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風湯-誠書卷七-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蘇風湯-誠書卷七-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蘇風湯-誠書卷七-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蘇風湯-誠書卷七-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蘇風湯-誠書卷七-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23蘇風湯_誠書卷七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蘇風湯_誠書卷七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111.1. 組成: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11.2. 功效:鼻塞、鼾。鼻淵。 111.3. 來源:《誠書》卷七。 11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 112. 相似度60%:柴梗湯 112.1. 組成:柴胡、半夏、甘草、黃芩、生姜、大棗、枳殼、桔梗、甘草。 112.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12.3. 減:紫蘇、人參、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 112.4. 功效:胸脅痞滿或痛。 112.5. 來源:《醫(yī)學入門》卷四。 113. 相似度60%:柴胡枳桔湯 113.1. 組成: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枳殼、桔梗。 113.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13.3. 減:紫蘇、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 113.4. 功效:少陽寒痞滿。 113.5. 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六。 124. 相似度60%:柴桔湯 124.1. 組成:柴胡2錢,黃芩1錢,枳殼1錢,半夏1錢,桔梗1錢,人參7分,甘草5分,生姜、大棗。 124.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24.3. 減:紫蘇、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 124.4. 功效:支結癥,即傷寒未曾下,而心下妨悶,不滿不硬,非痞亦非結胸者。 124.5. 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 125. 相似度60%:調(diào)肝飲 125.1. 組成: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甘草2錢,當歸2錢,青皮2錢,龍膽草2錢,枳殼2錢。 125.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25.3. 加:當歸、青皮、龍膽草 125.4. 減:紫蘇、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25.5. 功效:口酸。 125.6. 來源:《玉案》卷三。 126. 相似度60%:柴桔半夏湯 126.1. 組成:柴胡二錢,黃芩、枳殼、半夏、桔梗各一錢,人參七分,甘草五分,生姜,大棗。 136.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36.3. 減:紫蘇、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 136.4. 功效:疏肝解郁,開宣肺氣,清熱祛痰,降逆止嘔,散結消痞。支結癥,即傷寒未曾下,而心下妨悶,不滿不硬,非痞亦非結胸者。 136.5. 來源:《雜兵源流犀燭》卷二十七 137. 相似度55%:四七氣湯 137.1. 組成:白芷、防風、陳皮、連翹、人參、香附、川芎、當歸、玄參、枳殼、甘草、桔梗、天花粉、柴胡、半夏、黃芩、生姜、大棗、鼠粘子、山梔仁。 137.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37.3. 加:白芷、防風、連翹、香附、川芎、當歸、玄參、鼠粘子、山梔仁 137.4. 減:紫蘇、葛根、麥冬、貝母 137.5. 功效:熱毒入于心經(jīng)脾經(jīng)之傷寒喉閉。 137.6. 來源:《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一。 138. 相似度55%:蠲毒流氣飲 138.1. 組成:白芷、防風、陳皮、連翹、人參、香附、川芎、當歸、玄參、天花粉、枳殼、桔梗、柴胡、半夏、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鼠粘子、山梔仁。 138.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48.3. 加:白芷、防風、連翹、香附、川芎、當歸、玄參、鼠粘子、山梔仁 148.4. 減:紫蘇、葛根、麥冬、貝母 148.5. 功效:傷寒喉閉。傷寒遺毒不散,熱毒入于心經(jīng)脾經(jīng),致8-9日后喉閉。 148.6. 來源:《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一。 149. 相似度53%:荊芥散 149.1. 組成: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荊芥穗5錢,枳殼5錢(麩炒,去瓤)。 149.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49.3. 加:荊芥穗 149.4. 減:紫蘇、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49.5. 功效:產(chǎn)后經(jīng)水適斷,感于異證,手足牽搐,咬牙昏冒,服秦艽湯前證已退者。 149.6. 來源:《保命集》卷下。 1410. 相似度53%:參胡溫膽湯 1410.1. 組成:陳皮1錢,半夏1錢,茯苓1錢,枳實1錢,人參1錢,竹茹8分,香附8分,麥門冬8分,柴胡8分,桔梗8分,甘草3分,生姜3片,大棗2個。 1410.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510.3. 