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北京版第一單元寫景狀物文前赤壁賦 高質作品_第1頁
高中語文北京版第一單元寫景狀物文前赤壁賦 高質作品_第2頁
高中語文北京版第一單元寫景狀物文前赤壁賦 高質作品_第3頁
高中語文北京版第一單元寫景狀物文前赤壁賦 高質作品_第4頁
高中語文北京版第一單元寫景狀物文前赤壁賦 高質作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前赤壁賦》--教案--一、教學目標:1、體悟“樂—悲”的情感變化。2、體會在文賦中,句式、音韻在表達情感時起到的作用。二、教學重點&難點:體會在文賦中,句式、音韻在表達情感時起到的作用。三、課前準備:1、疏通字詞,熟讀課文,充分了解課文內容2、閱讀《蘇東坡突圍》,了解蘇軾寫作《前赤壁賦》時的背景3、將第一段改編成一篇300左右的片段描寫4、分析第一段在句式上呈現的特點及其作用(設計說明:使學生第一段的寫景有整體認識,復習整句、散句的概念及其作用)四、教學過程(一)導入前一節(jié)課,我們在字面上讀通了《前赤壁賦》,也了解到蘇軾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恰恰處于人生的低潮。那么今天,我們就隨著這位失意的文人,一同泛舟赤壁,看看黃州的山水如何承載蘇軾的喜悲。(二)分析1、教師朗讀課文,學生把握文章的情感變化。(設計說明:以朗讀帶動學生理解。理清“樂—悲—樂”的線索)2、析“樂”(1)開篇蘇軾為何而樂?明確:因景生樂。(2)追問:怎樣的景表現出怎樣的情?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寧靜、祥和的景,愉悅閑適)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徘徊”一詞折射出怎樣的心情?陶醉之情。)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橫江:彌漫整個江面。朦朧、開闊的景)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萬頃:江面極為廣闊。壯美、曠遠,空間上更為開闊。極度自由的情緒。)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馮虛御風:凌駕于空中,乘風完全打破了空間的約束。完全忘我。)明確:作者的情感伴隨著景色的描寫而變化,喜悅之情,層層疊加,最終到達“樂甚”的地步。(3)作者是如何將句式與情感結合起來的?提示:何為多用整句?明確:多用整句,增強語勢,表達快樂的心情。為何將最長的整句置于最后?明確:先短后長,是情感的積蓄后的抒發(fā)。為何整句不嚴格對仗?明確:故意打破齊整,表達一種自由灑脫的情緒。(設計說明:體會在文賦中,句式在表達情感時起到的作用)3、析“悲”(1)什么原因直接導致了蘇軾由樂生悲?明確:客人吹洞簫的聲音(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2)追問:嗚嗚然,在聽覺上給人帶來怎樣的感受?明確:低沉、哀傷。這句話押的什么韻?還有那些字韻母是“i”和“u”“ü”?明確:u(慕、訴、婦)其(i)聲嗚嗚(u)然,如(u)怨如(u)慕(u),如(u)泣(i)如(u)訴(u);余(ü)音裊裊,不(u)絕如(u)縷(ü);舞(u)幽壑之(i)潛蛟,泣(i)孤(u)舟之(i)嫠(i)婦(u)。此處為何要使用開口較小、聲音較弱的韻母?明確:聲音的低沉與情感的低落相一致。用音韻來渲染情感。(設計說明:體會在文賦中,音韻在表達情感時起到的作用)(3)客人的洞簫聲和蘇軾的歌,和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明確:好。追問:擊空明兮溯流光,“溯”改成“順”好不好?美人什么意思?“美人”在哪里?這首歌表達出作者怎樣的心情?為什么簫聲響起,蘇軾會立刻聯(lián)想到“幽壑之潛蛟,孤舟之嫠婦”?明確:潛于幽谷的蛟龍與泣守孤舟的寡婦同樣傳達了壓抑和孤獨的情緒。兩者都是蘇軾的內心寫照。(4)客人的悲傷,從何而來?英雄永逝(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追問:為何會想聯(lián)想到曹操?赤壁遺址猶在,星月烏鵲猶在。但是曹操呢?——引出人與物的不平衡還有沒有其他句子表現了這樣的不平衡?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生失意(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追問:“況“字怎么理解?明確:與曹操這樣的英雄相比。自己更是渺小。引出——人與人的不平衡歸納:人與物的不平衡人與人的不平衡(設計說明:體悟作者悲傷的來源)(三)小結回顧今天我們的赤壁之行,一開始,蘇軾用大江東去的節(jié)奏,帶給我們羽化登仙的享受;隨后又以一曲簫聲,將我們的情緒跌宕到了谷底。那么最后,作者又是如何從失意中解脫,從孤苦中超越,從而真正走向成熟和升華的,我們下一節(jié)課接著講。

