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概念論與非概念論之爭麥克道爾在1994年正式提出概念論,在認識論領域開始了這場關于感知經驗內容的爭論。概念論是相對于埃文斯的非概念論提出。概念論與非概念論爭論的焦點即是感知內容是否具有概念性內容,提出的問題就是認識主體如何理解感官對于世界表象的方式,人們是否能夠正確解讀這種方式。非概念論一方以埃文斯為主,繼承英國傳統(tǒng)經驗主義,將感知經驗理解為未被加工的原始材料,是非概念性的。概念論學者麥克道爾、布魯爾等人后提出概念論對此理論予以反駁,認為感知經驗的內容是概念性的,其主要原因就是直觀經驗對于信念起到的辯護作用,真信念能夠成為知識,則辯護中必然包括概念。麥克道爾指出:“我們可以一致地將經驗與理性關系歸功于判斷和信念,但前提是我們認為自發(fā)性已經包含在接受性中,也就是說,只有當我們認為經驗具有概念內容時,我們才能這樣做。”[美][美]約翰.麥克道爾:《心靈與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劉葉濤譯,第162頁霍普等胡塞爾研究學者將胡塞爾的充實理論看作是對于非概念論的證明與支持,能夠對于埃文斯理論的不足進行有力補充,并可以給予麥克道爾理論以批評。本文因此對于概念論與非概念論的原始爭論進行闡述,并分析霍普對于胡塞爾理論的非概念論說明,使得能夠更好理解胡塞爾對于感知行為的定義。(一)爭論焦點:感知是否具有概念內容概念內容與非概念內容首先牽扯到對于“概念”與“內容”兩個名詞的定義。“內容”的定義在過去有關感知、意向性或心靈哲學的著作中被多次討論涉及,但“內容”的具體定義一直是模糊并不明確的。在當代心靈哲學的探討范圍內,內容具有特殊的用法,它并非與形式相對,而是可由that從句給出的東西王華平王華平,叢杭青:“概念內容與非概念內容”,《哲學研究》,2009,第9期,第95頁概念的定義在康德之后,成為認識論、心靈哲學探究的焦點,康德將概念劃分為兩個維度,內涵與外延。內涵即是含義的內在內容,所要解釋對象是什么;外延指被指稱的對象。弗雷格運用了類似的劃分,用含義代表內涵內容,意謂代表所指稱的對象?;诿}邏輯,弗雷格將數(shù)學語言的法則帶入自然語言,與將函數(shù)作為意義的載體不同,他將“概念”理解為其值總是真值的函數(shù)[德]弗里德里希[德]弗里德里?!ぢ返戮S?!じ晏芈宀肌じダ赘瘢骸陡ダ赘裾軐W論著選集》,王璐譯,2006,第66頁在埃文斯看來,由于概念具有的確定對應性,因此我們的經驗的豐富性要超過概念。例如,通過視覺進行感知一枚樹葉,我們會描述這是綠色的橢圓形的樹葉,但我們的感知經驗中包含著更多的,已經具有特定意義的信息。在感知的過程中我們無法得到更確切的概念。因此埃文斯認為視覺經驗的內容是非概念的,感知是一種信息處理系統(tǒng)。知覺者所搜集的信息是原始材料。非概念內容輸入“有思想、有應用概念和推理的系統(tǒng)”Evans,G,.Thevarietiesofreference,Oxford:ClarendonPress,1982,p104Evans,G,.Thevarietiesofreference,Oxford:ClarendonPress,1982,p104埃文斯通過兩個例子來支持自己的理論。一是顏色的區(qū)分。因為“除非我們的概念足夠的豐富,那么通過運用概念來解釋我們所處于的信息狀態(tài)到底是什么,將是不可能的。….我們真的能夠理解那樣一種說法,即我們具有我們可以通過感官所能區(qū)分出那么多的關于顏色的概念嗎”Evans,G,.Thevarietiesofreference,Oxford:ClarendonPress,1982,p229我們不得不承認通過感知,我們能夠做到區(qū)分顏色的差別,但無法立刻說出所有顏色的名稱。二Evans,G,.Thevarietiesofreference,Oxford:ClarendonPress,1982,p229非概念者認為感性經驗中不包含概念,只是一個吸收信息的過程,之后在認知過程中將信息轉化為概念。麥克道爾提出的概念論與之相反,他認為感性經驗本身即是概念能力的實施,主體感知的過程即是接受概念的過程。麥克道爾認為在現(xiàn)實應用中,康德的理論依然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档绿岢鼋涷灥娜齻€本源的來源:感官、想象力和統(tǒng)覺[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85頁。他認為我們獲得知識毫無疑問來源于經驗,所有的知識都需要感受性(receptivity)和自發(fā)性(spontaneity[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85頁[美]約翰.麥克道爾:《心靈與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劉葉濤譯,第5頁[美]約翰.麥克道爾:《心靈與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劉葉濤譯,譯者前言第5頁蘇英偉:”概念論與經驗的辯護作用”,[碩士學位論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第1頁麥克道爾對于埃文斯的論證進行了反駁。一是他否認埃文斯認為的動物與人類感知內容的相似性,人類作為擁有智力的高級生物,和動物所共享的并非知覺的內容,而是對于周遭環(huán)境的知覺敏感性。二是麥克道爾承認我們沒有與我們能在感覺上加以區(qū)分的顏色色調一樣多的顏色概念[美]約翰.麥克道爾:《心靈與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劉葉濤譯,第58頁[美]約翰.麥克道爾:《心靈與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劉葉濤譯,第58頁[英]C.