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論語》選讀簡答題復(fù)習(xí)《論語》選讀簡答題復(fù)習(xí)1
為政以德為政以德2問題探究1、“為政以德”包括了哪些內(nèi)涵,請你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德行、教化、誠信、平和、仁愛、重民、端正問題探究1、“為政以德”包括了哪些內(nèi)涵,請你用簡要的3A.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盉.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p>
C.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盌.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盓.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根據(jù)上述材料,分點概括孔子的“百姓觀”。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題目1、以德、禮導(dǎo)民2、富而后教3、節(jié)用愛人,使民以時4、反對橫征暴斂5、“足民”藏富于民A.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4A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p>
B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p>
C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p>
D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p>
E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p>
孔子對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請結(jié)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題目A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5
孔子認為,“政者,正也”。作為國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當一個人的內(nèi)心修養(yǎng)達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為國家做事,也才能夠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張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自身的修煉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鬃用鞔_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統(tǒng)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極星一樣,“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如果這樣,就沒必要“殺無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會被感化,“君子之德風(fēng),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這樣,孔子自然反對武力征服,主張“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統(tǒng)治者自身的榜樣是對老百姓最好的教育,“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答案示例:孔子認為,“政者,正也”。作為國家的管理者,首先自6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題目
13·9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p>
12·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p>
孔子一方面主張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寧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沒有矛盾?怎樣理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句話?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題目7答題要點:
對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靜止看問題,要把這兩條材料和其他材料結(jié)合起來看。從孔子“均無貧”、有若“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等言論看,孔子是認識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張就否認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說,是在特定語境下對教民思想的強調(diào)。當然,從總體來說,孔子對禮教強調(diào)更多。答題要點:85、孔子說“均無貧”,這個“均”和歷史上農(nóng)民起義的口號“等貴賤,均貧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論語集注》把它解釋為“各得其分”,你認為有沒有道理?答題要點:“均無貧”與“均貧富”兩者含義不同。“均貧富”是站在窮人,即“貧”的立場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綱領(lǐng),而“均無貧”則是站在統(tǒng)治者即“富”的立場上提出的調(diào)和階級矛盾的主張?!熬毟弧睂嶋H含義是劫富濟貧,強烈主張等級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這種思想的。因此,朱熹的解釋應(yīng)該是符合孔子原意的。5、孔子說“均無貧”,這個“均”和歷史上農(nóng)民起義的口號“等貴96、古代儒家主張以德治國,現(xiàn)代社會更強調(diào)依法治國。治國應(yīng)以“德”為重還是以“法”為重?請結(jié)合本課內(nèi)容,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談?wù)勀銓@個問題的看法。6、古代儒家主張以德治國,現(xiàn)代社會更強調(diào)依法治國。治國應(yīng)以“10文章要點:“依法治國”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方略。它是先進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是真正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障,體現(xiàn)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和根本利益。不斷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生活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而生產(chǎn)的發(fā)展是以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為前提的。因為沒有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實行“依法治國”正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一項重要舉措。德治是實行法治的根本保證。道德的實施不是憑借國家的強制力,而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和傳統(tǒng)力量以及人們的自覺來維護;法律則通過國家的強制力來強迫人們遵守。無論從立法還是司法實踐中,都離不開道德的保證,再完備的法律都是靠人來執(zhí)行的,特別是對執(zhí)法者來說,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會把法律作為謀私或滋生腐敗的工具和土壤。法治與德治的實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從而推進整個社會法治與德治的實行。文章要點:11克己復(fù)禮克己復(fù)禮12問題探究【原文】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驹摹?/p>
3·14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薄驹摹?/p>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原文】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原文】
12·1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原文】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根據(jù)上述材料,說說你對“周禮”的理解。問題探究【原文】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131、孔子認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會,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禮的周公。2、周禮是周初確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規(guī)矩、儀節(jié)。其特征確是將以祭神(祖先)為核心的原始禮儀,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統(tǒng)經(jīng)、擴展化,成為一整套習(xí)慣統(tǒng)治法規(guī)(“儀制”)。3、周禮的核心內(nèi)容是“各安其分”,強調(dià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和血緣關(guān)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強調(diào)“孝”,“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孝敬父母還是小孝,大孝者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樣,到了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門。)4、禮的作用:人與人之間會有偏差,人與人之間會有矛盾,禮就在其中起調(diào)和的作用,與法律互補,其作用有時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1、孔子認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會,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禮的1412·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p>
17·11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根據(jù)上述材料,說說“禮”與“仁”之間的關(guān)系。1、禮并不只有鐘鼓玉帛等外在形式,還有決定、支配這些形式的內(nèi)核,就是仁。2、禮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現(xiàn)。禮是建立在仁基礎(chǔ)上的禮,不但講制度,講規(guī)范,還要帶著仁愛之心去執(zhí)行這些規(guī)范。12·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1513·3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比绾卫斫狻罢敝f?孔丘認為,每一個名都有它的意義。代表社會的各種關(guān)系的名的意義,就是周禮的規(guī)定的那些條條框框。
孔丘不是改變舊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條條框框以符合實際的情況,而是用舊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條條框框以糾正當時他所認為是不符合的實際情況。這就是他所謂“正名”,“正名”就是“復(fù)禮”。13·3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16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17問題探究1、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問題
陳成子弒簡公??鬃鱼逶《?,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鬃釉唬骸耙晕釓拇蠓蛑?,不敢不告也?!睂﹃惓勺訌s君一事,孔子為什么要“沐浴而朝”?報告無效后為什么反復(fù)申說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樣的心情?假設(shè)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請求,讓孔子負責此事,孔子會怎么做?問題探究1、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問題18參考答案:
“沐浴而朝”體現(xiàn)了孔子對這件事的重視。
“不敢不告”說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xiàn)他對周禮的虔誠;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對魯國君臣實現(xiàn)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沒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舉動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味。
反復(fù)申說“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無可奈何的心情。參考答案:19孔子可能會怎么做呢?孔子反對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絕對反對戰(zhàn)爭。試想孔子連“八佾舞于廷”都無法忍受,而陳成子臣弒其君,此乃人倫大變,人人得而誅之,況鄰國乎?按孔子之志,必將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與國以討之。孔子可能會怎么做呢?孔子反對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絕對20
2、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接輿”要表達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輿”說什么?我們應(yīng)如何看待“接輿”這類隱者?
