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電大社會學概論材料整合版_第1頁
2023年電大社會學概論材料整合版_第2頁
2023年電大社會學概論材料整合版_第3頁
2023年電大社會學概論材料整合版_第4頁
2023年電大社會學概論材料整合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填空題1.1838年10月,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在他的(實證哲學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會學這個詞,他又被西方譽為"社會學之父"。2.人類學可以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部分。3.人的社會區(qū)別于動物社會的特性是(勞動)。4.社會學按知識結構,它的內容可以分為(理論社會學)、(應用社會學)和(經驗社會學)三大類。5.(需要)是社會生活的起點。6.(社會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動力,是人們活動的積極的動力源泉。7.文化的三種類型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認知文化)、(規(guī)范文化)。8.(生存)、(享受)和(發(fā)展)是人類需要發(fā)展的三階段。9.根據交往的性質,社會交往有(競爭)、(合作)、(沖突)和(調適)。10.初級社會關系涉及(血緣關系)、(地緣關系)。11.角色扮演最早是由(米德)提出的。12.集體行為的特性有()、()、()。請輸入答案:非組織性、突發(fā)性、反常性13.初級集體行為通常涉及()、()、()、()。請輸入答案:騷動、傳聞、社會動蕩不安、時間14.兒童和少年社會化的基本場合是()、()和()。請輸入答案:家庭、學校、鄰里社會15.個性的心理特性涉及()、()和()。請輸入答案:能力、氣質、性格16.個性差異性的生理基礎和前提是(),后天的()對個性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請輸入答案:生理素質、社會實踐17.社會化的對象是社會中的()和()的個人。請輸入答案:未成年人、成年人18.康有為撰寫了一篇最佳的社會革命的檄文是()。請輸入答案:大同書19.社會學把()及其內部、外部的關系放在運動與變化的過程中去研究。請輸入答案:社會整體20.中國社會學起始于192023嚴復翻譯出版斯賓塞的《()》一書。請輸入答案:群學肄言21.一般認為,()是西方社會學的創(chuàng)始人。請輸入答案:孔德22.馬克思把人的需要劃提成兩大塊,即()和自然的需要。請輸入答案:社會發(fā)明23.()是人類結識世界的一次奔騰。請輸入答案:自我發(fā)現24.沖突最顯著的特性是它的()。請輸入答案:破壞25.社會學家()是符號互相作用論的開創(chuàng)者。請輸入答案:米德26.庫利的“()”理論認為,人們是通過與別人交往并借助別人的反映來結識自己。請輸入答案:鏡中自我27.人際關系具有兩個明顯特點,()和()。請輸入答案:直接交往、情感性28.高級集體行為就是通常說的()。請輸入答案:社會運動29.時尚可以分為熱、時髦和()。請輸入答案:時狂30.社會環(huán)境就是人所生活著的具體社會,涉及社會結構、(),以及社會關系與活動諸要素。請輸入答案:文化傳統(tǒng)31.硬性社會規(guī)范,重要指()。請輸入答案:法32.個性具有穩(wěn)定性,但也并不排斥個性的()。請輸入答案:可變性33.個性的傾向性是指人的態(tài)度和積極性、()的動力系統(tǒng)。請輸入答案:選擇性34.初級社會群體一詞是美國社會學家()一方面提出的。請輸入答案:庫利35.初級社會群體一般涉及()、()和()三種重要形式。請輸入答案:家庭、鄰里、兒童游戲群體36.家庭的社會功能有()、()、()和()四種重要形式。請輸入答案:經濟功能、生物功能、撫養(yǎng)和贍養(yǎng)的功能、休息和娛樂的功能37.社會組織一般劃分為四種類型:()、()、()和()。請輸入答案:經濟組織、政治組織、文化教育組織、軍事組織38.家庭式的管理結構也叫()。請輸入答案:家長制39.在社會組織發(fā)展的歷史上,管理結構經歷了從()結構到()結構的轉變。請輸入答案:封建家長制、科學的管理40.在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里,()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請輸入答案:家庭41.管理結構和方式一般涉及兩個方面()和()。請輸入答案:人、任務42.社會分層的三個標準是()、()和()。請輸入答案:財富、聲望、權力43.階級的本質就是()。請輸入答案:剝削44.歷史上最令人矚目的三種社會分層現象是()、()和()。請輸入答案:等級制、種姓制、階級45.社會群體又分為初級社會群體與()。請輸入答案:次級社會群體46.初級社會群體把()放在首位。請輸入答案:滿足其成員的需求47.初級社會群體是()的基本場合。請輸入答案:社會化48.初級社會群體一般涉及家庭、()和兒童游戲群體三種重要形式。請輸入答案:鄰里49.社會組織的非正式結構是社會組織中存在的各種()的總和。請輸入答案:非工作關系50.從本質上來說,社會組織與環(huán)境的關系是一種()關系。請輸入答案:互換51.社會組織利益受到社會利益及()的影響。請輸入答案:組織成員個人利益52.整體目的較為宏觀、根括籠統(tǒng),部門目的較為()、()。請輸入答案:具體、明確53.科層制是德國社會學家()提出。請輸入答案:馬克斯·韋伯54.真正對社區(qū)進行社會學的研究是從美國()開始。請輸入答案:芝加哥學派55.競爭和()成為古典人文區(qū)學分析社區(qū)的兩個重要概念。請輸入答案:共生56.農村社區(qū)基本上采用了()、()的居住方式。請輸入答案:大聚居、小分居57.()是維持農村社會運營的重要紐帶。請輸入答案:農村資金互助社58.我國封建社會,男子歲成年須行冠禮,女子15歲束發(fā)稱()。請輸入答案:20,及笄59.()是社會分化的一個最重要形式。請輸入答案:社會分層60.()的出現,是社會人口分裂為不同階級的一個重要的條件。請輸入答案:剩余產品61.歷史上的社會分層現象,最使人矚目的約有三種,即等級制、()和階級。請輸入答案:種姓制62.社會階層是社會階級內部的()和階級外部的()。請輸入答案:分層化、游離化63.()是進行社會分析的焦點。請輸入答案:社會制度64.人類社會最普遍的社會制度有家庭制度、()、()、()、()五類。請輸入答案: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65.從起源和功能看,制度分為()和()。請輸入答案:本源社會制度、派生社會制度66.社會制度構成的四個要素是()、()、()和()。請輸入答案:概念系統(tǒng)、規(guī)則系統(tǒng)、組織系統(tǒng)、設備系統(tǒng)67.西方發(fā)達社會自()以來,第三產業(yè)的就業(yè)人數就已經超過第一、二產業(yè)從業(yè)人數之和。請輸入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68.()是解決勞動者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的杠桿之一。請輸入答案:勞動就業(yè)69.社會工作具有()、()和()等特點。請輸入答案:個案工作、團隊工作、社區(qū)工作70.()是最初的、本原的社會制度。請輸入答案:政權法律和紀律、習俗道德和宗教、社會輿論與群體意識71.()是進行社會分析的焦點。請輸入答案:社會制度72.人類社會最普遍的社會制度有家庭制度、()、()、()、()五類。請輸入答案:家庭制度、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73.從起源和功能看,制度分為()和()。請輸入答案:本源社會制度、派生社會制度74.社會制度構成的四個要素是()、()、()和()。請輸入答案:概念系統(tǒng)、規(guī)則系統(tǒng)、組織系統(tǒng)、設備系統(tǒng)75.西方發(fā)達社會自()以來,第三產業(yè)的就業(yè)人數就已經超過第一、二產業(yè)從業(yè)人數之和。請輸入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76.()是解決勞動者的社會和經濟問題的杠桿之一。請輸入答案:勞動就業(yè)77.社會工作具有()、()和()等特點。請輸入答案:個案工作、團隊工作、社區(qū)工作78.()是最初的、本原的社會制度。請輸入答案:家庭制度79.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除了建立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外,第二個偉大發(fā)明性成就是()發(fā)展。請輸入答案:鄉(xiāng)鎮(zhèn)公司80.官僚主義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官制,社會學中稱為()。請輸入答案:科層制81.社會輿論有()、自下而上兩種形成方式。請輸入答案:自上而下82.要有效地防止犯罪的發(fā)生措施,一是教育,二是()。請輸入答案:建立,健全法律體系83.社會行為規(guī)范既指群體規(guī)范,也涉及()。請輸入答案:社會規(guī)范84.人文環(huán)境失調涉及社會關系失調、()失調。請輸入答案:人與環(huán)境85.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依賴關系、順應關系和()關系。請輸入答案:掠奪86.社會問題是由于()失調導致的。請輸入答案:人文環(huán)境87.人口問題的實質是()不相適應。請輸入答案: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88.我國面臨的就業(yè)問題重要來自兩個方面:新增勞動力的就業(yè)和()。請輸入答案:解決隱性失業(yè)問題89.社會保障源于歐洲中世紀的()。請輸入答案:慈善事業(yè)90.社會工作不僅以向有困難的人提供幫助為己任,并且提倡()的互助。請輸入答案:社會成員之間91.社會工作方法重要涉及個案工作、團隊工作和()工作。請輸入答案:社區(qū)92.社會控制作為社會學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社會學家()提出。請輸入答案:羅斯93.社會控制的方式有()、()和()三類。請輸入答案:習俗、道德與宗教、政權94.關于社會變遷的幾種理論中,我國戰(zhàn)國時期的鄒衍提出()說。請輸入答案:五德終始95.美國學者素羅金提出()學說,維科提出了()來解釋社會變遷的現象。請輸入答案:文化類型、歷史三階段96.除了歷史一循環(huán)論,關于社會變遷的理論尚有()和()。請輸入答案:社會進化論、社會均衡論97.人口數量變化的三個重要組成因子是()、()和()。