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_第1頁
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_第2頁
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_第3頁
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_第4頁
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單元目標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2.學習議論、抒情、記敘相結合的寫作手法。3.通過學習選文,理解墨子“兼愛”“非攻”“尚賢”這三個重要主張并思考其現(xiàn)代價值。單元目標墨子簡介墨子(約前468-前376年),春秋戰(zhàn)國之際思想家、教育家、學者,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名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后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其繁瑣的“禮”,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之一。他的“非攻”思想體現(xiàn)了當時人民反對掠奪、戰(zhàn)爭的意向。他的“非樂”“節(jié)用”“節(jié)葬”等主張,是對當權貴族“繁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生活的抗議。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主張,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反對貴族的世襲制和儒家的親親尊尊,試圖用上說下教的方法,“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墨子簡介探究了知識和邏輯等問題,制定了作為認識真理準則的三表,強調(diào)善與用,志與功的統(tǒng)一。弟子很多,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尤重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其學說對當時思想界影響極大,與儒家并稱“顯學”。其體系中的非命、務實的觀點為后學所發(fā)展,而其中有關宗教迷信的形式,則為他們所克服?,F(xiàn)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學說的基本材料。探究了知識和邏輯等問題,制定了作為認識真理準則的三表,強調(diào)善內(nèi)容提要本單元內(nèi)容有三節(jié)?!都鎼邸沸麚P“兼相愛、交相利”(不分親疏厚薄地互相關愛、互相使對方得利)。墨子認為,自愛而不相愛是天下禍篡怨恨的根源、“兼相愛、交相利”則是消除禍篡怨恨的妙藥?!斗枪ァ氛J為“虧人自利”是不仁不義之舉,而攻打別國是最大的不仁不義,因為它給人們造成的傷害最大?!渡匈t》認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國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應該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這三篇文章的主題在墨子思想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現(xiàn)實意義。內(nèi)容提要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晚晴李商隱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晚晴【作者背景】李商隱自開成三年(838)入贅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被視為李黨)以后,便陷入黨爭的狹谷,一直遭到牛黨的忌恨與排擠。宣宗繼立,牛黨把持朝政,形勢對他更加不利。他只得離開長安,跟隨鄭亞到桂林當幕僚。鄭亞對他比較信任,在幕府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溫暖;同時離開長安這個黨爭的旋渦,得以暫免時時遭受牛黨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種解放。正因為這樣,詩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鳥喜歸干巢之感。【作者背景】【主旨感悟】詩人在景物描寫中融入了獨特的感受與心境,特別是不露痕跡地寓托了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使讀者在思想上受到啟示?!局髦几形颉俊舅囆g鑒賞】“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薄吧罹印?,言居處幽僻?!皧A城”,城門外的曲城。“清”猶言“清和”。詩人深居高處,下臨城外的曲城,節(jié)令已是春盡夏臨。在季節(jié)變換的過程中,詩人的情緒如何?從描寫上看,他的心理是平和而積極的。對“春去”,他并沒有感傷。對初夏的感覺是氣候冷熱適宜。在詩人看來,春天過去了,夏天到來,同樣景色宜人。這一聯(lián)不僅交代了詩人興發(fā)的地點、時間,而且透露了詩人的心緒,定下了全詩的基調(diào)。接下來,詩人從各個角度選擇最能表現(xiàn)南方晚晴特征的景物,羅織成生動形象的復合畫面?!舅囆g鑒賞】他不像李白那樣選擇高山、大河等壯闊的景物,而是選擇不被人注意的卻能表現(xiàn)性情的客體?!疤煲鈶z幽草,人間重晚晴。”“幽草”是生長在幽僻處的小草。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他發(fā)現(xiàn)了天意和人事的契合點,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小草沒有花香,沒有樹高,容易被人遺忘,然而上天是疼愛它的。