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愛與仁愛,二本與一本的辨析_第1頁
兼愛與仁愛,二本與一本的辨析_第2頁
兼愛與仁愛,二本與一本的辨析_第3頁
兼愛與仁愛,二本與一本的辨析_第4頁
兼愛與仁愛,二本與一本的辨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兼愛與仁愛,二本與一本的辨析(2012-11-2620:12:30)答肖舜旦:看墨家學(xué)說必須換用墨家的思維方式(二)

--兼愛與仁愛,二本與一本的辨析在中國的古代有一個四合院,里面住著一家人。這時候來了一個人,說自己是長門后代,要求也住到院子里。這個人有激情、善言談,還帶來了一份抄寫的族譜。家人們雖然覺得這個人與家里人處處相反,但因為那部族譜,就都善良地以為他只是太執(zhí)著了,以致有點虛偽。這個人后來生了兩個兒子,一文一武很是了得。學(xué)武的兒子把家人有的趕出了家門,有的趕到偏房擠在一起做長工。學(xué)文的兒子則教化長工要他們相信自己是禽獸;污蔑被趕走的人,說他們變態(tài)活該被趕走。家人們也有后代,終于他們回來了。說“這不公平”“你不該污蔑我們是變態(tài)”“我們找到了真正的族譜”。但是霸占了四合院的文武兩兄弟一個把住了家門,一個語重心長地對想回來的人說:本是同根生,你們太不寬容了……我一向主張仁者愛人,壞事不是我干的,我的父親更是清白的……而你還真是變態(tài)……

這就是儒家對各家的歷史。先秦到漢武的歷史,請參考鄙文《秋風不可跪拜華夏傳統(tǒng)的背叛者(下)》。后半段則是當前各家面臨的困境:不爭取吧,繼續(xù)任由它害人;爭取吧,顯得自己不寬容。那么我們就先談?wù)勈裁词菍捜?。寬容的概念并不來自儒家?jīng)典,儒家經(jīng)典中的表述是“寬恕”。直到今天《漢語大詞典》仍然用“寬恕”概念去解釋寬容:「寬大有氣量,不計較或不追究」。但是西方的《不列顛百科全書》卻說:「寬容即允許別人自由行動或判斷;耐心而毫無偏見地容忍與自己的觀點或公認的觀點不一致的意見」。兩個定義有天壤之別。儒家沒有寬容,只有寬恕。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判斷的標準是“已”。恕道并不是壞東西,他是私德、特別是“仁”的核心。然而推廣到對其他人的態(tài)度,寬恕也就帶有以自己為標準的先在判斷。結(jié)合《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所謂“寬容”,很明顯也是這個意思:自己正確,但不計較、不追究。儒家這種“親親”的仁愛體系,天然就與寬容的本質(zhì)相悖。

本文現(xiàn)從儒墨“公”與“私”的錯位開始談起,然后進行了兼愛和仁愛的對比。并且闡述了墨家從兼愛、到愛利分析、到仁義二本、到貴義、到法治的理路。最后結(jié)合天人兩分的傳統(tǒng),歸納了墨家對君王權(quán)力的制約措施。文中提到的天人兩分和天人合一的觀點,請參考《天人合一與天人兩分的辨析》,本文不再贅述。在辨析兼愛和仁愛之前我們需要先辨析儒墨的“公”與“私”。

一、先辨析“公”與“私”

“公”這個字,在《墨子》中懶得提起。唯一提起的地方就講被推舉的賢者,要擔負起「舉公義,辟私怨」的責任(《尚同》)。其他提到“公”必定是“王公大人”連用,往往后面還跟著“士君子”。原因很簡單,《帛書老子》「容乃公,公乃王」--能寬容、收納,則能聚眾,則能成為領(lǐng)頭人?!肮弊值谋疽饩褪恰熬奂扇骸保浴俄n非》說“背私為公”?!肮帧焙髞沓蔀楣俑膶7Q,因為內(nèi)容太多,筆者就不一一列舉了,請自行在古今《尚書》、《國語》中搜索一下,并沒有當今“公共”的含義在內(nèi)?!肮?,平分也。(《說文》)”、“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春秋·元命苞》)”。我們看儒家這些書籍里的公,特別是經(jīng)孔子微言大義的《春秋》,已經(jīng)給公字加上了褒義。(《論語》)子曰“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也將“公”字進行了道德化。到了班固《白虎通義》,進一步將官位都弄成了道德:“公、卿、大夫者,何謂也?內(nèi)爵稱也。曰公、卿、大夫何?爵者,盡也,各量其職盡其才也。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卿之為言章,善明理也;大夫之為言大,扶進人者也?!?。

