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工藝美術簡史》課件第十四章 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工藝美術_第1頁
《外國工藝美術簡史》課件第十四章 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工藝美術_第2頁
《外國工藝美術簡史》課件第十四章 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工藝美術_第3頁
《外國工藝美術簡史》課件第十四章 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工藝美術_第4頁
《外國工藝美術簡史》課件第十四章 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工藝美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四章

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工藝美術1.了解巴洛克與洛可可的時代背景。2.掌握巴洛克與洛可可藝術的總體特點。3.掌握巴洛克與洛可可時期染織工藝的風格特點和主要成就。4.掌握巴洛克與洛可可木工藝的特色和主要成就。5.掌握巴洛克時期玻璃和金屬工藝的主要特點。6.掌握德爾夫特陶工藝的風格特征、歐洲瓷器的產生以及這一時期歐洲主要國家的瓷窯及成就。7.掌握洛可可時期金屬與玻璃工藝的風格特征。8.掌握巴洛克工藝美術與洛可可工藝美術的關系。學習目標

“巴洛克”(Baroque)一詞的詞源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有三:一是葡萄牙文“barroco”和西班牙文“barorueco”,意為“畸形珍珠”“不合常規(guī)”等;二是中世紀拉丁文“baroco”,意為“荒誕的思考”“繁縟可笑的神學討論”;三是意大利文“barocchio”,意為“曖昧可疑的買賣活動”。它被18世紀末新古典主義理論家用來嘲笑17世紀意大利盛行的一種奇異的藝術或文學風格,認為它完全背離了現(xiàn)實生活和古典傳統(tǒng),于是,“巴洛克”作為一種藝術風格的名稱,為史學界所沿用,不僅指文藝復興之后的意大利藝術發(fā)展的一個階段,也包括17世紀整個歐洲的藝術。巴洛克風格產生的時代背景是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和對新世界的探索,中產階級的興起和中央君主專制集權的加強,以及宗教改革運動的起伏斗爭。巴洛克風格的藝術具有氣勢雄偉、生機勃勃、強烈奔放的特征,同時洋溢著莊嚴高貴、豪華壯觀的氣韻,在表現(xiàn)形式上打破了各種舊藝術風格的常規(guī)。第一節(jié)概述17世紀以前,尤其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一直在歐洲藝壇扮演著重要角色。17世紀以后,隨著意大利教廷勢力的衰敗,代之而起的是法國新興資產階級勢力的日益強大。因此,巴洛克藝術雖然起源于意大利,但整個17世紀歐洲文化藝術的中心是在法國。亨利四世(HenriⅣ,1553—1610)的重振王權和樞機主教黎世留(Richelieu,1585—1642)的王權強化已使法國專制制度得到了鞏固,特別是“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ⅪⅤ,1638—1715)為了無限擴展王權和增加國庫收入,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利用一切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大力發(fā)展生產和對外貿易,使法國成為全歐的中心,因此法國人稱17世紀是“偉大的世紀”,是充滿榮譽和偉大成就的黃金時期。“洛可可”(Rococo)源于法文“羅卡伊爾”(rocaille),意為巖石或貝殼飾物,后來該詞指以巖石和蚌殼裝飾為其特色的藝術風格。