會性。(3)心理起源說,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孟祿。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會性的起源有心理起源說和生物起源說。(4)教育的勞動起源說,也叫社會起源說。首先,人類的教育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產生而一道產生的,推動人類教育起源的直接動因是勞動過程中人們傳遞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的實際社會需要。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發(fā)展的需要。3.學校教育的產生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簡單題)(1)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為學校的產生提供了專門從事教育活動的知識分子。文字的產生和知識的記載與整理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使人類的間接經驗傳遞成為可能。國家機器的產生,需要專門的教育機構來培養(yǎng)官吏和知識分子。3.學在官府,官師合一是奴隸社會的教育特點,最早出現學校的奴隸社會國家是埃及??诙鄠魇窃忌鐣逃?。4.教育具有森嚴的等級性,在教育內容上“獨尊儒術”是封建社會的教育特點。我國封建社會的教育目的是“學而優(yōu)則仕”,主要內容是四書和五經。5.教育目的具有雙重性,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特點。6.案例分析,a)居里夫人的教育。廣義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社區(qū)教育)。雖然家庭教育不是學校教育,但是學校教育的前提、基礎,擔負著兒童養(yǎng)育的重大使命。居里夫人的家庭教育說明了居里夫人對其女兒的家庭教育的效果持續(xù)作用于女兒的一生,尤其為女兒科學研究成就的取得、事業(yè)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為,家庭是人的第一生活空間,父母是人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是人的第一教育。居里夫人本身還有一個示范作用b)利托爾諾的教育生物起源,利托爾諾的教育生物起源把動物的本能活動看成是教育,這顯然是錯誤的。動物的本能活動無論水平多高,只能是本能活動,把動物的活動看成是教育,否定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會性。教育只能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12、學校教育制度的含義。狹義的教育制度,即學校教育制度,學制,指各級各類學校系統(tǒng)。它規(guī)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學習年限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13、學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據(簡答題)1)學制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制約。2)學制受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所制約3)學制受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所制約4)考慮本國、本民族的文化和歷史的特點,考慮國家原在教育的發(fā)展水平和整體結構中各級各類學校內在聯(lián)系的合理性。14.1902年制定了我國第一個現代學制,即“壬寅學制”。15.1993年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模式,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教改)16.學校教育的主要類型。幼兒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17.當代學制發(fā)展的一般趨勢。(重點簡答題)1)教育社會化與社會教育化教育社會化即教育對象的全面化。2)重視早期智力開發(fā)和學前教育3)初等教育入學年齡提前,義務教育年限延長。4)尋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與職業(yè)技術教育的最佳結合5)高等教育出現多級層次,學校類型多樣化。6)以終身教育思想為指導實現教育制度一體化發(fā)展繼續(xù)教育。18.案例分析,根據學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據來分析。學校教育制度的制定要受一定社會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政治經濟制度的制約,還要受在青少年、兒童年齡特征的制約。每個人從出生直到成長為青年,都經歷了不同年齡的發(fā)展階段,每一階段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年齡特征,學校教育制度要適應人的身心發(fā)展的這種客觀規(guī)律。很多國家的學制雖然經歷改革,體系繁雜,類型多樣,但構成中小學學制主要因素的兒童在學年齡都普遍固定在六七歲至十七八歲之間,同時又都根據人的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把學校教育劃分為小學,中學,大學等階段,中學又大多數分為初、高中階段,并且規(guī)定了各自的性質和任務。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了學校教育制度受青少年、兒童年齡特征的制約。22.案例,上海孟母堂被認定違法,私塾式教育引專家討論。上述案例實際上涉及義務教育的特征問題。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每個適齡兒童都要接受國家規(guī)定的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法》并沒有明確禁止在家教育這種教育形式。從這個角度上講,“孟母堂”并沒有違反《義務教育法》。“孟母堂”的出現說明社會、家長有了對孩子進行個性化教育的需求。“孟母堂”事件是對我國現行教育體制的挑戰(zhàn),是改變現有單一教育模式的嘗試。教學體制需要改革,家長和孩子,尤其是孩子的選擇應該得到尊重,教學內容、教授形式可以多樣化、靈活化。選擇的自由限度是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在家教育的合法性需要研究,但它作為多元化教育方式的一種,符合人的自由發(fā)展方向,法律不能回避其背后的社會需求。在家教育只能是替代性的,不能取代義務教育成為主流形式,而在家教育的規(guī)范化過程中,政府應該享有許可權、監(jiān)督權和撤銷權。19.義務教育是指國家采用法律形式規(guī)定的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都必須預以保證的帶有強制性的國民教育。世界上許多國家又把這種教育稱為強迫教育。保證普及教育實現。20.義務教育有兩個基本特征:強制性,普遍性。21.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本政策,把“普九”當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第二章教育與社會發(fā)展1.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1)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制約著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模和速度經濟發(fā)展的水平對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規(guī)模和速度具有直接的影響和最后的決定作用。2)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制約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格和教育結構3)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制約著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內容4)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影響著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的變革2.教育對經濟發(fā)展的反作用1)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a)教育能使?jié)撛诘纳a力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b)教育能把一般性的勞動者轉變?yōu)閷iT化的勞動者c)教育能把低水平的勞動者提升為較高水平的勞動者d)教育能把一種形態(tài)的勞動者轉換為另一種形態(tài)的勞動者e)教育能把單維度的勞動者轉變?yōu)槎嗑S度的勞動者2)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重要途徑。3)教育能夠生產新的科學知識與新的生產力。3.案例,東北師大教育新舉措專業(yè)劃分過早和過細是我國高校專業(yè)設置的弊端之一。在計劃經濟中,學校的專業(yè)是由職業(yè)的類型決定的,因此,計劃經濟中學校專業(yè)門類的劃分非常細,國家甚至規(guī)定每個專業(yè)招收的生員數量。因而,學校根本無須考慮市場的需求和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問題。在市場經濟中,需要的是適應能力強的多面手,而專業(yè)劃分過早和細化,必然導致學生的專業(yè)知識單一,社會適應性差,就業(yè)困難。東北師范大學“兩年后選專業(yè)”的新舉措,有利拓展學生的專業(yè)視野,拓寬學生的專業(yè)知識背景。一方面讓他們在了解自己專業(yè)的基礎上,依據自己的能力、興趣以及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需求選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另一方面又拓展他們的專業(yè)基礎,增強他們的專業(yè)適應能力,以便畢業(yè)后順利地實現自身和社會的雙向選擇。4.政治制度是直接決定教育目的的因素。5.教育對政治的反作用1)教育能夠培養(yǎng)和造就政治人才2)教育可以提高國民的民主意識,促進社會政治民主。3)教育可以形成積極的輿論力量,促進政治制度的發(fā)展。6.案例政治人才的培養(yǎng)與形成。從歷史上看,教育的發(fā)展與其對政治所具有的特定功能是分不開的。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各個國家都重視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和選拔政治人才。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其政治功能的發(fā)揮主要是通過政治人才培養(yǎng)和選拔。教育培養(yǎng)政治人才主要通過學校來實現的。古今中外政治人才的培養(yǎng)與形成具有不同的類型。在中國,自從“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出現之后,幾乎各個朝代都十分重視通過教育培養(yǎng)政治人才。