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內(nèi)科泄瀉_第1頁
中醫(yī)內(nèi)科泄瀉_第2頁
中醫(yī)內(nèi)科泄瀉_第3頁
中醫(yī)內(nèi)科泄瀉_第4頁
中醫(yī)內(nèi)科泄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泄瀉一·概述(一)·定義:泄瀉是由于外感時邪,內(nèi)傷飲食情志,臟腑功能失調(diào)而導致脾失健運,引起以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特征的病證。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

(二)源流(1)《內(nèi)經(jīng)》稱為泄《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指出:“濕盛則濡泄”《素問

臟氣法時論》指出:“脾病者,……虛則腹?jié)M腸鳴,飧泄食不化”《素問

舉痛論》指出:“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素問

宣明五氣》指出:“大腸小腸為泄”(2)唐稱下利(瀉痢不分)《金匱要略》指出:“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下利氣者,白頭翁湯主之”(3)宋代開始將泄瀉與痢疾分開

《景岳全書》指出:“凡泄瀉之病,多由水谷不分,故以利水為上策”《醫(yī)宗必讀》提出治瀉九法。脾胃升降失司,運化失常清濁不分侵襲皮毛肺衛(wèi)·病因病機寒濕邪暑濕熱感受外瀉ClicktoeditMastertitlestyle化生寒、濕、熱、食滯之邪脾運失職升降失調(diào)清濁不分

不潔之物飲食過量恣食肥甘恣啖生冷泄瀉飲食所傷憂郁惱怒-肝氣郁結憂思傷脾-土虛木乘情志調(diào)脾失健運氣機升降失常泄瀉泄瀉病后體虛

久病失治脾胃受損日久傷腎,脾失溫煦,運化失職稟賦不足先天不足稟賦虛弱素體脾胃虛弱不能受納運化食物

泄瀉(三)范疇急性腸炎、腸易激綜合征、腸道腫瘤、腸結等脾病和濕盛,小腸受盛和大腸傳導失常,清濁不分,相夾而下?;静C病理因素病理性質病位PleasewritedownofcontentsexplanationforBusinessArea.主要是濕腸、脾胃肝腎密切相關有虛實之分可相互兼夾轉化

病機4相關檢查診斷依據(jù)2.伴隨證1.糞質便次的改變3.誘因腹脹腹痛腸鳴納呆完谷不化或糞如水樣大便次數(shù)增多外邪飲食情志因素糞常規(guī)鋇餐B超CT診斷以大便次數(shù)增加,糞質稀溏,甚則如水樣,或完谷不化為主證,大便不帶膿血,也無里急后重,腹痛或無。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膿血為特征。瀉泄痢疾鑒別診斷

辨泄瀉預后辨虛實寒熱凡病勢急驟,脘腹脹滿,腹痛拒按,瀉后痛減,小便不利者,多屬實證;糞質清稀如水,腹痛喜溫,完谷不化,多屬寒濕之證;辨證候特征泄瀉反復不愈,每因情志不遂而復發(fā),多為肝郁克脾之證;泄瀉而飲食如常,說明脾胃未敗,多為輕證,預后良好;瀉而不能食,形體消瘦,或暑濕化火,暴泄無度,或久泄滑脫不禁,均屬重證糞便黃褐,味臭較重,瀉下急迫,肛門灼熱,多屬濕熱癥。凡病程較長,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多屬虛癥。五更飧瀉,完谷不,腰酸肢冷,為腎陽不足久瀉遷延不愈,倦怠乏力,稍有飲食不當,或勞倦過度即復發(fā),多以脾虛為主;辨證要點治療原則

久瀉以健運脾氣為先,佐以化濕利濕;暴瀉重在化濕結合運脾;夾有肝郁抑肝扶脾;夾有腎虛補火暖土

運脾化濕

病案分析趙某,女,53歲患者自1992年起大便溏泄,時發(fā)時止,曾服多種藥物末愈,1998年冬季開始腹瀉次數(shù)增多,夾有末消化食物,白天大便2-3次,夜間1-2次,常矢氣后大便流出,食少神疲,在我院門診服腸炎靈,腹可安后,癥狀解除。今年7月份因服不太新鮮的荔枝,腹瀉復發(fā),一日10余次,呈水樣,瀉下急迫,伴有口干口苦,小便短赤。查:舌質淡,苔薄黃膩,脈濡細。腹平軟,臍腹壓痛,腸鳴音稍活躍,8-9次/分。大便常規(guī):WBC(2-3),粘液(+),脂肪球(+),血分析正常寒濕內(nèi)盛主癥:泄瀉清稀,甚則如水樣。兼證:脘悶食少,腹痛腸鳴。若兼外感風寒,則惡寒發(fā)熱頭痛,肢體酸痛。舌脈: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或苔薄白,脈浮。證機概要:寒濕內(nèi)盛,脾失健運,清濁不分。治法:散寒化濕。主方:藿香正氣散加減。。5、常用藥:藿香-----辛溫散寒,芳香化濁白術、茯苓、甘草------健脾化濕半夏、陳皮------理氣祛濕,和中止嘔厚樸、大腹皮-------理氣除滿紫蘇、白芷、桔梗-----解表散寒,疏利氣機6、加減:若表寒重者,可加荊芥、防風、疏風散寒;若濕邪偏重腹?jié)M脹鳴,小便不利,用胃苓湯健脾行氣祛濕若寒邪偏,腹痛食少,可用理中丸以溫中祛寒、補益脾胃濕熱傷中主癥:泄瀉腹痛,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糞色黃褐,氣味臭穢。兼癥: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黃。舌脈: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證機概要:濕熱互結,損傷脾胃,傳化失常。治法:清熱利濕。主方:葛根芩連湯加減。常用藥:葛根——解肌清熱,煨用且能升清止瀉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甘草——甘緩和中車前草、苦參——清熱除濕、利水止瀉加減:若有發(fā)熱、頭痛、脈浮等表證者,加用銀花、連翹、薄荷疏風清熱;若挾食滯者,加神曲、山楂、麥芽消食導滯;若濕邪偏重者,加茯苓、豬苓、澤瀉健脾祛濕;若在夏暑之間,癥見發(fā)熱頭重、煩渴自汗,小便短赤,脈濡數(shù),可用新加香薷飲合六一散表里同治,解暑清熱、利濕止瀉。

食滯腸胃主癥: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兼癥:脘腹脹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脈: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證機概要:宿食內(nèi)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司。治法:消食導滯。主方:保和丸加減。

神曲、山楂、萊菔子——消食和胃半夏、陳皮——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祛濕連翹——清熱散結可加谷芽、麥芽——增強消食功效6、加減:食積較重,脘腹脹滿,可因勢利導,根據(jù)“通因通用”的原則,用枳實導滯丸,用大黃、枳實,推蕩積滯,使邪去則正自安;食積化熱可中黃連清熱燥濕止瀉;兼脾虛可加白術、扁豆健脾祛濕。脾胃虛弱證主癥: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兼癥:食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shù)明顯增加,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脈:舌質淡,苔白,脈細弱。證機概要:脾虛失運,清濁不分。治法:健脾益氣,化濕止瀉。主方:參苓白術散加減。腎陽虛衰證主癥: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下完谷,瀉后則安。兼癥: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脈:舌淡苔白,脈沉細。證機概要:命門火衰,脾失溫煦。治法:溫腎健脾,固澀止瀉。主方:四神丸加減肝氣乘脾證主癥:素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每因抑郁惱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