這個名稱最早出現(xiàn)于19世紀初,是一些新古典主義藝術家們用來形容18世紀中期流行于歐洲各國的裝飾樣式。在法國,它主要是指攝政時期(1715—1723)和路易十五時期(1700—1774);在英、意、德等國均指18世紀中期。洛可可風格的特點是具有纖細、輕巧、華麗和繁縟的裝飾性,多用C形、S形和渦卷形的曲線和艷麗浮夸的色彩作裝飾構成。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形成主要有這樣幾個因素:首先從社會歷史背景來看,18世紀中期,法國的工商業(yè)獲得了大力發(fā)展,已成為當時除英國以外歐洲最發(fā)達的國家。其次,就裝飾藝術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而言,洛可可風格的形成實際上是巴洛克藝術刻意修飾而走向極端的必然結果,晚期的巴洛克藝術已經在某些方面呈露出洛可可藝術的端倪。最后,18世紀的歐洲普遍受到東方藝術的強烈沖擊,在洛可可藝術風格的特征中洋溢著東方特別是中國情調。一、巴洛克時期的染織工藝17世紀歐洲的織錦壁毯工藝在追求豪華奢侈生活的富裕的王公貴族的提倡下,由無數(shù)優(yōu)秀的畫家和織物師共同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的繁盛之地便是路易十四統(tǒng)治下的法國巴黎,以及佛蘭德斯的安特衛(wèi)普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等城市。路易十四的宰相戈培爾曾于1662年將分散在巴黎的織錦壁毯作坊集聚起來,成立了宮廷性質的“戈貝蘭織物所”,負責人就是宮廷畫家夏爾·勒布倫(CharlesLebrun,1619—1690),聞名于世的“戈貝蘭式花壁毯(Gobelinstapestry)即由此而來(圖14-1)。第二節(jié)染織工藝現(xiàn)藏巴黎戈貝蘭博物館的《路易十四加冕式》(圖14-2)是《國王的故事》中的一幅壁毯。作品中人物眾多,場面壯觀。大型的織錦壁毯是用豎機制作的。經線多用麻或錦,緯線則是絲或毛,并加金線或銀線。從作品中可以看出,緯線起花的工藝已極為成熟,較之經線起花更便于模仿繪畫的效果。尤其是當時的織物師已考慮到因壁毯質料的不同而造成光線反射的因素。在戈貝蘭織物所里還制作了大量寫實花卉紋樣的織錦壁毯,同樣是以著名畫家的作品為粉本,構圖繁密,色彩豐富。17世紀佛蘭德斯和荷蘭的織錦壁毯工藝也相當興盛。繪畫大師魯本斯(R.Rubens,1577—1640)也為壁毯制作設計過精彩的樣稿,現(xiàn)藏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織錦壁毯《羅馬皇帝的故事》就是他所設計的。荷蘭畫家弗美爾(J.Vermeer,1632—1675)取材于羅馬神話設計的樣稿也很有特色。可見,當時織錦壁毯工藝所取得的成就是與17世紀歐洲高水平的繪畫藝術分不開的。二、洛可可時期的染織工藝洛可可時期染織工藝的中心是法國,此時的法國織錦工藝在巴洛克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歷史的高峰。高檔家具的襯墊、室內壁毯和服飾對織錦需求量很大?,F(xiàn)藏巴黎盧佛爾美術館的一件戈貝蘭織錦壁毯的設計就出自布歇之手,壁毯中央橢圓形內表現(xiàn)的是希臘神話故事,其內容和形式與周圍的洛可可式裝飾紋樣相互生輝(圖14-3)。法國18世紀染織工藝的時代特點較為明顯地反映在紋樣的變更上。在18世紀初染織品的紋樣還基本上保持著巴洛克時期的特點,即紋樣的構成運用中心軸呈左右對稱狀,同時一種以菱形結構出現(xiàn)的植物紋樣也較流行。從18世紀30年代開始,洛可可式的染織紋樣大體形成。它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自然主義的植物紋樣的表現(xiàn);二是構成上注意非對稱性的處理;三是更多地表現(xiàn)了繪畫性的特點,如豐富的層次和明暗關系處理。18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出現(xiàn)了方形連續(xù)紋、蛇形紋和貝殼紋等,特別是帶有情節(jié)性的人物風情題材,顯示了洛可可繪畫藝術對染織紋樣的影響(圖14-4)。