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導學案教案課堂練習_第1頁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導學案教案課堂練習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6.2《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導學案學習目標知識目標1.落實詩歌中的重點文詞的意義,背誦課文2.領會詩歌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3.培養(yǎng)學生結(jié)合注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與運用:培養(yǎng)學生結(jié)合注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了解律詩的基本常識,深刻體會詩歌的藝術手法。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把握宋代田園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理解詩歌內(nèi)容,學會鑒賞詩歌。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結(jié)合注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文化傳承與理解:感受古代燦爛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重點難點1.理解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田園生活樂趣。2.領會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學習過程一、背景知識(一)關于田園詩魯迅先生曾說:“我認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事實并非如此。清人葉燮早己指出,宋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以田園詩為例,這種詩歌類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繼續(xù)發(fā)展,到宋代呈現(xiàn)出繁榮昌盛之勢。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即有學者撰文指出:東晉陶淵明正式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并將其推向第一個藝術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園牧歌與元、白式的憫農(nóng)哀歌,從多方面描繪出當時農(nóng)業(yè)社會的面貌,構成田園詩發(fā)展的第二個高峰;宋代則是田園詩發(fā)展的第三個高峰期。宋代田園詩是中國田園詩的高峰,對后世的田園詩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宋代田園詩的發(fā)展與繁榮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田園詩的創(chuàng)作群體龐大。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兩宋有近五百位詩人創(chuàng)作過田園詩,作者數(shù)量遠多于晉唐時期。第二、田園詩的數(shù)量激增。宋代詩人的個體創(chuàng)作數(shù)量普遍多于晉唐詩人。從總量上看,宋代田園詩的總數(shù)突破四千首,遠遠大于晉唐時期田園詩的總和。第三、田園詩的表現(xiàn)領域有很大的拓展,對自然風光的描繪巨細不遺,手法細膩;農(nóng)事題材和農(nóng)民生活題材在宋詩中異軍突起,使得宋代田園詩反映農(nóng)村生活的廣度和深度,都遠遠超過晉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園詩的體式大備,它們不僅采用了較為傳統(tǒng)的五古體、七律體、七絕體,以往田園詩中從未用過的楚辭體、集句體、禽言體、藥名體等也頻繁出現(xiàn)。第五,宋代涌現(xiàn)出以范成大、楊萬里、陸游為代表的一流田園詩人,為田園詩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宋代田園詩的成就不可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和意義。(二)創(chuàng)作背景歷史的車輪駛?cè)胧兰o中葉,一個嶄新的朝代建立了,田園詩也隨之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面對前人反復表現(xiàn)過的農(nóng)事題材,宋代的詩人流露出推陳出新的自信,他們利用歷史提供的契機,使這一傳統(tǒng)題材煥發(fā)出異樣的光彩。士人勞作題材在宋代田園詩中的推陳出新.宋代田園詩對陶詩開創(chuàng)的躬耕題材有所繼承。不過,宋代田園詩并非簡單重復前作,它們?yōu)槭咳藙谧黝}材增添了一種新內(nèi)涵,即著重表現(xiàn)了封建租佃經(jīng)濟制度下,地主階級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特殊關注,以及他們操持農(nóng)事的感受。唐末宋初,封建經(jīng)濟制度完成了從莊園農(nóng)奴制向封建租佃制的轉(zhuǎn)變,中國的社會結(jié)構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正像有的學者所說:“在地主階級方面,南北朝以來通過蔭庇制直接控制大量部曲、佃客的士族門閥,最終退出歷史舞臺,代之而起的,是通過租佃制對`客戶’進行剝削的`官戶’和`鄉(xiāng)戶’地主。他們與士族門閥相比較,有兩個顯著特點:第一,不能直接控制勞動者;第二,不能牢固地保持其經(jīng)濟、政治地位。因而,他們也就不能像士族門閥那樣,完全過寄生生活。他們必須過問生產(chǎn),關心國事?!?101從身份上看,宋代的詩人許多都是“官戶”或“鄉(xiāng)戶”地主,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平時租給農(nóng)民耕種,但在下種、收獲、收租的時候則經(jīng)常親自擎劃、督促指導。北宋中后期還有少量田園詩表現(xiàn)了詩人在農(nóng)村的躬耕生活,以曾鞏《喜晴赴田中》、《田中作》,蘇轍《泉城田舍》、《將筑南屋借功田家》、《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外孫文九伏中入村曬麥》,李之儀《路西田舍示虞孫小詩二十四首》等為代表,這些詩傳達出士人在農(nóng)村勞動生活的甘苦感受,非常真切。