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醫(yī)學專題-基本病機_第1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基本病機_第2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基本病機_第3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基本病機_第4頁
2022年醫(yī)學專題-基本病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節(jié)基本(jīběn)病機第一頁,共四十四頁。一、邪正盛衰(shènɡshuāi)邪正盛衰疾病發(fā)生病機虛實變化疾病發(fā)展疾病轉歸第二頁,共四十四頁。

(一)虛實(xūshí)的基本原理邪氣(xiéqì)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實病機特點:邪氣亢盛、正氣(zhèngqì)未虛實證——亢盛有余、反應劇烈形成:外感六淫或痰、食、血、水等多見:疾病的初期或中期病程相對較短。虛病機特點:

正氣不足、邪不明顯虛證——虛損不足、反應低下形成:體質素虛或疾病后期或大病久病氣血不足,傷陰損陽多見:疾病的后期和慢性疾病病程較長第三頁,共四十四頁。(二)虛實(xūshí)錯雜1.虛中夾實:病機特點(tèdiǎn):

以正虛為主,又兼夾邪實的病理變化

例:脾陽不振之水腫2.實中夾虛:病機特點(tèdiǎn):

以邪實為主,兼見正虛的病理變化例:實熱傷津第四頁,共四十四頁。

(三)虛實(xūshí)轉化

1.由實轉虛:

實證(shízhèng)誤治失治邪盛傷正虛中夾實邪去正虛臟腑(zàngfǔ)損傷虛證2.由虛轉實:虛證正氣本虛,無力驅邪正虛導致氣滯、瘀、痰、水、食等實邪停留實中夾虛第五頁,共四十四頁。

(四)虛實(xūshí)真假

1.真虛假實(至虛有盛候):

多因正氣虛弱,臟腑氣血不足(bùzú),運化無力所致。虛證虛證病機本質(běnzhì)表面假象真虛假實之病機本質為實,而實是表面現(xiàn)象,為假象。例:脾虛腹脹腹痛第六頁,共四十四頁。

(四)虛實(xūshí)真假2.真實假虛(大實有羸狀):

多因熱結腸胃、痰食壅滯、濕熱內蘊、大積大聚等,使經(jīng)絡阻滯,氣血(qìxuè)不能暢達所致。

真實(zhēnshí)假虛之病機本質為實,而虛是表面現(xiàn)象,為假象。例:熱結旁流實證實證病機本質表面假象第七頁,共四十四頁。二、陰陽(yīnyánɡ)失調——寒熱(hánrè)變化第八頁,共四十四頁。(一)陰陽(yīnyánɡ)盛衰1陰陽偏盛(勝)

—邪氣盛為主,表現(xiàn)為實證(shízhèng)2陰陽偏衰

—精氣奪為主,表現(xiàn)為虛證第九頁,共四十四頁。陽長陰消陰陽陰陽(yīnyánɡ)平衡1陰陽(yīnyánɡ)偏盛(勝)陽盛則熱(1)陽盛則(實)熱概念:陽氣偏盛,臟腑、經(jīng)絡(jīngluò)機能亢進,邪熱過盛的病理變化。病機特點: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證。

形成原因:溫熱陽邪,或陰邪而從陽化熱,或七情內傷,五志過極化火,或因氣滯、血瘀、痰濁、食積等郁而化熱、化火臨床特點:熱、動、燥陽勝則陰病第十頁,共四十四頁。陽消陰長陰陽陰陽(yīnyánɡ)平衡陰盛則寒(2)陰盛則(實)寒概念:陰氣偏盛,機能(jīnéng)障礙或減退,陰寒過盛以及病理性代謝產(chǎn)物積聚的病理變化。病機特點(tèdiǎn):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證。

形成原因:寒濕陰邪,或過食生冷,寒濕中阻,陽不制陰而致陰寒內盛臨床特點:寒、靜、濕陰勝則陽病第十一頁,共四十四頁。陽消陰長陰陽陰陽(yīnyánɡ)平衡2陰陽(yīnyánɡ)偏衰陽虛(yánɡxū)則寒(1)陽虛則(虛)寒概念:陽氣虛損,失于溫煦,機能減退或衰弱的病理變化。

