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案例集課件分解_第1頁
國際法案例集課件分解_第2頁
國際法案例集課件分解_第3頁
國際法案例集課件分解_第4頁
國際法案例集課件分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對尼加拉瓜進行軍事和準軍事行動案2、荷花號案(thelotuscase)3、光華寮案4、湖廣鐵路債券案5、特雷爾冶煉廠仲裁案6、核試驗案7、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zhàn)8、帕爾馬斯島仲裁案9、

科孚海峽案(corfuchannelcase)10、中國潛艇首次迫近日本近海;國際法案例目錄1、對尼加拉瓜進行軍事和準軍事行動案國際法案例目錄111、北海大陸架案13、蘇聯(lián)擊落韓國客機案14、國際法院對諾特包姆案的判決15、德黑蘭的美國外交和領事人員案16、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中國駐南使館案17、庇護權(quán)案(theAsylumCase)18、英伊石油公司案19、卓長仁劫機案20、張振海劫機案21、洛克比空難案國際法案例目錄11、北海大陸架案國際法案例目錄2對尼加拉瓜進行軍事和準軍事行動案

(MilitaryandParamilitaryActivitiesinagainstNicaragua)

1983年底和1984年初,美國派人在尼加拉瓜一些港口附近布雷,范圍包括尼加拉瓜的內(nèi)水和領海。這種活動嚴重威脅了尼加拉瓜的安全和航行,并造成了重大的事故和損失。尼加拉瓜于1984年4月向國際法院提出請求,對美國政府指使美國軍人和拉美國家的國民在尼加拉瓜港口布雷、破壞其石油設施和海軍基地、侵犯其領空主權(quán)及在尼組織和資助反政府集團等軍事和準軍事行動提出指控,請求國際法院判定美國的行動構(gòu)成非法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干涉其內(nèi)政和侵犯其主權(quán)的行為,請求法院責令美國立即停止上述行動并對尼加拉瓜及國民所受的損失給予賠償。對尼加拉瓜進行軍事和準軍事行動案

(Militaryand3荷花號案(thelotuscase)

1926年8月2日,法國荷花號船與土耳其的一艘船在公海上發(fā)生碰撞,導致土耳其船沉沒,8人死亡。法國荷花號第二天到達君土坦丁堡,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刑事法院依據(jù)其法律于9月26日對荷花號上負責人的法國官員戴蒙上尉進行了刑事審訊,并判處拘役。法國政府提出外交抗議,認為土耳其法院無權(quán)審訊,因為碰撞發(fā)生在公海,荷花號船員應由船旗國審理。土耳其法院認為,根據(jù)土耳其刑法,外國人在外國作出侵害土耳其或其國民的罪行時,按土耳其法律該受處罰,當此人在土耳其被捕時就要受土耳其法律懲罰。1926年10月日,兩國同意將爭端遞交國際常設法院解決。國際常設法院判定土耳其的行為沒有違背國際法。荷花號案(thelotuscase)4

光華寮案光華寮是坐落在日本京都市的一座5層樓房,1950年中國駐日代表團用變賣侵華日軍在中國大陸掠奪財產(chǎn)的公款買下該寮產(chǎn)權(quán),用作中國留日學生宿舍。1961年,臺灣駐日本使館以“中華民國”名義在日本進行了產(chǎn)權(quán)登記。1967年,臺灣駐日大使以“中華民國”名義向京都地方法院對居住在光華寮的中國大陸留學生8人提起訴訟,要求他們遷出該寮。訴訟期間,中日兩國政府于1972年9月29日實現(xiàn)邦交正常化。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惟一合法代表,同時撤銷了它對“中華民國”的承認。1977年9月16日,京都地方法院對光華察案作出了判決,確認光華寮是中國國家財產(chǎn);日本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故前政府對國家財產(chǎn)的所有權(quán)和支配權(quán)已轉(zhuǎn)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駁回原告的起訴。光華寮案光華寮是坐落在日本京都市5光華寮案原告對判決不服,于1977年10月又以“中華民國”名義向大阪高等法院提出上訴,該法院受理了上訴并于1982年4月14日撤銷了原判,將本案發(fā)回京都地方法法院重審。1986年2月4日,該法院重新作出判決,將光華寮判歸臺灣。主要理由是:“中華民國政府”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事實上排他地持續(xù)地支配和統(tǒng)治臺灣及其周圍諸島和該地區(qū)的人,在舊政府沒有完全消滅,仍有效地統(tǒng)治著該領土的一部分的情況下,舊政府擁有的財產(chǎn)中,若位于新政府統(tǒng)治的地區(qū)由新政府繼承。舊政府在外國的財產(chǎn)不為新政府所繼承。被告對此判決不服向大阪高等法院提起上訴。1987年2月26日,大阪高等法院作出維持原判的決定。之后上訴人于1987年5月30日又向日本最高法院上訴,要求撤銷大阪高等法院的判決,重新作出公正裁判。

光華寮案原告對判決不服,于1977年6湖廣鐵路債券案為修建的湖廣鐵路,1909年,清政府與英、法、德、美國簽定了借款合同。根據(jù)合同,四國銀行于1911年以清政府名義發(fā)行“湖廣鐵路五厘利息遞還金鎊借款債券”(簡稱湖廣鐵路債券)600萬金英鎊。該債券利息從1938年停付,本金1951年到期未付。1979年11月,美國公民杰克遜等人持有上述債券,向美國阿拉巴瑪州北區(qū)地方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提起訴訟,要求償還所持有的債券本利1億美元外加利息和訴訟費。法庭受理,并于同年11月向中國發(fā)出傳票,指名由外交部長收。要求被告收到傳票后的20天內(nèi)提出答辯,否則缺席判決。中國外交部拒絕接受傳票將其退回。

法庭于1982年9月1日作出缺席裁判。判決中國賠償原告41313038美元,另加利息和訴訟費。

美國法院的實踐是否正確?中國享有豁免權(quán)的根據(jù)是什么?湖廣鐵路債券案為修建的湖廣鐵路,7特雷爾冶煉廠仲裁案

(TrailSmelterArbitration)

特雷爾冶煉廠是加拿大一家冶煉廠。該廠從1896年開始冶煉鋅和錫,由于提煉的礦物質(zhì)含有硫磺,煙霧噴入大氣中成為二氧化硫。這些含有二氧化硫的大氣隨著上升的氣流南下,越過加美邊境,在華盛頓州造成嚴重污染,產(chǎn)生了巨大的損害。1931年,美、加經(jīng)過多次談判,同意將問題提交給處理兩國邊界問題的“國際聯(lián)合委員會”解決,但該委員會也未能解決。在委員會建議下,美加于1935年4月簽訂“特別協(xié)議”,組織仲裁庭解決此爭端。仲裁庭在1938年作出裁決,由于美國對此提出異議,仲裁庭在1941年作出最后裁決,裁定加拿大政府應對特雷爾冶煉廠的行為負責。特雷爾冶煉廠仲裁案

(TrailSmelterArbit8評析:

在本案中,冶煉廠在本國境內(nèi)的行為是獲得本國政府批準的,其行為不違反任何國際法規(guī)定,但由于造成了損害性后果,所以不管其行為是否具有過錯,都要為其損害承擔國際責任。在本案的裁決中,仲裁庭援引了國際常設法院法官伊格勒頓的話:“國家無論什么時候都有責任防止在其管轄下的人的損害行為侵害別的國家”。仲裁庭明確指出:“根據(jù)國際法和美國法律的原則,任何國家都沒有權(quán)利這樣地利用或允許利用其領土,以致讓其煙霧在他國領土或?qū)λ麌I土上的財產(chǎn)或生命造成損害,如果已產(chǎn)生嚴重后果并已為確鑿證據(jù)證實的話”。該裁決為國際法不加禁止行為造成損害性后果的國際責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礎和判例依據(jù)。評析:在本案中,冶煉廠在本國境內(nèi)的9核試驗案

1966年到1972年間,法國在南太平洋的法國領土波利尼西亞進行了一系列的大氣層核武器試驗。1973年,法國聲明計劃進一步進行空中核試驗。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于1973年5月9日分別在國際法院對法國提起訴訟。澳大利亞請求國際法院判定并法國宣告在南太平洋地區(qū)的大氣層核武器試驗不符合現(xiàn)行國際法的原則,并命令法國不得再進行任何這種試驗。新西蘭請求國際法院判定并宣告法國在南太平洋地區(qū)進行核試驗引起放射性微粒回降,構(gòu)成侵犯新西蘭國際法上的權(quán)利,這些權(quán)利將被進一步的這種試驗所侵犯。兩國并請求國際法院指示臨時保全措施。1973年5月16日,斐濟政府向法院提出允許它參加上述兩國訴訟的請求。核試驗案1966年到1972年間,法10評析:

本案因法院審判前法國自動停止了核試驗,法院沒有進行實質(zhì)性審判。但它卻涉及國際法的一個非常重要和現(xiàn)實的問題——國際環(huán)境保護。從法院的臨時保全措施命令中可以看出,空中核試驗把放射性微粒釋放到大氣層中,對空間造成污染,這是國際法所不允許的,因為各國有防止跨界污染的義務,法院的臨時保全命令可佐證這已是一項新的習慣法規(guī)則。本案還涉及的一個問題是,國家單方面的承諾的國際效力問題。法院認為單方聲明表示承擔國際義務,該單方的行為對該國具有拘束力。評析:本案因法院審判前法國自動停止了核試11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zhàn)

(MalvinasIslands,Battleof)

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領土主權(quán)而進行的戰(zhàn)爭。馬島位于南大西洋,扼大西洋通往太平洋航道的要沖,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1833年,英國占領該群島以來,英、阿雙方曾就該群島的主權(quán)進行多次談判,未獲解決,終于導致此戰(zhàn)。此戰(zhàn)結(jié)果是英軍重占馬島,被擊沉艦船6艘,擊傷12艘,損失飛機30余架,傷、亡、被俘1200余人;阿軍被擊沉艦船5艘,擊傷6艘,損失飛機100余架,傷、亡、被俘1.37萬人。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zhàn)

(MalvinasIslands,B12被阿根廷飛機擊沉的英國“謝菲爾德”號驅(qū)逐艦被阿根廷飛機擊沉的英國“謝菲爾德”號驅(qū)逐艦13帕爾馬斯島仲裁案

(ThePalmasIslandArbitration)

帕爾馬斯島是菲律賓的小島。是西班牙人在16世紀發(fā)現(xiàn)的,自1677年以來,島上居民根據(jù)建立宗主權(quán)的協(xié)議與荷屬東印度公司聯(lián)合,成了荷屬東印度的一部分。1898年美西戰(zhàn)爭后,西班牙在《巴黎和約》中同意將菲律賓群島及附近島嶼割讓給美國。和約籠統(tǒng)地把帕爾馬斯島劃在割讓的范圍,美國認為該島已割歸美國。美國將此和約通知荷蘭政府,荷蘭政府沒提出反對。1906年,美國發(fā)現(xiàn)帕爾馬斯島上懸掛荷蘭國旗,由此引起美荷兩國關于帕爾馬斯島主權(quán)的爭端。美荷兩國于1925年1月簽訂仲裁協(xié)議,將爭端提交常設仲裁法院解決,雙方同意選派常設仲裁法院院長、瑞士法學家馬克斯.胡伯為獨任仲裁人。帕爾馬斯島仲裁案

(ThePalmasIslandAr14仲裁與裁決:主權(quán)與領土主權(quán)的概念。西班牙不能把自己沒有的權(quán)利割讓給美國。荷蘭對《巴黎和約》“沒有反應”。時際法的適用。荷蘭在帕爾馬斯島的行使主權(quán)。裁定帕爾馬斯島是荷蘭領土的一部分。仲裁與裁決:主權(quán)與領土主權(quán)的概念。15科孚海峽案(corfuchannelcase)

科孚海峽構(gòu)成阿爾巴尼亞與希臘之間的邊界線,最狹窄部分完全在兩國的領海中。1946年5月14日,兩艘通過科孚海峽的英國巡洋艦遭到來自阿爾巴尼亞海岸的炮火轟擊。英國立即向阿政府提出抗議,聲稱其船只有海峽的無害通過權(quán)。阿政府明確回復:外國船只通過其領海必須事先通知并取得阿政府的許可。1946年10月22日,由兩艘巡洋艦和兩艘驅(qū)逐艦組成的英國艦隊由南向北駛?cè)雽儆诎㈩I水的科孚海峽北部;兩艘驅(qū)逐艦觸水雷爆炸,造成艦只嚴重損壞,死傷82人的重大損失。事后,英政府通知阿政府,它準備到有關水域掃雷;遭到阿政府的強烈反對。11月12日和13日,英國艦隊到科孚海峽阿爾巴尼亞領水內(nèi)掃雷,發(fā)現(xiàn)22枚德國制式水雷。科孚海峽案(corfuchannelcase)16

英國認為,阿爾巴尼亞應對其艦只和人員的傷亡承擔責任。將事件提交了聯(lián)合國安理會。1947年4月9日,安理會通過決議,建議有關國家應立即根據(jù)《國際法院規(guī)約》的規(guī)定將爭端提交國際法院解決。1947年5月22日,英國以請求書單方向國際法院起訴。1947年7月2日,阿爾巴尼亞政府致信國際法院,它首先對英國的單方請求提出強烈抗議,指責其行動違背了安理會的建議,阿方表示,盡管英國的起訴方式不正當,阿政府還是接受法院的管轄權(quán),同時強調(diào),它在本案中接受法院管轄權(quán)絕不構(gòu)成未來的先例。1、依國際法,阿國對于l946年10月22日在其領水內(nèi)發(fā)生的爆炸和因此而引起的損失是否負有責任?是否負有賠償義務?2、按照國際法,英國海軍10月22日和11月12日、13日的行為是否侵犯了阿爾巴尼亞主權(quán)?是否負有賠償義?英國認為,阿爾巴尼亞應對其艦只和人員的17中國潛艇首次迫近日本近海

2003年11月12日中午,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官方網(wǎng)站發(fā)布了一條的驚人消息:當天上午8點左右,駐扎在日本鹿屋航空基地的海上自衛(wèi)隊第1航空隊所屬2架“P-3C”反潛巡邏機在執(zhí)行巡邏任務途中遭遇一艘突然浮出水面的中國海軍“明”級攻擊型潛艇!2架P-3C是在日本南部九州島與種子島之間的大隅海峽中發(fā)現(xiàn)中國潛艇的,具體方位是距九州島南端的佐多岬以東約40公里,距離日本領海僅18公里的國際海域。據(jù)2架P-3C飛行員目視和照像偵察的情況,中國海軍的“明級”潛艇非常坦然地以半浮形式通過大隅海峽向西行駛,指揮塔上懸掛的五星紅旗清晰可見。事件發(fā)生后,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公開表態(tài),稱中國潛艇是在國際海域正常航行,而日本政府也承認中國潛艇航行合法。中國潛艇首次迫近日本近海2003年1118北海大陸架案

