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構造地貌_第1頁
第二章構造地貌_第2頁
第二章構造地貌_第3頁
第二章構造地貌_第4頁
第二章構造地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構造地貌第一節(jié)全球構造地貌第二節(jié)海底的構造地貌第三節(jié)陸地的構造地貌

什么叫構造?構造分地質(zhì)構造和大地構造地質(zhì)構造——如斷層、褶曲大地構造——一定區(qū)域范圍內(nèi)具有成因聯(lián)系的地質(zhì)構造的組合(如喜馬拉雅造山帶)

喜馬拉雅造山帶紅海裂谷——高角度正斷層圍限的裂谷擠壓張裂構造地貌的定義:構造地貌主要是由巖石圈構造運動造成的地表形態(tài)。構造運動的方式(一)水平運動:①相鄰塊體分離(張裂)

②相鄰塊體相向匯聚(擠壓)

③相鄰塊體剪切、錯開(平移)(二)升降運動:相鄰塊體或同一塊體的不同部位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使某些地區(qū)上升為高地或山嶺,另一些地區(qū)下降為盆地或平原。(內(nèi)營力地貌)各級構造地貌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它們在成因和體系上相互聯(lián)系,低級的構造地貌從屬于高一級的構造地貌,構成有規(guī)律的構造地貌體系。從屬的含義:1、形態(tài):低級構造地貌疊置在高級構造地貌之上2、構造體系:低級構造是高級構造的次一級構造3、發(fā)育:低級構造地貌的發(fā)育受高級構造地貌的控制第一級全球構造地貌第二級大地構造地貌第三級地質(zhì)構造地貌(大陸、洋底)(山脈、高原等)(褶皺、斷裂等)構造地貌分級第一節(jié)全球構造地貌一、地球的形狀PS后PS前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大地水準面:是指平均海平面通過大陸延伸勾畫出的一個連續(xù)的封閉曲面。大地水準面是陸地的終極侵蝕基準面。二、大陸與洋底(一)特征一般來說,海岸線將地球分為陸地與海洋,在陸地與海洋之間還有一過渡性的大陸邊緣。因此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陸地和大陸邊緣。

陸地是高出海面的高地,占全球面積29.2%。它的內(nèi)部起伏很大,平均海拔850米。最高點是珠穆朗瑪峰(8844米);最低點為死海洼地(-392米),其次為我國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154米)。陸殼比洋殼厚,平原地區(qū)約在35km左右,大型山脈高原地區(qū)地殼厚達60-70km。陸殼基礎是花崗巖質(zhì)的,主要是花崗閃長巖和閃長巖。大陸邊緣是指陸地周圍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呈帶狀圍繞在大陸四周,占地球總面積的16%??偟膩碚f,大陸、洋底的形態(tài)是和地殼性質(zhì)及其厚度變化緊密聯(lián)系的。與洋殼相比,陸殼密度小,SiO2含量大,厚度大,質(zhì)量輕。洋底是指水深一般超過3000米的大洋底部,它占全球面積55%,是地球上最深而規(guī)模巨大的凹地,平均水深為3800米。洋殼厚度很薄,為玄武巖質(zhì),一般僅5-10km。固體地球表面積分配(據(jù)佐藤,1969)大陸基大陸邊緣(二)大陸與洋底的成因