筆者認為孔子的本意并不壞,他的本意不過是希望王公大人們對得起他所美化的“公”字。然而這種“政治上的幼稚”恰恰造成了官府的被美化,因為他們手里有權(quán)力,漢武之后“公”字被一步步美化就是必然的了。而且將“公”字道德化,又離開了法治道路。由于“公”字如此美好,“私”字自然變成了惡魔。儒家對“公”字的處理,正是儒家對“公”這個意識的縮影。不知道孔子是不是因為出身沒落貴族,少年家貧喪父又無田產(chǎn)。如果沒有“公”的供給和“公”學(xué),他連生存都成問題,所以孔子對“公”有特別的好感。老子要保持“小國寡民”,墨子要保持“天下萬國”。其中“國”的疆域并不大,有諸侯國,有諸侯國內(nèi)部再分封的小國,貴族一般就有一塊封地,這叫作封建制。墨子常見的魯陽文君和孟子見的滕文公,都不過50里封地。但孔子偏偏要對這些貴族--封建主下手,“恚三都”首開集權(quán)之風,搞他的公天下。當然,孔孟是想用仁政去實現(xiàn)公天下。孟子說“王如施仁政于民……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只不過,孔孟兩位“政治上的稚童”沒能力實現(xiàn)他們的理想,真正實現(xiàn)他們理想的是儒家的法制派--魏秦法家。

“私”這個字就這樣被儒家變成貶義了。“中國人的傳統(tǒng)是集體主義”,誠如是。然而孔子之前的華夏并不是這樣。也許儒生覺得冤枉,《尚書·周官》不是說「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嗎?是的,尚書是這么說。但華夏的傳統(tǒng)是天人兩分,不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與天地參。人家是講君王,不關(guān)儒生什么事,更是與老百姓無關(guān)。君王是“天下器”,是“器”,不能表現(xiàn)自己的人性??垂偶袥]有私,要看“利”,自利。翻遍《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哪里有講什么“自利”呢?!墩撜Z》只有“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自利的境界很低?!睹献印犯鋸垼骸盀槿顺颊邞牙允缕渚?,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原來自利與仁義是對立關(guān)系,懷自利自心就會“去仁義”。

儒生說:“‘仁愛’的起點應(yīng)該是先愛自己的人,講究孝道,然后再把這種愛心推而廣之,最后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兼愛’境界?!?。這段話多了最前面那句“‘仁愛’的起點應(yīng)該是先愛自己的人”,也學(xué)儒家自由派口吻。其實儒家自以為無私中包藏極端主觀,在儒家的性善論下,極端主觀并不是自私而是至善。當然,我們現(xiàn)代人看到“本于自心”之類的話都知道那里面就飽含了自私,因為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接受了性惡論。但是古代的孔孟卻不認為自己該自私,否則就不會有前面那些話。同樣含義的內(nèi)容還可以舉出很多。而且儒生為了維護儒家卻丟掉了人類其中一個最美好的情感:孝本是不求回報的。孝之中哪里有自利呢,請問誰是為了“愛自己的人”而去愛父母、盡孝道的呢?大概只有那些為了遺產(chǎn)的人吧。那么又怎么能從“愛自己的人”,修煉出無私的孝敬雙親呢?唉,我在第一篇里就說過:原本儒家是沒有矛盾的。然而后儒或為了美化或為了把自己的觀念摻和進去,反而使儒家學(xué)說出現(xiàn)了矛盾??酌系脑脊伯a(chǎn)主義原本只是太幼稚,后儒曲解后就變得漏洞百出了。儒家之所以從孝開始修,正因為孝是無私的呀。否則孝不過是人類共有的而且必然是強烈的情感或者說人性而已,何須專門去修呢?墨子說:「(踐行兼愛者)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墨子·兼愛下》)」。道理很簡單,越是踐行越是相信,越是利人越希望獲得感恩,也就越會感到自己和家人的可貴。西方人不單列出“孝”來修身,難道他們就不孝了?大概《論語》:“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才是儒家的大實話吧?大概孔孟的“父母官”主張,才是老百姓要孝的原因吧?無私的孝是仁義之本呀,儒家君子就是要以無私做為目標。類似“父母在不遠游”的孝道,才是儒家獨有的呀?!赌印そ?jīng)上》「孝,利親也。(說)以親為芬,而能能利親,不必得?!?。注意“孝”字詞條是所有道德詞條中唯一的一個“不必得”,也就是無私。(《墨子·辭過》)「雖上世至圣,必蓄私不以傷行」。圣人蓄私?jīng)]錯,錯的是傷民。在墨家看來,連圣人都有私,何況儒家君子呢?墨家直接就把“義”定義為“利”(《墨子·經(jīng)上》)。而且認為人們“天下不若身之貴也”,但是為了爭“義-利”則連身子都不要了,所以要貴義(《墨子·貴義》)!墨家不自利,如何能執(zhí)行“交相利”的天志?墨家是工商層,不從別人那里獲利,怎么活下去?如果“父母在不遠游”,墨家怎么賺取更多的資金,幫助更多的人?“即必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后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墨子·兼愛下》)”。交往和互利,總有一方需要先向?qū)Ψ缴斐鍪?。墨家認為應(yīng)該由自己先伸出手。如果不這么做,出門盈利時父母托付給誰呢?沈善增先生在《還吾莊子》中則論證了先秦老莊也一樣是“義,利也”。其實“義”字的字形本就是“我之利、我之吉”的意思。《說文》“義,吉、利也”。