(TheNorthSeaContinentalShelfCase)1966年。以原聯(lián)邦德國為一方,以丹麥和荷蘭為另一方,就北海的大陸架劃界發(fā)生爭端。原因是:丹麥和荷蘭堅持整條邊界線應采用規(guī)定的等距離原則劃出。它們認為,是習慣國際法的一項規(guī)則。德國認為,在習慣國際法中沒有等距離線這樣的原則,而且這種方法劃分北海大陸架對它來說是極不公平的。因為德國的海岸線是向內(nèi)凹人的,從其兩端劃出的等距離線會交叉,這將使德國的大陸架成為一個小得不成比例的三角形。1967年2月,德國分別與丹麥和荷蘭訂立協(xié)定,將爭端提交國際法院。請求法院判定:在劃分北海大陸架的區(qū)域時應適用什么國際法原則和規(guī)則,并承諾在此之后按照國際法院指明的原則和規(guī)則劃界。北海大陸架案

(TheNorthSeaContinen19北海大陸架案北海大陸架案20國際法院于1969年2月20日作出判決:

法院在判決中首先拒絕了丹麥和荷蘭提出的等距離原則是大陸架概念中所固有的原則的觀點。并駁回“等距離—特殊情況原則”是習慣國際法的一部分的觀點。法院認為,采用劃界方法的一個先決條件是,按照公平原則,通過談判,達成公平合理的協(xié)議。但有一條原則是毋庸置疑為,即任何國家的大陸架必須是陸地領土的自然延伸,而不得侵占別國領土的自然延伸。這是因為,沿海國對大陸架區(qū)域的權(quán)利是以它對陸地領土的主權(quán)為依據(jù)的。

國際法院于1969年2月20日作出判決:法院在判決中首21評析:

第一,國際法院詳細論述了習慣國際法規(guī)則形成的主觀因素和客觀要素,為研究習慣國際法規(guī)則形成問題提供了有力的論據(jù);第二,闡明了大陸架是沿海國陸地領土在海下的自然延伸,自然延伸原則是與大陸架有關的所有法律規(guī)則中最基本的規(guī)則;第三,指出等距離原則,不是大陸架原則中固有的,不是大陸架劃界問題上的一項習慣國際法規(guī)則;第四,提出依照公平原則,以協(xié)議劃界的原則,即相鄰或相向國家間大陸架劃界,應根據(jù)公平原則并考慮一切有關情況通過協(xié)議解決的原則。評析:第一,國際法院詳細論述了習慣國際法規(guī)22蘇聯(lián)擊落韓國客機案

(KoreanAirLineIncident)

1983年9月1日,韓國航空公司波音747KAL007號民航客機在自紐約飛往平壤途中,于蘇聯(lián)薩哈林附近被蘇聯(lián)飛機攔截并被兩枚導彈擊中后墜入日本海。機上269人(其中乘客240人)全部喪生。該機被攔截時,偏離了航道500公里,進入了前蘇聯(lián)禁飛區(qū)。此事發(fā)生后引起了強烈的國際反應。蘇聯(lián)擊落韓國客機案

(KoreanAirLineInc23評析:國際民航組織1984年3月6日,通過了決議,指責蘇聯(lián)違反國際法并譴責其使用武力。非法闖入他國領,構(gòu)成違反國際法行為。不過,對這種行為的反應,國際法并不是沒有限制,“對稱性原則”和國際民航組織頒布的特別規(guī)則已被接受為習慣規(guī)則了。國家有權(quán)對威脅其安全和侵入其領空的軍用飛機加以攔截或擊落,但對沒有造成實際威脅的民用航空機予以擊落,無論如何都不符合對稱性原則,而屬非法的反應。國際民航組織對《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第3條修訂,對非法入境的民用航空器不應使用武力攔截,不得危及該機內(nèi)人員的生命及該航空器的安全。評析:國際民航組織1984年3月6日,通過了決議,指責蘇聯(lián)違24國際法院對諾特包姆案的判

諾特包姆出生時取得德國國籍。1905年,他離開德國,開始在危地馬拉設定住所并作為事業(yè)的中心。從1905-1939年,只有時到德國居住短時期。從1931年起,他有時也到列支敦士登。1939年3月間,他離開危國到漢堡,在漢堡居住短時期后,他到列支敦士登,并依照該國國籍法,申請入籍。該法規(guī)定,外國人申請入籍,須已居住在列國至少三年,但有例外情況時可免除。列國國王準許他免除這個條件,在1939年10月13日準予入籍,且于10月20日以列政府名義頒給國籍證書和護照。1939年12月1日,危國駐蘇黎世總領事在他的護照上簽證,準許他回到危國。他回到危國以后,即向危政府申請將他在外國人登記簿上的國籍改為列支敦士登國籍,并經(jīng)過危政府批準。此后他在危地馬拉恢復商業(yè)活動。國際法院對諾特包姆案的判諾特包姆出生時取得25

1941年12月11日,危國向德國宣戰(zhàn)。1943年11月19日,他被危國警察逮捕,并被移交給美國軍事當局。后者將他送到美國境內(nèi)拘留起來,直到1946年1月22日才將他釋放。同時,他在危國的財產(chǎn)和商店被危政府依照處理敵國人的法律扣押和沒收。1946年1月,他向危國駐美國的領事申請準許他回到危國,但危政府予以駁回。1946年7月24日,他又請求危政府撤銷1944年12月20日所作出的取消把他登記為列國國民的行政決定,危政府也駁回。列國政府于1951年12月10日向國際法院對危國起訴,請求發(fā)還他的財產(chǎn),并且賠償損害。列國政府的理由是:危國政府把他逮捕、拘留、驅(qū)逐并且排除于危國境外,以及扣押和沒收他的財產(chǎn),是違反國際法的,而且它拒絕為實施這些非法行為給予賠償,也是違反國際法的。1941年12月11日,危國向德國宣26國際法院將列支敦士登的起訴駁回。

理由:列國政府對諾特包姆不能行使外交保護權(quán)。法院不否定國籍主要是國內(nèi)法上的一個制度。當一國主張其它國家應當承認它所賦予的國籍或主張國際法院應承認這個國籍時,即承認這個國籍的國際效力時,應按照國際法的標準來解決這個問題。該院以實際國籍作為決定一個國籍在國際法上是否可以對抗其他國家的標準。國際法院將列支敦士登的起訴駁回。理由:27德黑蘭的美國外交和領事人員案

(CaseConcerningUnitedStatesDiplomaticandConsularStaffinTehran)