加:茯苓、枳實、竹茹、香附、麥門冬 1510.4. 減:紫蘇、枳殼、黃芩、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 1510.5. 功效: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夢寢不安,氣郁生痰,變生諸癥,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煩躁不安。痰火。 1510.6. 來源:《醫(yī)學入門》卷四。 1511. 相似度53%:柴胡桔梗湯 1511.1. 組成: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桔梗。 1511.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511.3. 減:紫蘇、枳殼、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 1511.4. 功效:春嗽。 1511.5. 來源:《成方切用》卷五。 1512. 相似度53%:黃芩參蘇飲 1512.1. 組成:人參、紫蘇葉、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枳殼、木香、陳皮、甘草、桔梗、黃芩。 1512.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512.3. 加:紫蘇葉、前胡、茯苓、木香 1512.4. 減:紫蘇、柴胡、生姜、大棗、天花粉、麥冬、貝母 1612.5. 功效:寡婦、室女思欲不遂,以致傷脾,飲食少思,寒熱如瘧,面上或紅或黃。 1612.6. 來源:《醫(yī)統(tǒng)》卷八十二引《良方》。 1613. 相似度53%:加減參蘇飲 1613.1. 組成:人參1錢,紫蘇1錢,陳皮1錢,茯苓1錢,甘草1錢,枳殼1錢,桔梗1錢,前胡1錢,黃芩1錢,生姜6分,薄荷葉3分。 1613.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613.3. 加:茯苓、前胡、薄荷葉 1613.4. 減:柴胡、半夏、大棗、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 1613.5. 功效:妊婦外冒風寒,咳嗽,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 1613.6. 來源:《會約》卷十四。 1614. 相似度53%:加味參蘇飲 1614.1. 組成:人參、紫蘇、柴胡、陳皮、甘草、枳殼、前胡、白芷、半夏、桔梗、干葛、茯苓、青皮。 1614.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614.3. 加:前胡、白芷、干葛、茯苓、青皮 1614.4. 減:黃芩、生姜、大棗、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 1614.5. 功效:尋常外感并痧疹前后。 1714.6. 來源:《痘疹金鏡錄》卷一。 1715. 相似度53%:加味小柴胡湯 1715.1. 組成: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生地、山梔、枳殼。 1715.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715.3. 加:生地、山梔 1715.4. 減:紫蘇、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715.5. 功效:產(chǎn)后寒熱往來。 1715.6. 來源:《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四。 1716. 相似度53%:升麻葛根湯 1716.1. 組成:人參、紫蘇、前胡、半夏、葛根、茯苓、枳殼、桔梗、陳皮、甘草。 1716.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716.3. 加:前胡、茯苓 1716.4. 減:柴胡、黃芩、生姜、大棗、天花粉、麥冬、貝母 1716.5. 功效:大人小兒時氣,瘟疫發(fā)熱,肢體煩痛,及瘡疹末發(fā),疑似之間。 1716.6. 來源:《便覽》卷四。 1717. 相似度53%:舒中芍藥湯 1817.1. 組成:陳皮、半夏、白茯、甘草、柴胡、黃芩、枳殼、桔梗、白芍、木通、貝母、瓜蔞霜、天冬。 1817.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817.3. 加:白茯、白芍、木通、瓜蔞霜、天冬 1817.4. 減:紫蘇、人參、生姜、大棗、葛根、天花粉、麥冬 1817.5. 功效:痰火惡風發(fā)熱,脈來弦數(shù),咳嗽氣急者。 1817.6. 來源:《醫(yī)學傳燈》卷上。 1818. 相似度53%:小柴胡加干姜陳皮湯 1818.1. 組成: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干姜2錢,陳皮2錢。 1818.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818.3. 加:干姜 1818.4. 減:紫蘇、枳殼、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818.5. 功效:少陽瘧而脈弦遲者。 1818.6. 來源:《溫病條辨》卷二。 1819. 相似度53%:小柴胡加生姜橘皮竹茹湯 1819.1. 組成: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生姜、橘皮、竹茹。 1919.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919.3. 加:橘皮、竹茹 1919.4. 減:紫蘇、枳殼、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919.5. 功效:陽證咳逆潮熱。 1919.6. 來源:《袖珍》卷一引《直指》。 1920. 相似度53%:芎胡散 1920.1. 組成:人參、柴胡、陳皮、枳殼、桔梗、紫蘇、半夏、茯苓、干幕、川芎、甘草。 1920.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1920.3. 加:茯苓、干幕、川芎 1920.4. 減:黃芩、生姜、大棗、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 1920.5. 功效:產(chǎn)后受驚,寒熱骨痛。 1920.6. 來源:《女科萬金方》。 1921. 相似度53%:抑火化痰湯 1921.1. 組成:貝母、桔梗、黃芩、陳皮、半夏、川芎、麥冬、防風、枳殼、黃連、甘草、瓜蔞、白茯、香附。 1921.