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的一代課件_第1頁
浪漫的一代課件_第2頁
浪漫的一代課件_第3頁
浪漫的一代課件_第4頁
浪漫的一代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浪漫的一代——郁達夫文獻綜述:70年代后期:對郁達夫的研究從史料的挖掘開始。馮雪峰《郁達夫生平事略》、《郁達夫著作編目》郁風《郁達夫的出生家庭和他的少年時期》、昊泰昌《中國新文學史漫筆·郁達夫與太陽社》、王自立、陳子善《郁達夫傳略》、王映霞《半生自述(關于郁達夫思想和生活遭際的一些情況)》朱靖華《一個充滿矛盾而易遭誤解的作家—略論郁達夫》、董易《關于郁達夫的生活道路和創(chuàng)作個性的形成》、李南蓉《試論郁達夫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邢鐵華《郁達夫論—他的小說和藝術》和董修智《郁達夫和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對于郁達夫小說抒情風格的論述:張國禎《郁達夫和我國現(xiàn)代抒情小說》、朱信忠、田秉愕《略論郁達夫小說的抒情風格》、章渡《論郁達夫小說的抒情特色》、楊義《郁達夫與抒情小說的發(fā)展》等對郁達夫小說浪漫主義特征的論述:趙園《郁達夫‘自我’寫真的浪漫主義小說》、任蘇民《試論郁達夫小說人物塑造的浪漫主義特點》、許子東《郁達夫風格和現(xiàn)代文學中的浪漫主義》等。對“零余者”系列形象的論述吳茂生《浪慢主義英雄—一淪郁達夫小說中的“零余者”》、謝煒如《論郁達夫小說中的“零余者”》、袁凱聲《論郁達夫小說中的“零余者”》等80年代后期:

對80年代中期以前郁達夫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行重新思考:李源《郁達夫小說中“色情”描寫的再評價》、唐鴻棣《<沉淪>是“世紀末病態(tài)表現(xiàn)”說質疑》、安文江《郁達夫感傷小說再思考》。對郁達夫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研究的有:曾華鵬,范伯群《郁達夫小說與傳統(tǒng)文化》、羅成淡《郁達夫與中國文人傳統(tǒng)》、李玉明《郁達夫與中國古典文學》等。邱文治《兩個對踏的文學流派代表:茅盾與郁達夫比較觀》、馮奇《郭沫若與郁達夫的浪漫世界之比較》、曹萬生《郁達夫與何其芳創(chuàng)作母題之比較》、謝泳《兩種日記的比較研究:讀魯迅、郁達夫日記札記》、蔣文《魯迅郁達夫舊體詩比較》、黃裔《老舍郁達夫文品比較》等比較了郁達夫與同時期作家的異同。批評方法:傳記式研究:主要是指從作家的個性、生活的時代背景、生平等方面來解釋作品的方法。文本細讀式研究李歐梵認為:從郁達夫的自傳來看,這一時期郁達夫自傳所描述的主題是有關一個“奇零人”的。郁達夫很喜歡屠格涅夫,尤其喜歡他的《奇零人日記》。在郁達夫自己看來,他也是一個“奇零人”,他是被人生所遺棄了的:首次是被父親所遺棄,因為他很早便去世了;跟著是被母親所遺棄,因為她時常不在家;再后來是跟同學合不來,因為他深惡他們的浮華行為;最后他被歷史所遺棄,這完全確立了他那“奇零人”的地位。當他感覺受到一切外物所排斥時,他便轉而凝視自己的內心去,以小說來解剖自己。同時,他的自傳也是一份感情的記錄,李歐梵認為,郁達夫豐富的熱情和他感情用事的性格,一部分是他敏感天性的自然發(fā)展,另外也受到學生時代所讀的古典浪漫小說所影響。留學日本的生活和性苦悶(1914——1922)這一時期是郁達夫的后青春時期,他是在日本的學校和西方的書本中度過的。李歐梵認為,從埃里克遜的心理學來看,自我認定和自我混淆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支配了郁達夫的整個性格發(fā)展。這一時期,郁達夫在三年內轉修主科三次,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顯示了他的不安,這亦在他的心靈上構成了困惑。郁達夫自己用“憂郁癥”來形容他在日本時的心境,且這種“憂郁癥”來自他惱亂的心靈,而這種惱亂是和“男女兩性間的種種牽引”及“中國在國家地位的衰落所產生的恥辱”有關。郁達夫自述,他的第一次性經驗是與一個日本女人發(fā)生的,事后他極之懊悔。夏志清認為郁達夫的這種過分自咎心理可以從他所受的儒家倫理教育去解釋。李歐梵也同意這樣的觀點,但是他更認為,郁達夫的這種自咎感的根源和他在日本住過的經歷有關。從郁達夫的自傳中我們可以看到,郁達夫自己也將自己看成是身處于一個不同、而且歧視他的社會里的中國人,也就是說他自己在這樣的一個國家里沒有找到歸屬感,日本大和民族對這些外來的支那人是有著深深地歧視的。但是,面對自身肉體上的性欲需求時,他嘗試尋找自我的方式竟是與異國女子發(fā)生肉體接觸,對鄙視他的國家的少女無法拒絕。更甚者,他到后來對日本這片土地也產生了依依不舍之情。這在他的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困擾。所以,李歐梵認為郁達夫在日本時期的愛國主義,即對自己的國家感到悔咎,并不是共產主義者所認為的是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而是他個人的和心理上的。這樣的看法突破了傳統(tǒng)的觀點,擺脫了政治評價的標準,具有新的開辟意義。在中國的漂泊(1922——1925)郁達夫歸國后,由于在事業(yè)上的受挫,開始了在中國的漂泊,他先后在上海,富陽,安慶,北京武昌等地輾轉游走。這樣的經歷使他變成一個疲憊不堪、渴望得到大自然的寧靜來養(yǎng)病的浪子,向往著隱士的生活。郁達夫與王映霞(1927——1935)

