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學(xué)考試古代漢語復(fù)習(xí)資料_第1頁
2023年自學(xué)考試古代漢語復(fù)習(xí)資料_第2頁
2023年自學(xué)考試古代漢語復(fù)習(xí)資料_第3頁
2023年自學(xué)考試古代漢語復(fù)習(xí)資料_第4頁
2023年自學(xué)考試古代漢語復(fù)習(xí)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自學(xué)考試“古代漢語”復(fù)習(xí)資料(一)2023年05月18日10:04來源:自考365第一部分古代漢語基礎(chǔ)知識一、古代漢語常用工具書1字典辭書的編排:1)按部首和筆畫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號碼排列。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兩個漢字拼注一個漢字讀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韻母、聲調(diào)相同。如:“呼報反”,即用“呼”的聲母h和“報”的韻母ao聲調(diào)(')相拼,是“號”或“愛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3釋義方式:1)直訓(xùn):也叫語詞式。它用一個詞去解釋另一個詞。如:元,始也。2)描寫:對被釋對象的特性、形狀、位置、作用等給予解釋。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jié)歌。3)義界:也稱為定義式。如:斗,十升也。4)緡況:即用人們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難以解說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4常用工具書:1)《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著。是我國規(guī)存最早的字典。全書分漢字為540部,開創(chuàng)了以部首統(tǒng)率漢字的字典編纂法,收字以小箓為主。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開始編寫的,參與編寫的有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編成。這部字典按部首筆畫的多少,把214個部首分別歸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3)《漢語大字典》:是一部解釋漢字形、音、義的大型語文工具書。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國搜集漢字單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單字五萬六千個左右。4)《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漢語專業(yè)等單位聯(lián)合編寫,1979年出版。收古漢語常用字三千七百多個。修訂版于1993年問世。4、應(yīng)當注意的幾個問題:1)同義詞的“同”是就義項講的,而不是就詞義系統(tǒng)講的。一個詞的詞義系統(tǒng)涉及該詞的所有義項。不也許所有義項一一相同。如“盜''和"竊2)詞義是發(fā)展的,同義關(guān)系是可變的。如“履''和"履山于?詞義是發(fā)展變化的,在考察同義詞的時候,應(yīng)當注意詞義的時代性和同義關(guān)系的可變性。3)有.些同義詞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區(qū)別。意義有異有同的同義詞,特指有別,泛指無別。如獸皮帶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七、古代漢語的判斷句1、判斷句是根據(jù)謂語的性質(zhì)給句子分類得出來的一種句型。所謂判斷句一般是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作謂語的句子,對事物的屬性作出判斷,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2、古代漢語判斷句和現(xiàn)代漢語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詞“是”的,而是在謂語后面加語氣詞"也'’幫助判斷。3、關(guān)于“是"字:1)我們講占代漢語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說的,至于白話,是用系詞“是”的,先秦文獻很少用系詞“是“,漢代后有所增長。2)古代漢語里“是”可當形容詞,詞義是“對的”、“對的的”,意思是“認為…對”、“認為…對的,出現(xiàn)在“名詞+是+名詞”的組合中。可單獨作謂語,也可帶賓語。3)“是”字本是?個指示代詞,經(jīng)常用來復(fù)指前文,系詞“是”字正是從代詞“是''的復(fù)指用法發(fā)展出來的。4、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幾種形式:1)“主+謂+也”,如:此王業(yè)也。2)“主+者+謂+也”,如:陳勝者,陽城人也。3)“主+者+謂”,如:兵者,兇器。4)“主+謂”,如:兵,兇器。5)“主+副+謂+(也)”如:“身非木石「毗乃歌夫,長鍥歸來'者也.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6)“主+為+賓”,如:“余為伯倏」5、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古代漢語判斷句有兩種基本表達功能,主謂語除了在句法上構(gòu)成判斷外,在邏輯上也構(gòu)成判斷關(guān)系:I)表達類屬關(guān)系。如:陳勝者,陽城人也。2)表達等同關(guān)系。如:梁父即楚將項燕。此外,有些判斷句主謂語在邏輯上并不構(gòu)成判斷關(guān)系,而是:1)表比方。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2)表達主語和謂語之間有某種邏輯關(guān)系。如:夫戰(zhàn),勇氣也。3)表達導(dǎo)致某種結(jié)果的因素。如: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F冰者,篤于時也。六、常用字:1、飯:(I)本義:動詞,吃(飯),如本課:“飯疏食,飲水?!保?)引申義:給人飯吃或喂牲口。-谷類熟食(名)-泛指飯食。2、食:(1)動詞,讀shi,吃。(2)動詞,讀si,給吃。本課“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也”—養(yǎng)活,喂養(yǎng)。此義后寫作“飼2(3)名詞,讀shi,泛指吃的東西。(4)名詞,舊讀si,特指飯。如本課:“飯疏食,飲水?!?、啟:會意字,從戶從又。(1)本義:開門。(2)引申義:開口、張口—開導(dǎo)、啟發(fā)。如本課:“不憤不啟”一興起一發(fā)生、萌生、萌發(fā)一開拓、開關(guān)一陳述、稟告一開始。4、發(fā):(1)本義:把箭發(fā)出去。(2)引申義:發(fā)出、產(chǎn)生;興起一出發(fā);使出發(fā)、派遣一打開、開掘;開導(dǎo)、啟發(fā);揭示、闡發(fā)(用于“開導(dǎo)、啟發(fā)“義的如本課“不憤不啟,不俳不發(fā)”一顯露、表現(xiàn)出;暴露、敗露、揭露一表達、抒發(fā)、傳布。5、國:(1)古義:A諸侯的封地,如本課“有國有家?!浿T侯國的國都。(2)今義:國家。6、家:(1)古代常用義:A大夫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如“國”例。B家庭,(2)今義:家庭。7、至:(1)本義:至IJ。如本課“至則行矣”(2)引申義:抽象義,到某時一達成最高的職位一極、非常(副)一最完美的(形)8、遇:(1)本義: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課“遇諸涂”。(2)引申義:接觸一知遇、遇合。第四課《老子》二章一、字:伯一佰二、虛詞:1、“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表“…的因素2、”是以欲上民X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就是“以是“,因此。3、“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雖然?!盁o所”是動詞“無”和代詞“所’組成的固定結(jié)構(gòu),

意為“沒有什么必要”。4、“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互相(副詞)。三、實詞:1、“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同類事物中的首領(lǐng)、最杰出者。2、”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推”,推舉:“厭”,厭惡、拋棄。3、“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百倍。4、“雖有舟輿”:車。四、詞類活用:1、“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都是形容詞作意動。“重”譯為“認為重”:

“害”譯為“認為有妨害2、“小國寡民”:形容詞作意動?!靶 笔恰笆?..小,“寡”譯為“使…少”。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保盒稳菰~作意動。順次譯為“認為…香甜”、

“認為…好看”、“認為…安適”、"認為…滿意4、”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形容詞作意動。譯為“認為…重'’(即"看重、不容易”)。五、常用詞:1、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樹上。(1)本義:升登,上。(2)引申義:上車、乘車、

駕車一驅(qū)馬駕車一乘船、駕船。如本課”雖有舟輿,無所乘之“。-借助、運用、趁機會。(3)

另一個常用義:兵車,讀sheng—兵車單位一出使、畋獵等用車也以“乘”為單位。2、先:(1)本義:前進、走在前面。如本課“欲先民,必以身后之”。(2)引申義:

