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書筆記通用8篇_第1頁
看見讀書筆記通用8篇_第2頁
看見讀書筆記通用8篇_第3頁
看見讀書筆記通用8篇_第4頁
看見讀書筆記通用8篇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4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9-看見讀書筆記通用8篇

看見讀書筆記。

古語言: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讀書,熱愛閱讀,是一個人成功的不二法寶,閱讀相關作品后,心中會有莫名的感觸,有很多的想法,那些收獲瞬時涌現,需要即時把它記錄下來。那么,優(yōu)秀的讀書筆記模板有哪些?為此,幼兒教師教育網編輯花時間整理了看見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看見讀書筆記(篇1)

前一段時間,在網上注意到了柴靜的很多負面消息,沒敢打開看,也覺得看了又能怎樣,肯定很多都是些炒作,有失公正。然后就細致的看了她的書,斷斷續(xù)續(xù)有三個月的時間吧,從她的文字里看到了柴靜的成長、進步、成熟,這才是真實的柴靜吧,因為文字是不會說謊的。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價別人,想想吧,這樣合適嗎?在看書的過程中思考了很多問題,也覺得自己似乎在真實的活著,因為我嗅到了進步的味道,開始去關注自己的內心,每天都可以過的很充實,即使經常一個人也不覺得孤單。其實,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里,更多的是和自己做伴,處理好了這段時間,你就學會了強大,可以寵辱不驚的面對很多事情。

今天早上看這本書的尾頁部分,邊吃早餐邊看,怎么發(fā)現句句都是真理啊,說的真好,直戳你的心坎,這就是生活的沉淀、生命的頓悟吧??磿?,不只是看熱鬧,它給我們打開了另外的一個世界,每個人的經歷都是有限的,每一種生活你不可能都去經歷一邊,但是你在書里可以體會的到,當你融入故事情節(jié),開始和主人公共呼吸時,你就會理解人生的百態(tài),原來有那么多的未知世界是我們不了解的,所以,以后對于我們不了解的事情不要輕易去發(fā)表結論。

很多人說,當你把工作當作事業(yè)去干的時候,你就會享受到工作的快感,從而走向成功。柴靜就是這樣的人,認真、執(zhí)著、熱愛,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她慢慢去認識改正身上的缺點,一步步的變得從容、寬容、理解,節(jié)目也越來越具有說服力。當然,也羨慕她身邊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幫助,互相體諒,互相包容彼此,這樣的工作誰會不為之傾其所有呢?想想自己,似乎懶惰了很多,變得不求上進,再這樣下去真的就廢了,自己都會嫌棄自己。所以,心態(tài)一變,你不會覺得多余的工作是負擔,因為不去接受挑戰(zhàn)、只是逃避你怎么去證明自己原來可以很出色的去完成它。

看見讀書筆記(篇2)

這本書是在描寫,一位小女孩姬得,因為現在放暑假,所以她和弟弟到農場度假,卻巧遇一位美麗的少女吉麗,對十一歲的姬得來說,吉麗那張臉是她見過最漂亮的一張!

想像力豐富的姬得獨自帶著弟弟約翰到伯父得農場過暑假,她為自己和弟弟取了新名字,她叫姬得,弟弟叫腳指男孩。在農場里,他們遇見一位高佻美麗、氣質優(yōu)雅的養(yǎng)豬女孩吉麗,姬得對他深深著迷,還把她當成偶像!

有一天,姬得在一本老舊得雜誌上看見一張非洲皇室女王的照片,那人長得和吉麗很像。想像力豐富的她,猜想吉麗也是女王,所以她把吉麗的故事告訴村里的每一個孩子,吉麗則是想盡各種方法,一而三,再而三得向姬得解釋自己不是女王,但是姬得還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不聽吉麗任何的解釋,反而覺得吉麗是個偉大的女王,不想讓身分曝光呢!所以她每天跟蹤吉麗,希望找到更多線索!直到在一次特別的會面中,吉麗告訴姬得自己并不是女王,幫助他肯定自己的價值,和承襲自非洲祖先得文化資產。姬得坦然回到現實,不過,在她的心目中吉麗能然是女王,是精神上、心靈上的女王!