請輸入答案:出生數、死亡數、人口遷移數98.民主化過程涉及()、()和()。請輸入答案:科學化、制度化、法制化99."依附理論"代表人物是()和()。請輸入答案:弗蘭克、普雷畢什100.第三次浪潮是()。請輸入答案:指新技術,新材料開發(fā)的新的文明時期101.夕陽工業(yè)一般指紡織業(yè)、采掘、冶金、機器制造等,朝陽工業(yè)一般指的是()、()等請輸入答案:核工業(yè)、電子計算機工業(yè)102.社會學研究的基本程序涉及()、()、()、()四個環(huán)節(jié)。請輸入答案:選題、準備、實行調查、分析總結103.社會學研究的方式有兩種,即()和()。請輸入答案:理論與技術相結合、方法論104.社會調查可分為()、()、()和()。請輸入答案:全面調查、抽樣調查、典型調查、個案調查105.隨機抽樣的形式有()、()、()和()。請輸入答案:簡樸隨機抽樣、等距抽樣、分層抽樣、整群抽樣106.資料收集的常見方法有()、()、()和()。請輸入答案:訪談法、問卷法、觀測法、文獻法107.記錄分析可分為()和()。請輸入答案:描述性分析、解釋性分析108.()是人類脫離動物界的重要標志。請輸入答案:勞動資料109.()是一個有規(guī)律的發(fā)展過程。請輸入答案:社會變遷110.社會進化論導源于()。請輸入答案:生物進化論111.()是參與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一切物質的、技術的要素的總和。請輸入答案:生產力112.在()中,美國社會學家托夫勒提出人類通過農業(yè)革命文明、工業(yè)革命文明,現在進入新技術新開發(fā)的信息社會或知識、智力社會。請輸入答案:《第三次浪潮》113.戰(zhàn)略選擇的基本依據是()。請輸入答案:人的社會需要114.()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的和重要保證。請輸入答案:精神文明建設115.啟蒙運動的信仰特點是人們想通過()和()研究來理解和控制宇宙。請輸入答案:神學、形而上學116.權威的三種類型是()、()、()。請輸入答案:法理權威、傳統(tǒng)權威、神召權威(魅力權威)117.沖突學派有()和()兩類。請輸入答案:辯證沖突論、功能沖突論選擇題:社會制度之所以可以使人們接受,其內部都有一套理論作為自己存在的根據和令人接受的理由,這套理論,我們名之日(概念系統(tǒng))。社會的風俗、道德、準則、法律等規(guī)范是屬于(規(guī)則系統(tǒng))。社會工作是指(推行和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工作)。社會保險屬于(社會保障的一項內容)。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門的助人活動和專業(yè)是產生于(19世經末20世經初)的西方社會。社會的變遷,歸根結底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發(fā)生變動而引起的。社會分層的不同結構中或不同隊級、階層中,個人、家庭、社會群體在不同層次或等級間的流動,稱為(垂直流動)。社會趨同論最早是誰提出的(丁伯根)。社會組織與外部環(huán)境的關系是(互換關系)社區(qū)有的是自然形成的,有的是人為規(guī)定的。這種劃分方法是(按社區(qū)的形成方式分類)社會工作作為一種以方法技術為人服務的專業(yè),其發(fā)展重要表現為(工作對象、工作方法的發(fā)展)人類社會與動物社會的本質區(qū)別是(勞動)。人的需要的滿足方式和滿足的也許具有(社會制約性)。人文區(qū)位學的分析框架是由(芝加哥學派)提出來的。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數量不斷增長,城市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過程稱為(城市化)。一個人同時擔當了幾種角色,對個人的期待發(fā)生了矛盾,難以協(xié)調,這種現象稱為(角色沖突)。一位業(yè)務經理與職工、總經理、其他業(yè)務經理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關系,叫做(角色叢)。一部分勞動者力找不到勞動或工作或工作崗位,無法實現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勞動力資源閑置,是指(失業(yè))。一位工廠和工程師調到大學里任講師,這種流動稱作(水平流動)。手段--目的論認為人們的五種行為方式中,“只認同文化目的,但不遵從制度化手段,此為(創(chuàng)新)。手段—目的認認為人們的行為方式中,“放棄文化目的,介遵從制度化手段。”此是(形式主義)。手段—目的認認為人們的行為方式中,“用新的目的和手段代替文化目的和制度化手段,這是(反叛)。在許多發(fā)達國家,出現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鄉(xiāng)或農村遷移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逆城市化)。在農村社區(qū)占支配地位的社會關系是(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在勞動或工作崗位上,勞動者不能充足發(fā)揮其能力,社會勞動力不能實現與生產資料的良好配置,不能發(fā)明出最大效益,這是(不充足就業(yè))。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從事某種勞動或工作,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以維持生活的活動是指(就業(yè))以下那種活動屬于社會交往的活動是(朋友談心)。以下那種關系屬于次級社會會關系的是(工作單位中的同事關系)。以下哪種群體屬于初級社會群體。(兒童游戲群體)以下哪一種活動不是集體行為(春游)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由父母和一對已婚子女及孫子女等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由個別的因素導致的,是某一人口中較為特殊的現象,是指(個別貧窮)?!肮ぷ靼捕ā睂儆谀姆N需要。(安全的)“得到支持和友愛”屬于哪種需要。(歸屬與愛的)“鏡中自我”是誰提出來的(庫利)?!叭松谑?,吃喝二字”的人生觀是哪種人生觀。(享受主義)?!啊煜麓髣荩志帽睾?合久必分“。這是哪種社會變遷理論。(歷史循環(huán)論)“后工業(yè)社會會“論是由誰提出的(貝爾)?!吧鐣币辉~源于(中國)“社會是從簡樸到復雜,由低檔到高級的直線式發(fā)展”。這是社會變遷哪種理論的觀點。(社會進化論)“不同的社會成員或社會團隊為了各自獲得同一目的而進行的互相作用方式”指(競爭)《第三次浪潮》一書的作者是(托夫勒)。從六七歲到十一二歲是兒童思維發(fā)展的哪個階段。(具體運算)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看,社會保障最重要的功能是(維持社會穩(wěn)定)中國社會學的起始人是(康有為)。中國城鄉(xiāng)發(fā)展的抱負目的為(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我國職業(yè)分層的基本特點是:職業(yè)地位高低重要取決于(專業(yè)化的限度)。我國消滅剝削階級采用的政策是(針對不同情況、采用不同政策)認為社會結構缺少整合會導致極度緊張,從而引發(fā)越軌行為,這是(社會失范論)認為國際貿易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剝削非西方不發(fā)達國家的一種途徑的觀點是哪種社會現代化理論。(依附理論)提出社會失范的是(迪爾凱姆)提出“停止增長世界人口,限制工業(yè)生產發(fā)展,把地球資源的消耗量減少八分之七”是(增長的極限)中的觀點。按照一定的社會集團在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作標準劃分的是(階級)按照流動的(主體)劃分,社會流動可分為個人流動、家庭流動、社會群體流動。需要層次論是誰初次提出的。(馬斯洛)需通過申請、核算等手續(xù),符合法律規(guī)定者可享受的是(社會救助)文化是指(人類發(fā)明的所有財富)。第二次斷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脫離各方面的監(jiān)護)。家庭成員的組合形式及其互相作用形成的關系狀態(tài)是(家庭結構)。管理學家從人性的角度對以往管理模式進行分析,提出了“X理論”和“Y理論”。(麥格雷戈)。注重對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務為中心,從而具有強烈的“任務本位”和機械主義色彩,這種管理理論屬于(古典管理理論)。體現手工業(yè)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論是(家長制)??茖又频淖畲髢?yōu)點是(能更有效地實現組織目的)。結構功能主義的重要人物是(帕森斯)。居民的組織限度高,組織結構復雜的是(城市社區(qū))。生活居住地處在生產場合的是(農村社區(qū))。提出社會分層三個標準的是哪個社會學家(韋伯)。功能論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階級的本質是(剝削)。剝削和階級的根源是(私有制)。醫(yī)生、工程技術人員、律師是屬于(知識分子)階層。有人借改革,假公濟私,有所謂“你有政策,我有對策”,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制度化逃避)。未來社會學成為獨立的一門學科的重要標志是(《未來社會學》)出版。把越軌行為的因素歸結為社會結構各部分間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種越軌行為的理論(社會失范論)。政治制度的政府、軍隊、法庭和監(jiān)獄等屬于(實用設備)。當社會中有幾種社會規(guī)范發(fā)生沖擊時,有一種比較定型的社會規(guī)范占有優(yōu)先地位。這叫做(制度化優(yōu)先)。什么問題正在成為世界性問題,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環(huán)境問題)對貧窮的定義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釋是(經濟學定義)。大規(guī)模的群體沖突乃至戰(zhàn)爭,產業(yè)結構、職業(yè)結構嚴重失衡等現象,是(社會關系)失調所導致的社會問題。個人、家庭或群體在其所屬的社會中不及常態(tài)生活生活條件和享受的狀態(tài)。此地(相對貧窮)。資源缺少、自然條件惡劣的農村,殘病者組成的家庭也許陷入(長期貧窮)狀態(tài)。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住宅服務、殘疾康復服務、勞動就業(yè)服務等屬于(社會福利)。