1979年11月4日,在德黑蘭美國駐伊朗大使館門前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群眾示威游行。美國大使館請求伊朗當局給予保護,伊朗當局沒有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游行隊伍闖進了大使館,扣留了使館內(nèi)的美國使館人員和領事人員及工作人員50多人,搗毀了使館的檔案文件。11月5日,在伊朗大不里士和舍拉子的美國領事館也發(fā)生同類事件。1979年11月29日,美國向國際法院起訴,請求國際法院宣布:伊朗政府違反對美國承擔的條約義務,伊朗政府應立即釋放被扣留的全部美國人,保證他們安全離境并不得對他們進行任何審訊,伊朗應對此侵權(quán)行為賠償美國的損失并將造成此侵權(quán)事故的人員交主管當局懲處。德黑蘭的美國外交和領事人員案

(CaseConcernin28

1980年5月24日,國際法院在伊朗缺席下作出了判決。國際法院認為:1、在11月4日和5日的襲擊使領館事件中,因不能證明這些行為是代表國家或由國家機關負責的職務行為,所以不能歸因于國家。由于《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和《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都規(guī)定了使領館、外交和領事人員、檔案文件的不可侵犯,接受國有義務給予保護。事發(fā)后,美國使領館請求保護,但伊朗政府沒有采取適當步驟保護使館及其人員,所以國際法院得出結(jié)論,伊朗完全沒有履行它的條約義務。2、武力分子占領使館后,伊朗政府不僅沒有采取緩和措施,其總理反而宣稱人質(zhì)應繼續(xù)扣留。這就表明這些行為已轉(zhuǎn)化成國家行為了。繼續(xù)占領使館和扣留人質(zhì),伊朗一再違反了《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和《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及1955年美伊友好、經(jīng)濟合作和領事關系條約》第2條的規(guī)定。1980年5月24日,國際法院在伊朗缺席下作出29國際法院判定:根據(jù)本判決指出的事實,伊朗在許多方面業(yè)已違反,并正在違反它根據(jù)國際條約和長期確立的國際法規(guī)則所承擔的義務。伊朗違反對美國所承擔的義務,根據(jù)國際法應負國際責任。伊朗政府必須立即采取一切行動緩和由于1979年11月4日及其后發(fā)生的事情所引起的局勢,為此目的,雙方應達成協(xié)議。國際法院判定:根據(jù)本判決指出的事實,伊朗在許多方面業(yè)已違反,30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中國駐南使館案

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空襲南聯(lián)盟期間,悍然使用5枚導彈,從不同角度襲擊中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造成館舍嚴重毀壞,3名新聞工作者死亡和其他人員傷亡。北約對中國使館的襲擊是對國際法的肆意踐踏。它不僅粗暴地侵犯了外交特權(quán)與豁免,而且構(gòu)成對《聯(lián)合國憲章》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肆意破壞,嚴重地侵犯了中國的主權(quán)。國際社會對此紛紛予以譴責。中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要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公開、正式向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和受害者家屬表示道歉;對襲擊事件進行全面調(diào)查;迅速公布調(diào)查的結(jié)果;嚴懲肇事者。美國及其他北約國家領導人先后就襲擊事件向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和受害者家屬表示公開道歉,1999年7月30日,中美兩國政府就美國轟炸中國駐南使館所造成的中方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的賠償問題達成協(xié)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中國駐南使館案19931評析:本案涉及第三國/國際組織而非接受國對外交特權(quán)與豁免的侵犯。《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盡管主要制約派遣國與接受國之間的關系,但并不意味著一般國際法并不禁止國家和其他國際法主體侵犯另一個主權(quán)國家駐外使館的館舍。外交使館館舍神圣不可侵犯,外交人員人身不可侵犯,即使在戰(zhàn)爭中也須受到保護,這是古老的國際習慣法規(guī)則。評析:本案涉及第三國/國際組織而非接受國對外交特權(quán)與豁免的侵32庇護權(quán)案(theAsylumCase)

1948年10月3日,秘魯發(fā)生一起未遂政變。秘魯總統(tǒng)下令取締政變的組織者“美洲人民革命聯(lián)盟”,宣布對該聯(lián)盟領導人托雷進行刑事審訊,同時對其發(fā)布逮捕令。1949年1月3日,托雷到哥倫比亞駐秘魯使館請求政治避難。哥倫比亞使館接受了他的請求并通知秘魯政府,哥倫比亞根據(jù)1928年《哈瓦那庇護公約》第2條給予托雷庇護,并認為根據(jù)1933年《美洲國家關于政治庇護公約》第2條,秘魯政府應允許托雷安全離境。秘魯政府認為,托雷是普通刑事犯罪分子,無權(quán)享受庇護,更不可能獲得安全離境的權(quán)利。兩國在這些問題上不能達成一致,經(jīng)過多次外交交涉,雙方于1949年8月31日簽訂《利馬協(xié)定》,同意將爭端提交國際法院裁決。庇護權(quán)案(theAsylumCase)33英伊石油公司案

1933年伊朗政府與英伊石油公司簽訂了一項特許權(quán)協(xié)議,授與該公司在明確劃定區(qū)域內(nèi)開采加工石油的專屬權(quán)利和其它某些權(quán)利。1951年,伊郎國會及參議院通過了石油工業(yè)國有化的法律,取消了上述特權(quán)。為此,英國政府代表英伊石油公司把爭端提交國際法院,要求宣布伊朗實行國有化是違反國際法的。法院的判決駁回了英國的主張,肯定法院對本案無管轄權(quán),試分析本案判決結(jié)果肯定了哪些國際法規(guī)則。

英伊石油公司案1933年伊朗政府與英伊石油公341983年,從沈陽機場飛往上海的中國民航機296號起飛后,卓長仁等6名持槍歹徒,用槍射擊駕駛艙門鎖,進入駕駛艙后,,將報務員和領航員擊成重傷,又威逼機長和副駕駛員改變航程,威脅要與全機同歸于盡,嚴重危及飛機和人員的安全。飛機被迫在渤海灣、沈陽、大連和丹東的上空盤旋后飛經(jīng)朝鮮,飛入韓國領空,被韓國四架鬼怪式戰(zhàn)斗機攔截,迫降在該國的春川軍用機場。飛機降落后,罪犯們又控制飛機長達8小時之久。最后向韓國當局繳械并受到拘留。事后,韓國當局迅速將情況通知中國政府和國際民用航空組織理事會。中國外交部向韓國提出請求按照有關國際條約規(guī)定立即將被劫持的航空器以及機組人員和乘客交給中國民航當局,并將劫機罪犯引渡給中國。韓國拒絕了中國的引渡請求,堅持由其自行決定進行審訊和實施法律制裁。1983年7月18日漢城地方刑事法院以違反韓國《航空安全法》、《移民管制法》和《武器及爆炸物品管制法》對6名劫機犯審判,經(jīng)審理后法院作出判決,判處卓長仁有期徒刑6年。卓長仁劫機案1983年,從沈陽機場飛往上海的中國民航機235提問:(1)韓國拒絕引渡卓長仁等罪犯是否違反國際法?(2)中國請求引渡卓長仁等罪犯的根據(jù)是什么?(3)韓國的做法是否符合“不引渡即起訴原則”?提問:36張振海1989年12月16日攜其妻和兒子登上從北京經(jīng)由上海飛往紐約的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981航班B2448號飛機(張振海買的是去上海的機票),起飛20分鐘后,張振海將他在背面寫有“飛行員請把飛機降落在南朝鮮,3分鐘不答應我就把飛機炸了”的壹角紙幣遞給機組乘務員交機長。又威脅說:“我要去南朝鮮,我?guī)Я?00克TNT炸藥”,同時,用右手食指拉著一根尼龍引線作出隨時引爆的姿態(tài)威脅機組人員。鑒此情形,機長為保護飛機和乘客的安全,不得不同意將飛機飛往南朝鮮,由于南朝鮮機場拒絕飛機降落,飛機在油料不足的情況下,被迫降落在日本福岡機場。事后,日本給予了合作。對于張振海,中國要求將其引渡回國。日本法院經(jīng)過審查決定同意引渡張振海,日方依互惠原則于1990年4月28日將張振海引渡給中國。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于1990年7月18日對張振海以爆炸飛機威脅乘客生命安全的危險方法劫持飛機,危害公共安全,判決張振海有期徒刑8年,剝奪政治權(quán)利2年。