普拉特模式——質(zhì)量相同、橫截面相同、密度不同。艾里模式——質(zhì)量不同、橫截面相同、密度相同。

地殼的質(zhì)量、密度的實際情況如何呢?地殼均衡模式(據(jù)Helskanen,1958)A.普拉特模式B.艾里模式三、全球構造地貌的形成(一)特點世界上有三條規(guī)模巨大的活動構造地貌帶,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地形高差起伏懸殊,新生代巖層發(fā)生顯著形變錯位、火山與巖漿活動強烈,巖層顯著變質(zhì),以及頻繁的地震活動等。環(huán)太平洋大陸邊緣帶地中?!柴R拉雅山脈帶洋脊裂谷帶(二)成因洋脊裂谷帶的生成反映了兩側洋殼板塊的分離;環(huán)太平洋大陸邊緣帶主要反映了洋殼板塊與陸殼板塊的匯集;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帶突出地反映了兩側陸殼板塊的碰撞過程。板塊的分離與匯聚運動時以地球內(nèi)部物質(zhì)對流運動為基礎海底擴張的學說是大陸漂移學說的新形式,也是板塊構造學說的重要理論支柱。洋中脊兩側對稱的地磁倒轉證實了海底擴張假說世界洋底的地質(zhì)時代當今洋底最老的物質(zhì)是侏羅紀時期形成的,說明現(xiàn)在的世界洋底是中、新生代形成的。四、內(nèi)、外營力作用的關系內(nèi)力作用:使地表變得更加崎嶇不平。外力作用:破壞構造地貌,在構造上升區(qū)產(chǎn)生侵蝕,在構造沉降區(qū)發(fā)生堆積,地貌變化的趨勢是平坦化。

一個地區(qū),通常兩種力的作用同時存在,但是一般以其中的一種力的作用為主。從目前看,喜馬拉雅山地區(qū)遭受到的作用以哪一種為主?第二節(jié)海底的構造地貌一、洋底構造地貌海底地貌洋底大陸邊緣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嶺深海平原海溝(一)大洋中脊地貌洋脊是一條縱貫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長約達80000km。洋脊頂部的平均海深在2000-3000m之間,個別的高點聳立在海平面之上,如大西洋北部的冰島等。洋脊寬達1000km以上,甚至可達到1500km。主要特征:長條狀隆起、中央裂谷、轉換斷層、淺源地震、火山噴發(fā)(二)大洋盆地

位于大洋中脊兩側,向外與大陸邊緣(斜坡)相接。由海嶺、深海平原和海溝組成。

1、海嶺大洋盆地內(nèi)部正地形的總稱,外形以長條狀為主,分為:火山海嶺、斷裂海嶺、陸殼海臺陸殼海臺可能是大陸地殼分裂推移過程中殘留部分。陸殼海臺海溝陸殼洋殼深海平原斷裂海嶺——斷裂活動造成,如地壘斷裂海嶺火山海嶺——火山串聯(lián)的海底山脈火山海嶺和海底平頂山的形成著名的火山海嶺——夏威夷海嶺活火山死火山洋殼運動方向夏威夷群島夏威夷群島的分布方向指示了當時的洋殼運動方向

2、深海平原大洋盆地中被海嶺隔開的低地,是洋底最平坦的地方,也稱海盆。一般有厚幾百米至一千米的沉積層??拷箨戇吘壍纳詈F皆?,若無海溝隔開,來自大陸邊緣的濁流沉積作用往往造成深海扇地貌。深海扇地貌大陸架大陸坡大陸基深海平原深海扇地貌

3、海溝主要分布在大洋周圍,成狹長槽狀洼地,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帶。馬里亞納海溝二、大陸邊緣構造地貌

陸地與洋底之間的過渡地帶,海水深度0-3公里。陸殼性質(zhì)。包括大陸架、大陸斜坡和(大陸基)。(一)穩(wěn)定大陸邊緣/被動大陸邊緣以大西洋兩側為典型,又稱大西洋型大陸邊緣。

特點是三無:無海溝、無火山、無地震,寬度大。大西洋中脊(二)活動大陸邊緣/主動大陸邊緣在太平洋周圍廣泛分布著活動大陸邊緣,所以也稱為太平洋型大陸邊緣。特點是三有(海溝、火山、地震),又分為:

1、安第斯型大陸邊緣狹窄的大陸架和大陸斜坡,分布在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脈以西太平洋邊緣。俯沖帶的傾角較小,板塊間擠壓強烈,火山弧直接在大陸邊緣(安第斯山)形成,后方未出現(xiàn)拉張型弧后盆地,而是褶皺變形帶。安第斯山脈

2、東亞型大陸邊緣由海溝、火山島弧、弧后盆地組成。又分為陸緣弧、邊緣弧和洋內(nèi)弧。陸緣弧——弧后盆地基底具有典型陸殼性質(zhì),如我國東海岸與琉球群島之間的大陸邊緣;邊緣弧——弧后盆地基底具有洋殼性質(zhì),如日本海盆與其東面的島弧組成的大陸邊緣;