先做某事一帶頭,做出表率。(3)表達動作行為發(fā)生在別人他事之前,多作狀語一表達時

間,在…之前。(4)形容詞“先”表達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時通常表已故的一祖先、先輩(名)。3、后:(I)本義: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如“子路從而后(2)引申義:位置、

時間、順序在后面。如本課:“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表達動作行為發(fā)生在別人他事后面。

常作狀語一位置、時間、順序在后的。(形)-表時間,在…之后一后代、子孫(名)(注

意“后”“彳爰”是兩個不同的字。)4、與:形聲字,從舁牙聲。(I)本義:賜予、施予(2)引申義:附和、親附一贊許、稱道一參與一在其中一跟、同(介)如本課“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一和(連)。第五課五柳先生傳一、字:二吝—?、虛詞:1、”因認為號焉“:“因“,連詞,于是、就:“焉”,句尾語氣詞,表提醒語氣。1、”或置酒而招之”:有時候(肯定性無定代詞)2、“曾不吝情去留”:語氣副詞,與否認副詞“不”連用,以加強否認語氣。3、“造飲輒盡”:每每、總是。三、實詞:2、“不詳其姓字”:清楚。3、“或置酒而招之”:邀請。4、“造飲輒盡”:至k往。5”曾不吝情去留”:偏義復(fù)詞,重在“去”,離開。6、“環(huán)堵蕭然”:墻。7、不戚戚于貧賤:愁苦的樣子。8、不汲汲于富貴:急切追求的樣子。四、常用字:1、造:形聲字,從孟,告聲(1)本義:至IJ、往,如本課“造飲輒盡(2)引申義:造訪、拜訪-達成某一境界。(3)、今義:制作、做。(此義與古義同)。2、去:(1)古義:離開,如《掣肘》“辭而去也”。?距離(空間、時間)-除去、廢除一死亡的委婉語。(2)今義:往。(與古義相反)。3、解:會意字,從刀從牛從角。(1)本義:分解動物的骨肉肢體(2)引申義:A把糾結(jié)的東西解開,解脫一特指解脫對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罰一特指解除軍事包圍、戰(zhàn)爭B打開、開放C破碎、離散一松弛、懈?。ㄟ@個意義讀xic,后來寫作“懈”)-D對事理的分析、解釋—理解、知曉。如本課“不求甚解:4、讀:(1)本義:解釋、闡發(fā)文字語句。(2)引申義:閱讀、誦讀。如本課:“好讀書,不求甚解”。-句讀(dou)。第六課送董邵南序一、字:強;強,邪一耶,二、虛詞:2、董生勉乎哉:語氣詞連用,語氣重點落在感慨語氣的“哉”上。3、茍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茍”,假如、只要是。(假設(shè)連詞)“焉”:語氣詞。4、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邪:“惡”:疑問代詞,哪里、怎么?!靶啊保壕淠┮蓡栒Z氣詞。5、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副詞)。6、知I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另I",何況(轉(zhuǎn)折連詞)“乎”,介詞,同“于”。三、實詞:1、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懷有任俠激情,以義氣為重。2、郁郁適茲士:往。3、吾惡知其今不異于古所云:謂,說。4、董生勉乎哉:努力。5、為我平望諸君之墓:憑吊。6、為我謝日:懇切相告,股勤致辭。第十一節(jié)代詞1疑問代詞:根據(jù)疑問代詞指代的詢問對象,古漢語疑問代詞可分三類。(1)指人的。有“誰、孰二a“誰”用于一般問句,可作主、賓、定、語及判斷句的謂語。b“孰”用于選擇問句,一般有先行詞。如:“吾與徐公孰美?”譯為“哪一個“,一般只作主語。它還可指物、處所?!笆肱c介”表比較:如“吾孰與徐公美?“;用于反問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2)指物的.鏟何、胡、奚、曷”等?!昂巍保鹤髦?、賓、定、判謂,a常用來詢問因素或方法,如:“許子何不為陶冶?”譯為“什么”“為什么”;b詢問處所,如“子欲何之?”譯為“哪里”?!昂?、奚、曷"經(jīng)常a作狀語,用來詢問因素,相稱于“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車也?”;b它們也經(jīng)常作介詞的賓語前置,如“胡為”“曷為”,詢問因素。C“奚以”詢問方法。(3)指處所。有“安、惡、焉”。a它們重要作狀語,詢問處所。相稱于現(xiàn)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也可作前置賓語,用來詢問處所。如“沛公安在?“c還可以用于反問句,作狀語,加強反問語氣。類似于“哪里d“焉”用于反問句后虛化了,不再實指處所。如“今弗愛其子,安能愛君?”2、指示代詞:(1)“之、茲、其”,表泛指和特指。a“其”特指代詞只作定語。b”之、茲”泛指,c“之”作定、賓。(2)“此、是、斯”近指。a表達“這“義。b作主、定、賓語。c“此、是”可作判斷謂語。d此和彼相應(yīng)。(3)“彼、夫”遠指。a表哪”義。b“彼”指代性強,可作主、定賓語。c“夫”指示性較弱,多作定語。(4)“爾、若、然”,謂詞性。a表“如此」象這(那)樣”義。b在先秦,“爾”作定、

賓語。c“若”只作定語。d“然”多作謂語.(5)“焉、諸”特殊的指示代詞。a“焉”相稱“于此(之)”,常作補語。如“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一部分“焉”在句末虛化成語氣詞,表提醒。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