一、巴洛克時期的木工藝(一)佛蘭德斯與荷蘭具有巴洛克式風格特征的木工藝制品首先是在17世紀20年代的佛蘭德斯出現(xiàn)的。盡管早期的橡木四門碗櫥和雙門供桌等家具仍采用文藝復興晚期的半附柱或螺紋托架等作為裝飾,但從其他一些家具廣泛利用天鵝絨或皮革包襯的情況來看,已具有巴洛克式家具的裝飾因素。較之佛蘭德斯,荷蘭的巴洛克式家具在外形設計上更顯單純、嚴謹,但在細部裝飾上仍然具有豐富華麗的效果(圖14-5)。第三節(jié)木工藝(二)法國17世紀的路易十四時期是法國家具工藝的鼎盛時期,歐洲家具史上此時的所謂法國“豪華型家具”(圖14-6)已幾乎在裝飾形式的發(fā)展上超越了巴洛克式的界限。豪華型家具”的種類繁多,其中常見的有碗櫥、珍品櫥和桌、椅、床、柜等等,其上裝飾的紋樣有爵床葉形、槲橡、獅、羊和王家標記及路易十四的文字組合等等。家具的邊、角多采用包銅處理,它不僅可以保護精致的貼木面,也具有較強的裝飾性。貴重的家具還利用象牙、龜甲、金屬和珍木等材料進行鑲嵌裝飾,有的甚至還采用人體浮雕或青銅鑄像加以裝飾,效果精細奢麗。路易十四時期“豪華型家具”在桌、椅、床的設計上反映最為明顯。凡爾賽宮路易十四寢室里的《權威之床》、大廳里的《正義之床》和貴婦人用的《公妃之床》等幾乎都罩以華麗的織錦,四柱和天蓋也鏤刻精細??傊?,17世紀法國的家具工藝是取得了獨特成就的,盡管它更多地表現(xiàn)了宮廷工藝美術豪華繁縟的某些特點,但在設計或制作工藝方面都是極為卓越的,并具有一定的影響(圖14-7)(三)德國德國的巴洛克式家具直到“三十年戰(zhàn)爭”后才稍露萌芽,真正出現(xiàn)是在1660年以后,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形成高潮。德國早期的巴洛克式家具顯然受到荷蘭的影響。但是,較之荷蘭式的樸實謹嚴之風,德國家具具有生動活潑、注重裝飾的特點。德國巴洛克式家具工藝風格的確立是在17、18世紀相交的階段。南部家具不僅在設計上注重優(yōu)美曲線的運用,而且實木和貼木的模塑技藝都已達到較高水平,著名的法蘭克福式碗櫥就集中體現(xiàn)了這樣的成就。北部的漢堡式雙門或四門大型碗櫥也很有特色,它模仿建筑式半附柱、柱頭,以飾帶和山形墻作為主要裝飾手段,但都以莨菪葉飾和花果雕飾破除了裝飾的沉重感。此類櫥柜在北部地區(qū)相當流行。另外,德國家具在17世紀末期也與荷蘭一樣受到中國明式家具的影響,其最為明顯地表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后扭式直腿為中國式的彎腿所代替,同時也出現(xiàn)過一些受中國家具啟示而創(chuàng)作的漆繪家具。

(四)英國英國巴洛克式家具工藝的興起和繁盛時期是在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Ⅱ,1630—1685)和安妮皇后之間的半個世紀中。早期的家具一方面是受荷蘭影響在民間流行的風格素樸的胡桃木家具,另一方面是具有奢華精美風格的宮廷家具,二者都獲得了一定的發(fā)展。宮廷家具多用珍木制成,采用透雕細工、貼金花飾或垂花雕刻等精致的裝飾手法,而且大多以天鵝絨或織物包襯,從而在裝飾華麗的程度上絕不亞于法國的家具(圖14-8)威廉三世(WilliamⅢ)和安妮皇后時期,英國巴洛克式家具更多地呈現(xiàn)出獨特的民族風格,其中以貼木技術和鑲嵌細工最為杰出。此期的鑲嵌細工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在黑白底子上以黃褐色木或象牙為材料,作各種花鳥紋樣的鑲嵌裝飾;另一種是以黃色貼木為底,用深褐色木材作精細的蔓藤花飾鑲嵌。(五)意大利和西班牙雖然意大利是巴洛克藝術的發(fā)源地,但巴洛克式的家具工藝并未能在這里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其根本原因就是17世紀的意大利已在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的各個方面都逐漸喪失了昔日的全歐中心地位。