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黃元吉養(yǎng)生靜功心法注釋_第1頁
清 黃元吉養(yǎng)生靜功心法注釋_第2頁
清 黃元吉養(yǎng)生靜功心法注釋_第3頁
清 黃元吉養(yǎng)生靜功心法注釋_第4頁
清 黃元吉養(yǎng)生靜功心法注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清·黃元吉養(yǎng)生靜功心法注釋

邱陵著目錄

李序…………………(略)

自序…………………(略)

第一章玄關一竅…………………()

一、回光返照………()

二、玄關現(xiàn)象………()

三、一覺而動………()

四、玄關真際………()

五、玄關常在………()

六、玄關開后………()

第二章玄牝之門…………………()

一、何謂玄化和玄牝之門…………()

二、玄牝之門現(xiàn)象…………………()

三、出玄入牝之處…………………()

四、玄牝相交………()

五、調息與聽息……()

六、治息與元氣……()

第三章真意………()

一、何謂真意………()

二、戊已成圭………()

三、真意用法………()

四、真意與真覺……()

五、真意與真息、真氣……………()

第四章明心見性…………………()

一、明心死性真諦…………………()

二、本來面目………()

三、煉性養(yǎng)性………()

四、性命雙修………()

第五章精氣神……()

一、煉已之功………()

二、煉精……………()

三、煉氣……………()

四、煉神……………()

五、神融氣化………()

六、三件功夫………()

第六章坎離交媾和乾坤交媾……()

一、坎離真義………()

二、坎離交而產藥…………………()

三、乾坤交而結丹…………………()

四、醍醐灌頂………()

五、凝神泥丸………()

第七章河車(周天)……………()

一、運轉河車之時…………………()

二、河車之路………()

三、《易經(jīng)》屯蒙法則……………()

四、起火之法………()

五、以柔以默以靜…………………()

六、卯酉沐浴………()

第八章采煉火候…………………()

一.外藥、大藥和圣胎……………()

二、文火武火………()

三、進火采藥之法…………………()

四、玄關采藥………()

五、活子活午火候…………………()

六、大藥發(fā)生效驗…………………()

第九競其他秘傳真決……………()

一、久坐必有禪……()

二、兩眼神光之運用………………()

三、戒貪看外光……()

四、不惑于異景……()

五、人身緊要之處…………………()

六、集神于玄竅……()

七、丹田地步………()

八、上下丹田配合…………………()

九、動處煉性,爵處煉命…………()

十、觀妙觀竅………()

十-、集義生氣,虛無生陽………()

十二、覺照之心……()

十三、守中之旨……()

十四、內動陽生……()

十五、女功一則……()

第十章結論………()

一、全功論述………()

二、丹經(jīng)隱語破釋…………………()

三、邵子月窟天根詩解……………()

第一章玄關一竅一、回光返照(原文)孔德之容,即玄關竅也。古云:一孔玄關竅,乾坤共合成,中藏神氣穴,名為坎離精。

又曰:"一孔玄關大道門,造鉛結丹此中存"?!镀酢吩唬?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胥"。故道

曰:玄牝之門。儒曰:道義之門。佛曰:不二法門。總之,皆孔之德器能容。天地人物咸生

自個中,無非是空是道,非空非道,即空即道,空與道兩不相離,無空則無道,無道亦即無

空。故曰:"惟道是從"。欲求道者,舍此空器,何所從哉!但空而無狀,即屬頑空,學者又

從何處采藥而煉丹乎!必須虛也而含至實,無也而賅至有,方不為一偏之學。修行人但將萬

緣放下,靜養(yǎng)片晌,觀照此竅,惚兮似無,恍兮若有,虛極靜篤之中,神機動焉,無象者有

象。此離己之性光木火浮動之象,即微陽生時也。再以此神光偶動之機,合目光而下照,恍

兮若有覺,惚兮若無知,其中之陽物動焉,此離光之初交于坎宮者。其時氣機微弱,無可采

取,惟有二候采牟尼法,調度陰躋之氣,相會于氣穴之中。調度采取為一候,歸爐溫養(yǎng)為一

候。依法行持,不片晌間,火入水底,水中生金,杳杳冥冥,不知其極,此神氣交而坎離之

精生矣!然真精生時,身如壁立,意若寒灰,自然而然周身蘇軟快樂,四肢百體之精氣,盡

歸于玄竅之內。其中大有信在,溶溶似冰泮,浩浩如潮生,非若前此之恍恍若有,惚惚似無,

不可指名者也。此個真精,實為真一之精,非后天交感之精可比,亦即為天地人物發(fā)生之初,

公共一點真精是矣,如冬至之陽,半夜之子。一歲一日之成功,雖不僅此,而氣機要皆自此

發(fā)端,儼若千層臺之始于累土,萬里行之始于足下,一般為天地人物生生之本。本原一差,

末流何極?以故自古及今,舉凡修道之士皆不離此真氣之采,然后有生發(fā)之象。遍閱眾物初

生,無不同此一點真精成象而成形。我又何以知眾物之生有同然哉?以此空竅之中,真氣

積累,久則玄關開而真精生焉。要之,恍是光之密,惚是幾之微,離中真陰,是為恍惚中之

物,坎中真陽,是杳冥中之精。學者必知之真,而后行之至也。此恍兮惚,是性光發(fā)越,故云有象。惚兮恍,是性光下照坎宮,而真陽發(fā)動,故云有物。

窈冥之精,乃二五之精,故云甚真。欲得真精,須知真信。真信者,陰陽迭遠不失其候之調

俟。其信之初至,的當不易,即行擒伏之功得矣。凡人修煉之初,必要恍惚杳冥,而后人欲

凈盡.天理常存,凡息自停,真息乃見。此何以故?蓋人心太明,知覺易生,若到杳冥,知

覺不起,即元性元命打成一片。此個恍惚杳冥,大為修士之要。學人當靜定之時,忽然偶生

知覺,此時神氣凝聚,胎田渾然粹然,自亦不知其所之,此性命退還于無極之天也。雖然外

有是理,而丹田中必有融和氣機,方為實據(jù)。由此一點融和,采之歸爐,封固溫養(yǎng),自能發(fā)

為真陽一氣。但行功到此,大有危機,惟有一心內守,了照當中,方能團聚為丹藥,可以長

生不老。若生一他念,此個元氣即已雜后天而不純矣!若動一淫一思,此個氣機即馳于外,

而真精從此泄漏矣!古人云:泄精一事,不必夫婦交媾,即此一念之動,真精也不守舍,如

走丹。一般學人必心與氣合,息與神交,常在此腔子里,久之自有無窮趣味生來。然而真難

事也。沒能識透玄機,亦無難事,起初不過用提掇之功,不許這點真氣馳而在下,亦不許這

個其氣分散六根門頭,總是一心皈命,五體投誠,久久自然精滿不思色矣!愿學者保守元精,

毫不滲漏,始因常行熟道,覺得不易,茍能一忍再忍,不許念頭稍動,三兩月間,外陽自收

攝焉。外陽收攝,然后見身中元氣充足,而長生不老從此得矣![注釋]此為黃元吉氏《道德經(jīng)注釋》書第二十一章注文。老子原文為:"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

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共名不去,以

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歷代氣功家認為,《道德經(jīng)》此章為論述玄關竅開

現(xiàn)象的權威之作。黃氏注文則頗得原文本旨,并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泄露??椎轮荩诪榇?,德為道之顯現(xiàn)與作用,容為樣態(tài)或空器。黃氏認為孔德之容即玄關

竅之喻?!吨芤讌⑼酢吩疲?此兩孔穴法,余氣亦相胥"。歷代注家認為指坎與離、乾與坤、陰

與陽、水與火或神與氣等之互相作用。陰蹺,李時珍《奇經(jīng)八脈考》附有張紫陽《八脈經(jīng)》云:"陰蹺脈在尾閭前,陰囊下,"

則知即為會陰穴。張紫陽又曰:陰蹺一脈"上通泥丸,下透涌泉,俏能知此,使真氣聚散皆

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于一身,貫通上下,和氣自然上朝,陽長陰消,

水中火發(fā),雪里開花,所謂'天根月窟常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得之者身體輕健,容衰返

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癡,此其驗也。"黃元吉氏將"孔德之容"(意為人道的空器)喻為玄關竅,即指在氣功態(tài)中我身至玄至妙

機關猛然升啟,一陽初動,產出真精真氣的一種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是其氣積累到一定程度所引

起的從無到有、由量到質的變化。這種現(xiàn)象在平時是看不到尋不著的,只有到竅開時才能感

到,所謂"時至神知","感而遂通"。張紫陽在《金丹四百字》中談到玄關竅時說:"此竅非

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黃氏引此作為玄關竅的定義??芍烁[由

乾坤合成,乃神氣相交之地,生產坎離之精、形成先天真氣之所。亦即"產鉛結丹此中存",

并非一般的凡竅可比。欲得玄關竅開,必先實行回光返照。下手之初,但將萬緣放下,靜養(yǎng)片晌,觀照下丹田。

經(jīng)一段時期鍛煉,便能使性光發(fā)越,在恍惚中眼前便從無象而有象,從一片黑暗而出現(xiàn)性光

(又名離光、慧光)及幽深廣大之境。這就是老于說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蓋將眼前性