則就木焉。%“諸”是代詞“之”和介詞“于”或語氣詞“乎”的合音形式。d相稱“之于”的“諸”用

在敘述句里,如“投諸渤海之尾”;e相稱“之乎”的“諸”用在疑問句里,如“不識有諸?3人稱代詞:(1)第一人稱代詞,有“我、吾、余、予”。a它們都可作定、主、賓語。b“吾”一般只在否認句里作前置賓語,c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d“朕”先秦時意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稱。(2)第二人稱,有“女(汝)、爾、若“。a它們可作主、定、賓語。b“而、乃”一般只作定語。(3)第三人稱,a“彼”出現(xiàn)率不高,一般作主語,個別用作賓語,仍有指示性,有輕蔑意味。b"之、其''出現(xiàn)率很高,“之”只作賓語,“其”只作定語。(4)第一、二人稱代詞后,力口“儕、輩、屬、曹”表復(fù)數(shù)。如“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4、無定代詞:這是占代漢語特有的一類代詞。它們只能作主語。(1)“或”:表肯定。a意“有的人”、“某人”、“有的(東西)b前有先行詞,“或”指代其中一個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句中連續(xù)出現(xiàn)幾個“或”,構(gòu)成排比。如“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達選擇。(2)“莫”:表廣泛的否認。a若沒有先行詞,表達一種不強調(diào)范圍的否認,一般都指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若有先行詞,表強調(diào)范圍的否認,指人又指物。如“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飛漢以后,“莫”發(fā)展出了否認副詞的用法,表達嚴禁性的否認,相稱于“不要”。d也可以表達一般性否認,相稱于“不”。5、輔助性代詞:這類代詞有“所、者”,它們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1)“所”:基本語法功能是加在謂詞性成分前,指代某種動作的對象,組成所字結(jié)構(gòu),使謂詞性成分名詞化。名詞、形容詞出現(xiàn)在“所”后也變成動詞了??煞秩悾篴“所+動詞”。如“所載”“所畫”,意思為“載的東西”“畫的事物中心語在語義上都是動詞的賓語,即受事者。b”所+介詞+謂詞性成分”,如“是吾劍之所從墜?!敝行恼Z在語義上是介詞的賓語。譯為“墜下去的地方?!眂“所+(介詞)+謂詞性成分”表達的語義同第二種結(jié)構(gòu)。其中心語事實上是介詞的賓語。如“所殺大臣,多呂后力?!我哉J為“所”后省略了介詞“以“,是指“殺大臣憑借的力量”。(2)“者”:基本語法功能是位于詞或詞組之后,構(gòu)成者字結(jié)構(gòu),表達“…的人””…的事物”??煞謨深恆:“謂詞性成分+者”,如“赦之,以勸事君者”。代詞“者”加在謂詞性成分后,可使謂詞性成分名詞化。b“名詞性成分(名詞、所字結(jié)構(gòu))+者''起復(fù)指名詞性成分的作用,使這個名詞性成分得到強調(diào)。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字結(jié)構(gòu)表達施事者。第十二節(jié)副詞1副詞:是一種只能充當狀語的虛詞,它雖然有一定的詞匯意義,但不能表達具體事物、動作行為或性質(zhì)狀態(tài),而只能表達動作行為、性質(zhì)狀態(tài)的時間、限度、范圍、肯定否認或情態(tài)、證據(jù)。它i般是修飾動詞性詞語或形容詞性詞語,在判斷句中修飾名詞性詞語。2、時間副詞:(1)表動作行為發(fā)生在過去的時間。a“向、鄉(xiāng)”是同一個副詞,只是寫法不同,譯為“從前、剛才”;b“既、業(yè)”表達動作行為已經(jīng)完畢,相稱于“已經(jīng)”:“c嘗”“曾"表達過去做過某事,譯為“曾經(jīng)”。先秦只用“嘗”,漢代后用“曾”。(2)表達動作行為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xiàn)的時間,有“方、正、適、會”等。a“方”一般只用在動詞性詞語前面,譯作“正在”;b“適、會”還可作用在主語前面,譯作“正遇上”。(3)表達動作行為將要進行的時間,有“行、將、且、垂''等。在動詞前作狀語。可譯為“將要、快要、就要(4)表達動作行為的久暫,有“俄、暫、姑、常、雅、素”等?!岸?、暫”是表達時間短暫的,相稱于“一會兒”“不久”。a“姑”意為“暫且”;b“常、雅、素”表達時間長期?!俺!毕喾Q于“經(jīng)常、時常”,“雅、素”相稱于平素?、歷來。3、范圍副詞:(1)表達總括:涉及無遺或很少例外的副詞,有“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等。a“畢、舉”是表達都、所有的意思,b“凡”意有二,一是用在句子前面表達規(guī)律性的歸納,表達“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數(shù)詞前面表達總括事物的數(shù)量或動作的數(shù)量,相稱于“總共、共”;c“率”也表達總括,意思相稱于大都、大體。(2)表達范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詞。有“但、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等。a它們都有“只、僅僅”的意思。b“僅”除了表達“只”的意思,在唐代表達數(shù)量多,有“幾乎、將近、差不多達成”的意思,讀jin.c"唯”表”只有。4、限度副詞??煞秩悾?1)表達限度高的。a“最、至、極、絕”表達最高度,意思是“最”;b“大”意思是“十分”;c“太”意思是指限度上超過一定的限度;d“殊、特、尤、良”的意思是特別、非常。e“良”在漢代與“久”連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飾其他詞語,是的確、很的意思?!荷?'六朝前,既作狀語,也作謂語、定語,是形容詞,六朝后,才專作狀語成為限度很高的副詞。(2)表達限度不深、輕微的副詞,有“少、稍、微、略、頗''等。都是稍微、略微的意思。a先秦表達這類意思的一般用“少”,漢代以后才用“略、微、頗”,b唐宋后“稍”才由表逐漸義的情態(tài)副詞分化出限度副詞的用法。(3)表達限度在原有基礎(chǔ)上的加深加重。有“加、更、愈、益、彌、茲(滋)”等,相稱于“更、越、更加5、情態(tài)副詞。分三小類;(I)表達動作行為進行的方式,a“俱、并”表達幾個施動者一起做某件事;b“閑、微、竊”表達秘密地、暗中地做某件事;c“幫”表達故意特意;d“固”表達堅決地做某件事。(2)表達動作行為發(fā)生或進行的速度。a“暫”兩屬:強調(diào)時間的短暫時(?會兒、短時間),是時間副詞;強調(diào)動作的忽然性時,屬情態(tài)副詞。b“遽”表達匆忙急切;c“卒(猝)”表達時間急促忽然:d“立、即、旋”表達事或行為緊接著發(fā)生;f“稍、漸”表達動作的逐漸性;g“益”漢代后也產(chǎn)生了逐漸義。唐前是限度副詞,“更加”義。(3)表達動作行為進行的頻率。a”數(shù)、亟、累、屢、仍”表達動作多次出現(xiàn);b“輒”表達同一動作行為的多次反復(fù)相稱于往往、總是;c“每”表達反復(fù)出現(xiàn)的情況或動作中的任何一次;d“復(fù)”表達反復(fù)進行同一動作。6、語氣副詞。分五小類:(1)表達確認的語氣。a“乃、即”相稱于“就是";b“必、定”相稱于“一定”;c“誠、信”相稱于“實在、的確“d"果”相稱于“果真”。(2)表達委婉的測度、商榷或論議語氣。a”其、蓋、殆”相稱于“大約(是人恐怕(是)

b“蓋”大多用在句首,既表達猜測性的論斷語氣,又帶有提醒的語氣;也可用在謂語前面,

表“大約”意。(3)表達出自意外的驚異語氣,常用的有“曾”多與否認副詞“不”連用,相稱于“居然”。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5)《辭源》:專門為閱讀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書。6)《辭?!罚菏且徊烤C合性的辭書。所收對象除單字外,重要是語詞、人物、著作、歷史事件、古今地名、團隊組織以及各學(xué)科名詞術(shù)語等。古語今語、古義今義并收。7)《漢語大辭典》:由《漢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辭典》編纂處編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書十二卷,共收單字二1萬二千個左右,詞目約三十七萬條,五千余萬字。是一部大型的歷時性的詳解語文詞典,它試圖從語詞的歷史演變過程加以闡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一方面,這部詞典是迄今漢語語文辭書中搜羅最為宏富的一部大型語揮文詞典。另一方面,這部詞典引例豐富,是在收集大量第?手資料的基礎(chǔ)上編寫成的,保證了收詞立目、釋義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8)《經(jīng)傳擇詞》:清王引之著,是一本著重研究先秦和漢代經(jīng)傳中虛詞特殊用法的著作。9)《詞詮》:近人楊樹達著。這部書收集了占書中常用的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及一部分代詞、動詞、副詞,說明它們的用法、意義并引書證。(10)《詩詞曲語辭匯釋》:近人張相著。這部書匯集了唐宋金元明以來流行于詩詞劇曲中的特殊魚詞537個,作者從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較推敲,考釋語辭的含義和作用。這部著作是我們閱讀和研究古典詩詞曲的重要參考書和工具書。二、漢字的結(jié)構(gòu)1、漢字的結(jié)構(gòu)。“六書”I)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zhuǎn)注、假借。2)象形:象形字的結(jié)構(gòu)特點是依樣畫葫蘆,即許慎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i出“。如日、月、止、目、人、車、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3)指事:許慎的定義世,視而可識,察而見意?!币谎劭慈ゾ涂梢越Y(jié)識大體,仔細觀測就發(fā)現(xiàn)意義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4)表達祈使語氣?!捌洹庇迷谄硎咕渲?,有希望、請求、勸勉的意思,可譯為“希望、還是”等。(5)表達反詰的語氣,常用的有“豈、其、庸、巨(詬)寧''等,意思相稱于“難道、