張振海劫機案張振海1989年12月16日攜其妻和兒子登371988年12月21日,美國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航班在飛行途中在蘇格蘭洛克比上空爆炸,機上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并造成地面若干人員的傷亡。1991年11月,蘇格蘭指控兩名利比亞人將炸彈置于飛機上,炸彈爆炸致使飛機墜毀。利比亞也指出這種行為構(gòu)成1971年《蒙特利爾公約》》第1條意義上的罪行。蘇格蘭指控兩名利比亞公民有破壞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嫌疑后,美國和英國于1991年11月21日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如下:1、利比亞必須交出所有被指控犯罪的人受審;2、利比亞必須披露它所知道的有關該犯罪的一切事情,允許全面接觸所有的證人,完全得到文件和其他物證;3、利比亞必須給付適當?shù)馁r償。洛克比空難案1988年12月21日,美國泛美航空公司的381992年2月21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731號決議,敦促利比亞政府對英、美的要求立即作出全面有效的反應以便消除國際恐怖主義。

利比亞認為,利比亞收到對兩名嫌疑犯的指控后,即按照《蒙特利爾公約》規(guī)定,對該兩名嫌疑犯采取了必要的措施,確保嫌疑犯留在利比亞以便對他們提起刑事訴訟,并著手對事實進行了初步調(diào)查,將案件提交給有權(quán)當局以便起訴。利比亞未將嫌疑犯引渡給美國,因為利比亞和美國之間無引渡條約,利、美之間也無《蒙特利爾公約》規(guī)定的引渡罪犯的基礎,因為該條規(guī)定的引渡受被請求引渡國法律的限制,而利比亞法律禁止引渡利比亞公民。1992年2月21日,聯(lián)合國安理會通過739洛克比空難案超級兇手梅格拉希

洛克比空難案超級兇手梅格拉希40(2001年兇手巴塞特·梅格拉希被判終身監(jiān)禁。如今,在英國人權(quán)法有所變化的情況下,這位被遇難者親屬稱為“罪惡累累”的超級兇手,2003年11月24日再次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高等法庭接受了僅僅為4分鐘的宣判。在這次宣判中,法官明確他必須“入獄服役”27年。)

提問:

1、利比亞是否違反了它根據(jù)國際公約所承擔的國際義務?2、美國強制利比亞引渡嫌疑犯的做法是否符合國際公約的有關規(guī)定?

(2001年兇手巴塞特·梅格拉希被判終身監(jiān)禁。411、對尼加拉瓜進行軍事和準軍事行動案2、荷花號案(thelotuscase)3、光華寮案4、湖廣鐵路債券案5、特雷爾冶煉廠仲裁案6、核試驗案7、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zhàn)8、帕爾馬斯島仲裁案9、

科孚海峽案(corfuchannelcase)10、中國潛艇首次迫近日本近海;國際法案例目錄1、對尼加拉瓜進行軍事和準軍事行動案國際法案例目錄4211、北海大陸架案13、蘇聯(lián)擊落韓國客機案14、國際法院對諾特包姆案的判決15、德黑蘭的美國外交和領事人員案16、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中國駐南使館案17、庇護權(quán)案(theAsylumCase)18、英伊石油公司案19、卓長仁劫機案20、張振海劫機案21、洛克比空難案國際法案例目錄11、北海大陸架案國際法案例目錄43對尼加拉瓜進行軍事和準軍事行動案

(MilitaryandParamilitaryActivitiesinagainstNicaragua)

1983年底和1984年初,美國派人在尼加拉瓜一些港口附近布雷,范圍包括尼加拉瓜的內(nèi)水和領海。這種活動嚴重威脅了尼加拉瓜的安全和航行,并造成了重大的事故和損失。尼加拉瓜于1984年4月向國際法院提出請求,對美國政府指使美國軍人和拉美國家的國民在尼加拉瓜港口布雷、破壞其石油設施和海軍基地、侵犯其領空主權(quán)及在尼組織和資助反政府集團等軍事和準軍事行動提出指控,請求國際法院判定美國的行動構(gòu)成非法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干涉其內(nèi)政和侵犯其主權(quán)的行為,請求法院責令美國立即停止上述行動并對尼加拉瓜及國民所受的損失給予賠償。對尼加拉瓜進行軍事和準軍事行動案

(Militaryand44荷花號案(thelotuscase)

1926年8月2日,法國荷花號船與土耳其的一艘船在公海上發(fā)生碰撞,導致土耳其船沉沒,8人死亡。法國荷花號第二天到達君土坦丁堡,土耳其君士坦丁堡刑事法院依據(jù)其法律于9月26日對荷花號上負責人的法國官員戴蒙上尉進行了刑事審訊,并判處拘役。法國政府提出外交抗議,認為土耳其法院無權(quán)審訊,因為碰撞發(fā)生在公海,荷花號船員應由船旗國審理。土耳其法院認為,根據(jù)土耳其刑法,外國人在外國作出侵害土耳其或其國民的罪行時,按土耳其法律該受處罰,當此人在土耳其被捕時就要受土耳其法律懲罰。1926年10月日,兩國同意將爭端遞交國際常設法院解決。國際常設法院判定土耳其的行為沒有違背國際法。荷花號案(thelotuscase)45

光華寮案光華寮是坐落在日本京都市的一座5層樓房,1950年中國駐日代表團用變賣侵華日軍在中國大陸掠奪財產(chǎn)的公款買下該寮產(chǎn)權(quán),用作中國留日學生宿舍。1961年,臺灣駐日本使館以“中華民國”名義在日本進行了產(chǎn)權(quán)登記。1967年,臺灣駐日大使以“中華民國”名義向京都地方法院對居住在光華寮的中國大陸留學生8人提起訴訟,要求他們遷出該寮。訴訟期間,中日兩國政府于1972年9月29日實現(xiàn)邦交正常化。日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惟一合法代表,同時撤銷了它對“中華民國”的承認。1977年9月16日,京都地方法院對光華察案作出了判決,確認光華寮是中國國家財產(chǎn);日本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惟一合法政府,故前政府對國家財產(chǎn)的所有權(quán)和支配權(quán)已轉(zhuǎn)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駁回原告的起訴。光華寮案光華寮是坐落在日本京都市46光華寮案原告對判決不服,于1977年10月又以“中華民國”名義向大阪高等法院提出上訴,該法院受理了上訴并于1982年4月14日撤銷了原判,將本案發(fā)回京都地方法法院重審。1986年2月4日,該法院重新作出判決,將光華寮判歸臺灣。主要理由是:“中華民國政府”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事實上排他地持續(xù)地支配和統(tǒng)治臺灣及其周圍諸島和該地區(qū)的人,在舊政府沒有完全消滅,仍有效地統(tǒng)治著該領土的一部分的情況下,舊政府擁有的財產(chǎn)中,若位于新政府統(tǒng)治的地區(qū)由新政府繼承。舊政府在外國的財產(chǎn)不為新政府所繼承。被告對此判決不服向大阪高等法院提起上訴。1987年2月26日,大阪高等法院作出維持原判的決定。之后上訴人于1987年5月30日又向日本最高法院上訴,要求撤銷大阪高等法院的判決,重新作出公正裁判。