二、現(xiàn)在可以辨析“兼愛”與“仁愛”了必須明白所謂的“有公無私”是清儒將自己的理想套在了墨家身上,如此才好理解“兼愛”和“仁愛”的不同。兼愛與仁愛的差別并不是無私與有私,而是概念的不同和差等。仁愛內(nèi)含的親親性質(zhì)不需要筆者論證了。兼愛則認為愛不能有差等。其實雙方“愛”的概念就不同,儒家的愛是親愛,儒家為什么將愛視為親愛呢?是因為他們將“愛”理解為“單方向的施予”,這是關(guān)鍵所在。他們修身的起點——孝就是單向施予的!正因為是單方向的施予,所以一個人是不可能向所有人施予的。而墨家認為人們總是互相影響的,愛別人,別人就會愛自己,是一種相互的感應(yīng)?!赌印ぜ鎼巯隆贰副匚嵯葟氖潞鯋劾酥H,然后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愛是會引起共鳴的,而且愛利是兩個概念,愛不包含“利”。當然,愛人就要利人,但墨家將“愛利”拆分之后就可以將“利”與“義”相結(jié)合。也就是所謂:「義,利也」。也就可以將「義本于外」了。義本于外,就使得大利轉(zhuǎn)向了對社會規(guī)則的完善和遵守,也就是互利合作的社會。所以墨子說:「為義孰為大務(wù)?子墨子曰:「譬若筑墻然,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后墻成也。為義猶是也。(《墨子·耕柱》)」?;ダ献骶褪谴罅x、大利呀。墨家所說的“愛”就是“愛”,沒有“親”的屬性,就是“希望對方好”是一種共鳴、通感。儒家的愛包含“單方向施予”,那當然是愛有差等的了,而且就只能“義本于內(nèi)”,而且由近及遠地去“愛”。修身修得越好,就越能及遠。但是又有誰修成了圣人呢。更何況手握必然腐敗的權(quán)力的君王和官員呢?所以不單“仁愛”擴展不成“泛愛”,仁政也必然是夢想。