這個故事真是可愛又新奇,女主角的年齡跟我一樣大,其實我也曾經幻想過類似的事件,不過做人要面對現實,最后還是被現實拉回來了,《我看見女王》這個故事的啟示,就是要我們分辨夢幻與現實之間的不同,并勇敢面對現實。女主角最令我敬佩,因為她勇敢走出幻想、回歸殘酷的現實、重新肯定自我,我們必須相信自己,才能走出夢幻的世界!

看見讀書筆記(篇3)

說實在話,本來看完的時候想寫一篇書評,但是覺得腦袋里的思維混亂,就停著了,打算過會寫,想整理一下腦袋里吸收的東西,覺得任何草率的書評,都是對這本書的不尊重。所以,放置了一天,結果就是拖延癥,拖了今天就不想寫了,甚至于說我剛打開尾部點評的時候,只是覺得需要給我看完這本書的一個交代,最起碼讓有些書友知道這是一本好書。

這本書如果以我先前看這些類型的書的進度,大概可能就是囫圇吞棗的一略而過,不會用時9個多小時。但是,我想這本書的文筆自然精彩,但更精彩的是,人物的故事,那些鮮活的生命,那些生活中掙扎的人,還有柴靜從年輕懵懂,到中年走出自己一番風格的歷程。

按照以往的寫書評的習慣,要么是簡單兩語,要么是長篇大論,這本書,我覺得說的再多,或者給你提煉出再多的精華,都不如親自去感受里面的一個個小細節(jié),那些能夠讓你心靈動容的人,讓你眼眶濕潤的事,才是真的好的書評。

我覺得希望自己做到的就是不輕易評人,不輕易允事。

看見讀書筆記(篇4)

從這本書里,我一是看到了柴靜個人的成長,青澀怯懦的小姑娘看見自己的急躁,擺臉色,太過鋒芒畢露,一點點琢磨沉淀,對他人的意見由反對蔑視到認真反思。二是看到一個初出茅廬鋒利尖刻的記者怎樣被現實沖擊,被新聞里的人與事沖擊,但又不拘泥于感動,貴在抽絲剝繭,講述了自己怎樣在冷靜的職業(yè)需要和內心的柔軟之間做一個平衡。三是一個人在人生中或多或少都有貴人相助,比如陳虻,老范,老郝,史努比,陳虻在柴靜的職業(yè)生涯中一直扮演著指路明燈的作用,話聽起來刺耳,好在經過生活歷練之后明白他是對的。

老范和老郝更多是以搭檔和閨蜜的角色存在,提出柴靜不經意間會擺臉色,也更為溫柔委婉。柴靜本身讓我驚艷的是她的穹頂之下,透過這本書,才明白這并非一蹴而就,是經過長年累月的積淀。她的視角一步一步由淺入深,做的節(jié)目也更加地有深度和厚度。喜歡她的較真,不經意的尖刻,(這證明她在不斷思考,只是揭示真相與人情世故往往不能兼顧),不隨大流。她讓我看到了一個記者的擔當,也看到了央視的良心?!拌F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看見讀書筆記(篇5)

前前后后,斷斷續(xù)續(xù)用了大半個月看完的,基本上每一章節(jié),都會找到相應的視頻資料去看。當時也是因為她的霧霾紀錄片,重新認識了柴靜,后來才發(fā)現了這本好書。我是用電子書看的,所以過程中及時地記錄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書中的很多細節(jié)都深深打動過自己,有時也會因柴靜的淺幽默而微微一笑。很喜歡這本書,也希望能被更多讀者“看見”!