而蘇轍則是眾多田園詩人中頗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充滿了生活氣息,是對真實的田園生活的描繪,能反映出當時農(nóng)耕文明的特征。二、作家作品1.蘇轍介紹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歷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因上書諫事而被落職知汝州,此后連貶數(shù)處。宰相蔡京掌權時,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許州。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2.蘇轍評價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于世。主要成就編輯政治蘇轍在政治上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認為青苗法“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為利也;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則恐鞭棰必用,州縣之事不勝煩矣?!巴醢彩牶?,亦頗覺有理。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蘇轍在京師,多所論議。當時司馬光變熙寧之法,廢除雇役法,恢復差役法,蘇轍極言不可。他的這類政治主張,與其兄蘇軾基本相同。《宋史》稱其“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于其兄。”3.作品評價(1)政論。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他在《歷代論引》中說:“予少而力學,先君,予師也;亡兄子瞻,予師友也。父兄之學,皆以古今成敗得失為議論之要?!彼m自稱“其學出于孟子”,而實則“遍觀乎百家”。在《歷代論》中多論古今得失成敗,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蘇轍對于前輩學人,亦尊韓、歐,政治思想,亦近于歐。但韓、歐辟佛道,而蘇轍不然。蘇轍的文章,與父兄并稱當代大家。與父兄相比,雖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點。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新論》三篇,縱談天下大事,論斷相當確切?!渡匣实蹠氛f“今世之患,莫急于無財”,亦切中肯綮。史論同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為今用。蘇轍史論的代表作品是《歷代論》,有些篇章是寫得很有特點的。《六國論》評論齊、楚、燕、趙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韓、魏,團結(jié)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敵而后方安樂腐敗的現(xiàn)實。(2)詩賦。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shù)也不少,但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早年詩大都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早年的作品《次韻子瞻聞不赴商幕》三首,寫得灑脫自然,頗見個性特點。晚年退居潁川后,對農(nóng)民生活了解較多,寫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現(xiàn)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如《南齋竹》:“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自閑。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見舊溪山?!币饩抽e澹,情趣悠遠。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閉門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夢回。行過閭閻爭問訊,忽逢魚鳥亦驚猜。可憐舉目非吾黨,誰與開樽共一杯?歸去無言掩屏臥,古人時向夢中來。”蘇轍于詩也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nèi)容為衡量標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如說李白“華而不實”,說“唐人工于為詩而陋于聞道”,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端问贰贩Q其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氣終究不可掩飾,認為他的高超大致和蘇軾相近。蘇轍的賦也寫得相當出色。例如《墨竹賦》贊美畫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態(tài)寫得細致逼真,富于詩意。4.后人評價王辟之: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楊慶遠: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杰一門,前無古,后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屬,任憑他千磨百煉,揚不清,沉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張鵬翮: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朱軾:轍自熙寧以前,滯于小官。及元祐之朝,耆舊居職,未及有所施用。至紹圣,而世變不勝言矣,其斥調(diào)停、論紹述之非,有味乎其言之也。平居澹然無營,至引當否、商是非,直言抗論,無所回撓,斯可尚也已。朱德: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自我檢測1.劃分詩歌的朗讀節(jié)拍。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明確:二二三節(jié)拍劃分。2.背誦全詩。自主探究1.本詩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明確:蘇轍存詩作為數(shù)也不少,晚年退居潁川后,對農(nóng)民生活了解較多,寫出了反映現(xiàn)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意境閑澹,情趣悠遠。