2、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21參考答案:接輿要表達的意思:“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古人說麟、鳳,有時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絕對太平,時代有道的時候,就可見到走獸中的麒麟、飛禽中之鳳凰,亂世的時候就看不見?,F(xiàn)在楚狂是用鳳來比孔子,諷刺孔子在天下無道之時都不隱去,這是德行衰敗的表現(xiàn)?!巴卟豢芍G,來者猶可追”——勸孔子不要再做徒勞之事,應(yīng)避亂隱居?!耙讯?!已而!”——言亂世已甚,不可復(fù)治。
“今之從政者殆而”——勸孔子不要亂世從政,那樣會給自己帶來危險。參考答案:22孔子會說什么?
我們撇開《論語》里這節(jié)看接下來一節(jié)。在長沮、桀溺的兩位隱士和孔子的交鋒跟這節(jié)的內(nèi)容類似。兩位隱士通過孔子弟子子路詰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論語·薇子第十八》)天下都無道成這樣了,誰能改變得了呢?孔子答:“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變它呢?在接下一節(jié)里,心直多勇的子路更是明確提出一個思想——不仕無義?!白勇吩唬翰皇藷o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也?!弊勇返囊馑际?,天下無道,是誰都知道的事。但是,我們應(yīng)該積極的去面對它、改變現(xiàn)狀。這是一種社會責任,一種道義。孔子想要同接輿說的,想必也是這樣的話。
孔子會說什么?我們撇開《論語》里這節(jié)看接下來一節(jié)。23我們應(yīng)如何看待“接輿”這類隱者?
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社會的轉(zhuǎn)型時期,也可以說是一個亂世。許多知識分子知道時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謂的“中流砥柱”。他們對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們不是等閑之輩,所以很想同他們溝通交流,“欲與之言”。據(jù)記載,接輿是楚國的隱士,因為對當時社會不滿,剪去頭發(fā),表示堅決不與統(tǒng)治者合作。屈原《涉江》里“接輿髡首兮,桑扈蠃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輿就是他。另類的的佯狂與其說是對統(tǒng)治者的失望、厭惡和反抗,不如說是對自己心靈救世的責任感進行的掙扎與逃避。看到衰落,該怎么辦呢?接輿是矛盾的。他首先想到要擔負起拯救文化的道義和責任,這和孔子的思想作為也不謀而合。他認識到,舊文化衰落成這樣,怕是已經(jīng)無可挽回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亂黑暗,推銷文化禮儀出力不討好,有著很大的危險,還是不干這營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孔子與這些隱士都是那個時代出類拔萃的知識精英,題目都憂國憂民,擔憂這個時代,這種憂郁是一樣的,只是做法兩樣。我們應(yīng)如何看待“接輿”這類隱者?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243、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問題。長沮、桀溺耦而耕?!唬骸疤咸险咛煜陆允且?,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p>
何謂“辟人之士”?何謂“辟世之士”?對待“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亂世,儒家和道家態(tài)度有何不同?你贊同誰?3、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問題。25參考答案:(1)“辟人之士”是指孔子那樣的避開惡人的志士,“辟世之士”是指像長沮、桀溺那樣的避開人世的隱士。(2)對待亂世,儒家不倡導(dǎo)消極避世的做法,這與道家不同。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鬃泳褪沁@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種社會責任心,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知辛苦地四處呼吁,為社會改革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參考答案:26(3)贊成儒家的觀點。A孔子的言論反映了了儒家改革社會的良好愿望何積極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導(dǎo)消極避世,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為改革社會現(xiàn)狀而努力,這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何憂患意識。B假如在亂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亂就得不到抑制,其亂更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實則體現(xiàn)了一種承擔、奉獻何犧牲精神。C人生中總會遇到各種看似“不可為”的難題,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態(tài)對待,那問題永遠存在,“為之”才有希望。贊成道家的觀點。A亂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來改變社會,這是必須正視的現(xiàn)實,在這一點上不能自欺欺人。B潔身自好、修身養(yǎng)性、保存實力,以待治世,這在亂世中不失為一種以退為進的方法。C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精神固然可嘉,但事實上是時間和精力的無謂浪費。(3)贊成儒家的觀點。A孔子的言論反映了了儒家改革社會的良好274、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笔棺勇贩匆娭?。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保?)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殺雞做飯給子路吃,又叫他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有何用意?
(2)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無義”的一番言論?4、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28(1)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殺雞做飯給子路吃,又叫他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有何用意?
