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探究(論文)7000字》_第1頁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探究(論文)7000字》_第2頁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探究(論文)7000字》_第3頁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探究(論文)7000字》_第4頁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探究(論文)7000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探究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并把其作為實現(xiàn)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這對校開展法治與德治結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新時期對法治與德治的關系研究與兩者相結合的課題研究具有相當?shù)睦碚撘饬x和現(xiàn)實意義。關鍵詞:法治;德治;法律;國家目錄一、相關概念 2(一)法律 2(二)法治 2二、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4(一)法治與傳統(tǒng)德治 4(二)法治與共同體的道德 5(三)法治與個體的道德 6三、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意蘊 7參考文獻 10

一、相關概念(一)法律法律是指具有普遍約束的、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guī)范。法律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四個方而:第一,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guī)范。首先,法律調整的是人的行為,而不是人的思想,在這一點上,法律與道德和宗教不同,后者關注的是人的內心。其次,法律具有規(guī)范性,能夠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標準和評價。最后,法律具有普遍性,要求“法律而前人人平等”。此外,法律可以反復適用,相同的案件應該得出相同的判決。第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的形成有制定和認可兩種方式,制定形成的稱為成文法,認可的稱為習慣法。我國是一個以成文法為主的國家,而在英美法系中,法律更多的是從判例中發(fā)現(xiàn)。第三,法律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行為規(guī)范。所謂權利就是行為人可以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自由度;所謂義務是行為人必須為或不為某種行為。前者對行為人而言是具有選擇的自由,而后者則沒有選擇的自由,只能依據(jù)法律為或不為。權利和義務是統(tǒng)一的,正如馬克思所言: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第四,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的行為規(guī)范。國家的暴力機構包括軍隊、警察、監(jiān)獄、法庭等機構,國家的法律具有強制性,但并不意味著在每個法律關系中都會使用強制力。比如,在大量的合同法中,法律更多的是保障人們訂立合同的自由,但在違法犯罪行為中,國家的強制力就會顯示出來。所以,法律只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以有效地懲罰違法行為。(二)法治法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內涵。在當代,法治更多的表述為依法治國,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制社會的理念相契合。法治,它與人治相對,是以民主為前提,以依法辦事為核心,運用法律來制約權力,管理國家事務的一種社會治理模式。法治是一個國家的治國方略,是國家對社會治理的一種選擇,具有法的應然性和實然性的價值。然而,這些內涵只是羅列出一些法治的具體特征。法治是什么,在當下的中國法學界并沒有統(tǒng)一定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形成了《中共中央關于全而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立法質量和良法的強調。這可以從與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法制建設方針的比較中十分明顯地體現(xiàn)出來,原來的十六字方針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而新的十六字方針則是“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兩者相對比我們會看到,在立法層而上不再局限于有沒有法律,而是強調立法的科學性困。何謂立法的科學性?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要符合人性,符合良知以及對人權的尊重。如果在立法上不尊重這些價值,就會導致惡法的出現(xiàn),這不但不能達到社會治理的良好效果,反而會造成更多的社會糾紛。在中國古代,雖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過一批法家思想的代表人,比如商鞍、韓非子。然而當時的法家思想只是為了順應當時社會治理的要求與國家的發(fā)展,注重依法治國與重罰輕賞,多是利用刑罰來威懾臣民與百姓,并非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治。