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錫良通論精華_第1頁
郭錫良通論精華_第2頁
郭錫良通論精華_第3頁
郭錫良通論精華_第4頁
郭錫良通論精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古代漢語》通論詳稿[郭錫良主編]第一章古今詞義異同一、古今詞義(詞匯)的傳承與存廢1、古用今廢詞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jīng)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如:區(qū)分牲畜種類的詞: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古代官職等級: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書、丞相。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2、古今義同詞多為基本詞匯,古今意義和用法基本相同,個別詞義所指仍有細微差別。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詞義所指的禮儀有了變化。雷,古今對同一現(xiàn)象的認識發(fā)生了變化。3、古今異義詞(1)完全不同在閱讀文獻時一定要注意。綢:古義指纏繞,《爾雅·釋天》:“素錦綢杠。”郭璞注:“以白地錦韜(纏繞、套住)旗之桿?!薄毒鸥琛は婢罚骸稗道蟀刭廪ゾI?!蓖跻葑ⅲ骸熬I,縛束也?!苯窳x為絲織品的名稱。該:古代常用義為完備?!冻o·招魂》:“招具該備,永嘯呼些?!蓖跻葑ⅲ骸霸摗R鄠湟?。言撰設(shè)甘美招魂之具,靡不畢備,故長嘯大呼以招君也?!薄斗窖浴肪硎骸皞?、該,咸也?!爆F(xiàn)常用意義為“應(yīng)當”。成語“言簡意賅”一詞中,“賅”與“該”義同而形異。搶:《戰(zhàn)國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耳。”《莊子·逍遙游》:“我決起而飛,搶榆枋。”兩處的“搶”皆“碰、撞”之義。行李:古指外交使節(jié),指人不指物?!蹲髠鳌べ夜辍罚骸叭羯徉嵰詾闁|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今指出行時攜帶的東西,指物不指人。(2)同中有異古今意義之間存在細微差別。給:古常用義為供給。《戰(zhàn)國策·齊策》:“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苯癯S昧x為給。勤:古常用義為辛勞、辛苦,與“逸”相對。《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今常用義為勤勞、勤快。勸:古常用義為鼓勵、勸勉,《國語·越語》:“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今義為勸說。訪:古義為詢問、咨詢?!蹲髠鳌べ夜辍罚骸澳鹿L諸蹇叔?!苯窳x為探訪、訪問。二、古今詞義的差異古今詞義在各方面都表現(xiàn)著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詞義范圍、詞義感情色彩、詞義程度輕重等。第二章詞的本義與引申義一、何為詞的本義本義顧名思義應(yīng)為詞本來的意義,它是從字形方面分析出來的、有古代文獻做參證的、最早的意義,是引申義的源頭。二、如何探求詞的本義1、必須依據(jù)字形分析;例: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為,江水又東,逕巫峽。古指河流,本義。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為,伐木不自其本,必復(fù)生。樹根,本義。C會意字,糞:甲文字形為,堂上不糞,則郊草不蕓。掃除,本義。D形聲字,誅:從言,朱聲。于予與何誅?責(zé)備,本義。◆在探求詞的本義時必須依據(jù)古文字形,如莫、朝、射等字,只有依據(jù)古文形體,才能準確地把握本義,否則容易產(chǎn)生混淆。2、從多個義項中歸納。在探求詞的本義時還必須依據(jù)古文獻,脫離了文獻,探求出的意義不一定是準確的。不能無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訪,有兩個常用義,一為詢問,一為訪問,文獻中詢問義在前,應(yīng)為本義。憤:有兩個常用義,一為憤懣,一為憤怒,文獻中憤懣義在前,應(yīng)為本義。三、引申義由本義推演而派生出來的意義叫引申義。根據(jù)與本義關(guān)系的親疏遠近可將引申義分為直接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直接引申義是直接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間接引申義則由本義輾轉(zhuǎn)再引申(即由引申義再引申)而來的意義。例:朝:①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水經(jīng)注·江水》) 早上②盛服將朝。(《左傳·宣公二年》) 朝見、上朝③使婦人載以過朝。(《左傳·宣公二年》) 朝堂、朝廷④漢朝陵墓對南山。(杜甫《諸將》)/一朝天子一朝臣。 朝代朝,甲文作,本義為早上,古代早上兒女省視父母、臣下晉見君王,引申為上朝、朝見,君主接見臣子的地方為朝廷、朝堂,有朝廷引申為朝代。這幾個意義相互關(guān)聯(lián),可用下圖表示:朝:①早上②上朝、朝見③朝廷、朝堂④朝代本義直接引申義間接引申義四、本義與引申義的聯(lián)系方式1、相似(有某種相似處,可以類比,因以為引申。)形貌形狀斗,本指酒斗,因形狀相似,引申為星斗。功能作用關(guān),本指門閂,后引申為關(guān)卡,均有控制出入的作用。方式情態(tài)奮,本指鳥奮飛,后指馬、牛奮蹄。(《詩經(jīng)·邶風(fēng)·柏舟》:“靜言思之,不能奮飛?!彼渍Z:“老牛自知夕陽晚,不待揚鞭自奮蹄。”)2、相關(guān)(有關(guān)聯(lián),可以以此代彼)標志作用齒,本指門牙,后表示年齡。動作代表主客體歌,本指歌唱,后指歌曲。以性狀代人姝,本指女子貌美,后指美貌女子。以方位處所指人官,本指官署,后指官員。相因(有因果條件關(guān)系)如:危,本指高,后指危險。五、詞義引申舉例(一)連鎖式引申:1、要:金文作、,《說文》:“要,身中也?!雹傥舫`王好細要。(《墨子·經(jīng)說》) 腰②是王之地一經(jīng)兩海,要絕天下也。(《戰(zhàn)國策·秦策》) 中間(二)輻射式引申:1、節(jié):《說文》:“節(jié),竹約也。”①竹則筍苞抽節(jié)。(左思《吳都賦》) 竹節(jié)②其于木也,為堅多節(jié)。(《周易·說卦》)風(fēng)斷蒲草節(jié),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郎》) 木節(jié)、草節(jié)2、問:《說文》:“訊也。”①既克,公問其故。(左傳·莊公十年) 詢問②伯牛有疾,子問之。(論語·庸也) 問候、慰問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戰(zhàn)國策·燕策)3、賤:《說文》:“賈少也?!雹傩膽n炭賤愿天寒。(白居易《賣炭翁》) 價錢低②朝廷不敢辭賤,軍旅不敢辭難。(《韓非子·有度》) 地位低下從以上幾例可以看出,所有的引申以之間是并列的關(guān)系,都是直接從本義引申而來的直接引申義,就象是以本義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出來的一樣,這種情況叫作輻射式(或放射式)引申。(三)綜合式引申:1、信:《說文》:“誠也?!雹傩叛圆幻溃姥圆恍?。(《老子》) 言語真實②與朋友交,能不信乎?(《論語·學(xué)而》) 誠信況稱為綜合式引申(也叫復(fù)合式引申)。2、任:①是任是負。(《詩經(jīng)·大雅·生民》) 抱②此任重道遠而無牛馬,濟大川而無舡楫也。(《商君書·弱民》) 擔(dān)子六、詞義引申的一般規(guī)律(一)由具體到一般。如:道:本義指道路,例: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詩經(jīng)·小雅·大東》)引申為(達到某一目的的)抽象的途徑、方法,例:交鄰國,有道乎?(《孟子·梁惠王上》);再引申為抽象的規(guī)律、道理,例: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莊子·養(yǎng)生主》)(二)由個別到一般。如:雄、雌:本義指雄鳥和雌鳥,專指鳥類而言?!墩f文》:“雄,鳥父也。雌,鳥母也?!崩赫l知鳥之雌雄。(《詩經(jīng)·小雅·正月》)引申為泛指所有動物,例: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蘭辭》)(三)由實詞到虛詞。如:以:本義為任用、使用,是動詞。例: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屈原《涉江》)后引申虛化為介詞,意思為憑、用等。例: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左傳·昭公三年)第三章漢字學(xué)與漢字的結(jié)構(gòu)一、六書名稱的由來“六書”的說法最初見于《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yǎng)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shù)?!焙髞頄|漢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和鄭眾的《周禮注》都曾列出了六書的細目。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后敘》中不但列出了六書的名稱,并且下了定義,舉了例字。這三家使用的名稱和排列順序各有所不用,茲對比如下:許慎: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zhuǎn)注、假借鄭眾:象形、會意、轉(zhuǎn)注、處事、假借、諧聲后人經(jīng)過研究,認為班固的排列順序比較合理,而許慎的名稱比較合理,于是便采用了班固的順序,采用了許慎的名稱和定義。這三家之中,許慎對六書的研究是最全面最深入的,他在《說文解字》中根據(jù)六書的理論對九千多個篆文進行了分析歸類,使六書成為我國古代文字學(xué)的一種理論體系。二、六書的內(nèi)容1.象形許慎對象形的解釋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币馑际牵弘S著物體的輪廓彎轉(zhuǎn)曲折,畫出它的形象。例如日月二字的寫法:甲文:金:小篆:日月象形是通過描摹事物的形狀構(gòu)成字形的造字方法。因為所描畫的是“物”,所以記錄的詞一般都是表示具體實物的名詞;又因為象形字不是圖畫而是文字符號,所以對事物的描摹不需要很細致,只要畫出輪廓或某個突出的特征能與其它字形區(qū)別開來即可象形字的特點:(1)是獨體的,或在獨體字上添加輔助性符號,從中不能分析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字形。