荷蓧丈人開始對子路很氣憤,很驕傲,見子路對他恭恭敬敬,又熱情地接待他。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園生活的寧靜、安閑、團聚。實際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即清靜無為,隱居避安。
(1)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殺雞做飯給子路吃,又叫他的兩個29(2)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無義”的一番言論?在儒家看來,君臣之間是恩義關(guān)系:君對臣有恩(賜其奉祿),臣對君就應(yīng)有義(守其大義)。所以,荷蓧丈人這樣有才能、有學(xué)識的人就應(yīng)該出來做官,幫助君主平定天下,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所以說:“不仕無義”。他們認為:連長幼之間的禮節(jié)都不可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怎么可廢除呢?荷蓧丈人為了在亂世之中保持自己潔白之身,卻忘記了君臣之間的大倫,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君子出仕,不過是為了踐行這種君臣的大義,即使自己的學(xué)說不被當政者采納,也應(yīng)該出仕,繼續(xù)做出不懈的努力??鬃诱J為,不逃避現(xiàn)實,積極行道,是人臣應(yīng)盡的職責。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tài)度,比起隱士來是積極的。
(2)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無義”的一番言論?在儒305、你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舉例說明這種精神在歷史上的影響?!爸洳豢啥鵀橹狈从沉俗非罄硐氲膱?zhí)著精神和犧牲精神(獻身精神)。但對這種精神要具體分析。首先,要分析行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動,還是為了正義事業(yè)和崇高理想。為了正義事業(yè)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達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義的光芒照耀著人類精神的大道,對群眾的動員作用和榜樣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從斗爭策略上說,要重視保存和積蓄力量,不應(yīng)做無謂犧牲。5、你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舉例說明這種31在中國的古語里,沒有比“知其不可而為之”更動人更悲壯的了。從古至今,由于種種原因,某些情況下,會出現(xiàn)整體的不公正不清醒不健康的形勢。還有一種情況是由于主觀方面的實力不足,一件事的能否成功太無把握。怎么辦?是知難而退還是知難而進?是doit,tryit,還是望而卻步?而一些仁人志士,愛國者先行者革命者,大師大家,明知正確的主張?zhí)幱诹觿?,正義的事業(yè)處于劣勢,清醒的思想處于劣勢,自己的實力還遠遠不夠,還是懷著必死的決心,必敗的估計,挺身而出,作出完全沒有成功希望的努力,叫做知其不可,知其必定不能成功,知其會給自己帶來危險,知其不能被很多人理解,其處境真叫惡劣了,而不放棄,而為之,仍然那樣去做。多少民族英雄是這樣做的:岳飛、文天祥、史可法……他們在本朝代已經(jīng)全無希望的情況下作出了挽狂瀾于既倒的努力,只能是以身殉職。這里有一個被康德稱之為絕對命令的東西,無條件無保留無商量,我們無法想像他們可以有別的選擇。多少革命志士也是這樣做的,比如秋瑾,比如李大釗,他們在最艱難的情勢下沒有懼怕付出代價。還有如韓愈的諫迎佛骨,海瑞的罷官,也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茖W(xué)實驗科學(xué)研究中,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中,學(xué)理探討中,新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中,使自己成為一個墊腳石,成為鋪路的石子,成為劃時代的突破的一個序曲的例子不勝枚舉,沒有他們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沒有后人的為而使之可,就沒有歷史的前進與科學(xué)的進步,就沒有人類文明的積累與輝煌,就沒有可歌可泣的歷史、今天與未來?!浴锻趺勺允觥吩谥袊墓耪Z里,沒有比“知其不可而為之”更動人326、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子擊磬于衛(wèi),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弊釉唬骸肮?!末之難矣。”
(1)“深則厲,淺則揭”是什么意思?“荷蕢者”這樣說的用意是什么?(2)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蕢者”的觀點的?6、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33(1)“深則厲,淺則揭”的意思是說水深就穿著衣裳過河,水淺就提起衣裳過河。“荷蕢者”是在說孔子就是一個不知水深水淺、不顧水深水淺的人,諷刺孔子不知通達權(quán)變。(2)孔子認為挑筐人的評說干脆利落,很難辯駁。
(1)“深則厲,淺則揭”的意思是說水深就穿著衣裳過河,水淺34仁者愛人仁者愛人35問題探究1、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
4·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ā!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6·30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鄙鲜稣鹿?jié)是從哪些角度入手論述“仁愛”思想的?問題探究1、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36解題參考:1.6章強調(diào)仁愛是修身要務(wù),學(xué)文倒在其次。4.15章提出“忠恕”乃待人的基本原則。6.30提醒在實踐仁愛的過程中不妨從小處著手。解題參考:372、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問題。(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學(xué)而》)(2)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独锶省罚?)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保ā额仠Y》)(5)子曰:“剛、毅、木、訥近仁?!保ā蹲勇贰罚?)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根據(jù)上述章節(jié),說說你對仁道的理解。2、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問題。38(1)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保ā秾W(xué)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chǔ)上做學(xué)問、學(xué)禮樂才有意義。(2)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独锶省罚褒R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保ā都臼稀罚┏浞终f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3)那么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保ā额仠Y》)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4)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梢姟叭省辈皇窍忍炀陀械?,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jié)果。(1)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鬃诱f:“弟子入則孝39(5)孔子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保ā蹲勇贰罚┘磩倧姟⒐麛?、質(zhì)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鬃诱f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6)孔子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即廣泛地學(xué)習(xí)文化典籍,用禮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不背離正道了。同時也要重視向仁德的人學(xué)習(xí),用仁德的人來幫助培養(yǎng)仁德。而仁德的人應(yīng)該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希望達到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5)孔子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03、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4·15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30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1·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2)?!敝俟唬骸坝弘m不敏,請事(3)斯語矣。”
【注釋】
(1)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句話是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肅。
(2)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邦,諸侯統(tǒng)治的國家。家,卿大夫統(tǒng)治的封地。
(3)事:從事,照著去做。
“忠”“恕”兩字的內(nèi)涵是什么?“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矛盾?3、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41答題參考:“忠”指對人盡心竭力,積極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就積極方面來說的。“恕”指待人寬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就消極方面來說的。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答題參考:424、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問題。
5·26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弊勇吩唬骸霸杠囻R,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鳖仠Y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弊勇吩唬骸霸嘎勛又?。”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從各自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怎樣的性格?為什么說只有孔子的“志”最接近“仁”?子路輕財重義,心地單純,光明磊落。顏子有善而不自稱,不夸耀自己的功勞,不把勞苦之事加與他人。子路偏于小圈子的榮辱,而顏回則心存人間大愛,其境界之高,是子路無法相比的??鬃永习?、友信、少懷,心懷天下,境界更高。4、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問題。子路輕財重義,心地435、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14·17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弊釉唬骸肮苤傧嗷腹?,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jīng)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3·22“然則管仲知禮乎?”(子)曰:“邦君樹塞門(1),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2),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注(1)樹塞門:樹,樹立。塞門,在大門口筑的一道短墻,以別內(nèi)外,相當于屏風(fēng)、照壁等。
(2)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別國國君時,放置獻過酒的空杯子的土臺。)
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禮,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維持天下一統(tǒng)方面的貢獻,肯定其為“仁者”。由此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仁愛觀?5、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44答題參考:孔子主張志士仁人應(yīng)殺身成仁,而管仲在失敗后不能為工資糾死難,又做了原來政敵齊桓公的相。管仲看似違背了仁道。但孔子明確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輔佐齊桓公用和平手段維護華夏的統(tǒng)一,使人民免遭異族的奴役。這說明,孔子的仁的高標準是看一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quán),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講求小諒小信??鬃涌隙ü苤俚拇蠊?jié)大信,忽略他的小節(jié)小信,說明孔子在仁的認知上能知權(quán)達變??鬃臃裾J管仲知禮二肯定管仲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禮之間存在矛盾之處。答題參考:45君子之風(fēng)君子之風(fēng)46探究與思考1、何為君子?