皮考克:“為非概念內容辯護”,《世界哲學》,2002,第3期,田平譯,第9頁,原載:PhilosophyandPhenomenologicalResearch,Vol.LVIII,No.2,1998麥克道爾更加關注的是非概念與辯護的問題。他指出非概念論無法證明直觀經驗對信念形成的辯護,因為非概念內容無法對于信念提供解釋。信念的辯護是認識論中老生常談的問題。柏拉圖否定將知識定義為感覺,感覺是零散的,且伴隨著幻覺。在《泰阿泰德篇》中,柏拉圖將知識定義為得到確證的真信念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737頁。休謨將信念看作來替代知識作為有關人類經驗認識的核心概念陳嘉明:“信念、知識與行為”,《哲學動態(tài)》,2007第10期,第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第737頁陳嘉明:“信念、知識與行為”,《哲學動態(tài)》,2007第10期,第53頁反對非概念論的學者塞拉斯將傳統(tǒng)經驗論中洛克、休謨、蒯因所提出的概念理論都視為是外界對于感官的一種給予物(thegiven),即他們將非概念性的單純直觀直接作為知識的來源,而這種來源無法被證明,也就是無法得到辯護,所以會陷入循環(huán)論證,即塞拉斯所提出的“所予的神話”。戴維森同意塞拉斯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提出融貫論的解決方式,拋棄在過去哲學家們常使用的圖式-內容二元論。他認為經驗與信念只有因果關系而不具有理性關系,信念要得到辯護必須是在信念系統(tǒng)內由其他信念提供理由王增幅:“經驗、概念與自然——麥克道爾哲學研究”王增幅:“經驗、概念與自然——麥克道爾哲學研究”,南京大學,第26頁從弗雷格的概念定義出發(fā),麥克道爾的概念論是在同意塞拉斯對于非概念論“所予的神話”的反駁的基礎上,基于康德式的經驗與知識理論的探索。雖然他的理論不同于戴維森融貫論,但麥克道爾贊同戴維森對于信念才能對另一個信念進行辯護的定義。不在同一個系統(tǒng)內的非概念內容,無法解釋信念。綜上,通過對于概念論與非概念論爭論的簡要梳理,我們可以了解對于知覺經驗內容的爭論焦點。埃文斯等人所持的觀點是,非概念內容是一種原始的感性材料,范圍要超過概念可以論述的范疇,所以存在人通過感官無法分辨的概念。麥克道爾則認為經驗本身具有概念性,所以才能保證直觀可以對信念做出辯護。他駁斥的是埃文斯等人所認為的辯護不需要概念,因為只有信念才能對另一個信念進行辯護。因此,非概念的支持者就需要回答,如何在承認感知是非概念內容的基礎上,回避麥克道爾提出的困境。霍普所給出的解答方式就是胡塞爾的充實理論。(二)霍普對于概念論的駁斥胡塞爾理論學者霍普將胡塞爾的充實理論引入認識論的視角,試圖解決麥克道爾所提出的難題,即非概念論無法證明直觀經驗不包含概念的情況下,對于信念達成了辯護?;羝照J為,感知必須有非概念的內容,因為它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發(fā)揮認知實現(xiàn)的作用,而僅僅是思想所不能做到的CorijnvanMazijk:Kant,Husserl,CorijnvanMazijk:Kant,Husserl,McDowell:TheNon-conceptualinexperience,Diametros,2014,p107首先,霍普指出我們應該區(qū)分心理行為與對象的不同,因為行為的內容可能是不存在的,就像一個小孩子期望圣誕老人WalterHopp:”Howtothinkaboutnonconceptualcontent”,Theyearbookforphenomenologyandphenomenologicalphilosophy,Routledge,2015,p2。并且相同的對象可以有不同的表達形式,感知和思想不是靠精準的細度來區(qū)分的,而是依靠對象本身所具有的差別?;羝账鶑娬{的行為的內容,即是胡塞爾所說的意向行為的質料,指不論行為變化,所具有的不變的內容WalterHopp:”Howtothinkaboutnonconceptualcontent”,Theyearbookforphenomenologyandphenomenologicalphilosophy,Routledge,2015,p2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30[美]約翰.麥克道爾:《心靈與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劉葉濤譯,第28頁據(jù)此霍普認為胡塞爾在意向行為中對于行為內容和對象的區(qū)分,可以回避“所予的神話”。因為通過精確的行為內容和對象的定義,就可以確定什么樣的事情可能是在概念空間。而排除麥克道爾所認為的其他可能的經驗內容是盲目的、原始的或是“中性”的感官內容或東西Walter.Hopp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91其次,霍普批評概念論者都預設了一個可分離原則:C只有當是一個可分離內容時才是一個概念內容,因此,對于C來說,作為一個與對象、性質、和/或事態(tài)相關的心理狀態(tài)M的內容有可能,在感知和直覺上C都不存在于M中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105。這是基于胡塞爾充實理論的分析。主體需要對知覺的物體進行更加清晰的觀察,確認這個物體,也就是對感知進行了“充實”[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3,第684頁。