“晚晴”,盡管寫遲暮,作者卻有一種偏愛。著一“重”字,有相當?shù)母星榉至?。對“晚晴”尚且如此,何況旭日東升的早晨!這正表現(xiàn)了作者此時此刻熱愛生活的心態(tài)。這里,我們又自然聯(lián)想到詩人在《樂游原》中寫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名句。他不像李白那樣選擇高山、大河等壯闊的景物,而是選擇不被人注意這兩句雖然贊美夕陽,但卻有嗟嘆感傷的成分。而“人間”句只是珍重這個“晚晴”,并不理會它的短暫,更多地表現(xiàn)出樂觀的態(tài)度。把《晚晴》和《樂游原》合看,則能比較全面地了解詩人?!安⑻砀唛w迥,微注小窗明”此聯(lián)承首句,寫遠眺,寫近觀。晚晴之后,云收雨住,空氣清新,加之夕陽返照,這一切合成了眺望者拓展視野的條件。詩人在高閣之上遠望,頓覺天低地闊,心曠神怡,回頭察看,樓閣上的小窗透過一縷斜陽,屋室顯得更明亮。試想,詩人的心胸該是何等開闊明朗!“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边@兩句雖然贊美夕陽,但卻有嗟嘆感傷的成分。而“人間”句只是珍“越鳥”用古詩“越鳥巢南枝”之意,“巢干”暗示著“晴”字,“鳥歸”暗示著“晚”字,正好收攏到題目上。飛鳥歸巢迅捷輕快,既寫晴,又寫喜晴。詩人在鄭亞幕府,有了依托和歸宿感,用這種心境觀照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李商隱的詩歌,在情韻方面,達到唐詩的極致。構思新巧,包藏細密,意境朦朧,詩味濃烈。這首詩抓住晚晴時刻的自然景色,表現(xiàn)詩人獨特的生活體驗;與人生態(tài)度的聯(lián)系,在似與不似之間,虛實相生,耐人尋味?!霸进B”用古詩“越鳥巢南枝”之意,“巢干”暗示著“晴”字,“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2010年高考遼寧卷)(原文在莊子《尊生》上)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趙良淳具有良好的素養(yǎng)和才干。他身為丞相趙汝愚的曾孫,自小師從同鄉(xiāng)饒魯,養(yǎng)成立身處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處都以干練而有治理才能著稱。B.趙良淳主管分寧縣時多方改變當?shù)夭涣剂曀?。他一方面禮尊敦厚孝順的人,力求為百姓樹立榜樣;一方面對極為桀驁不馴者繩之以法,習俗因此稍有變化。

(2010年高考遼寧卷)(原文在莊子《尊生》上)

C.趙良淳主管安吉州時善于解決聚眾哄搶事件。當時正值糧荒,搶劫之事頻繁發(fā)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鎮(zhèn)壓,命令僚屬曉以大義,以致有人交還了搶掠去的財物。D.趙良淳面臨危難時能夠舍生取義。在安吉防守戰(zhàn)中,吳國定打開南門讓敵兵涌入,良淳見大勢已去,讓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卻不愿逃命,自殺而死。【解析】孫良淳并未讓兵士逃生?!敬鸢浮?/p>

DC.趙良淳主管安吉州時善于解決聚眾哄搶事件。當時正值糧荒,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1.學習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實詞、虛詞和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2.了解墨子對人世間種種禍害、篡奪、仇怨、憎恨產(chǎn)生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對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方法的思考。3.體會“兼愛”的思想內(nèi)涵,進一步思考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1.學習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實詞、虛詞和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1.在墨子看來,“天下之害”是如何產(chǎn)生的?文章第二段具體考察了“天下之害”產(chǎn)生的原因:“然則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愛生邪?”“何用生”可以理解為何生、因為什么產(chǎn)生。對天下人有害的方面是因為什么產(chǎn)生的呢?是因為人們不相愛產(chǎn)生的嗎?由此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層意思。墨子先肯定了這些對天下人有害的方面是由人們不相愛產(chǎn)生的,之后這樣說:“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1.在墨子看來,“天下之害”是如何產(chǎn)生的?由于只知道自愛而不相愛,所以諸侯不忌憚發(fā)動他自己的國家來攻打別人的國家,卿大夫不忌憚發(fā)動自己的食邑來奪取別人的食邑,人們不忌憚運用自身的力量來賊害別人?!笆枪手T侯不相愛則必野戰(zhàn),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diào)。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zhí)弱,眾必劫寡,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敝恢雷詯鄱幌鄲墼斐闪朔N種事端:由于只知道自愛而不相愛,所以諸侯不忌憚發(fā)動他自己的國家來攻打國家與國家在郊野里打仗,卿大夫與卿大夫互相奪取食邑,人與人互相殘害,君對臣不仁愛而臣對君不忠誠,父對子不慈愛而子對父不孝敬,兄弟之間不和睦不協(xié)調(diào),天下力量大的控制力量小的,人多的搶奪人少的,富有的欺負貧窮的,地位高的瞧不起地位低的,不誠實的欺騙敦厚的。