就人的道德生活說,兩個最普通的類型是君子和小人。這兩個類型,本來是就人的政治地位來說。上層階級的人稱為“君子”;下層階級的人稱為“小人”。(《論語·子路》)??浊鹫f:“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也?!保ā墩撜Z·陽貨》)
子路問孔丘說:“君子亦有窮乎?”孔丘回答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這里所說的“君子”、“小人”,顯然是就道德品質(zhì)說的??浊鹩终f:“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這里所說的“君子”,顯然是就道德品質(zhì)說的。
這兩個名詞的意義的變化,標志著在當時社會大變動中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奴隸主貴族們不能專憑其政治地位高而受人尊敬;一般的人亦不專因為政治地位低而受人輕視。政治地位低而道德品質(zhì)高的人,也可以稱為“君子”;政治地位高而道德品質(zhì)低的人也可以稱為“小人”,孔丘的時代正是處于“君子”和“小人”這兩個意義新舊并用的時代?!墩撜Z》中保存了這兩個名詞的新舊意義。
在對于人的反思中,孔丘認為,對于人的評價的標準,應(yīng)該是人的道德品質(zhì)的高低,并不是他的政治地位的貴賤。探究與思考47
6·1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p>
7·1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7·19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p>
6·23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根據(jù)上述材料,說說你對“樂”字的理解。
6·1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481、“樂”是什么?他所講的“樂”并不是肉體的快樂,而是一種精神的平靜和滿足。所以雖然在惡劣的生活條件中,他還是“樂”。孔丘認為,在他所想的完全的人格之中,個人和自然、社會的關(guān)系,都有適當?shù)陌才?。這就為一個人布置了一個“安身立命之地”,在其中他可以幸福地生活下去。這就是孔丘的“道”。
2、怎樣才能獲得“樂”?孔丘認為在他的學(xué)生中,顏回是最好的。他說:“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仁”是完全的人格,也是一種精神境界。達到完全人格的人,就有這種精神境界。經(jīng)常在這種精神境界之中的人稱為“仁”,孔丘把“樂以忘憂”作為他自己的一項成就。他一生到處碰釘子,應(yīng)該說是處于憂患之中,但他還是“樂以忘憂”。他是“忘憂”,并不是強制他自己勉強地不變?!安恢现畬⒅痢?,也是忘憂的一種表現(xiàn)。其所以能如此,就是因為,他有一個“安身立命之地”。那就是他的“道”。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這里說:“安身立命之地”,對于人生的重要。1、“樂”是什么?他所講的“樂”并不是肉體的快樂,而是一種精49A.子曰:“仁者人也……義者宜也”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盉.“夫人仁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漢書·董仲舒?zhèn)鳌稢.“用計算之心相待”——《韓非子·六反》
請評價孔子、董仲舒(后代儒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法家的代表人物)的“義利”觀。你認為我們應(yīng)該抱有怎樣的“義利”觀?A.子曰:“仁者人也……義者宜也”50
孔子認為:“仁者人也……義者宜也”。追求私利是人的欲望本能,但是追求私利應(yīng)以“義”為前提,以義制利,見利思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彼牧x利觀可概括為“重義而不輕利”。而荀子則提出:“先義后利者榮,先利后義者辱?!币呀?jīng)有了重義輕利的傾向。董仲舒提出:“夫人仁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狈穸司釉诤虾酢傲x”的情況下追求“利”的合理性,這與孔子所贊許的“義然后取”和荀子說的“好利惡害”明顯不同,進一步割裂了義利之間的關(guān)系,也把重義輕利的觀點絕對化了。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的價值觀,完全是功利主義的。他們崇尚競爭、崇尚實力,否定道德和文化教育價值。這種主張可以一時達到富國強兵之效,但它把人們追求勢利而引發(fā)的競爭和沖突合法化、絕對化,毒害了人們的思想,破壞了人際關(guān)系,敗壞了社會風(fēng)氣,從長遠說,會給社會造成很大傷害。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就是如此??鬃诱J為:“仁者人也……義者宜也”。追求私利是人的欲51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以見利忘義為恥”的思想,應(yīng)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社會主義義利觀,是肯定人們對實際物質(zhì)利益的追求,但反對“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思潮,把義與利割裂開來,講利不講義,倡導(dǎo)見利思義、以義取利的價值觀;是鼓勵人們競爭,優(yōu)勝劣汰,但反對爾虞我詐、勾心斗角,倡導(dǎo)誠實、公平、合作的價值觀;是支持人們充分發(fā)揮個人的聰明才智,但反對不受道德和法律約束的絕對自由,倡導(dǎo)自主自立自強的價值觀;是注重人們個性發(fā)展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但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倡導(dǎo)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tǒng)一的價值觀。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以見利忘義為恥”的思想,應(yīng)526·18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保ㄙ|(zhì)勝文則野:質(zhì),樸,質(zhì)樸。文,文采,文飾。野,鄙野。史:本指宗廟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書者,這些人往往顯得虛偽正經(jīng),故史意指虛浮,虛偽。彬彬:這里指文和質(zhì)均勻配合的樣子。)
12·8棘子成曰:“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p>
孔子認為“文”“質(zhì)”應(yīng)是怎樣一種關(guān)系?請說說“文質(zhì)彬彬”的觀點對后代的影響。6·18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53
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模式和人格典范,是普通人行為的標準和榜樣。但成為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的是對文和質(zhì)的關(guān)系不偏不倚的把握。文與質(zhì)是對立的統(tǒng)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質(zhì)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拔馁|(zhì)彬彬,然后君子”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種表現(xiàn),儒家講“過猶不及”,太過于修飾和太質(zhì)樸都不能算是君子,只有文與質(zhì)恰當?shù)恼{(diào)和,才能達到君子的境界。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模式和人格典范,是普通人行為54大而言之,從文化人類學(xué)的角度來理解,“質(zhì)”是指人類樸素的本質(zhì),“文”則指文化的累積。那么,“質(zhì)勝文則野”就是指人沒有文化,就會像原始人一樣粗野、落后?!拔膭儋|(zhì)則史”就是指文化過于發(fā)達后人類失去了原來樸素的本質(zhì),顯得虛浮而沒有根基,所以要“文質(zhì)彬彬”,文化的發(fā)展要與人類的本質(zhì)相適應(yīng),相協(xié)調(diào)。小而言之,從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來理解,“質(zhì)”是指質(zhì)樸的品質(zhì),“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yǎng)。那么,“質(zhì)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yǎng)就會很粗俗;“文勝質(zhì)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呆子,注重繁文得節(jié)而不切實際。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zhì)則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質(zhì)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yǎng),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廣而言之,“文質(zhì)彬彬”還可以從寫作、藝術(shù)、審美的內(nèi)容和形式、內(nèi)在美與外在美、質(zhì)樸與文飾等各個方面來理解和發(fā)揮,從而使“文”與“質(zhì)”成為一對內(nèi)涵豐富而外延廣泛的范疇得到深入研究。