病機特點: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相對偏盛的虛寒證。形成原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飲食失養(yǎng),或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多見:脾腎陽虛,尤其是腎陽不足第十二頁,共四十四頁。陽長陰消陰陽陰陽(yīnyánɡ)平衡2陰陽(yīnyánɡ)偏衰陰虛(yīnxū)則熱(2)陰虛則(虛)熱概念: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及陰不制陽,導致陽相對亢盛,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變化。

病機特點:陰液不足和滋養(yǎng)、寧靜功能減退,陰不制陽,陽氣相對偏盛的虛熱證。形成原因:陽邪傷陰,或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傷陰液多見:肝腎陰虛,尤其是腎陰不足第十三頁,共四十四頁。

陽虛則寒與陰盛則寒的區(qū)別病機虛而有寒以寒為主,虛象不明顯臨床表現(xiàn)畏寒肢冷惡寒、脘腹冷痛面色晄白溲清、便溏喜靜蜷臥發(fā)病緩急緩急不同(bùtónɡ)無明顯受寒原因有明顯受寒原因第十四頁,共四十四頁。陰虛則熱與陽盛則熱區(qū)別病機虛而有熱以熱為主,虛象(xūxiànɡ)不明顯臨床五心煩熱高熱煩躁表現(xiàn)潮熱盜汗大汗舌紅無苔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脈數(shù)第十五頁,共四十四頁。(二)陰陽(yīnyánɡ)互損原理:陰陽(yīnyánɡ)互根條件:腎陰陽失調結局:陰陽兩虛陰損及陽——在陰虛(yīnxū)的基礎上,繼而導致陽虛

病機: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陽損及陰——在陽虛的基礎上,繼而導致陰虛

病機: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無陰則陽無以化無陽則陰無以生第十六頁,共四十四頁。(三)陰陽(yīnyánɡ)格拒概念:指陰或陽偏盛、偏衰至極而壅遏于內使陰陽二氣相互阻隔不通的病理變化機理:某些原因引起陰或陽的一方偏盛至極或一方極度虛弱,因而使盛者壅遏于內,將另一方排斥于外,迫使(pòshǐ)陰陽之間不相維系表現(xiàn):陰盛格陽——真寒假熱陽盛格陰——真熱假寒第十七頁,共四十四頁。(三)陰陽(yīnyánɡ)格拒概念:

陽氣(yánɡqì)極虛,陰寒過盛陽氣被格拒于外,出現(xiàn)內真寒外假熱的病理變化。形成:虛寒性疾病發(fā)展到嚴重階段

身反不惡寒(但欲蓋衣被(yībèi))—格陽面頰泛紅——戴陽1.陰盛格陽(真寒假熱)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脈微細欲絕

內真寒陽氣極虛陰寒過盛本質假象外假熱第十八頁,共四十四頁。(三)陰陽(yīnyánɡ)格拒概念:

陽盛已極阻拒陰氣于外出現(xiàn)內真熱外假寒的病理變化形成:陽熱至極(zhìjí),陽氣閉郁于內,不能透達于外

四肢(sìzhī)厥冷惡寒2.陽盛格陰(真熱假寒)胸腹灼熱口干舌燥舌紅脈數(shù)內真熱陽熱至極深伏于里本質假象外假寒熱熱微深厥厥亦亦微深第十九頁,共四十四頁。(四)陰陽(yīnyánɡ)轉化1.由陽轉陰陽氣(yánɡqì)偏盛發(fā)展(fāzhǎn)到一定程度陰寒內盛急性外感熱病高熱、咳嗽、胸痛舌紅、脈數(shù)治療不當邪毒太盛體溫下降四肢厥逆冷汗淋漓脈微欲絕第二十頁,共四十四頁。(四)陰陽(yīnyánɡ)轉化2.由陰轉陽陰氣(yīnqì)偏盛發(fā)展到一定(yīdìng)程度陽熱亢盛外感寒邪惡寒重、發(fā)熱輕頭身疼痛、無汗苔薄白、脈浮緊治療不當體質因素高熱汗出心煩口渴舌紅脈數(shù)第二十一頁,共四十四頁。(五)陰陽(yīnyánɡ)亡失1.亡陽概念:機體(jītǐ)的陽氣發(fā)生突然脫失而致全身機能突然嚴重衰竭的病理變化