哪里、怎么“,有時不能譯出。7否認副詞。a“不”和“弗”都表達一般的否認,“不”的川法較寬,“弗''在秦漢前使用范圍相稱窄,通常只用在及物動詞前,后面也不再出現(xiàn)賓語。b“毋”和“勿”通常用在祈使句中,表達嚴禁或勸阻,意思是“不要"勿'’有時也用作一般性的否認。“毋”也寫作“無c"未''是表達情況還沒有出現(xiàn)或動作還沒有進行,相稱于“沒有”。d“非”一般用于名詞性謂語前,表達否認判斷;有時具有假設(shè)性的否認,相稱于“若不是",如“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庇袝r也可用于敘述句和描寫句,表達對行為和性質(zhì)的否認。e“微”可用在單句中表達否認,與“非”相稱;乂可表達假設(shè)性的否認,相稱于“若不是”;還可同副詞"獨''結(jié)合,表達“不僅(如此)”。f“否”不作謂語的修飾成分,而與謂語并用,構(gòu)成肯定否認迭用的句子,表達否認的一面?;騿斡?,構(gòu)成獨詞句。8、指代性的副詞"相''和"見"。它們用在及物動詞前面作狀語,指代動詞后面的賓語。(1)“相”,a表互指,意為“互相”。如“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b表偏指,即指代動作受事者的一方,不涉及動作施事者。如“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意是“莫忘我”。(2)“見"a原是助動詞,用在動詞前表達主語是動作的受事者;b魏晉南北朝時期又演變?yōu)楦痹~,用在及物動詞前,表達對別人所發(fā)動作行為的接受,有指代賓語的作用??勺g作“自己”或“我9、謙敬副詞。a表敬副詞:“請、敬、謹、幸、惠、辱、猥、垂、蒙”等。b表謙副詞。有:“敢、竊、忝、猥、伏”等。應(yīng)注意動詞“請”和表敬副詞“請”的用法。作動詞時表達“請

求對方做“;作副詞時表達“請允許我做如:“請京,使居之?!薄坝c大叔,臣請事之?!?/p>

前句是動詞,后句是表敬副詞。第卜三節(jié)介詞和連詞一、介詞1、介詞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詞類,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帶有動詞性質(zhì)的痕跡。它能帶賓

語,但不能單獨進入句子結(jié)構(gòu),更不能充當謂語。大約有“于(於、乎)、以、因、由、為、

自、從、與、及”等十幾個。2、介詞的語法特點:(I)介詞帶賓語,有時賓語前置。(參見第九節(jié))(2)古代漢語中介詞的賓語大多可以省略。(“于”字的賓語不能)(3)在語法功能上,.占代漢語由,,因、為、與、從”等組成的介詞結(jié)構(gòu)一般作狀語,但“于”字介賓結(jié)構(gòu)表時間處所意義的還可做補語。"以''字結(jié)構(gòu)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狀語,又可作補語。3、于(於、乎):用法有四種:(I)引進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或動作行為所涉及的范圍,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作句子的補語或狀語。譯為“在、從、到”或“在……中””在……方面”等。(2)引進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作補語或狀語,可譯為“向、跟、給、對、對于''等。(3)引進比較的對象,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在形容詞和表心理活動的動詞后面作補語,譯作“比”。(4)引進動作行為的積極者,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作動詞的補語,譯作“被”。此外:(1)介詞“于”和代詞“是”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關(guān)系的凝固詞組,在句中作狀語,意思是“從此”“在這里”“在這個時候”或“在這種情況下“。后來虛化為連詞,一般用在句子的開頭表承接。(2)“乎”:用作介詞,其作用與“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時間、對象等,譯為在、比、至IJ、向等。乎的使用頻率較低,“乎”字結(jié)構(gòu)一般只作補語,一般也不引進積極者。4、“以”:原是動詞,義同“用”,由此虛化為介詞。重要用法大體有以下幾種:(I)引進動作行為的工具、手段,可譯為“用"拿(2)引進動作行為連帶的人,這是一種行為方式。我們以“率領(lǐng)”來翻譯它。如“宮之奇以其族行”(宮之奇率領(lǐng)他的族人離開了虞國。)這也許是動詞的殘存用法,但是已經(jīng)虛化,與介詞“以”難以分開。(3)引進動作行為的條件、依據(jù)、標準等,“以”字結(jié)構(gòu)通常作狀語,可譯為“憑著、

依靠、按照”等。(4)引進動作行為所處置或涉及的對象??勺g為“把”,或不譯。(5)引進情況出現(xiàn)和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因素、理由。可譯為“把(6)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或范圍,相稱于“于”,可譯為“在工此外,(I)“有以"、“無以”是動詞“有、無”和介詞“以”組成的凝固結(jié)構(gòu),相稱于“有東西(或辦法)用來……''、“沒有東西(或辦法)用來……的意思。這種結(jié)構(gòu)只能作狀語。(2)“以故”是“由于這個因素”、“根據(jù)這種情況”、“用這個東西”的意思。(3)“是以“是賓語前置的介賓結(jié)構(gòu),意思是“因此”,用于句子開頭表達結(jié)果。5、“因”:本義是茵席(坐墊),名詞。引申為依靠、憑借的意思,動詞。介詞“因”

