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比例尺地形圖及其測繪_第1頁
第6章 大比例尺地形圖及其測繪_第2頁
第6章 大比例尺地形圖及其測繪_第3頁
第6章 大比例尺地形圖及其測繪_第4頁
第6章 大比例尺地形圖及其測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6章大比例尺地形圖及其測繪§6-1地形圖的基本知識§6-2地物與地貌的表示方法§6-3地形圖測圖平面圖:將地面上各種地物鉛直投影在平面上,并按一定比例尺、用規(guī)定的符號和線條縮繪在圖紙上形成的圖稱為平面圖。

地形圖:既表示出各種地物分布,又表示地貌起伏變化的圖稱為(等高線)地形圖。

一、平面圖、地形圖地形地物—地面上有一定形狀和面積或方位意義的位置固定的物體。分人工和自然兩類。地貌—地面自然起伏形態(tài)如山脈、河流……平面圖1:2000城市地形圖1:1000城市地形圖1:2000二、地形圖的比例尺1、概念圖上線段長度與其所表示的地面上相應線段的實際水平長度之比,稱為地形圖的比例尺。

比例尺=圖距/實距2).圖示比例尺最常見的圖示比例尺為直線比例尺優(yōu)點:便于直接量取長度,減小因圖紙伸縮變形而引起的誤差。

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1).數(shù)字比例尺l:500,l:1000,l:2O00

3、地形圖按比例尺分類大比例尺圖

l:500、

l:1000、

l:2000、

l:5000、

l:1萬中比例尺圖

1:2.5萬、1:5萬、1:10萬小比例尺圖

l:25萬、1:50萬、l:l00萬圖上0.1mm所表示的實地水平距離稱為比例尺精度,即0.1mm×M。

M—為比例尺分母4、比例尺精度注:比例尺越大,其比例尺精度越高。比例尺精度的概念,對測圖和用圖都有重要意義三、地形圖的分幅與編號分幅方法梯形分幅—按經(jīng)緯線分幅(中小比例尺)矩形分幅—按坐標格網(wǎng)分幅(大比例尺)1、概述分幅和編號的目的:便于管理和使用1)、1:100萬圖的分幅與編號緯差4o,自赤道起,至北(南)緯88o,各為22列,用A~V表示經(jīng)差6o,由經(jīng)線180o起,自西向東,分為60行,用1、2、…、60表示分幅2、梯形分幅和編號編號:橫列—縱行中國領土:φ:A~N;λ:43~53例:北京某地北緯φ=39°56′23″,東經(jīng) 116°22′53″,求其1:100萬圖號。方法2:計算查表∴該點所在圖幅為J-50方法1:查表,得該點所在圖幅號為J-50a)1:50萬:一幅1:100萬圖分4幅1:50萬圖,用A、B、C、D表示,每幅圖經(jīng)差3°,緯差2°。b)1:25萬:一幅1:100萬圖分16幅1:25萬圖,用[1]、[2]、……[16]表示,每幅圖經(jīng)差1°30′,緯差1°。c)1:10萬:一幅1:100萬圖分為144幅1:10萬圖,分別用1、2、……144表示,每幅圖經(jīng)差30′,緯差20′。2)、1:50萬、1:25萬、1:10萬圖分幅與編號(略講)3)、1:5萬、1:2.5萬、1:1萬圖分幅編號a)1:5萬:1:10萬圖分為4幅1:5萬圖,A、B、C、D表示,如J-50-5-B。b)1:2.5萬:1:5萬圖分為4幅1:2.5萬圖,1、2、3、4表示,如J-50-5-B-4。c)1:1萬:1:10萬圖分為64幅1:1萬圖,用(1)、(2)、…(64)表示,如J-50-5-(24)。50×50分幅圖幅大小cm×cm實地面積

km21:5000圖所含幅數(shù)40×40411:500050×50141:200050×500.25161:100050×500.625641:500矩形分幅及面積

3、矩形分幅與編號1)矩形分幅:50cm×50cm,40cm×50cm或40cm×40cm,基本方格:10cm×10cm以每幅的圖幅西南角坐標值x-y的千米數(shù)為該幅的編號.1:5000坐標取至1km,1:2千、1:1千取至0.1km1:500取至0.01km如編號:3.0-1.52.5-2.5a)圖幅西南角坐標編號法

2)矩形分幅編號方法b)自然序數(shù)編號帶狀或小面積測區(qū),統(tǒng)一順序編號12345678910111213141516c)行列式編號以字母為代號表示橫行,以阿拉伯數(shù)字為代號表示縱列,圖幅編號:橫行-縱列如A-4A-1A-2A-3A-4A-5A-6B-1B-2B-3B-4C-2C-3C-4C-5C-6四、地形圖的基本內(nèi)容1、圖名、圖號