《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即寫于這一時期,他與家人也要親自操持農(nóng)事,表現(xiàn)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關注。2.對照注釋疏通詩意。明確:詩的首聯(lián)點明,在農(nóng)忙時分外孫趕來幫助收割;頷聯(lián)描寫天氣狀況,淫雨停止,日頭晴朗,正是搶收的大好時機;頸聯(lián)從做餅沽酒餉田這一側(cè)面,反映了勞動的繁忙程度;尾聯(lián)對操勞農(nóng)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孫表達了無限的憐愛之情。作品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表現(xiàn)了宋代士子親歷農(nóng)桑的行為,很有典型意義。3.體味本詩“樸素自然”的詩風明確:(1)蘇轍樸素自然的詩風首先表現(xiàn)為詩歌情感上的樸實自然,摒棄矯情,不飾雕琢,全然出自本心,合乎本性?!段氖贤鈱O入村收麥》中完全就是一幅農(nóng)村農(nóng)事圖景的刻畫,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沒有雕琢之感覺。(2)蘇轍樸素自然的詩風還與其樸實無華和清新自然的詩歌語言有關。如《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再如“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文氏外孫入村收麥》)“詩中大餅入詩或為蘇轍首創(chuàng)?!鄙钪Z的大量入詩,增添了蘇轍閑居穎昌時期詩歌語言的詼諧之趣,同時也體現(xiàn)出宋代文學通俗化的轉(zhuǎn)變趨勢。(3)其次蘇轍樸素自然的詩風還體現(xiàn)在其詩歌藝術表現(xiàn)上的信手拈來,無雕琢巧飾,明白如話,自然天成?!段氖贤鈱O入村收麥》“三夜陰霾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醅勞苦辛?!痹娋涿靼兹缭挘烊蛔猿?。

2.6.2《文氏外孫入村收麥》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必修上第二單元中課文。新課改后,教材在高一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豐富學生的古典詩歌文化常識,提高他們的詩歌鑒賞能力?!段氖贤鈱O入村收麥》是蘇轍的一首七言律詩,反映詩人田園生活的一部分,充滿了生活氣息。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一、教學目標1.落實詩歌中的重點文詞的意義,背誦課文2.領會詩歌的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3.培養(yǎng)學生結(jié)合注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二、核心素養(yǎng)語言建構與運用:培養(yǎng)學生結(jié)合注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了解律詩的基本常識,深刻體會詩歌的藝術手法。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把握宋代田園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理解詩歌內(nèi)容,學會鑒賞詩歌。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結(jié)合注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文化傳承與理解:感受古代燦爛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教學重難點1.理解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田園生活樂趣。2.領會藝術表達手法的妙處。課前準備高一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不太好,主要表現(xiàn)在對語文學科重視不夠,學習習慣不佳,缺少生活積淀和審美意識,對文本品味鑒賞的自覺性不夠,對律詩的有關知識,特別是對其表現(xiàn)手法了解很少,這需要在課前做好預習。教學過程《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一、背景知識(一)關于田園詩魯迅先生曾說:“我認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做完?!笔聦嵅⒎侨绱?。清人葉燮早己指出,宋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以田園詩為例,這種詩歌類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繼續(xù)發(fā)展,到宋代呈現(xiàn)出繁榮昌盛之勢。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即有學者撰文指出:東晉陶淵明正式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并將其推向第一個藝術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園牧歌與元、白式的憫農(nóng)哀歌,從多方面描繪出當時農(nóng)業(yè)社會的面貌,構成田園詩發(fā)展的第二個高峰;宋代則是田園詩發(fā)展的第三個高峰期。宋代田園詩是中國田園詩的高峰,對后世的田園詩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宋代田園詩的發(fā)展與繁榮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田園詩的創(chuàng)作群體龐大。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兩宋有近五百位詩人創(chuàng)作過田園詩,作者數(shù)量遠多于晉唐時期。第二、田園詩的數(shù)量激增。宋代詩人的個體創(chuàng)作數(shù)量普遍多于晉唐詩人。從總量上看,宋代田園詩的總數(shù)突破四千首,遠遠大于晉唐時期田園詩的總和。第三、田園詩的表現(xiàn)領域有很大的拓展,對自然風光的描繪巨細不遺,手法細膩;農(nóng)事題材和農(nóng)民生活題材在宋詩中異軍突起,使得宋代田園詩反映農(nóng)村生活的廣度和深度,都遠遠超過晉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園詩的體式大備,它們不僅采用了較為傳統(tǒng)的五古體、七律體、七絕體,以往田園詩中從未用過的楚辭體、集句體、禽言體、藥名體等也頻繁出現(xiàn)。