墨子下結論說:“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币馑际钦f,天下所有的禍害、篡奪、仇怨、憎恨,它們所以發(fā)生,都是因為人跟人不相愛,因此有仁德的人反對它。國家與國家在郊野里打仗,卿大夫與卿大夫互相奪取食邑,人與人互2.如何改變“天下之害”?既然知道了對天下人有害的方面,也知道了這些方面產(chǎn)生的根源,并對它持反對的態(tài)度,那么就應當考慮改變的措施了:“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既然已經(jīng)反對它(“不相愛”)了,那么拿什么改變它呢?由此又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層。墨子說:“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薄凹嫦鄲邸本褪瞧毡榈夭环值燃壊环诌h近不分親疏地互相愛(簡言之即“兼愛”),正好跟只知道自愛而不互相愛的做法相對立?!敖幌嗬本褪腔ハ嗍箤Ψ降美?。對墨子來說,“交相利”是跟“兼相愛”密切聯(lián)系的,是“兼相愛”的自然結果。2.如何改變“天下之害”?要解決只知道自愛而不相愛所造成的種種社會問題,就要實行與之相反的方法?!叭粍t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奈何”是如何的意思。那么這相反的方法又如何去做呢?“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边@就是根本:看待別人的國家就像看待他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食邑就像看待他自己的食邑,看待別人之身就像看待他自己之身。能夠做到這一點,人們就可以超脫那種只知道自愛而不知道相愛的自私的愛,就會兼相愛。只要做到了兼相愛,就可以造成接下來所說的種種社會效果:要解決只知道自愛而不相愛所造成的種種社會問題,就要實行與之相國家與國家不在郊野打仗,卿大夫與卿大夫不互相奪取,人與人不互相賊害,君對臣仁愛、臣對君忠誠,父對子慈愛、子對父孝敬,兄弟之間和睦協(xié)調(diào),天下力量大的不控制力量小的,人多的不搶奪人少的,富有的不欺負貧窮的,地位高的不輕視地位低的,不誠實的不欺騙敦厚老實的。“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薄翱墒刮闫稹本褪强墒共话l(fā)生。這是墨子的又一個重要結論:可以使天下所有的禍害、篡奪、仇怨、憎恨不發(fā)生的原因,是產(chǎn)生于兼相愛,因此有仁德的人稱贊它。墨子本人的立場自然是在有仁德的人這一邊。國家與國家不在郊野打仗,卿大夫與卿大夫不互相奪取,人與人不互3.墨子認為怎樣才能實現(xiàn)“兼愛”?(1)正君之行。既然墨子認定君主威力無窮,那么端正君主的行為便成了當務之急。他知道,那種橫征暴斂“為宮室臺榭”之居、“為錦繡文彩”之衣、為“芻豢”“魚鱉”之食,蓄妻妾以供淫樂,死后還要“厚葬久葬”的“天下為政者”是斷然不會“兼愛”的,于是相應地提出了“節(jié)用”“非樂”“節(jié)葬”的主張,試圖使君主的惡跡有所收斂。3.墨子認為怎樣才能實現(xiàn)“兼愛”?(2)佐君以賢。墨子認為,要想“國家之富,人民之眾,行政之治”,任用更多的賢能之士是國君的首要任務。并且提出了“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避私怨”的用人主張。什么樣的人才能算得上賢能之士呢?墨子說得很明白,就是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的人。這實際上指的是行“兼愛”之道的人。有力“疾以助人”,不就是“兼相愛”嗎?有財“勉以分人”,不就是“交相利”嗎?(2)佐君以賢。墨子認為,要想“國家之富,人民之眾,行政之治(3)師君以圣。墨子不止一次地稱頌大禹、成湯、文王、武王這些“三代圣王”。其目的就是借“圣王”之口推行“兼愛”之道,讓君主們有師可學。他是這樣稱頌大禹的:“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shù)。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圣也,而形勞天下如此。故使學者以裘褐為衣,以跂屩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庇终f“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這里的大禹顯然是一個既具有“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的雄心壯志,又具有實干吃苦精神的人物。(3)師君以圣。墨子不止一次地稱頌大禹、成湯、文王、武王這些因此可以說,大禹是“兼愛”思想的具體化、人格化。的確,如果君主們都學著大禹的樣子,實行“兼愛”自然是大有希望的。因此可以說,大禹是“兼愛”思想的具體化、人格化。的確,如果君(4)拘君于天。由于墨子相信鬼神的存在,相信“天”至高無上,有的人就因此說“天志”和“明鬼”是墨子“思想的一個脊梁”,并由此得出墨子是復古派的結論。這種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墨子承認“天”,頌揚“天”,不過是一種借助“天”來拘束君主,推行“兼愛”之道的手段。他在《天志上》中說,“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又接著說,“然則禹、湯、文、武,其得賞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愛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愛,兼而愛之;我所利,兼而利之。愛人者,此為博焉;利人者,此為厚焉?!?4)拘君于天。由于墨子相信鬼神的存在,相信“天”至高無上,故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業(yè)萬世子孫。傳稱其善,方施天下,至今稱之,謂之圣王”。這其中的“天”,實際上是墨子的傳聲筒,“兼愛”思想的代言人。