11.案例同一類漫畫引出不同的結果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案例反映出的不同結果是懲罰與鼓勵、挫折與激勵、飲恨終身與受益無窮。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案例反映出的不同結果是批判與賞識、專制與民主、不合乎教育規(guī)律與合乎教育規(guī)律。之所以同一類漫畫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其影響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尤其是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取向。在中國,傳統(tǒng)文件的價值取向是重傳統(tǒng)與權威的認知價值取向、重功名和人事價值取向、重忠孝的道德價值取向,因此教師認為漫畫是對其權威的挑戰(zhàn),對其地位的威脅。而在美國,其主導價值體系包括經濟主導原則、契約原則、民主原則和尊重個人原則,因而教師能夠以平等的心理對待漫畫,采取一種人性化的疏通師生溝通方面存在的障礙。文化對教育的作用是潛移默化式的,是蘊藏于教育之中的。案例揭示出文化對教育的作用表現在學生文化(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觀念)、教師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上,對師生關系的形成與發(fā)展及其性質發(fā)生直接的作用。7.文化有廣義和狹義。文化有五種存在形態(tài)。物質形態(tài),制度形態(tài),觀念形態(tài),活動形態(tài),心理形態(tài)。8文化對教育所發(fā)揮的作用的性質基本上是一種影響性的。9.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基本要素。教材。10.教育對文化發(fā)展的促進作用1)教育能夠保存和傳遞文化。2)教育能夠選擇文化3)教育能夠整理文化4)教育能夠活化文化5)教育能夠促進各文化之間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6)教育能夠創(chuàng)造和更新文化。2.科學技術對教育的作用1)影響教育結構2)影響學生3)影響教育目的、教育內容4)影響教學組織形式、教育手段。2.教育對科學技術促進作用1)教育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培養(yǎng)數量足夠、質量優(yōu)秀、結構合理的后備力量2)教育能夠生產和再生產科學技術3)教育能夠加速科學與技術相互轉化。4)教育能夠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3.案例科學的悲劇我們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茖W技術在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在時時刻刻威脅著人類的進步、人類的安全、人類的生存。我們應該積極思考如何教育人們合目的性地運用科學技術,為此,就要使學習者具備正確的科學技術倫理觀。正確的科學技術倫理觀就是以人類所追求的真善美為宗旨,以促進人類進步為目的,處理人與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的倫理觀念。因此,在教育中,教師要在培養(yǎng)學生真善美的理念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和利與弊,發(fā)展學生合目的性、合規(guī)律性地使用科學技術的意識與能力。第三章教育與人的發(fā)展關系1.人的身體發(fā)展,也即人的生理發(fā)展,包括機體的正常生長發(fā)育及其體質的增強。2.關于人的發(fā)展的動力觀。掌握代表人物。1)內發(fā)論。孟子,人的本性是善的。弗洛伊德,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動人的發(fā)展的潛在的、無意識的、最根本的動因。威爾遜把基因復制看做是決定人的一切行為的本質力量。格塞爾強調成熟機制對人的發(fā)展的決定作用,他認為人的發(fā)展基因決定特定的順序支配。2)外鑠論即人的發(fā)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荀子,洛克白板說,華生。3.人的發(fā)展包括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發(fā)展。4.影響人的發(fā)展的諸因素及其作用1)遺傳在人的發(fā)展中起物質前提作用2)環(huán)境在人的發(fā)展中起巨大作用。促進制約。3)學校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4)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人的發(fā)展中起動力作用。5)在遺傳、環(huán)境、教育問題上的不同觀點5.遺傳在人的發(fā)展中起物質前提作用1)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fā)展的生理前提,為人的身心發(fā)展提供了可能性。遺傳是指人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2)遺傳素質的發(fā)展過程及成熟程度制約著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年齡特征。兒童有些方面的能力發(fā)展固然是經過訓練而獲得,但是也與遺傳成熟程度有關。3)遺傳素質的差異性在構成身心發(fā)展個別特點上具有一定影響作用4)遺傳因素還潛在地決定著人的個體發(fā)展的最高極限和發(fā)展的速度6.環(huán)境在人的發(fā)展中起巨大作用。促進制約。環(huán)境泛指個體生活其中,影響個體身心發(fā)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環(huán)境可分自然環(huán)境(包括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和社會環(huán)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與個體相關的其他社會關系)。社會環(huán)境是人身心發(fā)展外部的客觀的條件,對人的發(fā)展起著一定的制約作用。環(huán)境對人的發(fā)展的影響作用有1)為人的發(fā)展提供了各種可能,包括機遇、條件和對象2)環(huán)境對人的發(fā)展的影響有積極和消極之分。7.學校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起主導作用※1)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有組織的由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發(fā)展實施影響和指導的活動。2)學校教育是通過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活動。3)教育可以把遺傳素質提供的發(fā)展可能性、自發(fā)的環(huán)境影響及個人的主觀努力納入教育軌道,以促進青少年兒童的發(fā)展。4)現代學校教育有了更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科學技術作為依托,能為人的發(fā)展提供更使利的條件、更先進的技術手段、更為科學的方式方法和更豐富深刻的教育內容。5)學校教育具有良好的糾偏機制。8.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人的發(fā)展中起動力作用。個體活動是個體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1)人是通過活動而對外部因素作出反應并獲得發(fā)展的2)人的發(fā)展方向和水平由活動的性質和水平所決定3)通過活動人可以改變環(huán)境,使之有利于人的發(fā)展9.在遺傳、環(huán)境、教育問題上的不同觀點(反對這三種觀點)1)遺傳決定論(唯心主義小“先驗論”)。桑代克,霍爾2)環(huán)境決定論(機械唯物論),華生。3)二因素論(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抹殺了教育的主導作用),吳偉士10.案例辛格博士挽救狼孩影響人發(fā)展的因素不僅有遺傳素質,還有一個重要因素-環(huán)境,因為環(huán)境為人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性條件。人的發(fā)展是身體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的統(tǒng)一。人的發(fā)展具有其特殊的客觀規(guī)律,因此,在回到人類社會之后,由于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確定了人的發(fā)展存在著“閾限”,“狼孩”的語言、文字、符號和運算及生活常識等方面的學習速度仍然緩慢。卡瑪那的大腦在生理解剖特點上是正常的,沒有低能的象征,也正因此,她才能在一生中適應幾次生活上的巨大轉變。她的智力水平之所以非常低,不是由于大腦在發(fā)育上有什么缺陷,而是由于缺乏人類社會環(huán)境眾多而繁復的刺激。11.教育要適應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1)人的身心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和相互聯(lián)系性首先是生理發(fā)展和心理發(fā)展保持高度協(xié)調性。其次是人的生理發(fā)展是是與心理發(fā)展互相影響的。(2)人的身心發(fā)展的順序性:揠苗助長,凌節(jié)而施。(3)人的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4)人的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發(fā)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發(fā)展是不平衡的。不同方面發(fā)展的不平衡性。發(fā)展的關鍵期或最佳期。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抓住關鍵期,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5)人的身心發(fā)展的互補性。培養(yǎng)學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質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6)人的身心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和可變性(7)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個別差異性。因材施教第四章教育目的1.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在學校中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的總要求。2.教育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教育目的具有總體性,培養(yǎng)目標則有其具體性。3.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fā)點和依據。4.教育目的的功能(即作用)1)教育目的具有導向功能a對教育的社會性質有定向作用b對人的培養(yǎng)有定向作用。