光或離光合兩眼之神光返照下丹田,其光交于坎宮,于是調動陰蹺(會陰穴)之氣相會于下

田,進而使神氣交合,坎離交媾,凡息停而真息現(xiàn),出現(xiàn)玄關現(xiàn)象,玄關竅突然打開,產生

真精真氣。這就是老子所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

有信。"信者為何?即黃氏所說如丹田渾然粹然,四肢百體精氣溶溶,浩浩如潮生,周身蘇

軟快樂等是。黃氏氣功養(yǎng)生學所應用的主要竅位,上丹田為泥丸(在頭頂百會穴內),中丹田為繹官

(在兩乳間膻中穴深入一寸三分處)下丹田為臍下一寸三分(實是臍內一寸三分)處,以及

陰蹺(會陰穴)、山根(即祖竅,在面眼之間鼻梁上)等等。黃氏所云中黃宮、中宮、中黃

正位、黃庭、坎宮、水府和氣穴等名稱,均指下丹田。黃氏對下田的定位,雖說指明是臍下

一寸三分,但古人將針灸鋼人躺倒放置,臍下實是指臍內而言,而在氣功態(tài)中執(zhí)行也不嚴格,

主張觀照包括下田在內的心之下、腎之上的虛無窟子,還有內、外丹田之說,即觀照臍丹田

離皮肉一寸三分之間。他還說:丹田"有其名卻無其實,然亦不可謂全無實也。以為虛也而

萬化生于此,以為實也究竟尋不著一個物事出來。"因此,他認為觀照丹田不要死死執(zhí)著,

應"似在空中盤旋一般,然亦不可竟向空中馳逐也。"黃氏一般只強調在下手興功時,運用兩眼神光匯合性光觀照下丹田。但性光的發(fā)越,實

際上與觀照祖竅或存想山根有關,黃氏卻不言明,也不強調。但他認為,人身有離宮、坎戶

和玄門、牝戶之分,實際上離宮、玄門均可代表兩眼之間的祖竅,坎戶和牝戶則可代表下田。

他說:"自涌泉以至氣海(指下田)皆屬陽,則為坎;自泥丸以至玄關皆屬陰,陰則為離。

黃氏在《樂育堂語錄》一書中對山根給予高度的評價。他說:山根是人身"緊要之處","是

通精氣往來要道,人能存想山根則真氣自然復歸黃庭舊處。"又說:"古云:'山根是人初生

命蒂'。吾人開督閉任,通氣往來,即是此竅。茍能存神于茲,自可長生不老,卻病延年。"

由此可見,黃氏也是贊成存想山根、存神山根的。世傳丹經(jīng)道書中不乏下手興功時,存想山根的例子?!秴巫鎺熛忍焯摕o太一金華宗旨》

一書功法下手時,就先著念于鼻端,然后存想山根。認為山根為人身之性戶,上達泥丸,下

通下丹田,故須凝聚光于此處,由此而下注?!兑嫒藮|華正脈皇極闔辟證道仙經(jīng)》一書功

法下手之初,更主張"窮想山根",以與元始祖氣相通。清代史從龍撰《道鄉(xiāng)集》一書認為,

山根"乃下手收念之處,此竅乃后三關之門戶,坐時二目先守此竅,少時念止,即可由門戶

而輕輕下沉海底,二目既至,神已隨之,片時不起妄念,自然心定調息。"(以上均引自拙

編《中國古代氣功選注》一書)?;毓夥嫡諆裳壑g的祖竅或存想山根,對陰虛陽亢或患有高血壓癥的學者不宜,因陽氣

會因此而上升,使病情加重。因有此弊端,黃氏著作中所言靠凝神用兩眼神光匯合性光下照

丹田,不失為一穩(wěn)妥之法。蓋此法亦可微微或適當?shù)貭縿幼娓[,起一定程度的觀照作用,且

并非意守祖竅,則對有高血壓及陰虛陽亢者無礙。

二、玄關現(xiàn)象(原文)學人下手之初,別無他術,惟一心端坐,萬念胥捐,垂簾觀照。心之下,腎之上,仿佛

有個虛無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歸,任其一往一來,但以神、氣兩者凝注中宮為主。不頃

刻間,神、氣打成一片矣!于是聽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覺心。久之恍恍惚惚,入于無何有

之鄉(xiāng)焉。斯時也,不知神之入氣,氣之歸神,渾然一無人無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瞶

也。若使昏瞶,適成搞木死灰。修士于此,當滅動心,莫滅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

于無知無覺之際,忽然一覺而動,即太極開基。須知此一覺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

我本來真覺,道家謂之玄關妙竅,只在一呼一吸之間。其吸而入也,則為陰為靜為無;其呼

而出也,則為陽為動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竅。人欲修成正覺,惟此一覺而動之時,

有個實實在在、的的確確、無念慮、無渣滓、一個本來人在。故曰:天地有此一覺而生萬物,

人身有此一覺而結金丹。但此一覺,有如電光石火,當前則是,轉眼即非,所爭只毫厘間耳。

學者務于平時審得清,臨機方把得住。古來大覺如來,亦無非此一覺積累而成也。修士興功

不從有欲無欲,觀妙觀竅下手,又從何處以為本乎?雖然無與有、妙與竅,無非陰靜陽動,

一氣判為二氣,二氣仍歸一氣而已矣!以其靜久而動,無中生有,名曰陽生活子時;以其動

極復靜,有又還無,名曰復命歸根。要皆一太極所判之陰陽也。兩者雖有異名,而實同出-

源。太上(即老子)謂之玄。玄者深遠之謂也。學者欲得玄道,必靜之又靜,定而又定,其

中渾無物事,是為無欲觀妙,此一玄也。及氣機一動,雖有知,卻不生一知見,雖有動,卻

不存一動想,有-心無兩念,是為有欲觀竅,此又一玄也。至玄之又玄,實為歸根之所,非

眾妙之門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竅,不知直養(yǎng),是以旋開族閉,不至耗盡而不已。至人于

玄竅開時,一眼覷定,一手拿定,操存涵養(yǎng),不使須臾或失,所以直造無上根源。[注釋]此段選自黃元吉《道德經(jīng)注釋》第一章注文。虛無窟子,指入靜中心之下,腎之上包括

下丹田在內所形成的一種化境。中宮即中黃宮,此處指下田,亦指虛無窟子。觀妙觀竅、眾妙之門,均引自《道德經(jīng)》第一章。該章原文為:"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

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丹書多把"徼"解為"竅"。黃氏在此介紹了其養(yǎng)生內功的入手程序及概要,首先揭示了玄關現(xiàn)象的重要作用。他在

其著作中幾乎無處不談玄關。他認為,玄關一竅"是修士第一要務","除此一個玄關竅,余

無可進步也,""玄關竅可以了結千經(jīng)萬典之義。"歷代丹經(jīng)道書亦多論及玄關竅開之重要性,

但令人修習養(yǎng)生內功,能知玄關作用者甚稀,得其訣竅真?zhèn)髡吒伲毠ψ噪y登堂入室。玄關現(xiàn)象,此處所指在人身上并無定位,亦非指兩眼之間的山根,實是指氣功態(tài)中產生

真氣(能量流)由量變到質變的一剎那間,亦即靜極而動從無到有的一剎那間。在這一剎那

間,我體內真陽發(fā)生,古稱陽生活子時,亦稱太松開基,又稱真種產生,即我體內之最玄最

妙機關開啟了,用俗話說,氣、得氣、得竅了!玄關竅開,是回光返照下丹田,做到神氣相交,坎離交媾,混混沌沌,憂惚杳冥,真息

(胎息)綿綿,靜極而動,無中生有的一種現(xiàn)象。黃氏把玄關竅開現(xiàn)象在人體的表現(xiàn)歸結為"一覺而動"四字,而且指出,掌握這"一覺而

動"的時刻只在一息(一呼一吸)之間。一覺就是從無知無覺到猛然醒覺。動就是真陽之動

而影響身體之動。古傳止念之法可作為入竅途徑。此法即排除種種雜念,只留正念,俄而此

念頓息而后念未起之際,便是導致玄關竅開之時。

三、一覺而動(原文)夫玄關一竅,正陽生活子時。呂祖云:"萬有無-臭,地下聽雷聲"。古仙云:"忽然夜半

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雷乎雷乎?神哉神哉!從此二說觀之,難道玄竅之好,真陽之

動,色身中豈無真實憑信,而漫以雷聲喻之乎?張祖又云:"雷聲隱隱震虛空,電光灼處尋

真種。"古來仙師個個俱以雷鳴比之者何哉?吾今直為指出,即爾入定之時,忽然神與氣交,

直到真空地位,不黨睡著,鼻息齁齁,--覺而醒,此即是天地之根,人物之祖。吾身投胎奪

舍,其來也即此攸忽杳冥忽焉驚醒之一念也。爾果于入定時,憑空一覺,即是我本來真面目,

急忙以真意護持,切勿稍縱,如人乘千里驥,絕塵而奔,暫一經(jīng)眼,便要認識,不可延遲,

遲則無及矣。故曰以前不是,以后不是,露處只在-息,一息之后,不復見焉。爾等務要于

靜定時,偶有鼻息齁齁,急忙起立,趁此清空一氣,收攝將來。如此坐一次,必有一次長益。

果然不爽其時,不差其度,不待百日,基可得而筑矣!此等要訣,古人但說玄關,未有如吾

實實在在向人身中指出者。是知丹訣,關乎功德心性,不易語也。[注釋]黃氏于此直道出千古不傳之秘,指出玄關竅開在人身中的表現(xiàn)。蓋靜定中神氣

交合,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不覺'睡著".實際上是似睡非睡,仍處于氣功態(tài)中,或有齁聲,