在中國,“法治”與“法制”混淆不清,中國古代注重的是“法制”,而非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治”。法制通常指法律制度,而法治不僅包括法律制度還包括治理的理念、價值選擇等,因此法治的內涵要比法制更豐富?,F(xiàn)代意義上的法治并非中國文化的產(chǎn)物,它起源于占希臘和羅馬,是西方民主政治的產(chǎn)物。西方法律文化中的憲政與法治密切相關,憲政與法治二者缺一不可,憲政也是法治的必要前提與具體表現(xiàn)。國家通過法律來管理社會不再是法治的唯一內涵,同時國家自身也要受到法律支配與限制,不可肆意妄為。法治既是一種社會治理方略又是社會控制模式,也是價值的選擇,它的最基本的原則是“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法治不能等同于法制,也不能被其涵蓋,它有其豐富的內涵。(三)法治與德治依據(jù)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道德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準則,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階級中有著不同的道德觀,所以,道德實際上反映的是某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隨著社會的不斷演變,道德也在發(fā)生變化。比如,在奴隸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觀念是不同的。在奴隸社會,奴隸是奴隸主的物品;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人人是平等的。馬克思認為,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chǎn)能力、生產(chǎn)關系和生活形態(tài)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guī)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為私德,而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則稱為社會公德。將法治與德治相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在于行為的基本準則不同,法治社會中的基本準則是法律規(guī)范,強調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德治的基本準則是道德,德治指憑借道德教化的方式來維持社會秩序。二、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從道德維度來看,我們可以依據(jù)主體的不同劃分為三種不同維度的道德,即圣人之德、共同體的道德與個體的道德。與此相對應,也就存在著三種不同的德治類型,需要在理論上探究法治與這三種不同的德治之間的關系。(一)法治與傳統(tǒng)德治圣人之德這種思想以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為代表,即試圖借助圣人的道德來使社會效仿,從而維持社會秩序。傳統(tǒng)的“法治”與“德治”思想分別是法家和儒家所主張的。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法家所主張的“法治”并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治”思想,因為法家所主張的“法治”思想并不是建立在保障個體權利意義上的法律,而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所采取的手段。儒家和法家在維護社會秩序方而是一致的,不同在于他們對于社會秩序的看法和實現(xiàn)的方法叫。儒家的代表性人物孟子主張性善論,在《孟子·告子上》中有這樣的話:“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以性善論作為根據(jù),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比如,《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語:“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認為,通過對人的教化,使人能夠形成內心的自覺而達到社會治理。從孟子表述的途徑來看,認為依靠在位者的人格,其人格極具感召力,能夠被全國的人民所模仿、所追求,時間一長就會潛移默化于百姓心中,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但是,這種邏輯是理想化的,在現(xiàn)實中常常造成思想的專制,愚化百姓,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己經(jīng)屢見不鮮,很值得我們反思。儒家以禮為行為規(guī)范,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工具,而儒家推行禮依靠道德教化。法家認為社會借助德化的力量來維持是行不通的,單純地依靠幾個人的力量來轉移社會風氣也是無法奏效的,因為民眾未必就能夠接受上位者的教化。法家對儒家思想的批判可以說擊中了儒家德治思想的要害,當然法家的批判主要是在治國是否有效的層而上展開批判的,并沒有從保障人權的角度而展開,而這是現(xiàn)代法治所要闡釋的內容?,F(xiàn)代法治的基本精神是對公權力進行限制和對個體權利進行保障。因為,公權力是以強大的國家暴力機器為后盾的,它隨時可能侵犯個體的生命、自由和財產(chǎn),如果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限制,個體將時時處于恐懼之中,沒有任何的安全感。儒家的文化設計顯然帶有理想化的色彩,傳統(tǒng)德治的思想前提是人性本善,單純地依靠道德教化,對于抑制人性中的惡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可以想象一個暴徒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會因為圣人的訓導而放下屠刀。