既然仁愛和兼愛都有“利人”共同點,我們就先從“利人”的愛角度談?wù)勲p方的區(qū)別。(《墨子·經(jīng)上》)「利,所得而喜也。(說)得是而喜,則是利也?!?。利人就要投其所好。墨家講兼愛兼利,就是要為所有人好,投所有人所好。其實也不是所有人,(《墨子·經(jīng)下》)「無窮不害兼,說在盈否……而必人之可盡愛也,誖。人若不盈先窮,則人有窮也。盡有窮無難。盈無窮,則無窮盡也。盡無窮無難?!?。也就是說人們實踐兼愛,不可能直接就加之所有人,而應(yīng)該先自身周圍真正把兼愛實踐起來。注意,這與儒家從親親開始擴展的泛愛不同,也不能說成“由近及遠”。在村子里大家都是親戚,只有遠近的區(qū)別,當然是從親人開始擴展。這種情況,墨家也說:「親厚,厚;親薄,薄。親至,薄不至(《墨子·大取》)。」。但是因為人是會走動的,跑到公司、公家的單位去工作呢?兼愛意味著無論跑到哪里,都要對周圍的人無差和愛。墨子是工商層,要到不同的地方去,要接觸不同的人,想出來是兼愛可不是小農(nóng)社會那種仁愛。墨家的兼愛,可以用電磁波來形容。每個人都是一個電磁波的發(fā)射中心,同時也是接收器?!袄笔请姶挪ǖ膹姸龋皭邸笔请姶挪ɡ锇男畔?。“仁(愛)本于內(nèi)”,無差地向各個方向發(fā)射出去;“義本于外”,無差地接收各個方向的電磁波。雖然“利”的力度在遞減,但是發(fā)向各個人的信號(愛)是相同的。(《墨子·大取》)「厚不外己,愛無厚薄」。儒家仁義皆本于自心,只有發(fā)射端沒接收端。而且儒家的親愛,是不能擴展的??酌舷氘斎灰詾橛H愛能擴展為泛愛。但是隨著人群的擴大,孔孟還和人家有親嗎?沒親了還親愛嗎?基于親愛的仁愛,推廣成泛愛,就是儒家用來批墨家的那種與人性不合的愛。那是儒家自己的錯誤,不關(guān)墨家的事,墨家不是親愛?!灸覀?cè)重的是普遍的意志之愛,重社會倫理,但并不否定私情與情感之愛;儒家則側(cè)重討論私愛,但也不否定公愛】

儒家的仁愛,用于實踐是非常幼稚的。①前面提到在滿是遠近親戚的小村子里,儒墨的主張相同。但是在社會中實行仁愛,我們看看會有什么后果。②在單位里面,如果有人搞裙帶關(guān)系的仁愛而不兼愛。這個人只可能被其他人視為混蛋。難道還會有人贊賞說:“不愧是“仁者愛人”呀!我相信“仁者無敵”,您是孔子說的‘天生木鐸(榜樣)’呀!”。當然,筆者很希望有人這樣去諷刺那些官員。可是權(quán)勢逼人,人們往往敢怒不敢言,所以人們也就離心離德了。③儒家的宗法社會就是這樣,雖然有儒家學(xué)說的反復(fù)教導(dǎo),人們還是不愿意接受這種荒謬的東西,社會當然離心離德了。只有那些當權(quán)者會喜歡這種為自己搞裙帶論證的仁愛說。也許有的儒生抱屈,我們現(xiàn)在也反對裙帶,不要再追究我們了。那么筆者先問一句:你們能燒光儒家書嗎?也好,現(xiàn)在我們假設(shè)仁愛只適用人際關(guān)系,不適用權(quán)力組織了。④我們先看看一個人做生意,你能當著顧客的面給這些顧客多一點,給那些顧客少一點嗎?此時儒生們會扔點儒家仁愛的幼稚,改而實行墨家的兼愛的成熟,給顧客們一樣多的貨物。⑤我們再看看大家吃酒席的情形。一人向隅,滿座不樂。情緒會相互傳染,而且人們都有自私妒忌之心。那么儒生在參加酒席的時候,能只與自己親戚或者好友私語談笑旁若無人嗎?如果我們在集體活動中看到這種人,我們必然知道這個人是個很幼稚的人。對不對?其實儒生們在這種時候必然扔掉儒家仁愛的幼稚,改而實行墨家兼愛的成熟。平等地對身邊的每個人,試圖使大家都高興和熱烈。當然,如果酒席上有領(lǐng)導(dǎo)就不同了,一般人們會圍繞領(lǐng)導(dǎo),即使領(lǐng)導(dǎo)違法抱著個小姐不時親個嘴兒。人們還是見怪不怪,這是奴性,不是人性。仁愛說無非就是要為仁政做論證嘛。領(lǐng)導(dǎo)親親他的親親,難道不是領(lǐng)導(dǎo)的仁愛嗎?