(2)體現(xiàn)的是具體的物象。(3)無表音成分。總之,它是單純的、具體的表意符號。2、指事許慎對指事的解釋是:“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边@句話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認識,仔細體察就能領(lǐng)會其中的含義,例如上下二字。上下二字甲骨文作?;【€表示標準線,“—”表示在上方或下方。篆文將弧線變成了直線,將弧線上下的“—”變成了豎線“|”。許慎的解釋是從認字的角度著眼的,且對指事字的界線概括得不夠明確,與象形、會意字容易混淆。王筠在《文字蒙求》中指出:“視而可識近于象形,察而見意近于會意?!比绻麖脑熳值慕嵌瓤?,所謂指事,就是用指事性的符號表示一些不易用象形字直接描畫的比較抽象、概括的事物。指事字可以認為是象形字的進一步的發(fā)展,它的符號作用更加突出。指事字可以分為以下兩大類:(1)純粹符號性質(zhì)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金一篆《說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倍杭捉鸲墩f文》:“地之數(shù)也。從偶一?!保?)在象形字的基礎(chǔ)上添加指示符號的指示字,例如:刃:刃篆《說文》:“刀堅也。象刀有刃之形?!北荆航鸨咀墩f文》:“木下曰本。從木,一在其下。”末:金末篆《說文》:“木上曰末。從木,一在其上?!敝甘咀趾拖笮巫忠粯佣季哂休^明顯的直觀性,可以從它們的古文字形體中體察出它們的本義。象形字的造字法是“畫成其物”,但是有許多實物并不好描摹,一些抽象的概念更無法描畫出來,指事造字法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產(chǎn)生的。需要指出的是,真正的指事字是為數(shù)很少的,因為抽象的概念可以通過會意字去表示,如武、信、尖、林等;更可以用形聲字去表示,如思、念、問、稍等。指事字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1)是獨體的,或在獨體字上添加指示性符號。從中不能分析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形來。(2)沒有表音成分。3、會意許慎對會意的解釋是:“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揮),武信是也。”比,組合;類,指某一類屬的字;誼,義的古字。許慎的意思是:將幾個字組合在一起,從中體現(xiàn)出一個新的意義。例如:武:甲金武篆甲文上為戈,下為足,象拿上武器進行軍事行動?!墩f文》:“楚莊王曰:‘夫武,安功戢兵?!手垢隇槲洹!薄墩f文》是用戰(zhàn)國人希望制止戰(zhàn)爭的觀念解釋武字,故將“武”中的“止”解釋成停止的止,這種解釋與甲文字形不符。信:金信篆《說文》:“誠也。從人、從言,會意。”信的本義是語言真實。會意字和象形字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符號。所不同的是:象形字是獨體的,會意字是復(fù)體的,即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符號組成的復(fù)合符號。最初的會意字其各構(gòu)件所體現(xiàn)的是本義,用圖形表示;后起的會意字,其各構(gòu)件所體現(xiàn)的則不一定是本義,可能是引申義。漢字隸化之后,會意字各構(gòu)件不是通過圖形而是通過符號體現(xiàn)其意義了。有些會意字是后起字。如:眾塵糴糶忐忑尖卡明(篆文作),套嬲(ni)會意字的形體仔細觀察可以分為異文會意、同文會意和對文會意,如:異文會意:男:從田,從力。見:從兒,從目。半:從八,從牛。赤:南方色,從大,從火。鳴:從鳥、口。祭: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同文會意:林從并比羴鱻犇毳(cuì獸細毛)對文會意:北斗和指事字一樣,會意也是補救象形字局限性的一種造字方法。它所記錄的大都是一些代表抽象概念的詞。僅管如此,卻不能把象形、指事和會意截然分成前后不同的三個階段,這是應(yīng)當說明的。會意字的特點有以下三個方面:(1)體上是復(fù)合結(jié)構(gòu),即由兩個以上的單字構(gòu)成。(2意字所表示的意義一般是幾個單字組合在一起后所產(chǎn)生的新義。(3)沒有表音成分。會意造字法擴大了單純表意符號的使用率,它以其靈活多樣的方式將象形、指事字組合成新字來記錄語言中眾多的詞。因此,會意字大大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不過會意字也有較大的缺陷,它同樣不表音,不能適應(yīng)有聲語言發(fā)展的需要,于是便產(chǎn)生了形聲字。形聲許慎對形聲字的解釋是:“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笔?,指事物。名,即字,這里指形符(即意符)。譬,指與所要造的形聲字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全句的意思是:根據(jù)詞所要表示的事物立個義符,再取一個表示讀音的字作為聲符與義符相結(jié)合,就形成了形聲字,例如“江”、“河”二字就屬于這樣的字。形聲字是由意符和聲符兩部分組合而成的,意符表示形聲字本義所屬的意義范疇,聲符表示形聲字的讀音。由于它既可以表意又可以表音,無論是表示具體實物還是抽象概念都可以用這種造字法去解決其書寫問題,所以在六書中,形聲字是最能產(chǎn)的造字方式。在漢字的發(fā)展過程中,形聲字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甲骨文中的形聲字約占20%左右,《說文解字》中的形聲字約占80%以上,在現(xiàn)存的漢字中形聲字約占90%左右。下面試舉一些形體或讀音都有變化的形聲字進行說明:更:更篆改變。從攴,丙聲。端:端篆站得直。從立,端聲。臨(臨):金臨篆俯視。從臥,品聲。形聲字的特點可以歸結(jié)為以下三個方面:(1)形體上是復(fù)合結(jié)構(gòu),即由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2)形符表示意義范疇。這種意義是模糊的,只能表示出形聲字本義的范圍,而不能準確表示出形聲字的本義,更不能表示出形聲字的引申義,例如“氿”、“軫”、“鞅”、“靷”等。(3)聲符表示形聲字的讀音。聲符表示的讀音有些和形聲字的讀音是一致的,有些是近似的。由于發(fā)生歷史音變的原因,形聲字的聲符許多已不能起到準確標音的作用。例如“絻”、“坡”、“寐”、“恤”、“詒”等。轉(zhuǎn)注許慎給轉(zhuǎn)注的解釋是:“轉(zhuǎn)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目前較為通行的說法是,無論轉(zhuǎn)注是怎樣的造字法,轉(zhuǎn)注字的形體肯定沒有超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字的結(jié)構(gòu)范圍,因此有些觀點干脆認為轉(zhuǎn)注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還有些觀點認為轉(zhuǎn)注是指詞義分化所引起的文字孳生(同根詞,例如老、考二字)現(xiàn)象。假借許慎給假借的解釋是:“假借者,本無其字,以聲托事,令長是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某詞本來沒有字,而借用一個已有的同音字去表示,“令”“長”就是這樣的字。不給新出現(xiàn)的詞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作為新詞的書寫符號,沒有造字而解決了詞的書寫問題,這是以不造字為造字的方法,這種方法是漢字造字法向表音方向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許慎認為縣令的“令”和命令的“令”是不同的詞,用命令的“令”去記錄縣令的“令”,則縣令的“令”就是假借字。同理,長者的“長”和長短的“長”也不是相同的詞,用長短的“長”去記錄“長者”的“長”,長者的“長”就是假借字。許慎的定義沒錯,而他舉的這兩個例字卻是有問題的。命令的“令”和縣令的“令”實屬一個詞,屬于詞義的引申。同樣,長短的“長”和長者的“長”也屬于同一個詞,屬于詞義引申現(xiàn)象。因此后人多對許慎的例字不夠滿意,在說明這個問題時重新舉例。詞義引申,字形并不改變,本義和引申義之間在意義上有聯(lián)系。假借字和本字,只是讀音相同,而意義上沒有聯(lián)系,例如:東:甲象囊橐之形,借為東方之“東”。易:金象有腳之蛇,即蜥蜴,借為難易之“易”。汝:本義水名。借為人稱代詞。我:甲《說文》:“施身自謂也?;蛘f我,頃頓也。從戈,從?;蛘f古垂字。一曰古殺字?!奔孜淖中蜗蟊?。借為人稱代詞。由于轉(zhuǎn)注和假借都沒有造出新字,所以將六書分為“四體二用”兩類。所謂四體,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四種結(jié)構(gòu)類型;所謂二用是指轉(zhuǎn)注和假借,屬用字的方法而不是造字的方法。第二節(jié)《說文解字》和漢字的部首一、《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通過分析字形探求本義的文字學(xué)著作。作者許慎,成書于公元100年,二十一年后,許慎派他的兒子許沖將書獻給皇帝。書中收字9353個,重文(包括古文、籀文、異體字)1163個,立部首540個。全書共分15卷,1-4卷是對文字的解說,最后一卷是敘目。許慎字叔重,東漢汝南(今河南偃師縣城東)人。他是漢代最有名的文字學(xué)家、詞匯學(xué)家,是中國文字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當時他的名氣很大,人稱“五經(jīng)無雙許叔重”。他辛勤地搜集了漢代所能見到的篆文、古文和籀文,用了整整二十年時間完成了這部巨著。后人一直把這部著作視作是文字學(xué)的經(jīng)典著作,人們解釋漢字時往往首先要引用《說文》,把《說文》的解釋作為詞的本義的依據(jù)。這部書保存了我國古代漢字和古代的訓(xùn)詁,因此它對我們正確理解古代的典籍,認識商周的文字、了解漢字的發(fā)展、詞匯的發(fā)展、詞義的發(fā)展以及古音的系統(tǒng),都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1.編排方面全書所收的字,按照形體結(jié)構(gòu)分為540部,每部選用一個共同具有的構(gòu)件作為部首來統(tǒng)領(lǐng)。在字書的編排史上這是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造。部首的排列次序主要是據(jù)形系聯(lián),即將形體相近的字排在一起。2.說解方面對每個字的說解,都是先解釋意義,然后分析字形并指明讀音。例如:語:論也。從言,吾聲。氣:云氣也。象形。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繁簡字這是漢字在發(fā)展演變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幾個問題。