1948年,(英國)宣布已建成“福利國家“,標志社會保障制度在局部范圍內已進入成熟階段。(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完畢,最終消滅了剝削制度20世紀40—50年代,西方社會學界盛行的社會變遷理論是(社會均衡論)依社會工作的(方法)分類,社會工作可分為個安工作、團隊工作和社區(qū)工作??椎略谀牟恐髦械谝淮翁岢隽恕吧鐣W”這個新名詞。(《實踐哲學教程》)流動主體流動前后的情況相比較,社會地位有了徹底的改變,這是(垂直流動)。核心——邊陲論是哪位社會學家提出的(普雷畢什)。理論社會學又稱(純粹社會學)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需要重新走進課堂,拿起書本,這種現象是(繼續(xù)社會化)與正式組織相比,初級社會群體的重要特性是(人際關系密切)產生于社會剩余產品的出現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的建立的是(階級)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協(xié)調成為一個整體)通過表彰模范行為來弘揚正氣的社會控制屬于哪種類型(積極的控制)勞動者雖然在職,但不能充足發(fā)揮其勞動能力考核成績,或人浮于事,或無事可干。這是屬于(隱性失業(yè))服務型的、超過最低生活標準的社會保障是指(社會福利)關于社會流動研究的真正開拓者是社會學家(索羅金)不發(fā)達國家只有脫離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聯(lián)系才干擺脫不發(fā)達狀態(tài),這是哪一種現代化理論的觀點。(依附理論)丁伯根的社會趨同論的觀點是(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正變得越來越相似)名詞解釋1.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是在物質資料生產的基礎上發(fā)生的各種生產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的總和。2.社會學:從變動著的社會系統(tǒng)整體出發(fā),通過人們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的結構、功能、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3.人類學:是介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研究人類的綜合性的邊沿學科,即如恩格斯所說:“從人和人種的形態(tài)學和生理學過渡過到歷史的橋梁”。4.社會需要: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情景下,對客觀事物產生的匱乏感,而規(guī)定得到滿足的心理反映.5.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一方面,對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要作全面的理解。一般的說,人們的需要是從低檔需要向高級需要發(fā)展的,但事實上人們的活動并不是同時只有滿足一種需要的活動,而是有幾種需要活動并存的。不同在同一時期內,只有一種活動占有優(yōu)勢,叫做需要優(yōu)勢。需要層次論講的需要的轉換、更替,并非需要種類的轉換、更替,而是需要優(yōu)勢的轉化、更替。?另一方面,馬斯洛的最重要的奉獻,在于他關于最高一級,即自我實現需要的見解。馬斯洛自己認為這是他的需要層次論的核心,也是我們批評、議論最多的問題。批評者認為”自我實現“的論點與西方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同出一源。其根據就是自我實現與存在主義均強調個人的具體存在。其實兩者是有不同的。馬斯洛所所謂的自我實現,是從個人主義出發(fā)的,這一點是西方以個人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學術通病,而存在主義所謂的個人的具體存在,不是指在社會關系中的人的具體存在,而相反認為“存在先于本質”,不受社會關系和階級條件的制約,可以有“絕對的自由”,當這樣的自由不能滿足時,就產生悲觀厭世。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是一個人希望充足實現其天才和才干的潛在能力,這就激發(fā)和鼓勵人們正視自己和別人的潛在能力,充足發(fā)揮自己的能力,為自己也是為別人,為社會做出一番事業(yè)。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從他的理論的積極方面來充實我們需要的理論。6.抱負角色:抱負角色是被期待的、比較抱負的行為規(guī)范體系。7.社會交往:是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團隊、團隊與團隊之間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進行的互相作用、互相的活動。8.人際關系:是社會關系的一種具體體現。連續(xù)的社會交往會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往稱為人際交往,在人際交往中形成的關系稱為人際關系。9.社會關系:是人們在社會次中形成的、較為普遍的聯(lián)系或行為模式。10.社會地位:也叫社會位置,它是指一個人在某一社會關系體系中所處的位置。11.時尚:是一種發(fā)球集體著迷的集體行為。其特性是新廳性或非常規(guī)性、流行時間短、顯示與炫耀。12.情景:指人們在行動前所面對的情況或場景。它涉及作為行為主體的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們之間的互相作用過程、時間、地點和場合等。13.角色意識:指人們在承擔某種角色時,明確意識到自己正擔負著一定的責任,意識到社會及別人對自己行為的期待,并決心努力用自己的行動去表現社會的期待。14.人的社會化:就是指一個從出生,從不知不識的生物個體的人,通過不斷學習知識、技能和社會規(guī)范,培養(yǎng)和提高自己的社會需要,發(fā)展自已的社會性,把自己一體化到群體中去,從而使社會不斷延續(xù)和發(fā)展下去的基礎過程。15.再社會化:它不同于繼續(xù)社會化,他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社會化,即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犯有越軌行為,被有關司法、公安部門收容,強制性地對其進行教化的過程。再社會化的現象,一般為犯有越軌行為的成年人,也涉及過早地從家庭、學校游離到社會上做了越軌的事的青少年。再社會化的目的是由特定的機構對對越軌者進行改造世界觀,使之接受社會規(guī)定的,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16.繼續(xù)社會化:社會化的一般過程是指人從出生到青年期,即20歲,但社會的環(huán)境在變化,每個人也在不斷變化,不也許認為早年的所學,一輩子都夠用了,所以要繼續(xù)社會化,活到老、學到老,才不至于落后,被社會所遺棄。第2題:名詞解釋17.社會群體:是人們通過互相交往而形成的,靠社會關系連續(xù)起來的人群。18.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紐帶的人們共同生活的社會單位。19.X理論和Y理論:這是管理學家麥格雷戈提出的關于人性的兩種假設。X理論認為一般人天生厭惡工作。逃避責任,缺少抱負,追求安全,因此必須加以控制,并以處罰相威脅,才干使他們?yōu)閷崿F組織目的而付出適當的努力;Y理論認為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就不喜歡工作,在恰當的條件下他們會追求責任,并視參與目的為一種成就與報酬,他們對自己所參與的目的能實行自我指揮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數人具有解決組織中問題的能力。20.科層制管理結構: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根據純粹抱負型觀點提出的社會組織內部職位分層、權力分等、分科設層、各司其職的組織結構形式及管理方式。21.組織目的:是組織努力爭取希望達成的未來狀態(tài)。22.社會分化:是指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之間產生的、被社會認可了的區(qū)別。23.階級: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階級的最權威的定義是列寧給予的:“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訪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guī)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的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可以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4.階級意識:本質上不是一種對苦難和底層處境的反映的意識,而應當是對本階級如何獲得解放的道路的意識。25.社會階層:是社會階級內部的分層化和階級外部的游離化。26.整體目的:指作為一個系統(tǒng)的社會組織的目的。27.社會分層:所謂階段,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他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可以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28.等級的階級:由于階級、地位、權力等不同關系,就形成了不同的級別或社會等級。而職業(yè)的分工以及它們的社會價值和等級,則構所了社會分層的基礎。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階級的差別也是用居民的等級劃分而固定下來的,同時還為每個階級擬定了在國家中的特殊法律地位,是等級的階級。29.社會制度:有宏觀、中觀和微觀之分,宏觀的社會制度指一個國家的總的社會經濟制度,中觀的社會制度指重要的社會生活領域中的社會關系及行為規(guī)則系統(tǒng),微觀的社會制度指具體的辦事規(guī)則。