與此相反,現(xiàn)代法治的前提正是建立在人性惡的基礎上,為了最大限度的阻比傷害,就需要對于惡的傷害行為進行嚴厲的制裁,使社會大眾在法律的懲罰而前望而卻步,從而創(chuàng)造一個人人能夠和平相處的社會環(huán)境,這使人們對彼此的行為有了一種穩(wěn)定的預期,從而可以安心的工作、生活和交往。儒家的文化設計由于理想色彩太濃,在現(xiàn)實中,統(tǒng)治者往往會打著“圣人”的幌子來極力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當統(tǒng)治者本身的道德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如果依然在全國推行,讓全國人民效仿,就會與人們的內心追求相悖,引發(fā)社會輿論的反彈,而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就會通過強力的手段進行鎮(zhèn)壓,于是可能造成大規(guī)模的流血事件的發(fā)生,歷史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文字獄就是明顯地例證。鎮(zhèn)壓以后,統(tǒng)治者會更加高壓,進一步加強對思想的鉗制,個體的自由也就無從談及。(二)法治與共同體的道德共同體的道德存有不同的類型:第一,如果是以個體的道德為前提的,這可以歸入到個體的道德范疇中。第二,共同體的道德還有一種類型,就是強調道德至上,要在人間建立一個道德理想國,法律變成了純粹的道德工具,這種德治的思想原型具體體現(xiàn)在盧梭的“公意”思想中。眾所周知,“公意”是盧梭在其著名的《社會契約論》一書中提出的,該書區(qū)分了三個重要的概念,即私意、眾意和公意,簡單的說,私意指的是個體本有的意志,眾意則是所有私意相加的和。而公意則不同,盧梭對于公意的表述并不清楚,他認為公意是每個個體都具備的共同意志,但是在如何鑒定公意上卻是不清楚的,政府是公意的代理人。公意學說無疑從理論上看是邏輯自洽的,但是由于其模糊性和難以鑒別,就會造成現(xiàn)實中政府的意志往往取代了公意,從而留下了為政府謀利的可能,這在歷史上也是常??梢钥吹降?。盧梭的公意思想受到了諸多思想者的批判,因為當個體完全受制于公意的時候,個體的個性和自由就沒有了,被扼殺了,個體就變成了國家這臺大機器上一個微不足道的零件,甚至變成了政府推行某種意志的工具,諸多個體來到人世間只是在被強制中走完了一生,生命失去了自主性,也就變成了毫無意義。這與法治對人權的保障是截然對立的,是絕對不可兼容的。因為,人是目的,每個個體都具有尊嚴,都有選擇不同生活的自由,由此,法治必須確立保障個體自由、人權的理念。(三)法治與個體的道德當今世界,社會的流動性越來越強,地球也越來越變成一個地球村,盡管如此,人類的價值卻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樣態(tài)。單靠一種規(guī)范性的倫理來進行強制是不可能的,而且還會引發(fā)不同族群或文化群體的沖突,所以,道德的要求不再是規(guī)范性的,而應該是示范性的,亦即每個人從自己的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去發(fā)現(xiàn),通過追逐或效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涌現(xiàn)出來的高品格的人,從而使自己的人生也更具有道德內涵。十八屆四中全會所提倡的以德治國實際上所強調的就是對社會個體的尊重,通過社會主體的自主和良性的道德競爭來涌現(xiàn)出當今社會應珍視的道德規(guī)范,由此,從實現(xiàn)的途徑來看,對社會主體的尊重是基本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下,創(chuàng)造社會主體積極對話的機會,在彼此包容和開明探討的基礎上,通過理性論辯達成關于道德的共識。由此,我們今天倡導的就是尊重個體選擇基礎上的道德觀,也只有在這種意義上,法治才與德治相兼容。因為,這種個體的道德觀承認個體的自由,尊重個體生命的偏好。無疑,這種個體的道德觀是以法治為前提的,沒有法治的保障,個體的自由和生命就會隨時丟失。在這個前提下,尊重社會個體的自主,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當然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呈現(xiàn)出某種競爭性,從而會在社會現(xiàn)實中呈現(xiàn)出某種主流性的道德。因而,倡導以德治國的目的就是使個體成為或追求成為品格高尚的人,而非使個體只是停留在所謂不傷害他人這個最低層而上。簡而言之,法治依靠的是法律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具有強制性;德治強調的尊重個體選擇,倡導追求品格高尚,依靠的是社會輿論的力量。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兩者具有不同的內涵,法治是對于一些最基本的價值,比如尊嚴、人權進行保障,同時對違背法律的行為進行嚴厲的制裁,只有這樣才能在維護個體生命尊嚴的前提上實現(xiàn)社會的有序化。而道德則己經(jīng)不能用某種統(tǒng)一的規(guī)范來要求,應該尊重個體的價值選擇,同時倡導良好的生活方式,通過社會輿論的力量來減少人們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同時這種力量也會使人們的行動具有某種一致性。當然,違背道德規(guī)范雖然會引發(fā)輿論的譴責,但并不會如同法律那樣帶來對個體的強制,隨著社會的變化,有些道德觀念也需要改變,而正是這種弱強制性提供了這樣的可能性,即人們會冒著輿論的譴責突破原有的一些生活方式,甚至這些生活方式慢慢會獲得社會的認同,從而引發(fā)社會的演化。三、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意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雖已確定為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堅持的重要原則,但在學界是存在爭議的,尤其是對于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正當性以及如何結合的問題,分歧較大。