胡塞爾的充實理論意味著含義意向以充實的方式與直觀達成一致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105[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3,第684頁倪梁康:《現(xiàn)象學的始基——對胡塞爾<邏輯研究>的理解與思考》,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10,第204頁[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3,第38頁在概念論的語境中,我們的符號行為與直觀行為具有一樣的內容,而因為完全是一致的內容,所以就是可分的?;羝粘姓J廣泛的概念內容是可分離的,因為可分離的,是我們能夠接受與當前經驗脫節(jié)的內容是傳播和保存知識的必要條件WalterHopp:”WalterHopp:”Howtothinkaboutnonconceptualcontent”,Theyearbookforphenomenologyandphenomenologicalphilosophy,Routledge,2015,p5霍普認為在胡塞爾的充實理論預設下,我們的直觀是由想象與感知組成,在未得到感覺材料充實之前,我們的行為都是空洞的,即沒有與直觀對象一致。正如他所說:“很明顯,我們的許多思想都是空洞的;比如,我們讀到和聽到的大部分東西,都不是通過感知或者準感知展現(xiàn)給我們的?!盬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105充實理論中,感知中的直觀和符號或圖像不可分離,即只有得到代現(xiàn)性內容的充實,一個意向行為才是完整的。兩種行為不是獨立的可區(qū)分的。且每一個充實行為中都具有不可分離的視域(horizon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105horizon:“視域”horizon概念是胡塞爾構造現(xiàn)象學的核心概念,在德文中與地平線同義,胡塞爾本人也將其與等同于“暈”或“背景”。因為視域不僅與生理物理的“看”有關,也與精神的“觀”的場所有關,在哲學概念中也可以被翻譯為“場”。本文沿用倪梁康在《胡塞爾現(xiàn)象學概念通釋》中的翻譯,將horizon在下文中稱為視域。霍普談到過要區(qū)分兩種充實概念,一種是認知充實(epistemicfulfillment)一種是直觀充實(intuitivefulfillment),他認為這兩種是不一樣的,而胡塞爾在表達中卻將兩種行為做了統(tǒng)一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105?;羝照J為的認知充實雖然本質上上涉及感知,但不能等同于感知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105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192(1)直觀的條件:物體A必須被感知或以其他方式直觀地呈現(xiàn);(2)概念條件:A必須設想、判斷或以其他方式概念化表示;(3)合成條件:感知和認知的直覺行為和概念行為必須有適當?shù)暮铣蒞alter.Hopp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192霍普在此強調,認知充實的對象并不是為它奠基的符號行為直觀行為的對象,而是兩個對象的同一性。這是要回避概念論的解釋所要導致的困難。認知充實作為一個合成的高階行為,雖然在感知中不包含概念,但在合成中獲得了概念?;羝找虼顺姓J了對于信念的辯護需要概念的參與,這個概念不來自于直觀的給予,而來自于感知主體自身的能力。因此借助充實理論霍普就規(guī)避了麥克道爾所提出的難題。直觀充實相比較認知充實就缺少了對未來或是未感知事物的一種理智的預見性,霍普認為不同于認知充實這種高階行為,它是一個實現(xiàn)(或挫折)的過程,是發(fā)生在感知本身的層面上。這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屬于感知結構的空洞內容讓位于呈現(xiàn)相同對象的直觀內容WalterHopp:”Howtothinkaboutnonconceptualcontent”,Theyearbookforphenomenologyandphenomenologicalphilosophy,Routledge,2015,p19。這個內容即是直觀充實。例如,當我即將摔倒時,我本能地、而不是理智地預見到即將到來的痛苦。我并不認為我即WalterHopp:”Howtothinkaboutnonconceptualcontent”,Theyearbookforphenomenologyandphenomenologicalphilosophy,Routledge,2015,p19最后,霍普通過視域理論論證感知內容的非概念性。他認為一個知覺經驗的內容無法通過概念得到完全地定義,例如一個知覺經驗A,A與一個直觀的事實是相連的,知覺經驗是一個非常直接的表現(xiàn),是與特定的,明確的空洞的視域相連的(也就是空洞的意向性),在這個視域中隱含著A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147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147[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44頁霍普對于麥克道爾的反駁主要基于充實理論,因此為理解胡塞爾對于感知地位的確立,在下文中就重點分析在《邏輯研究》中對于感知的理解與分析。充實理論胡塞爾對于充實理論的分析主要集中于《邏輯研究》第五研究與第六研究。在第五研究的現(xiàn)象學意向分析中,主要涉及意識行為之間的奠基關系,是從靜態(tài)的角度探討代現(xiàn)性內容與質料的關系倪梁康:《現(xiàn)象學的始基——對胡塞爾<倪梁康:《現(xiàn)象學的始基——對胡塞爾<邏輯研究>的理解與思考》,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第195頁文本基于對第五研究與第六研究的梳理,分析胡塞爾對于感知的認知。