社會學研究社會制度著眼于中觀尺度,認為社會制度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社會需要,在一定的歷史和現實條件下形成的社會關系及與此相聯(lián)系的社會活動的規(guī)范體系。30.制度化:是指當社會制度定型時,使人們當他以某種社會既定的角度出現時,其行為經常是可以預知的,是會被社會接受并認為是合法的合法的。越軌了,就要受到處罰。31.社會控制:是運用社會力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制約和限制,使之與既定的社會規(guī)范保持一致的過程。狹義的社會控制是指對越軌行為的約束。32.形式化的社會控制和非形式化的社會控制:是指社會控制的類型分類。涉及習俗,道德和宗教的控制,政權,法律和紀律的控制,社會輿論和群體意識的控制36.道德:是以善惡評價為中心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33.習俗: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風俗、習慣。34.宗教:是一種和神或神圣物相聯(lián)系的信仰和規(guī)范體系。35.社會輿論:也稱公意,是社會上眾人以言論形式表現的對于某一事件或現象的大體相同的見解,是公眾對于此一事件或現象的是或非的評價。社會輿論能在一定限度上影響人的行為,發(fā)揮社會控制作用。36.社會問題:是指人文環(huán)境失調,影響了廣大社會成員的正常生活和社會進步,需要運用社會力量加以解決的問題。37.人口問題:是人口在數量或質量上不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定,從而影響了自身生存和發(fā)展的現象。38.南北對話:是指我國南方及沿海地區(qū)經濟比北方地區(qū)經濟發(fā)達,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為達成共同富裕,而進行的協(xié)調發(fā)展。39.社會保障(社會安全):是國家和社會依照法律對因不能參與正常勞動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維持基本生活的社會成員提供最低限度的經濟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40.社會保險制度:社會保險制度是國家和社會通過立法,在勞動者或全體社會成員因年邁,疾病,傷殘或由于其它因素而喪失勞動能力從而生活發(fā)生困難時,向其提共物質幫助,保證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種保障制度。41.本原社會制度:是指人類社會形成初期就存在的、人類生存所依賴的最基本的社會制度,涉及經濟制度和家庭制度。42.正式控制:是社會或組織用比較成型的、以文字形式表達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來約束人們行為,以維持正常秩序的社會控制方式。43.越軌行為:也稱違規(guī)行為,它是個體或群體違反其所應遵守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行為。越軌行為是針對具體條件下的既定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而言的,它是對社會或群體所盼望的角色行為的偏離。35.形式化的社會控制和非形式化的社會控制:是指社會控制的類型分類。涉及習俗,道德和宗教的控制,政權,法律和紀律的控制,社會輿論和群體意識的控制。44.社會變遷:是指一個社會中,社會結構方面發(fā)生的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角色模式的變動過程。45.角色模式:是指一個社會中,社會結構方面發(fā)生的社會制度和人們生活方式、社會角色模式變動的過程。46.五德始終說:是由我國戰(zhàn)國時期陰陽五行家鄒衍提出的。鄒衍認為歷史的發(fā)展是按著“五行相勝”的循環(huán)順序進行的,由土德開始,最后又回到土德,歷史上每個王朝的出現,都體現了五行中某一種勢力占統(tǒng)治的地位。這種學說,看到了歷史的變化的,并且有必然的趨勢。但是它把歷史的變化理解為一種循環(huán)的過程,從而陷入了歷史循環(huán)論和命定論。47.社會流動:有廣義、狹義兩方面涵義。廣義的社會流動是指個人、家庭以及其他社會群體在不同的社會部門間的運動。狹義的社會流動一般指個人社會地位的變化。48.流動率:流動率=(階層部人數未流動人數)/階層總人數。49.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人群中,人們生活表現的類型化了的活動形式和特性。50.羅馬俱樂部:是研究現代化問題的一個重要機構。它于1968年,由意大利公司家A??佩切伊和英國科學家A??金共同發(fā)起組織。該俱樂部把全球當作一個整體,提出各種全球問題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全球系統(tǒng)觀點。提倡從全球入手解決人類重大問題,并應用世界動態(tài)模型從事復雜的定量研究,運用各種科學知識綜合那些復雜問題。他們在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前程上持悲觀態(tài)度。51.信息化社會:指信息已成為最重要的資源的社會,又稱信息時代。未來學根據本世紀末下世紀初社會生活也許發(fā)生的巨大變化,認為信息社會有五大特性:①在社會經濟和生產發(fā)展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資本而是信息知識。②智力密集,智力成為經濟社會的驅動力。③價值的增長通過知識實現。④關心未來,研究未來。⑤多樣化、分散化、小型化。52.社會趨同論:是由荷蘭經濟學家丁伯根于一九六一年提出的。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正在逐步背離計劃經濟模式,而資本主義經濟正在背離自由放任的私人經濟模式,兩種制度互相吸引有利因素,并變得越來越相似。53.依附理論:依附理論認為,世界經濟是一個體系,這個體系由核心和邊陲構成,即由西方發(fā)達國家和非西方不發(fā)達國家構成。核心和邊陲之間的經濟是不平等關系,西方發(fā)達國家通過不平等貿易剝削不發(fā)達國家,從而導致后者不發(fā)達。54.世界體系論: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沃勒斯坦一方面提出的。用體系的觀點來審閱整個世紀及各部分的以展與變化。提出世界是一個整體,是一個“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簡稱“體系”,把發(fā)達與不發(fā)達國家都看作是結構的要素。世界體系論認為整個世界體系內,西方發(fā)達國家是通過經濟聯(lián)系和不平等貿易來剝削和掠奪不發(fā)達國家的。55.孔德: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在19世紀30年代出版的他的哲學名著《實證哲學教程》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社會學”這個新的名詞以及建立這門科學的大體設想。孔德社會體系的基石是關于歷史發(fā)展的進化過程。他提出了世界歷史演化進程中,人類的智慧的發(fā)展可以分為神學階段、形而上學、實證階段三個階段;他提出了觀測法、實驗法、比較法和歷史法四個研究方法;他還提出了社會靜學和社會動學的重要概念,前者是研究社會結構和社會制度,后者是研究社會發(fā)展過程的社會進步。56.斯賓塞:是生物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對于人類社會進化的各種形式作了探討,其目的是為了使人們了解人類的行為并知道在進化的特定階段,那幾種觀念對社會比較適合。他了解社會結構的性質和社會中成員的觀念和價值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他還主張應消除種種限制,特別是政府所加給人民的限制,他認為限制會干涉社會進化的自然進程。斯賓塞學說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社會的有機體說。根據他的理論,任何一種社會革命和變革都被當作對社會有機體統(tǒng)一性的破壞。57.社會的有機體說:斯賓塞學說的一個重要內容,他認為社會是由不同部分構成的一個整體,不同部分排列活似生物有機體各個部分的排列同樣。作為一個有機體的社會有下列特點:①社會是在不斷生長;②社會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部分變得不同樣,它的結構分化了,同時其復雜性也相應的增長;③社會在結構上逐漸分化,其功能也隨著分化;④隨著結構的分化和功能的不同,它們之間的互相依賴也逐漸加強,任何部分的變動,都會影響到其它部分變化;⑤把社會當作部分的結合,它具有營養(yǎng)、分派、調節(jié)的系統(tǒng)。58.象征符號交往理論:象征符號交往理論主張從語言和姿勢的溝通,特別是語言在形成心靈,自我和社會中作用的社會行為中去研究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第三次浪潮”:社會會學家、未來學家托夫勒認為人類從農業(yè)革命文明,進入工業(yè)革命文明,現在又進入打技術、新材料開發(fā)的新的文明時期,他稱之為“第三次浪潮”。就業(yè)問題:是指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的人未能從事勞動或有效勞動,而產生的不利于個人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狀況。貧窮文化論:從文化的角度解釋貧窮現象的理論,該理論認為窮人之所以長期和世代貧窮,是由于他們擁有特有的貧窮文化。世界體系論:它提出世界是一個整體,是一個“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它認為在整個世界體系內,西方發(fā)達國家是通過經濟聯(lián)系和不平等的貿易來剝削不發(fā)達國家。剝削:是指社會上一部分人或集團憑借他們對生產資料的壟斷,無償地占有另一個部分人或集團的剩余勞動,甚至一部分必要勞動。規(guī)則系統(tǒng):用以規(guī)定在這個制度籠罩下的人們之間的社會互相關系以及人們各自的行為模式人文區(qū)位學:是指借用生物進化論原理,研究社區(qū)環(huán)境的空間格局及互相依賴關系的學說,是由美國芝加哥學派提出來的,其注重研究不同人群在地區(qū)窨上的居信與活動分布,分析他們之間的互相關系。城市社區(qū):是指在一定地區(qū)范圍內、以工商業(yè)或其他非農產業(yè)為重要經濟活動的一定規(guī)模的人口組成的生活共同體。它是與農村社區(qū)不同的另一類居住空間和生活組織形式。過度城市化:農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流入城市的人口超過城市發(fā)展需求,給城市正常運營帶來沉重壓力的現象,叫過度城市化家庭結構:是指家庭成員的組合形成及其互相作用所形成的關系狀態(tài)。