第五,宋代涌現(xiàn)出以范成大、楊萬里、陸游為代表的一流田園詩人,為田園詩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宋代田園詩的成就不可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和意義。(二)創(chuàng)作背景歷史的車輪駛?cè)胧兰o中葉,一個嶄新的朝代建立了,田園詩也隨之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面對前人反復表現(xiàn)過的農(nóng)事題材,宋代的詩人流露出推陳出新的自信,他們利用歷史提供的契機,使這一傳統(tǒng)題材煥發(fā)出異樣的光彩。士人勞作題材在宋代田園詩中的推陳出新.宋代田園詩對陶詩開創(chuàng)的躬耕題材有所繼承。不過,宋代田園詩并非簡單重復前作,它們?yōu)槭咳藙谧黝}材增添了一種新內(nèi)涵,即著重表現(xiàn)了封建租佃經(jīng)濟制度下,地主階級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特殊關注,以及他們操持農(nóng)事的感受。唐末宋初,封建經(jīng)濟制度完成了從莊園農(nóng)奴制向封建租佃制的轉(zhuǎn)變,中國的社會結(jié)構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正像有的學者所說:“在地主階級方面,南北朝以來通過蔭庇制直接控制大量部曲、佃客的士族門閥,最終退出歷史舞臺,代之而起的,是通過租佃制對`客戶’進行剝削的`官戶’和`鄉(xiāng)戶’地主。他們與士族門閥相比較,有兩個顯著特點:第一,不能直接控制勞動者;第二,不能牢固地保持其經(jīng)濟、政治地位。因而,他們也就不能像士族門閥那樣,完全過寄生生活。他們必須過問生產(chǎn),關心國事。”1101從身份上看,宋代的詩人許多都是“官戶”或“鄉(xiāng)戶”地主,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平時租給農(nóng)民耕種,但在下種、收獲、收租的時候則經(jīng)常親自擎劃、督促指導。北宋中后期還有少量田園詩表現(xiàn)了詩人在農(nóng)村的躬耕生活,以曾鞏《喜晴赴田中》、《田中作》,蘇轍《泉城田舍》、《將筑南屋借功田家》、《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外孫文九伏中入村曬麥》,李之儀《路西田舍示虞孫小詩二十四首》等為代表,這些詩傳達出士人在農(nóng)村勞動生活的甘苦感受,非常真切。而蘇轍則是眾多田園詩人中頗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充滿了生活氣息,是對真實的田園生活的描繪,能反映出當時農(nóng)耕文明的特征。二、作家作品1.蘇轍介紹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歷職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歷官右司諫、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因上書諫事而被落職知汝州,此后連貶數(shù)處。宰相蔡京掌權時,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許州。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2.蘇轍評價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于世。主要成就編輯政治蘇轍在政治上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認為青苗法“以錢貸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為利也;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則恐鞭棰必用,州縣之事不勝煩矣?!巴醢彩牶?,亦頗覺有理。宋哲宗初年“元祐更化”,蘇轍在京師,多所論議。當時司馬光變熙寧之法,廢除雇役法,恢復差役法,蘇轍極言不可。他的這類政治主張,與其兄蘇軾基本相同。《宋史》稱其“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于其兄。”3.作品評價(1)政論。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他在《歷代論引》中說:“予少而力學,先君,予師也;亡兄子瞻,予師友也。父兄之學,皆以古今成敗得失為議論之要?!彼m自稱“其學出于孟子”,而實則“遍觀乎百家”。在《歷代論》中多論古今得失成敗,又撰有《古史》,用意亦在于此。蘇轍對于前輩學人,亦尊韓、歐,政治思想,亦近于歐。但韓、歐辟佛道,而蘇轍不然。蘇轍的文章,與父兄并稱當代大家。與父兄相比,雖有所不及,但亦自有特點。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新論》三篇,縱談天下大事,論斷相當確切?!渡匣实蹠氛f“今世之患,莫急于無財”,亦切中肯綮。史論同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為今用。蘇轍史論的代表作品是《歷代論》,有些篇章是寫得很有特點的?!读鶉摗吩u論齊、楚、燕、趙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韓、魏,團結(jié)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敵而后方安樂腐敗的現(xiàn)實。(2)詩賦。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shù)也不少,但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早年詩大都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早年的作品《次韻子瞻聞不赴商幕》三首,寫得灑脫自然,頗見個性特點。晚年退居潁川后,對農(nóng)民生活了解較多,寫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現(xiàn)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如《南齋竹》:“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自閑。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見舊溪山?!币饩抽e澹,情趣悠遠。