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2021.3. 加:川芎、防風、黃連、瓜蔞、白茯、香附 2021.4. 減:紫蘇、柴胡、人參、生姜、大棗、葛根、天花粉 2021.5. 功效:上焦有火,胸膈有痰,吐咯不出。 2021.6. 來源:《何氏濟生論》卷五。 2022. 相似度53%:枳殼散 2022.1. 組成: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枳殼、防風。 2022.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2022.3. 加:防風 2022.4. 減:紫蘇、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2022.5. 功效:小兒驚風,虛中壅實。 2022.6. 來源:《直指小兒》卷一。 2023. 相似度53%:加減清脾湯 2023.1. 組成: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厚樸、蒼術、半夏、茯苓、人參、草果、藿香、橘紅、桃柳枝、地骨皮。 2023.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2023.3. 加:厚樸、蒼術、茯苓、草果、藿香、橘紅、桃柳枝、地骨皮 2023.4. 減:紫蘇、枳殼、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2123.5. 功效:瘧疾。 2123.6. 來源:《普濟方》卷一九七。 2124. 相似度53%:解毒十宣湯 2124.1. 組成:豬苓、澤瀉、當歸、生地、白芍、防風、荊芥、木通、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天花粉。 2124.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2124.3. 加:豬苓、澤瀉、當歸、生地、白芍、防風、荊芥、木通 2124.4. 減:紫蘇、陳皮、葛根、麥冬、貝母、桔梗 2124.5. 功效:飛游毒。因榮衛(wèi)受其肌熱,故生此疽,赤腫走注不定。 2124.6. 來源:《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六。 2125. 相似度53%:敗毒流氣飲 2125.1. 組成:紫蘇、桔梗、生地、薄荷、青皮、枳殼、甘草、防風、川芎、羌活、前胡、連翹、芍藥、柴胡、半夏、人參、黃芩、生姜、大棗。 2125.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2125.3. 加:生地、薄荷、青皮、防風、川芎、羌活、前胡、連翹、芍藥 2125.4. 減: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 2125.5. 功效:肝經(jīng)氣血上壅,結聚成毒,發(fā)為眉風毒。 2125.6. 來源:《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一。 2226. 相似度50%:定痛降氣湯 2226.1. 組成:紫蘇、厚樸、陳皮、半夏、前胡、川芎、防風、芍藥、白芷、當歸、黃柏、知母、乳香、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 2226.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2226.3. 加:厚樸、前胡、川芎、防風、芍藥、白芷、當歸、黃柏、知母、乳香 2226.4. 減:枳殼、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2226.5. 功效:耳風毒受在心腎,氣不流行,壅在心經(jīng),生耳痔、耳蕈、耳癰、耳塞、耳爛。 2226.6. 來源:《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一。 2227. 相似度50%:秦艽散 2227.1. 組成:秦艽、柴胡、前胡、葛根、紫蘇、甘草、黃芩、白術、升麻、石膏、陳皮、桔梗、枳殼、云苓、蔥白、焦梔。 2227.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2227.3. 加:秦艽、前胡、白術、升麻、石膏、云苓、蔥白、焦梔 2227.4. 減:半夏、人參、生姜、大棗、天花粉、麥冬、貝母 2227.5. 功效:妊娠時氣者,日久不治傷胎。 2227.6. 來源:《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2228. 相似度50%:通氣散堅丸 2328.1. 組成: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石菖蒲、枳實(炒)、人參、膽南星、天花粉、桔梗、川芎、當歸、貝母、香附、海藻、黃芩(酒炒)各等分。 2328.2. 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 2328.3. 加:茯苓、石菖蒲、枳實、膽南星、川芎、當歸、香附、海藻 2328.4. 減:紫蘇、枳殼、柴胡、生姜、大棗、葛根、麥冬 2328.5. 功效:憂郁傷肺,致氣濁不清,聚結為瘤,色白不赤,軟而不堅,隨喜怒消長者。 2328.6. 來源:《外科正宗》卷二。 23原方組成: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功效:鼻塞、鼾。鼻淵。來源:《誠書》卷七。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相似度60%:柴梗湯組成:柴胡、半夏、甘草、黃芩、生姜、大棗、枳殼、桔梗、甘草。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減:紫蘇、人參、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功效:胸脅痞滿或痛。來源:《醫(yī)學入門》卷四。相似度60%:柴胡枳桔湯組成: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枳殼、桔梗。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減:紫蘇、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功效:少陽寒痞滿。來源:《張氏醫(yī)通》卷十六。相似度60%:柴桔湯組成:柴胡2錢,黃芩1錢,枳殼1錢,半夏1錢,桔梗1錢,人參7分,甘草5分,生姜、大棗。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減:紫蘇、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功效:支結癥,即傷寒未曾下,而心下妨悶,不滿不硬,非痞亦非結胸者。