并據(jù)此轉回到概念論與非概念論的爭論中,即在胡塞爾文本中,究竟是如何定義感知所包含的內容的。(一)意向行為的劃分對現(xiàn)象學有最直接影響的是布倫塔諾的“意向性”概念?!耙庀蛐浴辈⒎鞘遣紓愃Z創(chuàng)造的,而是來源于中世紀經院哲學,我們所思所想的對象存在于我們的心中,即是我們的意向性。布倫塔諾在此基礎上對意向性進行了獨創(chuàng)性的闡述,他區(qū)分了心理現(xiàn)象與物理現(xiàn)象倪梁康:《自識與反思——近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倪梁康:《自識與反思——近現(xiàn)代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第231頁但布倫塔諾在物理現(xiàn)象與心理現(xiàn)象的劃分上存在著模糊不清的地方。例如,人們感知一個物理實體的顏色、氣味,這種表象是人的心理體驗,而不只是物理現(xiàn)象。所以他將物理現(xiàn)象等同于非意向性現(xiàn)象就存在了問題。因此胡塞爾在《邏輯研究》中舍棄了物理現(xiàn)象與心理現(xiàn)象的劃分,而使用“意識體驗”這個說法?!耙庀虻摹边@個定語所指稱的是必須被劃界的體驗所具有的共同本質特征,是意向的特性,是以表象的方式或以某個類似的方式與一個對象之物發(fā)生的關系[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445頁。因此在習慣用語的意義上胡塞爾使用“行為(act)”一詞來表示。[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445頁關于意向性,我們的認識結構呈現(xiàn)出是從意向主體到意向行為再到意向相關項的發(fā)展。意向主體可從不同的角度和用不同的方式來意識到一個對象,這個對象也就是被各種行為所賦予的意向意義所構建,即是通過意向相關項而指向其對象。意向相關項是在本質上研究“‘對某物’問題”[德]胡塞爾:《純粹現(xiàn)象學通論——純粹現(xiàn)象學和現(xiàn)象哲學的觀念第1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李幼蒸譯,第170頁。得到的,本身不屬于意向活動,是超越于意向體驗的。用弗雷格望遠鏡的比喻,可以認為意向相關項就是我們通過望遠鏡觀察一個對象,在眼前呈現(xiàn)的一個意向。[德]胡塞爾:《純粹現(xiàn)象學通論——純粹現(xiàn)象學和現(xiàn)象哲學的觀念第1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李幼蒸譯,第170頁。一個具體完整的意向行為由三部分組成:質性、質料和代現(xiàn)性內容。不同的行為具有不同的代現(xiàn)性內容,是內在于行為的感性材料。質性與質料是一個意向行為的本質,質性就是當將一個體驗稱之為判斷,將它和愿望、希望等其他類型行為相區(qū)分的必然是它所具有的一種內部規(guī)定性[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504頁。一個內容可以用不同的敘述方式表達,但不變的內涵就是質料。質料是行為中確定以何種方式對各個對象進行立義、將其立義為何物的行為特性。比如,我可以斷言“莎士比亞是《哈姆雷特》的作者”,“天要下雨”這兩個表述都具有同樣的斷言的質性,但是它們的內容卻不一樣。所以質料作為意向行為的核心,是一個命題,是具有詳細意義的概念。[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504頁“代現(xiàn)性內容”、“充盈”、“感覺材料”或“描述內容”在胡塞爾的語義表述上是同義的。感覺作為意向性行為中的一部分,在胡塞爾的語境中,“感覺”具有材料或是元素的意義,在這個層次上也就是屬于直觀代現(xiàn)性內容的劃分。胡塞爾認為外感知的展示性內容定義了在通常的、狹窄的意義上的“感覺”概念[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83頁。因此感覺似乎在這種表述中是與觸覺、視覺同等地位的,而不是意向性行為的重點。例如,在原材料和符號中被意指為墨水瓶的東西,通過直觀被進一步證實為一個墨水瓶,即是完成了充實。我們在這個意義上將符號行為與直觀行為,并且與充實統(tǒng)一性標志為一個行為。按照胡塞爾所說:“正是因為這個狀況,那個在直觀中顯現(xiàn)我的、為我們所原初朝向的客體才獲得了被認識之物的特征。”[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83頁[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40頁在這一部分中,我們簡要概述了胡塞爾對于意向行為內各成分的劃分,而對于充實理論的具體分析,將在第二部分詳細闡述。(二)充實行為模式在第六研究中,胡塞爾重點討論了動態(tài)的意向分析,他開篇即表明需要對“符號行為”與“直觀行為”這兩個完全一般的概念進行現(xiàn)象學的描述。符號行為是純粹的意向性,在靜態(tài)的分析中,即是語義的表述。在動態(tài)的分析中,直觀行為作為對于符號行為的充實出現(xiàn),成為一種復合認識行為。充實理論是直觀行為與符號行為的一致,即直觀對于意向的補充。在第六研究中,胡塞爾通過含義意向與含義充實兩個概念來進行詳細的闡述。含義的概念適用于表達,即邏輯語言哲學分析倪梁康:《現(xiàn)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44頁。