故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業(yè)萬世子孫。傳稱其善,方施天下,至今4.如何理解“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這句的意思是說,具有仁德的人處理政事,一定是興辦對天下有利的事情,革除對天下有害的事情。說明為政應遵循為天下興利除害的原則。4.如何理解“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5.文章引用晉文公、楚靈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文章在后半部分引用這些事例是為了更好地論證君王不相愛是因為“上弗以為政、士不以為行”的現(xiàn)實。是文章講道理之后通過事例的進一步論證,是為了把觀點論述得更清楚更明了。同時也體現(xiàn)了邏輯的嚴謹,引用這三個事例也充實了文章的內(nèi)容,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豐富。5.文章引用晉文公、楚靈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6.墨子認為“兼相愛、交相利”能夠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他認為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樣子?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6.墨子認為“兼相愛、交相利”能夠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他認為7.墨子兼相愛交相利的學說很迂闊難行嗎?對你有什么啟發(fā)?可以見仁見智。要做到兼相愛交相利,需要克服人自身的很多天然局限,但是基本上應該是可行的,并不迂闊;作為一種理想目標則完全是值得追求的。實踐這樣一種學說,有助于解決種種社會問題。像墨子說的,通過奉行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以達到“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的目標,依然令人向往。

7.墨子兼相愛交相利的學說很迂闊難行嗎?對你有什么啟發(fā)?兼相愛學說給人的最基本的啟發(fā)是,人應該從只知道自愛而不知道相愛、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狹中超脫出來,由此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溫馨的群體以及令人備感舒適的人際關系。兼相愛學說給人的最基本的啟發(fā)是,人應該從只知道自愛而不知道相8.孔子說“仁”就是“愛人”,墨子主張“兼相愛”,二者有什么不同?兩種主張都有人要關愛他人的意思,但是孔子和儒家所主張的愛是有差等的(比如父親的愛跟對其他人的愛不同),因此《中庸》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這意味著在愛他人中,以親近自己的親人最為重要。墨子主張的愛,則是普遍的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的愛。所以孟子批評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孟子·滕文公下》)8.孔子說“仁”就是“愛人”,墨子主張“兼相愛”,二者有什么9.墨子認為,人人都只是愛自己而“不相愛”,是社會混亂動蕩的原因;而孟子認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沒有“仁義”,必將導致國家敗亡(見第二單元,二、“王何必曰利”一節(jié))o他們二人的觀點是否有相通之處?墨子認為,人們只知道自愛而不知道相愛,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種種社會問題便由此產(chǎn)生。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意味著超越自愛自利的褊狹,做到愛人利人。孟子把仁義高懸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從追逐私利的褊狹中超脫出來,以具備更高的道義層面上的關懷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著對他人的同情和體貼。在超越自愛自利和關愛他人方面,墨子、孟子的主張顯然是相通的。9.墨子認為,人人都只是愛自己而“不相愛”,是社會混亂動蕩的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B.士聞鼓音,破碎亂行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D.入以見于君,出以踐于朝【答案】

D(A馴—訓,B碎—萃,C辯—辨。)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答案】

C(帶:系腰帶)【答案】C(帶:系腰帶)【答案】

C【答案】C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答案】D(①中“所以”應解釋為“……的原則(方法)”;②中的“所以”應解釋為“……的原因”;③中的“其”是第一人稱代詞“自己的”;④中的“其”是第三人稱代詞“他的”。)【答案】D(①中“所以”應解釋為“……的原則(方法)”;②5.與“此何難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項是()A.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B.不吾知也!C.出以踐于朝。D.人馬燒溺死者甚眾。【答案】