(一)古今字指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義。古代使用的字形叫古字,后來新生的字形叫今字。形成古今字的原因有二:1、同音假借由“六書”中“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引起的。A、為本來意義造字:北—背士無反北之心。(《戰(zhàn)國策·齊策》)孰—熟宰夫胹熊蹯不孰。(《左傳·成公二年》)莫—暮不能辰夜,不夙則莫。(《詩經(jīng)·齊風(fēng)·東方未明》)然—燃以為死灰有時而復(fù)然也。(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此外,“西—棲、其—箕、須—須、采—采”等字也屬于為本來意義造字的古今字。B、為假借義造字:辟—避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辟—辟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辟—嬖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論語·季氏》)辟—僻晉之伯也,邇于諸夏,而楚辟陋,故弗與之爭。(《左傳·昭公十九年》)辟—譬辟如行遠必自邇。(《禮記·中庸》)舍—舍公賜之食,食舍肉。(《左傳·隱公元年》)卒—猝五萬兵難卒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此外,“采—彩、采—彩、云—云”等字也屬于為假借義造字的古今字。2、同源分化詞義引申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字。A、為本義造字:奉—捧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賈—價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益—溢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呂氏春秋·察今》)責(zé)—債誰習(xí)計會,能為文收責(zé)于薛乎?(《戰(zhàn)國策·齊策》)此外,“要—腰、文—紋、止—趾、隊—墜”等字也屬于為本義造字的古今字。B、為引申義造字:禽—擒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屬—囑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愿寄食門下。(《戰(zhàn)國策·齊策》)取—娶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詩經(jīng)·齊風(fēng)·南山》)竟—境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左傳·成公二年》)反—返辭曰:“責(zé)畢收,以何市而反?”(《戰(zhàn)國策·齊策》)景—影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弟—悌段不弟,故不言弟。(《左傳·隱公元年》)知—智《詩》曰:“優(yōu)哉游哉,聊以卒歲。”知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共—供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傳·僖公四年》)唱—倡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史記·陳涉世家》)說—悅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戰(zhàn)國策·齊策》)此外,“張—脹、見—現(xiàn)、垂—陲、昏—婚、受—授”等字也屬于為引申義造字的古今字。(二)異體字音義皆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組字。緣由多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1、造字法不同:主要是會意字和形聲字的差異,如:埜—野,岳—岳,巖—巖,災(zāi)、災(zāi)—烖,淚—淚,羴—膻,馽—縶以上各例中,橫線前的漢字屬于會意字,后面的是形聲字。2、同是形聲字A、形旁不同:歌—謌,歡—讙,嘆—嘆,雞—雞,溪—溪,詠—詠,遍—徧,睹—覩,跡—跡,侄—侄,暖—暖B、聲旁不同:啖—啖,煙—煙,蚓—螾,杯—桮,跡—跡,線—線,繡—繡,猿—猨,俯—俛,褲—袴,掩—揜C、形旁、聲旁均不同:訴—愬,剩—剩,跡—跡,襪—襪,村—邨,響—響D、形旁、聲旁相同,而偏旁位置不同:期—朞,戚—慽,里—里,和—咊,夠—夠,闊—闊,群—羣,峰—峯,雜—雜,慚—慚,概—槩有些漢字在意義上雖有相同部分但不符合異體字的條件,因而不能構(gòu)成異體字的關(guān)系。如:“置、寘”,在放置意義上是相同的,但又各自有其它的意義,不能構(gòu)成異體字;再如:“游、游”兩字,“沽、酤”兩字,意義都存在包含關(guān)系,也不能構(gòu)成異體字。(三)通假字漢字使用過程中一種同音假借的情況。指古代文獻中“本有其字”的假借,本來有表示某一音的字形,但書寫時由于各種原因?qū)懗闪藙e的同音字,這種情況我們稱為通假字。通假字中本來的漢字叫本字,被借用的漢字叫借字。通假字的要求是本字和借字之間必須是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如:1、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2、陽貨欲見孔子??鬃硬灰?,歸孔子豚。(《論語·陽貨》)3、甚矣,汝之不惠?。ā读凶印珕枴罚├?中的“蚤”借用來表示“早”,二者讀音相同;例2中的“歸”借用來表示“饋”,二者讀音相近;例3中的“惠”借用來表示“慧”,二者讀音相同。在閱讀文獻時一定要注意辨別通假字。(四)繁簡字繁簡字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合稱。所謂繁體和簡體是就同一個字構(gòu)形時所使用的筆畫多少相對而言。筆畫多者為繁體,筆畫少者為簡體。第四章古漢語詞類活用一、使動用法表示“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使動用法是一種需要特殊理解的動賓關(guān)系??捎米魇箘佑梅ǖ脑~類有動詞、形容詞、名詞。(一)動詞使動用法表示“使賓語發(fā)出動詞所代表的動作行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皆可用作使動。A、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不及物動詞后面不能跟賓語,古漢語中有賓語的不及物動詞多用作使動。例: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史記·項羽本紀》)乃與趙衰等謀,醉重耳,載以行。(《史記·晉世家》)莊公寤生,驚姜氏。(《左傳·隱公元年》)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謀攻》)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史記·陳涉世家》)B、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左傳·隱公元年》)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微子》)秋九月,晉侯飲趙盾酒。(《左傳·宣公二年》)晏子沒十有七年,景公飲諸大夫酒,公射出質(zhì),堂上唱善,若出一口。(《說苑·君道》)動詞使動用法,后面的賓語可以省略。例: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養(yǎng)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B(yǎng)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論》)(二)形容詞使動用法表示“使賓語具有形容詞所描寫的性質(zhì)、狀態(tài)、特點”。例: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州》)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柳宗元《蝜蝂傳》)茍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柳宗元《蝜蝂傳》)其達士,則絜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礪之于義。(《國語·越語》)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能勝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形容詞使動用法,后面的賓語可以省略。例: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净亩贸?,則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論》)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韓非子·說林下》)(三)名詞使動用法表示“使賓語成為或者擁有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齊威王欲將孫臏。(《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史記·項羽本紀》)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史記·魯世家》)吾見申叔,所謂生死而肉白骨也。(《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桓公解管仲之束縛而相之。(《韓非子·難一》)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后,皆魚肉之矣。(《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二、意動用法表示“以賓語怎么樣”的意思。主要是人們主觀上的某種想法與事實不需要完全一樣??捎米饕鈩佑梅ǖ脑~類有形容詞和名詞。(一)形容詞意動用法表示“認為賓語具有形容詞所描寫的性質(zhì)狀態(tài)特點”。只是人主觀上的認識,實際情況并不一定如此。意動用法也是一種需要特殊理解的動賓關(guān)系。例: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zhàn)國策·齊策》)漁人甚異之。(陶淵明《桃花源記》)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說難》)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晁錯《論貴粟疏》)時充國年七十余,上老之。