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醫(yī)學專題-第2節(jié)-鉤-蟲-病李_第1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第2節(jié)-鉤-蟲-病李_第2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第2節(jié)-鉤-蟲-病李_第3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第2節(jié)-鉤-蟲-病李_第4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第2節(jié)-鉤-蟲-病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節(jié)鉤蟲病第一頁,共二十一頁。鉤蟲病鉤蟲?。╝ncylostomiasis,hookwormdisease)俗稱“黃腫病”、“懶黃病”又稱“脫力黃胖病”,是由十二指腸鉤口線蟲或美洲板口線蟲寄生于人體小腸所引起的常見(chánɡjiàn)寄生蟲病。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健康的寄生蟲病之一。臨床以貧血、營養(yǎng)不良、浮腫、腹痛及胃腸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嚴重者可導致心功能不全及兒童發(fā)育障礙。第二頁,共二十一頁。一、病原學寄生于人體的鉤蟲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十二指腸鉤口線蟲(簡稱十二指腸鉤蟲),另一種是美洲板口線蟲,(簡稱美洲鉤蟲)。成蟲長約1cm,體壁略透明呈肉紅色,雌雄異體,雌蟲較雄蟲略粗長,雄蟲尾端有交合傘。十二指腸鉤蟲的口囊腹面前端有2對鉤齒,美洲鉤蟲有1對板齒。兩種鉤蟲的卵形態(tài)(xíngtài)相似。成蟲寄生在小腸上段,多在空腸上部,十二指腸、回腸上、中部也可見到。第三頁,共二十一頁。鉤蟲卵隨糞便排出后,在溫暖而潮濕的泥土中經24小時孵出第一期桿狀蚴,再經5~8天先后蛻皮次,發(fā)育為絲狀蚴(即感染期幼蟲)。絲狀蚴潛伏于潮濕的泥土表層,或借水爬至植物莖葉上,當與人體皮膚接觸時迅速鉆入皮膚,在局部滯留24小時后,經皮下毛細血管或淋巴管,隨血流達右心至肺,穿破肺泡壁血管進入肺泡內,再循支氣管、氣管上行至咽,隨吞咽動作經食管、胃而達小腸,經3~4周后發(fā)育成成蟲。(圖6-2)自絲狀蚴侵入至成蟲交配產卵約需35~50天,十二指腸鉤蟲偶可長達200~279天。成蟲壽命約5~7年,美洲(měizhōu)鉤蟲有時可達15年之久,但多于1~2年內被排出體外。第四頁,共二十一頁。

圖6-2鉤蟲(gōuchóng)生活史

第五頁,共二十一頁。二、流行病學

鉤蟲病的傳染源為患者和帶蟲者。絲狀蚴主要經皮膚侵入人體(réntǐ),偶可因生食污染的蔬菜經口腔、食管粘膜感染。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獲得一定免疫力,但可多次重復感染。鉤蟲病的分布極其廣泛,在我國,除西藏、青海等少數高寒地區(qū)外,廣大農村均有流行。北方以十二指腸鉤蟲感染為主,南方則以美洲鉤蟲感染居多,感染的高峰季節(jié)為5~9月,青壯年農民感染率最高。我國南方鉤蟲病的流行遠較北方為重。第六頁,共二十一頁。【鏈接:海南鉤蟲病平均感染率全國第一最近的一次全國性普查顯示,海南全省鉤蟲病的平均感染率為33.17%,為全國最高。歷史上,鉤蟲病一直肆虐我國農村。最近的一份關于鉤蟲病的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居民鉤蟲感染率降到6.12%,但由于氣候和經濟條件等的不同(bùtónɡ),在局部地區(qū)仍然非常嚴重。鉤蟲感染鏈條中的典型特征,一是帶有鉤蟲卵的糞便得不到無害化處理,導致土壤感染;二是人們皮膚裸露,尤其是赤腳接觸土壤,導致感染。根據海南省的調查,海灘地帶樹林少,陽光足,泥土呈堿性,不適合鉤蟲生長發(fā)育,感染率低。感染率高的地區(qū),主要是生活水平落后、衛(wèi)生條件差的農村。同時苗族等居住在貧困山區(qū)、缺乏衛(wèi)生知識的少數民族地區(qū)也是感染高發(fā)區(qū)。】第七頁,共二十一頁。三、發(fā)病(fābìng)機制與病理變化