大而言之,從文化人類學(xué)的角度來理解,“質(zhì)”是指人類55周而不比周而不比56“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數(shù)”是“屢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在國君(領(lǐng)導(dǎo))旁邊,雖然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怎樣的關(guān)系才能稱作“好”呢?孔夫子認為,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tài),所謂“過猶不及”。猶如寓言中互相取暖的箭豬,最恰如其分的距離,就是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著群體的溫暖。這非常象禪宗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ㄒ坏┤_,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內(nèi)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4·26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2·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
看了上述兩則材料,你有什么體會?“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薄皵?shù)”是“屢次57誨人不倦誨人不倦58探究與思考1、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17·2子曰:“性相近也,習(xí)相遠也?!?/p>
17·3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孔子一方面說“性相近也,習(xí)相遠也”
,一方面又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這兩種說法之間有什么矛盾?從孔子的言行看,他實際更傾向于哪種觀點?探究與思考1、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59“性相近也,習(xí)相遠也”
強調(diào)后天因素的重要作用,是反映論,實踐論的觀點;“唯上知與下愚不移”強調(diào)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驗論、天才論的觀點??鬃又匾暯逃鲝堃虿氖┙?,認為”君子不可小知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二可小知也“,以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鼓勵”難與言“的互相人進步,這些都說明孔子在實踐中是基本堅持反映論的?!靶韵嘟玻?xí)相遠也”
強調(diào)后天因素的重要作用,是反602、說說你對孔子因材施教的體會。2、說說你對孔子因材施教的體會。61(1)孔子對學(xué)生的特點有深入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
14·5南宮適(1)問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狈蜃硬淮?。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6·1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枴W釉唬骸坝梢?,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薄扒笠埠稳??”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薄俺嘁埠稳??”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12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p>
11·13閔子侍側(cè),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叭粲梢?,不得其死然。”
7·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5)馮河(6),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保?)孔子對學(xué)生的特點有深入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62(2)孔子能夠根據(jù)學(xué)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品德和血液方面的培養(yǎng)。
11·22子路問:“聞斯行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惫魅A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弊釉唬骸扒笠餐?,故進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p>
11·3德行(1):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2):宰我、子貢。政事(3):冉有、季路。文學(xué)(4):子游、子夏。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xué)也已矣。”
6·13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2)孔子能夠根據(jù)學(xué)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品德和血液633、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問題。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笨鬃硬扇∈龆蛔鞯膽B(tài)度,跟他的政治傾向有什么關(guān)系?你是如何看待這種主張的?3、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問題。64(1)孔子的政治傾向比較保守,主張克己復(fù)禮,回復(fù)西周禮樂制度,述而不作的主張與這種政治態(tài)度恰恰相應(yīng)。所謂述,就是對古代禮樂以及反映這些禮樂的典籍進行整理、闡釋和傳授,而這正是恢復(fù)周禮的需要。(2)如何評價?A在述和作的關(guān)系上,作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各領(lǐng)域內(nèi)沿著準確的方向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推動社會生產(chǎn)生活不斷進步。因此,從總體來說,述而不作的主張是一種文化保守主義,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要求。B述是作的基礎(chǔ)。創(chuàng)新的前提是對前人成果的學(xué)習(xí)和吸收,離開了這一點,就會不切實際的想入非非,不可能取得成功。C述不是對前人成果奉若神明,原封不動,而是根據(jù)時代需要和后來的認識對原有文化進行新的整理,但對資料的選擇和整理中要滲透整理者的觀點傾向。從這個意義上,述也是一種作。(1)孔子的政治傾向比較保守,主張克己復(fù)禮,回復(fù)西周禮樂制度65高山仰止高山仰止66探究題7.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p>
15·7子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
5·21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p>
8·13子曰:“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上述材料中的觀點與“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思想是否矛盾?探究題7.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67“知其不可”是認識,所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而為之”則是偏偏不計較成敗、因果去做。這正體現(xiàn)了“倫”之核心反作用于“天道”的認識,顯示了人之尊嚴,不屈從與天道之安排,而與之奮斗,盡己力改變之。這也體現(xiàn)了孔子認為人可反映“天道”、作用“天道”,從而“有為”的思想?!坝械绖t現(xiàn)”是“兼濟天下”,“無道則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是“獨善其身”,這體現(xiàn)了孔子思想的靈活性與包容性。知權(quán)達變“知其不可”是認識,所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68沂水春風(fēng)沂水春風(fēng)69問題探究新課程提倡對作品進行個性化的、多角度的解讀,讀了”沂水春風(fēng)“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受?請就某個角度作一番品味。問題探究70角度一:從中看出人物各自的神情風(fēng)貌(1)子路爭強好勝、勇于任事:”率爾而對“,”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冉有的謙虛:”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與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相對)(3)公西華的謙退:”非曰能之,愿學(xué)焉“,”愿為小相焉“。