A(都是賓語前置)5.與“此何難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項是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diào),此則天下之害也。”……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比粍t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zhàn),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巨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diào)。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奔纫苑侵?,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天下之難物于故也?!弊幽友栽唬骸疤煜轮烤犹夭蛔R其利、辯其故也。……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劍,練帛之冠,入以見于君,出以踐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為之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jié),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為之也。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擊金而退之?!比欢裉煜轮烤釉唬骸叭唬巳艏鎰t善矣。雖然,天下之難物于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茍君說之,則眾能為之,況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異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焉?特上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笔枪首幽友栽唬骸澳巳舴蛏偈硱阂?、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答案】

A【答案】A7.下面各項中每句話都能體現(xiàn)本文主旨的一項是()①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diào)。②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B7.下面各項中每句話都能體現(xiàn)本文主旨的一項是8.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對他人懷有仁愛之心、施仁政的人。B.本文借第三段士君子的質疑展開論說,闡述了“兼愛”的可行性,說理嚴密具有說服力。C.“兼愛”的好處遠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處。士君子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這是識小利而不識大利。D.本文第四段列舉事例進行論證,夾敘夾議,說理深入淺出?!敬鸢浮?/p>

C8.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單元目標1.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2.學習議論、抒情、記敘相結合的寫作手法。3.通過學習選文,理解墨子“兼愛”“非攻”“尚賢”這三個重要主張并思考其現(xiàn)代價值。單元目標墨子簡介墨子(約前468-前376年),春秋戰(zhàn)國之際思想家、教育家、學者,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名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后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其繁瑣的“禮”,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之一。他的“非攻”思想體現(xiàn)了當時人民反對掠奪、戰(zhàn)爭的意向。他的“非樂”“節(jié)用”“節(jié)葬”等主張,是對當權貴族“繁飾禮樂”和奢侈享樂生活的抗議。提出“尚賢”“尚同”的政治主張,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反對貴族的世襲制和儒家的親親尊尊,試圖用上說下教的方法,“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者得治”。墨子簡介探究了知識和邏輯等問題,制定了作為認識真理準則的三表,強調(diào)善與用,志與功的統(tǒng)一。弟子很多,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尤重艱苦實踐,服從紀律。其學說對當時思想界影響極大,與儒家并稱“顯學”。其體系中的非命、務實的觀點為后學所發(fā)展,而其中有關宗教迷信的形式,則為他們所克服?,F(xiàn)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學說的基本材料。探究了知識和邏輯等問題,制定了作為認識真理準則的三表,強調(diào)善內(nèi)容提要本單元內(nèi)容有三節(jié)?!都鎼邸沸麚P“兼相愛、交相利”(不分親疏厚薄地互相關愛、互相使對方得利)。墨子認為,自愛而不相愛是天下禍篡怨恨的根源、“兼相愛、交相利”則是消除禍篡怨恨的妙藥?!斗枪ァ氛J為“虧人自利”是不仁不義之舉,而攻打別國是最大的不仁不義,因為它給人們造成的傷害最大?!渡匈t》認為崇尚有才德的士是國家政治的根本,治理天下應該崇尚和任用有才德的人。這三篇文章的主題在墨子思想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而且富有現(xiàn)實意義。內(nèi)容提要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晚晴李商隱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晚晴【作者背景】李商隱自開成三年(838)入贅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被視為李黨)以后,便陷入黨爭的狹谷,一直遭到牛黨的忌恨與排擠。