即由動詞"因''虛化而來,由它組成的介賓結(jié)構(gòu)充當句子的狀語。有兩種用法:(1)表達動

作行為的條件、依據(jù)或中介,有“憑著…”“趁著…”、“通過…”之類的意思。(2)表達動作行為的因素或理由,有“由于…”"由于…''之類的意思。6、“為”:原是動詞,讀wei,常用基本義是做。虛化為介詞。讀wei.它的用法有五種:(1)引進動作的服務(wù)對象,可譯為“替”、“給”等。這種用法至今仍保存。(2)引進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了”。(3)引進動作行為的因素,可譯為“由于"。(4)引進動作行為的涉及的對象,可譯為“跟”“對共向"。(5)引進動作行為的積極者,在被動句中作狀語,或構(gòu)成“為+名詞(或代詞)+所+動詞”的句式,讀wei.7、“與”:本來也是動詞,基本意義是幫助、給予、參與。由此虛化為介詞。重要用法有三種:(1)引進動作的服務(wù)對象,可譯為“為”“替"給”。(2)引進動作行為的參與者,可譯為“跟”“同(3)引進比較的對象,可譯為“跟〃、“跟……相比”。二、連詞:是連接詞、詞組或句子以幫助表達兩項或幾項之間的語法關(guān)系或邏輯關(guān)系的虛詞。古代漢語常用的連詞有“與及以并且而則況為I但第抑雖然至即使如若茍?zhí)攘罱逶O(shè)故”等。1、“與”:(1)一般是連接體詞(名詞、代詞)或體詞性詞組,組成聯(lián)合結(jié)構(gòu),表達并列關(guān)系,可譯作“和(2)有時也連接謂詞性成分,表達選擇關(guān)系,可譯為“或者”“還是“。如“殺人以梃與刀,有以異乎?”(3)可以連接分句和分句,構(gòu)成并列復(fù)句,表達選擇。通常與其他虛詞配合,構(gòu)成“與……不如”"與……不若,與……寧”"與其……不如”"與其……孰若'’等格式,可譯為“與其……寧可(不如)2、“與”既可作介詞,又可作連詞需要加以區(qū)別:(1)介詞“與"帶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通常在動詞前作狀語;連詞“與”用在聯(lián)合關(guān)系的成分中構(gòu)成名詞或動詞性詞組,“與”字自身不充當語法成分。(2)介詞前面可以用副詞修飾,連詞不能。(原文)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shù)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并侵,國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日:“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中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日:“此鳥不飛則己,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坝谑悄顺T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用完世家》中。(翻譯)淳于髡是齊國的?位入贅女婿。身高局限性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謎語,徹夜陶醉于酒宴,不理政事,將國事委托卿大夫。文武百官也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在旦夕。身邊近臣不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勸諫說:“國中有大鳥,落在大王庭院里,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猜這是什么鳥?''齊威王說:“這只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沖云霄;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于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縣長官來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fā)兵御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占的土地歸還齊國。齊國的聲威竟維持三十六年。這些話都記載在《田完世家》里。(原文)威王大說,置酒后宮,召髡賜之酒。問日:“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日:“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日:"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聞乎?”髡日:“賜酒大王之前,執(zhí)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驚俯伏而飲,但是一斗徑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胎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屣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香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炊一石。故日:”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圆豢蓸O,極之而衰?!耙灾S諫焉。齊王日:''善。"乃罷長夜之飲,以髡為諸侯主賓。宗室至酒,髡嘗在側(cè)。(翻譯)齊威王非??鞓?,在后宮設(shè)立酒肴,召見淳于髡,賜他酒喝。問他說:“先牛.可以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說:“我喝一斗酒也能醉,喝一石酒也能醉。“威王說:“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呢?能把這個道理說給我聽聽嗎?”淳于髡說:“大王當面賞酒給我,執(zhí)法官站在旁邊,御史站在背后,我心驚膽戰(zhàn),低頭伏地地喝,喝不了一斗就醉了。假如父母有尊貴的客人來家,我卷起袖子,躬著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時賞我殘酒,屢次舉杯敬酒應(yīng)酬,喝不到兩斗就醉了。假如朋友間交游,好久不曾見面,忽然間相見了,快樂地講述以往情事,傾吐衷腸,大約喝五六斗就醉了。至于鄉(xiāng)里之間的聚會,男女雜坐,彼此敬酒,沒有時間的限制,又作六博、投壺一類的游戲,呼朋喚友,相邀成對,握手言歡不受處罰,眉目傳情不遭嚴禁,面前有落下的耳環(huán),背后有丟掉的發(fā)簪,在這種時候,我最開心,可以喝上八斗酒,也但是兩三分醉意。天黑了,酒也快完了,把殘余的酒并到一起,大家促膝而坐,男女同席,鞋子木屐混雜在?起,杯盤雜亂不堪,堂屋里的口燭已經(jīng)熄滅,主人單留住我,而把別的客人送走,綾羅短襖的衣襟已經(jīng)解開,略略聞到陣陣香味,這時我心里最為快樂,能喝下一石酒。所以說,酒喝得過多就容易出亂子,歡樂到極點就會發(fā)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边@番話是說,無論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極端,到了極端就會衰敗。淳于髡以此來婉轉(zhuǎn)地勸說齊威王。威王說:“好?!庇谑牵蹙屯V沽藦匾箽g飲之事,并任用淳于髡為接待諸侯來賓的賓禮官。齊王宗室設(shè)立酒宴,淳于髡經(jīng)常作陪。(原文)楊王孫者,孝武時人也。學(xué)黃老之術(shù)。家業(yè)千金,厚自奉,養(yǎng)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終,

先令其子,日:“吾郊贏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死則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3

從足吊脫其囊,以身親土?!捌渥佑粡模貜U父命;欲從之,心乂不忍。乃往見王孫

友人祁侯。(翻譯)楊王孫是武帝時期的人。學(xué)習(xí)黃(帝)、老(子)“無為而治”的理論主張。家中產(chǎn)業(yè)上千,生活上供養(yǎng)自己非常豐厚,保養(yǎng)身體無所不至。等到生病臨終時,先給兒子留下遺言,說:“我打算贏體埋葬,來返回我的本質(zhì),一定不要改變我的意思!死了就做一個布袋盛我的身體,葬到離地面七尺深的地方,尸體下葬后,從腳下扯下那布袋,使身體貼近上地?!彼膬鹤酉肽灰缽模该y違;想按照父親的意思辦,又不忍心,就去見楊王孫的友人祁侯。(原文)王孫報日:“蓋聞古之圣王,緣人情不忍其親,故為制禮,今則越之,吾是以匾葬,將以矯世也。夫厚葬誠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競以相高,靡財單幣,腐之地下?;蚰私袢杖攵魅瞻l(fā),此真與暴骸于中野何異!且夫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也。歸者得至,化者得變,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聲,乃合道情。夫飾外以華眾,厚葬以隔真,使歸者不得至,化者不得變,是使物各失其所也。且吾聞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之為言歸也。其尸i鬼然獨處,豈有知哉?裹以幣帛,隔以棺槨,支體絡(luò)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為枯臘,千載之后,棺槨朽腐,乃得歸士,就其真宅。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堯之葬也,薪木為棱,葛蕊為緘,其穿下不亂泉,上不泄殯。故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于亡用,不損財于亡謂。今費財厚葬,留歸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謂重惑。於戲!吾不為也?!逼詈钊眨骸吧?。”遂嬴葬。(翻譯)楊王孫回信說:“聽說古代的圣王,由于人情不忍心自白看著他們的親人故去,所以制定了安葬的禮儀制度?,F(xiàn)在卻超過了古代圣人制定的葬禮,所以我準備贏體埋葬,以此矯正世俗的厚葬風(fēng)氣。厚葬實在無益于死者,可是世俗之人卻爭著互相比高,費盡錢財,使財幣都爛在地下。有的居然今天埋下去而明天就被挖掘出來,這和在田野中暴露尸骨有什么兩樣?況且所謂死,就是生命終了時的變化,事物的歸宿?;貧w的可以得其所,變化的可以順其變,這樣的事物就能各自返回其本真。返回本真就是進入一種玄遠的境界,無形無聲,才合乎道的真理。假如裝飾外表來向眾人夸耀,用厚葬來阻隔死者返回本真,使回歸的不能得其所歸,變化的不能順其變。這是使事物失去他們各自的歸宿呀。況且我聽說:人的精神是天賦予的,形骸是地賦予的。精神離開形骸,各歸本真,所以叫做鬼,‘鬼’的意思說的就是,歸、死者的廠體安然自得獨自呆在那里,難道會有知覺嗎?用縉帛包裹尸體,裝進棺槨與土地隔絕,肢體捆束,口含玉石,尸體不能腐化,漸漸郁結(jié)成肉干,千年以后,棺槨腐朽,才得以返還大地,讓尸體化為烏有,回歸到本真所在。由此而言,哪里用長期做客而不返回真宅呢!從前帝堯安葬時,摳木為棺,用藤蔓當繩索捆綁棺材。他的墓穴往下沒有挖到泉水,往上也不散發(fā)臭氣。所以說圣王容易奉養(yǎng),死了容易安葬。不在無用的地方下工夫,不在沒道理的地方花錢財。假如浪費錢財實行厚葬,阻留死者歸真返本,不能歸返無聲無形的境地,死去的人什么也不知道,活著的人什么也得不到,這叫做雙重的糊涂。嗚呼!我決不這樣做?!逼詈钫f:“說得好!”于是(按楊王孫的遺愿)福葬。24(原文)元和中,嘗例召至京師,乂偕出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嘆日:”是豈局限性為政邪?”因其土俗,為設(shè)教禁,州人順賴。其俗以男女質(zhì)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子厚與設(shè)方計,悉令贖歸。其尤貧力不能者,令書其傭,足相稱,則使歸其質(zhì)。觀測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歲,免而歸者且千人。衡、湘以南為進土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jīng)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翻譯)元和年間,曾將他和一道被貶的人召回京城,乂再次一道出京為刺史,這次子厚分在柳