(《漢書·趙充國傳》)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淮南子·原道訓(xùn)》)(二)名詞意動用法表示“把賓語看成、當作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人們的主觀想法,事實不一定如此。名詞的意動用法含有“對賓語做出某種處置”的意義,所以有的語法書也稱之為“處動用法”。例:于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戰(zhàn)國策·齊策》)不如吾聞而藥之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宣公二年》)托地而游宇,友風(fēng)而子雨。(《荀子·賦》)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傳·僖公八年》)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三、名詞用作一般動詞指除了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以外的其它用法,用作動詞以后可以帶賓語,不需作特殊的理解。例:從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傳·成公二年》)范增數(shù)目項王,以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項羽本紀》)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一母見信饑,飯信。(《史記·淮陰后列傳》)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xué)》)丘之小,不能一畝,可以籠而有之。(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四、名詞作狀語普通名詞出現(xiàn)在狀語的位置上,根據(jù)所表示的意義可分為四種情況:1、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例: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又郊敗之。(《國語·越語》)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戰(zhàn)國策秦策》)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徒多道亡。(《漢書·高帝紀》)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遺以水。(《韓非子·五蠧》)2、表示工具或依據(jù)。例:有好事者船載以入。(柳宗元《黔之驢》)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guān)。(《戰(zhàn)國策·秦策》)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列子·湯問》)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吾義固不殺人。(《墨子·公輸》)復(fù)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史記·陳涉世家》)3、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例: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彼秦者,棄禮儀而上首功之國也,權(quán)使其士,虜使其民。(《戰(zhàn)國策·趙策》)東向坐,西向?qū)?,師事之。(《史記·淮陰后列傳》)今而后知君之犬馬畜伋。(《孟子·萬章》)4、表示比喻。例:射之,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齡《狼》)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有狼當?shù)?,人立而啼。(馬中錫《中山狼傳》)子產(chǎn)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史記·循吏列傳》)除了以上幾種情況以外,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還有形容詞用作名詞、數(shù)詞用作動詞等用法本節(jié)不予介紹,大家在學(xué)習(xí)的過程中要注意歸納。五、名詞、形容詞活用的條件1、兩個名詞連用,如果既非并列結(jié)構(gòu),又非偏正結(jié)構(gòu),可能有以下兩種情況:A、形成動賓結(jié)構(gòu),前一個名詞活用。例:遂王天下。(《韓非子·五蠧》)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白居易《廬山草堂記》)晉軍函陵,秦軍泛南。(《左傳·僖公三十年》)B、形成主謂結(jié)構(gòu),后一個名詞活用。例:大楚興,陳勝王。(《史記·陳涉世家》)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quán)者。(《史記·留侯世家》)2、名詞形容詞放在所字后面,活用為動詞。例: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妾請母子俱遷江南,無為秦所魚肉也。(《史記·張儀列傳》)世之所高,莫若黃帝(《莊子·盜跖》)可以補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戰(zhàn)國策·秦策》)形容詞用在所字后面多用作意動用法。3、名詞形容詞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動詞后面,活用為動詞。例:子謂公冶長:“可妻也……”(《論語·公冶長》)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記·甘茂列傳》)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厭其源,塞其瀆,江河可竭。(《荀子·修身》)自上觀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貴也。(《莊子·盜跖》)4、名詞放在副詞后面,活用為動詞。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傳·莊公十年》)秦師遂東。(《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江水又東,徑巫峽。(《水經(jīng)注·巫山巫峽》)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史記·滑稽列傳》)5、名詞形容詞放在“之、我”等代詞前,活用為動詞。例:于是為郭隗筑宮而師之。(《戰(zhàn)國策·燕策》)推食食我,解衣衣我。(《史記·淮陰侯列傳》)驢不勝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驢》)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戰(zhàn)國策·齊策》)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史記·管晏列傳》)6、名詞后面有介詞結(jié)構(gòu)作補語,該名詞活用為動詞。例:晉師軍于盧柳。(《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后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呂氏春秋·上農(nóng)》)請句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欲士。(《國語·越語》)7、名詞用“而”連接,活用為動詞。例: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史記·項羽本紀》)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荀子·天論》)不耕而食,不蠶而衣。(《鹽鐵論·相刺》)8、形容詞和名詞連接,并不修飾名詞,則該形容詞多活用為動詞。例: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石聞堅在壽陽,甚懼,欲不戰(zhàn)而老秦師。(《資治通鑒·肥水之戰(zhàn)》)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9、如果形容詞和名詞之間有表示領(lǐng)屬的定語,該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君子正其衣冠。(《論語·堯曰》)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說難》)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第八十章)10、如果同一個名詞連續(xù)使用,則其中一個活用為動詞。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論》)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如果兩個名詞之間有表示領(lǐng)屬的定語,則前者活用為動詞。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離婁上》)使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抖Y記·禮運》第五章古漢語的詞序古代漢語的語序和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句子六種成分的位置基本是相同的,可以表示為:〔狀語〕,(定語)主語‖〔狀語〕謂語〈補語〉(定語)賓語。但是在古代漢語中也有和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主要表現(xiàn)在:賓語前置、謂語后置等。下面分別予以介紹。一、賓語前置古代漢語中賓語在一定的條件下應(yīng)放在謂語之前,主要情況有以下幾種:(一)疑問代詞作賓語古代漢語中常用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曷、胡、惡、奚、安、焉”等,可用于問人、問事、問地點。先秦漢語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必須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例:寡人將誰朝而可?(《戰(zhàn)國策·燕策》)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盜者孰謂?謂陽虎也。(《公羊傳·定公元年》)大王來何操?(《史記·項羽本紀》)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痹唬骸翱秃文??”