胡塞爾在第一研究中,將賦予含義的行為稱之為含義意向,將在認識統(tǒng)一或充實統(tǒng)一中與賦予含義的行為相互融合的行為稱之為含義充實。胡塞爾也將他們稱為“含義意向”和“充實直觀”,或簡稱為“意向”與“直觀”倪梁康:《現(xiàn)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44頁倪梁康:《現(xiàn)象學的始基——對胡塞爾<邏輯研究>的理解與思考》,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第199頁胡塞爾驗證了是否存在純粹直觀或者純粹符號行為的可能性。首先純粹的符號行為也是無法存在的,符號行為依賴于直觀行為賦予意義,當直觀行為蕩然無存,一個符號只是一個符號,而不能具有任何含義。他接著論證純粹的直觀內涵是不存在的,當我們看一個墨水瓶,我們無法通過感知的方式在同一角度或是同一瞬間把握這個墨水瓶的全貌,我們能夠把握的部分就是直觀內涵,無法把捉的也就是空乏的符號內涵,或是我們在感知情境下所說的視域。胡塞爾認為在外感知之中,感知對象包含未看到的一面,且沒有具體的呈現(xiàn)出來,但也已經呈現(xiàn)出來的,就是視域。視域作為胡塞爾后期的重要概念,在《邏輯研究》中并未出現(xiàn)明確的術語。對于視域的主要論述在《純粹現(xiàn)象學通論——純粹現(xiàn)象學和現(xiàn)象學哲學的觀念第一卷》及《歐洲科學的危機與先驗現(xiàn)象學》中重點展開,是對于意向對象本身的探究。在《邏輯研究》中,胡塞爾開始將直觀行為與符號行為分開來談,認識就是符號行為在直觀行為之中獲得的充實,這兩個獨立行為可以轉過來用在直觀行為本身之中。這實際上就引出了視域的問題。符號行為在充實的過程中變成了視域。感知中給予我們的這個面,實際上是感知行為之中的充實,而那個未被給予我們,而我們又對其有所期待的背面、側面,這實際上就是它其中的符號行為。在充實理論中符號行為與直觀行為不可分離,充實是一個行為的擴充,而不是可區(qū)分的兩個行為。充盈的程度有高有低,充盈的范圍或財富、生動性及實在內涵決定著充盈的展示性內容與符號行為的相符合程度。當這種相似性和相似性序列提高,充實同樣經歷上升和上升序列。根據(jù)一個充盈一般的第一朝向,充實在“一致性”直觀對一個符號意向的認同適合中調整自己[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89頁。相即感知是充實立義的最高理想,當直觀行為與意向完全相一致,就達到[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89頁通過對于充實理論的闡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充實不能脫離感知,沒有直觀的感知就無法完成充實。充實在胡塞爾的語境中,是對于對象的一種認識過程。毫無疑問直觀給予了符號行為代現(xiàn)性內容,在霍普的論述中,感知只是作為認知充實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為充實提供感覺材料。但我們要接下來討論的是感知是否還具有更復雜的結構。(三)充實行為與感知的關系我們在上文中已經提到,代現(xiàn)性內容是意向性行為的一部分,而不能獨立作為一個意識行為,它是某些意識行為所具有的一定內容。感知作為一種獨立的行為與感覺不同的,感知為感覺提供了形式張佳秋:“胡塞爾現(xiàn)象學對客體化行為中‘意義’的建構”,張佳秋:“胡塞爾現(xiàn)象學對客體化行為中‘意義’的建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第20卷第1期,第162頁胡塞爾在第六研究的動態(tài)分析中,強調了感知過程中的賦義,也就是感知根據(jù)不同的質料對感覺材料進行立義張佳秋:“胡塞爾現(xiàn)象學對客體化行為中‘意義’的建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第20卷第1期,第162頁,即對于同一物體的感覺,但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感知結果。感知不是作為單純的感覺材料存在張佳秋:“胡塞爾現(xiàn)象學對客體化行為中‘意義’的建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第20卷第1期,第162頁[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448頁[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518頁我們在這個意義上,需要認同感知是一個意向活動,因為其中具有質料質性及代現(xiàn)性內容的結合。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感知并無法像意向行為一樣脫離對象,形成一個表象對象。無論是鴨兔還是將人偶錯當成了人,都是因為感知對象自身所具有的模糊的特性所導致。畢竟人類在視力正常健康的情況下,無法做出更加離譜的判斷,我們感知的偏差都是可預見性的。感知所得到的代現(xiàn)性內容與感知對象有著某種特定的關系,這使得質料不能自由的形成內容。如德雷福斯(Dreyfus)對于胡塞爾感知理論的解讀,他認為感知中存在意義,是意向性行為。但為了理解感知中所具有的矛盾,而區(qū)分出不同于立義意義的直觀意義。即感知無法脫離外界的對象而存在,否則就會陷入不斷尋找行為進行充實的無限倒退。綜上,結合對于胡塞爾《邏輯研究》的文本考察,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直觀感知對于符號行為進行充實,不僅是給予符號感覺材料,而是作為一個特殊的或者可以說是弱的意向行為來對于我們關于某個對象的信念進行辯護的。因此,我們可以回到霍普的論述,來回應他所提出的對于麥克道爾的反駁。 