事實上,要探討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是否具有正當性的問題,應該首先明確何為“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如果在沒有明確“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基本意蘊的情況下,就以不同的立場和理由反對或否定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原則,顯然有失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F(xiàn)有中央文獻及其學界研究成果,對“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原則”的具體內容幾乎沒有詳細的闡述,只是提出法治與德治在國家治理中要“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也許正是由于“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所處的這種人人都能意會但又沒有明確界定的境遇,才產(chǎn)生了各種思想的紛爭。顯然,明確“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具體內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因缺乏共識的前提而引發(fā)的無謂爭辯。從理論邏輯來講,要確定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意蘊,需要首先厘定何為“法治”、何為“德治”?如果核心概念本身不清,存在較大的歧義,人們在二者結合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則是在所難免的。眾所周知,法治與德治都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分?!艾F(xiàn)代法治”與“傳統(tǒng)法制”“現(xiàn)代德治”與“傳統(tǒng)德治”的本質區(qū)別不再贅述“現(xiàn)代法治”與“現(xiàn)代德治”概念本身至今仍存在一定的模糊之處,需要廓清與厘定,因為概念明確是研究與探討問題的前提。本文認為,“現(xiàn)代德治”是道德精神和價值原則對法的支撐和性質的規(guī)定,是在法治框架下充分發(fā)揮道德的獨特作用,是社會成員具有遵法守德的品行以及社會具有良好的道德風尚“現(xiàn)代法治”是一個國家治理社會的根本原則與國家制度,是社會實行法的統(tǒng)治而對公權力制約和公民權保護,是具有合乎社會正義精神的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是社會具有法律權威和公民具有法律信仰?;谏鲜鰧Α艾F(xiàn)代德治”與“現(xiàn)代法治”的界說,本文認為,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原則的核心和主旨是:道德是法律的母體,法律不能背離良善道德,更不能取代道德,而是要與道德相輔相成?;诖耍恍┓▽W家們認為,應該“將法律理解為道德或正義的‘分支’,并且法律的‘根本要素’是其與道德或正義之原則的一致性,而不是它與命令和威脅的結合?!薄皩Ψ芍赖滦缘淖畹拖薅鹊膱允厥潜U戏芍畬嵺`有效性的基本條件?!边@表明,無論法治建設多么重要和迫切,它都不能否認與道德的價值淵源關系。質言之,不管法律多么強大和管用,它都不能撇開或取代道德,因為它的內核是價值。法治有好壞之別,好的法治是與德治有機結合所形成的良法善治。事實上,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原則,不是探討在國家治理中,法律與道德何者更為根本和重要的問題,而是法律與道德如何恰如其分地有機結合避免惡法專橫以及法德沖突問題。基于此,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原則有三層含義:一是指正義、良善道德是法背后的價值源頭,法理念、法原則源于正義原則和良善道德,法由之具有靈魂和內在道德性,進而賦予實在法以合理性與合法性。在邏輯的意義上,嚴格地說,實在法唯有合乎正義精神獲得合理性才具有合法性。進言之,實在法是合規(guī)律性與程序性的統(tǒng)一體。馬克思曾指出:“立法者應該把自己看作一個自然科學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發(fā)明法律,而僅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法律關系的內在規(guī)律表現(xiàn)在有意識的現(xiàn)行法律之中?!憋@然,合規(guī)律性是法律的本質要求。二是法律規(guī)范不是另起爐灶,而是源于社會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在道德要求范圍內選取的。“那些被視為是社會交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正當原則,在所在的社會中都被賦予了具有強大力量的強制性質。這些道德原則的約束力的增強,當然是通過將他們轉化為法律規(guī)則而實現(xiàn)的。美國法學家德沃金也認為:“當一個共同體要決定創(chuàng)制什么樣的法律規(guī)范時,它應當接受道德的指導和約束。”法律通過一定的程序把公意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公理法制化,即是在尊重道德與法律二元結構框架下實現(xiàn)的有限的規(guī)范融通。它表明,盡管法律與道德共享一套價值系統(tǒng),國家的實在法體現(xiàn)社會基本的道德要求,但法律與道德的融合與交疊是部分而不是全部,不是無視法律與道德區(qū)別而將二者完全等同,而是為二者的獨特性留有足夠的余地。三是在社會治理中,實現(xiàn)德法共治,既發(fā)揮好道德與法律各自的作用又促進二者的功能互補,使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