曰:“客無能也。”《戰(zhàn)國策·齊策》曰:“奚冠?”曰:“冠素?!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煜赂改笟w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游》)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如果動詞前有能愿動詞,疑問代詞也應(yīng)放在能愿動詞之前。例: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的時候,也應(yīng)放在介詞之前。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賈誼·論積貯疏》)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zhàn)國策·趙策》)許子奚為不自織?(《孟子·滕文公上》)何以戰(zhàn)?(《左傳·莊公十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戰(zhàn)國策·秦策》)學(xué)惡乎始,惡乎終?(《荀子·勸學(xué)》)這種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的格式,一直為后來寫古文的人沿用。例: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而今安在哉?(蘇軾《前赤壁賦》)吾何以傳汝曹哉?(汪琬《傳是樓記》)(二)否定句代詞作賓語這種句式需要同時具有兩個條件:1、句子必須是否定句,必須有表示否定的副詞或代詞“不、未、無(毋)、莫”等。2、賓語必須是代詞。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xué)而》)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論語·衛(wèi)靈公》)主賢明,能聽汝;不明,將不汝聽。(《韓非子·外儲說下》)愿,吾愛之,不吾叛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上》)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左傳·昭公十二年》)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詩經(jīng)·魏風(fēng)·園有桃》)舜喪于滄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禮記·檀弓上》)居則曰:“不吾知也?!保ā墩撜Z·先進》)如果動詞前有能愿動詞,代詞賓語也應(yīng)放在能愿動詞之前。例: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jīng)·魏風(fēng)·碩鼠》)晉君之惠也,未之敢忘。(《國語·晉語》)否定句代詞作賓語要求不如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嚴格,因而同時滿足了以上兩個條件代詞賓語也可以不前置,先秦漢語中兩種格式都有出現(xiàn)。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圣人不愛己。(《荀子·正名》)漢果不擊我。(《漢書·趙充國傳》)漢代以后后置現(xiàn)象逐漸多了起來,但后世的作者也有仿照上古的句式使用賓語前置的情況,例: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故之人不余欺也。(蘇軾《石鐘山記》)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區(qū)寄傳》)而狼未之知也。(馬中錫《中山狼傳》)(三)賓語用代詞復(fù)指古代漢語中為了強調(diào)賓語,使賓語前置以后,還可以借助指示代詞“是、之”復(fù)指前置的賓語。句子格式為:賓語+是(之)+謂語動詞。例: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傳·僖公十五年)將虢是滅,何愛于虞?(《左傳·僖公五年》)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左傳·僖公十五年》)秉國之均,四方是維。(《詩經(jīng)·小雅·節(jié)南山》)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于求之問。(《論語·先進》)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左傳·僖公十五年》)寡人其君是惡,其民何罪?(《國語·晉語》)賓語用代詞復(fù)指的格式中,還可以在賓語之前加“唯(惟)”,形成“為……是(之)……”的固定格式,強調(diào)賓語的作用很明顯。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左傳·宣公十二年》)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左傳·成公十三年》)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當臣持竿臨河時,心無雜慮,惟魚之念。(《列子·湯問》)雞鳴而駕,塞井夷竃,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如果前置的賓語是由疑問代詞“何”作定語的定中結(jié)構(gòu)短語,那么復(fù)指的指示代詞一般用“之”。例: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國語·越語》)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隱公元年》)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列子·說符)孔子曰:“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夫子居之,何厭之有?(《論語·子罕》)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fù),何禮之循?(《商君書·更法》)如果前置的賓語是代詞,有兩種方法:1、沿用原來格式,復(fù)指的代詞只用“之”。例:“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乎?(《左傳·宣公二年》)語曰“唇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谷梁傳·僖公二年》)故事求遠而失近,廣藏而狹棄,斯之謂也。(《新語·資質(zhì)》)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2、不用復(fù)指代詞,直接把代詞“是”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例:維葉莫莫,是刈是濩。(《詩經(jīng)·周南·葛覃》)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往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四)強調(diào)介詞的賓語除了以上三種情況外,古代漢語中強調(diào)介詞的賓語時,也常把其賓語放在介詞的前面。尤其是介詞“以”的賓語。例:《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楚戰(zhàn)士無不以一當十,楚軍喊殺聲震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史記·項羽本紀》)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左傳·僖公四年》)秋陽以暴之,江漢以濯之。(《孟子·滕文公上》)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孟子·離婁上》)若晉軍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左傳·僖公十五年》)僑聞之,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左傳·昭公元年》)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李斯《諫逐客疏》)除了強調(diào)介詞“以”的賓語而使之前置以外,其它一些介詞有時也具有相同的做法。例:日居月諸,東方自出。(《詩經(jīng)·邶風(fēng)·日月》)其一二父兄懼墜宗主,私族于謀而立長親。(《左傳·昭公十九年》)啟乃淫溢康樂,野于飲食。(《墨子·非樂上》)二、謂語后置主語在前謂語在后是現(xiàn)代漢語的常規(guī)句式,但在古代漢語中有謂語后置的現(xiàn)象,主要表示感嘆或疑問語氣。(一)表示感嘆語氣。例: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敗矣,子所使求馬者!(《列子·說符》)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史記·魯仲連列傳》)大哉,堯之為君!(《論語·泰伯》)宜乎,百姓之謂我為愛也!(《孟子·梁惠王上》)善哉,祁黃羊之輪也?。ā秴问洗呵铩とデ铩罚ǘ┍硎疽蓡栒Z氣。例:子也,言伐莒者?(《呂氏春秋·重言》)何哉,爾所謂達者?(《論語·顏淵》)何哉,君所謂踰者?(孟子·梁惠王上)除了賓語前置、謂語前置的情況以外,古代漢語中還有定語后置等現(xiàn)象,我們在閱讀古代文獻時一定要注意,這里我們不再詳細介紹。判斷句判斷句是指謂語對主語所代表的人、物或所屬性質(zhì)、類別等進行判斷的句子。古漢語中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系詞,謂語直接由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充當,其類型共有四種。1、“者……也”主語之后加語氣助詞“者”(有些著作認為是代詞),表示提頓語氣,謂語之后用語氣詞“也”加強肯定語氣。例如:①南冥者,天池也?!肚f子·逍遙游》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盾髯印ね踔啤发畚崴?,土地也?!俄n非子·王蠹》④陳勝者,陽城人也?!妒酚洝り惿媸兰摇发萘H者,趙之良將也?!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⑥友也者,友其德也。《孟子·萬章下》《周易·干第一》⑧弦高者,鄭商也。⑨晉人者,晉子也。2、“者……”主語之后加“者”,謂語之后不加“也”。例如:①虎者,戾蟲;人者,甘餌?!稇?zhàn)國策·秦策》②屈完者何?《公羊傳·僖公四年》③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独献印ざ哒隆发芴煜抡?,高祖天下?!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发蓐愝F者,游說之士?!