絲狀蚴侵入皮膚處,可見局部充血、水腫,有血漿滲出、中性粒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等炎性改變,臨床上出現皮炎癥狀。幼蟲移行至肺時,可引起肺組織點狀出血及炎性病變,臨床上出現呼吸系統(tǒng)癥狀。成蟲(chéngchóng)咬附于腸粘膜,形成淺小潰瘍導致腸粘膜點狀出血、溢血斑及潰瘍等,臨床上出現缺鐵性貧血、胃腸功能紊亂的癥狀。慢性失血性貧血是鉤蟲病主要癥狀。鉤蟲寄生于小腸,咬附在小腸粘膜上吸血且經常更換咬附部位,分泌抗凝血物質,使原咬附創(chuàng)口滲血不止;長期失血后體內鐵儲備逐漸耗盡,呈低色素小細胞性貧血;此外,營養(yǎng)不良、胃腸功能紊亂等亦是加重貧血的因素。嚴重者可引起貧血性心臟病,甚至發(fā)生心功能不全,鉤蟲病病人的異嗜癥可能與神經系統(tǒng)功能紊亂和鐵質缺乏有關。第八頁,共二十一頁。四、臨床表現鉤蟲(gōuchóng)病的癥狀主要由鉤蚴及成蟲所致。糞便中有鉤蟲(gōuchóng)卵而無明顯癥狀者稱“鉤蟲(gōuchóng)感染”,糞便中有鉤蟲(gōuchóng)卵又有明顯癥狀者稱“鉤蟲(gōuchóng)病”。1.絲狀蚴所致的癥狀(1)鉤蚴性皮炎鉤蚴鉆入皮膚約20~60分鐘,局部即覺奇癢或燒灼感,繼之出現丘疹、紅斑、斑丘疹、甚至小皰疹等,以趾指間、足背、手背等處皮膚最多見,偶見于臀部及腰部,俗稱“糞毒”。若無繼發(fā)感染,通常在1周內自行消失。(2)呼吸系統(tǒng)癥狀多在感染后3~7天后出現。患者咽部發(fā)癢,咳嗽咳痰,聲嘶;重者痰中帶血或哮喘發(fā)作,有時畏寒發(fā)熱,常持續(xù)數周。胸片可見肺紋理增粗或片狀浸潤陰影,持續(xù)數天至1個月癥狀消失。第九頁,共二十一頁。2.成蟲所致的癥狀多在感染后1~7個月后逐漸出現下述癥狀。(1)消化系統(tǒng)癥狀早期食欲多亢進,但勞動力反而下降,俗稱“懶黃病”。并有上腹不適、隱痛等,后期食欲減退,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大便隱血試驗陽性,偶可出現消化道大出血。(2)神經精神癥狀如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失眠(shīmián)、智力減退等。有些病人喜食生米、生豆、泥土、破布等異物,稱為“異嗜癥”。第十頁,共二十一頁。(3)貧血癥狀為鉤蟲病的主要(zhǔyào)表現,可有不同程度的頭昏、眼花、耳鳴、無力、心慌氣短、膚色蠟黃、指甲扁平或反甲等表現。長期嚴重貧血可引起心臟擴大、心率增速,心前區(qū)聽到吹風樣收縮期雜音,出現腹水,面部及下肢浮腫,心臟擴大、心率增速,心前區(qū)聽到吹風樣收縮期雜音,甚至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現。(4)其他兒童嚴重感染可有營養(yǎng)不良、生長發(fā)育障礙、智力減退、侏儒癥等表現;孕婦易引起妊娠中毒癥、貧血性心臟病、早產或死胎;新生兒及產婦的病死率亦增高;嬰兒鉤蟲病常有嚴重貧血,患兒面色蒼白,精神和食欲均差,哭鬧不安,有黑便或血水樣便,易并發(fā)心功能不全,預后較差。第十一頁,共二十一頁。五、診斷(zhěnduàn)與鑒別診斷(zhěnduàn)

1.診斷(1)流行病學資料:在流行區(qū),有赤手裸足接觸土壤后出現“糞毒”史。(2)臨床表現:程度不等的貧血、營養(yǎng)不良、胃腸功能紊亂及“異嗜癥”。兒童可有生長發(fā)育障礙。(3)實驗室檢查:1)血液及骨髓檢查:血紅細胞數及血紅蛋白均減少,網織紅細胞增加。血清鐵顯著降低。骨髓紅系增生活躍,中幼紅細胞顯著增多,游離含鐵血(tiěxuè)黃素及鐵粒細胞減少或消失。2)糞便檢查:查見鉤蟲卵是確診依據。常用直接涂片法或飽和鹽水浮聚法。也可作鉤蚴培養(yǎng)。第十二頁,共二十一頁。2.鑒別診斷主要應與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胃癌、痔瘡等慢性失血性疾病及其他原因所致(suǒzhì)的缺鐵性貧血相鑒別。第十三頁,共二十一頁。六、治療