或無齁聲,猛然一覺而醒,身體亦隨之一震。這個震動,乃靜極而動,正是古人以雷震喻玄

關竅開之故,乃是因醒覺而動,又因體內真陽發(fā)生而動。此一覺而動,只在一息之間,我必

須不失時機,以真意主宰之,凝神氣穴(或虛無窟子),待真陽大現(xiàn),然后轉運河車(周

天),采藥返爐,切不可在一覺之時妄想他事,以免精氣神有一絲半點滲漏。要做到這點,

要有黃氏所說的把得住,拿得定,所謂提霧拿云手段,即丹經(jīng)所云:"時至神知","感而遂

通"。當鼻聲齁齁時,急忙起立,并非停止行功,而是振作精神,保持真意主宰,繼續(xù)行功。

學者得此"一覺而動"之真訣,依法行持,倘常得玄關竅開之真景,功后必感頭清目爽,渾身

輕快,下元充實,若有宿疾亦可漸消,功乃可大進。(原文)此一覺也,切不可輕視之。自此以后,覺而迷,迷而覺,總從覺一邊去。久之

自然無覺,而無不覺。如此者,非所謂不神之神乎?你等莫視為難事,只是用一個覺字、靜

字、常字,即可為正法眼矣?否則,靜而不覺,覺而不常,神有間斷,何時而后心定如止水,

月印萬川而無波哉!亦不必深山枯兀靜坐也,只要我心一靜,自然了覺,常常如是,無論于

兵萬馬營中,皆是清凈靈山也!總在各人自靜、自覺。自常,即可證無上菩提矣?。圩⑨專荨洞蟪山菀芬粫性疲盒P竅開有一連二、三十次而后止。曾頗疑其說。現(xiàn)

黃氏所云:"覺而迷,迷而覺,總從覺一邊去",正合此意。有迷才有覺,不覺則不迷,靜極

而動,動極而靜,循環(huán)無已。若能行持久之,習練成熟,使成有序化,則達到我心一靜自然

了覺之境界,亦非難事。

四、玄關真際(原文)古云:"混沌一覺,即成仙種子。"洵非虛也。但要知此一覺,不是有心去尋,亦不是無

心偶得。從混混沌沌中涵養(yǎng)既久,蘊蓄得深,靈機一觸,天籟自動,所謂前后際斷是。是即

性光也,即正覺也,即無上正等正覺也,亦即本來人也。吾不先將神氣二者交會于虛無窟內,

積習既久,神融氣暢,打成一片,兩不分開,安有突然而醒之一覺哉?此殆無心有心,有心

無心,有如種火者然。始而一團熏蒸之氣凝聚于中,不見有火,而火自在此。猶混沌里內蘊

知覺之神,迨積之久久,火力蓄足,忽然陽光發(fā)現(xiàn),燒天灼地,有不可遏之機。而對火初不

自知,而亦不自禁,是即知覺中仍還混沌之象,此喻最切。你等須從混沌中有如此之蘊蓄,

使神光凝而不散,然后一覺始圓明洞達,無礙無欠,才是我一點靈光本來真面目。尤要知一

覺之前,只是一段氤蘊,一覺之后,只有一段靈光獨運空中,并無半點念慮知覺夾入其中。

莫道以外之事,就是我靈光一點,亦不自知也,惟適其天而已矣?至人窮究造化妙義,識得生死根源于此混沌忽然有覺,立地把持,不許他放蕩無歸,但

只一暈靈光洞照當空,惺惺常存,炯炯不昧。初不知有所覺,并不知有所照,更不知有所把

持,斯為時至神知。由此日遠陽火,夜退陰符,包裹此太極無極之真諦,久久神充氣盛。勿謂此一覺非我仙家根本,而別求妙術。蓋此時一覺,但見我身心內空洞了靈,無塵無

翳,不啻精金良玉。故一覺之后,其樂陶陶不可名狀。是一念知覺,即一念之菩提;一刻

晏息,即一刻之涅盤也。雖然混沌一覺,有真亦有偽,如今之人,昏迷一下,即以為混沌,

知訊忽起,即以為一覺,此皆認賊作子,斷準有成,惟一無所有中,忽然天機發(fā)動,清清

朗朗,虛虛活活,莫方如篤(?)真混沌真覺,不然未有不以昏迷為混沌,以知識為一覺也。

你等須知混沌非本,一覺非極,必XXX一覺中而有湛寂圓明、清虛玄朗之境,方得真妙,切

勿以恍惚二字混過可也。[注釋]玄關竅開之機實即寓動于靜中。我神氣初交,即有玄關竅開之萌芽在于其中,有如種火,

一但神冥氣合,遂火勢燎原。但此用于人體之自然規(guī)律,-切按其自然行去,不得夾雜知覺

意念,如此到一覺而動之時,才能圓明洞達,清清朗朗,活活潑潑,即黃氏所云:"方得真

際"。(原文)塵情雜慮紛紛擾擾時,從中一覺而出,即是玄關。所謂回頭是岸。又曰:"彼岸非遙,

回光返照即是。"但恐于玄關末開之前,先加一番意思去尋度,于玄關既開之后,又加一番

意思去守護,此念慮紛紛,猶天本無云翳,云翳一散即現(xiàn)太空妙景,而卻于云翳已散之后,

又復加一番煙塵,轉令清明廣大之天,因之而窄逼難容,昏暗莫辨矣!佛云:應如是住,如

是降伏其心。此等玄機,總著不得一毫擬議,擬議即非。著不得半點思慮,思慮即錯。惟于

玄關未開時,我只順其了照之意。于玄關既開后,我亦安其坐照之常。念若紛馳,我即收回,

收回即是。神如昏罔,我即整頓,整頓即是。是如何之簡而捷、便而易乎?特患人于床上安

床,動中尋動,靜里求靜,就涉于穿鑿。而玄關分明在前,即又因宿天知慮遮蔽而不在矣!

吾今示一要訣,任他思念紛紜莫可了卻,我能一覺而動即便掃除,此即玄關。足死人之修煉,

只此覺照之心,亦如天宮赤日,常須光明洞照,一毫昏暗不得,昏暗即落污暗地獄。茍能撥

開云霧,青天白日明明在前,如生他想,即落凡夫窩臼。總之,無他玄妙,惟明心見性,乃

修煉要訣。[注釋]行功時思慮著要得玄關,往往不得其開,且無一覺而動之境。蓋因后天識神堵塞之故。

一旦玄關竅開,一覺而動之后,我又思慮著如何守護,而非用一點靈光的真意主持,則玄關

亦旅開旋閉,真精真氣隨之走泄,而前功盡廢。

五、玄關常在(原文)夫玄關一竅,是吾人煉道丹頭,勿區(qū)區(qū)于大靜中求??鬃釉唬?我欲仁斯仁至矣!"若必

待大定大靜然后才有,孔子又不如是便宜指點。可見學人修養(yǎng)時,忽然靜定,一無所知所覺,

突起知覺之心,前無所思,后無所憶,干干凈凈,即乾元一氣之本來面目也。從此一念修持,

采取烹煉,封固溫養(yǎng),久久自成不測之仙。然而小定小靜亦見天心之來復,若人事匆匆,思

慮萬端,事為煩擾,如葛之綠蔓,樹之引藤,愈起愈紛,愈紛愈亂,無有止息,為之奈何?

但能一念回光,一心了照,如酒醉之夫,迷睡路傍,忽地-碗涼水,從頭而噴去,猛然一驚

而醒,始知昏昏迷迷,一場空夢,此即玄關竅也。昔鶴鸛子示,真元心體實自玄關一竅尋來,

動靜與俱,隨時皆有,但非感動無以覺耳。試有人呼子之名,子必應之,有此一應是誰?雖

曰是口,然主宰其應者,是真元心體也。是一應間,直將真元心體憑空提出與人看,此真善

于指點者也!是知知覺不起時,萬境皆滅,即呼即應,真元顯露,方知此心不與境俱滅。知

覺紛起時,萬境皆生,一呼一應,真元剖露,方知此心不與境俱生。以此思之,知覺不起時,

心自若也。知覺紛起時,心亦自若也,以其為虛而靈也,虛則有何生滅哉!總之,此竅只此

息之頃,以前不是,以后不是,如人當悶寂之時,忽有人呼其名,猛然一應,即玄關矣!一

應之后,陰陽判為兩儀,又非玄關也。玄關者,太極將兩分兩儀之時也。動不是,靜亦不是,

其在靜極而動,動極而靜之間乎?!所謂動靜無端,玄關亦無端,學者須善會之。[注釋]真元心體,清代鶴guan子著《唱道真言》云:"一心端坐,洞然玄朗,無渣滓,無知識,

即先天性體也。"又曰:"吾教子靜坐,一無知覺,忽有人呼子之名,子必躍然應之曰:在。

這便是真元心體"。玄關竅開,無論在大靜小靜中均可出現(xiàn),但均有一覺而動之境。一呼一應者,只是借以

說明玄關竅開就是真元顯露而已。玄關竅開本是人體潛能,故曰隨時皆有,但非感動無以顯

露。(原文)玄關一竅隨時都在,只須一覺心了照之,主宰之,則玄關常在,而太強常凝矣!特患人

不入于杳冥,無患玄關之不發(fā)見也。要知此個杳冥,不是空空可得,須從動極而靜,真意-

到為造化,才能入于杳冥。及靜極而動,此時陰陽交媾,將判未判,未判欲判,恍恍惚惚中,

忽覺真鉛發(fā)生,此即玄關現(xiàn)象,全賴元神為之主持。吾見生迷于此個消息久矣,今將妙理一

口吐出,俾生等知得玄關一竅無時不有,無在不然,但以神主之足矣!至于氣機之消長,且

聽其盛衰,而主宰切不可因之有消長,此即是真正妙決。[注釋]氣功態(tài)中凡能入于杏冥,便有玄關竅開,故云玄關常在。而要入于杏冥,則靠真意之作

用。真意生于前念已去,后念未續(xù)之際,即"前后際斷",此時動極而靜,無知無覺,一旦一

覺而動,乃靜極而動之初,因一動故,真意易失,失則一覺并非真覺,須得真意立即起而主

宰之,方得玄關之妙。故其訣為不管氣機之消長,我真意不受其影響而始終主宰之。

六、玄關開后(原文)忽焉一覺而動,一驚而醒,猶亥末于初交半夜。是學者于此須凝神入氣穴。此個氣穴非

有形有象,肉團子上是神氣合一之氣穴也。神氣聚則有形,神氣散則機息。學人坐到凡息停

時,口鼻之息似有似無,然后胎息始從下元發(fā)起,兀兀騰騰,氤氤氳氳,所謂一元兆象,

大地回春,桃紅柳綠,遍滿山原,于此收回藥物,采入金鼎玉爐,煅之煉之,大丹可成矣!