州。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說:“這里難道就不值得實行政教嗎?”于是按照本地的風(fēng)俗,

制定了勸諭和嚴禁的政令,贏得了柳州民眾的順從和信賴。此地人借錢時習(xí)慣用子女作為人

質(zhì)相抵押,如不能按約期贖回,等到利息與本錢相等時,子女就要淪為債主的奴婢。子厚為

借錢的人想盡辦法,讓他們?nèi)寄馨炎优HI可去。其中特別貧窮實在無力贖取的,就讓債主

記下人質(zhì)當傭工所應(yīng)得到的報酬,等到報酬和所借錢數(shù)相稱時,便要債主歸還人質(zhì)。觀測使

把這個辦法下達成其他的州,剛到一年,免去了奴婢身分而回歸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衡

山飛湘江以南考進士的人,都以子厚為老師。那些通過子厚親自指點而撰寫文詞的人,從他

們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原文)太尉自州以狀白府,愿計事。至則日:“天子以生人分公理,公見人被暴害,因恬然,

且大亂,若何?”孝德日:“愿奉教。太尉日:“某為涇州,甚適,少事。今不忍人無寇暴死,

以亂天子邊事。公誠以都虞侯命某者,能為公已亂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日:“幸甚!”如

太尉請。(翻譯)太尉從涇州(用公文)把有關(guān)情況稟告給節(jié)度使府,請求商議此事。(他)到了官府后

就對白孝德說:“皇上把老百姓交給您治理,您看見老百姓被暴徒傷害,仍然安閑自在,現(xiàn)

在就要導(dǎo)致大亂,(您)怎么辦?”白孝德說:“愿聽從您的指教?!疤菊f:“我任涇州刺史

之職,很清閑,事不多。現(xiàn)在不忍心老百姓沒有寇亂的情況下而被害死,使國家邊地安危被

搞亂。您若任命我擔(dān)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騷亂,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白孝德說:“很