1.一般治療及對癥治療: (1)鉤蚴性皮炎的治療:感染后24小時內可用熱水浸泡法,也可用噻苯咪唑懸液(每5ml液體內含500mg藥物)加0.1%地塞米松配制成霜劑外敷,或用0.75%左旋咪唑涂膚劑、3%水楊酸酒精及2%碘酒等,均有止癢、消炎及殺死皮內鉤蚴的作用,還能預防呼吸道癥狀的發(fā)生。(2)貧血的治療增加營養(yǎng)、補充鐵劑和對癥處理(chǔlǐ)。(詳見《內科學》)第十四頁,共二十一頁。2.驅蟲治療(1)苯咪唑類藥物為高效、低毒、廣譜驅蟲藥物,具有殺滅成蟲、幼蟲和蟲卵的作用(zuòyòng)。常用丙硫咪唑(腸蟲清),2歲以上兒童和成人的劑量為每日400mg,一次頓服,隔10d重復一次。1~2兒童劑量減半服法同成人,連續(xù)3日;或甲苯達唑每次100mg,日服2次,連服3日。成人與兒童劑量相同。此外還有氟苯咪唑、左旋咪唑和丙氯咪唑等用于鉤蟲病的治療。副作用(zuòyòng)少,孕婦忌用,嚴重心臟病及肝病患者慎用。(2)噻嘧啶(抗蟲靈、驅蟲靈)也是一種廣譜驅蟲藥。成人每日500mg(基質),兒童每日10mg/kg(基質),睡前1次頓服,連服3天。副作用少,可有輕微頭暈、惡心、嘔吐、腹痛等。第十五頁,共二十一頁。(3)噻乙吡啶成人每日250mg,兒童按5mg/kg計算,半空腹一次頓服,連服3天。國內大部分地區(qū)以兩種鉤蟲混合感染為常見,聯合用藥可減輕副作用,提高療效(liáoxiào)。常用噻嘧啶300mg(基質)加左旋咪45mg或甲苯達唑200mg,一次頓服,連續(xù)2日。第十六頁,共二十一頁。七、預防

1.管理傳染源冬季普查(pǔchá)普治病人和帶蟲者,春季復查復治,連續(xù)3年可顯著降低感染率。2.切斷傳播途徑重點在于加強衛(wèi)生宣教,糞便無害化處理是預防和消滅鉤蟲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沼氣池、三坑式沉淀密封糞池、堆肥等均可殺滅蟲卵。注意飲食和飲水衛(wèi)生,生食蔬菜必須洗干凈,飯前便后洗手,杜絕經口感染。3.保護易感人群改革施肥與耕作方法,合理安排旱地作物勞動時間,提倡穿鞋下田。個人防護可局部涂用25%白礬水、0.75%左旋咪唑涂膚劑等。近年有流行區(qū)采取全民服用0.3%甲苯咪唑藥鹽1個月防治鉤蟲病獲滿意效果,值得推廣。第十七頁,共二十一頁?!炬溄樱褐忻篮献黝A防鉤蟲病取得明顯成效從2004年開始,美國華盛頓大學微生物和熱帶醫(yī)學系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控制所,在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qū)邱場鄉(xiāng)新國村聯合開展了“熱帶醫(yī)學研究中心第二期項目‘鉤蟲傳播模式’”的調查研究工作。負責該項目的中美兩國專家(zhuānjiā)對500人進行了取樣檢測,結果表明:新國村農民感染鉤蟲病高達81%,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第十八頁,共二十一頁。在查明了鉤蟲病的傳播方式后,翠屏區(qū)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按照專家組的要求,每年定期兩次給農民服用驅蟲藥進行防治;積極引導農民新建沼氣池對人畜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以殺死鉤蟲幼蟲或蟲卵;引導農民下田勞動時穿膠鞋、戴手套,減少人體肌膚(jīfū)直接與土壤接觸;同時不喝生水、不吃生菜、泡菜。通過采取這些措施,收到了明顯成效。2006年6月12日,中美兩國專家再次來到新國村進行抽樣檢測,結果表明:從2004年至2006年,新國村農民感染鉤蟲病率大幅度下降,已由原來的81%下降到現在的40%?!康谑彭?,共二十一頁。小結

鉤蟲病是十二指腸鉤蟲或美洲鉤蟲寄生于人體小腸所引起的疾病。傳染源為病人和帶蟲者,主要經皮膚侵入,人體最易受感染時間是5~9月,青壯年農民(nóngmín)發(fā)病率高。臨床上以貧血、營養(yǎng)不良、浮腫、腹痛及胃腸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嚴重者可導致心力衰竭及兒童發(fā)育障礙。確診有賴于糞便檢查找到鉤蟲卵,驅蟲治療采取聯合用藥。預防本病主要是普查普治病人和帶蟲者,做好糞便無害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