雖然金鼎非真有鼎,玉爐非真有爐,亦無非神氣臺一,凝聚于人身氣海之旁,即男子因精之

所,女子系胞之地是。然亦不可死死執(zhí)著此處烹煉也,不過以人身元氣,自一陽來復,神氣

交會于此,歸根復命于此,烹煉神丹,采取歸來,亦離不得此。除此而外,則無修煉之處,

若執(zhí)著此處,未可以成神胎也,須知神氣團聚一區(qū),恍惚若在此,又若不在此,方與虛無之

丹相合。玄竅初開,只見離宮元性,所以謂之性陽生。然此是神之偶動,非氣之真動,只可以神

火慢慢溫養(yǎng),聽其一上一下之氣機往來內運,蘊藏于中黃正位,此為守中一法,水火濟,坎

離交之候;又謂前行短,二候采牟尼是。到得神火下照,那水見火自然化為一氣,氤氤氳氳,

兀兀騰騰,此方是水底金生,古人云陽生活子時是,又曰命陽生。果有此氣機之動,不必蓬

蓬勃勃充塞一身內外,即粗見氣機,果從神火下入水鄉(xiāng),是為坎離交而產藥,亦是微陽初動,

亦要勤勤采取,運動河車,棲息泥九,所謂補腦還精,長生之道在是矣!人欲長生,除此守

中、河車二法,行持不輟,別無積精累氣之法焉。雖然,守中之火,只有溫溫鉛鼎,惟河車

逆運,則有子午、卯酉,或文或武之別。誠能常常溫養(yǎng),令我元神常棲于心,元氣常潛于身,

雖欲死之,其將何以死之?以神氣交媾,常常不失也。[注釋]玄關竅開之時,我即以真意主宰,凝神氣穴,溫之養(yǎng)之,等待真陽大發(fā),我再運行子午

周天,此為守中、河車二法之運用,亦玄關竅開之后積精累氣不易之法。清代李涵虛著《三車秘旨》一書,對玄關竅開之后功法另有真訣。李氏云:"學人把初

醒之心,陡地拔轉,移過下鵲橋(按在肛門至尾椎骨之間),即天罡前一位,誓愿不傳之真

訣也。此心名曰天地之心,又名妙心,又名元神,又名真意,又名玄關發(fā)見。移至尾閭,守

而不離,霎時間真氣溫溫,從尾閭骨尖兩孔中透過腰脊,升至玉枕,鉆入泥丸。古仙云:'

夾脊雙關透頂門,修行路徑此為尊',即指此也。"李氏之法,實合守中、河車二法為一法行

之,另辟蹊徑,簡而捷。

第二章玄牝之門一、何謂玄牝和玄牝之門(原文)太上示人,下手之功曰:"谷神不死。"何以為谷神?山穴曰谷,言其虛也。變動不拘曰

神,言其靈也。不死,即惺惺不昧之謂也。人能直養(yǎng)此虛靈不昧之體以為丹頭,則修煉自易。

然而無形無影,不可捉摸,必于有聲有色者而始得其端倪。古云:"要得谷神長不死,須從

玄牝立根基。"何以謂之玄?玄即天也,何以謂之牝?牝即地也。天地合而玄牝出,玄牝出

而闔辟成。其間一上一下,一往一來,旋循于虛無窟子,即玄牧之門也??鬃釉唬?乾坤其

易之門",不誠然乎?!第此門也,陰陽往來之路,天地造化之鄉(xiāng),人物發(fā)生之地,得之則

生,失之則死。凡人順用之則為死戶,圣人顛倒之,則為生門。人欲煉丹,以成長生久視之

道,舍此玄牝之門,別無徑也,非天地之根而何?修士垂簾觀照,渾沌無知時,死凡心也。

忽焉一覺而動,生道心也。所謂靜則為元神,動則為真意,是其中胎息一動,不要死死執(zhí)著

丹田,必于不內不外之間,觀其升降往來,悠揚活潑,即得真正胎息矣!古人云:出玄入牝。

是出,非我本來面目,入,亦非我本來面目,惟一出一入間,中含妙諦,即虛靈也。所謂真

陰真陽,形而為真-之氣是也。大地之根豈外此哉?要之,谷神者太極之理,玄牝者陰陽之

氣,其在先天理氣原是合一,其在后天理氣不可并言。修道人欲尋此妙竅,著不得一燥切心,

起不得一忽略念,惟借空洞之玄牝,養(yǎng)虛靈之谷神,不即不離,勿志勿助,斯得之矣!故曰: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谷神者,空谷之神,問之若答應焉,如響即不死也。其在人身,總一虛靈不昧之真。自

人喪厥天良,谷神之汩沒者久矣!后之修士欲得谷神長存,虛靈不昧,以為金丹之本,從空

際盤旋,無有把柄。惟從無欲觀妙、有欲觀竅下手,有無一立,妙竅齊開,而玄牝立焉。故

曰:"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總要精、氣.神三者打成一片,

方名得有無竅、生死門,否則為凡竅,而無先天一元真氣存乎其中。虛則落頑空,實則拘形

跡,皆非虛靈不昧之體。惟此玄牝之門,不虛不實,即虛即實,真有不可名言者。靜則無形,

動則有象。靜不足天地之根,動亦非人物之本。惟動靜交關處,乃是坎離顛倒之所,日月交

光之鄉(xiāng),真所謂天根地窟也。學人到得真玄真牝,一升一降,此間之氣凝而為性,發(fā)而為情,

所以由虛極靜篤中生出法相來。其曰綿綿若存者,明調養(yǎng)必久而胎息乃能發(fā)動也。曰用之不

勤者,言抽添有時,而符火不妄加減也。人能順天地自然之道,則金丹得矣?。圩⑨專菀陨蠟辄S元吉氏《道德經(jīng)注釋》第六章注文。此章老子原文為:"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張紫陽《金丹四百字自序》云:"要知夫身中一竅,名曰玄牝。此竅者非心、非腎、非

口、非鼻、非脾胃、非谷道、非膀胱、非丹田、非泥丸。能知此一竅,則冬至在此矣,藥物

在此矣,火候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脫體亦在此矣!夫此一竅,亦無邊旁,更無內外,刀

神氣之根,虛無之谷,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也。此之一竅,不可以私意揣度,是必心傳

口授"。古今氣功家對玄牝及玄牝之門說法不一,使人無所適從,而黃元音氏之說則較為合

理。玄關一竅,道家亦曰玄牝之門,此兩者實同出而異名。但玄關竅開,一覺而動,真種產

焉;玄牝之門開,真息生焉。兩者角度實有不同。"谷神不死",意為虛靈,而虛靈必須玄牝

以形之。玄即天,亦屬乾、陽、離宮、神;牝即地,亦屬坤、陰、坎戶、氣。直接了當?shù)卣f,

玄即兩眼之間的玄關竅,牝即下丹田。故天地合而玄牝出,玄牝出而闔辟成,闔辟成而才有

玄牝之門。玄牝之門平時并無定位,但在氣功態(tài)中可于人身求之,即虛極靜篤、混沌無知時,凡息

停而真息現(xiàn),其息與真氣于虛無窟子中一上一下、一往一來盤旋,悠揚活潑,虛靈不昧,此

即玄牝之門。老子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天地之根亦即人身之根。蓋出玄入牝,非虛靈不