圖名:本幅圖的名稱圖號:本幅圖的編號2、接圖表說明本圖幅與相鄰圖幅的關(guān)系,以供索取相鄰圖幅時使用圖廓是圖幅四周的范圍線.圖廓內(nèi)圖廓----分幅時的坐標格網(wǎng)線外圖廓----僅起裝飾作用3、圖廓和坐標格網(wǎng)線4、坐標系統(tǒng)高程系統(tǒng)坐標系統(tǒng):指該幅圖是采用的坐標系統(tǒng)

高程系統(tǒng):指該幅圖是采用的高程基準6、地物和地貌7、其它成圖方法、成圖日期、采用圖式版本、測繪單位6-2地物與地貌的表示方法一、概述

1、地形圖圖式:由國家權(quán)威部門統(tǒng)一制定和頒布的地物和地貌的符號樣式,作為測繪和使用地形圖的重要依據(jù)和標準(GB/t7929-1995)。

2、地形圖圖式制定原則:簡明象形易于判讀地物

二、地物符號

1.比例符號:形狀和大小可以按測圖比例尺縮繪的符號。如:植被,土壤,邊界用虛線,內(nèi)插符號或文字注記地物分類自然地物人工地物2.非比例符號

獨立符號:輪廓較小、具有特殊意義的地物,用規(guī)定的、統(tǒng)一尺寸符號表示。

3.半比例符號線狀地物,長度按比例,寬度不按比例繪制的符號。4.地物注記

對于地物性質(zhì)、名稱等還需要用文字和數(shù)字加以注記如房屋的結(jié)構(gòu)和層數(shù)、地名、路名、單位名。

三、地貌符號表示地貌方法有多種,常用的是等高線法。對峭壁、沖溝、梯田等特殊地形則繪注記相應的符號。地貌按其起伏變化的程度分為: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地貌形態(tài)地面坡度平地2°以下丘陵地2°~6°山地6°~25°高山地25°以上1、等高線的概念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鄰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2.等高距h

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差稱等高距,h表示(基本等高距)在同一幅地形圖上,各處的等高距應當相同。3.等高線平距d、地面坡度i

相鄰等高線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為等高線平距d

h與d的比值就是地面坡度i

。

i大,等高線密,山陡:反之,i小,等高線稀,山平緩,且向上為正,向下為負4.等高線的種類首曲線—基本等高距描繪的等高線(0.15mm)

計曲線

—每隔4條首曲線加粗一根等高線并注記高程(0.3mm)間曲線

—以1/2等高距用長虛線加繪的等高線

(0.15mm)

輔助曲線

—以1/4等高距用短虛線加繪的等高線

(0.15mm)

5.典型地貌及等高線地貌基本形態(tài)歸納為以下幾種典型地貌:如山頭、山脊、山谷、山坡、鞍部、洼地、絕壁等1)山頭和洼地2)山脊和山谷分水線和集水線3)鞍部SS鞍部:兩個山頭之間是鞍部,鞍部又是兩個山谷的源頭。4)絕壁和懸崖符號6、等高線的特性①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高程都相同②等高線是一條閉合曲線③等高線只有在絕壁或懸崖才會重合或相交④山脊線和山谷線與等高線正交⑤等高線疏密表示地面坡度小大⑥等高線終止于河邊。第二節(jié)小結(jié)一、概述1.地形圖圖式2.地形圖圖式制定原則二、地物符號1.比例符號2.非比例符號3.半比例符號4.地物注記三、地貌符號

1、等高線的概念

2.等高距h3.等高線平距d和地面坡度i4.等高線的種類

5.典型地貌的名稱及等高線

6.等高線的特性1、圖紙準備圖紙選用:繪圖紙(聚脂薄膜0.1毫米厚)2、繪制坐標格網(wǎng)規(guī)格:50cm×50cm精度:0.1毫米,0.2毫米,0.3毫米對角線法一、測圖前的準備工作第三節(jié)地形圖測繪方法:使用展點板、展點儀、坐標格網(wǎng)尺法。精度:距離檢查,0.3毫米。3、展繪控制點:按(XYH)如:A(775.045,568.213)+二、經(jīng)緯儀測圖(一個測站點的工作)1.安置儀器(對中、整平、量儀器高)2.定向(盤左后視讀數(shù)置零、圖板定向定量角器)3.立尺(概括全貌、點少、能檢核)4.觀測(瞄準、讀尺間隔、中絲讀數(shù)、豎盤讀數(shù)

水平角讀數(shù))5.記錄計算(表格記錄計算)6.刺點(圖上標定注記高程)7.描繪(對照實地按圖式描繪地物)1a測站:A后視點:B儀器高i=指標差x=測站高程HA=視線高程H視=HA+I=點號視距Kl

(m)中絲讀數(shù)(m)豎盤讀數(shù)

o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