從郁達夫的日記來看,這一時期郁達夫的日記和生活都被王映霞一個人所支配著。在王映霞的身上,郁達夫首次實現(xiàn)了他從“沉淪”時代便追求的愛情幻想。與王映霞生活在一起的日子,他的那種孤寂憂郁,自甘墮落的性格有所減輕,但卻沒能變得樂觀,而是多了一種君子的樂天知命。他于1933年定居杭州,并建造了“風雨茅廬”,漸漸地開始了他所向往的“隱士”生活,淡出了政治圈子。旅途的終結(1936——1945)1936年,郁達夫去福建省政府工作,因疏于照顧太太和家庭,他于王映霞的婚姻面臨破裂的危機,最后終于協(xié)議分居,結束了這一段他自認為的愛情。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郁達夫在武漢參加了宣傳工作,后來輾轉到了新加坡,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新加坡分會主席,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他被迫撤離新加坡,來到蘇門答臘,為日軍作傳譯員,暗中幫助當?shù)厝A人。后來身份被識破,被日本人殺害。他的生命結束在曾經誘惑他,侮辱他的外族手里。李歐梵認為,郁達夫“悲劇”的一生,卻有著極為英雄但頗具諷刺性的結尾。

這一點除了在《沉淪》中的年輕主人公身上有所體現(xiàn),在《銀灰色的死》中體現(xiàn)的比較明顯:他借用史蒂文森的《夜宿》和歐內斯特?道森的生平,找到了歐內斯特?道森與自己的共同特性,構想了這個故事,而故事中的實際要點和細節(jié),是屬于郁達夫自己的。他以自己的形象為基礎描繪出了一個虛構的人物,并努力將這個虛構的人物提升為一個理想的、超現(xiàn)實的幻象。但是,郁達夫并沒有像道森一樣以頹廢的行為來掩蓋自己內里對于生命和作品的疑惑,而是尋找一個理想來效仿。黃仲則和郁達夫:郁達夫在小說《采石磯》里,以自我為原型,再造了黃仲則這一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黃仲則與郁達夫雖然生于不同的時代,但他們的生命中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生活經歷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他們在骨子里是相同的。黃仲則在詩里詩外所表現(xiàn)出來的落落寡合的態(tài)度和他一生潦倒后的短命的死在郁達夫那里得到了情感上的共鳴。郁達夫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感情投射到小說的主人公身上。李歐梵認為郁達夫對歐內斯特?道森和黃仲則的沉迷,是帶著一種強烈的認同感的,他在自己的性格和經歷中能夠找到和這二者的相似之處。把他們當作他自己的幻象,同時,對這種幻象有著執(zhí)著的追求,盡力去摹仿自己這個理想的幻象。

都不滿。導致他更加想要幻想一個理想的自我。除了他的小說中的由歐內斯特和黃仲則構成的自我的幻象之外,還有一個與之相反的強大的、充滿生氣、要自我主宰生命的英雄的積極、精悍的西方形象,這些形象在他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諸如:馬克史特林(“自我就是一切,一切就是自我”),亞歷山大?赫茲(“如果我們要做,就得要有如赫茲那客死異鄉(xiāng)的勇氣”),羅曼?羅蘭(“他主張奮斗到底,直到生命的結束”)等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