三、感知在認識論中的地位 胡塞爾研究學者霍普認為胡塞爾的感知中所具有的內容是非概念內容。我們已經在上文中概述了霍普對于胡塞爾文本的解讀和結論。但在我們分析了充實理論及感知的文本之后,是可以得出相反的結論,即在感知中包含概念。因為非概念內容在任何概念能力實現(xiàn)之前就應該存在,而充實行為的進行過程中包含著概念能力的實施,經驗的概念化內容逐漸相互關聯(lián),語句被制定并與經驗相對照。我們因此需要解決霍普所提出的問題,并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胡塞爾所認為的感知,如何對于信念進行辯護。(一)回應霍普對于胡塞爾充實理論的論證我們需要贊同胡塞爾對于行為與對象的區(qū)分可以避免塞拉斯所提出的“所予的神話”。因為對于行為內容與對象的區(qū)分,可以使行為內容的來源從外界拉回到感知主體自身。但我們需要對霍普所提針對的充實問題進行回應,可以從三方面進行解析,即在直觀充實中,用直觀行為進行的充實是否等同于麥克道爾的非概念內容;在認知充實中,對于感知與概念的剝離是否可行;視域是否就是非概念的。在感知中存在不同層次的內容,霍普感知中的直觀充實與麥克道爾所說的非概念內容屬于不同層次。心理內容是具有不同層次的,正如我們在上文中所提及的,胡塞爾反對布倫塔諾將對于客觀物體的顏色、氣味、形狀歸于物理現(xiàn)象,而認為是屬于心理內容。顏色、氣味形狀等這種在經驗中作為一種對于粗糙的連續(xù)存在的表述屬性,就是感知的低層次內容。相對的,范疇、代現(xiàn)及語義屬性都是高層次的內容。對于相對于低層次內容是否存在這種高層次內容,皮考克(Peacocke)、西沃特(Siewert)及西格爾(Siegel)等人都提出觀點進行支持。在《經驗的高層次屬性》中,西格爾強調高層次內容不同于經驗的指示性內容,而具有意義。舉例說明,當我們看到一只貓,我們不僅能夠感知到貓的顏色、形狀、位置這種基礎的屬性,同樣可以感知到貓作為一只貓(catasacat)。我們可以在視覺上感知到某一物體為貓,即將貓歸于該物體,也就是我們能夠理解看到該物體的“它是什么”Tim.Bayne:perceptionandthereachofphenomenalcontent,thephilosophicalquarterly,2009,p386Tim.Bayne:perceptionandthereachofphenomenalcontent,thephilosophicalquarterly,2009,p386霍普所提出的直觀充實,是一種下意識的,沒有理智預見性的直觀。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嬰兒,或是學走路的孩子在沒有經驗到摔倒會痛這個經歷之前,在受到可能的疼痛威脅時并不會預見到疼痛。例如,在給一個嬰兒打針的時候,嬰兒往往是在針頭刺入皮膚之后才會哭泣感到疼痛。而不會在針尖觸碰到皮膚就開始應激反應。說明這種對于疼痛的聯(lián)想是來源于后天的經驗,而不是先天的一種本能的、非理智的預見性。因此霍普所指出的感知主體的這種直觀充實中,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來自于后天的經驗信念,即能夠理解看到的東西是什么,只有理解了是什么,才能對于尖銳或者堅硬的東西會給我們帶來痛感形成一種預見。因此霍普將直觀充實與麥克道爾對于顏色、位置等的低層次內容進行的討論相比較,是不對等的討論。在認知充實中,霍普認為直觀行為除了有獨特的現(xiàn)象感覺或特點外,還從另一個角度展示它的對象,即空洞的行為??斩葱袨榕c直觀經驗相分離,是想象對于感知的脫離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54。我們的意識并不局限于我們所處的任何物體和屬性感知或其他直覺。他把所有這些可以是空行為內容的內容稱為“可分離”內容——可分離的,也就是說,從呈現(xiàn)這些內容所涉及的對象的任何感性或直覺的經驗中分離出來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54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105Walter.Hopp:PerceptionandKnowledge—AphenomenologicalAccount,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1,p31霍普否認感知具有概念內容一個原因是完成感知的充實行為是不可分的。在我們對于胡塞爾文本的分析中,我們是完全贊同這一點的。符號行為與直觀行為都只是充實行為的一部分,是一種成分,而不是互相獨立的行為。且感覺材料即代現(xiàn)性內容是一種內容,而不是一種行為。但我們要強調的是,感知是一種賦義的行為,質料在其中發(fā)揮概念的作用。“充實”不是一個獨立于任何概念關系之間光禿禿的存在。事實上,從胡塞爾實踐的角度來思考直觀行為對于符號行為的充實意味著,任何直觀經驗都必須被認為是一種有意義的陳述,而這種經驗必須在它所完成的符號意圖的概念內容中發(fā)揮確認作用,或者起到否定作用。例如,我們的表達判斷盤子是藍色的,并能通過感知具體發(fā)現(xiàn)“盤子是靛藍色的”,充實就完成了直觀對于符號的意義的不斷上升賦予。充盈具有不斷地上升序列,這也就是意味著,感知內容與感知對象是在逐漸接近的,這就是質料對于代現(xiàn)性內容不斷把握的過程。感知作為不能脫離對象的意向活動,不能將直觀的經驗視為與任何概念結構無關的赤裸裸的存在。胡塞爾認為,直觀與表達及含義不是單純的聚合,而是一個可感受到的統(tǒng)一。含義在胡塞爾的語境中是具有意義的。他表示直觀只是賦予含義以清晰性的充盈并且在有利的情況下賦予明見性的充盈[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144頁霍普認為充實是純粹感覺材料對于符號的充盈,如果只將直觀作為對于符號行為補充代現(xiàn)性內容的作用,那么作為獨立直觀行為的意義給予,也是胡塞爾在第六研究中所想要討論的作用也就被忽略了。