妒酚洝垉x列傳》⑥栗者,民災(zāi)害所種。晁錯《論貴栗疏》3、“……也”主語之后不加“者”,謂語之后加“也”。例如:①制,巖邑也?!蹲髠鳌る[公元年》②董狐,古之良史也?!蹲髠鳌ば辍发圬曋蝗?,寡君之罪也?!蹲髠鳌べ夜哪辍发荦?,德而隱者也。《周易·干第一》⑤臣之子,皆下才也?!读凶印ふf符》⑥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同上)⑧夫軫,天下之辯士也。⑨夫齊,霸國之余教也,而驟勝之遺事也?!稇?zhàn)國策·燕策二·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⑩馮諼先驅(qū),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薄稇?zhàn)國策·齊策四·馮諼客孟嘗君》⑾公曰:“此晉國之寶也?!薄读簜鳌べ夜辍发写蠓蛑S,寡人之愿也?!蹲髠鳌こ晒辍发炎恿?;鄭之良也;師叔,楚之崇也?!蹲髠鳌ば辍发曳驊?zhàn),勇氣也?!蹲髠鳌でf公十年》⒂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韓愈《答李翊書》4、“……”主語之后不加“者”,謂語之后也不用“也”。例如:①夫魯,齊晉之唇?!蹲髠鳌ぐЧ四辍发诰又?,風(fēng);小人之風(fēng),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墩撜Z·顏淵》③秦,虎狼之國?!妒酚洝で袀鳌发苘髑洌w人?!妒酚洝っ陷V荀卿列傳》⑤韓,天天之咽喉。《戰(zhàn)國策·秦策》⑥劉備,天下裊雄?!顿Y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古漢語中的否定判斷句一般是在謂語之前加否定副詞“非”表示。例如①楚雖大,非吾族也?!蹲髠鳌こ晒哪辍发谒烊?,殺孟陽于床,曰:“非君也,不類?!薄蹲髠鳌でf人八年》③宣子謁諸鄭伯,子產(chǎn)弗與,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薄蹲髠鳌ふ压辍发茏臃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⑤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孫丑下》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稇?zhàn)國策·魏策》⑦公非長者。《史記·淮陰侯列傳》⑧我非生而知之者?!墩撜Z·述而》⑨管仲非仁者與?《論語·憲向》古漢語中一些復(fù)句的內(nèi)容也常用判斷句的形式去表達,例如:①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jié)交者,立名之士也?!稇?zhàn)國策·燕策二·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②故賣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婦嫁于鄉(xiāng)里者,善婦也?!稇?zhàn)國策·秦策一·陳軫去楚之秦》③孟嘗君為相數(shù)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稇?zhàn)國策·齊策四·馮諼客孟嘗君》④所以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史記·項羽本紀》這幾例中的“者”字都不是語氣助詞,而是結(jié)構(gòu)助詞,它們分別與其前面的詞組構(gòu)成“者”字結(jié)構(gòu)(例①②③)或“所”字結(jié)構(gòu)(例④),相當于一個名詞,分別表示某種人(例①)、或表示某種現(xiàn)象(例②)、或表示某種原因(例③④),作整個句子的主語。在先秦,由于判斷句中一般都不用判斷系詞,所以,象“是”、“為”、“乃”、“即”、“則”、“維”(或惟)這類詞出現(xiàn)在句子中時,有時雖然可以按照判斷系詞“是”去翻譯,但要意識到它們并不是判斷系詞,例如:①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為政》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蹲髠鳌べ夜辍发苋赵滦浅饺饸v,是禹桀之所同也?!盾髯印ぬ煺摗发萦酁椴畠?。余,而祖也。《左傳·宣公二年》⑥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子丘?!薄墩撜Z·微子》⑦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保ㄍ希嗨捏w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子張》⑨是乃狼也,其可畜手?《左傳·宣公四年》⑩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史記·魏公子列傳》⑾梁父即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妒酚洝ろ椨鸨炯o》⑿游公母即祁太伯母也?!稘h書·原涉?zhèn)鳌发汛藙t寡人之罪也。《國語·越語上》⒁至于髖髀之所,非斤則斧?!稘h書·賈誼傳》⒂我馬維騏?!对娊?jīng)·小雅·皇皇者華》⒃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对娊?jīng)·大雅·文王》⒄爾惟舊人?!渡袝ご笳a》⒅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蹲髠鳌べ夜迥辍防佟苤械摹笆恰倍际谴~,義為“這”,在判斷句中作主語。例⑤—⑧都不是判斷句,其中的“為”均為動詞,義為“叫做”或“稱作”。例⑨—⒁中的“乃”、“即”、“則”都是副詞,所起的作用是加強肯定語氣。例⒂—⒅中的“維”、“惟”、都是句中語氣詞,所起的作用是增加一個音節(jié),與其后的單音節(jié)謂語構(gòu)成一個節(jié)奏單位。“是”字作為判斷系詞起于何時,目前尚有爭論。不過可以肯定,漢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種用法,至于其普遍使用的情況則是魏晉以后的事。例如:①此必是豫讓也?!妒酚洝ご炭土袀鳌发诳腿瞬恢涫巧叹?,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薄妒酚洝ど叹袀鳌发塾嗍撬迡D人之父也?!墩摵狻に纻巍发苋艨菁词菢s,榮即是枯,則應(yīng)榮時凋零,枯時結(jié)實。范縝《神滅論》⑤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潛《桃花源記》⑥豫章太守顧邵是雍之子?!妒勒f新語·量》被動句主語是謂語受事者的句子稱作被動句。例如:①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妒酚洝び蝹b列傳》②郄克傷于矢,流血及屨,未絕鼓音。《左傳·成公二年》例①中的主語“竊鉤者”、例②中的主語“郄克”都不是其謂語動作“誅”和“傷”的發(fā)出者,而是接受者,是被動的,所以此兩例都屬于被動句。此兩例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一定區(qū)別,其中例①沒有語法標志,“竊鉤者”與“誅”的被動關(guān)系完全是在意義的組合關(guān)系中體現(xiàn)出來的。例②則有語法標志,即介詞“于”。由“于”引出了謂語“傷”這一動作的實際發(fā)出者“矢”。這種具有語法標志的被動句式在古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五種:1、“……(動詞)于……”在動詞謂語之后用介詞“于”(或“乎”)引進行為動作的施事者。介詞“于”與引進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構(gòu)成介詞結(jié)構(gòu),在句中作補語,例如:①其母曰:“孔子,賢人也,逐于魯,是人不隨。”《戰(zhàn)國策·趙策三·秦攻趙于長平》②其身尸于朝,其宗滅于絳。《國語·晉語八·叔向賀貧》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盾髯印ば奚怼发荛h王毀于五國,桓公劫于魯莊?!盾髯印ね踔啤发萃ㄕ叱V迫耍F者常制于人?!盾髯印s辱》⑥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⑦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制于人?!稘h書·項羽傳》⑧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睹献印る墓稀发嵛镂锒晃镉谖铮瑒t胡可得而累邪?《莊子·山木》⑩然而兵破于陳涉,地奪于劉氏。《漢書·賈山傳》⑾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跡至于郢?!稇?zhàn)國策·燕策二·昌國君樂毅為燕昭王合五國之兵而攻齊》⑿志乎古必遺乎今。韓愈《答李翊書》2、“……為(名詞、動詞)……”在動詞謂語前用介詞“為”引進行為動作的施事者。介詞“為”與引進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構(gòu)成介詞結(jié)構(gòu)在句中作狀語。例如:①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②不為酒困。《論語·子罕》③身體離散,為天下戮?!秴问洗呵铩ど鞔蟆发芸准诪樯娌┦?,卒俱死陳,為天下大笑?!尔}鐵論·褒賢》⑤止,將為三軍獲?!蹲髠鳌は骞四辍发薅喽嘁嫔?,何為為我禽?《史記·淮陰侯列傳》⑦道術(shù)將為天下裂?!肚f子·天下》介詞“為”引進的行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現(xiàn)。只要有“為”字在,同樣可以構(gòu)成被動句式,例如:①晉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于君,不可悔也?!蹲髠鳌の墓辍发冢ǚ瓿蟾福┖粼唬骸白越駸o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將為戮乎?”《左傳·成公二年·鞌之戰(zhàn)》③父母宗族,皆為戮設(shè)?!稇?zhàn)國策·策燕三》④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史記·淮陰侯列傳》⑤城小而固,勝之不武,弗勝為笑。《左傳·襄公十年》⑥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墩摵狻ぷ约o》3、“為(名詞)所……”在動詞謂語前用介詞“為”引進行為動作的施事者,其后加助詞“所”(—說“所”為代詞)強調(diào)動作與施事者的關(guān)系,構(gòu)成“為……”式。這種格式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末,自漢代開始盛行。例如:①夫直議者,不為人所容?!俄n非子·外儲說左下》②世子申生為驪姬所譖。