c對課程的選擇及其建設有定向作用d對教師和教學方向有定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調控功能a通過確定價值的方式來進行調控b通過標準的方式進行調控c通過目標的方式進行調控3)教育目的的評價功能a對價值變異情況的判斷與憑借b對教育效果的評價4)教育的激勵功能5.教育目的的類型。從教育目的的層次上看,可以分為國家教育目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國家教育目的是最高層次,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和統(tǒng)率作用。培養(yǎng)目標,指各級各類學校、各專業(yè)的具體培養(yǎng)要求。課程目標,完成某一門課程的教學時,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認知目標、情感目標、技能目標(布魯姆)教育目標是預期教學結束時所達成的學習結果或終點行為。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或細化。6.教育目的的社會制約性是確定教育目的的客觀依據。7.幾種不同的教育目的觀。1)無目的論,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活動、教育即經驗2)個人本位論,亦稱“兒童本位論”(學前教育),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一種教育思潮。代表有盧梭、福祿培爾、裴斯泰洛齊。觀點為:教育目的不是根據社會需要而制定的,而是根據個人發(fā)展的需要制定的;一個人應該為他自己受教育,而不是為社會需要受教育;教育的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個人決定社會,而不是社會決定個人;人生來就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使這種本性和本能不受影響地順利得到發(fā)展。3)社會本位論。資產階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中的一種教育思潮。赫爾巴特、涂爾干、孔德。觀點:個人的一切發(fā)展都有賴于社會,沒有社會需要就談不上個人的教育和發(fā)展;教育就在于造就社會化的人,除了社會的目的并無其他目的;教育的結果只能以其社會的功能來加以衡量,離開了社會,就無從對教育的目的作出衡量。4)社會需要與人的自身發(fā)展的辯證統(tǒng)一論。我國的教育目的要體現社會需要和個人發(fā)展的統(tǒng)一。8、現階段我國社會主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決定》提出教育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要求培養(yǎng)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反映了現階段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我們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fā)展。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能力。9.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是確定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0.全面發(fā)展教育的組成部分1)德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性質和方向。2)智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3)體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其他各育奠定物質基礎。重要組成部分是德智體。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它們關系密切,相互促進,相互制約。11.案例,古代雅典與斯巴達的教育目的案例反映出古代雅典和斯巴達的教育目的是取向不同的教育目的,反映出目的觀的多樣性。雅典的教育目的體現了人本位的價值取向,而斯巴達的教育目的則體現了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不過,人本位的價值取向和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雖各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其方法上的僵化性和絕對性。就一個社會(國家或民族)整體教育目的而言,在其價值取向上要把滿足人的需要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這樣既有利于避免一個社會的教育對人的壓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對人的培養(yǎng)脫離社會實際與發(fā)展的需要。案例還告訴我們,教育目的對于教育乃至國家具有重要的導向功能。古代雅典的興盛與古代斯巴達的衰落都與其各自的教育目的具有密切的關聯(lián)。12.素質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指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tǒng)方面和特點,是人的心理內容和發(fā)展的生理條件,但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和發(fā)展水平。個體的先天稟賦以及在此基礎上,通過環(huán)境和教育影響所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身心發(fā)展水平以及人類文化在個體心理上的內化和積淀。13.基礎素質包括:1)身體和生理的素質。2)心理素質3)社會文化素質。生理和身體的素質是人的心理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14.素質可以分為自然素質與社會素質15.素質教育的要義有:1)面向全體學生2)讓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3)讓學生主動發(fā)展。素質教育的具體特征(簡答題),1)教育對象的全體性2)教育內容的基礎性3)教育空間的開放性4)教育目標的全面性5)教育價值的多元化。16.素質教育的任務主要有三個:即培養(yǎng)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社會素質是以身體素質為基礎,以心理素質為中介而獲得、形成的,它居于素質整體結構的最高層,又對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17.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簡單題)1)把良好的課堂教學與系統(tǒng)有效的訓練、活動和實踐結合專業(yè)2)要把發(fā)展學生良好的基礎素質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點3)要重視當代大腦研究的最新成果,從中尋找進行素質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4)要十分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電子計算機和國際互聯(lián)網絡的出現對素質教育帶來的深刻影響5)倡導使用能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法18.案例特殊寒假作業(yè)效果好素質教育需實踐通過這些別開生面、富有情趣的寒假作業(yè),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不再停留在口頭,自立意識也得到增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感加深,鍛煉了學生的實踐、交往能力,學生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也得到了培養(yǎng)。此類“寒假作業(yè)”是素質教育的生動實踐,但愿這樣的寒假作業(yè)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普遍。第五章教師與學生1.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2.教師職業(yè)的最大特點在于職業(yè)角色的多樣化。德育為首3.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化(重點簡答題)1)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2)由課程的接受者轉化為課程的開發(fā)者3)由教學的實踐者轉化為課程的研究者4)由單一的管理者轉化為全面的引導者4、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處于教育者、領導者和組織者的地位。起主導作用。1)教師是受一定社會委托,以培養(yǎng)學生為職責的專門的教育工作者,是社會的代言人,代表著社會的利益。2)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傳道、授業(yè)、解惑”來影響學生,從而成為學生知識、思想等方面的教育者,學生群體的領導者,以及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管理者。3)教師是經過專門培訓的教育工作者。5.教師在社會發(fā)展中地位和作用。橋梁和紐帶的作用。6.教師勞動的特點(簡答題)1)教師勞動對象具有主動性2)教師勞動手段具有主體性和示范性3)教師勞動方式具有個體性和協(xié)作性4)教師勞動的時空范圍具有空間廣延性和時間連續(xù)性5)教師勞動過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6)教師勞動具有創(chuàng)造性7.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1)教師的政治思想素養(yǎng)2)教師的教育思想素養(yǎng),教師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觀。(多選)a)正確的教育價值觀b)科學的育人觀c)正確的學生觀d)現代的教學觀e)科學的教學質量觀3)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忠于和熱愛教育事業(yè),是教師職業(yè)道德最起碼的要求,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熱愛學生。教師的業(yè)務素養(yǎng)(多選題和案例分析)8.教師的業(yè)務素養(yǎng)包括知識素養(yǎng)和能力素養(yǎng)1)知識素養(yǎng),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條件。a)精深的專業(yè)知識,所謂精,就是要求教師全面、系統(tǒng)、準確無誤地掌握學科的專業(yè)知識,了解相關學科知識和整個知識體系的縱橫聯(lián)系,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所謂深,就是要求教師在專業(yè)知識方面要比學生高出很多,要遠遠超出其在課堂上講述的內容。b)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c)教育科學理論知識2)能力素養(yǎng)a)語言表達能力,“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b)組織教育活動能力,包括組織教學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c)教育科研能力。