不要隨口就說筆者惡意攻擊。儒家灌輸2000千的社會就是這個樣子,筆者只是在說大實話而已??偨Y(jié)前面所說,只有在滿是遠近親戚的小村子里兼愛和仁愛是相同的。墨家本就將倫理稱為“倫列”,是清儒硬是要將明明白白的“倫列”翻譯為“無差的愛”,把《墨子·大取》篇五分之一的內(nèi)容愣給毀掉了。因為他們一定要拿儒家的無私精神來美化墨家,“信念倫理”的儒家就是這么讓人無奈。在有權(quán)勢存在的情況下,儒生會堅持仁愛。當權(quán)勢在自己之手,他們?nèi)ト箮вH友。當權(quán)勢在別人手里,他們希望自己被裙帶關(guān)照。在沒有權(quán)勢存在的情況下,儒生會扔掉仁愛--因為會為其他人所忌,轉(zhuǎn)而實行墨家的兼愛。否則就太幼稚了,得罪人。現(xiàn)代西方的理論認為人們只要愛自己周圍的人,互相影響和傳遞,自然會形成一個博愛的社會。但是其中有一個關(guān)鍵:不能差別對待,對不同的人執(zhí)行不同的規(guī)范。墨家的兼愛說正是如此,而儒家的仁愛說僅僅在親戚關(guān)系的小村子里才勉強滿足條件。否則其親親、差等直接就破壞了自己與周圍的關(guān)系。影響和傳遞的就是錯誤的信息。

在國內(nèi),親親、差等是儒家自我實現(xiàn)的預(yù)言。他們已經(jīng)給國人灌輸了2000之久,國人對親親、差等的容忍度很高,國內(nèi)基本是一個親親的社會。國人至今仍然以為仁愛是好東西,符合人性。可是人性真的像儒家所說的那樣是善的嗎?顯然不是。中國人的仁愛習(xí)慣是讓中國人得利還是吃虧?看看那些在國外的中國人,越是早期過去的過得越慘。與仁愛沒有關(guān)系?跑到國外去,沒有成為歐洲人、美國人,倒是成為了唐人街的人。歐美人見到中國人一般就形成了成見:他們不合群,只與中國人做朋友。是啊,人家歧視我們。但是你到人家那里去搞親親搞小團體,用差等的眼光看人家的社會,人家不歧視你才怪。你爭著去給領(lǐng)導(dǎo)撐傘,人家不歧視你才怪。2000年前的墨子就說過,別人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從里面看到的是自己。墨家整個理路目的就是“相連”“連屬”“逆旅--迎向眾人”“獵走--合作打獵”,也就是合群、互利合作,從而實現(xiàn)自生和生生,這是兼愛說的內(nèi)在目的(參考《墨子解析·大取》)。在《墨子》中“兼相愛”總是和“交相利”并稱,“交相利”本就是實現(xiàn)“兼相愛”的主要思路。隨著國內(nèi)儒學(xué)的回歸,社會階層越來越固化,恐怕也是事實吧?儒生肯定會叫屈,我們是要避免社會固化。但漢武以后,除了改朝換代之外,社會是不是越來越固化呢?為什么現(xiàn)在的儒學(xué)回歸和社會固化又正好同步呢?

先秦的時候是小農(nóng)社會,封建社會,仁愛的危害性可能不明顯。老墨兩家也只是批評儒家虛偽而已?!独献印烦喖妆竞鸵冶咀蠲黠@的差別,就是年代較早的甲本沒有“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說明老子在著書的時候,還不知道有孔子這個“仁人”真的把“仁”字變成了親親之仁。但是乙丙本出現(xiàn)的“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fù)孝慈。”,則說明老子的后學(xué)們已經(jīng)認識到了儒家仁愛的虛偽(參考《黃老與老莊》)。認識到了儒家的“仁”已經(jīng)背叛了華夏傳統(tǒng)的“仁”。華夏傳統(tǒng)的“仁”,各位可以自己搜索一下古今文《尚書》,總共只出現(xiàn)4次,只是個不起眼的概念。而且這些“仁”字恐怕都不含親親之意。(《尚書·泰誓》)「同心同德,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大概用《墨子·經(jīng)上》的解釋更合理吧?「仁,體愛也。(說)愛己者非為用己也,不若愛馬者,著若明」。仁者愛人利人,利人則要因?qū)Ψ街?。所以華夏傳統(tǒng)的仁,是能換位思考的仁,而不是單向推己及人的仁。至于愛己不是為了用己,愛人不是為了用人,請對比(《論語》)的子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墨家認為仁之表現(xiàn)是義,義的表現(xiàn)是利。要能換位思考就需要知道對方的義,要能執(zhí)行雙方同意的義--共義--共同的規(guī)則。由于人必然有的主觀性,無論怎么強調(diào)“仁”的換位思考性質(zhì),都不如“貴義”更能順應(yīng)雙方的意志。所以說「仁本于內(nèi),義本于外」。如此才能自利的同時互利,“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這就是墨家愛、利、仁、義四者的關(guān)系。儒家那種本于自心的仁義禮,如何能實現(xiàn)共利呢?儒生引導(dǎo)國人做了一個概念的偷換,儒家的義實際不是社會的義,而是儒家君子自以為是然后強壓給社會的義。類似當今的法律,我們誰參與過立法呢?儒家的“義”不想利人還好,還不會侵害別人的意志自由??善酌鲜且爸钡蓝小薄袄煜隆钡模绱司蛢冬F(xiàn)了“信念倫理”必將引導(dǎo)社會“通往奴役之路”的西哲預(yù)言。