宣宗繼立,牛黨把持朝政,形勢對他更加不利。他只得離開長安,跟隨鄭亞到桂林當幕僚。鄭亞對他比較信任,在幕府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溫暖;同時離開長安這個黨爭的旋渦,得以暫免時時遭受牛黨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種解放。正因為這樣,詩中才有幽草幸遇晚晴、越鳥喜歸干巢之感?!咀髡弑尘啊俊局髦几形颉吭娙嗽诰拔锩鑼懼腥谌肓霜毺氐母惺芘c心境,特別是不露痕跡地寓托了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使讀者在思想上受到啟示。【主旨感悟】【藝術鑒賞】“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薄吧罹印保跃犹幱钠?。“夾城”,城門外的曲城?!扒濉豹q言“清和”。詩人深居高處,下臨城外的曲城,節(jié)令已是春盡夏臨。在季節(jié)變換的過程中,詩人的情緒如何?從描寫上看,他的心理是平和而積極的。對“春去”,他并沒有感傷。對初夏的感覺是氣候冷熱適宜。在詩人看來,春天過去了,夏天到來,同樣景色宜人。這一聯(lián)不僅交代了詩人興發(fā)的地點、時間,而且透露了詩人的心緒,定下了全詩的基調(diào)。接下來,詩人從各個角度選擇最能表現(xiàn)南方晚晴特征的景物,羅織成生動形象的復合畫面。【藝術鑒賞】他不像李白那樣選擇高山、大河等壯闊的景物,而是選擇不被人注意的卻能表現(xiàn)性情的客體?!疤煲鈶z幽草,人間重晚晴?!薄坝牟荨笔巧L在幽僻處的小草。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使他發(fā)現(xiàn)了天意和人事的契合點,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小草沒有花香,沒有樹高,容易被人遺忘,然而上天是疼愛它的?!巴砬纭?,盡管寫遲暮,作者卻有一種偏愛。著一“重”字,有相當?shù)母星榉至?。對“晚晴”尚且如此,何況旭日東升的早晨!這正表現(xiàn)了作者此時此刻熱愛生活的心態(tài)。這里,我們又自然聯(lián)想到詩人在《樂游原》中寫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名句。他不像李白那樣選擇高山、大河等壯闊的景物,而是選擇不被人注意這兩句雖然贊美夕陽,但卻有嗟嘆感傷的成分。而“人間”句只是珍重這個“晚晴”,并不理會它的短暫,更多地表現(xiàn)出樂觀的態(tài)度。把《晚晴》和《樂游原》合看,則能比較全面地了解詩人?!安⑻砀唛w迥,微注小窗明”此聯(lián)承首句,寫遠眺,寫近觀。晚晴之后,云收雨住,空氣清新,加之夕陽返照,這一切合成了眺望者拓展視野的條件。詩人在高閣之上遠望,頓覺天低地闊,心曠神怡,回頭察看,樓閣上的小窗透過一縷斜陽,屋室顯得更明亮。試想,詩人的心胸該是何等開闊明朗!“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這兩句雖然贊美夕陽,但卻有嗟嘆感傷的成分。而“人間”句只是珍“越鳥”用古詩“越鳥巢南枝”之意,“巢干”暗示著“晴”字,“鳥歸”暗示著“晚”字,正好收攏到題目上。飛鳥歸巢迅捷輕快,既寫晴,又寫喜晴。詩人在鄭亞幕府,有了依托和歸宿感,用這種心境觀照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李商隱的詩歌,在情韻方面,達到唐詩的極致。構思新巧,包藏細密,意境朦朧,詩味濃烈。這首詩抓住晚晴時刻的自然景色,表現(xiàn)詩人獨特的生活體驗;與人生態(tài)度的聯(lián)系,在似與不似之間,虛實相生,耐人尋味?!霸进B”用古詩“越鳥巢南枝”之意,“巢干”暗示著“晴”字,“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2010年高考遼寧卷)(原文在莊子《尊生》上)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趙良淳具有良好的素養(yǎng)和才干。他身為丞相趙汝愚的曾孫,自小師從同鄉(xiāng)饒魯,養(yǎng)成立身處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處都以干練而有治理才能著稱。B.趙良淳主管分寧縣時多方改變當?shù)夭涣剂曀?。他一方面禮尊敦厚孝順的人,力求為百姓樹立榜樣;一方面對極為桀驁不馴者繩之以法,習俗因此稍有變化。

(2010年高考遼寧卷)(原文在莊子《尊生》上)

C.趙良淳主管安吉州時善于解決聚眾哄搶事件。當時正值糧荒,搶劫之事頻繁發(fā)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鎮(zhèn)壓,命令僚屬曉以大義,以致有人交還了搶掠去的財物。D.趙良淳面臨危難時能夠舍生取義。在安吉防守戰(zhàn)中,吳國定打開南門讓敵兵涌入,良淳見大勢已去,讓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卻不愿逃命,自殺而死。【解析】孫良淳并未讓兵士逃生?!敬鸢浮?/p>