盡管如此,意大利的巴洛克式家具工藝的發(fā)展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它最明顯地表現(xiàn)在興盛時間較早,從而對阿爾卑斯山以北的巴洛克式家具工藝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許多意大利藝術家曾應聘在各國宮廷任職,創(chuàng)造的典型的巴洛克式裝飾紋樣,即卷軸和莨菪葉形裝飾等在各國都有效仿;尤其是以羅馬為中心的宮廷巴洛克式家具風格,直接影響到法國路易十四世家具的設計和制作。另外,意大利巴洛克式家具也具有獨自的風格特征,它常常利用外形的對比、技藝的工細和效果的豪華來獲得較強的裝飾性(圖14-9)。法國洛可可時期的家具工藝可分為兩個發(fā)展階段,即攝政時期和路易十五時期。前者是法國家具從巴洛克發(fā)展到洛可可的過渡階段,史稱“攝政時期風格”,后者是洛可可式家具繁榮發(fā)展的階段,也稱“路易十五風格”。從現(xiàn)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扶手靠椅》(圖14-10)上可看出當時的座椅家具也頗具攝政時期的風格特征。二、洛可可時期的木工藝路易十五時期的家具工藝吸收和發(fā)展了攝政時期的一切成就,并在倡導豪華而優(yōu)雅裝飾風尚的宮廷庇護下使洛可可式家具工藝日趨成熟。這一時期洛可可家具的特點是新型家具的不斷出現(xiàn)和新的裝飾形式的運用。這些家具的裝飾手法也相當出色,除一般采用珍木貼片或多彩的方形、菱形貼木裝飾以外,絲帶或花葉的雕飾也極為工細,有的家具還采用色彩綺麗的刺繡或絲緞包襯,極盡豪華高貴之能事,特別是鍍金銅飾的運用比攝政時期更加廣泛(圖14-11)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的家具工藝還受到歐洲大陸的強烈影響。尤其是崇尚法國式的豪華家具。但不久便伴隨著英國資產階級勢力的勃發(fā),家具工藝越來越明顯地反映出民族的特色。18世紀英國最杰出的家具設計家和制作家是托馬斯·齊彭代爾(ThomasChippendale,1718—1779),他對各國的家具工藝都做過廣泛的研究,尤其是對法國哥特式和洛可可式的家具以及中國式的家具研究頗為精深,并探索過“中國風格洛可可化”的可能性。齊彭代爾的設計豐富多彩(圖14-12),僅“齊彭代爾式座椅”就有三種樣式?,F(xiàn)藏倫敦美術館的《中國式床鋪》(圖14-13)就是他的一件代表作品,整個床的設計吸取了中國式的四柱形式,但高高的尖形頂蓋則是英國獨有的,它以紅黃相間的裝飾為主要色調,局部施金,獲得了奇特的裝飾效果。洛可可家具在意大利影響最甚的地方是威尼斯,這里的上流社會自文藝復興以來表現(xiàn)出享樂主義傾向,對法國洛可可家具的反應較之羅馬或佛羅倫薩遠為敏感。威尼斯制作的鼓式珍品櫥(圖14-14)、衣櫥和桌面鏡架等多為彩繪家具,它用石膏作底,再經繪制或貼金處理,具有光潤柔麗的裝飾效果,頗富特色。另外它還吸取了中國油漆家具的工藝,但在色彩和裝飾紋樣上體現(xiàn)了自己的特點。一、金屬工藝(一)巴洛克時期的金屬工藝巴洛克時期歐洲的金屬工藝又進入了一個空前輝煌的時期。技術上的進步、思想上的開放、器物種類的多樣化以及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都為當時金屬工藝的大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絕好的條件。歐洲各個國家都在金屬工藝品的制作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金工制品的生產十分興盛,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的金屬工藝生產中心,德國的奧格斯堡就是這一時期著名金屬工藝中心之一,這里制作的金屬工藝品盛行于歐洲各地。波蘭和俄羅斯也是重要的金屬工藝產地,《銀制鍍金飾盒》(圖14-15)和《金盔》分別反映了這兩個國家金屬工藝的特點,我們可以充分體味到濃郁的巴洛克風格對此期金屬工藝的影響。第四節(jié)金屬與玻璃工藝(二)洛可可時期的金屬工藝洛可可時期金屬工藝主要體現(xiàn)在宮廷用的餐飲具、飾盒、鼻煙壺等用品上,另外,在室內裝飾中用的掛鐘、鏡框,以及家具的裝飾上也被廣泛采用。