好?!本痛饝?yīng)了太尉的請求。(原文)及太尉自涇州以司農(nóng)征,戒其族:“過岐,朱訛幸致貨幣,慎勿納。''及過,訛固致大^三百匹。太尉婿韋晤堅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謝曰:“處賤,無以拒也?!疤救眨骸叭唤K不以在吾第?!耙匀缢巨r(nóng)治事堂,棲之梁木上。洗反,太尉終,吏以告訛,泄取視,其故封識具存。(翻譯)到太尉自涇原節(jié)度使被征召為司農(nóng)卿之時,告誡他的家屬說:“通過岐州時\朱訛也許贈送財物,切不要接受。”待到過歧州之時,朱訛(果然)執(zhí)意要贈送大綾三百匹。太尉女婿韋晤堅決回絕,可是辭不掉。到了京城,太尉大發(fā)脾氣說:“(你們)到底不聽我的話!”韋晤謝罪說:“(我)地位卑賤,沒有辦法拒絕。”太尉說:“可是無論如何不能(將這些東西)放在我家里。”就把大綾送到司農(nóng)卿官府的大堂,安放在梁木上面。朱泄謀反,太尉被殺,官吏(將把這件事)告訴了朱訛,朱波叫人(將大綾)取下來一看,(只見那上面)本來封條上的標記連動都沒動。(原文)夫君子之所取遠者,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局限性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翻譯)君子要想達成長遠的目的,則一定要等待時機;要想成就偉大的功業(yè),則一定要可以忍耐。古代的賢能之士,都有建功立業(yè)的才干,但有些人最終未能施展其才干于萬一,未必都是當時君王的過錯,也許是他們自己導(dǎo)致的。我看賈誼的議論,照他所說的規(guī)劃目的,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乂怎能遠遠地超過它?碰到象漢文帝這樣的明君,尚且因未能盡才而郁郁死去,照這樣說起來,假如天卜沒有堯、舜那樣的圣君,就終身不能有所作為了嗎?孔子是圣人,曾環(huán)游天下,只要不是極端無道的國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終有一天能實踐他的政治主張。將到楚國時,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聯(lián)絡(luò)。君子要想得到國君的重用,就是這樣的殷切。孟子離開齊國時,在晝地住了三夜才出走,還說:“齊宣王大約會召見我的?!熬硬蝗绦膭e離他的國君,感情是這樣的深厚。公孫丑向孟子問道:”先生為什么不快樂?”孟子回答:“當今世界上(治國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尚有誰呢?我為什么要不快樂?”君子愛惜自己是這樣的無微不至。假如做到了這樣,還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應(yīng)當明白世上果真已沒有一個可以共圖大業(yè)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沒有遺憾了。象賈誼這樣的人,不是漢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賈誼不能運用漢文帝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啊。(原文)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shù)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課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yōu)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但是卜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肝郁憤悶,耀然有遠舉之志。其后以自傷哭泣,至于天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fù)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局限性也。(翻譯)4)會意:許慎:“比類合誼,以見指揮”,字面意思是會合成意,即由若干符號互相構(gòu)成一種聯(lián)系來表達某種意義。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5)形聲:由兩個部分構(gòu)成,一個部分表達意義或字義的屬類,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體地表音,叫聲符。如:江、河、楊、柳等。6)假借:許慎:“本無其字,依聲托事”。有些詞原先沒有為它造過專用字,只是從現(xiàn)成的字中選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后來習(xí)慣了,這個字也就歸它使用了。如:莫。7)轉(zhuǎn)注:許慎:“建類一首,批準相受?!奔磧蓚€字的部首相同、兩個字的意義有引申關(guān)系。如:考、老。8)形聲字的形符和聲符的位置:(1)左形右聲。如:松、理、越。(2)右形左聲。如雅、期、鴻、救。(3)上形下聲。如茅、空、筒。(4)下形上聲。如基、裳、姿。(5)外形內(nèi)聲。如園、閭、街。(6)內(nèi)形外聲。如辯、聞、雌.9)形符和聲符位置有反常的情況:如“視、祁、錦、欽、馮、和、蝕”是右形左聲,“釗、到''是左形右再,“悶、問”是內(nèi)形外聲,“閨、閣”是外形內(nèi)聲,“孟”是上形下聲,“篤、筑、竺”是下形上聲。10)形符和聲符不能按自然結(jié)構(gòu)分析:(I)形符偏F一隅:修、倏、騰、滕、裁、栽、穎、潁、佞、疆。(2)聲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3)形符藏于聲符中間:贏、羸、辯、辨、哀。(4)聲符藏于形符中間:衰、衷、戚。(5)互相穿插,分合離奇:隨、游、賴。II)省形和省聲:有少數(shù)形聲字,它的形符或聲符已經(jīng)簡省,必須補全才干起表意或表聲作用。如:釜,從金省,父聲。雷,從雨,田省聲。12)最早成系統(tǒng)的文字,現(xiàn)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涉及商代金文、甲骨文。13)文字的演變階段:(1)古代文字:商一金文、甲骨文。周金文。戰(zhàn)國西方周秦的“籀文”屬大篆文字。東方六國系統(tǒng)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隸。(2)今文字:漢隸、章草、行書。魏晉真書(楷書)。周勃曾親手持著皇帝的印璽獻給漢文帝,灌嬰曾聯(lián)合數(shù)卜萬兵力,決定過呂、劉兩家勝負的命運,他們又都是漢高祖的舊部,他們這種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間的感情所能比擬的呢?賈誼但是是洛陽的一個青年,要想使?jié)h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間,就所有棄舊圖新,也真太難了。作為賈誼這樣的人,應(yīng)當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對于周勃、灌嬰之類的大臣,要從容地、逐漸地、感情深厚地結(jié)交他們,使得天子不疑慮,大臣不猜忌,這樣以后,整個國家就會按我的主張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怎么能在頃刻之間就忽然對人痛哭起來呢?看他路過湘江時作賦憑吊屈原,心緒紊亂,十分憂郁憤悶,大有遠走高飛、悄然退隱之意。此后,終因經(jīng)常感傷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這也真是個不善于身處逆境的人。古注閱讀昔者趙簡子使王良與嬖奚乘終日而不獲一禽嬖奚反命日天下之賤工也趙簡子晉卿也王良善御者也嬖奚簡子幸臣以不能得?禽故反命于簡子謂王良天下鄙賤之工師也或以告王良良曰請復(fù)之聞嬖奚賤之故請復(fù)與乘強而后可強嬖奚乃肯行一朝而獲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良工也以一朝得十禽故謂之良工簡子曰我使掌與女乘掌主也使王良主與女乘謂王良良不可王良不愿曰吾為之范我馳驅(qū)終口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范法也王良曰我為之法度之御應(yīng)禮之射正殺之禽不能得一橫而射之曰詭遇非禮之射則能獲十言嬖奚小人也不習(xí)于禮詩云不失其馳舍矢如破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詩小雅車攻之篇也言御者不失其馳驅(qū)之法則射者必中之順毛而入順毛而出一發(fā)貫藏應(yīng)矢而死者如破矣此君子之射也貫習(xí)也我不習(xí)與子人乘不愿掌與嬖奚同乘故請辭御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如枉道而從彼何也孟子引此以喻陳代云:御者尚知羞恥此射者不欲與比子如何欲使我枉正道而從彼驕慢諸侯而見之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謂陳代之言過謬也人當以直矯枉耳己自枉曲何能正人章指言修禮守正非招不往枉道富貴君子不許是以諸侯雖有善其辭命伯夷亦不屑就也(問題)①嬖奚為什么說王良是賤工?由于一天沒有射得一只禽獸。②王良為什么說請復(fù)之?聽說嬖奚說他是賤工。③翻譯“我使掌與女乘我派他為你主管駕車④什么是詭遇?不合乎禮制的射箭。⑤“不失其馳,舍矢如破''出自哪里?《詩經(jīng)?小雅?車攻》⑥孟子用嬖奚和王良的故事說明什么?⑦本章的主旨是?孟子日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離婁古之明目者公輸子名班魯之巧人也規(guī)所認為員之器也矩所認為方之器也師曠晉之樂師知音者也六律截竹為笛陰陽各六以節(jié)五吾之上下黃鐘太放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為陽大呂夾鐘仲呂林鐘南呂應(yīng)鐘為陰也五音宮商角征羽也范氏日此言治天下不可無法度仁政者治天下之法度也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聞去聲。仁心愛人之心也仁聞?wù)哂袗廴酥暵動谌艘蚕韧踔廊收且卜妒先正R宣王不忍一牛之死以羊易之可謂有仁心梁武帝終日一食蔬素宗廟以面為轆牲斷死刑必卷之涕泣天下知其慈仁可謂有仁聞然而宣王之時齊國不治武帝之末江南大亂其故何哉有仁心仁聞而不行先王之道故也故日徒善局限性認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徒猶空也有其心無其政是謂徒善有其政無其心是為徒法程子嘗言為政須要有綱紀文章謹權(quán)審量讀法平價皆不可闕而又日必有關(guān)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正謂此也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詩大雅假樂之篇愆過也率循也章典法也所行但是差不遺忘者以其循用舊典故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guī)矩準繩認為方員平宜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勝平聲。準所認為平繩所認為直覆被也此言占之圣人既竭耳目心思之力然猶認為未足以遍天卜及后世故制為法度以繼續(xù)之則其用不窮而仁之所被者廣矣故日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丘陵本高川澤本下為高下者因之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矣鄒氏日自章首至此論以仁心仁聞行先王之道故日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zāi)也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xué)賊民興喪無口矣辟與辟同喪去聲。