能形成玄牝之門,非有玄牝之門,不能出現(xiàn)真正的胎息,非有真胎息不能形成真一之氣。故

曰人身之根。何以得出玄入牝之間之虛靈?觀照下田切忌死死執(zhí)著,要不即不離,勿忘勿助,則可得

之。

二、玄牝之門現(xiàn)象(原文)古云:"凝神于虛,合氣于漠。"此個虛無窟子,古人謂不在身中,又卻離不得身中,此

即太上所謂"谷神不死,是謂玄牝。"此個玄牝門,不先修煉則不見象。必要呼吸息斷,元息

始行,久久溫養(yǎng),則玄牝出入,外接天根,內接地軸,綿綿密密,于臍腹之間一竅開時,而

周身毛竅無處不開,此即謂胎息。即赤子未離母腹,與母同呼吸之氣一般。生能會得此竅,

較從前煉口鼻之氣大有不同。生自今后須從口鼻之氣微微收斂,斂而至于氣息若無,然后玄

牝門開,元息見焉。此點元息即人生之本能,從此采取,庶得真精真氣真神。古云:"玄牝之門世罕知,休將口鼻妄施為。饒君吐納經(jīng)千裁,爭得金鳥搦兔兒。"是知

玄牝之門,非如今之時師、傳人以出氣為玄,入氣為牝之謂也。又非在離宮在坎官水火二氣

之謂也,蓋在有無之間,不內不外之地,父形媾精時一點靈光墮入胞胎內,是為玄牝之的旨。

爾學人細心自辨。若說是出玄入收,是渾渾淪淪,毫無蹤跡,又墮于頑空。在他初學之徒,

吾亦不過于形色間指出一個實跡,若諸子工夫已有進步,可以抉破其微。吾聞昔人云:"念

有一毫之不止,息不能定;息有一毫之未定,命非我有。"是知玄牝者,從有息以煉至無息,

至于大定大靜之候,然后見其真也。近日用功,雖氣息能調,然未歸于虛極靜篤,則玄牝之

門猶不能現(xiàn)象。惟于日夜之際,不論有事無事,處變處常,時時以神光直注下田,將神氣二

者收斂于玄關一竅之中,始則一呼一吸,猶覺粗壯,久則覺其微細,則少靜矣!又久則覺其

若有無,則更定矣!迨至氣息純返于神,全無氣息之可窺,斯時方為大定大靜,煉丹則有藥

可采。此可悟玄牝之門,此可見生身受氣之初,是即真正玄牝之消息。以之修煉,可以得藥

成丹也。不然有一息之未止,則神隨氣動,氣與神遷,有何玄牝之可言!不知定息靜神,從

有思有慮之神氣上用功,莫說丹不能成,即藥亦不可得。莫說命不我立,即病辦難除。此玄

牝所以為煉丹之本也。[注釋]令人習練養(yǎng)生靜功,多煉口鼻之氣,能得玄牝之門,把外呼吸自自然然變?yōu)閮群粑呱?/p>

矣!行功如不得玄牝之門,實未進入氣功之門。玄牝之門現(xiàn)象,亦即胎息之景。虛極靜篤中,口鼻呼吸漸漸收斂,由粗而細而若無,而

臍腹內則真息綿綿,在下田一起一伏,一升一降,氤氤氳氳,神融氣暢,周身蘇軟如綿,美

快無比,并恍覺一股清涼之氣上升于泥丸內,周身毛竅齊開,耳、目、口鼻亦放光明。此正

是玄牝之門現(xiàn)象,往往隨之恍惚杳冥中一覺而動,續(xù)見玄關竅開。

三、出玄入牝之處(原文)《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這個氤氳之氣在人身中即是停內火外符,渾然不動

任氣息之流行。在功夫純熟者,斯時全不用意。若未到此境,覺照之心不可忘也。若或忘之,

又恐不知不覺一念起一念滅,轉轉生生將一個本來物事競為此生滅之心而泊沒焉。古佛云:

"了知起處,便知滅處。"如此存養(yǎng)久久而見起滅之始,又久久而見未有念之始,斯得之矣!

至于黃庭之說,在不有不無,不內不外,又在色身中,又不在色身中。此個妙竅到底在何處:

古所謂"凝神于虛,合氣于漠"是也。夫"凝神于虛,合氣于漠"亦猶是在丹田中,但眼光不死

死向內而觀耳,神氣不死死入內而團耳,惟凝神于臍下離色身肉皮不遠,此即不內不外之說

也。以意凝照于此,但覺口鼻呼吸之氣一停,而丹田之氣滾滾轆轆,在于內外兩相交結之處

紐成一團,直見氤氤氳氳、渾渾淪淪、悠揚活潑之機,一出一入真與天之元氣兩相通于無間,

生精生氣生神即在此處,與天相隔不遠,此即合氣于漠之說也。昔人謂之元氣胎息,真人之

息以踵者,非此而何?吾示臍輪之氣與外來之天氣相接,不內不外氤氳混合打成一片,即是返還于受氣之初而

與母氣相連之時,即是胎息也。所謂真人之息以踵者,蓋以真人之息藏之深深、達之**、

視不見、聽不聞、搏不得、深而又密、如氣之極于腳底是也。彼口鼻之氣非不可用,但當順

其自然,不可專以此氣為進退出入。若第用此氣而不知凝神于臍下一寸三分之地尋出這個虛

無窟子,以納天氣于無窮,終嫌清濁相間難以成丹。昔人云,天以一元之氣生人,此氣非口

非鼻非知覺運動之靈可比。又云:"玄牝之門世罕知,體將口鼻妄施為,饒君吐納經(jīng)千載,

怎得金鳥搦兔兒。"即此數(shù)語觀之,明明道出玄入牝,實在臍下丹田離肉一寸三分之間氤氤

氳氳凝成一片者是。學人無論茶時飯時、言語應酬肘,微微用一點意思凝神于虛無穴中,自

然合氣于漠,直見真氣調動有不可名言之妙。然于此調息則知覺不入于內,而坎水自然澄清。

此歷代不傳之秘,吾今一口吐出,后之學者勿視為見文而忽之也。[注釋]黃元吉氏于此又直道出歷代不傳之秘,即"凝神于虛,合氣于漠"的具體功法及出玄入牝

所在之處。"凝神于虛,合氣于漠",虛即虛無漠即淡漠。我凝神用性光合兩眼神光下照于臍下丹田,

卻又不死死向內而觀,而是觀照下田離皮肉一寸三分之間,即是凝神于虛無之意。這樣,使

丹田之氣與外來天氣更易相接,兩相混合,打成一片,氤氤氳氳,此即合氣于漠之意。此一功法符合黃氏觀照下田于不內不外處,不要大過執(zhí)著之說,也符合返還胎兒于母體

時其臍輪與母之臍輪相接,得以行內呼吸之論。因此,此一功法更易產生胎息,更易調動真

氣。世有各種觀照丹田之法,黃氏此法較為靈活,效果亦好,且可以結合生活,隨時行之。黃氏認為,出玄入牝亦即玄牝之門,實在臍丹田離肉一寸三分之間氤氤氳氳之氣凝成一

片之處,此論為前人所未說,而黃氏直泄之。

四、玄牝相交(原文)吾前言玄牝之門,其實玄即離門,牝即坎戶。惟將離中真陰下降坎宮,真陽上升,兩兩

相會于中黃正位,久久凝成一氣,則離之中自噴玉蕊,坎之中自吐金英。玉蕊金英,亦非實

有其物,不過言坎離交媾,身心兩泰,眼中有智珠之光,內心有無窮之趣,如金玉之清潤縝

密,無可測其罅漏者。然非以外之呼吸時時調停,周遍溫養(yǎng),則內之神氣難以交合。古云:

"玄黃若也無交媾,怎得陽從坎戶飛。"是知天地無功,以日月為功。人身無用,以水火為用。

天地無日月,天地一死物而已。人身無水火,人身一尸殼而已。日月者,天地之精神。水火

者,人身之元氣。惟能交會于中,則內之元氣假外之呼吸以為收斂。始而覺其各別,久則會

萃一團,而真陽自此生矣!倘陰陽不交,則氤氳元氣不合,而欲陽之生也其得乎?可笑世之

凡夫,以全未鍛煉之神氣,突然打坐,忽見外陽勃舉,便以為陽生藥產,豈知此是后天之知

覺為之。凡火激之而動者,何可入藥?生須知真陽之動,不止一個精生,氣與神皆有焉。必

須澄神汰慮,寡欲清心,將口鼻之呼吸一齊屏息,然后真息見焉,胎息生焉,元神出焉。由

此再加進火,退符、沐浴、溫養(yǎng)之功法,自有先天一點真陽發(fā)生,靈光現(xiàn)象,以之為藥,可

以驅除一身之邪私。以之為丹,可以成就如來之法相。古云:"勿助勿忘妙呼吸,須從此處

用功夫。調停一氣生胎息,始向中間設鼎爐。"是知安爐立鼎以鍛煉真藥,未到凡息停而胎

息見之時,則空安爐鼎,枉用火符,終不能成丹。即說有丹,亦幻丹矣?不但無以通靈,以

之卻病延年,亦有不能者。總之玄牝相交,元黃相會,無非掃盡陰氣,獨露陽光,有如青天

白日,方是坎離交,真陽現(xiàn)。有一毫昏怠之心,則陰氣未消;有一點散亂之心,則陽神未老,

猶不可謂為陽純。[注釋]玄牝相交,實即出玄入牝。黃元吉氏將玄牝相交解釋為坎離交媾、水火為用、神氣交臺,

揭示了對玄牝解釋之千古之謎,使學者更容易理解。雖然,玄牝相交而至玄牝之門顯象,在于使有息煉到無息,即使外呼吸之凡息轉化為內

呼吸之真息,返回人之未生在胞胎內的內呼吸狀態(tài),但外呼吸之作用,卻不容否認。蓋只有

調劑外呼吸,才能促進玄牝相交,亦即坎離交媾,故有所謂調息之舉。此理漢代崔希范《入

藥鏡》說得最精辟。他說:"先天炁,無天炁,得之者,常似醉。"非有后天之呼吸不能助先

天之真息出現(xiàn)。若得胎息出現(xiàn),玄牧之門露象,即覺丹田火暖,美在其中,暢于四肢,如癡

如醉。而此又是真陽產生之際,安爐設鼎之時。五、調息與聽息(原文)修煉第一要調得外呼吸均勻,無過不及,一任出玄入牝,如如自如,可開則開,可閉則

閉。為粗為細,略加收斂調協(xié)之意足矣,切勿氣粗而按之至細,氣浮而按之使斂,致令有形

凡火燒灼一身精血可也。生須認真此火,或文或武,或沐浴,或溫養(yǎng)。雖火有不同,斷無不

是先天神火,而由后天凡息一出一入,往來迭運,而可以成丹也,故曰:"調息須調真息息,

煉神須煉不神神。"無息之息,方是真息。不神之神,斯為主神。學者凋息凝神之際,務要

尋得真息,認得真神,斯可渾合為一。否則,有形之息,皆凡火也。真火生神,凡火傷身。

真神可作主張,凡神騷擾不寧。何謂真息?即丹田中悠悠揚揚,旋轉不已者是。何謂真神?