洋內(nèi)弧——弧后盆地和火山島弧都具有洋殼性質(zhì),如馬里亞納及其以東海域組成的大陸邊緣。日本陸緣弧和貝尼奧夫帶/畢烏夫帶邊緣弧和洋內(nèi)弧亞洲的島弧和南美的安第斯山脈都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俯沖形成的,但是二者是有區(qū)別的。

西北太平洋的島弧是太平洋板塊向亞歐板塊和菲律賓板塊俯沖(阿留申群島是向北美板塊俯沖),或菲律賓板塊向亞歐板塊俯沖形成的。這兩個大洋板塊俯沖時向下彎折非常厲害,與上層板塊形成低應力的松耦合,這種類型稱為馬里亞納型俯沖邊界。馬里亞納型俯沖阻力小,速度大。部分板塊物質(zhì)剛進入上層板塊下方時由于熱與水的共同作用形成中酸性巖漿,巖漿上升噴出形成火山從而造就一系列火山島弧。但由于速度大,相當多板塊物質(zhì)沒有立即形成巖漿而是繼續(xù)俯沖,到更大深處時在缺水狀態(tài)下受高熱作用形成基性巖漿,基性巖漿上涌,在島弧后方形成次級洋殼擴張帶,導致島弧后方地殼為大洋型地殼,凹陷成為弧后盆地。你可以去看看海底地形圖,在馬里亞納海中部也有一條中脊,它的性質(zhì)和大洋中脊是相似的。在南海、日本海中也有這種洋殼擴張帶。

由于馬里亞納型板塊邊界俯沖角度大,所以板塊邊界的弧形也特別明顯。

南美和中美的太平洋沿岸山地則是由南極板塊、納斯卡板塊和可可斯板塊俯沖造成的。其中南極板塊、納斯卡板塊俯沖時難以向下彎折,而是與上層板塊緊貼在一起,從而形成高應力的緊耦合,稱為安第斯型俯沖邊界。這種俯沖由于應力高,極容易發(fā)生大地震,也導致俯沖造山作用比馬里亞納型更強,所形成的山脈更高大。由于俯沖角度小,速度慢,基本上板塊物質(zhì)都會在俯沖邊界附近就形成中酸性巖漿形成火山帶,而沒有物質(zhì)深入極深處以形成基性巖漿,也就不會形成弧后盆地,所以南美一帶沒有島弧,只有沿著俯沖帶分布的高大山脈。

由于安第斯型邊界向下彎折非常小,所以俯沖帶的弧形不明顯,有些地方是直線甚至有些地方出現(xiàn)向后彎的反弧形。

相對于馬里亞納型來說,安第斯型與兩塊大陸板塊之間的俯沖更接近。

安第斯型與東亞型大陸邊緣差異原因威爾遜旋回從板塊構造觀點來看,洋殼盆地并非永恒存在,一般都經(jīng)歷開裂、擴張、收縮、閉合的發(fā)展過程。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質(zhì)學者威爾遜(J.T.Wilson,1973)首先聯(lián)系現(xiàn)代各種海洋實例,系統(tǒng)歸納了洋盆開合的多階段發(fā)展模式:萌芽階段在陸殼基礎上因拉張開裂形成大陸裂谷,尚未形成海洋環(huán)境。如現(xiàn)代的東非裂谷。初始階段陸殼繼續(xù)開裂,開始出現(xiàn)狹窄的海灣,局部已經(jīng)出現(xiàn)洋殼。如紅海、亞丁灣。成熟階段大洋中脊向兩側不斷增生,海洋邊緣出現(xiàn)俯沖、消減現(xiàn)象,大洋迅速擴張。如大西洋。衰退階段大洋中脊雖然繼續(xù)擴張增生,但大洋邊緣一側或兩側出現(xiàn)強烈的俯沖、消減作用,海洋總面積漸趨減小。如太平洋。殘余階段隨著洋殼海域的縮小,終于導致兩側陸殼地塊相互逼近,僅存留小型洋殼盆地。如地中海。消亡階段海洋消失,大陸相碰,大陸邊緣原有的沉積物強烈變形隆起。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脈。上述海洋開閉過程在地質(zhì)歷史中反復出現(xiàn),即構造運動具周期性。①②③④⑤⑥萌芽階段初始階段成熟階段衰退階段殘余階段消亡階段大洋形成過程示意圖紅

