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三歷史復習策略_第1頁
2016年高三歷史復習策略_第2頁
2016年高三歷史復習策略_第3頁
2016年高三歷史復習策略_第4頁
2016年高三歷史復習策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依據1、新課程標準、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和2015年考試說明。2、教材(必修一、二、三和選修四、三)五本書。3、近三年的一模試卷。4、學情分析。

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代化理論”在試卷中得到了全方位滲透。試題的命制體現了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

三維目標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求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犊荚囌f明》和《教學指導意見》的要求,既注重考查學生歷史新課程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要較好地體現了試題的梯度和區(qū)分度,關注知識縱橫聯系。

近幾年一模從試題的賦分情況看,60%以上的試題考查的是對學科基礎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運用。試題選取歷史上發(fā)生的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的活動、反映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圖片等作為命題素材,緊扣教材知識點,突出對學科基礎知識的考查。

從選擇題來看,試卷通過大段鮮活史料營造全新歷史情境,注重考查學生在新的歷史情境下,運用所學知識,閱讀、理解、分析、評價、論證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全方位地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

從主觀題來看,傳統(tǒng)的問答題已經徹底淡出,材料分析題為唯一的考查題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來越長。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閱讀材料,并根據題意對材料進行分層、提煉、概括并組織答案。上述可以看出,我們更應該依托考綱、回歸教材、注重實用近三年浙江一模題命制的特點1、立足基礎知識,體現“基礎性”2、重視能力考查,體現“能力性”3、突出熱點問題,體現“時代性”4、滲透新課改理念,體現“有效性”浙江一模文綜歷史卷最新亮點:1、穩(wěn)中求變,每年都有突破:首先堅持了對主干知識的考查,如新文化運動、抗日戰(zhàn)爭、第一屆政協(xié)會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等。其次,材料閱讀簡短明了,主觀題的材料語言表述簡約明確,閱讀容量和障礙都不大,有利于考生正常答題。再次,繼續(xù)有效探索必修與選修整合的新路子,去年主觀題中實現了選修IA兩個模塊與必修模塊的有機滲透,今年第39題以選修IA戰(zhàn)爭史喂切入點,第一小題就占10分,比14年只有一道選擇題4分(一戰(zhàn)的影響),分值明顯增多。同時必修與選修的界限打通,如第39題第(2)小題“美蘇冷戰(zhàn)”在必修I和選修三的戰(zhàn)爭模塊都有涵蓋。2、加大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考查力度:本卷比較注重史料的客觀性、局限性和充分性。例如第14題的命題意圖在于,引導學生增強歷史的證據意識,強調孤證不立,需要互證,以體現歷史學科“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實證科學特點。3、重視對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越來越突顯“文明史觀”:命題著重考查學生獲取解讀信息和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概括知識遷移能力、史論結合能力(第12題)、分析能力(第39題的第三小題),又如第38題第(3)小題要求概括指出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政治變革的歷史趨勢,旨在引導高中歷史教學重視歷史現象探求歷史規(guī)律。4、依托課本,超越課本:前兩年的浙江卷中課本上的表述比重不少,顯然是重視教材,一本為本,類似2015年第23題的中東戰(zhàn)爭的影響是教材的現成敘述,甚至主觀題的部分答案中,也是教材的原話或者縮寫,第38題除了“1929—1933年經濟危機對中國民族工業(yè)的影響”一問稍微超脫書本外,其余20分用課本原話作答即可。再如第39題“三權分立思想的內容、著作來源、在美國的實踐”有18分都是出自課本。前兩年有人擔憂過于強調能力目標又容易矯枉過正而重蹈“背書多分”的痼疾,回答死扣課本的老路上去。而今年消除了人們的顧慮,顯然,知識立意讓位于能力立意,而是以知識為載體考查學科能力,不再拘泥于課本,死記硬背的得分大為壓縮。學情分析基礎知識不扎實——概括能力不強——抄材料現象突出

歷史思維能力差——獲取解讀歷史信息和調動運用歷史信息欠缺。審題和解題缺少方法和技巧——審題不仔細,導致漏答題目的現象嚴重;——歷史感不強,習慣于空喊口號。

從以上看,夯實基礎是高考取勝的重要法寶,是我們歷史老師的社會責任!三、基本思路高三一輪復習是對已學內容進一步認識、理解、記憶的過程,不是對原有知識的簡單重復,因此,在重視基礎的前提下,還要做到能力的提升。(一)依據考綱重整教材構建通史體系(二)關注教材細微點全面復習夯實基礎(三)歸納拓展提升能力(四)課堂演練規(guī)范答題(五)整理消化提問答疑