在充實的連續(xù)上升中,直觀行為以越來越擴展和上升的圖像性來表象著對象[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89頁[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89頁視域概念是可以思索的另一個內容,因為視域問題是非常具有爭議的,所以我們無法贊同霍普對于視域的肯定解答?;羝战鹚购偷吕傻峦瑯訐碜o視域的非概念性,因為他們基于對概念內容的理解,認為概念內容不是可以根據(jù)行為的直觀內容自由變化的內容類型Burt.Hopkins,John.Drummond:Theyearbookforphenomenologyandphenomenologicalphilosophy,Routledge,2015,p20。在語義學的考慮上,視域作為非概念性內容的特征也是無法讓人忽視的。吉見(Yoshimi)提出,視域是沒有語言的、命題的結構,不是信息的離散單位,不能用算法進行建模,它的構成依賴于感知主體的具體化狀態(tài)的細節(jié)Jeffrey.Yoshimi:”Husserl’stheoryofbeliefandtheHeideggereancritique”,HusserlStudies,25,2009,p125Burt.Hopkins,John.Drummond:Theyearbookforphenomenologyandphenomenologicalphilosophy,Routledge,2015,p20Jeffrey.Yoshimi:”Husserl’stheoryofbeliefandtheHeideggereancritique”,HusserlStudies,25,2009,p125首先,如我們在前文中所分析的,在《觀念Ⅰ》中,胡塞爾認為在時間的維度上,存在“三重視域”。過去現(xiàn)在和即將出現(xiàn)的視域是相連的,是接連不斷的持續(xù)。胡塞爾認為“前邊緣域在本質上不能使一個空的在前,一個無內容的空形式,一種無意義可言的東西。它必然具有一個已過去的現(xiàn)在的意義….[[德]胡塞爾:《純粹現(xiàn)象學通論——純粹現(xiàn)象學和現(xiàn)象學哲學的觀念第一卷》,[荷]舒曼編,李幼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第206頁其次,充實是一種直觀對于意向的檢驗,是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屬于感知結構的內容讓位于呈現(xiàn)相同對象的直觀內容。因此作為將要被充實的對象,是已經被呈現(xiàn)出來的,是具有意義和概念的。就如同我們已經驗證的,完全獨立的符號行為無法獨立存在,必須具有意義的成分。所以視域的矛盾性使得我們不能肯定它就是一種非概念內容。這就引出了另一個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即胡塞爾在文本中對于感知的描述具有矛盾性。胡塞爾也有表示過感知可以只是純粹的感覺材料,而不包含意向。在《邏輯研究》也可以找到例證:“‘一只烏鶇飛起來了?!囊粋€行為在這里具有含義?….實際上,在這同一個感知的基礎上,一個陳述聽起來完全可以是不同的,并且在此同時展開一個完全不同的意義。例如我可以說:‘這是黑的,是一只黑鳥;這個黑色的動物飛起來了,躍了起來,以及如此等等?!粗嗳唬粋€語音及其意義可以始終是同一個,而與此同時感知則發(fā)生了多重的變換。感知者相對位置的每一個偶然變化都會使感知本身發(fā)生變化,而不同的人在對同一事物進行同時感知時,他們永遠不會有完全相同的感知。[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19-20頁”在這里,就是皮考克對于麥克道爾的反駁中所說的,當指代名稱不具有概念的特定指向對象[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19-20頁針對這種矛盾,我們可以解釋為胡塞爾在探討感知時并沒有將它作為典型的意向行為進行分析,所以在不同的分析層次上不夠詳實,因此也就不能得出感知一定是概念內容或非概念內容的結論。但在充實理論中,感知以及其所具有的視域是有一致的對應性的,胡塞爾肯定了感知在充實中具有概念內容。綜上,我們反駁了霍普將感知看作只具有非概念的感覺材料的理論。但是我們應該肯定霍普提出的胡塞爾充實理論中所具有矛盾的研究,這說明胡塞爾沒有將感知作為意向性研究的重點來進行考慮,而是作為一個介入的起點?;羝諏⑿拍畹霓q護角色歸為認知充實,即是他定義的非概念的感知與概念的綜合行為。那么通過對于胡塞爾文本的分析,我們已經得出結論,感知經驗本身就可以為信念做辯護,而不需要一個更高等級綜合行為。但我們還需要回答的是,在感知中究竟哪一部分是充當了辯護的主要角色。(二)胡塞爾對于感知的定位我們從概念論與非概念論的爭論出發(fā),通過對于霍普的充實理論的解讀,分析出胡塞爾對于感知的主要定位。其一,感知是意向行為,但不同于強的意向行為,是與感知對象存在著特殊的關系。其二,感知經驗可以對信念進行辯護,而不需要感知主體自身再將這種行為進行進一步的綜合。在《邏輯研究》中,充實是一個辯護信念的過程,但感知作為針對對象的行為,不一定能夠都對信念做出可靠的辯護。例如認識程度的減弱,隨著直觀化的程度降低,一個意向得不到足夠的充實,即符號行為沒有得到足夠的直觀行為的支持,而逐漸模糊,最后遠離直觀倪梁康:《現(xiàn)象學的始基——對胡塞爾<邏輯研究>的理解與思考》,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第208頁。直觀主要依靠感知行為,因為雖然直觀包含感知與想象兩個部分,但胡塞爾所提及的充實的理想是最終奠基于感知之上的,即相即感知。且他表示“我們可能不得不從具有較少認識充盈的行為向具有較多認識充盈的行為邁進,而且最終要向不斷需要充實的各個感知邁進?!