另外貼一些書中的經典語錄: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

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于死。

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掙脫,這才是活著。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

道德,不是沒有弱點,而是看清它,然后抑制它。

什么是人文主義者?人文主義者,就是不往地上砸瓶子。

你生活得太塑料了,不真實。

別當了主持人了,就不是人了。

你問一個問題的時候,你期待答案嗎?你要不期待,你就別問了。

人在關口上,常是一些看上去荒唐的事起作用。

你可小心,別變成最初你反對的人。

用你的皮膚感覺新聞。

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才會忘記自己。

你可以選擇不當記者,但是你當了記者,就沒有選擇不去的權利。

我摸著血管,這就是最原始的東西?;钪褪腔钪T谒械臑碾y中,這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

回憶太痛苦,但痛苦也是一種清洗,是對犧牲人的告慰。

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輕慢。

人在那種苦快意的痛苦里毛發(fā)直豎,電子樂里失真的人聲像在金屬上兇狠的刮刺,繩索突然全都繃斷了,我睜開眼,像一只重獲自由的小獸,久久的凝視著這個新的世界。

我們都痛恨用馬賽克壓在人臉上的丑陋和不尊重。

對遭受的侮辱,不需要憤怒,也不需要還擊,只需要蔑視。

什么樣的人能理解人?聽別人說話的人。

看見讀書筆記(篇6)

《看見》這本書,很早我就看過簡介,一直沒有時間看。那時很心動的就是這個書名,看見了什么,我能從這本書上看見什么。只是看見這個詞在心理學里也會用到,人人都渴望被看見,所以我對這對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書中記錄了她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和她身邊的人。她在首頁中寫道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上滿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她在書中盡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

我們很多人也像柴靜之前一樣,從開始的柔弱,文藝,慢慢地被現實摔打,從書本中的理想主義向現實的經驗主義轉變,變得厚重,踏實。經歷了地震和現實采訪,把頭腦里的疙瘩揉出了韌勁。慢慢的的心也沉淀了一點。她寫道我就生活在這里,沒有完美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許需要通過跟誰比較才能判斷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靜在書中記錄自己采訪開始是關注自己,對錯分明,戾氣,倨傲,后來慢慢能看見自己,看見他人,看見真實了。這一轉變和松動讓她更有“人”味了。采訪不用來評判,只是用來了解;不是用來改造世界,只是用來認識世界。記者的道德,是讓人明白。在采訪中她寫道第一次有了與對方討論的心態(tài),因為我漸漸知道,有時候偏見的造成是利益和庇護,也有無知和蒙昧。媒體重要的是呈現出判斷事物應有的思維方法,而不是讓一個人成為公敵。柴靜就是這樣如實的記錄下了她一路走來的十年歷程,感知著每個人真實流淌的東西。新聞記者有責任去記錄持任何一種觀點的人,評判是觀看者自己的事。

從這本書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要看見什么?我們?yōu)槭裁纯床灰??怎樣才能看見?什么是真實,怎樣面對真實?/p>

一、要看見什么,看見自己,看見“人”,看見真實

翻書的第一面我就被一句話吸引了,看見就是看見真實的人。在書中寫道我們和他人的相同,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當中,采訪是什么?采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不光采訪,任何職業(yè)都是一樣,看見是什么,是看見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人是一樣的,對幸福的愿望是一樣,對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樣,只要她生在這兒,這么活著,我來到那兒,那么活著,都是偶然。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樣的,沒什么生活在別處。人類只是個概念,一代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這輩子決定你悲歡的就是你身邊的幾個人。什么時候看見自己了,從他人的評論中,從領導的敲打中,從她采訪一次次的記錄中,從她真實感受她身邊的人,真實發(fā)生的事情中,她漸漸地看到了自己,看見了人,看見了真實。真相自有千鈞之力。生和死,苦難與蒼老,都蘊涵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入水中。書中記錄了她采訪了女囚犯等等邊緣社會人,敏感話題的社會事件。生活就是生活,他沒有只站在哪一方的立場上。在看見里面柴靜采訪過,她寫道知道和感覺,是兩回事,要想了解他人,他人受之,我必受之。才能算真正了解一個人。那么我如何能看見我自己呢,從生活中,從身邊的人中,從文字記錄的反思中看見自己,看見他人,看見真實。