三、墨家的仁內(nèi)義外二本

前面筆者說在親戚關(guān)系的小村莊里,兼愛和仁愛差不多。但還是有所不同,因為墨家對于“倫列”還有一句話:「義可厚,厚之;義可薄,薄之」(《墨子·大取》)。也就是說,孝敬父母和自利也是受社會規(guī)則約束的!儒家要竄輟王公大人們侵奪民財搞厚葬表現(xiàn)自己的孝;要不顧百姓正在水深火熱而自己去過奢靡的生活;要動用百人甚至數(shù)百人為自己演奏。那是不行的,因為圣人也有私,但圣人的私是建立在不虧奪老百姓的生活基礎(chǔ)上的。儒生要守孝三年摧殘自己,也不行。到了當今,我們看到西方國家男人打老婆,父母打孩子,同樣要被共義干涉。而不能視為綱常了事。墨家的平等也止于執(zhí)行相同的規(guī)則--貴義。上天是立法者,對人類只做賞善罰惡,那么遵守“皆天臣”天志的含義自然是執(zhí)行共同的天志。請參考《墨家的理路·五大超法律原則》。

墨家整個理路目的就是“相連”“連屬”“逆旅--迎向眾人”“獵走--合作打獵”,也就是合群、互利合作,這是兼愛說的內(nèi)在目的。那么為了形成這種兼愛社會,就必須有執(zhí)法者去“補漏”,剔除“相害”者,從而實現(xiàn)自生和生生,去“除害沮惡”。(《墨子·大取》)「一日而百萬生--使某人成為君王,愛不加厚,其類在惡害。凡興利除害也,其類在漏雍--補漏。」。這是墨家法治的目的。所以墨家將華夏傳統(tǒng)的社會目標:自生和生生,定義為「生,刑與知處也(《墨子·經(jīng)上》)」。要達到“生”的目的,必須是法治的、充分發(fā)揮人類智能的。

如此,墨家絕對不能像儒家那樣“仁義皆本于自心”的極端主觀,必須是“仁內(nèi)義外”的二本。在墨家看來人性“無善無惡”,愛人利人之心也就是仁,連善都算不上。愛己利己也就是自私,也不能被說成惡。只有人們的行為形成了利人或者害人效果時--志功為辯,才出現(xiàn)善與惡(請參考《墨家的理路·人性論》)。(《墨子·經(jīng)說上》)「利,得是而喜,則是利也。害。得是而惡,則是害也。」。既然利和害是接收者的感受,而不是施予者的感受--注意與儒家仁義皆本于自心的極端主觀相區(qū)別。那么施利除害就需要知道接受者的意志--義。所以墨家的“義”必須本于外,而不能本于自心。

義本于外,那么是不是說人們合伙想怎么樣就怎么樣了呢?不是!原因很簡單,我們還要兼愛其他人,我們的合作也不能對其他人形成傷害,最好還能形成利人效果。人類相對于上天是渺小的、卑下的、無知的,只有上天「天為貴,天為知而已矣」。所以人類必須自覺接受上天的指引和規(guī)范。一個人自身的經(jīng)驗相對于數(shù)萬年的人類經(jīng)驗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必須以圣王--經(jīng)驗的集中體現(xiàn)為本。實際上天志也是人類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但卻是幾乎牢不可破、可以起到提綱摯領(lǐng)指導(dǎo)作用的經(jīng)驗。當然,我們合伙是要謀利,只是我們需要關(guān)注每個合伙人的利益。所以必須“原群實,用中利”。這就是墨家三表法在“義本于外”原理中的運用。而這一套理路就是墨家所說的法的內(nèi)涵:「法,所若而然也?!埂V劣谔熘?、圣王、群實的“義”如何體現(xiàn)為法治之法,也就是如何“所若而然”內(nèi)涵向外延為法呢?理論方面,《墨子·經(jīng)上》做了解釋。天志、圣王之法,則「法,意規(guī)圓三也,俱可以為法」。意--志,規(guī)--意和規(guī)合稱義,圓--刑律。當然,上天只有“志”,人們不知道上天的規(guī)和圓。天志和圣王之外的法從哪里來呢?「佴(隨后),然也者,民若法也」;「法同,則觀其同。法異,則觀其宜。」。也就是說在上天之外,老百姓的意志就是法!實踐方面,則在《尚同》篇有描述,是在基層民眾參與的法律實踐中獲取法律,層層向上取同到天子那里,各地未被取同的法律則成為當?shù)刈约旱姆?,而天子嚴格無偏地去執(zhí)法。這幾乎就是當今普通法國家的慣例法形成過程和執(zhí)法觀念(請參考《墨家的理路·尚同》)。反觀儒家直到今天還是不停地“善”“善”“善”,有用嗎?更何況儒家的善如果被實施只會得到惡的效果呢!