光華寮案原告對判決不服,于1977年47湖廣鐵路債券案為修建的湖廣鐵路,1909年,清政府與英、法、德、美國簽定了借款合同。根據(jù)合同,四國銀行于1911年以清政府名義發(fā)行“湖廣鐵路五厘利息遞還金鎊借款債券”(簡稱湖廣鐵路債券)600萬金英鎊。該債券利息從1938年停付,本金1951年到期未付。1979年11月,美國公民杰克遜等人持有上述債券,向美國阿拉巴瑪州北區(qū)地方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提起訴訟,要求償還所持有的債券本利1億美元外加利息和訴訟費。法庭受理,并于同年11月向中國發(fā)出傳票,指名由外交部長收。要求被告收到傳票后的20天內(nèi)提出答辯,否則缺席判決。中國外交部拒絕接受傳票將其退回。

法庭于1982年9月1日作出缺席裁判。判決中國賠償原告41313038美元,另加利息和訴訟費。

美國法院的實踐是否正確?中國享有豁免權(quán)的根據(jù)是什么?湖廣鐵路債券案為修建的湖廣鐵路,48特雷爾冶煉廠仲裁案

(TrailSmelterArbitration)

特雷爾冶煉廠是加拿大一家冶煉廠。該廠從1896年開始冶煉鋅和錫,由于提煉的礦物質(zhì)含有硫磺,煙霧噴入大氣中成為二氧化硫。這些含有二氧化硫的大氣隨著上升的氣流南下,越過加美邊境,在華盛頓州造成嚴重污染,產(chǎn)生了巨大的損害。1931年,美、加經(jīng)過多次談判,同意將問題提交給處理兩國邊界問題的“國際聯(lián)合委員會”解決,但該委員會也未能解決。在委員會建議下,美加于1935年4月簽訂“特別協(xié)議”,組織仲裁庭解決此爭端。仲裁庭在1938年作出裁決,由于美國對此提出異議,仲裁庭在1941年作出最后裁決,裁定加拿大政府應對特雷爾冶煉廠的行為負責。特雷爾冶煉廠仲裁案

(TrailSmelterArbit49評析:

在本案中,冶煉廠在本國境內(nèi)的行為是獲得本國政府批準的,其行為不違反任何國際法規(guī)定,但由于造成了損害性后果,所以不管其行為是否具有過錯,都要為其損害承擔國際責任。在本案的裁決中,仲裁庭援引了國際常設法院法官伊格勒頓的話:“國家無論什么時候都有責任防止在其管轄下的人的損害行為侵害別的國家”。仲裁庭明確指出:“根據(jù)國際法和美國法律的原則,任何國家都沒有權(quán)利這樣地利用或允許利用其領土,以致讓其煙霧在他國領土或?qū)λ麌I土上的財產(chǎn)或生命造成損害,如果已產(chǎn)生嚴重后果并已為確鑿證據(jù)證實的話”。該裁決為國際法不加禁止行為造成損害性后果的國際責任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礎和判例依據(jù)。評析:在本案中,冶煉廠在本國境內(nèi)的50核試驗案

1966年到1972年間,法國在南太平洋的法國領土波利尼西亞進行了一系列的大氣層核武器試驗。1973年,法國聲明計劃進一步進行空中核試驗。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于1973年5月9日分別在國際法院對法國提起訴訟。澳大利亞請求國際法院判定并法國宣告在南太平洋地區(qū)的大氣層核武器試驗不符合現(xiàn)行國際法的原則,并命令法國不得再進行任何這種試驗。新西蘭請求國際法院判定并宣告法國在南太平洋地區(qū)進行核試驗引起放射性微粒回降,構(gòu)成侵犯新西蘭國際法上的權(quán)利,這些權(quán)利將被進一步的這種試驗所侵犯。兩國并請求國際法院指示臨時保全措施。1973年5月16日,斐濟政府向法院提出允許它參加上述兩國訴訟的請求。核試驗案1966年到1972年間,法51評析:

本案因法院審判前法國自動停止了核試驗,法院沒有進行實質(zhì)性審判。但它卻涉及國際法的一個非常重要和現(xiàn)實的問題——國際環(huán)境保護。從法院的臨時保全措施命令中可以看出,空中核試驗把放射性微粒釋放到大氣層中,對空間造成污染,這是國際法所不允許的,因為各國有防止跨界污染的義務,法院的臨時保全命令可佐證這已是一項新的習慣法規(guī)則。本案還涉及的一個問題是,國家單方面的承諾的國際效力問題。法院認為單方聲明表示承擔國際義務,該單方的行為對該國具有拘束力。評析:本案因法院審判前法國自動停止了核試52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zhàn)

(MalvinasIslands,Battleof)

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為爭奪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領土主權(quán)而進行的戰(zhàn)爭。馬島位于南大西洋,扼大西洋通往太平洋航道的要沖,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1833年,英國占領該群島以來,英、阿雙方曾就該群島的主權(quán)進行多次談判,未獲解決,終于導致此戰(zhàn)。此戰(zhàn)結(jié)果是英軍重占馬島,被擊沉艦船6艘,擊傷12艘,損失飛機30余架,傷、亡、被俘1200余人;阿軍被擊沉艦船5艘,擊傷6艘,損失飛機100余架,傷、亡、被俘1.37萬人。馬爾維納斯群島之戰(zhàn)

(MalvinasIslands,B53被阿根廷飛機擊沉的英國“謝菲爾德”號驅(qū)逐艦被阿根廷飛機擊沉的英國“謝菲爾德”號驅(qū)逐艦54帕爾馬斯島仲裁案

(ThePalmasIslandArbitration)

帕爾馬斯島是菲律賓的小島。是西班牙人在16世紀發(fā)現(xiàn)的,自1677年以來,島上居民根據(jù)建立宗主權(quán)的協(xié)議與荷屬東印度公司聯(lián)合,成了荷屬東印度的一部分。1898年美西戰(zhàn)爭后,西班牙在《巴黎和約》中同意將菲律賓群島及附近島嶼割讓給美國。和約籠統(tǒng)地把帕爾馬斯島劃在割讓的范圍,美國認為該島已割歸美國。美國將此和約通知荷蘭政府,荷蘭政府沒提出反對。1906年,美國發(fā)現(xiàn)帕爾馬斯島上懸掛荷蘭國旗,由此引起美荷兩國關于帕爾馬斯島主權(quán)的爭端。美荷兩國于1925年1月簽訂仲裁協(xié)議,將爭端提交常設仲裁法院解決,雙方同意選派常設仲裁法院院長、瑞士法學家馬克斯.胡伯為獨任仲裁人。帕爾馬斯島仲裁案