第一輪復習,必須讓學生理清單元知識,把握階段特征,挖掘各個考點知識,掌握歷史事件、歷史概念,理解其基本特點、產生的原因和帶來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再將與本知識點相關聯的中外知識進行類比分析,以突出各自的個性特征。例如,復習“戊戌變法”時,明確戊戌變法是由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除了解其背景、過程、結果外,還需了解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建立民主政治制度的機遇。同時還可將它與中國近代史上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相比較。也可與世界近代史的明治維新等進行比較。這樣就可加強中外知識的融會貫通,突出時代特征,加強對已復習內容的鞏固,還能為后續(xù)階段的相關知識復習引路鋪石,為第二輪復習奠基。為此,我們對知識進行整合。如下:(一)依據考綱重整教材構建通史體系

以文明史觀和全球史觀為指導、以通史為線索、以專題為框架對必修和選修1A有關內容進行梳理、整合,概括階段特征,分析發(fā)展規(guī)律。知識整合第一部分古代部分古代中國1.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2.古代中國的經濟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4.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5.古代中國的歷史人物孔子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土地制度、海禁政策)(京劇的產生和發(fā)展)第一部分古代部分古代西方古代希臘、羅馬雅典民主政治羅馬法亞里士多德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世界1.西方人文精神的發(fā)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2.走向世界的資本主義市場新航路開辟英國殖民擴張工業(yè)革命3.人物:華盛頓、拿破侖4.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fā)展5.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巴黎公社6.近代科學技術牛頓和經典力學進化論蒸汽機的發(fā)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第二部分近代部分第二部分近代部分近代中國1.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間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侵華日軍的罪行與中國軍民的抗日斗爭2.經濟結構的變化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3.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維新思想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現代世界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和平5.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3.俄國十月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列寧)6.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4.亞洲覺醒的先驅——甘地第三部分現代部分現代世界7.二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烽火連綿的局部戰(zhàn)爭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fā)展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8.二戰(zhàn)后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趨勢9.現代科學技術愛因斯坦和相對論量子論、現代信息技術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第三部分現代部分第三部分現代部分現代中國1.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與祖國統(tǒng)一2.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3.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4.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5.20世紀以來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6.現代中國科學技術與文化教育事業(yè)孫中山與三民主義(包含:李四光)毛澤東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與鄧小平理論