來源:《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七。相似度60%:調(diào)肝飲組成: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甘草2錢,當歸2錢,青皮2錢,龍膽草2錢,枳殼2錢。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加:當歸、青皮、龍膽草減:紫蘇、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功效:口酸。來源:《玉案》卷三。相似度60%:柴桔半夏湯組成:柴胡二錢,黃芩、枳殼、半夏、桔梗各一錢,人參七分,甘草五分,生姜,大棗。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減:紫蘇、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功效:疏肝解郁,開宣肺氣,清熱祛痰,降逆止嘔,散結消痞。支結癥,即傷寒未曾下,而心下妨悶,不滿不硬,非痞亦非結胸者。來源:《雜兵源流犀燭》卷二十七相似度55%:四七氣湯組成:白芷、防風、陳皮、連翹、人參、香附、川芎、當歸、玄參、枳殼、甘草、桔梗、天花粉、柴胡、半夏、黃芩、生姜、大棗、鼠粘子、山梔仁。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加:白芷、防風、連翹、香附、川芎、當歸、玄參、鼠粘子、山梔仁減:紫蘇、葛根、麥冬、貝母功效:熱毒入于心經(jīng)脾經(jīng)之傷寒喉閉。來源:《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一。相似度55%:蠲毒流氣飲組成:白芷、防風、陳皮、連翹、人參、香附、川芎、當歸、玄參、天花粉、枳殼、桔梗、柴胡、半夏、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鼠粘子、山梔仁。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加:白芷、防風、連翹、香附、川芎、當歸、玄參、鼠粘子、山梔仁減:紫蘇、葛根、麥冬、貝母功效:傷寒喉閉。傷寒遺毒不散,熱毒入于心經(jīng)脾經(jīng),致8-9日后喉閉。來源:《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一。相似度53%:荊芥散組成: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荊芥穗5錢,枳殼5錢(麩炒,去瓤)。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加:荊芥穗減:紫蘇、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功效:產(chǎn)后經(jīng)水適斷,感于異證,手足牽搐,咬牙昏冒,服秦艽湯前證已退者。來源:《保命集》卷下。相似度53%:參胡溫膽湯組成:陳皮1錢,半夏1錢,茯苓1錢,枳實1錢,人參1錢,竹茹8分,香附8分,麥門冬8分,柴胡8分,桔梗8分,甘草3分,生姜3片,大棗2個。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加:茯苓、枳實、竹茹、香附、麥門冬減:紫蘇、枳殼、黃芩、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功效:心膽虛怯,觸事易驚,夢寢不安,氣郁生痰,變生諸癥,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煩躁不安。痰火。來源:《醫(yī)學入門》卷四。相似度53%:柴胡桔梗湯組成: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桔梗。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減:紫蘇、枳殼、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功效:春嗽。來源:《成方切用》卷五。相似度53%:黃芩參蘇飲組成:人參、紫蘇葉、葛根、半夏、前胡、茯苓、枳殼、木香、陳皮、甘草、桔梗、黃芩。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加:紫蘇葉、前胡、茯苓、木香減:紫蘇、柴胡、生姜、大棗、天花粉、麥冬、貝母功效:寡婦、室女思欲不遂,以致傷脾,飲食少思,寒熱如瘧,面上或紅或黃。來源:《醫(yī)統(tǒng)》卷八十二引《良方》。相似度53%:加減參蘇飲組成:人參1錢,紫蘇1錢,陳皮1錢,茯苓1錢,甘草1錢,枳殼1錢,桔梗1錢,前胡1錢,黃芩1錢,生姜6分,薄荷葉3分。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加:茯苓、前胡、薄荷葉減:柴胡、半夏、大棗、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功效:妊婦外冒風寒,咳嗽,發(fā)熱惡寒,鼻塞流涕。來源:《會約》卷十四。相似度53%:加味參蘇飲組成:人參、紫蘇、柴胡、陳皮、甘草、枳殼、前胡、白芷、半夏、桔梗、干葛、茯苓、青皮。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加:前胡、白芷、干葛、茯苓、青皮減:黃芩、生姜、大棗、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功效:尋常外感并痧疹前后。來源:《痘疹金鏡錄》卷一。相似度53%:加味小柴胡湯組成: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生地、山梔、枳殼。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加:生地、山梔減:紫蘇、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功效:產(chǎn)后寒熱往來。來源:《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四。相似度53%:升麻葛根湯組成:人參、紫蘇、前胡、半夏、葛根、茯苓、枳殼、桔梗、陳皮、甘草。原方對照:紫蘇、枳殼、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姜、大棗、陳皮、葛根、天花粉、麥冬、貝母、桔梗。加:前胡、茯苓減:柴胡、黃芩、生姜、大棗、天花粉、麥冬、貝母功效:大人小兒時氣,瘟疫發(fā)熱,肢體煩痛,及瘡疹末發(fā),疑似之間。來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