d)自我調控能力9.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主要是指教師專業(yè)素質的發(fā)展,是現代教育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決定因素在教師自身,自主發(fā)展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根本。1)樹立教師專業(yè)意識,明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方向2)做勤奮的學習者3)做有效的研究者4)做主動的教育教學反思者。教師成長=經驗+反思10案例美國優(yōu)秀教師行為守則26條《美國優(yōu)秀教師行為守則》值得我們借鑒。從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看,無論是職業(yè)道德還是知識和能力素養(yǎng)等,都要求教師應該為學生做表率,從而也要求教師的行為符合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盡管美國的國情和中國的國情不同,但是從教師的職責看,都是育人的,所以在教師的行為上有共同的、一致的守則。11.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的作用1)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教育的客體2)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12.當代學生的特點1)主體意識增強2)信息獲取方式多樣3)受多元文化沖擊較大4)受同輩群體影響較大13.案例幾許孩子沒權利相對于具有社會正式成員身份的成年人來說,學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兒童,是未進入正式成人社會的“邊際人”,因此,長期以來學沒有被看做有個性的獨立存在的人,他們在社會上處于從屬和依附的地位。整個社會并未徹底把青少年兒童本身看做是有個性價值的存在,許多成年人往往出于“為了孩子、關心孩子”的主觀目的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他們,完全不考慮他們的需要,也并未徹底改變青少年兒童對于雙親或學生對教師的絕對服從的關系。案例中的調查顯示:把父母當做朋友的不足50%,57.9%的家長認為孩子要不斷學習,從而導致孩子們要求保障自己的“三大權利”,即玩、睡覺和自主閱讀的權利。要改變這種狀況,關鍵是承認和確立青少年兒童在社會中的主體地位并切實保障青少年兒童的合法權益。14、師生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15、現代師生的基本關系(簡答題)1)師生之間是尊重與被尊重的人際關系2)師生之間是愛與被愛的朋友關系3)師生之間是服務與被服務的工作關系4)師生之間是指導與被指導的教育關系首先,教師聞道在先,術業(yè)有專攻。其次,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最后,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指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相互尊重是現代師生關系的基礎,教與學是師生關系的內容與核心,服務與被服務既是師生關系的表現形式,又是現代師生關系的實質,而愛與被愛、相互信賴的朋友關系則是現代師生關系的根本。16.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關鍵在于教師,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1)樹立正確的師生觀,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結合起來。2)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3)在平等的基礎上樹立教師威信,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條件。真正的教師威信的建立首先依靠教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17.案例師生關系調查新型的良好師生情感關系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的情感關系。它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人與人之間主要是靠接觸來互相了解,通過了解互相認可的。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的關系,這是所說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要求教師蹲下來跟學生溝通,讓學生覺得你跟他是一樣的,沒有誰優(yōu)誰劣的區(qū)別。另外,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要信任和尊重學生,教師對學生具有了真誠的信任和尊重,學生會感到人格的尊嚴,又會對教師產生朋友般的信賴。創(chuàng)造這種新型的師生情感關系,需要教師對學生的真心付出。第六章中學課程1.制約課程發(fā)展的主要因素1)社會條件對課程的制約2)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條件對課程的制約。首先,對課程設計目標的制約。其次,對課程設置的制約。最后,對教材編制的制約。除上述因素外,影響課程內容的因素還有科技的發(fā)展水平,以及師資條件、教學設備等等。以上是影響課程的外部因素,影響課程的內部因素主要是課程理論。以上是影響課程的外部因素,影響課程的內部因素主要是課程理論。2.課程類型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具有代表性的課程理論主要有學科課程、經驗課程、綜合課程。學科課程又稱分科課程。知識系統(tǒng)化,傳授系統(tǒng)化。赫爾巴特理論。經驗課程又稱活動課程、生活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綜合課程,有意識地運用兩種或以上學科的知識觀和方法論去考察和探究一個中心主題或問題。根據課程綜合的程度,可以將綜合課程進一步劃分為科際課程、多學科課程、跨學科課程、主題課程等。3.當代學校的課程傾向于由各種課程類型共同構成的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課程類型主要有:(課改正在做)1)從課程內容所固有的屬性來區(qū)分,有學科課程與經驗課程。2)從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來區(qū)分,有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3)從課程計劃中對課程實施的要求來區(qū)分,有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4)從課程設計、開發(fā)和管理主體來區(qū)分,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4.案例當今世界綜合課程的發(fā)展概況我們從上述材料中可以了解到課程綜合化是世界課程改革的一種趨勢。綜合課程的發(fā)展在國外已有幾十年的歷史,綜合課程的內容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成果顯著。我國對綜全課的理論研究時間只有近十年,實踐尚處于試驗階段。近年來盡管我國在課程內容體系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試驗教材、師資培訓、教學方法和手段、評估等方面還有待于借鑒國外經驗加大研究的力度??梢钥隙ǖ氖琼槕澜缯n程改革的潮流必將成為我國課程改革的方向5.課程設計是指課程編制的結構,既包括課程體系結構整體的編制,也包括具體課程的編制。在學校,課程設計以課程計劃、課程標準和教材的方式表現。6.課程計劃是指導性文件,是學校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課程計劃制定的直接依據是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7.課程計劃的構成(多項選擇)1)規(guī)定教學科目。列入課程計劃的各門學科,及其在課程計劃中的地位和開設順序,是課程計劃的基本組成部分。2)規(guī)定學科的設置順序。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3)規(guī)定各門學科的教學時數4)規(guī)定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8.中學課程計劃編制的原則1)中學學科的設置必須保證中學教育目的的實現。2)要注意中學整體課程內容的相對完整性和銜接性。3)統(tǒng)一性、穩(wěn)定性和靈活性相結合。9、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是國家課程的基本綱領性的文件,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guī)范和質量要求。10.新課改在課程設置中的亮點之一是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為必修課程,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發(fā)展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1.中學課程標準是編撰教材的直接依據,是衡量各學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課程標準的制定為升學考試、畢業(yè)會考等統(tǒng)一考試提供可能和直接依據。是指導教師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12.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教科書是最有代表性的教材。課文是教材最主要的部分。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13.案例分析研究性學習案例研究性學習是新課改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鼓勵學生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模式,進行主動探索。研究性學習在重視結果的同時,更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上述案例中的學生,從選題到制訂方案,從問卷的設計到實施都是以同學合作的方式自己完成的,教師在本案例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從學生的感言中可以了解到學生收獲很大。在中學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課程設計、尋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來解決實際問題,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與他人交往與合作,獲得對科研、對社會的直接感受和體驗。它把目標指向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問題意識、合作意識,以及關注現實、關注人類發(fā)展的意識和責任感的培養(yǎng),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和掌握。