又如: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歸納各個歷史時期的階斷特征,例如:中國近代化發(fā)展歷程(1840—1949)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中國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階段特征】這是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和舊式農民戰(zhàn)爭時期。基本歷史特征:在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沖擊下,中國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革,由農耕文明時代開始向工業(yè)文明時代演進,即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要通過中外各方面對比分析巨變原因。經濟:列強對華進行商品輸出,外資企業(yè)出現。中國傳統(tǒng)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新的經濟因素處于萌發(fā)狀態(tài);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兩次鴉片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使半殖民地化加深,也使清政府權力結構發(fā)生變化。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斷增強。太平天國運動是舊式農民戰(zhàn)爭的最高峰,又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在反封建的同時又反侵略,維護中國的獨立與主權;思想:先進的中國人逐漸認識到中國落后,開始主張學習西方,開啟了民智。向西方學習成為社會思潮外交:閉關鎖國的局面逐漸被打破,中國被迫日益對外開放。社會生活的變革:實質是東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結果是中西文化逐漸融合,且保留了中華文明的文化特色。第二階段:中國近代化的啟動(1860~1901)【階段特征】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fā)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時期。社會經濟、階級關系、政局和思想領域都出現了重大變化。這一階段,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早期現代化,近代工業(yè)體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中國近代化的領導階級是地主階級,近代化運動集中在經濟方面。兩大矛盾中,外國資本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居于最主要的地位。政治:西方列強從一次次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簽訂不平等條約為主向劃分勢力范圍、強占租借地過渡?!恶R關條約》和《辛丑條約》分別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形成和完全形成。清政府從抵抗到徹底投降,成為列強工具,鎮(zhèn)壓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和農民先后開展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思想:洋務思潮,中體西用,維新思潮,君主立憲。革命思潮,民主共和。19世紀60年代到1895年,中國地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開始了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的主張,在“中體西用”思想指導下,開展洋務運動,標志著中國近代化開始起步。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成為歷史潮流。民主革命思想開始傳播。農民產生盲目排外思想。經濟:洋務派創(chuàng)辦軍事和民用工業(yè),中國近代化開始起步,甲午戰(zhàn)敗標志洋務運動破產。隨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夾縫中誕生,并在甲午戰(zhàn)爭后初步發(fā)展,為中國進一步發(fā)展孕育了先進的因素。列強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對華侵略進入新階段,開始強烈要求資本輸出和瓜分世界。第三階段:中國近代化的整體發(fā)展階段(1895~1927年)【階段特征】這一時期,近代化的“整體發(fā)展”體現在近代化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的全面展開,最突出的領域是在政治領域。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階段,也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階段,社會兩大主要矛盾趨于匯流——體現為廣大人民群眾同清朝統(tǒng)治集團和北洋軍閥統(tǒng)治集團的矛盾。政治:19世紀末,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甲午戰(zhàn)爭,八國侵華);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成為推動中國近代化的中堅力量;(由于康、梁的推動,維新思潮在19世紀末最終演變成為一場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政治運動。雖說由于頑固派的反對,這場政治運動猶如曇花一現,很快夭折,但它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厚重而深遠的);從帝制到共和的歷史巨變(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國,孫中山把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與變革社會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開創(chuàng)性地建立了共和政體,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第一次歷史巨變,中國近代化向前邁進了一大步。)1919年5月——1923年底,工人階級開始登上中國政治舞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4年1月——1927年7月,國民大革命時期。突出特點——國共合作,主要成果——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tǒng)治經濟:列強侵華進入資本輸出為主的新階段,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短暫春天。一戰(zhàn)之后,民族資本主義開始走向蕭條。思想: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派,主張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發(fā)展民族工商業(yè)。對引導知識分子注意力從工商科技轉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啟蒙作用。未形成完整理論,未付諸實踐??盗壕S新派從根本上改變政治制度,進行改革政體的嘗試,對激發(fā)了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民主共和(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實業(yè)救國成歷史主流。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萌芽。覺醒、探索構成此時中國歷史的主旋律第四階段:中國近代化的曲折前進階段(1927~1949年)【階段特征】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在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極為尖銳復雜的歷史環(huán)境下,近代化艱難地進行。由于國民政府的內外政策,官僚資本、日本的侵華、美國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歷經曲折,幾乎陷入絕境。同時,增加了新的內涵,中國無產階級開始擔負起中國近代化的任務,中國近代化進入全新發(fā)展階段。本階段近代化重點在政治領域。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成為主要矛盾,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始終是本階段最主要的矛盾。經濟:國民經濟的“黃金時期”。民族資本的萎縮。在三座大山(特別是美國資本和商品的大量涌入)的擠壓下,民族工業(yè)陷入絕境。政治:1927~1936年,出現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中共開始了農村包圍城市新道路的的探索,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國共兩黨、兩個政權的對峙是重要特征;1937~1945年,日本侵華,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國共兩黨由對抗走向合作,全民族抗戰(zhàn)開始,兩個戰(zhàn)場同時存在是中國抗戰(zhàn)的重要特點之一,防御、相持、最后勝利,是中國抗戰(zhàn)的基本過程和發(fā)展趨勢。中國抗戰(zhàn)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東方主戰(zhàn)場,也是重要組成部分??箲?zhàn)是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旗幟下的全民族抗戰(zhàn),既是重要階段特征,也是勝利根本保證??谷諔?zhàn)爭的勝利,中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1945年8月~1946年6月,是民族戰(zhàn)爭向國內戰(zhàn)爭過渡階段,中國面臨兩個前途、兩種命運的抉擇,中共為和平民主而斗爭。1946年6月~1949年9月,國民黨進攻解放區(qū),解放戰(zhàn)爭開始。解放戰(zhàn)爭由防御、反攻、決戰(zhàn)到最后勝利,人民民主革命走向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思想: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毛澤東思想的發(fā)展和成熟。毛澤東思想的發(fā)展,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國革命終于取得勝利。

近幾年文綜卷歷史試題的命制出現了主題和非主題相結合的考查方式,體現了對學科知識綜合考查,也增加了根據考查能力需要進行抽樣考查知識的自由性,拓寬了對知識考查的覆蓋率。針對這種變化,一輪復習要依據考綱等,對考點進行全面落實。這就要求學生熟練地掌握幾乎所有的書本知識(包括隱性部分知識,如引言、圖表、習題等細微點知識)和其他與教材知識相關的內容。(二)關注教材細微點全面復習夯實基礎A.回憶教材目錄與相關知識,鞏固知識框架結構。1、根據教材扉頁上的專題目錄,首先回憶教材每一課中所涉及的子目錄。2、然后用最簡潔的話對每一個子目錄的內容進行概括。3、最后再回憶每一個子目錄下的重要概念或者事件。4、復習一課后,再將這一課的知識框架結構整理出來。B.分析教材圖片,挖掘圖表中隱含的歷史信息。1、隨課復習圖表。