又如晚年所作《游西湖》云:“閉門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夢回。行過閭閻爭問訊,忽逢魚鳥亦驚猜。可憐舉目非吾黨,誰與開樽共一杯?歸去無言掩屏臥,古人時向夢中來?!碧K轍于詩也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nèi)容為衡量標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如說李白“華而不實”,說“唐人工于為詩而陋于聞道”,這看法在宋代有一定代表性?!端问贰贩Q其性情沉靜簡潔,寫文章氣勢宏大而淡泊,和他的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氣終究不可掩飾,認為他的高超大致和蘇軾相近。蘇轍的賦也寫得相當出色。例如《墨竹賦》贊美畫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態(tài)寫得細致逼真,富于詩意。4.后人評價王辟之: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楊慶遠:宦跡渺難尋,只博得三杰一門,前無古,后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屬,任憑他千磨百煉,揚不清,沉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張鵬翮: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朱軾:轍自熙寧以前,滯于小官。及元祐之朝,耆舊居職,未及有所施用。至紹圣,而世變不勝言矣,其斥調(diào)停、論紹述之非,有味乎其言之也。平居澹然無營,至引當否、商是非,直言抗論,無所回撓,斯可尚也已。朱德: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三、內(nèi)容詳解(一)整體感知蘇轍寫詩力圖追步蘇軾,今存詩作為數(shù)也不少,但較之蘇軾,不論思想和才力都要顯得遜色。早年詩大都寫生活瑣事,詠物寫景,與蘇軾唱和之作尤多。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早年的作品寫得灑脫自然,頗見個性特點。晚年退居潁川后,對農(nóng)民生活了解較多,寫出了如《秋稼》等反映現(xiàn)實生活較為深刻的詩。抒寫個人生活感受之作,藝術成就也超過早期,如《南齋竹》:“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自閑。行到南窗修竹下,恍然如見舊溪山?!币饩抽e澹,情趣悠遠。《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即寫于這一時期,表現(xiàn)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關注。蘇轍晚年仕途坎坷,自宋哲宗親政起用元豐新黨后,他連年遭貶,遠至嶺南雷州、循州。遠謫嶺南之前,蘇轍曾在穎川買田安頓家小,其《和遲田舍雜詩并引》中云:“吾家本眉山,田廬之多寡,與揚子云等。仕宦流落,不復能歸。中竄嶺南,諸子不能盡從,留之穎川,買田筑室,賒饑寒之患?!被兆诩次缓?,蘇轍從嶺南量移岳州等地,不久被命奉祠,便還歸穎川居住,與子孫治田營生。從《和遲田舍雜詩》的表述“麥生置不視,麥熟為一來。我懶客亦惰,田荒誰使開”來看,蘇轍是把田地租給客戶耕種的主家。但即便如此,他與家人也要親自操持農(nóng)事,《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即是這類作品。(二)詩意梳理文氏外孫入村收麥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春老人。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詩的首聯(lián)點明,在農(nóng)忙時分外孫趕來幫助收割;頷聯(lián)描寫天氣狀況,淫雨停止,日頭晴朗,正是搶收的大好時機;頸聯(lián)從做餅沽酒餉田這一側(cè)面,反映了勞動的繁忙程度;尾聯(lián)對操勞農(nóng)事后仍舞文弄墨的外孫表達了無限的憐愛之情。作品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表現(xiàn)了宋代士子親歷農(nóng)桑的行為,很有典型意義。(三)詩歌精析——本詩“樸素自然”的詩風“樸素自然”是中華民族經(jīng)過了時代文明的陶冶而逐漸形成的最主要的審美觀念。從字面上來看,“自然”是“事物本來或原來的樣子”。樸素即為“質(zhì)樸純素”,保存事物原有的本來面目。在詩文中,“樸素自然”實現(xiàn)了內(nèi)容與美的高度融合和和諧統(tǒng)一。在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中,樸素自然將詩歌的形勢與內(nèi)容高度融合,表現(xiàn)出生活的本來面目和深刻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體現(xiàn)為一種至高的審美理想。1.蘇轍樸素自然的詩風首先表現(xiàn)為詩歌情感上的樸實自然,摒棄矯情,不飾雕琢,全然出自本心,合乎本性?!段氖贤鈱O入村收麥》中完全就是一幅農(nóng)村農(nóng)事圖景的刻畫,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沒有雕琢之感覺。2.蘇轍樸素自然的詩風還與其樸實無華和清新自然的詩歌語言有關。如《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再如“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保ā段氖贤鈱O入村收麥》)“詩中大餅入詩或為蘇轍首創(chuàng)?!鄙钪Z的大量入詩,增添了蘇轍閑居穎昌時期詩歌語言的詼諧之趣,同時也體現(xiàn)出宋代文學通俗化的轉(zhuǎn)變趨勢。3.其次蘇轍樸素自然的詩風還體現(xiàn)在其詩歌藝術表現(xiàn)上的信手拈來,無雕琢巧飾,明白如話,自然天成?!段氖贤鈱O入村收麥》“三夜陰霾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醅勞苦辛?!痹娋涿靼兹缭?,天然自成。小結(jié):在蘇轍閑居時期的詩歌中,描寫的大多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日常瑣事,在整體的詩歌內(nèi)容上,通達曉暢,既無矯情也無矯飾,樸素坦率自然。雖然沒有奇特的意象和華麗的辭藻,卻依然很美,是他經(jīng)歷多重磨難之后內(nèi)心所歸的自然狀態(tài),以及對個體內(nèi)蘊的豐富追求。四、比較閱讀(1)比較《外孫文九伏中入村曬麥》與《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兩詩在內(nèi)容上的差別?!锻鈱O文九伏中入村曬麥》春田不雨憂無麥,入困得半猶足食。