海一、陸地構造地貌分區(qū)第三節(jié)陸地的構造地貌板塊邊界構造活動帶板塊內(nèi)部構造活動帶板塊內(nèi)部穩(wěn)定區(qū)(一)板塊邊界構造活動帶構造地貌1、新生代褶皺山帶新生代構造活動強烈,地震頻繁,有現(xiàn)代火山活動;地層受到強大的水平擠壓力,造成巨大的深斷裂、逆沖斷層、褶皺和倒轉褶皺,形成巨型褶皺推覆體構造山脈。

褶皺山系的成因:這種規(guī)模巨大的褶皺山系,是板塊構造碰撞所成。斷層:地殼運動產(chǎn)生的壓力或張力,超過了巖石所能承受的程度,發(fā)生破裂,且沿斷裂面錯動位移的地質(zhì)構造。

1)斷層

地貌斷層一側上升的巖塊塊狀山地或高山如華山廬山泰山黃山等斷層一側下沉的巖塊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河西走廊鄱陽湖平原等斷裂地帶易發(fā)育成溝谷河流2)斷層的組合類型地壘和地塹斷層活動的幾種形式按褶皺軸面和兩翼產(chǎn)狀分類A—直立褶皺;B—斜歪褶皺;C—倒轉褶皺;D—平臥褶皺;E—翻卷褶皺

褶皺活動的幾種形式橫穿阿爾卑斯西海爾維第推覆體群剖面圖美洲科迪勒拉山脈阿爾卑斯——歐亞與非洲大陸碰撞形成的年輕山脈2、大陸裂谷

大陸裂谷是陸地上最大的地塹式斷陷谷,如東非大裂谷、貝加爾裂谷、萊茵裂谷、加利福尼亞裂谷等。裂谷寬數(shù)十公里至數(shù)百公里,長可達數(shù)千公里。

大陸裂谷的成因:大陸裂谷是地幔物質(zhì)上涌和地殼拉張的產(chǎn)物。板塊學說認為,裂谷是板塊的生長線,也是地幔對流上升處。

東非裂谷是一個拉張區(qū)域(二)板塊內(nèi)部構造活動帶構造地貌1、褶皺塊斷山脈該類山地的發(fā)育經(jīng)歷過兩個階段:即早期的由板塊碰撞而成的褶皺山階段,時代大多數(shù)在古生代或更老。晚期為斷裂活動后再上升的斷塊山階段,時代大多數(shù)在中生代以后。

我國的天山、秦嶺和祁連山,俄羅斯的烏拉爾山脈,北美洲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等都屬褶皺斷塊山脈。褶皺塊斷山脈——天山2、斷塊山與斷陷谷在原來穩(wěn)定的板塊內(nèi)部,由于新構造斷裂活動,使一些斷塊強烈上升,從而形成了斷塊山,如我國的太行山、呂梁山、恒山、賀蘭山、泰山、廬山、燕山等;另一些地塊發(fā)生沉陷,形成了斷陷谷,如汾渭盆地、云南洱海盆地、江西潘陽湖盆地等。斷塊地貌——地塹和地壘的地貌表現(xiàn)斷塊掀斜上升(掀斜式斷塊山)與均衡上升(地壘式斷塊山)的地貌差異斷塊山地有一典型特點:上升的山體形態(tài)呈掀斜式或地壘式。前者是山體一端強烈上升,形成主脊和急陡的斷層崖山坡,另一端只輕微上升或下降,造成長緩的山坡;后者是山體中部上升,兩側下降,如果作多級下降時,則成為復式地壘山(階梯狀)。地壘山的發(fā)育斷陷谷:地塹盆地、半地塹盆地地塹盆地半地塹盆地斷陷湖——云南洱海小型地塹——美國科科尼諾高原(三)板塊內(nèi)部穩(wěn)定區(qū)新生代構造運動多表現(xiàn)為大面積拱起或凹陷