2、對教材中的單張插圖進行顯性和隱性歷史信息的闡述。3、對教材具有相同性質的圖表進行歸類復習。4、突出重點圖片。

C.關注時政熱點,挖掘歷史上與當前時政熱點有聯系的歷史知識。(略)D.適度關注浙江地方史,挖掘浙江區(qū)域歷史的內涵。(如:歷史名人、歷史名城和歷史文化遺址)1.浙江省歷史名人:(1)畫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趙孟頫、吳昌碩(海派)等。(2)哲學家、思想家——王陽明(心學)、黃宗羲(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3)科學家——錢學森、竺可楨、蘇步青等。(4)文化名人——陸游、謝靈運、蔡元培、魯迅、金庸、徐志摩、余秋雨、巴金、朱自清、王國維、范文瀾、吳晗2.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遺址

(1)歷史文化名城——杭州、寧波、紹興、南潯水鄉(xiāng)古鎮(zhèn)等。

(2)歷史文化遺址——河姆渡遺址、書法圣地蘭亭、良渚文化遺址、佛教名山普陀山、杭州古運河遺址等。(三)歸納拓展提升能力現象一:有些學生已經將教材看了好幾遍,但還是記不住?,F象二:有些學生認為每天面對的都是熟悉的內容,感到很枯燥。

首先要幫助學生理清各標題之間的關系,形成歷史框架。只有把握了歷史框架,才能將零碎、非有序的具體知識點歸屬弄清楚。另外,建議學生每天看完規(guī)定的內容后,臨睡前應將白天復習過的內容在大腦里像放電影一樣過一遍,能把當天復習過的大小標題及彼此間的關系回憶出來,這樣既能鞏固主干知識,又不至于因精力過于集中而使大腦興奮影響睡眠。對策:

其次理清歷史線索并進行知識拓展從目前高考文綜試卷看,歷史學科的試題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強調對歷史發(fā)展沿革(即歷史基本線索)的考查,二是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及創(chuàng)新能力。選擇題一般是在同一背景材料下,對發(fā)生在不同時代但與背景材料相關的歷史現象進行設問,形成題組,各小題看似互不相屬,實際上是對歷史發(fā)展基本線索的考查。在考查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時,命題者往往會提供一個陌生的背景材料,再從歷史學科的角度設計問題,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這類試題大都涉及學科間的知識滲透。這樣,就不僅僅要求學生對某個歷史知識點的深層次分析,而且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性與拓展性。若平時只注意點的復習與深化,那么解答這些試題時便會束手無策,因此復習時要注重對歷史發(fā)展基本線索的整理并力所能及地進行學科間的知識滲透。(四)課堂演練,規(guī)范答題課堂演練力求做到:

1.兩個“精”:精選精練。可選擇些和本課堂內容相關的近幾年的高考題,或者根據以往學生易錯的題目作為典型例題,讓學生練習,發(fā)現問題,并進行講解。

2.一個強化:答題技巧(審題指導、答題格式規(guī)范)(1)關于選擇題的做題技巧:①強化標注設問關鍵詞和尋找有效信息。②常見的名詞在材料中有特定含義,如“封建”。③相似題審題時要仔細看條件及要求,選項認真判斷。④材料太長,觀點隱藏在后半部分一定要完整閱讀。例如:1、19世紀晚期一西方報紙稱“甲午以后,中國有三黨:守舊黨……意在?,F存之局面;中立黨……意在保國以變法;維新黨……意以作亂為自振之機”。文中的中立黨和維新黨分別是指

A.頑固派和洋務派B.洋務派和維新派C.洋務派和革命派D.維新派和革命派

2、(2009廣東)“封建社會”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國的。而柳宗元的文章《封建論》的主題可能是:

A王位世襲制B分封制度C三公九卿制D郡縣制度找準關鍵詞特定含義3、1865年,兩廣總督毛鴻賓致總署函:“此鐵路一開,遂為外國火車獨行之路,中國馬車既難與之并駕齊驅,更不堪其橫沖直撞,勢將斷絕往來,商民交割?!覂鹊毓煞宋幢M靖,……必乘機煽動,作梗生端,即外國人在中國者,亦不能平安無事”。此函隱含的正確歷史信息是:答案:D、太平天國運動威脅到筑路安全4.《齊民要術·序》中載:“舍本逐末,賢者所非。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厥(通“缺”)而不錄?!辈牧媳砻?,賈思勰對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態(tài)度是

A.反對B.贊同C.聽其自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