形成:邪盛,正不敵邪素體陽虛,正氣不足疲勞過度,過用汗法慢性消耗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大汗淋漓、手足逆冷、精神疲憊神情淡漠,昏迷脈微欲絕等2.亡陰概念:陰液發(fā)生突然、大量(dàliàng)消耗丟失而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的病理變化形成:熱邪熾盛,或邪熱久留,其他因素,大量耗損陰液臨床表現(xiàn):汗出不止、汗熱而粘、四肢溫和渴喜冷飲、身體干癟皮膚皺折、目眶深陷精神煩躁或昏迷脈細數(shù)無力,或洪大無力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第二十二頁,共四十四頁。(五)陰陽(yīnyánɡ)亡失陰虛(yīnxū)陽虛(yánɡxū)亡陰陰液衰竭亡陽陽氣衰竭陽氣無所依附而散越陽根于陰陰液無以化生而耗竭陰根于陽最終結果:陰陽亡失生命垂危第二十三頁,共四十四頁。三、氣血(qìxuè)失調第二十四頁,共四十四頁。(一)氣失調(shītiáo)氣虛氣機(qìjī)失調升降(shēngjiàng)失常

氣逆氣陷出入失常

氣閉氣脫運行失常

氣滯第二十五頁,共四十四頁。1.氣虛(qìxū)概念:元氣不足,功能失調,臟腑(zàngfǔ)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變化。形成:氣的生成不足——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yǎng),或肺脾腎功能失調氣的消耗過多——勞傷過度、久病耗傷、年老體弱多見:慢性疾患、老年患者、營養(yǎng)缺乏、疾病恢復期體質衰弱臨床表現(xiàn):少氣懶言、疲倦乏力、自汗、易感冒脈細弱無力第二十六頁,共四十四頁。2.氣機(qìjī)失調概念:為氣虛病機之一,是以氣的升舉無力,應升反降為主要特征的一種(yīzhǒnɡ)病理變化。多見:脾氣虛——中氣下陷

臨床表現(xiàn):

內臟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

久瀉脫肛

伴見:腰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以及短氣乏力、語聲低微、脈弱無力等癥

(1)氣陷

第二十七頁,共四十四頁。(2)氣脫概念:氣虛之極而有脫失消亡之危的病理變化。形成:體內氣血津液(jīnyè)嚴重損耗,以致臟腑生理功能極度衰退,真氣外泄而陷于脫絕危亡之境。氣脫有虛脫、暴脫之分:虛脫——精氣逐漸消耗,臟腑功能極度衰竭暴脫——精氣驟然消耗殆盡,陰竭陽亡第二十八頁,共四十四頁。(3)氣滯概念:某些臟腑、經(jīng)絡或局部氣機郁滯的病理狀態(tài)。形成:情志內郁——肝郁氣滯痰濕——肺氣壅滯食積——脾胃氣滯瘀血、外傷侵襲、用力努傷、跌仆閃挫臨床特點:悶、脹、疼痛氣滯多為實證也有因虛而氣滯:脾胃氣虛(qìxū),中氣郁滯肝氣虛,疏泄不及,肝氣郁滯