(與冉有的”可使足民“比較)(4)曾點的從容:”鼓瑟?!埃ㄕf明此前一直在鼓瑟),”鏗爾,舍瑟而作“(聽到問詢后未立即站起來回答問題),首先聲明”異乎三子者之撰“等。)(5)孔子的長者風(fēng)范和閑暇心情:逐一啟發(fā)誘導(dǎo),”夫子哂之“(委婉而善意的批評)。”何傷乎“(鼓勵曾點),”夫子喟然嘆曰“(真情互動)。角度一:從中看出人物各自的神情風(fēng)貌(1)子路爭強好勝、勇于任71角度二:孔子為何對“曾點”的回答由衷地贊同,“吾與點也”?孔子的“志”又是什么?孔子贊同曾點的想法,理由如次:(1)孔子雖然熱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懶,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有”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之嘆。曾點的志向,表明他”知時二不求為政“,這與孔子此時的心境契合。(2)曾點描繪了一副雍容暇豫的盛世景象,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主張的生動寫照,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理想。(3)曾點所描繪的是學(xué)習(xí)圣人之道的快樂,符合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4)曾點志趣高遠,胸次悠然,較之另三個學(xué)生馳心政務(wù),已達到極高的境界。角度二:孔子為何對“曾點”的回答由衷地贊同,“吾與點也”?孔72角度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㈠平易近人的態(tài)度,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一開口說話,就顯得溫文爾雅,打消學(xué)生發(fā)言的顧慮,“以吾一日長乎爾,勿吾以也”,充滿對學(xué)生的熱愛與期望。㈡因勢利導(dǎo)。孔子針對弟子平時愛發(fā)“不吾知也”牢騷的話,提出“如或知爾,則何以哉”的問題,針對性強。㈢啟發(fā)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華各述其志后,曾皙感覺自己的志向與其他三位差別大,不想發(fā)表意見??鬃颖阏f:“何傷乎?亦各述其志也!”促使曾皙敢于暢談自己的理想。㈣評價得體。對子路的發(fā)言,“夫子哂之”;對曾皙的發(fā)言,“吾與點也”。當四個學(xué)生述志后,孔子進行總結(jié),他高屋建瓴地將他們的發(fā)言上升到“禮治”,上升到與治國有關(guān)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導(dǎo)意義。
角度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㈠平易近人的態(tài)度,輕松、活躍的課73中庸之道中庸之道7416·1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6·18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18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p>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p>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7.38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4·26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p>
11·22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6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p>
根據(jù)上述材料,說說你對“中庸”與“和”的理解?!爸杏怪馈笔欠竦韧凇罢壑兄髁x”?請例舉現(xiàn)實生活中能體現(xiàn)中庸之道思想的事例并簡要分析。16·1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根據(jù)上述材料,說75A.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B.“中庸”與“和”是通過做事適度在矛盾中求統(tǒng)一。中庸不是無原則地調(diào)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則下尋求矛盾各方的協(xié)調(diào)與和諧。C.折衷主義是指把各種不同的觀點無原則地拼湊在一起的做法及有關(guān)理論。其特征和表現(xiàn)是:把矛盾雙方等同起來,不分主次;把對立雙方調(diào)和起來,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許多屬性不加區(qū)別地東抽一點,西抽一點,作完全偶然的機械的拼湊;在原則問題上模棱兩可。D.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義。A.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之庸76京戲著名演員表演,總講究不瘟不火。優(yōu)秀的歌手在熱情地歌唱時,情真又能自持。工人煉鋼需注意火候,做政治工作要掌握分寸。一句話:“過”與“不及”都不好?!安患啊本褪恰安粔颉保S多人都知道這是不好的,或者說這是“不夠好”。“過”就是“過火”,“過了火”,卻往往容易被認為好。說這是“深”、“透”,是“徹底”,難道不好嗎?其實過了頭,常常把好事做成壞事。事情做得過一分,就會走向反面。失眠不好,睡覺睡得著就好;但睡覺過多就可能變成懶漢。勞動好,但勞動過累,就要妨礙健康。而對健康過于注意的人,又常常會造成精神上的一種負擔,老是疑心自己有病,結(jié)果反而把身體搞壞了。列寧說過:“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看來仿佛向同一方向前進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錯誤。”這話講得多么深刻。
京戲著名演員表演,總講究不瘟不火。優(yōu)秀的歌手在熱情地77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p>
“禮之用,和為貴”是什么意思?“和為貴”是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孔門認為,禮的推行和應(yīng)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既要遵守禮所規(guī)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xiàn)不和??鬃蛹葟娬{(diào)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節(jié)制之,可見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無原則的調(diào)和,這是有其合理性的。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78如何理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請聯(lián)系社會實際,談?wù)劇昂投煌彼枷氲暮侠硇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本涌梢耘c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guān)系,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jīng)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guān)系。如何理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請聯(lián)系社792、“和而不同”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它準確地表述了世界的“多樣統(tǒng)一”,認為事物總是在千差萬別中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所以在對待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guān)系上,始終把“和諧”作為尺度。
比方說,多種植物共生一處,以不同的物種組成“群落”,相互協(xié)調(diào)而共生共榮,顯得生機勃勃。誠如胡錦濤主席訪美期間的演講中所言:“一個音符無法表達出優(yōu)美的旋律,一種顏色難以描繪出多彩的畫卷”。譬如,用“和而不同”思想觀察處理國際關(guān)系和矛盾,指導(dǎo)我們的外交政策,就是和世界各國求同存異,互通有無,共同發(fā)展,不同又不彼此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用“和而不同”思想處理人際關(guān)系,就要“與人為善”,勇于聽取不同意見,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攜手進步;用“和而不同”思想來指導(dǎo)政府決策,有利于科學(xué)決策和民主決策,能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從而保證決策的科學(xué)性和可行性,防止決策的重大失誤。2、“和而不同”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它準確地表述了世界80補充“高山仰止”練習(xí)5·22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p>