上不知禮則無以教民下不知學(xué)則易與為亂鄒氏日自是以惟仁者至此所以責(zé)其君詩日天之方蹶無然泄泄蹶居衛(wèi)反泄弋制反。詩大雅板之篇蹶顛覆之意泄泄怠緩悅從之貌言天欲顛覆周室群臣無得泄泄然不急救正之泄泄猶沓沓也沓徒合反。沓沓即泄泄之意蓋孟子時人語如此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非詆毀也故日責(zé)難于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范氏日人臣以難事責(zé)于君使其君為堯舜之君者尊君之大也開陳善道以禁閉君之邪心惟恐其君或陷于有過之地者敬君之至也謂其君不能行善道而不以告者賊害其君之甚也鄒氏以自詩云天之方蹶至此所以責(zé)其臣。鄒氏LI此章言為治者當有仁心仁聞以行先王之政而君臣又當各任其責(zé)也(問題)①什么是仁者?有仁慈的心和仁慈的名聲,并且能擴充它來實行先王的政道。②解釋“徒相稱于“空③君子、小人按什么劃分?按地位劃分。十年春齊師伐我不書侵伐齊北醒之盟我有辭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曹劌魯人。劌古衛(wèi)反見賢遍反下同(疏)注曹劌魯人。正義日史記作曹沫亦云魯人其鄉(xiāng)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肉食在位者間猶與也。間間口之間注同與音預(yù)(疏)注內(nèi)食至與也。正義H孟子論庶人云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是賤人不得食肉故云在位者也襄二十八年傳說子雅子尾之食云公膳日雙雞昭四年傳說頒冰之法云食肉之祿冰皆與焉大夫命婦喪浴用冰蓋位為大夫乃得食肉也間謂間雜言不應(yīng)間其中而為之謀故云間猶與也劌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間何以戰(zhàn)公日衣食所安(疏)衣食所安。正義日公意衣食兩者雖所以安身然亦不敢專己有之必以之分人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日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分公衣食所惠但是左右故日未偏。偏音遍注同公日犧牲玉帛(疏)犧牲玉帛。正義日四者皆祭神之物曲禮日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鄭玄云犧純毛也肥養(yǎng)于滌也然則牲謂三牲牛羊豕也犧者牲之純色也魯自得用天子之禮要犧牲相配之語未必為得用乃言之也弗敢加也必以信祝辭不敢以小為大以惡為美。犧許宜反對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大信也(疏)注孚大信也。正義日孚亦信耳以言小信未孚故解孚為大信以形之公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必盡己情察審也對日忠之屬也上思利民忠也。屬音蜀(疏)注上思利民忠也。正義日桓六年傳文也言以情審察不用使之有枉則是思欲利民故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問題)①注釋中的“不書侵伐”是什么意思?《春秋經(jīng)》沒有記載侵伐這件事。②孔穎達在做書正時引用諸多孟子的言論其目的是什么?目的在于證明“在位者”。③分別解釋'‘犧牲”。犧:純毛的牲,用于天子祭祀。牲:養(yǎng)于深宮,用于諸侯祭祀.④為什么把“孚”說大信。為了解釋“小信未孚”,也就是小信而不是大信。14)隸變:漢字由箓書到隸書的變化叫隸變。15)隸變對漢字結(jié)構(gòu)的影響:(1)部首形體的變化:如“人”變?yōu)镕“,“心”變?yōu)?工(2)簡省或訛變。如“春”,從什從H,屯聲,(上部訛變)?!案埃瑥闹П暎ㄕw訛變)。(3)混同,是訛變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隸變后就混同了。如“服''從舟而不從月,“膾”從肉而不從月。16)本義:漢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詞義稱為文字的本義。17)如何探求本義:探求本義,既不能脫離文字形體,也不能脫離文獻用例。若撇開字形,僅從文獻用例追溯詞義的源頭,是無法或難以辦到的。如誅;若僅根據(jù)字形而脫離文獻語言,探求本義也是不大也許的。如高。三、古書中的用字I假借字:凡文獻中的用字,假如它所記錄的詞不是該字的本義或引伸義,這個字就是假借字。2、假借字的分類:(1)本無其字:某些詞原先并沒有為它專門造字,人們從現(xiàn)有的文字中選取某些同音字來記錄它,這是本無其字的假借。有兩種結(jié)果:A某些詞既然本無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歸它使用了。至于假借字是否還同時用于表達本義,有兩種情況:a有的假借字自從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頭換面以新的面貌來表達本義。如“莫”本義是昏暮,后假借為否認性無定代詞。自從它被借用后,為本義又造/一個“暮”字。“莫”的本義反而不為人所知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義和假借義兩種功能,如“汝”本義是水名,假借義為第二人稱代詞,現(xiàn)本義和假借義同時存在。B本無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時期以后,為了區(qū)別用法,人們?yōu)榧俳枇x另造新字。如“辟”,本義是刑法,假借義是避開,為假借義造了后起本字為“避(2)本行其字:某些詞原先已為它造過專用字,但由于種種因素,書寫者沒使用本字,而另找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它,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有三種情況:A、在某種意義上借字與本字通用。a本字是規(guī)范字,如“早蚤”、“疲罷”、“伸信”前面一個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盡管兩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為規(guī)范字。b假借字人們習(xí)認為常,把它視同本字。如“彼匪”。B、平時用本字,偶爾用同音字、近音字來代替。如"寤''借為“梧”,即寫r別字。c假借字的使用頻率大大超過r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達沒有或亡失,“無”只表達求雨的舞蹈;從西周金文開始,有無的無既用“亡”,也用“無”;先秦古書中“無”的用例已大大超過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無’’字了。3、古今字: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字來表達,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如,'莫一暮。4、古今字的形體:(1)古字+形符T今字。如“其T箕X取T娶X昏一婚”。(2)古字改變形符T今字。如“說T悅”“振T賑”“沒一歿卬張一脹(3)古字略加變形-今字。如“大T太皿閑T間"陳T陣”。(4)也有些由通假導(dǎo)致的古今字,形體上也許無關(guān)。如“亡一無”“伯一霸”。5、古今字形成的因素:(1)古今字假借為其他用途,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如“正T征”“隊一墜”“或一域,(2)古字用于表達引申義,又為它的本義造今字。如“貴一債皿益一溢卬景一影二(3)古字用于表達本義,又為它的引申義造今字。如“解T懈Z家T嫁”“支T股”“道一導(dǎo)”。(4)古字用于表達本義,又為它的假借義造今字。如“辟T避卬厭T鹿X與一歟6、古今字與假借字的關(guān)系:兩者有交叉現(xiàn)象。古今字立足于時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則立足于文獻中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跟它的本義是否有關(guān)。7、異體字:(1)狹義的異體字指讀音相同,意義相同,而形體不同的文字。(2)廣義的異體字除涉及狹義異體字外,還涉及文獻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本教材討論的是前者。8、異體字的形體類別:(I)文字結(jié)構(gòu)類型的不同。如“淚——'。野——"看——(2)同是會意字,而構(gòu)成成分不同。如“明——棄(3)同是形聲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如“煙'”'歌——皿村——”“嶺一,,,,胺—,,。(4)隸變不同或文字訛變。如“春——”“享——(5)為了書寫方便而形成的俗字。如,、冊,”,別一二(6)尚有一些是古體字。如“禮一”“無一9、異體字的辨識:(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確。如“烏”和“於”原先是同一個字,春秋后才逐漸分化為不同形體,二字分工明確,意義不同。因此它們曾經(jīng)是異體字,現(xiàn)在卻不算了。(2)雖然通用,但有一個義項不通用。如“修''和""是通假關(guān)系,而不是異體關(guān)系。10,繁簡字:簡化字與被簡化的繁體字合稱為繁簡字。(1)簡化字:特指1956年國務(wù)院公布的《漢字筒化方案》所頒布的簡化字,不一定筆畫少就是簡體字。(2)繁體字:特指與簡化字相應(yīng)的繁寫楷書字體。II、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1)同形字:有些簡化定與古書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事實上是讀音和意義都不相同的兩個字,形體相同純屬于巧合。如“臘——”“術(shù)——”“適——(2)同音替代字:簡化字中有一些來源于原先意義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像。藥一”“仆——”“幾■谷——(3)兩字共簡為一形,必須注意判別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個字。如“鐘”是“錘”和“”的簡化字。此外尚有“歷、攵、O四、古今詞義的異同I詞義異同的情況:1)有些詞古今都用,詞義不變。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廢詞。占代曾經(jīng)使用而現(xiàn)代不用的舊詞。如“觥”等。3)占今義絕對不同。占代和現(xiàn)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義與今義卻迥然不同。如“齋”本來是動詞,指古代祭祀或典禮前的清心潔身,以示虔誠。魏晉時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義。4)大多數(shù)詞古今義有聯(lián)系有區(qū)別。2導(dǎo)致舊詞消亡的因素:1)它們隨著所表達的歷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嘍臘”的“嘍1是古代楚地祭祀飲食神的節(jié)日,后來祭祀這種形式消亡了,“嘍”這個詞也就不用了。2)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而消逝。如“很3)被別的詞語所替代,也就是說舊詞所反映的事物'觀念等仍是后代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但后代改變了說法。如“倡優(yōu)”現(xiàn)在用“藝人、演員”來代替,舊詞''倡優(yōu)"也就死亡了。3古今詞義的差別:1)意義的多少不同。一個詞有本義,有引申義,一個詞的古今意義的多少,往往會產(chǎn)生變化,有的舊義消亡了,有的新義產(chǎn)生了。如“池”在古代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