14.課程改革的理念1)全人發(fā)展的課程價值取向2)科學與人文整合的課程文化觀3)回歸生活的課程生態(tài)觀4)締造取向的課程實踐觀5)民主化的課程政策觀。15.課程改革的目標,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15.案例語文學“招聘”,政治教“理財”(湖南新課改全面開課,口語交際、家政、駕駛等內容上了學生課本)高中課改以上述全新的方式在全逐步得以推廣,這次課改借鑒了國外的經驗,顛覆了以往的課程及其教學模式,經人以全新的感覺。對于一些課程如何改、如何考、如何評,在高考制度存在的前提下,如何保證高考不考的科目按計劃開設等許多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和探討,教育主管部門也應探討一套保障課改方案實施的質量監(jiān)控體系??梢哉f課程改革的實施任重而道遠。第七章中學教學(上)1.教學是以教材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共同活動。教學與教育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兩者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育包括教學。教學是學校實現社會主義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教學是智育的主要途徑,但卻不是唯一途徑,智育也需要通過課外活動等途徑才能全面實現。2.中學教學是實現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途徑。3.中學教學的任務(簡※)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A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稱為“雙基”教學。2)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和創(chuàng)造力3)培養(yǎng)學生具有科學世界觀的基礎和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4)發(fā)展學生的體力和個性4.當代教學的新觀念1)從重視教師向重視學生轉變。2)從重視知識傳授向重視能力培養(yǎng)轉變3)從重視教法向重視學法轉移4)從重視認知向重視發(fā)展轉變5)從重視結果向重視過程轉變6)從重視繼承向重視創(chuàng)新轉變。5.案例當代教學的新概念教學重結果不重過程教學關注學科還是關注人不同的教學觀對于上述問題的回答是不一樣的。新的教學觀與傳統(tǒng)的教學觀在一些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它強調學生的認知和體驗過程,要求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盡管這些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但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能力智慧發(fā)展的內在要求,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樹立新的教學觀是新課改的重中之重。6.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過程。7.教學過程的本質1)認識過程說2)認識和發(fā)展過程說3)實踐說4)認識和實踐說5)多本質說6)交往說9.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簡答)1)引起學習動機。動機是激勵人們去行動的主觀原因,它以愿望、興趣和理想等形式表現出來。2)感知課程內容3)理解課程內容4)鞏固知識和技能5)應用知識和技能6)對學生掌握課程內容情況的檢查和評定。(診斷,反饋,調整)。10.案例特殊交往說之意義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交往說”重新引起了學者的關注。本文對“特殊交往說”意義的闡述有一定的理論高度,文中的所述也符合新課改的基本精神。但某些闡述給人一種因改革而需要“交往說”的印象。應該說本質是一種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盡管關于教學過程的本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教學過程的本質只有一個。是教學過程的本質決定教學,還是教學決定教學過程的本質,弄清二者的關系也十分必要。11.教學原則是教學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理,它是廣大教師實踐經驗的概括,映了教學過程的客觀規(guī)律。12.教學原則與教學規(guī)律的關系。(原則是主觀的,規(guī)律是客觀的)教學規(guī)律是客觀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本質聯(lián)系,具有普遍性。教學原則是人們制定的,具有主觀性,它反映人們對教學工作的要求,并受一定階級思想的影響。13.中學教學原則提出的其他依據教學實踐的經驗。教育教學目的?,F代科學理論。15.案例擲得一石巧,激起浪千層教《項鏈》這樣的傳統(tǒng)經典課文,名師、大家已經多有建樹,教師如何能走出新路子?夏老師對此進行了成功的嘗試。夏老師在看重挖掘課文的同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討論的問題,在問題情境中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有助于學生思考的問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適機拓展,交代現代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知識,把《項鏈》當做批判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對比的載體,使學生在慣常的、熟視無睹的小說學習中得到了現代主義的知識,又用學得的知識解讀現實主義的作品,使新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在課堂上得以實現,有新奇之感而無枯燥之味。本節(jié)課很好地貫徹了啟發(fā)性教學原則。8.中學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論述題)教學過程的規(guī)律是指教學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lián)系。(教學過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一)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辯證統(tǒng)一規(guī)律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是由教師職責決定的,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決定著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發(fā)揮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為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獨立性。3)教學中應防止兩種傾向。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tǒng)教育派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中心地位。以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派,則主張把學生變成教學的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以上兩種觀點都是把教師和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動性對立起來,強調一個而忽視另一個。應防止這兩種傾向,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二)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辯證統(tǒng)一規(guī)律形式教育論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為代表。實質教育論以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為代表。事實證明,知識和智力二者辯證統(tǒng)一,在各科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是密切聯(lián)系的兩項重要任務,必須統(tǒng)一實現。1)掌握知識是發(fā)展智力的基礎2)發(fā)展智力又是深入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3)強調知識和智力的統(tǒng)一,并不排斥兩者的差異。知識屬于經驗系統(tǒng),反映的是客觀實在的結果,智力屬于心理發(fā)展系統(tǒng),它是反映客觀世界的能力;知識是社會的,智力是個體的。知識是后天獲得的,智力是先天遺傳和后天實踐的合金。知識的掌握進程長,智力的發(fā)展與人的生理發(fā)展有關。4)從掌握知識到發(fā)展智力的條件。帶有規(guī)律性的知識以及教師具有啟發(fā)意義的講授,才有助于將知識轉化為智力。5)教學中應防止兩種傾向。強調知識,忽視智力。太重視智力。三)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辯證統(tǒng)一規(guī)律1)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a)教學的教育性,是實現教育目的的客觀要求。正如赫爾巴特所言:“我想不到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b)教學的教育性,是教材內容的必然反映。對學生的價值觀、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影響。c)教學的教育性,是教師本身思想修養(yǎng)的必然體現2)知識和思想品德的關系。一定的知識是培養(yǎng)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礎。3)教學中堅持教育性,應防止兩種傾向。四)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辯證統(tǒng)一規(guī)律學生的認識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獲取直接經驗,另一方面是獲取間接經驗,此外還包括以各種現代技術形式表現的知識與信息。1)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以間接經驗為主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是學校教育為學生精心設計的一條認識世界的捷徑。2)學習間接經驗必須以個人的直接經驗為基礎3)中學教學中要防止兩種傾向。一種是在傳統(tǒng)教育影響下產生的偏向,另一種是在實用主義教育觀影響下產生的偏向。14.我國中學教學原則及運用。