二、我們?yōu)槭裁磿床灰娮约?,甚至看不到別人,看不到真實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的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被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床灰娝?,對自己也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她寫道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里的壩。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誰都有年輕時候認識的局限。我們時常有“自我”的存在。我們靠它保護,但又受到它的限制。我們都曾像柴靜那時候一樣,年輕,說道理的時候,往往都是說的應該如何,覺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內心只有倨傲,只有判斷,卻沒有對別人的感受。

她在《雙城的創(chuàng)傷》章節(jié)中寫道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才有多深。我們在聽到自己經驗之外或者與自己觀點相悖的意見時,臉上會流露出詫異、驚奇、反感、不屑,想通過提問去評判對方,刺激別人,想讓對方糾正,那種冷峻的正直里暗含著自負。所謂專制,就是堅持是自己不會錯的想法。讓他人屈從自己,那么他失去了看到自己的機會,也阻礙了他人看到他自己。她寫道準確是記者這一工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絕不能走到探尋真相的半山腰就號啕大哭。認清真實最大的阻礙是自己的限制和情感先行。用各種情緒賄賂自己,包裝自己,取之便捷,容易成癮。熱愛就會夸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辦法真實地認識事物了。

為了一個目的,哪怕是一個正義的目的,就像車輪一樣狠狠輾過人的心,也是另一種戾氣。碰到自己認為非得如此的時候,就免不了疾言厲色,而且一定是沖自己最親近的人來。啟蒙的定義不是誰教化誰,而是人擺脫自身造就的蒙昧。人往往出自防衛(wèi)才把立場踩得像水泥一樣硬實,如果不是質問,只是疑問,猶豫一下,空氣進去,水進去,他兩個腳就不會粘固其中。思想的本質是不安,一個人一旦左右搖擺,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現了,自會剝離掉泥土露出來。

三、怎樣才能看他人和自己,看清真相

能以別人可能是對的為前提來思考一些問題。而不是專制的認為我就是對的。錢鋼老師對她說,你只管用力把一個人、一件事吃透,后面的就知道了。陳虻說別在生活里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里發(fā)生的東西。就是片子一定要帶著問號行走,不管我們在了解的過程中發(fā)生了錯誤,但是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真的。對于記者來說是真的,對于觀眾來說就是真的。

不人云亦云。書中寫道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與信念,一腳一腳地踩下去。他們根本不管你做了什么或者試圖做什么,只說你乏味。不要聽那些聲音,你唯一需要關心的就是讓自己強大起來。

如何與他人溝通,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贊美的思維習慣。只有同樣經歷過無邊黑暗的人,才有資格說,我理解你。寬容的基礎是理解,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會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柴靜在《無能的力量》章節(jié)里寫道外國人盧安克說:“如果已經理解,然后再去跟他們說一句話,跟反感而去說一句話是不一樣的。如果自己作為老師,想象學生怎么樣,總是把他們的樣子跟覺得怎么樣比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礙。這樣我們無法跟他們建立關系,這個想象就好像一面墻隔在學生和我之間,所以我不要這個想象。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沒有用的,沒有效果,那是假的。這個很奇怪,想影響別人,反而影響不到。因為他們會感覺到這是為了影響他們,他們才不接受。我以前考慮過很多方法,最后都放棄了,如果很開放地看得到,很自然地就會有反應,適合學生的反應,而這種反應學生很喜歡,很容易接受。教育就是兩個人之間發(fā)生的事,不管是故意還是不故意。人的強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要通過行為來學習,而不是說話,說話時抽象的,不侵入他們的感受,但用行為去學習,更直接。”這段話里面盧安克告訴了我們方法,要想影響他人,要先去感受,用行動,而不是說教。