它涉及家庭由多少成員組成,由哪些成員組成和按照哪種關系模式組成。個性:是指一個人在他的生理素質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的觀念、態(tài)度與習慣等心理特性。它是個人穩(wěn)定和心理特性和總和。初級社會群體:也叫首屬群體,是由面對面的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密切和成員關系的社會群體。它反映了人們最簡樸,最初步的社會關系。應用社會學:是指把社會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社會實際生活、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研究。優(yōu)勢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狀態(tài)下也許會有多種需要,但其中有一種需要占據主導地位,對人的行為起主導作用,我們把這種需要稱之為優(yōu)勢需要。角色沖突:是在角色扮演過程中,一個人因同時擔當兩種以上角色,這此角色又對他提出出互相矛盾的規(guī)定期所出現的現象。社會輿論:是社會上眾人以言論形式表現的對于某一事件或現象的大體相同的見解,是公眾對于此一事件或現象的是或非的評價。社區(qū):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區(qū)內、互相關聯(lián)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體,即地區(qū)性社會生活共同體。社會革命:是一種急劇的、對整個社會進行主線改造的社會變遷形式。社會現代化:是指人們運用近、現代的科學技術,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質條件、精神條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適應這些條件,達成社會繁榮發(fā)展的過程。社會趨同論: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不同的社會起點不同,社會制度不同,具體條件了不盡同樣,通過經濟上的工業(yè)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城市化和世俗化,不同國家在許多方面變得越來越相似。社會需要:是人們需要是人們在一定情景下,對客觀事物產生的匱乏感受,而規(guī)定得到滿足的社會心理反映。社會交往:是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團隊、團隊與團隊之間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活動與過程。社會組織結構:是指組織由哪些部分構成及各部分之間所確立的關系形式。在這里,前者是從外觀上來描述社會組織的結構,后者則是從實質上來分析社會組織的結構。社會分化:是指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之間產生的被社會認可了的區(qū)別。社會分化現象是社會發(fā)展中的普遍現象。社會分層: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人們區(qū)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叫做社會分層。社會制度:有宏觀、中觀和微觀之分。社會學研究社會制度著眼于中觀尺度,認為社會制度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社會需要,在一定的歷史和現實條件下形成的社會關系及與此相聯(lián)系的社會活動的規(guī)范體系。社會問題:是由于人與環(huán)境污染的關系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失調,影響了廣大社會成員的正常生活和社會進步需要運用社會力量加以解決的問題。社會解組:是社會各組成部分之間聯(lián)系薄弱或不協(xié)調,社會行為規(guī)范取社會成員失去的約束,從而社會的組織限度低,及至處在無組織狀態(tài)的現象。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依照法律對因不能參與正常勞動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維持基本生活的社會成員提供最低限度的經濟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社區(qū)組織:是社會工作者協(xié)助社區(qū)居民、團隊或機構結識社會區(qū)需要,組成社區(qū)行動體系,進行有計劃的集體行動以解決社區(qū)問題的過程。社會發(fā)展:是社會工作者介入有問題的社會區(qū),通過啟發(fā)和教育,協(xié)助社會區(qū)居民組織起來,發(fā)揮社會區(qū)合作精神、動員社會區(qū)內外資源、有計劃地解決社區(qū)問題,促進社區(qū)經濟和社會進步的過程。社會工作:是指幫助社會生活上處在不伸地位的個人、群體和社區(qū),解決困難、防止問題的發(fā)生、恢復、改善和發(fā)展自己的功能,以適應和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的服務活動。社會變遷:是指一個社會中,社會結構方面發(fā)生的社會制度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角色模式的變動過程。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群體中,人們生活表現的類型化了的活動形式與特性。簡答題1.馬克思關于社會的論述是什么?答:①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又說:“生產關系總和起來就構成為所謂社會關系,構成為所謂社會”。②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的第二個論點是:人類社會區(qū)別于動物社會的特性是勞動。人類通過生產勞動,發(fā)明了人類的自身,發(fā)明了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文化,組成了不同于其他動物靠本能而結合的社會。③馬克思主對“社會”的第三個論點是: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人類社會是與自然界有重大區(qū)別的特殊領域。2.社會學創(chuàng)建的社會文化背景是什么?答:社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19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大發(fā)展,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端開始逐步暴露的時代。社會學產生的科學條件:當時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已懾得許多重大成果。這就引導社會思想家用精確的自然科學方法研究社會。3.社會學的學科特點是什么?答:①社會學把社會作為一個系統(tǒng)、一個整體來看待。②社會學的研究是從社會生活中,人們之間的互相關系和社會行為入手的。③社會學研究方法上的綜合性。④社會學把社會整體及其內容、外部的關系放在運動與變化的過程中進行研究。⑤社會學非常重視社會調查研究。4.社會學研究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或社會學研究的實踐意義是什么?)答:①掌握現代社會的基礎知識,可以使人們更自學地參與社會生活。②增長社會管理的才干,為建立文明、健康、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出奉獻。③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科學的依據。④為發(fā)展邊沿學科和多科性綜合研究做出奉獻。5.簡述馬克思的需要理論。答: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一方面,是建立在個人和社會不可分割的整體觀的車學基礎上與個人和社會是辯證的統(tǒng)一?!吧鐣侨说纳鐣?,人是社會的人?!痹趥€人和社會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就產生個人的需要并不只體現個人的意志,也是體現了個人需要的社會意義。由于人歷來就不只是指自然的人,而是指社會的人。人是社會的動物。人所表達的需要,體現了人之所以謂人的本性。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又是的歷史的、辯證的看待人性與動物性-獸性的區(qū)別的,認為人性與動物性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其區(qū)別是在人的需要的表現都是通過人的頭腦,是人的社會性,人的一定限度的理智表現,而動物則是獸性、生理上、本能的表現。但人性與獸性卻又不能完全分開,毫無聯(lián)系。恩格斯說得好:“人來源于動物的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也不能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擺脫得多選或少一些,在于獸性與人性的限度上的差異。最后,馬克思把人類的需要活動放到歷史的進程中去考察,放到生產的歷史發(fā)展中去考察,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從生產生存資料進步到生產享受資料再進步到生產發(fā)展資料。一方面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再提高到為了滿足高級的享受的需要,最后提高到為了滿足最高級的發(fā)展的需要。這是人類生產發(fā)展三階段,也是滿足需要的三階段,更是人類為生存而斗爭進步到會享受而斗爭,再進步到為發(fā)展而斗爭的必然過程。6.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答:①交往在馬克思的理論中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概念。它既涉及個人和個人、團隊與團隊之間的交往,又涉及不同國家之間的交往,既涉及物質交往,也涉及精神交往。