四、墨家送給王公大人士君子的枷鎖

墨家通過“仁義二本說”理清了天、人、性(愛利)、君、德、法整套理路。最符合當今理念的是,墨家同時為君王和官員準備了一整套“枷鎖”。墨家為什么“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呢?正因為這整套枷鎖不符合王公大人士君子的“人性”,他們認為自己就是“天下”,所以反他們的人性就被稱為“反天下之心”了。墨家為王公大人士君子準備的反他們?nèi)诵缘募湘i有:①上天信仰,鬼神的威懾,建立有信仰的社會。注意與將上天送給皇帝的儒家天人合一說相區(qū)別。②皆天臣、兼相愛、交相利、不相攻、志功為辯的天志。③民立法。親自立法,不需要依靠王公大人士君子的善意。④天子必須嚴格守法和執(zhí)法,不得偏私,不得選擇性執(zhí)法。⑤禪讓或者選立天子??上]有形成定期輪換主張。⑥認為天子只是“天下器”,限定他的職能為衛(wèi)國、治安(通過監(jiān)督執(zhí)法者,和執(zhí)法者獨立執(zhí)法達致,這是司法獨立的雛形)、公共事業(yè)。也就是當今的小政府主張。類似主張在《老子》中也可以看到。⑦保持天下萬國的封建制度,實行治權(quán)的制衡。這是最為關(guān)鍵的措施,墨家跑來跑去非攻無非兩個目的:不搞兼并,不連累老百姓。注意對比孔子的恚三都和儒家的大一統(tǒng)。封建制可以形成天子、各級諸侯、家君的互相制約?!皣钡囊?guī)模小則能使基層諸侯不可能離開大眾;而且行政、法律相對獨立使得基層諸侯不容易獲得上級諸侯的武力支持。那么統(tǒng)治者就必須和民眾共和了。⑧實現(xiàn)由各種各樣社會自治組織組成的大社會。墨家本身就是由一大堆各種組織組成的,核心組織的領(lǐng)導(dǎo)者是巨子。注意,能滿嘴西方民主理論的儒生,居然仍然指責墨家是黑社會??墒菦]有所謂“黑社會”,被拆散成的獨立個人如何對抗強權(quán)呢?當今的中國已經(jīng)不可能回到封建制或者聯(lián)邦制,那么老子的“無為之治”、墨家的“黑社會”和法治、法家的“治吏不治民”就是最佳組合。今儒一邊罵墨家黑社會,一邊自稱為社會保存了“宗族”這個社會組織。真是笑話,更何況古代儒家禁止了所有的“黑社會”??鬃尤ゴ蚍勇焚c濟災(zāi)民的鍋子,理由居然是會和官府搶飯碗(《韓非子·外儲說右上》)。⑨告訴老百姓不需要依靠王公大人們“養(yǎng)民”,而要依靠“自強”。⑩堅持尚武精神。這是個人、民眾最后的自保手段。?誅暴王主張。此所謂“誅”,而不是“攻”。?要求王公大人士君子不得脫離民眾,虧奪民財,必須節(jié)用。可笑今儒明明看到了西方有官員甚至上街擦皮鞋,但還是要依據(jù)《莊子·天下》篇說墨家“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真不知道儒家修身修得的“良知”到底在哪里。