--課堂實錄—

師:前一節(jié)課,我們在字面上讀通了《前赤壁賦》,也了解到蘇軾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恰恰處于人生的低潮。那么今天,我們就隨著這位失意的文人,一同泛舟赤壁,看看黃州的山水如何承載蘇軾的喜悲。教師朗讀課文。一、師:這篇文章的情感線索如何變化?有沒有表現在具體的字句中。生1:他的情感變化是:先是看到一些美景,很高興。師:高興直接表現在哪一個句子上面?生1:我覺得有好幾個。舉酒囑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顯得很高興。然后是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師:還有嗎?直接把“樂”字體現出來的。生1:飲酒樂甚。師:“飲酒樂甚”的“樂”字,也同樣能夠表現出作者的愉快心情。板書:樂。生1:然后客人樂極生悲了。板書:悲。師:那里具體表現出來?生1: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師:蘇軾聽到簫聲如何反應?生1:蘇軾聽到簫聲,告訴客人,不要傷心,因為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這些東西不需要羨慕,因為物各有主,江上清風與明月,都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寶藏,所以不需要悲傷,心情又是由悲轉樂。師:由悲轉樂,哪一句話表現出來?生1:客喜而笑,洗盞更酌。師:一個洗,一個笑,把愉快的情緒展現了出來。板書:樂。二、師:通過剛才的梳理,我們大致了解到,這篇文章在情感的脈絡上是有變化的,那么首先我們從剛開始的“樂”進入文章,剛才詹天浩找出一句話,于是飲酒樂甚,這個“于是”怎么解釋?生2:在這種情況下。師:怎樣的情況讓蘇軾“飲酒樂甚?”生3:主要是第一段,景物上的描寫,先由小的景物慢慢描寫到大的景物,先是介紹了一下時間,然后事情是自己劃船游赤壁。師:那一句話寫自己劃船游赤壁?生3: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師:“泛”字怎么解釋?生3:緩慢的?師:這里的泛,應解釋為“漂浮”。這里用一個“泛舟”,看出作者怎樣的心情?生3:非常閑適。然后描寫到清風,描寫到水面。師:清風怎樣吹來?生3:清風徐來。師:徐什么意思?生3:慢慢地。師:水波怎么樣?生3:不起漣漪。師:水波不起漣漪。怎樣的景致?生3:非常平靜。師:表現出作者怎樣的心情?生3:安然閑適。師:依然安然,依然閑適。你剛才說景致有變化,怎么變化的?生3:然后描寫到月亮,物體慢慢被放大的感覺。師:空間上有一點開闊了。生3:然后用景物描寫,來突出自己對于大自然的熱愛。師:剛才同學說道,景物描寫表現出作者的開心,那么我們再找一找,還有沒有其他的景致?生4: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給人感覺視野很開闊。師:“橫”什么意思?生4:彌漫。師:“橫江”什么意思?生4:彌漫在江上。師:水光接天,“接天”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話來描述。生4:水天一線。師:放眼望去,水跟天是相接在一塊兒的。如果從空間的角度來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跟“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有什么變化?生4:放大了很多。師:放到最大了嗎?有沒有更開闊的景致?生4: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師:為什么景致更加放大?生4:因為憑虛御風,是凌空駕風,已經到天上去了。師:如果說前面還是水天相連的話,在這里還有沒有空間的限制?生4:沒有。師:完全打破了空間的限制。那么。作者的情緒有何變化?生4:喜悅吧。師:喜悅到什么深度?怎樣描寫自己的喜悅?生4:于是飲酒樂甚。師:有沒有更加具體的句子?生4:羽化而登仙。師:“羽化而登仙”什么意思?生4:開心的要做神仙的程度了。師:好,那么大家來比較一下,從一開始,水波不興,到最后憑虛御風,羽化登仙,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景致在不斷地開闊,與之形成對應的是,作者的情緒也在不斷加深加深加深,以至于到了最后羽化登仙,飲酒樂甚。