四、真實是什么,怎樣面對真實

真實就是客觀的陳述事實,里面的情感自然就會流露,而不是加入自己過多的解讀。當你拋下成見和忘記自己時,你才慢慢接近事實的真。在書中引入了《罪與罰》里的一句話,什么是真實,真實是很豐富的,需要有強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從惡中看到真實是很單一的,人能從潔白里拷打出罪惡,也能從罪惡中拷打出潔白。電視節(jié)目習慣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是壞人,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真實就是具體的'生活,越具體越好。戒峻奇陡峭,置身高寒,要溫暖平易。別在生活里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里發(fā)生的東西。哪怕是過去的事情,重讀歷史的原因是因為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在現實面前,不必有任何裝飾。

糾正偏見的最好方式就是讓意見市場流通出來,讓意見與意見較量,用理性去喚起理性。從理想主義向經驗主義的轉變,認識到書本概念如果變成教條,容易像飛人雜耍一樣腳不沾地,左右擺蕩。人是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緒判斷的,但要有個戒備,念頭起來要能覺察,覺察之后你就不會跟隨它。得誠實地說,例如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礎是自我感動。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對它的自覺抵制,便尤為可貴。書中錢鋼老師對柴靜說不要太愛惜自己的羽毛。柴靜的自我剖析是做調查記者最容易戴上“正義”、“良知”、“為命請命”的帽子,這里面有虛榮心,也有真誠,但確是記者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F在如果要把帽子摘下,有風雨時也許無可蔽頭。就像我們那些自我限制的想法,就是阻礙我們認清自己,認清他人,認清事實的阻礙。我們要有勇氣面對真實的自己,才能面對他人和事實。就像把蝸牛的殼撬開一樣,我們沒有了遮蔽自己的屏障了,把自己脆弱和細嫩露出來了,雖然沒有了遮蔽,但更接近事實了。對于擺拍新聞,陳虹說到,在認識這個事件的時候,有一個干預它的事件發(fā)生了,但你原本可以通過拍攝它,看到這背后更深刻的真實,你失去了一次認識它的機會。多么像日常的我們,為了完成所謂的任務,而忽視真實發(fā)生的事情,而不去認識它,蒙蔽了真相也蒙蔽了自己。

追求真相的人,不會被任何東西脅迫。當柴靜受到他人質疑的時候,錢剛老師對她說:“我們要在甚至更遠的地方來看我們自己。別太著急回答對還是不對,清水里嗆嗆,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滾滾,十年后再來回答這個問題。”當有人質疑柴靜無法做調查新聞時,柴靜如是寫道只有善良的人才剛性。善良的人做對抗性采訪,不會躍躍欲試的好斗,但他決定看護真相的時候,是絕不撤步的對峙。在《我只是討厭屈服》這章中,柴靜采訪陳丹青時說的話:“我接觸最多的情況不是質疑、反抗、叫罵,而是——————這是讓我最難過的,所有人都認了。柴靜問:“怎么叫認了?”陳丹青回答到:“我現在隨便到馬路上拉一個人來,你見到這個人,就知道他認了,從很深處認了。”胡適說,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你們說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文章末尾中柴靜寫道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卻不傲慢,對政治表示服從,卻不卑躬屈膝。能積極地參與國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惡知道憤怒,我認為他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公民。

我們怎樣面對真實,就是思想上能意識到沒有絕對的黑與白,世界上也存在于灰色地帶。允許他人表達,不先入為主,不屈從,不盲從,追求獨立與自由。

看完柴靜的《看見》后,我有了一種面臨真實的力量了。書中寫道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這些痛苦也不是沒有用,從痛苦的經歷中我得到將來面對問題時需要的力量?,F實就是擺在那里,不管你是看,或者回避它就是自自然然,真真實實發(fā)生了。陶行知說千教萬教,叫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慢慢能理解這個真了,他就是從你身上自然而然流淌的東西,你掩飾不住。真真實實感受自己,從情緒和蒙昧中掙脫出來,看見自己;真真實實感受他人,理解與尊重;真真實實面對發(fā)生的事情,不漠視,不屈服,不盲從。