(論述題)一)直觀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為學生提供有關的事實、實物和形象,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形成新概念、發(fā)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礎。直觀性原則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辯證統(tǒng)一規(guī)律的反映。直觀一般包括三大類:第一類是實物直觀,標本、實驗、參觀。第二類是模像直觀,圖片、圖表、模型、幻燈、錄像、電視、電影、錄音等.三類是語言直觀。貫徹直觀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1)要根據中學學科的特點和實際,恰當地選擇直觀手段。2)直觀教具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3)運用直觀教具要和語言講解結合起來。4)要防止為了直觀而二)啟發(fā)性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其掌握課程內容的本質,增強分析問題、解決產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善于積極主動地思考,學會獨立地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啟發(fā)性原則是教和學相互依存辯證統(tǒng)一規(guī)律和掌握知識與發(fā)展智力辯證統(tǒng)一規(guī)律的反映。貫徹啟發(fā)性原則的基本要求是:1)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學習興趣和責任感。2)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指導學生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覺和獨立工作的能力。3)發(fā)揚教學民主。外在條件。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是社會主義新型的師生關系。三)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密切結合實際,講清基礎理論,并引導學生讀書與實踐、思想與行動統(tǒng)一起來,指導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理論知識去解決實際中的具體問題,達到有知能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辯證統(tǒng)。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1)正確處理感知與理解的關系2)處理好理論與實際的關系。3)教學中應注意聯(lián)系三個方面的實際。教學實踐,中學生本身的實際,社會實際。四)科學性與思想性統(tǒng)一原則,是指教師以準確無誤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武裝學生,同時保證所舉的實例、所用的方法能及教學的組織的科學性,并結合課程內容的學習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基本要求是:1)保證教學的科學性。2)教師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挖掘教材內容在的思想因素,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和教育。3)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yǎng)。五)鞏固性原則,是指教學中教師應使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并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達到熟練的程度,當需要時能很快地再現出來,并能熟練地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疽笫牵?)要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2)要及時地組織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復習和練習。3)要指導學生掌握記憶的方法。六)循序漸進原則,是指教師按照科學知識內在的邏輯順序和學生認知能力發(fā)展的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逐步地、系統(tǒng)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在些基礎上促進發(fā)展。(《學記》中有“不陵節(jié)而施”,朱熹提出“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基本要求:1)教師應按照中學課程內容的邏輯體系進行教學2)教師應根據中學生發(fā)展的“序”抓好教學3)教師既要循序,使教材內容和教學進度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又要使用教學內容有一定的難度,使學生“跳一跳,夠得著”,這樣才能使他們有所提高,才能促進他們的發(fā)展。七)因材施教原則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教學?;疽笫牵?)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考慮中學生的年齡特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2)教學中,教師還應了解每個中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3)正確對待“先進生”和“后進生”。第八章中學教學(下)1.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采用的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共同活動方式的總稱。它既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又包括學生學的方法,是教法和學法的統(tǒng)一。2.選擇和運用中學教學方法的基本規(guī)律1)教學的目的任務2)中學課程的性質及其特點3)中學生的身心特點4)學校的設施條件5)教學的時限6)教師自身的條件3.中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一)講授法啟發(fā)式1)四種方法,講述,講解,講讀,講演2)中學常用的教育方法3)基本要求,要把高度的思想性和嚴密的科學性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要經常提出一些具有啟發(fā)意義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地思考。要講究語言藝術??汕‘斶\用板書和教具。4)案例,用哪種方法二)談話法基本要求:1)教師要充分作好談話前的準備2)問題的提出要明確、具體、難易適中,富有啟發(fā)性。3)在談話進程中,要抓住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脈絡,提出問題,因勢利導,逐步引出結論。4)教師要掌握提問的技巧。三)討論法基本要求:1)討論的題目要有價值2)討論前應作好充分的準備3)討論時,要引導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4)討論結束量,教師應進行小結。四)讀書指導法,預習、復習教科書,閱讀參考書和自覺材料等基本要求:1)教師應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培養(yǎng)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好習慣。2)應幫助學生選擇優(yōu)秀的課外讀物,以擴大視野,豐富知識。3)教師還應指導學生把閱讀和思考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如何摘錄、寫提綱、寫心得,逐步養(yǎng)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五)演示法基本要求:1)要注意挑選演示的時機和內容。2)演示時要盡量使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充分感知學習對象,以獲得深入的感性材料。3)演示時要引導學生抓住主要問題進行觀察。4)要掌握演示技巧。六)參觀法基本要求:1)參觀前,應做好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2)參觀時,教師應對學生進行一些必要的指導。3)參觀后,應注意材料的整理分析,注意把參觀到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上來。七)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知識去反復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種教學方法。基本要求:1)教師和學生雙方都應明確練習的目的要求。2)練習的難度和數量應恰當,練習的方式要多樣化。3)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4)教師要及時檢查和講評練習的質量。八)實驗法基本要求:1)實驗前,要做好必要的準備。2)實驗時,教師要具體指導。3)實驗結束后,教師要作總結。九)實習作業(yè)法基本要求:1)教師要做好實習作業(yè)的準備工作。2)實習作業(yè)中,教師要認真巡視,及時指導,掌握全面情況,并爭取有關部門的協(xié)助,確保實習作業(yè)的質量,如需要學生自行完成的實習作業(yè),教師需盡到督促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責任。3)實習作業(yè)結束后,做好實習作業(yè)的總結工作。十)發(fā)現法,布魯納。暗示法,保加利亞學者洛扎諾夫。教師在運作教學方法時往往有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指導思想,一是注入式,一是啟發(fā)式。4.案例活動教學法初探活動教學法是廣大教師為了改變傳統(tǒng)學科教學的舊模式,重新構建現代課堂教學新模式而進行的一種有意義的嘗試。經倡導在學科教學中,通過學生主體活動和主動探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實際的操作性實踐,即學生的實踐性學習活動。目前各科教師都對這一教學法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活動教學法只是廣大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的一種,此外其他新的教學方法也在積極地嘗試中,如情感教學法、情景教學法等。廣大教師應積極地關注和嘗試教學方法的改革。5.道爾頓制是由美國的H.H.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馬薩諸塞州道爾頓中學創(chuàng)建的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特點是將教室改為作業(yè)室。分組教學是按學生的能力或學習成績等把他們分為水平不同的組,以組為單位進行教學。分為校內分組,班內分組。6.我國中學教學基本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補充形式是個別教學1)以“班”為學生人員組成的單位。2)以“課時”為教學的時間的單位。