不論用于何物,洛可可式的金屬工藝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堅硬而冷峻的金屬,在此時都變得柔軟而溫馨,令人倍感親切。法國制造的《巧克力壺》(圖14-16)和《飾盒》(圖14-17),以及現(xiàn)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鼻煙壺》等作品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金屬工藝的風貌。二、玻璃工藝(一)巴洛克時期的玻璃工藝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玻璃工藝大體上是以阿爾卑斯山為界,分為南北兩大系統(tǒng),各以意大利的威尼斯和德國的某些地區(qū)為中心。進入17世紀以后,這兩地的玻璃工藝仍然興盛未衰,尤其是威尼斯繼續(xù)保持著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但各國獨自的特色卻較以前更為顯著。威尼斯的玻璃工藝在13、14世紀是以琺瑯彩繪式的玻璃器為特色,多裝飾著神話或寓言故事,以及肖像等。15世紀中期和16世紀初,吹制技術較高的透明玻璃器取而代之,之后又興起刻花玻璃,出現(xiàn)筆桿狀的金剛鉆工具。17世紀仍然以刻花玻璃器為主,但已改變了過去點狀紋樣的表現(xiàn),而刻畫出結構復雜、手法精巧的纏枝紋,已具有巴洛克藝術的明顯特色(圖14-18)。德國中世紀玻璃器,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所謂“森林玻璃”工藝就已在歐洲享有盛名。文藝復興時期由于受到威尼斯的影響,琺瑯彩繪式玻璃工藝流行一時,直到17世紀紐倫堡等地仍然保持著這一傳統(tǒng)的制作工藝(圖14-19),一般玻璃器皿上都裝飾著筆法細膩的風景畫?,F(xiàn)藏紐約科尼克玻璃美術館的《磨花玻璃高腳蓋杯》(圖14-20),是德國紐倫堡的產品。自1622年將寶石研磨的技術運用到玻璃磨花上以后,紐倫堡的玻璃裝飾由原來的琺瑯彩繪迅速轉向以刻花工藝為主的生產,制作工藝和裝飾水平足以與同時期威尼斯的產品媲美,并在歐洲爭得了廣大的市場。這件玻璃杯從吹制的圓潤、套料的均勻到焊接的精確,都反映出工匠的純熟技巧。在佛蘭德斯,具有威尼斯式浮雕裝飾的玻璃器曾盛行一時,安特衛(wèi)普和布魯塞爾等地生產的玻璃酒具等直到17世紀后半期仍然保持著威尼斯影響的痕跡。在荷蘭,以阿姆斯特丹為中心的玻璃工藝也受到威尼斯的影響,但從一些作品上來看,它們把威尼斯式的金剛鉆刻花工藝發(fā)揮得更加完美,特別是17世紀后半期出現(xiàn)的帶有肖像或徽章等圖形的刻花玻璃器(圖14-21),已與威尼斯的趣味迥異。(二)洛可可時期的玻璃工藝洛可可藝術風格雖然發(fā)源于法國宮廷,但豪華的玻璃工藝制品中心在歐洲來說仍然是意大利的威尼斯。這一時期,威尼斯的玻璃在材質、造型和裝飾上又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威尼斯的工匠們很快就適應了彌漫全歐的洛可可風格,并向歐洲各地的宮廷推出了大量精美豪華的玻璃工藝制品,備受王公貴族們的青睞?!痘▔讲AУ鯚簟罚▓D14-22)即為此期典型的洛可可風格的工藝佳作?!峨p耳玻璃杯》(圖14-23)也是洛可可式玻璃工藝的杰出代表作。在傳統(tǒng)的造型基礎上,作品以新的裝飾和艷麗而充滿流動感的色彩,構筑了一個清新而浪漫的世界。由此可見,此期的威尼斯玻璃制品不僅仍然扮演著歐洲玻璃藝壇上的主角,而且在制作技藝上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一、巴洛克時期的陶工藝巴洛克時期歐洲陶工業(yè)的繁盛地是荷蘭的德爾夫特(Delft)。早在16世紀初,由安特衛(wèi)普傳入的意大利馬略卡式陶器就已在阿姆斯特丹和哈勒姆(Haarlem)等地流行起來。16世紀末17世紀初,荷蘭的制陶工藝又受到中國和日本等東方陶瓷的影響。從17世紀后半期開始,德爾夫特的制陶工藝就在全歐洲處于領先地位。荷蘭是最早發(fā)展海運事業(yè)的國家之一。1602年成立東印度聯(lián)合公司,建成通往遠東的港口,并在西班牙之后獨家壟斷了遠東貿易。其中最主要的貨物便是遠東的瓷器。