《禮記·檀弓》③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发苄l(wèi)太子為江充所敗。《漢書·霍光傳》⑤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妒酚洝ろ椨鸨炯o》⑥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妒酚洝ろ椨鸨炯o》⑦范雎為須賈所讒?!墩摵狻ぷ儎印发嗌鸀樘煜滤捉溃罏楹?nèi)所歡快。《后漢書·呂強傳》這種句式中,介詞“為”后的施事者有時可以承前省去,句意不變。例如:①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妒酚洝ろ椨鸨炯o》②遼西大尹田譚追擊之,為()所殺?!稘h書·王莽傳中》③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妒酚洝ご炭土袀鳌?、“……見(動詞)……”在動詞謂語前加助詞“見”表示被動。“見”本身不是介詞,因為它不能和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構(gòu)成介詞結(jié)構(gòu)。例如:①盆成括見殺?!睹献印けM心下》②厚者為戮,薄者見疑?!俄n非子·說難》③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冻o·漁父》④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墨子·兼愛下》⑤尹文曰:“使若入于廟朝中,深見侮而不斗,王將以為臣乎?”《呂代春秋·正名》⑥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墩撜Z·陽貨》⑦人皆以見侮為辱,故斗也。《荀子·正論》⑧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⑨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荀子·非十二子》5、“見……于……”在動詞謂語前加助動詞“見”表示被動,在動詞謂語后用介詞“于”引進行為動作的施事者?!坝凇迸c引進的名詞或各詞性詞組構(gòu)成介詞結(jié)構(gòu)在句中作補語。例如: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②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訾于民。《商君書·更法》③蔡澤見逐于趙?!稇?zhàn)國策·齊策》④彌子瑕見愛于衛(wèi)君?!俄n非子·說難》⑤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⑥先絕齊而后責(zé)地,則必見欺于張儀。《史記·楚世家》⑦且夫臣人與見臣于人,制人與見制于人,豈可同日道哉!《史記·李斯列傳》⑧然而公不見信于人,私不見助于友。韓愈《進學(xué)解》6、“……被(名詞、動詞)……”“被”在被動詞句式中作為介詞出現(xiàn)是漢以后的事。在先秦兩漢,“被”一般都不是作為介詞而是作為動詞出現(xiàn)在一些被動句中的動詞之前的,義為“遭受”,例如:①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稇?zhàn)國策·齊策一》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仇者,貞也。《韓非子·五蠹》③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④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司馬遷《報任安書》⑤七國之難,發(fā)怒于錯,錯卒以被戮?!妒酚洝た崂袅袀鳌发耷诳嗳绱耍袕?fù)被水旱之災(zāi),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漢書·食貨志上》⑦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稘h書·賈誼傳》⑧曾子見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論衡·感虛篇》⑨實孝而賜死,誠忠而被誅?!墩摵狻じ刑撈芬陨细骼械摹氨弧逼渌圆灰丝醋鹘樵~,是因為它們都是直接加在動詞之前的,“被”字后引進行為動作施事者的用例在先秦兩漢很難找到,也就是說,在先秦兩漢,“被”并沒有引進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以構(gòu)成介詞結(jié)構(gòu)的功能。從魏晉開始,“被”才具有了帶介詞賓語的功能,故只能認為自魏晉以后“被”才真正轉(zhuǎn)化成了介詞。例如:①今月十三,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②玚、禎各被太祖辟。《三國志·魏書·王桀傳》③嵇康被誅后,山公舉康子紹為秘書丞。《世說新語·政事》④亮子被蘇峻害,改適江虨?!妒勒f新語·方正》⑤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妒勒f新語·言語》⑥常被元帝所使?!额伿霞矣?xùn)·雜藝》⑦后與王珣俱被桓溫辟為掾,并禮重之?!稌x書·謝安傳·謝玄》⑧全體(全身)如被刀刺。《顏氏家訓(xùn)·歸心篇》第六章古書的注解二、古代著名的注釋家及注本自漢至清,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注釋家及注本,茲將兩漢到宋代的著名注釋家及有關(guān)注本介紹如下:1、漢代的注釋家及注本兩漢時期的注釋家主要有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何休、趙歧,服虔、高誘、王逸等。毛亨:魯人,或云河間(今河北河間縣)人。漢景帝時為河間獻王博士,其學(xué)傳自子夏,著作有《毛詩古訓(xùn)傳》,簡稱《毛詩》。時人稱毛亨為大毛公,稱其學(xué)生趙人毛萇的小毛公。孔安國:西漢曲阜人,字子國,孔子十二世孫。曾向申公學(xué)習(xí)《詩經(jīng)》,向伏生學(xué)習(xí)《尚書》。武帝時因研究《尚書》成為博士,官諫議大夫,臨淮太守。著作有《尚書傳》、《尚書音》《古文孝徑傳》等。今本《古文尚書孔氏傳》為晉梅賾所獻,題孔安國作,實為托名之作。馬融:東漢扶風(fēng)茂陵(今興平縣人),漢安帝時為校書郎,桓帝時官南郡太守。后回朝為議郎。馬融博學(xué)多才,為漢時通儒,有學(xué)生數(shù)千人,鄭玄即出其門下。曾注《孝徑》、《論語》、《詩》、《易》、《尚書》、《三禮》、《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等書,均失傳,清人馬國翰《王函山房輯佚書》有輯錄。鄭玄:東漢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縣)人,字康成。曾從馬融學(xué)古文徑,回鄉(xiāng)后聚徒講學(xué)。晚年因黨錮之禍被囚禁,建安初獲釋。官任大司農(nóng),世稱鄭大司農(nóng)。鄭氏治學(xué)以古文經(jīng)為主,遍注群徑,為漢代經(jīng)學(xué)的集大成者,其著作有《論語注》、《孟子注》、《尚書注》、《三禮圖》、《毛詩譜》、《六藝論》、《三禮目錄》等,今僅存《三禮注》和《毛詩箋》。何休:東漢樊(今山東濟寧市東北)人,董仲舒四傳弟子。為人質(zhì)樸口訥,終生精研六經(jīng),尤好《公羊傳》,閑門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詁》。后拜議郎,再遷為諫議大夫。著作尚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育》、《谷梁廢疾》,宣揚《公羊》,駁斥《左傳》、《谷梁》,除《解詁》傳于世外,余皆佚。趙歧:東漢京兆長陵(今咸陽市東北)人。曾為并州剌史,后任議郎、太常等職。撰《孟子章句》一書,傳于世。服虔:東漢滎陽(今河南滎陽縣)人,曾任九江太守。著有《春秋左氏傳解誼》一書。據(jù)傳鄭玄欲注《春秋》,聽說服注之意多與己同,遂盡以所注與服。唐孔穎達撰《左傳正義》時獨用杜注,服注遂亡。高誘:東漢涿郡涿(今河北涿縣)人,少從盧植學(xué),曾任司空掾、東郡濮陽令之職。著作有《孟子章句》、《孝經(jīng)解》(均佚)、《戰(zhàn)國策注》(今殘)、《淮南子注》(與許慎注相雜)、《呂氏春秋注》等。王逸:東漢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南)人。曾為校書郎,漢順帝時官至侍中。著《楚辭章句》一書,為后世所重,是《楚辭》現(xiàn)存最早的注本,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注釋家及注本。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注釋家主要有何晏、王弼、韓康伯、韋昭、杜預(yù)、范寧、郭璞、郭象、裴松之等。何晏:三國魏時南陽宛邑(今河南南陽市)人,玄學(xué)家,何進之孫。曾隨母為曹操收養(yǎng),娶魏公主,官散騎侍郎,遷待中、尚書。其儀表“美姿儀,面至白”。后因依附曹爽為司馬懿所殺。著作有《道德論》、《周易解》及各種文賦數(shù)十篇,多不傳;主編《論語集解》二十卷,流傳至今。王弼(公元226-249):三國魏山陽(今河南焦作市東南)人,篤好老莊之學(xué)。與何晏、夏侯玄同開魏晉后玄學(xué)的先聲。由何晏薦為尚書郎,著作有《道德論》、《老子注》、《周易注》、《論語釋疑》等。韓康伯:魏人,著《周易注》,余不詳。韋昭:三國吳云陽(今江蘇丹陽縣)人,曾任尚書郎、太史令、中書仆射等職,被孫晧所殺。平生好學(xué)不倦,精通經(jīng)史,著有《孝經(jīng)解贊》、《論語注》、《漢音音義》《國語注》等書。除《國語注》傳于今外,余皆佚。杜預(yù):晉時京兆杜陵(今西安市東南)人,字符凱。官河南尹、度支尚書,后拜鎮(zhèn)南大將軍,鎮(zhèn)襄陽,太康元年率兵滅吳,有功,封陽縣侯。杜預(yù)博學(xué)多才,長于謀略,時人稱為“杜武庫”。一生耽思經(jīng)籍,酷好《左傳》,自稱有《左傳》癖。著有《春秋長歷》、《春秋釋例》、《春秋左氏傳集解》等書,皆傳于世,其中《春秋左氏傳集解》是流傳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左傳》注本。范寧:晉時順陽(今河南淅川縣東南)人。少篤學(xué),治經(jīng)嚴謹,不尚玄學(xué)。歷官余杭令、臨淮太守、中書侍郎、豫章太守等,封遂鄉(xiāng)侯。著有《春秋谷梁傳集解》,為今存《谷梁傳》最早的注本。另有《公羊傳例》、《論語注》、《禮雜問》等書,皆佚。郭璞:晉時河?xùn)|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字景純。曾為著作佐郎、尚書郎。后因勸阻王敦起兵作亂而為敦所殺。其所注文獻很多,諸如《爾雅注》、《三蒼注》、《方言注》、《穆天子傳注》、《山海經(jīng)注》、《楚辭注》、《子虛賦注》、《上林賦注》等。其中《爾雅注》費時最久,用功最多,是《爾雅》流傳至今最早最好的注本。郭象:晉時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縣)人。官至黃門侍郎、太傅主簿。為人好老、莊,善清談。曾參考向秀《莊子注》撰成《莊子注》一書,三十三卷,闡釋老、莊思想。