即無思無慮之中,忽焉而有知覺,此為真神。修煉家欲采元氣以化凡精,欲升真鉛以制陰汞,

使之返還乾性,仍成不思不慮之元神,非采先天元息不能。夫元息在丹田,若有若無,不寒

不暖,如火種者然,外不見有焰,內不知有火,只覺暖氣融融,熏蒸在抱。斯無形之神火,

自然變化無窮,神妙莫測。否則有形之火,氣勢炎炎,未有不忽焉而起,忽焉而滅,其為身

心性命之害,不可勝言。修行人以無形之真火為用,而外面呼吸有形之火,非謂全法不用,

不過如鐵匠之風扇吹噓在外,周圍包裹,以衛(wèi)中間神息而已。吾恐諸子未明用火之道,故將

呼吸有形之凡火,與先天無形之真火,相提并論,庶以免妄采妄煉。然外邊呼吸凡火,與丹

田中悠揚活潑神火,未必劃然二物,猶燭照之火,乃后天之火,丹田外之呼吸是也。燭未燃

時,泊中亦自有火,此即先天之神火,未經(jīng)燃點者。采此神火,可以千萬年不朽。若采凡火,

頃刻而即消滅,此可觀其微矣!愿諸子閑時打坐,用此有形之火,祛逐一身風寒暑濕;復用

此無形之火,煅煉此身之渣滓陰霾,而金丹可成矣?。圩⑨專菡{息實即調節(jié)火候。調息之義在于尋得真息。學者行功時外呼吸之逐漸收斂而至于無,

乃出于自然而然,不應強加按壓。若強行按壓,反窒其氣息,亂其氣機,欲求真息而不可得。

真息之來,決定于虛極靜篤,心息相依,有如水到渠成。(原文)近時修養(yǎng)一事,坐下存神入聽,務將萬緣放下,然后垂簾塞兌,回光返照于玄關一竅之

中。始而神或不凝,息或有粗,不妨以數(shù)息之武火,微微的一其志,定其神,如是片晌,神

凝息定,然后將心神放開,不死死觀照虛無一竅,惟存心于聽息。此個聽字,大有法機。

《莊子》云;"一其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要知此氣,不

是口鼻之氣,不是腎間動氣,更不是心中靈氣。此氣乃空中虛無元氣,生天生地,生人生物

者此也。惟能存心于虛無一氣,此心此神,即與太和元氣相往還,所謂神氣合一,烹煉而成

丹也。若著凡息,還不是神與凡息相交,又何以成丹哉?經(jīng)云:"不神之神,真神也。無息

之息,真息也。"我須于混沌中落出先天一點意,以之翕聚元氣,是元神與元氣相交,而

大道可成。茍有粗息,我即輕輕微微將此凡息收斂至靜,到凡息已停,不問他元氣動否,而

元氣自白在個中矣!我當凝神以正,抱意以聽,此亦陰陽交媾之一端也。況乎下手之時,口

鼻眼目之竅皆能固閉,獨有這個耳竅尚未盡閉,我一心以聽,即耳竅常閉,而眾竅無音矣!

此個聽法,乃第一修煉良法。如此久聽,自然真陽自生,而玄牝現(xiàn)象矣!學人欲歸根復命,惟將此心放下,輕輕微微以聽氣息之往來。若氣太粗浮,則神亦耗散,

而不得返還本竅,為我身之主宰。若聽其氣息似有似無,則凡息將停,胎息將現(xiàn),而本心亦

可得見矣。古人謂心易走作,以氣純之是矣!茍不知聽息以收心習氣,則神難凝,息難調,

而心息亦終難相依。此聽息一法,正凝神調息之妙訣也。果能以神入氣,煉息歸神,則清氣

自升,濁氣自降,而一身天地自然清寧。得到天清地寧之候,瞥見清空一氣,日回環(huán)于一

身上下內外之間,而非第胎息發(fā)現(xiàn)已也。尤要知此個胎息,非等尋常,是父母未生前一點元

氣,父母既生后一段真靈,性得之而有體,心得之而有用,在天為樞,在地為軸,在人為歸

根復命之原。人欲希賢希圣希天,舍此胎息,無以為造作之地也。諸子近來用功,惟將心神

了照不內不外之際,虛心以聽氣息之往來,庶幾神依息而立,氣得神而融,末生前一團胎息,

可得而識矣!由是言之,此個胎息,誠修煉之要務也,夫豈易得者哉?古云"入定功夫在止

觀。"何以止?止于臍下丹田。何以觀?現(xiàn)于虛無法象。如此則心神自定,慧光日生,以之

常常了照于不睹不聞、無聲無臭之地,而胎息常在個中矣!若但粗定其息,未入大定,此謂

胎息自動,則失之遠矣!人到胎息真動,一身蘇軟如綿,美快無比,真息沖融,流行于一身

上下,油然而上騰,勃然而下降,其氣息熏蒸,有如春暖天氣,熟睡方醒,其四肢之快暢真

有難以名言者。到此地位,清氣上升于泥丸宮內,恍覺一股清靈之氣直沖玄竅,耳目口鼻亦

覺大放光明,回不同于凡時也。他如凡息初停,胎息亦不無動機,總不若此大定大靜之為自

得耳。吾昨教棲神泥丸,只須以一點神光默朝上宮,不可太為著意,著意則動后天濁氣,猶

天本清明,忽然陰云四塞,則清者不清矣?。圩⑨專荨肚f子》第四篇《人世間》載有著名的莊子聽息法,其文為:"顏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于聽,心止于符。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黃元吉氏所述聽息法,即據(jù)《莊子》

此文。又止觀法門,為佛家功夫。歷代注家對《莊子》所載聽息法"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的'氣"字,多解釋為心的某種

狀態(tài),如空明靈覺境界的心等,惟黃元吉氏則認為此"氣"乃空中虛無元氣,"聽之以氣"即存

心于虛無元氣以聽之,則能神氣合一,促進陰陽交媾。至于止觀法門的運用,黃氏亦有新念。

六、胎息與元氣(原文)元氣與胎息雖二,而實一也。若無先天元氣,則后天之凡息無以生。無后天凡息,則先

天之元氣無由寄。欲招先天元氣伏養(yǎng)于身中,必凝其神,調其息,迨至后天息平,先天胎息

見,似有似無之內,先天元氣寓焉。久之,息頓滅,先天胎息自在個中,一往一來,陰陽造

化充滿于一身內外,有不知其何自而起,何由而止者。人能于此直養(yǎng)無害,則跳出乾坤之外,

包羅口月之中,較諸天地為尤大也。此豈別有法哉,要不外-神光之朗照,調后天呼吸引起

先天胎息,而元神元氣自寓個中,為我身之主也。是知凡息一停,胎息自動,而生死由我矣!

生等須知胎息之用,有勉強、自然之分,為文為武之用,而其要緊者,惟在萬緣皆空,一塵

不染,如如自如,朗朗常明,我惟以元神化為真意主宰之而運用之,毋令一念游移不覺,一

息昏怠不明,常惺惺天、活潑潑地如太陽之往來無停,日夜不息,而光之所照,無一處有遺,

無一刻不在也。如此久久,胎息常住于金鼎之中,不從口鼻出入,亦無明暗起滅,一息如斯,

始而結成刀圭妙藥,漸而凝成玄黃至寶,終則大而化,化而神。要不外以神為胎之主,以氣

為胎之輔,以息助胎之成。人能凝神調息,注意規(guī)中,呼吸綿綿,不徐不疾,神與氣兩相抱

合,凝于丹田之中,即爐鼎安立矣!及至胎息和平,神凝氣聚,即陰陽持平,二八平分,正

宜采取元陽真氣,以收回玄宮。[注釋]欲得元陽真氣以烹煉,非經(jīng)胎息不可。"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其理在此。

第三章真意一、何謂真意(原文)老子曰:"道生一"。道何有哉?虛而已矣!然至虛之中一氣萌動,天地生焉。故曰"有

物混成先天地生"也。無極之先,混混沌沌,祗是一虛,及動化為陽,靜化為陰,即易有太

極是生兩儀,是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也。其在人身,即微茫之中一覺而動,乾坤闔辟,氣機

往來,靜而凝聚者為陰、為精,動而流行者為陽、為氣,若無真意主之,則陰陽散亂,無由

生人而成道??梢婈庩柖庵g,甚賴元神、真意主持其際,所謂二生三也。由是一陰一陽,

一動一靜,氣化流行主宰,故而萬物生生不窮矣,所謂三生萬物也。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若無沖氣,則中無主而神不寧。物之生也猶且不能,

況修道乎?《悟真篇》云:"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自是成三休,三體重生萬物

昌"。此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謂。修行人打坐之初,必先寂滅情緣,掃除雜妄,

至虛至靜,不異癡愚,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此鴻蒙末判之氣象,所謂道也,忽焉一覺而動,

杳冥沖醒,我于此一動之后,只覺萬家咸空,一靈獨運,抱元守一,或云真意,或云正念,

或云如來正等正覺。此時只一心無兩念焉。[注釋]此為黃元吉氏《道德經(jīng)注釋》第四十二章部分注文。此章老子原文有"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之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句,見老于《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萬象咸空,-靈獨運",這是黃氏描述練功中運用真意的狀態(tài)。"一靈"就是真意,就是