(ThePalmasIslandAr55仲裁與裁決:主權(quán)與領土主權(quán)的概念。西班牙不能把自己沒有的權(quán)利割讓給美國。荷蘭對《巴黎和約》“沒有反應”。時際法的適用。荷蘭在帕爾馬斯島的行使主權(quán)。裁定帕爾馬斯島是荷蘭領土的一部分。仲裁與裁決:主權(quán)與領土主權(quán)的概念。56科孚海峽案(corfuchannelcase)

科孚海峽構(gòu)成阿爾巴尼亞與希臘之間的邊界線,最狹窄部分完全在兩國的領海中。1946年5月14日,兩艘通過科孚海峽的英國巡洋艦遭到來自阿爾巴尼亞海岸的炮火轟擊。英國立即向阿政府提出抗議,聲稱其船只有海峽的無害通過權(quán)。阿政府明確回復:外國船只通過其領海必須事先通知并取得阿政府的許可。1946年10月22日,由兩艘巡洋艦和兩艘驅(qū)逐艦組成的英國艦隊由南向北駛?cè)雽儆诎㈩I水的科孚海峽北部;兩艘驅(qū)逐艦觸水雷爆炸,造成艦只嚴重損壞,死傷82人的重大損失。事后,英政府通知阿政府,它準備到有關水域掃雷;遭到阿政府的強烈反對。11月12日和13日,英國艦隊到科孚海峽阿爾巴尼亞領水內(nèi)掃雷,發(fā)現(xiàn)22枚德國制式水雷。科孚海峽案(corfuchannelcase)57

英國認為,阿爾巴尼亞應對其艦只和人員的傷亡承擔責任。將事件提交了聯(lián)合國安理會。1947年4月9日,安理會通過決議,建議有關國家應立即根據(jù)《國際法院規(guī)約》的規(guī)定將爭端提交國際法院解決。1947年5月22日,英國以請求書單方向國際法院起訴。1947年7月2日,阿爾巴尼亞政府致信國際法院,它首先對英國的單方請求提出強烈抗議,指責其行動違背了安理會的建議,阿方表示,盡管英國的起訴方式不正當,阿政府還是接受法院的管轄權(quán),同時強調(diào),它在本案中接受法院管轄權(quán)絕不構(gòu)成未來的先例。1、依國際法,阿國對于l946年10月22日在其領水內(nèi)發(fā)生的爆炸和因此而引起的損失是否負有責任?是否負有賠償義務?2、按照國際法,英國海軍10月22日和11月12日、13日的行為是否侵犯了阿爾巴尼亞主權(quán)?是否負有賠償義?英國認為,阿爾巴尼亞應對其艦只和人員的58中國潛艇首次迫近日本近海

2003年11月12日中午,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官方網(wǎng)站發(fā)布了一條的驚人消息:當天上午8點左右,駐扎在日本鹿屋航空基地的海上自衛(wèi)隊第1航空隊所屬2架“P-3C”反潛巡邏機在執(zhí)行巡邏任務途中遭遇一艘突然浮出水面的中國海軍“明”級攻擊型潛艇!2架P-3C是在日本南部九州島與種子島之間的大隅海峽中發(fā)現(xiàn)中國潛艇的,具體方位是距九州島南端的佐多岬以東約40公里,距離日本領海僅18公里的國際海域。據(jù)2架P-3C飛行員目視和照像偵察的情況,中國海軍的“明級”潛艇非常坦然地以半浮形式通過大隅海峽向西行駛,指揮塔上懸掛的五星紅旗清晰可見。事件發(fā)生后,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公開表態(tài),稱中國潛艇是在國際海域正常航行,而日本政府也承認中國潛艇航行合法。中國潛艇首次迫近日本近海2003年1159北海大陸架案

(TheNorthSeaContinentalShelfCase)1966年。以原聯(lián)邦德國為一方,以丹麥和荷蘭為另一方,就北海的大陸架劃界發(fā)生爭端。原因是:丹麥和荷蘭堅持整條邊界線應采用規(guī)定的等距離原則劃出。它們認為,是習慣國際法的一項規(guī)則。德國認為,在習慣國際法中沒有等距離線這樣的原則,而且這種方法劃分北海大陸架對它來說是極不公平的。因為德國的海岸線是向內(nèi)凹人的,從其兩端劃出的等距離線會交叉,這將使德國的大陸架成為一個小得不成比例的三角形。1967年2月,德國分別與丹麥和荷蘭訂立協(xié)定,將爭端提交國際法院。請求法院判定:在劃分北海大陸架的區(qū)域時應適用什么國際法原則和規(guī)則,并承諾在此之后按照國際法院指明的原則和規(guī)則劃界。北海大陸架案

(TheNorthSeaContinen60北海大陸架案北海大陸架案61國際法院于1969年2月20日作出判決:

法院在判決中首先拒絕了丹麥和荷蘭提出的等距離原則是大陸架概念中所固有的原則的觀點。并駁回“等距離—特殊情況原則”是習慣國際法的一部分的觀點。法院認為,采用劃界方法的一個先決條件是,按照公平原則,通過談判,達成公平合理的協(xié)議。但有一條原則是毋庸置疑為,即任何國家的大陸架必須是陸地領土的自然延伸,而不得侵占別國領土的自然延伸。這是因為,沿海國對大陸架區(qū)域的權(quán)利是以它對陸地領土的主權(quán)為依據(jù)的。

國際法院于1969年2月20日作出判決:法院在判決中首62評析:

第一,國際法院詳細論述了習慣國際法規(guī)則形成的主觀因素和客觀要素,為研究習慣國際法規(guī)則形成問題提供了有力的論據(jù);第二,闡明了大陸架是沿海國陸地領土在海下的自然延伸,自然延伸原則是與大陸架有關的所有法律規(guī)則中最基本的規(guī)則;第三,指出等距離原則,不是大陸架原則中固有的,不是大陸架劃界問題上的一項習慣國際法規(guī)則;第四,提出依照公平原則,以協(xié)議劃界的原則,即相鄰或相向國家間大陸架劃界,應根據(jù)公平原則并考慮一切有關情況通過協(xié)議解決的原則。評析:第一,國際法院詳細論述了習慣國際法規(guī)63蘇聯(lián)擊落韓國客機案

(KoreanAirLineIncident)

1983年9月1日,韓國航空公司波音747KAL007號民航客機在自紐約飛往平壤途中,于蘇聯(lián)薩哈林附近被蘇聯(lián)飛機攔截并被兩枚導彈擊中后墜入日本海。機上269人(其中乘客240人)全部喪生。該機被攔截時,偏離了航道500公里,進入了前蘇聯(lián)禁飛區(qū)。此事發(fā)生后引起了強烈的國際反應。蘇聯(lián)擊落韓國客機案

(KoreanAirLineInc64評析:國際民航組織1984年3月6日,通過了決議,指責蘇聯(lián)違反國際法并譴責其使用武力。非法闖入他國領,構(gòu)成違反國際法行為。不過,對這種行為的反應,國際法并不是沒有限制,“對稱性原則”和國際民航組織頒布的特別規(guī)則已被接受為習慣規(guī)則了。國家有權(quán)對威脅其安全和侵入其領空的軍用飛機加以攔截或擊落,但對沒有造成實際威脅的民用航空機予以擊落,無論如何都不符合對稱性原則,而屬非法的反應。國際民航組織對《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第3條修訂,對非法入境的民用航空器不應使用武力攔截,不得危及該機內(nèi)人員的生命及該航空器的安全。評析:國際民航組織1984年3月6日,通過了決議,指責蘇聯(lián)違65國際法院對諾特包姆案的判