②馬克思的交往理論提醒了社會交往的物質條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類勞動發(fā)明的財富的基礎上進行的,離開物質基礎,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就無從發(fā)生。③馬克思的社會交往理論指明人的需要是產生社會交往的主線因素。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進行生產,而要生產就必須以一定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互換其活動。因此,滿足人的需要是社會交往的主線因素,而社會交往則是滿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④經濟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礎。馬克思分析了社會交往的層次,指出:物質交往一方面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另一種交往珠基礎。7.簡述符號互相作用論。答:①符號互相作用論是一種解釋人們互相作用的發(fā)生、作用方式與特性。強調人類交往中的象征、符號和意義的重要性的理論。②這種理論認為人們互相作用得以人發(fā)生的媒介是符號。人們通過運用大家都可以懂的、表達共批準義的符號進行交往與溝通。③語言是重要的符號系統(tǒng),人們的交往重要借助語言進行。④社會學家布盧默總結了符號互相作用論的基本觀點:第一,人們是根據他們賦予客觀事物的意義來決定他所采用的行為的。第二人們所賦予事物的意義是社會互相作用的結果。第三,人們在交往時對所處的環(huán)境總是不斷地進行一種內部的解釋,以便決定下一步的行動。8.簡述時尚的類型。答:時尚可認為分熱、時髦和時狂。熱是一種流傳較為迅速、存在時間較為短暫的流行現象。時髦是眾人對新奇現象的追求和效仿的社會現象,它存在時間較短,但對人有較明顯的刺激或引誘。時狂是時尚的一種極端表現方式,是人們?yōu)樽非髸r尚而表現出來的狂熱的行為現象。它一般影響大,對人的影響較深,連續(xù)時間較長。9.社會化的基本內容。答:①傳授生活技能。涉及基本生活的各種動作技巧,社會交往的技能,即學習語言和其他文化;謀求一定職業(yè)所需的專業(yè)知識技能。②教導社會規(guī)范。社會規(guī)范是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它約束人們的行為,調整人們的關系,維持整個社會的秩序。規(guī)范先于個人存在,一個人要參與社會生活必須學習這些規(guī)范,才干同別人交往共事。③指點生活目的。生活目的即人生觀。一個人的人生觀對于他的一生有重大影響。因此,如何通過社會化指點青年人生觀的健康發(fā)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④提供角色人選。通過人的社會化過程。其最終目的是向社會輸送合格的社會角色人選。10.為什么說社會需要是人們社會行為的動力?答:社會需要是人的行為動力,是人們活動的積極的動力源泉。人的行為動力不是直接來自于生理需求和本能,而是來自于需要的活動。人們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追求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目的。這些目的歸納起來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方面,即:物質利益、成長條件、社會關系和精神食糧。所謂物質利益,涉及如食物、住房以及健康的護理等。成長條件涉及人的思想、感情和智力方面成長的機會,即受教育的也許等。社會關系涉及人們之間建立的各種社會關系。精神食糧涉及人們精神方面需要的供應,即所謂文化食糧。如上四者,在每個人的不同年齡、不同生活境遇中其分量和方向是不等的。一個幼兒需要更多的健康護理,一個青少年則需要爭取多些學習的機會,面一個成人則需要較好的物質利益和比較順心的社會關系。一個普遍工人、農民更多地追求前三方面的目的,而一個作家或專家,則更希望多得到一些精神食糧,所有這四個方面的目的,構成人們行為的動力,構成人們向自然和社會進取、積極的動力源泉。11.談談社會需要理論的社會學意義。答:①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從宏觀上指出了作業(yè)成績的社會需要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的主線動力,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則從微觀上闡明了人的社會需要是人們社會活動的動力源泉。②社會需要理論提供了我們建構社會學理論的牢固的基石。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是從人類生活的最基礎的生產關系開始分析的,馬斯洛則從人類的心理活動作了應有的補充。兩者在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上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入門途徑。③關于需要的最高層次,結合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孟子說:“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睂W生問孟子:“敢問何謂浩然之氣?”孟子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钡冢搭}:分析論述題13.試述社會化與個性存在的關系。答:人的個性是個人社會化的產物,是隨個人社會化進程而逐步發(fā)展和形成的。一個人的個性形成和發(fā)展,既要受自身生理的和心理的條件的確限制,更受社會關系的制約。人的個性的傾向和心理特性存在著差異。人的個性的形成和發(fā)展,從出生到青年期的二十年間,先后通過社會化的三種不同場合,這就是家庭、學校和鄰里社會。這三個場合雖有先后,也有區(qū)別,但互相配合,互相重合,牽連在一起,人們的個性重要就是在這樣的場合中,逐步形成的。14.舉例分析人的繼續(xù)社會化。答:繼續(xù)社會化,社會化的一般過程是指人從出生到青年期,即20歲,但社會的環(huán)境在變化,每個人也在不斷變化,不也許認為早年的所學,一輩子都夠用了,所以要繼續(xù)社會化,活到老、學到老,才不至于落后,被社會所遺棄。我國十余年改革開放以來,除了常規(guī)教育有了較大發(fā)展外,成人教育也得到空前的發(fā)展。這至少是由兩個重要因素導致的:一個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導致千千萬萬青年沒有通過正常的社會化過程,而今他們長大了,他們被驟然地推向一個從“大亂”走向“大治”的務實社會,自己毫無準備,卻又以自己是已經成年的新一代“天然接班人”的角色,不能不擔當國家、社會的重任,這就要進行補課,而同時由于自己已經成家立業(yè),一來拖家?guī)Ь?,二來公務在?因此進行業(yè)務的成人學習便是最佳的選擇;第二個因素是改革以來,城鄉(xiāng)社會巨變,各行各業(yè)都在向現代化邁進,老的工作崗位的更新和新生工作崗位的新建都需要新的知識。這就在于是當前許多城市面臨的所謂“下崗職工”再學習的問題。15.簡述初級社會群體的涵義及特點。答:初級社會群體是指由面對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密切的成員關系的社會群體。它反映了人們最簡樸、最初步的社會關系,是構成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初級社會群體有如下基本特性:①它是自然形成的。所謂自然形成是說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的組織,家庭的建立是要履行一定的手續(xù),但子女的加入卻近乎是自然的。②成員之間具有多重角色,表現了所有人格。在長期交往中成員之間形成多種角色關系,淡化了角色間的界線。打破了角色間的嚴格分工,個人通常將自己的個性所有投入,表現所有人格。在初級群體中,成員是作為一個具有完整個性的人而存在的。③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來維持。在初級群體中,沒有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而靠個人的自學性來維持關系。④成員關系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人際關系密切。這是初級群體最重要的特性。密切是指情感上的依賴,這種依賴使初級社會群體中的成員具有不可替代性。⑤把滿足成員需求放在首位。對于那些在正式組織中得不到滿足的需求,初級社會群體總是想方設法加以滿足。⑥具有多方面的綜合功能。同正式組織比較,從滿足個人需要的角度來看,初級群體的滿足手段是多方面的。16.簡述社會群體的一般特性和類型。答:第一,具有直接、明確、持久的成員關系;第二,具有共同的群體意識;第三,具有某種共同的行為期待和行動能力。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社會群體可以提成不同的類型。規(guī)模、功能、群體成員關系的性質、群體成員的身份與職業(yè)都可以成為區(qū)分社會群體的標準。在社會學中,通常按照群體成員之間的互動特點,把社會群體分為初級社會群體與次級社會群體兩大類。17.簡述家庭的起源和發(fā)展。答: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緣關系之上的、成員之間密切合作、共同生活的群體。家庭的發(fā)展經歷了四種形式。①血緣家庭。這是家庭發(fā)燕尾服的第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婚姻集團是按照輩分區(qū)分的,即輩分相同的男女五為夫妻。②普那路亞家庭。處在這一發(fā)展階段上的家庭,已經嚴禁近親兄弟姐妹之間的性關系,最后逐步發(fā)展到也嚴禁旁系兄弟姐妹之間的通婚,它是群婚制的高級形式。③對偶家庭。它是從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家庭形式的過渡。④一夫一妻制家庭。它是在野蠻期中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交替時期由對偶家庭發(fā)展出來的。18.社會組織的獨特特性。答:第一,社會組織是有目的組織起來的群體。任何組織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而有計劃組織起來的,是社會分化的結果,因此其目的比初級社會群體目的更加固定。第二,社會組織的目的簡樸、明確。任何組織都是為了擔負一定的社會任務而成立的,因此建立之初其目的就簡樸明了。第三,社會組織成員間不那么密切。由于組織是為完畢特定目的而建立的,內部成員之間是工作關系,對事不對人,因而其成員之間的關系少帶感情。