看見讀書筆記(篇7)

不是第一次讀柴靜的這本書。曾因為我很喜歡的老師推薦,我讀過此書并認真做了摘抄。但正因為讀過,我才如此驚訝,兩次閱讀的間隔不超過五年時間,同一本書里觸動我的句子就已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

初讀時,或許因為年輕氣盛,我所關注的,是對幸福的期待,是對苦難的浪漫式幻想。那時候,讓我念念不忘的句子,是“淺青色的黎明,風把天刮凈了,幾顆小銀星星,彎刀一樣的月亮,斜釘在天上”,是“人們聲稱的最美好的歲月其實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憶起來的時候才那么幸?!?。如今再讀,更加抓我心思的,是反省與思悟,是那一聲聲的叩問,是“你有思想嗎?你有什么思想我請問?真讓你開始去想的時候,真讓你拿出自己對問題看法的時候,你能有看法嗎?”,是“你有自己認識事物的坐標系嗎?”,是“你說得對,但不見得是唯一的道路”。

我曾認定純粹是人一生的追求。我以為,世界的樣子應該是黑白分明。一件事情,應該有唯一的屬性,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就算有復雜性,就算有黑白混合的地方,那也應該是在一面白凈的墻上不小心沾染上點點黑斑,即使污點暫時去不掉,黑白之間還是涇渭分明的。花了很長的時間,我逐漸意識到,不存在純粹的黑與白。這個世界不是黑白混雜,而是不同程度的灰。

這讓我困惑。我能理解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但我很難接受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了。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這我理解。但,沒有絕對的正確,也沒有絕對的錯誤,這是我曾經不能夠弄明白的。

直到我看見有人說,真理總是成對出現的。所謂的真理,不過是在特定的前提條件下才成立的結論。既然有條件才能成立,那么當條件發(fā)生改變的時候,結論會發(fā)生改變,也就不意外了吧?

在見到發(fā)生極端案件而媒體開始報道犯人在生活中的樣子時,我也一度想發(fā)類似“不用知道犯人的心情,也沒有必要理解你,我們對于不幸的身世不感興趣,也不管動機是什么”的截圖。讀完《看見》,我意識到,我可以反感媒體刻意擺弄人設夸大罪犯善意為罪犯賣慘,但我不應該抵觸媒體對兇手家世的研究,以此來助于立法和政策的完善。但也僅止步于此。媒體與國家可以研究改善如何關愛社會邊緣人群,對于罪犯本人,對于那些在清醒狀態(tài)下經過謀劃已經去殺了人的人,我不認為我們有理由可以寬恕。作為幸存者,作為旁觀者,我們沒有資格代替被害人說出原諒的話語。

也許過些時日,我的觀點還會變化,誰知道呢?但如果發(fā)生了的話,大約是說明我還在思考,還在成長,不是嗎?

看見讀書筆記(篇8)

“一個人的智商是和他的閱讀量以及詞匯量成正比的?!痹浽诰W絡上看到過這句話,不必考究這句話出自誰口。但我深刻地理解:博覽群書總是好的。牢記這一點,所以周末空閑的時候就會帶孩子去克拉瑪依書城閱讀。在一樓收費處的柜臺后,是“推薦書目”,第一次看見了《看見》擺在最顯眼的地方,心中洋溢著我對柴靜的印象:非常喜愛的一個新聞人,很喜歡她作為記者時央視播放的《新聞調查》。柴靜,個人覺得不漂亮,但卻很美麗。這又使我想起初中時代語文老師的話:“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p>

因為孩子年齡小,我收看《新聞調查》并不按時、準時,只是偶爾打開電視時喜歡鎖定央視“新聞頻道”。柴靜那清秀的臉龐,以及犀利的語言總是令我對她深深地敬佩。

《看見》作為暢銷書擺放了很久,決心購買吧。封面是柴靜采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笑著圍坐在一起,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我知道,在農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現在攝像機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翻過來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