當時的商人為了滿足王公貴族以及富裕的歐洲人對東方瓷器的需要,一方面發(fā)展海運事業(yè),另一方面重視就地生產。荷蘭德爾夫特窯以此為契機,改變了長期仿制意大利陶器的狀況,制定了仿制中國瓷器風格的方針。尤其在中國明末清初的1640年至1650年間,中國瓷器因戰(zhàn)亂出口銳減,而代之出現(xiàn)的日本瓷器又價格昂貴,于是德爾夫特窯獲得發(fā)展的機會,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第五節(jié)陶瓷工藝德爾夫特的所謂“希諾瓦茲里”(中國樣式)的紋樣,是從中國進口大量瓷器紋樣中,選擇適合歐洲人理解的形態(tài),并加以改變而重新組合。因其表現(xiàn)形式比較自由,紋飾清新活潑而深受歐洲人喜愛。德爾夫特陶器不僅在荷蘭最先采用“中國樣式”,而且隨著輸往歐洲各地,對歐洲其他地區(qū)的陶器裝飾產生了廣泛影響。德爾夫特最初的“中國樣式”,十分接近中國瓷器紋樣。它以白地藍彩紋樣為主,近似中國青花瓷(圖14-24)。德爾夫特陶器雖然裝飾風格模仿中國瓷器,但造型完全按照歐洲人的生活習性和欣賞習慣而設計(圖14-25)。這也是德爾夫特陶器能夠壟斷歐洲陶工藝制品市場的重要原因。除了日常用具以外,德爾夫特陶工藝最出色的是陶磚的設計和制作。當時的陶磚不僅作為室內鋪地的重要材料,而且用作壁面裝飾,特別是室內壁爐的周圍幾乎都以陶磚鑲砌。荷蘭的陶磚最大的近1平方米,上面多飾以花卉紋樣,不但滿足國內的需要,同時還向法國、德國、俄國和印度等地輸出,在國際上頗享盛譽。現(xiàn)藏阿姆斯特丹國立美術館的《帶有大花瓶圖形的陶磚》(圖14-26)就是德爾夫特的代表作品,顯示了當時較高的制作工藝和裝飾水平。二、洛可可時期的陶瓷工藝16世紀至17世紀,歐洲航海業(yè)獲得空前的發(fā)展。來自東方各國的珍貴物品,諸如瓷器、玉器、漆器、織物、象牙雕刻等源源不斷地運至歐洲各國,尤其是光潤柔美的硬質瓷器,更為王公貴族及整個上層社會所珍愛,致使瓷器的價值一度超過黃金,成為地位和財富的象征。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各國掀起了競相仿制瓷器的熱潮。17世紀與18世紀之交,德國人約翰·弗里得里希·伯蒂格爾(JohannFriedrichBottger,1682—1719)和埃倫弗里德·瓦爾特·馮·切恩豪斯(EhrenfriedWalterVonTschirnhaus,1651—1708)在看到本國對遠東硬質瓷器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財政支出愈來愈大的情況下,決意研制和發(fā)展本國制瓷工業(yè),并為此反復實驗,終于在1708年7月燒制出朱紅色瓷質炻器,人稱“伯蒂格爾炻器”。爾炻器”。伯蒂格爾經過努力,終于用一年時間在德累斯頓西南90公里發(fā)現(xiàn)生產硬質瓷所需的優(yōu)質高嶺土,并以產地取“施諾瓦白土”。這里的瓷土一直開采到19世紀中葉。伯蒂格爾反復優(yōu)選瓷土、改進窯爐,最終燒制出優(yōu)質白瓷器,而且在1713年春天開始批量生產,并因此得到普遍的贊賞。這時生產的麥森瓷器可謂名副其實的硬質瓷器(圖14-27)。18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麥森瓷窯大量仿制日本柿右衛(wèi)門和伊萬里彩繪瓷器,如八角形器皿、帶蓋茶碗以及裝飾形式,幾乎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歐洲的瓷器也分硬質瓷和軟質瓷兩種,硬質瓷與中國瓷器一樣,采用高嶺土為原料,燒色程度高;軟質瓷以陶土和玻璃為原料,燒色程度低,壁體呈白色半透明狀。德累斯頓的硬瓷燒制方法在當時是極為保密的,盡管法國自1769年開始掌握了硬瓷燒制的方法,但18世紀主要還是以軟質瓷為主(圖14-28)。巴黎盧佛爾美術館藏的《泉》(圖14-29)雖然是一件彩色瓷塑,但它與青銅底座的組合卻非常協(xié)調,是一件成功的陳設品?!ぴ谟?,自18世紀以來,斯特弗德希地區(qū)的斯托克相繼出現(xiàn)威爾頓、韋奇伍德等著名陶藝家,迎來英國陶瓷史上的新紀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