第四,社會組織中的成員關系,行為常由事本主義的、對事不對人的規(guī)則指導和調節(jié)。第五,社會組織成員的可替代性強。19.社區(qū)具有哪些特性(要素)?答:①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為基礎組織起來的、進行共同的社會生活的人群。相稱數量的具有互相聯(lián)系的人群是社區(qū)的存在的首要條件。②一定的有界線的地區(qū)。涉及土地及地區(qū)中所能提供的資源。這是人們活動的場合,是人們進行共同生活的依據。③共同的社會生活。這是社區(qū)的本質特性。④有自己的社區(qū)文化。表現為社區(qū)風俗和基本相同的價值觀念。不同的社區(qū)其文化不同。⑤社區(qū)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對自己所屬的社區(qū)有歸屬感和認同感。20.簡述社區(qū)的分類。答:社區(qū)可以其構成的不同而提成不同的類型,一般的分類方法有:①按社區(qū)中人們的重要活動或功能分類。可以分為經濟社區(qū)、政治社區(qū)、文化社區(qū)、軍事社區(qū)、宗教社區(qū)。②按社區(qū)中人群大小、地區(qū)廣狹分類??梢苑譃榫扌蜕鐓^(qū)、中型社區(qū)和微型社區(qū)。③按社區(qū)的形成方式分類??梢苑譃樽匀簧鐓^(qū)和法定社區(qū)。④按社區(qū)的多元綜合標準分類??梢苑譃檗r村社區(qū)和城市社區(qū)。21.農村社區(qū)和城市社區(qū)各自形成的途徑和特點是什么?它們有什么區(qū)別?答:農村社區(qū)是以農業(yè)(涉及農林牧副漁)為重要活動聚集起來的人們生活的共同體。它是與城市有本質差別的另一類社區(qū)。典型的農村社區(qū)具有如下特性:居住方式大聚居,小分居;產業(yè)以農為主,社區(qū)居民以農(涉及農林牧副漁)為生;人際關系重血緣、地緣關系;生活水平低、自給性強。?隨著工業(yè)化、現代化對農村社區(qū)的影響,農村社區(qū)的典型特性也在發(fā)生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農村的產業(yè)結構。在許多靠近城市、或接受城市輻射較強的農村,工業(yè)已獲得迅速發(fā)展。在某些農村,工業(yè)產值已超過農業(yè)產值,社區(qū)居民賴以生存的產業(yè)基礎重要不再是農業(yè),而是工業(yè)。隨著農村工業(yè)化的發(fā)展,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無論在物質生活方面還是在精神生活方面都在向城市看齊。這樣,以本來的標準來衡量這些農村已有許多不適之處,但我們習慣上仍稱他們?yōu)檗r村,其中涉及那些已經工業(yè)化了的農村。這與我國的戶籍制度等因素有關。也有人稱這些已經工業(yè)化但尚未成為城市的社區(qū)為中介社區(qū)。城市社區(qū)是相對于農村而言的另一類社區(qū),它是以從事非農產業(yè)為重要活動的社區(qū)。從理論上來說,從人口的聚居限度和產業(yè)結構的角度區(qū)分城市和農村是不困難的,盡管城市和農村是不困難的,盡管城市和農村的界線不那么截然。一個城市可以看作一個社區(qū),但這種社區(qū)不像村落式的農村社區(qū)那樣,社區(qū)特性很明顯。比如社區(qū)文化、居民對社區(qū)的認同感都遠不如農村社區(qū)。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城市對周邊農村的輻射力越來越大,周邊農村的生產、生活受到城市的強烈影響,以至于城市和農村之間形成了一個中間過渡地帶。在這種情況下,劃定城市社區(qū)的界線就比較困難。特別是在幾個大城市連成一片的情況下,城鄉(xiāng)劃分就更加困難。由于社區(qū)基本上不是行政區(qū)劃的概念,而是著重其生活共同體的意義。正是如此,在一個城市中用行政區(qū)劃的方法來界定社區(qū)也有很多局限性。例如,一條街道兩旁的居民也許有很多聯(lián)系、一側的居民可以使用另一側的服務設施。這樣,用街道作為邊界來劃分社區(qū)就有不妥。因此,在研究城市社區(qū)時要注意到它的邊界是模糊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社會整體性的增強,社區(qū)的界線將變得更加模糊。22.簡述我國知識分子的構成特性,以及他們作為社會發(fā)展的先進力量的表現?答:知識分子階層的特性是:①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②腦力勞動者;③依靠腦力勞動的收入為生活來源。凡是同時具有這三個條件的人,都可屬于知識分子范圍。具體地講,知識分子涉及醫(yī)生、教員、工程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律師、作家、詩人、藝術家等。由這些人組成一個特殊的腦力勞動階層。知識分子是依靠自己的腦力勞動為生的精神生產者,他們和依靠自己的體力勞動為生的物質生產者同樣,都是勞動生產者。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較多的一部分,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有著特殊重要的作用。能不能充足發(fā)揮廣大知識分子的才干,在很大限度上決定著我們民族的盛衰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要努力發(fā)明更加有助于知識分子施展聰明才智的良好環(huán)境,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風尚。”這是認真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的體現。社會主義中國的現代知識分子是會加倍努力,不辜負國家和人民的重托,做出更新更大的成績。23.試述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的關系?答:社會分化是指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之間產生的,被社會認可的區(qū)別。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來看,社會分工導致了社會的大分化。歷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從農業(yè)中分化出來,三次大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階級;因而一般來說社會分工引起社會分化,社會分工越精細,社會分化就趙復雜;但我們也要看到社會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會分工導致的,由于同一職業(yè)內部也有分化。24.社會組織目的的擬定受影響的因素。答:社會組織目的的擬定重要受環(huán)境的需求、組織的資源、組織能力、上級指令的影響。社會組織的目的一方面是由與之有能量互換關系的環(huán)境的需求決定的。一個組織假如不能滿足環(huán)境的需求,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社會組織運營的本質是對原材料的加工,因此缺少資源,組織就會陷入“匚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它就不也許生產出社會所需要的產品。社會組織自身的能力強烈制約著組織的目的。組織成員的工作能力,組織所具有的技術能力及其生產力——將資源加工成產品的能力都影響著組織目的的擬定,起碼影響著目的的數量指標。上級指令對社會組織的目的的擬定經常生發(fā)直接影響。組織大多處在層次體系之中,為了實現整體利益,某些組織經常收到來自對它具有指揮權的上級的命令,即規(guī)定它實現某種目的。在這里,權力責任關系在起作用。25.社區(qū)與社會的區(qū)別。答:社區(qū)(或公社)、社會兩個概念是騰尼斯一方面使用的,本來是指兩種相應的人群組合形式。社區(qū)指人們的互相關系是建立在密切的關系之上的、聚集限度高的有機的生活共同體。社會則指建立在利益和目的之上的機械的統(tǒng)一體。社區(qū)與社會都是人類的組合形式,社區(qū)也是社會的一種表現形式。但社區(qū)與社會又有明顯區(qū)別:社區(qū)是具體的人類社會形式,社會則較為抽象;社區(qū)中人們之間的關系密切,社會中的社會關系缺少感情色彩;社區(qū)中的居民是一個個實體,他們在心理上是相通的、表現為社區(qū)意識,而社會中的人是抽象的角色;社區(qū)強調地區(qū)特性,社會不強調地區(qū)界線。26.如何看待城市化中的發(fā)展動力?答:城市化、城市的發(fā)展已經經歷了幾千年時間,但一直比較緩慢。資產階級工業(yè)革命之后城市化速度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qū)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縱觀世界城市過程,如下幾個因素對它發(fā)生了積極:①經濟發(fā)展。一方面是農業(yè)的發(fā)展為城市的發(fā)展準備了基礎。近代以來,工業(yè)化極大地失去了城市化。近現代工業(yè)規(guī)定先進的科學技術作依托,規(guī)定便于工作捷的交通、運送及商業(yè)服務,這些只有在城市中才干實現。因此,近現代大工業(yè)大多興建于城市,這導致大量勞動力進入城市。②科學、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及社會管理機構的完善促進了城市的發(fā)展和城市化進程。③城鄉(xiāng)差別。城市中較高的物質生活水平和豐富的精神生活吸引農村居民向城市流動。④農業(yè)生產效率的提高使農村出現剩余勞動力,為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提高了現實條件。農村的推力與城市的拉力相結合失去了城市化的進程。27.試述城鄉(xiāng)關系的演變過程。答: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改變了城鄉(xiāng)對立的局面。然而由于諸多因素,我國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十分明顯,具體表現為農村的落后,其因素有:第一,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農業(yè)生產率低,難以在短時間內改革落后面貌。第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采用了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方針,不僅國家將投資重點放在城市,并且還通過工農業(yè)產品的價格的剪刀差向農村收取積累,支援城市建設。我國是一個落后的農業(yè)大國,80%的人口住在農村。