伏中一曬不可緩,早田蒼耳猶難得。人言春旱夏當潦,入伏未保天日好。老農(nóng)經(jīng)事言不虛,防風防雨如防盜。外孫讀書舊有功,五言七字傳祖風。旋投詩筆到田舍,知我老來讒且情。秋田正急車難起,汗滴肩赦愧鄰里。磨聲細轉(zhuǎn)雪花飛,舉家百口磨牙齒。食前方丈我所有,燕餅十字或有諸。孫歸何用慰勤苦,烹雞亦有黑葫蘆。明確:作品的前半部分表現(xiàn)出詩人對農(nóng)事的熟悉和關心,后半部分則描寫了外孫不辭辛苦地曬麥、以及自己在家中備飯稿勞他們的情景,作品真實反映了地主階級直接過問生產(chǎn)的情形。(2)閱讀鄭剛中《臨刈旱苗》一詩,體味詩中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我懷高臥心,而為貧所迫。挽我赴塵賤,動與幽趣隔。磽田能幾何,早穗正容摘。豈便得收斂,半屬租種客。分爭既不賢,烈日仍暴炙。勞生可羞嘆,皆為糠籺窄。使得二頃田,兇年不相厄。豈復論錙銖,驅(qū)馳在阡陌。自當杜衡門,清坐對書冊.余粟釀醇醪,笑似雙鬢白。注:鄭剛中(1088——1154),高宗紹興十二年遷川陜宣撫副使兼營田。十七年以件秦檜罷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桂陰居住。復徙復州、封州安置。罷職期間,鄭剛中創(chuàng)作了不少農(nóng)事詩提示:詩中描寫了自己親臨收獲現(xiàn)場的感受,前半部分句句道出地主勞生的尷尬和辛苦,后半部分抒發(fā)了對衣食無憂的生活的向往,雖然思想格調(diào)不高,卻如實傳達了封建租佃制下地主的心聲。教學反思(略)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誦讀詩歌,把握朗讀節(jié)奏。思維發(fā)展與提升:賞析詩歌對比和側(cè)面描寫的手法?!緦徝黎b賞與創(chuàng)造】理解詩歌內(nèi)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賞析它們的表達技巧。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了解古人勞動生活,深入體會勞動精神的內(nèi)涵?!窘虒W重點】把握思想情感,賞析表達技巧?!窘虒W難點】深入體會勞動精神的內(nèi)涵?!菊n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與詩人相遇1.齊讀下面的詩句,看看它們共同描繪的是什么內(nèi)容。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晨星里荒穢,戴月荷鋤歸。它們共同描繪的是勞動情形,下面我們再進入古人的勞動之中,學習蘇轍的《文氏外孫入村收麥》。2.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嘉祐二年(1057)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后因母病故,隨父兄回鄉(xiāng)奔喪。嘉祐四年(1059)守喪期滿回京。先后任大名府留守推官、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因議事每與王安石不合,出為河南推官。宋哲宗時官至尚書右丞、大中大夫守門下侍郎。宋徽宗時罷職居許州。政和二年(1112),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復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謚“文定”。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逼湓娏D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春秋集解》等行于世。二、讀,與詩人相通1.解題:“文氏”即文姓,蘇轍長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孫是長女之子,文驥。2.指名朗讀,讀準字音。村酤ɡū閉廩lǐn3.把握節(jié)奏,再次朗讀。朗讀指導:七律閱讀節(jié)拍有兩種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讀時要注意節(jié)奏,讀起來要有抑揚頓挫之感。文氏外孫入村收麥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4.指名翻譯詩歌??斓绞崭钚率斓柠溩觼斫永m(xù)去年的陳谷了,幸有各孫輩來替我收割。連續(xù)幾個晚上的陰雨毀壞了收打作物的場圃,初升的太陽令鄉(xiāng)鄰歡欣鼓舞。趕緊做好大餅給外孫吃以補償他的饑餓困乏,多取一些自釀的酒來慰勞辛勤收割的外孫。收好新麥關閉糧倉回到家里總算結(jié)束了農(nóng)事,寫下這首詩來贊揚外孫不辭勞苦的精神。5.用自己的話概括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描寫蘇轍晚年閑居潁昌時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麥收季節(jié),外孫文驥來村里幫助自己收割麥子,蘇轍寫此詩記錄。補充:蘇轍后期仕途不順,接連遭貶,晚年退居潁川,潛居穎濱,他深入到農(nóng)村生活之中,對百姓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這個時期蘇轍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現(xiàn)實主義視作,多反映農(nóng)民的勞苦生活。這首詩就寫于這一時期。三、品,與詩人同行1.從這首詩的中間兩聯(lián)可以看出,這次收麥具有什么樣的特點?頷聯(lián)寫已經(jīng)下了三夜的雨,終于盼到了日出,所以這次收麥具有抓住時間搶收的特點。由頸聯(lián)中的“饑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麥子還非常勞累。2.這首詩的前兩聯(lián)都含有對比,請予以具體說明。詩的首聯(lián)中的“新麥”和“陳谷”是新與舊對比,“諸孫”和“老人”是幼與長的對比。頷聯(lián)中,“三夜陰霪”與“一竿晴日”是天氣壞與天氣好的對比,連綿陰雨時人們的沮喪,雨過天晴時人們的歡欣,形成對比,表現(xiàn)了農(nóng)村麥收季節(jié)久雨忽晴、宜事農(nóng)桑的喜悅。3.詩歌標題為《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但詩中并沒有正面描寫外孫收麥的情景,這樣的敘事安排是否合理?合理。詩歌以“收麥”為敘事線索,雖然沒有正面描寫外孫在田中忙碌收麥的情景,但透過頷聯(lián)中鄰家的忙碌緊張,仿佛看到了文氏外孫幫忙收麥時忙碌的情景;而頸聯(lián)的兩個細節(jié)描寫從側(cè)面表現(xiàn)出外孫辛苦勞作的“饑乏”與“苦辛”;尾聯(lián)詩人毫不吝嗇的贊美再次證明了外孫收麥的辛勞。詩人雖然沒有正面描寫外孫收麥辛勞,但詩歌側(cè)面描寫麥收季節(jié)繁忙的勞動景象,處處體現(xiàn)出外孫收麥的辛勞。