6·28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6·10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1·9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說說上述選文中黃顏色句子在表達上的特點及作用。補充“高山仰止”練習(xí)81孔子的話生活化、口語化,多處采用疊句形式,極富感染力,處處表現(xiàn)出濃烈的愛生之情??鬃涌吹綄W(xué)生志向高遠,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說道:“歸與!歸與!”由衷的喜悅溢于言表。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說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話語中充滿痛苦和無奈。顏淵死了,孔子哭喊:“噫!天喪予!天喪予!”“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疊句和反問形式表現(xiàn)出哀傷欲絕的感情,足可催人淚下??鬃酉氘敼傧氲没枇祟^,不顧自己身份走女人路線,去和那位口碑不怎么樣的南子夫人套近乎,子路不滿之色溢于言表,逼得孔子連連向天發(fā)誓,“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疊句形式充分表達了孔子急于要表白的思想即對子路的無奈。
孔子的話生活化、口語化,多處采用疊句形式,極富感82《論語》選讀簡答題復(fù)習(xí)《論語》選讀簡答題復(fù)習(xí)83
為政以德為政以德84問題探究1、“為政以德”包括了哪些內(nèi)涵,請你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德行、教化、誠信、平和、仁愛、重民、端正問題探究1、“為政以德”包括了哪些內(nèi)涵,請你用簡要的85A.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B.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p>
C.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言,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盌.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盓.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根據(jù)上述材料,分點概括孔子的“百姓觀”。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題目1、以德、禮導(dǎo)民2、富而后教3、節(jié)用愛人,使民以時4、反對橫征暴斂5、“足民”藏富于民A.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86A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B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C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p>
D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E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p>
孔子對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請結(jié)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題目A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p>
87
孔子認為,“政者,正也”。作為國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當一個人的內(nèi)心修養(yǎng)達到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為國家做事,也才能夠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張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自身的修煉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孔子明確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如果統(tǒng)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極星一樣,“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如果這樣,就沒必要“殺無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會被感化,“君子之德風(fēng),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這樣,孔子自然反對武力征服,主張“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統(tǒng)治者自身的榜樣是對老百姓最好的教育,“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答案示例:孔子認為,“政者,正也”。作為國家的管理者,首先自88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題目
13·9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p>
12·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p>
孔子一方面主張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寧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沒有矛盾?怎樣理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句話?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題目89答題要點:
對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靜止看問題,要把這兩條材料和其他材料結(jié)合起來看。從孔子“均無貧”、有若“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等言論看,孔子是認識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張就否認他的足民思想。去民一說,是在特定語境下對教民思想的強調(diào)。當然,從總體來說,孔子對禮教強調(diào)更多。答題要點:905、孔子說“均無貧”,這個“均”和歷史上農(nóng)民起義的口號“等貴賤,均貧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論語集注》把它解釋為“各得其分”,你認為有沒有道理?答題要點:“均無貧”與“均貧富”兩者含義不同?!熬毟弧笔钦驹诟F人,即“貧”的立場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綱領(lǐng),而“均無貧”則是站在統(tǒng)治者即“富”的立場上提出的調(diào)和階級矛盾的主張?!熬毟弧睂嶋H含義是劫富濟貧,強烈主張等級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這種思想的。因此,朱熹的解釋應(yīng)該是符合孔子原意的。5、孔子說“均無貧”,這個“均”和歷史上農(nóng)民起義的口號“等貴916、古代儒家主張以德治國,現(xiàn)代社會更強調(diào)依法治國。治國應(yīng)以“德”為重還是以“法”為重?請結(jié)合本課內(nèi)容,寫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談?wù)勀銓@個問題的看法。6、古代儒家主張以德治國,現(xiàn)代社會更強調(diào)依法治國。治國應(yīng)以“92文章要點:“依法治國”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方略。它是先進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是真正實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障,體現(xiàn)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和根本利益。不斷發(fā)展生產(chǎn)、改善生活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而生產(chǎn)的發(fā)展是以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為前提的。因為沒有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實行“依法治國”正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一項重要舉措。德治是實行法治的根本保證。道德的實施不是憑借國家的強制力,而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和傳統(tǒng)力量以及人們的自覺來維護;法律則通過國家的強制力來強迫人們遵守。無論從立法還是司法實踐中,都離不開道德的保證,再完備的法律都是靠人來執(zhí)行的,特別是對執(zhí)法者來說,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會把法律作為謀私或滋生腐敗的工具和土壤。法治與德治的實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從而推進整個社會法治與德治的實行。文章要點:93克己復(fù)禮克己復(fù)禮94問題探究【原文】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驹摹?/p>