面對城鄉(xiāng)之間的明顯差別,我們應當制定合適的政策推動城市和農村的協(xié)調發(fā)展,逐步縮小城鄉(xiāng)差別。為此,我國采用了如下一些措施。①實行“控制大城市規(guī)模,合理發(fā)展中檔城市,積極發(fā)展小城市”的城市發(fā)展政策。②打破城鄉(xiāng)壁壘,促進城鄉(xiāng)溝通。③城鄉(xiāng)結合,城市支援農村。28.分析我國城市化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答:1.城鄉(xiāng)差別是繼城鄉(xiāng)對立之后出現的第二種城鄉(xiāng)關系類型,它表現為城鄉(xiāng)居民在經濟收入、物質生活水平、受教育限度、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明顯差距,即城市優(yōu)于農村。城鄉(xiāng)差別由經濟、政治、歷史等多種因素導致。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城鄉(xiāng)對立被廢除后,城鄉(xiāng)差別是它的自然繼替。城市經濟,特別是工業(yè)生產的高效率使城鄉(xiāng)經濟之間出現差距,城市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也使得利益向城市一方偏離。只要不是用強力來維持,城鄉(xiāng)差別就不會給社會發(fā)展帶來巨大震蕩。但是城鄉(xiāng)差別畢竟不如人意。人們希望城鄉(xiāng)平等、城鄉(xiāng)協(xié)調發(fā)展,正像城鄉(xiāng)差別不能用強力來維持同樣,城鄉(xiāng)差別的消滅也不能用強力,而只能靠經濟發(fā)展、互相支持和制定合理的政策來實現。2.城鄉(xiāng)建設在我國城市化中的地位我國實行“控制大城市規(guī)模、合理發(fā)展中檔城市、積極發(fā)展小城市”的政策,小城市(城鄉(xiāng))建設對建立合理的城市體系、推動農村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農村城市化是我國農村的必由之路。但8億農村人口的國情決定了我國不能走西方國家盲目發(fā)展大城市的老路。小城鄉(xiāng)可以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小城鄉(xiāng)的發(fā)展可以促進城鄉(xiāng)商品經濟的活躍;發(fā)展小城鄉(xiāng)有助于提高農村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小城鄉(xiāng)建設對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城市化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9.社會制度的特性有哪些?答:①普遍性。②變異性。③相對穩(wěn)定性。④階級性。30.簡述社會制度構成的四個要素是什么?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答:社會制度是一個系統(tǒng),它是由各種不同的要素組成的綜合體。社會制度的構成要素涉及以下四個方面:概念系統(tǒng),它是說明該制度存在的理由,及它所起的作用的一套理論。這些理論支持和維護該社會制度的存在。它涉及社會學說、社會理論、社會價值觀等。規(guī)則系統(tǒng)是一整套用來指導人們行為的規(guī)則。作為人們以往活動經驗的結晶,它指出在既定情況下人們該如何行動以保證更有效地達致自己的目的。組織系統(tǒng)是檢查和推動社會制度運營的機構和組織體系,它是社會制度的實體。組織系統(tǒng)是該社會制度目的和任務的載體,是該社會制度的所包含的規(guī)則的實踐者。組織系統(tǒng)是一個功能系統(tǒng),是依照行為規(guī)則系統(tǒng)實現目的的有組織的人們的行為系統(tǒng)。它涉及各類相關組織和機構、組織領導及具體工作人員。設備系統(tǒng)是社會制度正常運營所依賴的物質資源。它既涉及實用的設備,如從事工業(yè)生產的廠房、工具和資金,也涉及象征性的設備,即有助于人們順利活動的符號,如校徽、商標、旗幟等,它們都是該制度的代表性符號。

答:社會制度的四個要素互相聯(lián)系、互相支持,形成一個現實的功能系統(tǒng)。在這四個要素中,概念系統(tǒng)、規(guī)則系統(tǒng)是社會制度的“靈魂”,組織系統(tǒng)、設備系統(tǒng)是其“軀體”。31.越軌和犯罪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答:越軌行為,顧名思義,它是指違反社會規(guī)范的、被認為是出格的行為。犯罪是一種越軌行為。在所有的越軌行為中,犯罪是限度最嚴重的。他觸犯了國家法律,對社會導致嚴重危害,應當受到法律制裁的行為。32.越軌的社會因素有哪些?社會越軌有什么影響?答:社會學從社會結構,社會文化,社會變遷等角度解釋越軌行為什么以發(fā)生。有社會失范論,亞文化群體論,和標簽論。答:社會越軌的影響,1.破壞社會秩序,破壞社會安定。2.破壞正常的社會生活,破壞大多數人的利益。33.社會控制的實現形式有哪些?答:1.習俗,道德和宗教2.政權,法律和紀律3.社會輿論和群體意識34.待業(yè)和失業(yè)的異同答:待業(yè)是我國用來表述有勞動能力的人等待就業(yè)善的概念,它指的是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規(guī)定就業(yè)而沒有任何職業(yè)的人所處的狀態(tài)。失業(yè)有兩種存在形式:一是本來有職業(yè)的勞動者因種種因素而失去職業(yè)和勞動崗位,處在待雇狀態(tài),這是原本意義上的失業(yè)。二是勞動者雖然在職,但不能充足地發(fā)揮其勞動能力,或人浮于事,或無事可干,這事實上也是失業(yè)。失業(yè)的因素是由于勞動力相對過剩導致的,失業(yè)現象受社會、經濟、人口、技術進步、季節(jié)等多種因素影響。35.社會保障和社會工作的關系如何?答:社會工作與社會保障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其任務和目的都是幫助在生活上碰到困難的社會成員,特別是那些失業(yè)、貧困、疾病、生理缺陷而陷入困難者。但是兩者又有差異:第一社會保障是國家心法律形式規(guī)定的保障人民生活的一套制度,是關于何種社會成員在何種條件下可以享受保障的一套規(guī)定;而社會工作則是推行和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的服務過程和服務活動。第二,社會工作的范圍比社會保障稍寬一些,比如一些志原服務組織的服務活動就是在社會保障之外的,但它發(fā)球社會工作。第三,社會保障的目的是保證社會成員生活的安全,以維持社會穩(wěn)定;社會工作則更多著眼于受助者困難的解決及其內的發(fā)展。36.試述社會保障的功能。答:①滿足無勞動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②維持社會穩(wěn)定。③保護和維持勞動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勞動力的再生產,刺激勞動潛力的充足發(fā)揮。④促進社會公平和社會進步。⑤社會保障對對社會的穩(wěn)定、人和社會的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的功能,但也有反功能。這重要表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在社會保障實行初期,某些國家和政府通過此種手段使那些處在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權利。第二,在社會保障高度發(fā)展之后,特別是在衽高福利制度的情況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懶漢心理,不利于人們潛在能力的發(fā)揮。37.馬克思五種社會經濟發(fā)展形態(tài)。答:馬克思主義五種社會經濟發(fā)展形態(tài):人類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形態(tài),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涉及社會主義社會)。38.道德的社會控制作用。答:道德是社會或群體對其成員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是與非、善于惡、正義與非正義之類評價的標準。道德與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后果三部分構成。道德原則是如何解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原則,比如是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道德規(guī)范是以道德范疇為基礎形成的一系列有關行為善惡的準則。道德范疇重要涉及義務與良心、榮譽和幸福兩對范疇。義務是同使命相連的,是社會對角色的規(guī)定,具有利他性,良心則對自己的義務行為起調節(jié)、監(jiān)督作用。榮譽是社會對義務行為的獎勵,幸福則是個人對社會給予榮譽的體驗。道德后果涉及道德評價和道德責任,前者為后者服務。道德評價可以使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有對的結識,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個人的道德感、道德意識,事實上是社會或群體價值在他身上的內化。假如一個人有道德感,那么當他做了不利于社會或群體的事之后就會內心焦急不安,就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做了有助于社會或群體的事,內心就舒暢。道德就是靠這種機制來指導和控制人們的行為的。道德基本上屬于內在控制方式,即通過人們的良心發(fā)現起作用。道德的社會控制作用在于一個人要有道德意識、道德感。這就需要社會進行道德教育、褒善貶惡,并形成道德壓力。39.社會輿論的社會控制作用。答:①社會輿論也稱公間,是社會上眾人關于某一事件或現象是非曲直之評價。因此,它對少數人的言行具有一定的指導、約束及社會控制作用。②其內在機制是:社會輿論作為一種主人性意見,會對少數人的、與眾人意見不同的言行產生環(huán)境壓力,少數人為了緩解這種壓力,不自外于眾人,會改變或放棄本來的言行,與眾人保持一定限度的一致。③社會輿論可產生兩種控制效果。當它代表社會正往義是一種對的意見,它有積極的社會控制作用。但是,社會輿論未必總能對社會現象給以對的評價,特別是對于新生事物,革新者畏于人言,就也許改變自己的做法,這時它的控制作用就屬于悲觀的。40.越軌行為的鑒定標準。答:根據對越軌行為的界定,我們強調了要以群體或社會的規(guī)范為標準來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