拱起:高原或丘陵凹陷:堆積平原二、陸地構造地貌的類型山地高原>1000m平原<200m盆地

極高山>5000m

高山3500-5000m

中山1000-3500m

低山500-1000m

丘陵<500m(負地形)堆積平原剝蝕平原(正地形)青藏高原云貴高原華北平原三、地質(zhì)構造地貌斷裂地貌褶皺地貌火山與熔巖地貌最常見的三種地質(zhì)構造地貌(一)斷裂地貌

由于斷層而形成的地貌,叫做斷裂地貌或斷層地貌。

斷層地貌主要包括:

斷層崖,由于斷層而形成的陡崖。

斷層三角面,斷層崖受河流侵蝕切割或者斷層直接切割山嘴而形成的三角形斷層崖。

斷層線崖,由于差異風化而使古老斷層重新出露,并沿斷層線發(fā)育的崖壁。

斷層谷,沿斷層斷陷形成的谷地或者沿斷層帶發(fā)育的谷地。斷層崖、斷層線崖的發(fā)育斷層崖的切割破壞示意圖斷塊山地山前的斷層三角面和洪積扇華山斷層崖斷層崖經(jīng)過長期侵蝕后形成斷層線崖長江燕子磯一帶斷層谷地(二)褶皺地貌巖層受力彎曲變形所形成的地貌,叫做褶皺地貌。褶曲地貌可以劃分為單斜地貌、背斜與向斜地貌和穹隆地貌。

單斜地貌——傾斜巖層的走向和傾向1、單斜地貌

發(fā)育在褶曲一翼單向傾斜巖層上的地貌,叫做單斜地貌。單斜地貌包括單面山和豬背脊(豬背山)。當巖層傾角比較小時,順巖層發(fā)育的山坡比較和緩,而另一坡比較陡峭,兩坡不對稱,這樣的山地叫做單面山;當組成單斜山的巖層傾角比較大時,山坡兩側都比較陡,山地兩坡比較對稱,看起來像豬背,故稱為豬背脊。豬背脊單面山在單斜地區(qū),堅硬巖層抗侵蝕能力強,形成山脊,軟弱巖層抗蝕能力差,形成谷地巖層傾斜角度較大豬背山,山脊和順傾向坡由抗蝕力強的砂巖組成,反傾向坡為頁巖單斜山單斜谷倒轉的侏羅系砂巖組成熨斗狀單斜山近于直立的砂巖巖層形成陡峭的崖壁干旱的水平巖層地區(qū),經(jīng)侵蝕形成的臺地、峽谷和方山(桌狀山)巖層傾斜角度較小或水平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方山地貌(1800米),頂部巖層為砂巖,下部為頁巖(美國莫紐門特谷地)方山(美國莫紐門特谷地),別名“拳擊手套”美國巴德蘭茲劣地2、背斜與向斜地貌當褶皺形成時代較近,或組成褶皺的巖石抵御侵蝕能力較強時,背斜隆起形成的山地叫做背斜山,向斜凹下形成的谷地叫做向斜谷。(順地形)由于背斜頂部張裂隙比較發(fā)育,易受侵蝕,隨著時間的推移,背斜也可能被侵蝕而形成谷地;向斜也可能突出形成山地。這叫做地形的倒置。

(逆地形)背斜山向斜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剝蝕前剝蝕后構造類型產(chǎn)生原因結構特征地貌形態(tài)地形倒置褶皺背斜巖層受擠壓彎曲變形巖層上拱常形成山嶺背斜成谷向斜巖層下彎谷地或盆地向斜成山判斷依據(jù):巖層的新老關系背斜:中間老,兩翼新向斜:中間新,兩翼老地形倒置原因:背斜頂部因受到張力,易侵蝕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侵蝕,反而成山嶺。褶皺形態(tài)比較褶皺山地地貌。法國和瑞士之間的汝拉山順向河再順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傾伏褶皺構造區(qū)地貌特征——之字形發(fā)育的單面山和單斜谷地3、穹窿山地地貌穹隆構造一般是由于地下巖漿上拱而致。發(fā)育在穹隆構造上的或受穹隆構造控制而發(fā)育的地貌,叫做穹隆地貌。早期發(fā)育穹隆山、放射狀水系;晚期發(fā)育穹窿中央山地(高原)、環(huán)形單面山。

穹隆構造的演化階段(a)蓋層部分被剝蝕,形成穹狀山;(b)蓋層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