師:除了江景,還沒有有其他因素促成了作者的喜悅?生5:舉酒囑客。師:為什么說這個動作,能給作者帶來快樂?生5:和友人一起泛游赤壁。師:不是一個人來的。一個人來,略顯寂寞孤單,再加上喝了一點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在酒精的催化下,人的情緒愈發(fā)興奮,這一點你可能體會不深,因為你沒喝過酒。作者在第一段里頭,情感隨著江景的變化而變化。再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從句式的角度看,作者是如何將情緒的變化,通過句式表達出來的?板書:句式。師:前一節(jié)課,我們粗略地講過,長句/短句/散句/整句。作者如何將內容與形式,柔和在一塊的?生6:我是從長短的角度來看的,我發(fā)覺作者是長短交錯的。在一開始,內心平靜閑適的時候,描寫景物是用四字短句,對偶寫出。譬如說,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感覺非常平靜。后來描寫月出的時候,運用了長句,讓人感覺富有動感/畫面感。再后面描寫小舟的時候,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是六字的長句,體現出舟在江中之小,越過茫茫江面。長短交錯,與感情變化是一致的。師:最長的一組句子出現在哪里?生6:最后“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睅煟簽槭裁窗炎铋L的一組句子置于最后?生6:因為作者到了最后,已經進入到非常極樂的境地了,有羽化登仙的感覺。師:所以這種長句是更能夠將作者的情緒抒發(fā)到極致的。在追問一個問題,作者在第一段里面,作者運用了一些比較規(guī)整的句子,比較規(guī)整的句子,但是這樣的規(guī)整,又沒有達到對偶的程度,比如“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出”跟“徘徊”,一個字對兩個字,結尾處“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在句式上就差得更遠了,我想憑借蘇軾的寫作功力,要把句子寫得工整、精致是不費吹灰之力的,為什么要刻意打破這樣的一種規(guī)整生:如果句子寫得太規(guī)整、太嚴謹的話,氣氛就比較嚴肅,故意把它打亂,來表現自己的閑適和快樂之情。師:這里的整句不“整”,又是與作者的情感相一致的。之前我們分析過,作者在江上的情緒是閑適、快樂、自由的,這個時候,就沒必要用那么規(guī)整的句子來限制自己的情感。我們分析完第一段,集體朗讀一下,注意讀出情感的變化。生:朗讀第一段。師:文章第一部分,作者飲酒樂甚。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樂極生悲呢?生7:因為第二段里面,一開始的時候,蘇軾在唱歌,客有吹洞宵者,倚歌而和之。這個時候,客人應該吹動聽、有活力的曲調,然而客人吹出來的聲音卻是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這使得蘇軾的心情一下子就變差了。師:嗚嗚然,在聽覺上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效果?生:悲傷的。師:作者對于客人洞簫聲的描寫,主要集中在其聲嗚嗚然,一直到結尾,請大家?guī)臀乙粋€忙,看看這句話押的是什么韻?生:u師:同樣這一句話,還有哪些字的韻母是i、u、ü?生:其、嗚、如、慕、泣、訴、余、不、縷、舞、之、泣、孤、嫠、婦。師:大家讀讀看“i、u、ü”,你可以看著我的口型或是同桌的口型,你再對比另外三個“a、ao、ang”,有沒有變化?我們平時組詞哦,“強大、驕傲、光芒、輝煌、太陽。”再看“i、u、ü”,聯(lián)想到“憂郁、孤獨、痛苦、別離、哭泣?!倍际且浴癷、u、ü”結尾的。大家比較一下,口型上面的一大一小,其實意味著什么?你們當才聽我的朗讀,“i、u、ü”和“a、ao、ang”哪個聲音響?生:a、ao、ang師:“i、u、ü”的開口是很小的,發(fā)不出很響的聲音。思考一下,此處為何要使用開口較小、聲音較弱的韻母?生8:因為此時作者的心情較為悲涼,這些字以這樣的韻母結尾,能很好的表達出這種悲涼的情緒師:用這樣聲音較弱的、較為低沉的韻,更能夠把情感的悲涼表達出來。我們一起讀讀看。學生朗讀師:這位客人似乎不太解風情,為什么要用這么悲涼的簫聲來配蘇軾的歌?蘇軾唱的什么歌?讀讀看。學生朗讀生9:可能是因為這位客人看到了同樣的風景,所受到的感觸不一樣,也沒有不解風情。師:我們來看一下蘇軾的歌,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溯”什么意思?生9:逆流而上。