4.詩歌里,詩人的感情變化是有層次的,請從每一聯(lián)中提取關鍵字,分析詩人感情的變化過程。首聯(lián),詩人首先交代麥子成熟的情形,然后敘述自己將依賴外孫收麥的情況,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豐收的期待和對外孫的期望;頷聯(lián)生起波瀾,連續(xù)的陰雨毀壞了收打作物的場圃,詩人的情緒也轉(zhuǎn)為焦慮,然而“一竿晴日”的到來使得詩人通鄉(xiāng)鄰一樣歡欣鼓舞,對比手法的運用,將詩人由焦慮到歡喜的心情表現(xiàn)的鮮明可感;頸聯(lián)寫詩人“急炊大餅”“多博村酤”來款待辛苦的外三,細節(jié)描寫既表現(xiàn)了對外孫的疼愛,也表現(xiàn)了詩人對外孫敬老的欣慰;尾聯(lián)議論抒情,直接表達對外孫的“足精神”的贊賞。整首詩感情表達雖然溫和平靜,但富有層次,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身后的生活底蘊。首聯(lián):欲——賴——期盼頷聯(lián):敗——舞——焦慮、歡喜頸聯(lián):償——勞——欣慰尾聯(lián):閉——憐——贊賞5.綜觀全詩,詩人表達了哪些感情?前兩聯(lián)寫欣慰、喜悅之情:有諸孫替老人收麥;多日陰雨,終有日出。后兩聯(lián)寫疼愛、贊賞之情:為諸孫急炊大餅、多博村酤、賦詩足精神。四、比,與詩人同思盡管《芣苢》《文氏外孫入村收麥》這兩首詩都是有關勞動的頌歌,但是它們在描繪勞動場景、歌頌勞動熱情方面又不盡相同,試分析其差異。(1)表現(xiàn)手法上:①《芣苢》一詩運用重章疊唱的手法,直接把快樂采摘芣苢的全過程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來,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②《文氏外孫入村收麥》一詩運用對比、側(cè)面烘托的手法,間接展現(xiàn)了麥收時節(jié)的勞動場景,和諧和睦,其樂融融,其中既有對勞動艱辛的強調(diào),更有對美滿團圓幸福生活的自足。(2)思想主旨上:①《芣苢》這首詩讓我們了解了遠古太平盛世時期人們生活的一個場景、精神狀態(tài),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到了古代人的生活理念:沒有戰(zhàn)爭、暴政、苛捐雜稅,內(nèi)心安寧平靜,生活上能夠豐衣足食。②《文氏外孫入村收麥》這首詩是詩人歷經(jīng)生活波折之后對生活的真實體驗,歌頌的是濃濃的親情和勞動的歡樂。五、悟,與詩人同感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2題。游西湖蘇轍閉門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夢回。行過閭閻爭問訊,忽逢魚鳥亦驚猜。可憐舉目非吾黨,誰與開樽共一杯?歸去無言掩屏臥,古人時向夢中來。釋:蘇轍:北宋宰相、文學家,晚年為避新舊黨爭之禍,辭退官職,筑室于穎昌(今河南許昌市東),自號潁濱遺老。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lián)說從夢中醒來到西湖之上再游覽一次,結(jié)尾說古時的賢人在夢中紛紛向“我”走來,前后照應,強調(diào)“夢”帶來的快樂。B.頷聯(lián)運用擬人、對偶手法,通過描述鄉(xiāng)民和魚鳥對他出游西湖的反應,從側(cè)面烘托出詩人多年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C.尾聯(lián)中“歸去”一句,是說回到家后什么話也不說,擋住屏風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結(jié)局。D.本詩結(jié)構圓合,以“閉門”始,以“閉門”終,表達宦情淡薄。文章也自然淡泊,意境閑淡,情趣悠遠。答案:A解析:A項,“帶來的快樂”的說法有誤,其感情應是郁郁寡歡、苦悶。2.與陶淵明“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詩尾聯(lián)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解析:陶淵明是田園詩人,向往田園生活。“樊籠”比喻官場生活,“復得返自然”,如鳥兒離開樊籠一般的投進大自然的懷抱,內(nèi)心的快意不言而喻。而蘇轍雖是辭官歸隱,但由注釋可知,是迫于無奈。通過“閉門不出十年久”可知其深居簡出的生活,并無投身自然的樂趣。通過尾聯(lián)“古人時向夢中來”可知詩人不與外界交往,只與古人為友,聊以自慰,寫出了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無奈之情。

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學習目標】1.語言目標:誦讀這兩首詩,把握它們的朗讀節(jié)奏,體會其形式特點。2.審美目標:理解詩歌內(nèi)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賞析它們的表達技巧?!緦W習重難點】詩歌的內(nèi)容和思路,詩歌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以及動詞的含義古文字詞的比較辨析【學習過程】任務活動一:誦讀全詩,理解大意1.邊誦邊讀,用“/”劃分這首詩的朗讀節(jié)奏,并用“”標出詩的韻腳。文氏外孫入村收麥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答案:文氏外孫入村收麥欲收/新麥/繼/陳谷,賴有/諸孫/替/老人。三夜/陰霪/敗/場圃,一竿/晴日/舞/比鄰。急炊/大餅/償/饑乏,多博/村酤/勞/苦辛。閉廩/歸來/真/了事,賦詩/憐汝/足/精神。2.《文氏外孫入村收麥》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現(xiàn)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詩人與親人搶收小麥的情景;勞作的繁忙與辛苦任務活動二:賞析技巧,體悟情感3.這首詩的前兩聯(lián)都含有對比,請予以具體說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詩的首聯(lián)中的“新麥”和“陳谷”是新與舊對比,“諸孫”和“老人”是幼與長的對比。頷聯(lián)中,“三夜陰霪”與“一竿晴日”是天氣壞與天氣好的對比。4.從這首詩的中間兩聯(lián)可以看出,這次收麥具有什么樣的特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頷聯(lián)寫已經(jīng)下了三夜的雨,終于盼到了日出,所以這次收麥具有抓住時間搶收的特點。由頸聯(lián)中的“饑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麥子還非常勞累。5.