眼前性光與真意融合為一之景。古人說,真意就是元神,又稱為"虛無中的正覺"。入手練功就要練出真意,用它來主宰

氣功中動靜的狀態(tài)。練功者垂簾閉目,于雜念紛紜中忽然顯露出一個制止雜念的"念頭",此

時即雜念已去,后念未續(xù)之際,這忽的一覺,就是真意。這一覺有如電光石火,亦如奔馬馳

過眼前,當前即是,轉眼即非,所差只是毫厘間事;這一覺來得自自然然,不由感附。練功

者要立刻不失時機地捕捉住它,保之育之。如此神與氣合,氣依神行,無中生有,氣機由微

而著,就是陽生活子時,就是玄關竅開。另一種尋找真意的辦法是守一,如意守丹田,當守

到一定程度,神氣交合,真意也會忽然呈現(xiàn),同樣猛然一覺而動。真意乃沖氣,即太和一氣所化,用于調和陰陽,實際上無論采取,烹煉、交媾等,無不

賴真意主持之。氣功入靜狀態(tài)所以成為區(qū)別于人體睡眠態(tài)和清醒態(tài)的第三態(tài),就因為有真意存在,使這

種入靜成為非醒非睡的狀態(tài)。古人稱之為"無知有知,有覺無覺"。此種狀態(tài)又非昏瞶,若是

昏瞶則成稿木死灰。所以黃元吉說:"當滅動心,莫滅照心"。"動心"即雜念,"照心"即真意

觀照。

二、戊己成圭(原文)動極而靜之際,忽來真意以主持之,此意屬陰,謂之己土。少焉恍恍惚惚,陽陽交媾,

大入杳冥之境,似夢非夢,似醒非醒,于此定靜之中,忽覺一縷熱氣混混續(xù)續(xù),氣暢神融,

兩兩交會于黃庭之間,將判未判,未判忽判,此即真鉛現(xiàn)象,心花發(fā)露,暖氣融融,元神躍

躍,不由感觸,自然發(fā)生,斯乃玄關兆象,太極開基也。斯時惟用一點真心發(fā)真意以收攝之,

此意屬陽,為戊土。其實一意不過以動靜之基分為戊已之土而已。蓋玄牝未開,混沌之中有

此真意為主,即無欲妙之意,謂之陰土。及玄牝開而真機現(xiàn),即有欲以觀其竅,謂之陽土。

一為無名天地之始,一為有名萬物之母,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此一點真意為之貫注。修

行人能以真意主宰運行,庶不至感而有思,動而他馳,所謂天關由我,地軸由心,宇宙在乎

身,萬化生于心,皆此時之靈覺為之遠用而主持也。故曰:略先一意則真機未現(xiàn),采之無益;

略后一息,則凡念已起,采之又多夾雜,不堪為我煉丹大藥。此須有大智慧大力量,方能于

此一息中,認得清,把得定。雖然此個玄關,始而其氣柔脆,只覺微有熱意從下元起,久則

踴躍周身似有不可遏抑之勢。學人須于至微處辨得明白,以我真意主持,毫不分散,久之氣

機大有力量,一任兀兀騰騰,隨其所至,不加一意,不參-見,斯得之耳。到得氣機壯旺,

一靜即天機發(fā)動,迅速如雷,雖一切喧嘩之鄉(xiāng)不能禁止,總要有靈覺之心為之主持,乃無差

也已。[注釋]古人把練出真意叫做"練已",己者指意中真土,又分為已土與戊土,已土管靜態(tài),戊土

管動態(tài),兩土合而成圭,即藥物,即先天真氣。氣功態(tài)中不外動靜循環(huán),真意既主持靜態(tài),

又主持動態(tài),則知真意實主持氣功態(tài)的全過程。真意像-個開關,練功者能打開它,就能達到虛極靜篤,得到玄關竅開和陽生活子時。

古人認為練功時間于半夜子時(即夜間十一時至一時)最有效應,固兵時太陽正在北方,而

人身之氣到達尾閭關,與天地相應,乃天人合發(fā)盜取陰陽之機。但除了這個正子時,還有活

予時,即古人說的"十二時中均有子"和"欲求大藥為丹本,須認身中活子時",亦即《入藥鏡》

中所說:"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也就是說,一日內二十四小時的任何時到,

練功者只要隨時能打開真意這個開關,那就是活子時,練功可以獲得和正子時一樣的效果。

所以,練功者要學會隨時能打開真意開關,使之有存化、習慣化,這樣就能把練功和日常生

活結合起來,行、住、坐、臥之間均能練功。達到這樣境界,即古人說的:"真土之生,雖

輿中馬上一切喧咀鬧之地不能禁止"。

三、真意用法(原文)學道之要,惟以真意為主。所謂真土擒真鉛,以真鉛制真汞,三家合一,兩性交歡,斯

道在是矣!然用意之法有二:一為動時之意;一為靜時之意。丹書所謂外黃婆者,通家之和

好,故無位而動。若不知動以采藥,先天元氣如何招攝得回來?此動中之用意也。內黃婆者,

傳一時之音信,故有位而靜。茍不知靜以煉丹,先天元氣又如何凝結成胎?此靜中之用意也。每靜坐一次,管他杳冥不杳冥,總將我元神發(fā)為真意以為之主;即至杳冥久久,真陽發(fā)

生,我亦以元神主宰之而變化之,此外不參一見,不加一意,方是上上乘修煉之道。[注釋〕古云:"真意為媒妁",《悟真篇》中說:"本因戊己為媒妁,遂使夫妻鎮(zhèn)日歡。

"戊己即真意的代號,亦名黃婆。夫妻即坎離、神氣的代號。真意作為媒妁或黃婆,主宰和

指揮著練功的整個過程,須動者動而應之,須靜者靜而應之。若無真意,則墮于頑空。

四、真意與真覺(原文)須知覺與意皆二而一者也,不過以無心無意,偶爾有知,謂之真覺。這一覺之后,我必

加意用心調停蘊蓄于其間,則為真意。然意發(fā)而心仍無有物,始為真意,與我先天一點真覺

不甚相遠。所以,無心忽覺為真覺,一心內守為真意,其實皆一覺而己,一意而己。學人欲

采藥煉丹,除此一覺則無本,除此一意則無用。無本無用,而欲成功則難矣!故古云,游思

雜念非真意也。從一覺之后,只一心無兩念,如走路人從一條大路而行,并不旁趨別徑,即

真意也。莫說此時離不得真意,即后來丹成道備,要皆此真意為之作用也。[注釋〕黃氏書中談及真意與真覺之處甚多,兩者極易混淆。真意與真覺原相去不遠,

故有二而一之說。若區(qū)別之,則真覺為本,真意為用。若無真意則真覺難出;既出真覺,又

須真意護持。

五、真意與真息、真氣(原文)真意者煉丹交合之神,真息者煉丹交合之具,要皆以神氣二者合而為一而已矣!第無真

息,則真氣不能自升自降,會合溫養(yǎng)結成玄珠。既得真息,若無真意為之號令攝持嚴密,則

真息亦不能往來進退,如如自如。故曰:真意者煉丹之要。然真意不得真正元神,則真意從

何而始?惟于玄關竅開之初,認取這點真意,于是返而持之,斯得之矣!況元神所流露即是

真意,即是一善,亦即得一而萬事畢之道。學人認得分明,大丹之本立矣!昔邱祖云:"息

有一毫之未定,命非已有"。吾示學人欲求長生,先須伏氣,然伏有二義:一是伏藏此氣歸

于中宮,如如不動;一是管攝嚴密降伏后天凡息,不許內外呼吸出入動搖吾固有之神氣。吾前云:"萬象咸空,一靈獨照",此為真意。又曰:一覺而動,一陽發(fā)生,是為元氣。

采藥煉丹不過煉此性命二者。若無真意,性將何依?若無真氣,命何由修?以真意采真氣,

兩者渾化為一,即返于太極之初,斯謂之丹。故無為之中又要有作有為,無知之內又要有知

有覺,方不墮空不著有,迨至功力彌深,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久之空色兩忘,渾然物化,

斯與道大適矣![注釋]細味之,真意與真息、真氣之關系,實即神與氣之關系而已。真意乃元神所化,若無真

息,則口鼻之氣必擾我元神;若無真意,則真氣又何由采,神氣又何由合?舉-反三,可知

三者關系之密切。

第四章明心見性一、明心見性真諦(原文)性本虛也,一旦清凈自如,即見性矣!心本靈也,一旦光明覺照,洞達無礙,即明心矣!