3·14子曰:“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薄驹摹?/p>
3·1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原文】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原文】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原文】
12·11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臣臣、父父、子子?!惫唬骸吧圃?!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原文】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根據(jù)上述材料,說說你對“周禮”的理解。問題探究【原文】
2·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951、孔子認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會,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禮的周公。2、周禮是周初確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規(guī)矩、儀節(jié)。其特征確是將以祭神(祖先)為核心的原始禮儀,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統(tǒng)經(jīng)、擴展化,成為一整套習(xí)慣統(tǒng)治法規(guī)(“儀制”)。3、周禮的核心內(nèi)容是“各安其分”,強調(dià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和血緣關(guān)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強調(diào)“孝”,“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孝敬父母還是小孝,大孝者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樣,到了這一步叫忠了,所以忠臣必出孝子之門。)4、禮的作用:人與人之間會有偏差,人與人之間會有矛盾,禮就在其中起調(diào)和的作用,與法律互補,其作用有時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1、孔子認為西周是完美理想的社會,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禮的9612·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p>
17·11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根據(jù)上述材料,說說“禮”與“仁”之間的關(guān)系。1、禮并不只有鐘鼓玉帛等外在形式,還有決定、支配這些形式的內(nèi)核,就是仁。2、禮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現(xiàn)。禮是建立在仁基礎(chǔ)上的禮,不但講制度,講規(guī)范,還要帶著仁愛之心去執(zhí)行這些規(guī)范。12·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9713·3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如何理解“正名”之說?孔丘認為,每一個名都有它的意義。代表社會的各種關(guān)系的名的意義,就是周禮的規(guī)定的那些條條框框。
孔丘不是改變舊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條條框框以符合實際的情況,而是用舊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條條框框以糾正當時他所認為是不符合的實際情況。這就是他所謂“正名”,“正名”就是“復(fù)禮”。13·3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98知其不可而為之知其不可而為之99問題探究1、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問題
陳成子弒簡公??鬃鱼逶《?,告于哀公曰:“陳恒弒其君,請討之?!惫唬骸案娣蛉印!笨鬃釉唬骸耙晕釓拇蠓蛑?,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鬃釉唬骸耙晕釓拇蠓蛑?,不敢不告也?!睂﹃惓勺訌s君一事,孔子為什么要“沐浴而朝”?報告無效后為什么反復(fù)申說自己“不敢不告”?這反映了孔子怎樣的心情?假設(shè)哀公同意了孔子的請求,讓孔子負責此事,孔子會怎么做?問題探究1、閱讀下列文段,回答后面的問題100參考答案:
“沐浴而朝”體現(xiàn)了孔子對這件事的重視。
“不敢不告”說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責任要求自己,表現(xiàn)他對周禮的虔誠;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對魯國君臣實現(xiàn)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沒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舉動帶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味。
反復(fù)申說“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無可奈何的心情。參考答案:101孔子可能會怎么做呢?孔子反對武力攻伐,但也并非絕對反對戰(zhàn)爭。試想孔子連“八佾舞于廷”都無法忍受,而陳成子臣弒其君,此乃人倫大變,人人得而誅之,況鄰國乎?按孔子之志,必將正名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與國以討之??鬃涌赡軙趺醋瞿兀靠鬃臃磳ξ淞シィ膊⒎墙^對102
2、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接輿”要表達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輿”說什么?我們應(yīng)如何看待“接輿”這類隱者?
2、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問題103參考答案:接輿要表達的意思:“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古人說麟、鳳,有時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絕對太平,時代有道的時候,就可見到走獸中的麒麟、飛禽中之鳳凰,亂世的時候就看不見?,F(xiàn)在楚狂是用鳳來比孔子,諷刺孔子在天下無道之時都不隱去,這是德行衰敗的表現(xiàn)。“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勸孔子不要再做徒勞之事,應(yīng)避亂隱居?!耙讯?!已而!”——言亂世已甚,不可復(fù)治。
“今之從政者殆而”——勸孔子不要亂世從政,那樣會給自己帶來危險。參考答案:104孔子會說什么?
我們撇開《論語》里這節(jié)看接下來一節(jié)。在長沮、桀溺的兩位隱士和孔子的交鋒跟這節(jié)的內(nèi)容類似。兩位隱士通過孔子弟子子路詰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論語·薇子第十八》)天下都無道成這樣了,誰能改變得了呢?孔子答:“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變它呢?在接下一節(jié)里,心直多勇的子路更是明確提出一個思想——不仕無義。“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零售公司培訓(xùn)課程設(shè)計
- 眼珠制作課程設(shè)計意圖
- 虛幻渲染課程設(shè)計
- 音樂歌詞模板課程設(shè)計
- 風(fēng)險度量課程設(shè)計
- 鋼鐵創(chuàng)客實訓(xùn)課程設(shè)計
- 課程設(shè)計飛機大戰(zhàn)csdn軟件
- GB/Z 45113-2024納米技術(shù)單壁碳納米管揮發(fā)性組分測試逸出氣體分析/氣相色譜質(zhì)譜法
- 2024文化傳媒公司內(nèi)容創(chuàng)作與傳播合同
- 二零二五年用友網(wǎng)絡(luò)營銷系統(tǒng)銷售及推廣協(xié)議
- 公務(wù)員考試工信部面試真題及解析
- GB/T 15593-2020輸血(液)器具用聚氯乙烯塑料
- 2023年上海英語高考卷及答案完整版
-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xué)高等數(shù)學(xué)期末考試試卷(含答案)
- 金紅葉紙業(yè)簡介-2 -紙品及產(chǎn)品知識
- 《連鎖經(jīng)營管理》課程教學(xué)大綱
- 《畢淑敏文集》電子書
- 頸椎JOA評分 表格
- 員工崗位能力評價標準
- 定量分析方法-課件
- 朱曦編著設(shè)計形態(tài)知識點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