從⑦⑧⑨⑩四點我們可以看到墨家的獨立自主精神。其實當今的西方社會與其說是“民主”社會不如說是“自主”社會。整個制度目的無非是要保衛(wèi)獨立自主和互利合作,與墨家的主張完全一致。只是墨家的制度架構(gòu)主張只達到了西方16世紀水平,但是墨家可是存在于2000年前哦。墨家為王公大人士君子們準備了整套枷鎖,但是這套枷鎖又不會套在老百姓身上,因為墨家繼承的是華夏傳統(tǒng)的天人兩分說,適用君王的并不能同時適用于老百姓。而儒家的天人合一與天地參體系就麻煩了,套君王的枷鎖必然要套到自己和老百姓身上。鎖儒家君子的“致命的自負”,筆者贊同;鎖老百姓就糟透了。所以儒家只有前述枷鎖的第11點,誅暴王;也發(fā)明了五行相勝說威脅君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魏秦法家,也就是儒家法制派則多一個:君王、官吏嚴格守法和執(zhí)法。算是保有一點良知,但是沒有相應(yīng)的正確制度的配合,只能是道德幻想而已。儒家理想的圣王大一統(tǒng),結(jié)果只能是將自己送入被奴役的境地,也就是宗法集權(quán)專制。歷史的實踐結(jié)果正是如此,儒家朱熹先生悲嘆天下從來沒有實現(xiàn)過儒家理想,可是如此幼稚和自殘的儒家理想怎么可能實現(xiàn)得了呢?綜上所述:

筆者在《墨家的理路》闡述墨家時,為了避免過多攻擊儒家束手束腳。使得好些墨家愛好者看了以后仍然不知墨家的主張到底是什么。原因很簡單,當今的國人已經(jīng)被儒家教化2000年了。所持的概念和是非觀念往往都是儒家制造。用儒家的概念和觀念看墨家的主張自然看不懂。如果不通過大量的儒墨對比,對儒家的批判和對墨家觀念的樹立,人們是不會明白墨家的思路和主張的。

墨家的理路是自生與生生的統(tǒng)一。生生是上天的意志,做為“皆天臣”的一分子,自生當然也是生生之一。而且生生才能更好地自生。正如《墨子·大取》篇所言“江上井”,本于大江,取其一井自用。江水清而滿,井水自然也清而滿。兼愛,則不斤斤計較而要環(huán)顧四周,依照共同社會規(guī)則的允許范圍行事。以交相利,去“利之中取其大”;以不相攻--“除害沮惡”去“害之中取其小”。利之中取其大,不可強制(求)。害之中取其小之強制,只能以“存”人為目標。只能舍己不能舍人,舍人則需要人們的共同同意。人們只要不相害,重新恢復(fù)分工合作互利的社會,那么就實現(xiàn)了墨家的兼愛理想。人們從相害求存中抽身,從事生產(chǎn)、科學(xué)研究等等“知”,就能逐漸改善生活的質(zhì)量。“興天下之大利,除天下之大害”并不需要“養(yǎng)民”“制民之產(chǎn)”,更不需要教化和宗法集權(quán)專制。而是要君王節(jié)用不擾民,百姓自強自立則足以富裕(當時土地肥沃而且有余)。同時官府應(yīng)該是衛(wèi)國和維護秩序的“天下器”,執(zhí)民所立之法,去“補漏”、“除害沮惡”保證社會秩序。賢者必須不能離開社會大眾,而且應(yīng)該從社會大眾中被選拔出來,如此才能不像儒家君子那樣“本于自心”用自己的主觀去強制、教化大眾。而是依照人類的社會經(jīng)驗和民眾之所愿“舉公義,辟私怨”?!叭时居趦?nèi),義本于外”,個人與社會相結(jié)合自覺接受社會規(guī)則的約束,才能在不相害的社會中實現(xiàn)自主,發(fā)揮個人的才干。

為了防止統(tǒng)治者的變質(zhì),則必須禪讓或者選立天子。天子必須處在“上下通察”,互相公開的環(huán)境之中,減少信息不對等所造成的罪惡。天下必須保持天下萬國的狀態(tài),以形成天子、各級諸侯、家君的互相制約。“國”的規(guī)模小則能使基層諸侯不可能離開大眾;而且行政、法律相對獨立使得基層諸侯不容易獲得上級諸侯的武力支持。賢者之獨立精神,則能形成首腦和官員的互相制衡。民眾的獨立自主、尚武、黑社會(儒生言)則能對統(tǒng)治者形成有力的制約。這些都源自兼愛與仁愛的不同。沒有兼愛的觀念,就沒有社會共和的觀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