于此心明性見之后,著不得一毫思議想象,惟有順其天然自然而已矣!吾示明心見性之真諦。夫先天之心即性,先天之性即虛無元氣,要之一虛而已矣!人自

有生后,氣質之拘,情欲之蔽,恩愛之纏,此心之不虛者久矣!氣為心使,精為神役,馳逐

妄游,消耗殆盡,此學人下手興功,所以貴凝神調息也。蓋神不凝則散,散則游思妄想迭出,

安能團聚一區(qū)以為煉丹主帥?惟能凝則一,一則虛,我心之虛,即本來天賦之性。外來太空

之虛,即未生虛無之性。息不調則放,放則內而臟腑,外而肌膚,無非一團躁急之氣運行,

欲其凝聚一團而為我造命之本,蓋亦難矣!惟能調則平,乎則和。我身之和,即我生以后受

天地之命。太和一氣,即未生以前懸于天地之命。此即真性真命,與天地人物合而不分之性

命。生等欲復命歸根,以臻神化之域,亦無他修,只是凝神令靜,調息令勻,勿忘勿助,不

疾不徐,使心神氣息皆入于虛極靜篤而已矣。但非造作之虛,乃自然之虛,故天地鬼神人物

同一源也。然亦非虛而無實也。惟我之神既虛,則天地清和之氣自然相投,人之所以參天地

贊化育,變化無窮,神妙莫測者,即此神息之虛,得感清空之虛之氣入來,此虛中所以有實

也。久久凝聚,自然身心內外,有剛健中正純粹以精之景。如此見性,方是真性發(fā)見。心何

以明?惟虛則靈,靈則明,明則眾理俱備,萬事兼賅,未動則浩浩蕩蕩,無知無識,所謂內

想不出,外想不入,但覺光明洞達,一理中涵,萬象咸包,斯得之矣!及觸物而動,隨感而

通,遇圓則圓,隨方則方,活潑不拘,似游龍之莫測。又云:"靜則為元神,動則為真意"。

神與意一也,不過動靜之分焉耳。又聞古云:"心無性無主,性無心無依"。心所以載性,性

所以統(tǒng)心,是知心之高明廣大,神妙無窮者,即性之量也。明得這個真心,即明性矣!但此

性未在人身,盤旋清空為元氣,既落人身為元神,要皆虛而不有。學者下手之初,必要先將

此心放得活活潑潑,托諸于穆之天,游于太虛之表,始能內伏一身之鉛汞,外盜天地之元陽,

久之神自凝而息自調,只覺丹田一點神息,渾浩流轉,似有如無。我于此守之照之,有如貓

之捕鼠,鷹之逢兔,一心顧提(左言右是),不許外游,自然外感內應,覺天地之元氣流行

于一身內外而無有休息也。性功到此,命功自易焉。[注釋]虛極靜篤中,心如止水,意若寒潭,我身渾然似與太虛同體,光明洞達,萬象咸包,直

若身形似無,然又若此身在氣機包裹中,如春蠶作繭一般,我惟一靈炯炯,獨照當中,內外

渾意,此即為明心見性之景。此中訣竅在于虛中有實,無中生有。以我身之虛,吸取太空元氣,外感內應,以收天人

合一之機。

二、本來面目(原文)修丹別無他妙,第一要認得自家本來面目。此個本來面目亦豈有他,猶如皓月當空,團

團圞圞,不偏不倚,九州萬國,無一不在照臨之中。此即先天面目,即心即性,即性即佛,

無二致也。學者于靜定之時,忽然覺得我心光光明明,不沾不脫,無量無邊,而實一無所有,

此即明心見性,實實得先天面目也。但初見此景,不免自驚自喜,生一后天凡心,而先天渾

淪之元神卻又因此打散。示生一法,大凡打坐習靜,若有個渾然與天地同體之意在我懷抱,

不妨再定再靜。縱有念起,我總總一個不理他。那知覺心、驚訝心、喜幸心一概自無。再者,

爾于靜久時,勿入大乘,雖見真性本體,要不過瞥爾回光,還要多多調習,久久溫養(yǎng),使此

心此性實實入我定中,還我家故物,無所喜,亦無所驚。如此久煉,始能返本還原,歸根復

命。我今特示本來人所居之地。調養(yǎng)久久,丹田中覺有一團氤氳沖和活潑之機在內,即本來

人現(xiàn)形也。我必修養(yǎng)于中,藏之深深,即《易》云洗心退藏于密是。若瞥地回光,忽覺丹田

中-上下往來,周流不息,有活潑不滯流行自如之機,我亦保之養(yǎng)之,務令此氣日充月盛。

故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此即積累精氣之細密工也。至于保身體,養(yǎng)心

性,要不過由此而致之。[注釋]見性即見自家本來面目、本來人、先天性體。這些名目同一義也。其所居之地,其現(xiàn)形

之處,原在丹田。初見自家本來面目,容不得有驚喜之心和慶幸之情,否則,先天性體從此散失。我看見

先天性體,乃瞥地回光所見,若去欣賞,則失之。學苔宜警惕之!

三、煉性養(yǎng)性(原文)大凡打坐,必先將萬緣放下,一絲不掛,即是此身亦置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我亦不覺其有

象。如此一念操持,即一念歸真,到得渾渾淪淪、無入無我、何地何天之候,即性也,性即

仁也。我若有覺,即是真正見性也。由此真性發(fā)為元神,即真心也。明心見性又何難哉!蓋

煉而曰丹,丹即先天元性,然必以真意為之主宰,然后才為我有。夫曰真意,即真心也。有

此真性,方為有本。得此真心,方為有用。到得見性之后,一靈炯炯,萬象咸空,于是吾身

蓬蓬勃勃,氤氤氳氳,先天至精元氣運行于一身內外,上下往來,即是元神煉大藥也。如此

采取,如此烹煉,方不是后天神氣,亦不致枉勞心力。大約真性一見,真氣一動,認真修煉,

不過一年半載之久,丹基可固??傄率种?,認真性命二字,庶幾采取先天,烹煉一過,

自成一先天大道。若雜后天,猶種良苗而和亂草,烏有好結果哉!雖然,性之為物,如此易

見,何以成道之人如此其少哉2亦以見性在一時,而煉性則在終身。惟能以先天元性為本,

時刻操持,自然日積月累而有緝熙光明之候。如初見性時,不過混沌中一覺,不能八面玲瓏,

必養(yǎng)之久久,吾身元氣與太虛元氣之無間,方有此境。又曰:人身渾與天地一氣,除卻有我

之私,皆是天也,天豈遠平哉!欲到此地位,須空心無物,性空似水,至于忘物、忘人、忘

我,才有此太和一氣。學者欲與太虛同體,必使內想不出,外想不入,即出入息一齊化為光

明,渾覺自家只有一點靈光而已。所謂元始現(xiàn)一寶珠于空中,又謂一顆明珠永不離,又謂煉

成一粒牟尼寶珠。其喻名不一,而要不過一靈顯象,常應常靜而已。此即見性見到極處也,

先天元性亦將成為法身之時也。

[注釋]此節(jié)指出元性本末始終形象,以明見性后煉性、養(yǎng)性之重要。所謂見性在一時,而煉性、

養(yǎng)性則在終身。玄關竅開一覺而動,是為見性?!冻勒嫜浴吩疲?心何以明?忽然而明,

此玄關也。性何以見?忽然而見,此玄關也,玄關為明心見性之靈機,結胎煉丹之妙括。"

然而,一覺而動之際,我煉性、養(yǎng)性不純,便捉摸不著,坐失靈機。又我靜中初見元性,必

練之養(yǎng)之,煉出太和一氣,才能使我身與太虛同體,周身光明,一靈炯炯。煉性養(yǎng)性到了極

點,就煉成法身。煉到我身渾如太虛,色身不見,是煉成法身的初步功夫。(原文)吾見生等處靜,則惺惺寂寂,不昧心性之源。而其處功,因物為緣、隨緣以應之機,尚

未十分周到,十分懇切,猶不免有勞倦?yún)挓┲畱B(tài)。何也?由養(yǎng)之未深,行之末至也。如今已

明此心見此性矣,不妨隨時隨處都要空空洞洞,了了靈靈,使一塵不染,萬繞咸空。如此則

真心常存,而凡心自不能干矣!再示生一法,此心務如明鏡,物未來時此心空洞如故,靜以養(yǎng)其本體。物既應時,此心靈覺如常,亦虛以養(yǎng)其神明,更還要明得元性凡性、元

神識神,而后不致于認賊作子也。學人果知得本來心性個中消息,其味自有無窮。古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皆于此認得真,養(yǎng)得定,雖刀鋸在前,鼎鑊在后,寧喪身殞

命,不肯昧心矢性,不然彼獨作非人哉!何以不畏生命于此?殆由見道明,守道力,而得個

中真樂也。[注釋]此教人練性養(yǎng)性于平時,不外虛靜以養(yǎng)之而已。

四、性命雙修(原文)性命雙修之學,非獨吾道為然,即三教圣人亦莫能外。始以性立命,繼以命了性,終則

性命合一,以還虛無之體盡矣!夫性本虛無,渾無物事,然必至虛而含至實,至無而含至有,

始不墮于虛空一流。學者下手興功,萬緣放下,纖塵不染,虛極靜篤之時恍恍杳冥,而有靈

光昭著,普照大干世界,此即靈臺湛寂,佛所謂大覺如來,道所謂靈知真知是。但人自有身

后,一點真靈面目久為塵垢所污,修行人所以必除思慮祛塵絳,而于靜中養(yǎng)出端倪也。此即

明心見性也。諸子探出這個消息,始知我生本性無時不在,非因靜而后有,不過由靜而養(yǎng)之

耳。至人心一靜,又如冰雪融化于不知不覺中,忽然現(xiàn)出一線靈光,非但人不及知,而已亦

不自覺。斯時萬境澄徹,片念不生,覺得天地萬物無不自我包羅,古今萬年無不自我貫注,

此即孟子養(yǎng)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充塞乎兩大之間者。是如此見性,方為真見。如此養(yǎng)性,

始成真養(yǎng),斯時也神游于穆之表,氣貫太和之天,寂然湛然,渾然融然。諸十由此修持,始焉心無生滅,則性可長存矣!繼焉息無出入,則命可長保矣!古云:

"心在丹田身有主,氣歸元海壽無窮。"不誠然乎?無奈今之修士即有究心性之源,明造化之

妙,又不知性為氣體,氣為性用,無性則命無由生,無命則性無由立。漫說盡性即可至命,

須知立命乃可了性。彼徒存性不能立命,每見氣動而神隨,究不能斷乎情欲,神游而氣散,

更不能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