3)以“課程表”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周期。4)以“課”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7.班級授課制的結構1)組織教學2)檢查復習3)學習新材料4)鞏固新教材5)布置課外作業(yè)以上是課的基本組成部分。綜合課的結構,一般包括以上所有組成部分或大部分。單一課的結構可根據其具體任務,采用其中的有關部分。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正確理解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課的結構。8.我國中學教學的輔助形式,個別指導和現場教學。9.我國中學教學的特殊形式,復式教學。10、案例分層次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分層次教學是我國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組織形式改革中的一種創(chuàng)新,它重視全體學生的發(fā)展,強調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適合了新課改的要求。為此,在新課改的試驗中,分層次教學在實驗區(qū)的部分學校試行。試驗之初,對于怎樣科學調整教學計劃以適應不同學生要示、怎樣合理安排教師高質量實施分層次教學等學校有困惑,家長和學生由于受傳統(tǒng)快慢班的影響,對分層次教學也持懷疑和反對的態(tài)度。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上述問題已基本解決,目前分層次教學被部分學校正式采用,并受到家長和學生的歡迎。11.中學教學工作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備課、上課、作業(yè)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yè)評價。備課是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作業(yè)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yè)評價是教學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12.備課應作的工作1)備教材,a)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每一部分課程內容都要體現教學傳授知識技能、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健康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三方面的目標。b)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教材的難點,是指學生學習困難所在。c)領會插圖,認真準備插圖、掛圖和板畫。d)鉆研習題,認真準備練習和作業(yè)。e)備提問2)備學生3)備教法13.上好一堂課的要求(簡答題)1)教學目的明確2)教學內容正確3)教學方法恰當4)教學組織得好5)師生互動得好。6)教師要有全面扎實的教學基本功。14.中學作業(yè)的一般形式,口頭作業(yè),書面作業(yè),實踐性作業(yè)。15.課外輔導是上課的一種補充形式。16.中學測驗常采用考查和考試兩種方式。17.學生情感學習評價一般采用觀察法和問卷法。18.案例一《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設計(8年級)案例中的教學設計,很好地體現了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注重各個目標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充分體現。從課前預習,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動手查找資料,帶著問題和資料走進教室,到課后的拓展學習,寫一封公開信,教師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利用多媒體,使學生感同身受,理解深化,思維拓展。整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能夠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中提高對文章的解讀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最終學生不僅了解了羅布泊的歷史和現在,掌握了寫作方法,而且進一步提高了其環(huán)境意識和憂患意識。最后教師號召學生身體力行地投入到制止生態(tài)惡化的活動中,使本節(jié)課得到了升華。19.案例二《尋訪“絲綢之路”》課堂實錄合作學習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群體協(xié)作研討交流、知識技能互補、共同進步的一種學習方式。上例就是一節(jié)典型的合作學習教學案例課堂上師生激情投入,忘我探究,互動交流,突出體現了新課程中合作互動教學策略,合作是積極的,互動是多維的,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的創(chuàng)造性。第九章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組織適合受教育者成才的價值環(huán)境,采用合適的內容和方法,促進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質發(fā)展的系統(tǒng)活動。1.德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功能1)德育的生存功能2)德育的發(fā)展功能3)德育的享用功能2.案例學校德育對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發(fā)展的功能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移民國家,各國移民來此定居帶來了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傳統(tǒng)文化,使當地各種宗教信仰雜陳,構成了一幅多元文化圖景;儒家文化、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西方文化和眾多“小傳統(tǒng)”,構成獨具特色的新加坡文化。如果沒有德育有意識的融會異質文化的努力,則很難做到這一點。新加坡的成功之處在于通過確立“多元統(tǒng)一”的價值立場,最大可能地釋放了德育的文化變遷功能,使各族群既保有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尊重其他文化傳統(tǒng),同時又有“我是新加坡人”的國家認同感。3.德育目標是德育的首要問題。德育內容是一定德育目標的體現和具體化。4.(重點概念)德育目標即德育活動預期達到的目的,是教育活動本身對受教學者道德素質培養(yǎng)所要遵循的規(guī)格要求或質量標準,它是德育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對德育實踐起著根本性的指導作用。教育目的與德育目標是整體與局部、一般與具體的關系。5.德育目標的特征,具有歷史性,社會性,價值性。6.影響和制約德育目標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社會因素和人的因素。7.我國中學的德育內容1)愛國主義教育2)集體主義教育3)社會主義教育(高中是“馬克思主義常識和社會主義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勞動教育(高中是“勞動和社會實踐教育”)7)社會主義民主和遵紀守法教育8)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教育。8.日本小學道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就“有關自己的事”這一德育內容而言,日本文部省的設計不可謂不精,充分考慮了學生的不同年齡的特征和不同的實踐能力。不僅在道德要求和數量上逐級增多,而且要求也越來越高,反映了德育內容受學生身心水平的制約。9.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說,德育過程是德育目標的實施和實現的過程;從受教育者的角度來說,它是個體的品德素質結構不斷形成和改善的過程。10.德育過程的構成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于中介,包括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11.德育的主要矛盾1)德育過程與外部環(huán)境的矛盾。外部環(huán)境主要由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三個要素構成。2)德育過程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矛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現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標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fā)展現狀的矛盾,這一矛盾不僅是德育過程內部的主要矛盾,也是德育過程的矛盾。首先,它規(guī)定和影響著教育者與德育內容德育方法之間矛盾的發(fā)展其次,它也規(guī)定和影響著受教育者與德育內容、德育方法之間矛盾的發(fā)展。最后,它貫穿德育過程的始終。19.案例張伯苓與學生共同戒煙在案例中,這個吸煙的學生之所以反問校長,是源于他心中的不服氣;張伯苓將自己也沒有做到的事情拿來要求別人。而張伯苓之所以能果斷戒煙,乃是因為他認識到這一顛撲不破的教育道理;要想讓學生表現出相應的道德行為,首先要求教育者以身作則,教育的言行一致對于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是最佳良方。20.案例魏書生轉化差生的奇招面對差生的不良行為,魏書采取“不管”的態(tài)度,反而讓差生使勁找自己的長處,魏書深諳德育的發(fā)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不管”是假,長善救失是真。實際上,教師遵循發(fā)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正體現了他對學生的信任和期望,這種信任和期望反過來被學生所感知,也激發(fā)了學生向善的信心和決心,最后達到良好的德育效果。12.德育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一)德育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知、情、意、行的過程,具有統(tǒng)一性和多端性。知,即道德認識,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道德關系及其理論、規(guī)范、意義的理解和認識,包括人們通過認識形成的各種道德的觀念。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們對事物的愛憎、好惡的態(tài)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們?yōu)閷崿F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為所作出的自覺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行,即道德行為,是指人們在一定的的道德認識、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調節(jié)下,在行動上對他人、社會、自然作出的反應。