蹦吡嚎担骸冬F(xiàn)象學的始基——對胡塞爾<邏輯研究>的理解與思考》,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第208頁[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70頁失實構成與充實排斥著的對立。失實行為的對象與充實不同,即不是“同一個”,而是“另一個”[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46頁。例如屋頂是紅色的,但事實上,通過感知屋頂是綠色的。紅的意向與綠色的直觀發(fā)生了爭執(zhí)而無法充實。這種特殊的情況來自于一個意向是一個更廣泛的意向的一個部分,而這個更寬泛的意向的補充部分又得到了充實,這使這個意向才會以爭執(zhí)的方式得以失實[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46頁[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47-48頁失實是非常少見的情況,更多的是認識的逐漸減弱。但我們通過失實可以發(fā)現(xiàn),在對于一個信念進行辯護的過程中,感知中的質料不是不發(fā)揮作用的。感知自身就是一個意向活動,而不是簡單的將非概念的感覺材料填充進我們的意向符號。如果是這樣的填充,我們就只是接收顏色、形狀這樣的基礎內容,而不會創(chuàng)造出另一種東西。一個健康的人,會使認識減弱但難以背道而馳。因此這種情況下是感知中的質料形成了一定的阻礙。感知中對于信念辯護起到重要作用的,是質料,質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感覺材料。自我要意識到某個對象,必須要以質料作為中介,質料決定了從自我出發(fā)的意向會指向哪個對象以及對象的內容。如果一個符號行為意指:“天下雨了。”我們抬頭看天,這個感知活動中攜帶了符號行為中的一致的質料,去接受感覺材料。我們再次提出鴨兔圖的例子,我們會被要求看出圖中是什么動物,動物這個質料就具備于感知之中,去進一步獲取感覺材料。感覺材料對于質料起到了一定的規(guī)范作用,限制了感知的內容范圍。這種非概念的感覺材料是紙上的形狀、顏色、位置,這就限制了質料或者說這個行為的意義。某人的某個信念得到相應直觀的證實或充實的過程,也就是他獲得知識的過程[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37-40頁。至此通過意向性理論,我們完成了對胡塞爾早期感知的分析。[德]胡塞爾:《邏輯研究》(修訂版).第二卷.第二部分,倪梁康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第37-40頁結語本文通過對于埃文斯與麥克道爾的爭論,引出概念論對于非概念論的質疑,即非概念的經驗內容如何對于信念達成辯護。胡塞爾研究者霍普在對于胡塞爾早期《邏輯研究》的解讀中,指出充實理論就可以佐證感知雖然是完全的非概念內容,還是可以對于信念進行辯護,因為人所具有的特殊能力,使得在認識的過程中,將非概念內容轉化為了概念內容。本文主要通過思考霍普所提出的理論,分析胡塞爾《邏輯研究》的文本,而得出以下結論:其一,在意向性理論中,胡塞爾的感知是意向性的起點,在表述中具有矛盾性。其二,在充實理論中將感知作為一個可以賦義的行為分析,是一個對于意向對象具有一定依賴性的意向行為。其三,由于感知的意向性,使得概念已經存在于感知中。因此在認識論的范疇中,感知的直觀經驗可以對信念進行辯護,概念性的質料在對于信念的辯護中起著決定作用,決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版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委托投標協(xié)議書范本3篇
- 2025版新企業(yè)股東協(xié)議書范本:企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計劃3篇
- 2025版新車銷售與二手車置換優(yōu)惠套餐合同范本2篇
- 2025版學校食堂勞務承包與營養(yǎng)膳食研究開發(fā)協(xié)議3篇
- 2025年度個人房產買賣合同違約責任約定書
- 2025個人合伙企業(yè)股份清算轉讓協(xié)議3篇
- 2025版?zhèn)€人借款擔保合同標準化模板4篇
- 2025年全球及中國水平運動輸送機行業(yè)頭部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排名調研報告
- 2025-2030全球高牌號取向硅鋼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全球牽引型AGV行業(yè)調研及趨勢分析報告
- 天津市武清區(qū)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期末物理試卷(含解析)
- 《徐霞客傳正版》課件
- 江西硅博化工有限公司年產5000噸硅樹脂項目環(huán)境影響評價
- 高端民用航空復材智能制造交付中心項目環(huán)評資料環(huán)境影響
- 貴州省黔東南州2024年七年級上學期數(shù)學期末考試試卷【附答案】
- 量子醫(yī)學成像學行業(yè)研究報告
- DB22T 3268-2021 糧食收儲企業(yè)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定規(guī)范
- 辦事居間協(xié)議合同范例
- 正念減壓療法詳解課件
- 學校校本課程《英文電影鑒賞》文本
- 華為HCSA-Presales-IT售前認證備考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