師:我把“溯”改成“順流光”,擊空明兮順流光,差別在哪里?生9:逆流光感覺比較頑強,積極向上。師:順流光,我也積極向上啊,順著河流,一路向前劃去,也乘風破浪啊。師:再追問一下,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什么意思?生9:指的是所思慕的人,古代長指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師:“美人”在哪里?生9:心里。師:離他遠不遠?生9:不遠。師:怎么看出來“不遠”的?生9:天一方。師:天一方什么意思?生9:天的另一頭。師:天的另一頭怎么會不遠呢?生9:他已經打破了空間的限制啊。師:噢,你還沉醉在之前的美景之中,所以覺得美人離他比較近。好的,別的同學有沒有不同的看法?生10:我覺得恰恰相反,這首歌看起來好像是表達出了蘇軾很開心的心情,但實際上情感是完全相反的。您之前也說過,蘇軾在寫《前赤壁賦》的時候是人生的最低谷期,是被貶謫到這里來的,“望美人兮天一方”就是說理想、抱負沒有實現,而擊空明兮溯流光是指他想跟小人抗爭卻沒有成功。師:恩,也就是說這個逆流和他人生的逆流是一致的。大家之前也讀過《蘇東坡突圍》,我們也了解到蘇軾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被貶至黃州。黃州地遠自不必說,關鍵那一種精神上的孤苦是難以想象的,照蘇軾自己的話來說,基本上“親朋無一字”,好朋友沒有寄來過一封信,這還不算,我蘇軾你給你們的信,一封都沒有回復過。好不容易在信中要講一句真心話,想想還是算了,怕惹出什么麻煩,于是在結尾處加上“看完此信燒毀?!本鸵呀浌驴嗟竭@種程度了。同樣是“望”,我們回憶一下,在八年前,密州出獵的時候,“老夫聊發(fā)少年狂”也有一個“望”字,“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那個時候你看豪氣干云的氣質,與今天“望美人兮天一方”相比,無異于上窮碧落下黃泉。所以大家再來看客人吹的洞簫,作者是如何描繪洞簫聲的?生:先用了嗚嗚然的擬聲詞,然后調動了自己的感覺,說聲音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師:解釋一下。生:如同在哀怨,如同在思慕,如同在哭泣,如同在訴說。師:后面怎么寫的?生: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就是他覺得聲音是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后面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就是說使深淵里的蛟龍也為之動容。師:幽壑什么意思?生:深淵。師:潛蛟?生:潛伏在水底的蛟龍。師:龍什么時候最有威力?潛龍騰淵,鱗爪飛揚。潛龍出水最厲害了?,F在這條龍在哪里?被壓抑在水下。所以舞幽壑之潛蛟。蘇軾立刻想到的是蛟龍,而且是潛在水底的蛟龍,這與蘇軾本人有何聯(lián)系?生:蘇軾本人也是郁郁不得志,他的理想和志向也壓抑在心中,無法實現,跟淺蛟很像。師:所以簫聲、歌聲融在了一塊。最后一句,泣孤舟之嫠婦。生:使孤舟上的寡婦哭泣。師:寡婦已經失偶了,給人孤獨之感。寡婦還不夠,再配上一條孤零零的小船,還不夠,加上一個泣字,使小船上的寡婦也為之黯然神傷。所以在這里,客人和這樣的洞簫聲,并不是不解風情,恰恰相反,他其實是聽出了蘇軾內心的孤苦和悲涼,一歌一簫,兩者珠聯(lián)璧合。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再把第二段朗讀一遍。學生朗讀師:回顧今天我們的赤壁之行,一開始,蘇軾用大江東去的節(jié)奏,帶給我們羽化登仙的享受;隨后又以一曲簫聲,將我們的情緒跌宕到了谷底。那么最后,作者又是如何從失意中解脫,從孤苦中超越,從而真正走向成熟和升華的,我們下一節(jié)課接著講。

--教學反思—這次選了一篇古文,探索了古文的上法。之前我的上法是先疏通字詞,然后再講解內容。我的依據是,學生對于文言文最大的障礙在于文言的理解,所以,只要疏通了字詞之后,文言文就變成現代文了,理解起來就會順利許多。第一次試講的時候,我依循了這種方式,后來發(fā)覺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四:一是像前赤壁賦這種文章篇幅較長,一個個字翻譯過來,殺傷課時太厲害,至少要花去兩節(jié)課,一個學期四、五篇古文下來,必定造成課時緊張。二是這樣的上法實在太無聊,課堂氣氛極為沉悶,自己上的又沒勁了,學生也倒下一大片。三是市面上的翻譯書連篇累牘,學生完全有能力自行解決。后來我試著在上課之前便讓學生翻譯課文,他們照樣可以借助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