DC.趙良淳主管安吉州時善于解決聚眾哄搶事件。當時正值糧荒,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1.學習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實詞、虛詞和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2.了解墨子對人世間種種禍害、篡奪、仇怨、憎恨產(chǎn)生的原因的思考,以及對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的方法的思考。3.體會“兼愛”的思想內(nèi)涵,進一步思考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1.學習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實詞、虛詞和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先秦諸子選讀課件1-人教課標版211.在墨子看來,“天下之害”是如何產(chǎn)生的?文章第二段具體考察了“天下之害”產(chǎn)生的原因:“然則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愛生邪?”“何用生”可以理解為何生、因為什么產(chǎn)生。對天下人有害的方面是因為什么產(chǎn)生的呢?是因為人們不相愛產(chǎn)生的嗎?由此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層意思。墨子先肯定了這些對天下人有害的方面是由人們不相愛產(chǎn)生的,之后這樣說:“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在墨子看來,“天下之害”是如何產(chǎn)生的?由于只知道自愛而不相愛,所以諸侯不忌憚發(fā)動他自己的國家來攻打別人的國家,卿大夫不忌憚發(fā)動自己的食邑來奪取別人的食邑,人們不忌憚運用自身的力量來賊害別人?!笆枪手T侯不相愛則必野戰(zhàn),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diào)。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zhí)弱,眾必劫寡,富必侮貧,貴必敖賤,詐必欺愚?!敝恢雷詯鄱幌鄲墼斐闪朔N種事端:由于只知道自愛而不相愛,所以諸侯不忌憚發(fā)動他自己的國家來攻打國家與國家在郊野里打仗,卿大夫與卿大夫互相奪取食邑,人與人互相殘害,君對臣不仁愛而臣對君不忠誠,父對子不慈愛而子對父不孝敬,兄弟之間不和睦不協(xié)調(diào),天下力量大的控制力量小的,人多的搶奪人少的,富有的欺負貧窮的,地位高的瞧不起地位低的,不誠實的欺騙敦厚的。墨子下結論說:“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币馑际钦f,天下所有的禍害、篡奪、仇怨、憎恨,它們所以發(fā)生,都是因為人跟人不相愛,因此有仁德的人反對它。國家與國家在郊野里打仗,卿大夫與卿大夫互相奪取食邑,人與人互2.如何改變“天下之害”?既然知道了對天下人有害的方面,也知道了這些方面產(chǎn)生的根源,并對它持反對的態(tài)度,那么就應當考慮改變的措施了:“既以非之,何以易之?”既然已經(jīng)反對它(“不相愛”)了,那么拿什么改變它呢?由此又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層。墨子說:“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薄凹嫦鄲邸本褪瞧毡榈夭环值燃壊环诌h近不分親疏地互相愛(簡言之即“兼愛”),正好跟只知道自愛而不互相愛的做法相對立?!敖幌嗬本褪腔ハ嗍箤Ψ降美?。對墨子來說,“交相利”是跟“兼相愛”密切聯(lián)系的,是“兼相愛”的自然結果。2.如何改變“天下之害”?要解決只知道自愛而不相愛所造成的種種社會問題,就要實行與之相反的方法?!叭粍t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奈何”是如何的意思。那么這相反的方法又如何去做呢?“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边@就是根本:看待別人的國家就像看待他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食邑就像看待他自己的食邑,看待別人之身就像看待他自己之身。能夠做到這一點,人們就可以超脫那種只知道自愛而不知道相愛的自私的愛,就會兼相愛。只要做到了兼相愛,就可以造成接下來所說的種種社會效果:要解決只知道自愛而不相愛所造成的種種社會問題,就要實行與之相國家與國家不在郊野打仗,卿大夫與卿大夫不互相奪取,人與人不互相賊害,君對臣仁愛、臣對君忠誠,父對子慈愛、子對父孝敬,兄弟之間和睦協(xié)調(diào),天下力量大的不控制力量小的,人多的不搶奪人少的,富有的不欺負貧窮的,地位高的不輕視地位低的,不誠實的不欺騙敦厚老實的?!胺蔡煜碌湸墼购蘅墒刮闫鹫?,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薄翱墒刮闫稹本褪强墒共话l(fā)生。這是墨子的又一個重要結論:可以使天下所有的禍害、篡奪、仇怨、憎恨不發(fā)生的原因,是產(chǎn)生于兼相愛,因此有仁德的人稱贊它。墨子本人的立場自然是在有仁德的人這一邊。國家與國家不在郊野打仗,卿大夫與卿大夫不互相奪取,人與人不互3.墨子認為怎樣才能實現(xiàn)“兼愛”?(1)正君之行。既然墨子認定君主威力無窮,那么端正君主的行為便成了當務之急。他知道,那種橫征暴斂“為宮室臺榭”之居、“為錦繡文彩”之衣、為“芻豢”“魚鱉”之食,蓄妻妾以供淫樂,死后還要“厚葬久葬”的“天下為政者”是斷然不會“兼愛”的,于是相應地提出了“節(jié)用”“非樂”“節(jié)葬”的主張,試圖使君主的惡跡有所收斂。3.墨子認為怎樣才能實現(xiàn)“兼愛”?(2)佐君以賢。墨子認為,要想“國家之富,人民之眾,行政之治”,任用更多的賢能之士是國君的首要任務。并且提出了“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避私怨”的用人主張。什么樣的人才能算得上賢能之士呢?墨子說得很明白,就是能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的人。這實際上指的是行“兼愛”之道的人。有力“疾以助人”,不就是“兼相愛”嗎?有財“勉以分人”,不就是“交相利”嗎?(2)佐君以賢。墨子認為,要想“國家之富,人民之眾,行政之治(3)師君以圣。墨子不止一次地稱頌大禹、成湯、文王、武王這些“三代圣王”。其目的就是借“圣王”之口推行“兼愛”之道,讓君主們有師可學。他是這樣稱頌大禹的:“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shù)。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圣也,而形勞天下如此。