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間隙及其周圍間隙占位性病變的影像學課件_第1頁
咽旁間隙及其周圍間隙占位性病變的影像學課件_第2頁
咽旁間隙及其周圍間隙占位性病變的影像學課件_第3頁
咽旁間隙及其周圍間隙占位性病變的影像學課件_第4頁
咽旁間隙及其周圍間隙占位性病變的影像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咽旁間隙與咽旁腫瘤的影像診斷頸部的筋膜頸淺筋膜包繞頸闊肌頸固有筋膜淺層(封套層)胸鎖乳突肌、斜方肌鞘,腮腺囊、咀嚼肌頸固有筋膜深層包繞舌骨下肌群、與淺層形成胸骨上間隙頸內筋膜(壁層/臟層)臟層包繞頸部器官、壁層向兩側形成頸動脈鞘椎前筋膜包繞椎前肌,與頸內筋膜壁層之間形成咽后間隙(器官后間隙)與脊柱之間形成椎前間隙上頸部的重要間隙咽旁間隙咽粘膜間隙咀嚼肌間隙腮腺間隙頸動脈間隙咽后間隙內界為覆蓋咽縮肌和腭帆張肌、腭帆提肌的筋膜(頸內筋膜臟層)前界為覆蓋咀嚼肌間隙的筋膜(頸固有筋膜淺層)外界為覆蓋腮腺深葉的筋膜(頸固有筋膜淺層)后方為頸動脈間隙和咽后間隙前緣的筋膜(頸內筋膜壁層)內容:脂肪成份為主,血管、神經咽旁腫瘤占頭頸部腫瘤的0.5%良性78%~80%惡性18%~20%原發(fā)咽旁間隙腫瘤異位小唾液腺神經鞘瘤血管瘤間葉來源腫瘤

影像定位周圍見受壓變薄的咽旁脂肪頸內動脈位于腫塊后方可受壓腮腺深葉與腫塊間有脂肪分隔或形態(tài)基本完整鼻咽口咽側壁或翼肌為受壓改變顱底孔道的擴大F/76,體檢發(fā)現(xiàn)右咽旁腫塊M/31腺泡細胞癌神經鞘瘤

來源:V3的分支

影像表現(xiàn)位置形態(tài)、密度、信號、強化病理基礎F/40,右耳聽力下降2年伴咽異物感咽旁血管瘤

沿間隙類圓形或適形生長CT平掃略低密度,增強輕度強化有延遲強化的特點MRT1W等低信號,T2高或略信號,延遲強化特點同CT術中單靠觸診難以發(fā)現(xiàn)腫瘤F66,體檢發(fā)現(xiàn)左咽部腫物咽粘膜間隙(pharyngealmucosalspacePMS)位于頸內筋膜臟層與咽后、側壁粘膜之間,上至顱底下達環(huán)狀軟骨水平。該間隙后鄰咽后間隙,外側鄰咽旁間隙,內、前方為氣道。內有粘膜上皮、小涎腺、淋巴組織、咽縮肌、咽鼓管咽肌等。常見腫瘤包括鼻咽癌、口咽癌、鼻咽和口咽淋巴瘤、血管瘤、小唾腺來源腫瘤等。咽粘膜間隙占位表現(xiàn)臨床、CT發(fā)現(xiàn)腫塊突向腔內咽旁腫塊與鼻咽、口咽側壁相連無脂肪分隔,咽旁間隙脂肪受壓向外推移有靜脈石時可提示為血管瘤表面不光滑,提示為MT,可伴咽后淋巴結腫大F38,咽部不適,PE:左軟腭片狀紫色物NHL頸動脈間隙(carotidspace)由顱底一直延伸到主動脈弓。其舌骨水平以上部分與咽旁間隙相鄰,位于腮腺間隙內后方、咽旁間隙后外側、咽后間隙外側。間隙內有頸動脈鞘及其包繞的頸內動脈、頸內靜脈,還包括第Ⅸ、Ⅹ、Ⅺ、Ⅻ對顱神經等。該間隙內最多見的腫瘤為神經鞘瘤和副神經節(jié)瘤(頸動脈體瘤、頸靜脈球瘤和迷走神經體瘤)。神經鞘瘤多發(fā)生在迷走神經或交感鏈頸動脈間隙來源占位頸內動靜脈分離或向外后移位咽旁間隙受壓前移相應的神經癥狀(IX-XII、頸交感)F/57頸動脈體瘤F/42聲音嘶啞3月發(fā)現(xiàn)左頸腫物呼吸不暢4月咽后間隙(retropharyngealspace)位于咽旁間隙后方,在頸內筋膜壁層和椎前筋膜之間。向上延伸到顱底;向下可達橫膈。其內部被分隔為左、右兩部分。內有咽后組淋巴結及脂肪咽后間隙內最常見的占位為各種原因引起的咽后淋巴結腫大,其中鼻咽癌咽后淋巴結轉移尤應引起重視,注意與交感來源N鞘瘤鑒別咽后淋巴結頸內動脈外后移位咽旁間隙前移鼻咽有腫塊或有其它原發(fā)腫瘤史F/41回縮性涕血2月余M/39,打呼數(shù)月F/43發(fā)現(xiàn)左頸腫塊1月,咽痛20天,左咽側后隆起,粘膜表面光,TB腮腺間隙(ParotidSpace)是指腮腺囊內的潛在性間隙,其上界為外耳道及顳下頜關節(jié),下界為下頜角的稍下方,前界為咬肌及下頜支,后界為胸鎖乳突肌上部的前緣和二腹肌后腹,內側界為莖突肌群及咽旁間隙,外側界為腮腺表面筋膜間隙內有腮腺,腮腺內導管、腮腺內淋巴結、面神經及血管。腮腺以穿行于腮腺內的面神經及其分支為標志,分淺葉和深葉。淺葉位于面神經的淺面,較大;深葉位于面神經的深面,與咽旁間隙相鄰。腮腺深葉來源咽旁間隙脂肪受壓內移腮腺深葉形態(tài)消失腫塊凸入咽旁間隙呈啞鈴狀二腹肌后腹受壓后移或內移發(fā)現(xiàn)右腮腺腫塊6年,質硬。咀嚼肌間隙(masticatorspace)由封套筋膜在下頜骨前緣處分開,覆蓋翼內肌和咬肌,附著在下頜支的下緣形成。位于咬肌內側面與下頜支(上部)外側骨壁之間。前界為咬肌前緣;后界為下頜支后緣;上界平顴弓下緣;下界以咬肌附著于下頜支處為界間隙內主要有下頜骨、咀嚼肌及經下頜切跡而來的咬肌神經、血管等組織咀嚼肌間隙的占位一般為感染和肉瘤。F/36張口疼痛1月滑膜肉瘤小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