綜觀全詩,詩人表達了哪些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兩聯(lián)寫欣慰、喜悅之情:有諸孫替老人收麥;多日陰雨,終有日出。后兩聯(lián)寫疼愛、贊賞之情:為諸孫急炊大餅、多博村酤、賦詩足精神。學習任務二:情景與任務反饋檢測一、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游西湖蘇轍閉門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夢回。行過閭閻爭問訊,忽逢魚鳥亦驚猜??蓱z舉目非吾黨,誰與開尊共一杯。歸去無言掩屏臥,古人時向夢中來。注:蘇轍晚年為避新舊黨爭之禍,辭退官職,筑室于潁昌(今河南許昌市東),自號潁濱遺老。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二句說游覽西湖如夢一般,結(jié)尾說古時的賢人在夢中紛紛向“我”走來,前后照應,強調(diào)“夢”帶來快樂。B.“歸去”一句,是說回到家后什么話也不說,掩擋住屏風就睡下,是前面主要事件游西湖的結(jié)局。C.本詩最后說“無言掩屏臥”,只能與古人為友聊以自慰,表現(xiàn)出詩人飽經(jīng)政治風霜而隱退多年的孤獨、寂寞和無奈之情。D.本詩結(jié)構圓合,以“閉門”始,以“掩屏”終。語言自然淡泊,意境閑淡,情趣悠遠。答案:A解析:“‘夢’帶來快樂”分析有誤,應該是“表現(xiàn)詩人的孤寂”。2.本詩頷聯(lián)在表達技巧上有何特點?請簡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頷聯(lián)運用側(cè)面烘托,通過描述潁昌市民和魚鳥對他出游西湖的反應,從側(cè)面凸顯出詩人多年深居簡出的生活;運用擬人、對偶,寫百姓問訊和魚鳥驚猜,說明人已陌生,物亦驚猜,表意深刻,形象生動。二、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春日耕者蘇轍陽氣先從土脈知,老農(nóng)夜起飼牛饑。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曉餉①遲。婦子同來相嫵媚,烏鳶飛下巧追隨。紛紜政令②曾何補,要取終年風雨時。注:①曉餉:送早飯到田間。②政令:當時王安石變法所頒布的各種法令。3.請對頸聯(lián)作簡要賞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用婦子前來探看和取悅,從側(cè)面表現(xiàn)農(nóng)家耕作的繁忙;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繪了鳥兒上下翻飛相隨的情景,渲染了溫馨和歡快的氛圍,并為后面的議論做了鋪墊。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對農(nóng)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勞作的贊美,為農(nóng)家溫馨與和睦的生活感到高興,對王安石變法后政令繁多無用的嘲諷(批判、否定)。

2.6.2《文氏外孫入村收麥》同步練習一、基礎知識(15分,每小題3分)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琴弦船舷諂媚垂涎三尺鮮為人知B.滄海蒼茫愴然創(chuàng)巨痛深滿目瘡痍C.宵柝拓展落魄拓撲學唾手可得D.疇昔胡謅雛形未雨綢繆躊躇滿志【答案】C【解析】A項“諂”讀chǎn,“鮮”讀xiǎn,其他讀xián;B項分別讀cānɡ,cānɡ,chuànɡ,chuānɡ,chuānɡ;D項“謅”讀zhōu,“雛”讀chú,其他讀chóu。2.下列詞語書寫沒有錯誤的一項是()A.緣分凄婉意蘊栩栩如生B.惆悵蒼海逍遙恬不知恥C.消逝蝴蝶住軍白雪皚皚D.決別悼念繾綣面面相覷【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對漢字字形的識記,重要在于形近字和同音字,關鍵是要結(jié)合詞義確認字形。B項“蒼海”應為“滄?!?,C項“住軍”應為“駐軍”,D項“決別”應為“訣別”。3.下列詩句中沒有用典的一項是()A.莊生曉夢迷蝴蝶B.藍田日暖玉生煙C.空聞虎旅傳宵柝D.不及盧家有莫愁【答案】C【解析】這是寫當時真實的唐玄宗、楊貴妃的逃難生活,是詩歌吟詠的內(nèi)容,不是用典。4.閱讀下面的一則寓言,寫出寓意。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積極修煉,終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為食物奔波,還要防備天敵。蝴蝶很懷念曾經(jīng)是莊周的日子。答:【答案】:沒得到的總比已有的好,擁有了又懷念失去的。5.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流露出惋惜傷感的情緒。請你針對“夕陽”寫一段感悟性的話,表達積極或達觀的情懷。答:【答案】:面對夕陽,我們大可不必一味地去感傷時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暫。其實,生命的價值不在于長度而在于質(zhì)量,只要是充分燃燒、釋放能量、有益于世的生命便都能獲得永生。朱自清就曾說過:“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右圖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七夕”的形象標識,請寫出除漢字“節(jié)”及英文字母之外的構圖要素,并說明圖形寓意。要求:語意簡明,句子通順,不超過100個字。答:【答案】:該標識以漢字“七夕”為形,將中國傳統(tǒng)印章、書法與牛郎織女的傳說結(jié)合,巧妙幻化成漢水連天河、喜鵲搭橋、牛郎織女相會的瞬間。謳歌了忠貞不渝的婚戀觀,體現(xiàn)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樸素情感和對理想愛情的向往。【解析】:回答本題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標識中變形的事物,比如漢字、數(shù)字、字母等;二是標識的主題。標識中,有變形的“七夕”兩個漢字,還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織女;從寓意的角度分析,這些都體現(xiàn)了忠貞不渝的愛情以及對幸福生活的追求等。二、課外閱讀(15分)閱讀《馬嵬》(其二),完成各題。馬嵬(其二)李商隱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章劵⒙脗飨?,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7.這首詩最突出的特點是對比手法的運用,請舉例分析。(7分)【答案】對比手法在詩中用得很多,如頷聯(liá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