第二十九頁,共四十四頁。

(4)氣逆概念:氣機上逆,是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逆亂的病理變化。形成:情志所傷,飲食寒溫不適,痰濁壅阻常見:肺、胃、肝肺氣上逆——咳逆上氣;胃氣上逆——惡心、嘔吐、噯氣、呃逆;肝氣(gānqì)上逆——頭脹痛,面紅目赤而易怒;血隨氣逆,為咯血、嘔血、吐血氣厥,壅遏清竅,而致昏厥氣逆于上,以實為主,但也有因虛而氣上逆者。第三十頁,共四十四頁。(5)氣閉概念:臟腑、經(jīng)絡氣機閉塞不通的病理變化。形成:多由濕熱、痰濁等邪毒深陷于臟腑,或郁閉于經(jīng)絡,以致某一竅隧失其通順之常所致(suǒzhì)。如心氣內閉,則譫語癲狂,神昏痙厥;其中以心閉神昏最為嚴重,主要是指心氣內閉而言。第三十一頁,共四十四頁。(二)血失調(shītiáo)概念(gàiniàn):血液不足,濡養(yǎng)功能減退的病理變化。形成:

一是失血過多二是血液生化不足,脾胃虛弱,化源不足,或腎精虧損等,或心、肺、肝氣化功能減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不足;三是久病不愈,慢性消耗,或勞神過度等因素,而致營血暗耗;四是瘀血阻滯,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等臨床表現(xiàn):

面色不華,唇、舌、爪甲淡白無華

1.血虛(xuèxū)

第三十二頁,共四十四頁。區(qū)別(qūbié)陽虛(yánɡxū)氣虛(qìxū)虛而無明顯寒象虛而有寒象

區(qū)別虛而無熱象虛而有熱象血虛陰虛第三十三頁,共四十四頁。

概念:血行遲緩(chíhuǎn)或運行不暢的病理變化概念(gàiniàn):血分有熱,血行加速,或出血,或瘀阻的病理變化。病理特征;熱象、耗血、動血、擾神、傷陰2.血瘀3.血熱第三十四頁,共四十四頁。概念:血分有寒,血行遲緩或凝滯不通的病理變化。

病變特征:肢體手足(shǒuzú)麻木冷痛

心腹冷痛,得溫則減

女子月經(jīng)不調等4.血寒5.出血(chūxiě)形成:實熱、虛熱(xūrè),迫血妄行;氣不攝血;瘀血停滯;外傷損傷脈絡。第三十五頁,共四十四頁。(三)氣血(qìxuè)關系失調1.氣滯血瘀:——氣機(qìjī)郁滯,血行不暢而氣滯與血瘀并存的一種病理變化。2.氣虛血瘀:——氣虛而運血無力,血行瘀滯,氣虛與血瘀并存的一種病理變化。3.氣不攝血:——因氣的不足,固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血不循經(jīng),逸出脈外,而導致咯血、吐血、衄血、發(fā)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種出血的病理變化。

第三十六頁,共四十四頁。4.氣隨血脫:

——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也隨著血液的流失而散脫,從而形成(xíngchéng)氣血兩虛或氣血并脫的病理變化。5.氣血兩虛:——氣虛和血虛(xuèxū)同時存在的病理變化。第三十七頁,共四十四頁。四、津液(jīnyè)失常第三十八頁,共四十四頁。(一)津液(jīnyè)不足概念:津液在數(shù)量上的虧少,進而導致內則臟腑,外而孔竅、皮毛,失其濡潤滋養(yǎng)作用,因之產(chǎn)生一系列干燥失潤的病理變化。形成:

燥熱(zàorè)之邪、五志之火、發(fā)熱

汗、吐、瀉、燒傷、多尿、失血過用辛燥之劑第三十九頁,共四十四頁。津液不足傷津脫液秋燥、暑熱(shǔrè)、高熱汗、吐、瀉、多尿等口、鼻、皮膚(pífū)干燥目陷、螺癟,甚則轉筋

熱病(rèbìnɡ)后期、久病傷陰

舌光紅無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引飲,形瘦肉脫,皮膚毛發(fā)枯槁,甚則手足震顫蠕動傷津未必脫液脫液必兼?zhèn)虻谒氖?,共四十四頁?二)水濕(shuǐshī)停聚1.濕濁困阻:

形成(xíngchéng):脾虛生濕癥狀:胸悶嘔惡,脘腹痞滿,頭身困重,口膩不渴,腹瀉便溏,面黃、膚腫或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