故使學者以裘褐為衣,以跂屩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庇终f“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這里的大禹顯然是一個既具有“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的雄心壯志,又具有實干吃苦精神的人物。(3)師君以圣。墨子不止一次地稱頌大禹、成湯、文王、武王這些因此可以說,大禹是“兼愛”思想的具體化、人格化。的確,如果君主們都學著大禹的樣子,實行“兼愛”自然是大有希望的。因此可以說,大禹是“兼愛”思想的具體化、人格化。的確,如果君(4)拘君于天。由于墨子相信鬼神的存在,相信“天”至高無上,有的人就因此說“天志”和“明鬼”是墨子“思想的一個脊梁”,并由此得出墨子是復古派的結論。這種看法是非常片面的。墨子承認“天”,頌揚“天”,不過是一種借助“天”來拘束君主,推行“兼愛”之道的手段。他在《天志上》中說,“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又接著說,“然則禹、湯、文、武,其得賞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愛人?!侍煲庠唬骸酥宜鶒郏娑鴲壑?;我所利,兼而利之。愛人者,此為博焉;利人者,此為厚焉。’(4)拘君于天。由于墨子相信鬼神的存在,相信“天”至高無上,故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業(yè)萬世子孫。傳稱其善,方施天下,至今稱之,謂之圣王”。這其中的“天”,實際上是墨子的傳聲筒,“兼愛”思想的代言人。故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業(yè)萬世子孫。傳稱其善,方施天下,至今4.如何理解“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這句的意思是說,具有仁德的人處理政事,一定是興辦對天下有利的事情,革除對天下有害的事情。說明為政應遵循為天下興利除害的原則。4.如何理解“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5.文章引用晉文公、楚靈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文章在后半部分引用這些事例是為了更好地論證君王不相愛是因為“上弗以為政、士不以為行”的現(xiàn)實。是文章講道理之后通過事例的進一步論證,是為了把觀點論述得更清楚更明了。同時也體現(xiàn)了邏輯的嚴謹,引用這三個事例也充實了文章的內(nèi)容,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豐富。5.文章引用晉文公、楚靈王、越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6.墨子認為“兼相愛、交相利”能夠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他認為的理想世界是什么樣子?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6.墨子認為“兼相愛、交相利”能夠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他認為7.墨子兼相愛交相利的學說很迂闊難行嗎?對你有什么啟發(fā)?可以見仁見智。要做到兼相愛交相利,需要克服人自身的很多天然局限,但是基本上應該是可行的,并不迂闊;作為一種理想目標則完全是值得追求的。實踐這樣一種學說,有助于解決種種社會問題。像墨子說的,通過奉行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以達到“強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的目標,依然令人向往。

7.墨子兼相愛交相利的學說很迂闊難行嗎?對你有什么啟發(fā)?兼相愛學說給人的最基本的啟發(fā)是,人應該從只知道自愛而不知道相愛、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狹中超脫出來,由此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溫馨的群體以及令人備感舒適的人際關系。兼相愛學說給人的最基本的啟發(fā)是,人應該從只知道自愛而不知道相8.孔子說“仁”就是“愛人”,墨子主張“兼相愛”,二者有什么不同?兩種主張都有人要關愛他人的意思,但是孔子和儒家所主張的愛是有差等的(比如父親的愛跟對其他人的愛不同),因此《中庸》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边@意味著在愛他人中,以親近自己的親人最為重要。墨子主張的愛,則是普遍的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的愛。所以孟子批評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孟子·滕文公下》)8.孔子說“仁”就是“愛人”,墨子主張“兼相愛”,二者有什么9.墨子認為,人人都只是愛自己而“不相愛”,是社會混亂動蕩的原因;而孟子認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沒有“仁義”,必將導致國家敗亡(見第二單元,二、“王何必曰利”一節(jié))o他們二人的觀點是否有相通之處?墨子認為,人們只知道自愛而不知道相愛,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種種社會問題便由此產(chǎn)生。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意味著超越自愛自利的褊狹,做到愛人利人。孟子把仁義高懸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從追逐私利的褊狹中超脫出來,以具備更高的道義層面上的關懷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著對他人的同情和體貼。在超越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