諾特包姆出生時取得德國國籍。1905年,他離開德國,開始在危地馬拉設定住所并作為事業(yè)的中心。從1905-1939年,只有時到德國居住短時期。從1931年起,他有時也到列支敦士登。1939年3月間,他離開危國到漢堡,在漢堡居住短時期后,他到列支敦士登,并依照該國國籍法,申請入籍。該法規(guī)定,外國人申請入籍,須已居住在列國至少三年,但有例外情況時可免除。列國國王準許他免除這個條件,在1939年10月13日準予入籍,且于10月20日以列政府名義頒給國籍證書和護照。1939年12月1日,危國駐蘇黎世總領事在他的護照上簽證,準許他回到危國。他回到危國以后,即向危政府申請將他在外國人登記簿上的國籍改為列支敦士登國籍,并經(jīng)過危政府批準。此后他在危地馬拉恢復商業(yè)活動。國際法院對諾特包姆案的判諾特包姆出生時取得66

1941年12月11日,危國向德國宣戰(zhàn)。1943年11月19日,他被危國警察逮捕,并被移交給美國軍事當局。后者將他送到美國境內(nèi)拘留起來,直到1946年1月22日才將他釋放。同時,他在危國的財產(chǎn)和商店被危政府依照處理敵國人的法律扣押和沒收。1946年1月,他向危國駐美國的領事申請準許他回到危國,但危政府予以駁回。1946年7月24日,他又請求危政府撤銷1944年12月20日所作出的取消把他登記為列國國民的行政決定,危政府也駁回。列國政府于1951年12月10日向國際法院對危國起訴,請求發(fā)還他的財產(chǎn),并且賠償損害。列國政府的理由是:危國政府把他逮捕、拘留、驅(qū)逐并且排除于危國境外,以及扣押和沒收他的財產(chǎn),是違反國際法的,而且它拒絕為實施這些非法行為給予賠償,也是違反國際法的。1941年12月11日,危國向德國宣67國際法院將列支敦士登的起訴駁回。

理由:列國政府對諾特包姆不能行使外交保護權(quán)。法院不否定國籍主要是國內(nèi)法上的一個制度。當一國主張其它國家應當承認它所賦予的國籍或主張國際法院應承認這個國籍時,即承認這個國籍的國際效力時,應按照國際法的標準來解決這個問題。該院以實際國籍作為決定一個國籍在國際法上是否可以對抗其他國家的標準。國際法院將列支敦士登的起訴駁回。理由:68德黑蘭的美國外交和領事人員案

(CaseConcerningUnitedStatesDiplomaticandConsularStaffinTehran)

1979年11月4日,在德黑蘭美國駐伊朗大使館門前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群眾示威游行。美國大使館請求伊朗當局給予保護,伊朗當局沒有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游行隊伍闖進了大使館,扣留了使館內(nèi)的美國使館人員和領事人員及工作人員50多人,搗毀了使館的檔案文件。11月5日,在伊朗大不里士和舍拉子的美國領事館也發(fā)生同類事件。1979年11月29日,美國向國際法院起訴,請求國際法院宣布:伊朗政府違反對美國承擔的條約義務,伊朗政府應立即釋放被扣留的全部美國人,保證他們安全離境并不得對他們進行任何審訊,伊朗應對此侵權(quán)行為賠償美國的損失并將造成此侵權(quán)事故的人員交主管當局懲處。德黑蘭的美國外交和領事人員案

(CaseConcernin69

1980年5月24日,國際法院在伊朗缺席下作出了判決。國際法院認為:1、在11月4日和5日的襲擊使領館事件中,因不能證明這些行為是代表國家或由國家機關負責的職務行為,所以不能歸因于國家。由于《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和《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都規(guī)定了使領館、外交和領事人員、檔案文件的不可侵犯,接受國有義務給予保護。事發(fā)后,美國使領館請求保護,但伊朗政府沒有采取適當步驟保護使館及其人員,所以國際法院得出結(jié)論,伊朗完全沒有履行它的條約義務。2、武力分子占領使館后,伊朗政府不僅沒有采取緩和措施,其總理反而宣稱人質(zhì)應繼續(xù)扣留。這就表明這些行為已轉(zhuǎn)化成國家行為了。繼續(xù)占領使館和扣留人質(zhì),伊朗一再違反了《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和《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及1955年美伊友好、經(jīng)濟合作和領事關系條約》第2條的規(guī)定。1980年5月24日,國際法院在伊朗缺席下作出70國際法院判定:根據(jù)本判決指出的事實,伊朗在許多方面業(yè)已違反,并正在違反它根據(jù)國際條約和長期確立的國際法規(guī)則所承擔的義務。伊朗違反對美國所承擔的義務,根據(jù)國際法應負國際責任。伊朗政府必須立即采取一切行動緩和由于1979年11月4日及其后發(fā)生的事情所引起的局勢,為此目的,雙方應達成協(xié)議。國際法院判定:根據(jù)本判決指出的事實,伊朗在許多方面業(yè)已違反,71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中國駐南使館案

1999年5月8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空襲南聯(lián)盟期間,悍然使用5枚導彈,從不同角度襲擊中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造成館舍嚴重毀壞,3名新聞工作者死亡和其他人員傷亡。北約對中國使館的襲擊是對國際法的肆意踐踏。它不僅粗暴地侵犯了外交特權(quán)與豁免,而且構(gòu)成對《聯(lián)合國憲章》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肆意破壞,嚴重地侵犯了中國的主權(quán)。國際社會對此紛紛予以譴責。中國政府提出強烈抗議,要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公開、正式向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和受害者家屬表示道歉;對襲擊事件進行全面調(diào)查;迅速公布調(diào)查的結(jié)果;嚴懲肇事者。美國及其他北約國家領導人先后就襲擊事件向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和受害者家屬表示公開道歉,1999年7月30日,中美兩國政府就美國轟炸中國駐南使館所造成的中方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的賠償問題達成協(xié)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中國駐南使館案19972評析:本案涉及第三國/國際組織而非接受國對外交特權(quán)與豁免的侵犯?!毒S也納外交關系公約》盡管主要制約派遣國與接受國之間的關系,但并不意味著一般國際法并不禁止國家和其他國際法主體侵犯另一個主權(quán)國家駐外使館的館舍。外交使館館舍神圣不可侵犯,外交人員人身不可侵犯,即使在戰(zhàn)爭中也須受到保護,這是古老的國際習慣法規(guī)則。評析:本案涉及第三國/國際組織而非接受國對外交特權(quán)與豁免的侵73庇護權(quán)案(theAsylumCase)

1948年10月3日,秘魯發(fā)生一起未遂政變。秘魯總統(tǒng)下令取締政變的組織者“美洲人民革命聯(lián)盟”,宣布對該聯(lián)盟領導人托雷進行刑事審訊,同時對其發(fā)布逮捕令。1949年1月3日,托雷到哥倫比亞駐秘魯使館請求政治避難。哥倫比亞使館接受了他的請求并通知秘魯政府,哥倫比亞根據(jù)1928年《哈瓦那庇護公約》第2條給予托雷庇護,并認為根據(jù)1933年《美洲國家關于政治庇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