后向本佚,郭本獨傳于世,唐時成玄英曾為之作疏。裴松之:南朝宋河?xùn)|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先仕晉,任員外散騎侍郎、吳興故鄣令、尚書侍郎等職,入宋后累官中散大夫、國子博士、大中大夫等。奉詔注《三國志》,博采群書一百四十余種,以“補缺、備異、懲妄、論辨”為宗旨,注文多出正文三倍,開創(chuàng)了注釋的新例。裴骃:裴松之之子。官至南中郎參軍,著《史記集解》一百三十卷,傳于今。另有《史記音義》八十卷,已佚。3、唐代的重要注釋家及注本唐代的重要注釋家主要有孔穎達、賈公彥、徐彥、楊土勛、李善、司馬貞、張守節(jié)、顏師古等。孔穎達:隋未唐初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人。隋時舉第,授河內(nèi)郡博士,繼補太學(xué)助教。入唐后李世民引為文學(xué)館博士,封曲阜縣男,轉(zhuǎn)遷給事中,官至國子祭酒。曾師從劉焯,博通群徑,名重一時。奉太宗詔主編《五徑正義》,兼采南北經(jīng)學(xué)家之長,成為一代訓(xùn)詁名著,唐時以其書作為科舉取士的依據(jù)。賈公彥:唐洛州永年(今河北永年縣)人。官至太常博士,博通群經(jīng)。著《周禮義疏》六十卷,《儀禮義疏》三十卷,為后人所重。其解說《周禮》參考鄭玄注,能改鄭氏好引緯書,好改經(jīng)字之弊。解說《儀禮》,亦取鄭說,然精審不及《周禮注》?!吨芏Y義疏》、《儀禮義疏》均流傳至今,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徐彥:唐人,著《春秋公羊傳疏》一書,后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余不詳。楊土勛:唐人,曾任四門助教,著《春秋谷梁傳疏》一書,后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余不詳。李善:唐揚州江都(今揚州市)人,曾任崇賢館直學(xué)士、兼沛王侍讀等職,后為潞王府記室參軍,轉(zhuǎn)秘書郎,又出為經(jīng)城令。其學(xué)有師承,意多存古,于唐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完成《文選注》六十卷,旁征博引,是唐初文選學(xué)的集大成之作。楊倞:唐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縣南)人,與元稹、白居易同時,官東川節(jié)度使、刑部尚書。著《荀子注》一書,是流傳至今《荀子》的最早注本。司馬貞:唐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縣)人,官至朝散大夫,弘文館學(xué)士。著《史記索隱》一書,并補作《三皇本紀》,有小司馬《史記》之稱。張守節(jié):唐開元、天寶間人,官諸王侍讀。其學(xué)長于地理,著有《史記正義》一書。余不詳。顏師古:唐京兆萬年(今西安市)人,祖籍臨沂,顏之推之孫。太宗時拜中書侍郎,官至弘文館學(xué)士,精通文字訓(xùn)詁,著有《漢書注》、《急就章注》等書,為世所重。4、宋代的重要注釋家及注本宋代的重要注釋家主要有、邢昺、孫奭、朱熹、洪興祖等。邢昺:北宋曹州濟陽(今山東荷澤市)人。一生多在東宮及內(nèi)庭講授經(jīng)書,著書很多,其中《孝經(jīng)注疏》、《論語注疏》、《爾雅注疏》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孫奭:北宋博州博平(今山東茌平縣)人。官至工部尚書,以太子少傅致仕。曾奉敕校定趙歧《孟子注》,并撰《孟子正義》十四卷,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另著有《孟子音義》、《爾雅釋文》等書,均傳于世。朱熹:南宋著名注釋家,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十九歲中進士,歷仕四朝。官至煥章閣待制兼侍講。一生主要精力用于聚徒講學(xué),研究學(xué)問,廣注經(jīng)籍,著作主要有《周易本義》、《詩集傳》、《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等。洪興祖:南宋丹陽(今江蘇丹陽縣)人,官至太常博士。博學(xué)好古,著有《老莊本旨》、《周易通義》、《楚辭補注》等書。三、古注的分類注的本義是灌注。古代經(jīng)書多難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須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對經(jīng)文的解釋也叫做注。古注就其特點而言,主要可以分為傳、箋、章句、集解、疏五類。1、傳:解說經(jīng)文字詞、闡明其大義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獻叫做“經(jīng)”,把解釋經(jīng)書的著作叫做“傳”。如孔子著《春秋》,后人寫書解釋《春秋》者,有《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另外依照經(jīng)書文字逐字逐句進行解釋的,也稱作傳。如西漢魯人毛亨的《毛詩傳》:《詩·墉風(fēng)·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薄睹珎鳌罚骸跋啵曇?。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箋:對傳文進行補充訂正的一種注釋。箋的本義是小竹片,古人用箋隨時記下心得體會,以備參考?!墩f文》:“箋,表識書也?!比纭对娊?jīng)》毛傳鄭箋。鄭箋就是鄭玄以《毛詩》為依據(jù)、對《毛傳》進行補充和訂正的注釋。對《毛傳》隱晦簡略的地方,鄭氏加以闡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傳》的意見寫出來,以表示有別于已有的注釋,標作“箋”,后人稱為《鄭箋》。例如:相鼠有皮人而無儀3、章句:章句就是“離章辨句”的意思。其特點是,除了對古書作逐詞解釋外,還要說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結(jié)構(gòu)等。如東漢趙歧《孟子章句·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將以利吾國乎?”父也。孟子去齊,老而至魏,故王尊禮之。曰:‘父不遠千里之路而來至此,亦將有可以為寡人興利除害者乎?’”此段話從“孟子去齊”以后串講整個句義,是章句的體例。4、集解:集解可以分為兩類:(1)又稱為集注,集說,集釋等,這是匯集各家解說,加以選擇并加上自己見解的一種注釋方法,如魏何晏的《論語集解》。(2)不是集各家之說,而是通釋經(jīng)傳。如晉杜預(yù)的《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5、疏:疏即義疏,是疏通其義的意思,或稱作義注,正義、疏義等,簡稱疏。漢魏時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時期,特別是到了唐代,由于時間久遠,人們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現(xiàn)了“疏”這種新的注解方法。疏的注釋特點是不但對古書原文進行注解,同時對前人所作的注解也進行注釋。六朝所作的義疏很多,流傳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論語義疏》。唐代進行義疏的著作主要有:尚書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周易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詩經(jīng)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周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晉杜預(yù)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谷梁傳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宋代所作義疏的著作主要有:孝經(jīng)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論語魏何晏注宋邢昺疏爾雅晉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漢趙歧注宋邢昺疏后人將以上這些注疏加上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的注音合成一部書,稱作《十三經(jīng)注疏》。四、舊注的編排體例古書的注釋,特別是對先秦經(jīng)書的注疏,并不易容看懂,這一方面是因為注文簡略,無標點,另一方面是因為古書注家眾多,體例不一。下面介紹兩種體例:1、注疏體2、集解體五、舊注的內(nèi)容舊注的內(nèi)容很廣泛,主要包括解釋詞義、注明音讀、疏通文意、闡明思想、分析句讀、講解語法、說明修辭手段、詮釋典故、校正文字、考證人名、地名等,例如:解釋詞義例《詩經(jīng)·邶風(fēng)·靜女》:“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泵珎鳎骸办o,貞靜也。女德貞靜而有法度,乃可說也。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薄蹲髠鳌でf公十四年》:“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媯以語楚子?!倍蓬A(yù)注“繩,譽也?!弊⒚饕糇x例《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睢》:“君子好逑”?!督?jīng)典釋文》:“逑,音求。”又如《詩經(jīng)·召南·何彼矣》:“何彼矣,唐棣之華?!薄督?jīng)典釋文》:“棣,徒帝反。《字林》‘大內(nèi)反’。華如字?!绷?、舊注的風(fēng)格舊注的風(fēng)格有時代的差異,即不同的時代其注釋的特點也有所不同,可分為漢唐的風(fēng)格、宋代的風(fēng)格和清代的風(fēng)格三類。1、漢唐的風(fēng)格。漢唐時代注釋的風(fēng)格側(cè)重于訓(xùn)釋字句、注明讀音等,內(nèi)容包括釋字、串講、通釋全章大意、注明出典、考證人名地名史實、增補史料、闡明哲學(xué)思想,等等。2、宋代的風(fēng)格宋代的注釋風(fēng)格是常常利用注釋來發(fā)揮自己的政治、哲學(xué)思想。宋代對后代影響最大的注釋家是朱熹,其注釋中的不少地方反映了宋代理學(xué)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3、清代的風(fēng)格清代學(xué)者對文字、音韻、訓(xùn)詁都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清代注解的風(fēng)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