在德育過程中,知、情、意、行四個要素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其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二)德育過程是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響的過程,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1)活動和交往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和源泉。首先,從哲學觀點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遺傳的,也不是人腦固有的,而是后天環(huán)境、學校教育影響作用的結果。其次,從心理學觀點看,知、情、意、行作為思想品德的心理構成要素,它的形成與發(fā)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現象一樣,離不開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最后,從教育學觀點看,受教育者作為社會的人,有活動和交往的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活動和交往的范圍也必然隨著擴大。2)活動與交往的性質、內容、方式不同,對人的品德的影響的性質與作用也是不同的。a)德育過程的活動與交往是在教育者的指導之下展開的,是服從并服務于德育目標的,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與組織性。b)德育過程中的活動與交往的內容與形式主要是德育實踐中的活動與交往,有其特定的范圍。c)學校德育過程中的活動與交往是依據學生品德形成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教育學、心理學原理組織起來的,是能更有效地影響學生品德的形成的,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有效性。3)實踐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a)德育過程必須適應社會實踐的客觀狀況和客觀要求;b)在德育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實際地履行一定的社會道德義務;c)學生是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衡量和檢驗。(三).德育過程是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內部矛盾斗爭的過程,具有主動性和自覺性。1)事實上,學生思想品德的達成過程是內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2)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上的矛盾有不同的類型,其中,首要的、最主要的矛盾是個體品德發(fā)展需要與原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其次,還有知與不知的矛盾。最后,是正確與錯誤的矛盾。3)在德育過程中分清不同的矛盾對于德育工作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4)學生品德正是在不斷產生與解決其主體品德內部矛盾與斗爭中逐步形成與發(fā)展起來。學生自身的積極主動性。5)在德育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能動地進行道德活動,培養(yǎng)自我教育能力。(四).德育過程是長期的不斷提高的過程,具有反復性漸進性。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而是長期反復教育的結果。16.案例陳冠希事件荼毒少年學生效仿自拍艷照上傳德育的制約,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問題。學生的成長不是在封閉的空間內進行的,學生也無時無刻不接受來自社會的影響,其中有很多影響是負面的,本案例中學生受“艷照門”事件的影響,從語言到行為都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而這些變化與學校德育預期的方向正好是相反的,說明了學校德育與外部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的矛盾,德育成效的獲得,正在于不斷地克服外在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17.德育原則是根據教育目的、德育目的和德育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準則。24.一段師生對話在本案例中,教師沒有提出明確的解決策略,而是通過對話幫助沖突雙方領會對方的處境和觀點。教師之所以這么做,乃是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結果。事實上,沖突也是交往的一種特殊方式,之所以發(fā)生沖突,正在于兒童強烈的自我意識,沒有充分照顧到對方的需要,沒有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因此,面對沖突,明智教師不是指責學生,也不是匆忙下是非對錯的判斷,而是引導雙方能聽到對方的聲音,這樣才能既平息沖突,又能促進學生道德的發(fā)展,就像案例中的教師所做的那樣。18.德育的基本原則一)知行統(tǒng)一原則,言行一致、知行統(tǒng)一、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我國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要求。二)循序漸進原則,對學生的道德要求和德育的方式方法應該根據其自身的年齡階段和心理發(fā)展特點來進行,依照一定的速度和順序穩(wěn)步前進,而不能冒進。孟子“盈科而后進”,荀子: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三)發(fā)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內部矛盾的斗爭過程)1)教育者應注意消除對學生的固有印象,客觀公正而又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學生。2)要引導學生自覺利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四)愛和民主原則五)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合原則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和連續(xù)性原則1)應注意教育影響互相銜接,有計劃、有系統(tǒng)、分層次地進行。2)要求學校內部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要一致。3)要謀求學校、家庭、社會三個方面的合作,形成立體化、網絡化的德育工作模式。21.德育方法一)說服教育法二)榜樣教育法1)榜樣要植根于教育者當下的生活。2)不能神化榜樣人物。3)運用榜樣教育法時,注意適當體現“德福一致”的價值觀念。4)正確對待偶像崇拜現象5)教師和父母要注意身教,成為青少年的好榜樣。三)道德敘事法敘事,用作動詞時指講故事。德育中動作敘事法的依據在于敘事所具有的育德功能,這些功能表現在:1)首先是陶冶道德情感。2)其次是促進道德價值的理解與認同3)再次是激發(fā)道德反思。4)最后是引導道德行為。運用道德敘事法的要求:1)敘事前,有備而來。2)敘事中,運用技藝。3)敘事后,價值引導。四)交往實踐法,是對學生日常交往予以指導,幫助學生在交往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一種方法。運用交往實踐法的要求:1)對同伴團體進行價值引導。2)激發(fā)同伴團體交往的動態(tài)化。3)幫助學生克服人際交往障礙。4)協(xié)調交往沖突五)道德討論法22.案例未成熟的李子學生之所以接受這位教師的勸誡,主要在于該教師在運用說服教育法時能夠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闡明道理,沒有說教的味道,非常貼切,自然而然。相反,如果教師不注意語言的運用,上來一頓挖苦、教訓,結果很可大相徑庭。23.案例一堂美國的道德教育課在這則案例中,經過教師的充分挖掘,呈現了如下幾種道德規(guī)范:“守時”(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整潔”(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面前,不然你們的朋友要嚇著了);“愛”和“偏愛”(我們看到的是后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她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象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友誼”(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是需要朋友的);“愛自己”(就是因為她愛自己,她才能去尋找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勇于面對錯誤”(就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所以出錯不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擔保,如果你們當中誰將來要當作家,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這些道理規(guī)范呈現得非常自然,學生很容易接受,教師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進行的是“價值引導”而非“道德灌輸”,這一成功經驗正是我們的道德教育課堂應該汲取的。25.案例善待布萊恩黃向陽對這一案例曾有精辟的分析。他認為這場討論表面上沒有形成任何集體意見,實際上卻導致了全班學生態(tài)度和行為的變化,更可喜的是學生道德思維發(fā)生了變化。盡管這個班的學生都傾向于要“要善待布萊恩,不要取笑他”,但是他們的理由和推理方式卻各不相同。珍妮特的意見對班上大多數學生的道德認知結構會發(fā)生積極的影響,她的思維方式一旦被他們所接納,將會促進他們道德判斷向更高的階段發(fā)展。第十章1.新時期班主任的角色1)班主任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引導者和社會生活規(guī)范的訓育者2)班主任是學生發(fā)展?jié)撡|的發(fā)現者和學生自主發(fā)展的引領者3)班主任是學校內外各種教育力量的協(xié)調者和整合者2.班主任工作的時代任務1)加強對學生進行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幫助學生肅清網絡文化的不良影響。2)在促進學生一般能力充分發(fā)展的同時,關注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3)適當協(xié)調社會發(fā)展需求與家長教育意愿之間的關系3。班主任勝任力的時代要求(簡答題或多選題)1)教育教學能力2)班級管理能力3)道德反思能力4)精神關懷能力4.案例阿莫納什維利送給家長的神奇口袋隨著人們受教育水平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